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可使脑内NA和DA含量升高,而使脑内5-HT

含量降低,给药治疗7日作用更显著。

许多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桅子、

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桅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温

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4、四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结论: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

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泌系统功能受到抑制。

5、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结论: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

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细胞膜钠泵活性与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

常的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

6、四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6.1 微量元素

6.2 其他

第2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类基本作用。五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间的关系:

1.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兴奋胃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松驰平滑肌。

2.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3.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4.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3节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

和趋势。

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如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效,动物实验显示,该方能选择性地提高免、犬在体或离体子宫

平滑肌的张力,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如去掉升麻、柴胡后可见作用减弱且不持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但也有实验表明单味升麻或柴胡都可提高兔离体子宫的张力,两者

伍用还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总之,兴奋子宫平滑肌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第4节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中药的归经是从功效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对429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进行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联系。

2. 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分析32种中药与其体内过程的关系,发现无论是从药动学总体情况,还是从吸收、分布、

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

3. 微量元素含量、环核苷酸水平及受体学说与归经的关系

①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②与环核苷酸的关系

③与受体学说的关系

第5节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

狭义的“毒”指药物的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毒”(偏性)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

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用之得当可发挥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对机体可产生损害,即现代医学所称的

“不良反应”。

1、中药的毒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1 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1.2 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1.3 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2、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2.1 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2 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毒是客观事实

2.3 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范围广泛

3、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3.1 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3.2 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3 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3.4 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急性毒性

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

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

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

甚至死亡。

③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

竭、甚至窒息死亡。

④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

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⑤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闭、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

⑥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症状有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

性贫血,甚至死亡等。

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2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 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理论主要涉及中药四气、五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2

500 种中药现代研究2 旋覆花 爲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 var. chinensis ( Rupr. )Reg. 、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 folia Turcz. 或大花旋覆花Inulabritannica L. 等的头状花序。味苦、辛、咸,性温。入肺、肝、胃经。功能: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软坚。主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大腹水肿。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3?10g ;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乾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大花旋覆花开花时期的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 和旋覆花素(Inulicin) 。花含槲皮素(Quercetin) 、异槲皮素(Isoquercetin) 、咖啡酸(Caffeic acid) 、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菊糖及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 等多种甾醇。 药理作用: 1. 平喘、镇咳作用旋覆花黄酮对组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痉挛亦有对抗作用,但较氨茶碱的作用慢而弱。小鼠氨水喷雾法和酚红排泌法实验表明:旋覆花黄酮无镇咳和祛痰作用,每只小鼠腹腔注射150% 旋覆花煎剂0.1ml ,于注射後1 小时有显着镇咳作用,但祛痰效果不明显。 2. 抗菌作用大花旋覆花的根和地上部分之脂溶性及醚溶性部分有抗菌作用。旋覆花中的咖啡酸及绿原酸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但在体内能被蛋白质灭活。平板纸片法或挖沟法试验表明:旋覆花煎剂(1:1 )对金黄色葡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doc

《中药药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药理学基础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中药药理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能正确、合理地使用仪器,奠定良好的专业课基础;其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巩固与加深对中药药理学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设计实验。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个实验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思考题组成。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8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药理学实验讲稿》,由药理学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 实验一炮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热板法、扭体法)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热板法与扭体法的原理。 2.掌握热板法中小鼠痛阈值的测定方法及合格小鼠的筛选标准。 3.掌握小鼠扭体疼痛反应的评价方法。 4.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5.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6.了解实验数据坐标图示法。

二、教学内容 (一)动物选择原则。 (二)测量正常痛阈值。 (三)筛选,分组。 (四)给药。 (五)测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值。 (六)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图示法。 (七)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延胡索与醋炒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阐述醋制对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影响原因? 3.比较两种镇痛实验方法。 实验二、炮制对附子毒性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掌握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2.掌握小鼠附子中毒的表现。 3.掌握中药药物的剂量换算及配制方法。 4.熟悉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方法。 5.了解药物毒性实验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讲解制附子和生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药理作用 (二)分组,给药,观察动物附子中毒的表现,以及中毒潜伏期、死亡率(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动物中毒表现的描述 (四)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三、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2.阐述制附子和生附子毒性作用的差异?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意义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l)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一. 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发展有重要意义 1. 中药功效是几千年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2. 我国传统医药学和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医药学水平 3. 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 4. 阐明中医药理论 5.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二.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发展不但要促进中医药的自身发展,我们还应当站在科学的前沿,以现代医药学的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中医药的发展去促进现代医药学的发展,如:SARS病人的中西药合用。 中药药效学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的重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尚未用于临床的新药,必须进行药效学试验,其理由是: (一)现代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药效学试验研究,可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获得详细准确的结果,发现某些内在的规律。 (二)动物试验可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动物试验可反复进行在人体无法进行的伤害性试验,获取各种器官组织标本,进行多指标的动态观测,进行分析性及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各种作用,对机体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获得大量在人体无法获得的信息。 (三)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在不了解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人体试用、临床研究,有可能对试用者造成危害,甚至发生意外。因此在新药试用于人体之前,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必要的了解,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确保试验者不致延误病情,产生不良后果。 药效学试验研究及临床研究,是新药有效性评价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两者相辅相成,综合判断,才能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题三(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中药药理 2.中药药动学 3.不良反应 4.双向调节作用 5.适应原样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苦味药具有燥湿或泻下作用,与其含有以下成分有关( ) A.有机酸 B.挥发油 C.鞣质 D.糖类 2、下列描述与柴胡的药理作用不符的是( ) A.抗炎作用 B.柴胡皂甙有保肝作用 C.柴胡皂甙无溶血作用 D.柴胡皂甙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3、对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的是( ) A.金银花 B.黄连 C.黄芩 D.山豆根 4、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包括( ) A.利尿作用 B.抗炎作用 C.解热作用 D.抗感染作用

5、无保肝作用的药物是( ) A.金钱草 B.茯苓 C.茵陈蒿 D.猪苓 6、青皮在临床上不能用于治疗( ) A.哮喘 B.消化不良 C.高血压 D.胸肋胀痛 7、具有强心作用的消食药是( ) A.神曲 B.山楂 C.麦芽 D.莱菔子 8、下列药物中没有镇静作用的是( ) A.川芎 B.丹参 C.延胡索 D.益母草 9、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益母草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B.益母草有镇静作用 C.益母草可抗心肌缺血 D.益母草可抗血栓形成 10、以下有关附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附子对心率无影响 B. 附子可加快心率 C. 附子可减慢心率 D. 附子对心 率的影响不确定 11、钩藤降压的有效成分是( ) A.钩藤碱 B.挥发油

C.去氢钩藤碱 D.异去氢钩藤碱 12、以下有关羚羊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 B.可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 C.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 D.对小鼠的自发活动呈双向调节 13、人参急性中毒的特征是( ) A.头痛 B.体温升高 C.出血 D.出现玫瑰疹 14、以下有关黄芪药理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有解毒的作用 B.对正常心脏有促进收缩作用 C.有保肝作用 D.可促进机体代谢 15、服用甘草流浸育,常发生血压增高、浮肿、血钾降低等,是因为甘草具有() A.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B.拮抗醛固酮受体 C.升高肾素水平 D.皮质激素样作用 E.直接保钠排钾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与麻黄平喘作用机理有关的是( ) A.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 C.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D.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 E.兴奋α-受体 2、黄连的药理作用有( ) A.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B.调节平滑肌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中药现代研究进展》教学大纲 (2009 年修订36 学时用)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大多数来自于天然产物,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应用特点。在近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于传统中药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中药的应用源自中医理论,客观的认识中医、认识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实用性、甚至科学性是我们今天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传统中药在世界范围内既属于传统医学(TCM ),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优势;又能够作为OTC (非处方用药)、或DRUGS (药品)直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的优势应该与现代西方医学沟通,现代中药的进展就是追求更多、更新的药品服务于临床、造福于人类健康。 本门课程的开设基于目前中药研究的方向分类介绍其进展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中药目前的发展状态,有助于确立研究目标,在学习中药现代研究成果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中药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医学、药学与现代各相关学科相结合、并借助用其他学科的思路和技术优势以促进自身的进步。传统医学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继承,保存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寻求有效的发展。 第一章药性理论研究进展 1 教学目的: 1.1 掌握中药、中药学,天然药物的概念; 1.2 熟悉临床中药学的优势和不足,中药安全使用的要求; 1.3 了解中药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学内容: 2.1 重点讲解对中药、中药学的古今认识,天然药物的概念以及与中药的关系。 2.2 系统认识传统中药的临床应用特点,简介中药的现代分类方法。 2.3 介绍目前临床中药学的概念、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2.4 重点认识中药的安全性以及常用防范措施。 3.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药药理学论文 题目: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班级: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2)班 姓名:赵少飞 学号:08411115 日期:2011-5-31

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在讨论到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着重从基本药理概念问题、关于复方研究问题、关于中药血清药理研究问题、关于有毒中药研究问题及关于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得到相应的对策分析:合理的全面规化, 应当提倡和实施与现代科技接轨的方针, 应当制定中药药理研究的相关原则、规范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等。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研究;研究问题,对策。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中药药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 如果以 1985年 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 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到 1987年 ~ 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简述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摘要101 邝荣初5801310012 摘要:本文从中药现代化的含义谈起,依次讲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途径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含义意义途径创新技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和辩证施治的规律及历代治疗经验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经加工成的剂型。由于它确有疗效,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当今世界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中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同时从化学合成物中筛选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一些国家正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始了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开始接受天然复方药物,这给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目前中药的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在与国外天然药物的竞争中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冲击,而且中药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挑战。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 一、中药现代化的含义 中药现代化不是中药西制中西药的区别不在于制作方法,而在于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换言之,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研制和使用的,并非把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就是中药现代化了。有人把传统中药膏、丹、丸、散的剂型变成片剂、胶囊等新剂型说成是中药西制 这完全是误解。片剂、胶囊只是制药技术和剂型发展的一种形式,与中药或西药的内涵无关。西药可以制成的剂型中药同样可以做。也就是说,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中药西制。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 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 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总之 中药现代化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把具有疗效的中草药用科学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樃)呼吸系统的毒副作用(苦杏仁、白果)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药物因素: 品种、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制剂、剂量、配伍与相互作用、 机体因素:生理状况、病理状况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持久 中药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相关性 是指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描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似。 第五章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药理学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体作用;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作用;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驱散表邪: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作用 解除表证:发汗,解热、镇痛、抗炎 发汗作用:温热性发汗、与中枢状态和外周神经有关。 解热作用:方式较复杂,可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皮肤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来解热。 麻黄 【药理作用】1、发汗:2、平喘: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3、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显著4、解热5、抗病原体6、镇咳,祛痰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7、兴奋中枢神经系统8、升高血压9抗炎、抗过敏 【现代应用】1感冒2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3低血压状态4鼻塞5肾炎,水肿。 综上所述,麻黄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是其发汗散寒功效的药理学依据;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黏膜水肿、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等作用是其宣肺平喘的药理学基础;消除水肿的功效与利尿作用相关。主要有效成分是生物碱。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中药药理学试题与答案(1~3)

中药药理学模拟试卷一(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活性较强的二醇类人参皂苷是( B ) A.Ra1 B.Rbl C.Rc D.Rg3 E.Rg1 2、能导致肾小管坏死的中药是( D ) A.马钱子 B.乌头 C.木通 D.雷公藤 E.大黄 3、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D ) A.人参B.当归C.附子D.枳壳E.白术 4、清热药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环节是( C ) A.中和内毒素 B.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C.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能力 D.抑制内毒素的释放 E.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5、下述除哪项外,均是大黄止血的作用机理( D ) A.促进血小板聚集 B.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C.使受损伤的局部血管收缩 D.补充维生素K E、降低凝血酶Ⅲ活性 6、与黄连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C ) A.抗炎 B.解热 C.中枢兴奋 D.降低血压 E.抗溃疡 7、苦参对下列病原体有抑制作用( B ) A.疟原虫 B.滴虫 C.血吸虫 D.肠道阿米巴原虫 E.鞭虫 8、丹参扩张冠状动脉机理是(A) A.阻滞钙内流和钙调蛋白作用 B.促进钙内流 C.开放钙通道 D.开放钠通道 E.促NO生成 9、许多寒凉药具有哪项药理作用( E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B.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C.促进内分泌系统功能 D.加强基础代谢 E.抗感染 10、延胡索总碱/左旋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的不正确描述是( C ) A.延胡索总碱具有镇痛作用 B.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 C.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弱于复方阿司匹林 D.对钝痛的作用优于锐痛,没有成瘾性 E.镇痛机制与阻断脑内多巴胺D1受体有关 11、不具有利胆保肝作用的中药是(A) A.苍耳子 B.柴胡 C.茵陈 D.大黄 E.栀子 12、三七的扩张血管的作用机理与以下哪项有关( D ) A.兴奋β2受体 B.阻断α受体 C.直接作用 D.阻Ca++内流 E.促NO释放 13、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是( D ) A.甘草甜素 B.秦艽 C.大黄 D.人参 E.芒硝 14、银杏内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是( B ) A.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cAMP B.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C.抑制环氧酶活性,减少TXA2合成 D.对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E.促进PGI2生成 15、大多数补虚药增强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正确的描述是( C ) A.增加动物免疫器官重量 B.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C.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 D.升高血白细胞 E.诱生干扰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除抗病原体外,清热药的_抗细菌毒素_、_解热__和影响免疫功能作用等也参与了抗感染。 2、五味子能明显诱导鼠肝微粒体_____ P450酶系____活性,增加______解毒___能力。 3、益母草中的有效成分益母草碱已被证明具有兴奋______子宫___的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中药药理学》辅导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 1.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柚皮甙 B.忍冬甙 C.新橙皮甙 D.对羟福林 E.右旋柠檬烯2.解表药解热作用主要通过哪些作用产生? A.发汗或促进发汗 B.抗菌抗病毒 C.抗炎 D.以上均是 E.与上述作用均无关3.目前认为黄芩抗过敏作用机理为 A.抗组胺和乙酰胆碱 B.直接松弛肠平滑肌 C.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 D.A和C E.A、B和C 4.天麻中枢抑制作用不包括 A.镇痛 B.镇静 C.解热 D.抗惊厥 E.以上均不是 5.大多数收涩药含有以下成分 A.生物碱 B.挥发油 C.无机盐 D.皂甙 E.鞣质、有机酸 6.采用注射给药可导致药效产生质的变化的药物是 A.人参 B.当归 C.附子 D.枳壳 E.白术 7.茵陈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是 A.茵陈炔酮 B.β-蒎烯 C.6、7-二甲氧基香豆素 D.茵陈黄酮 E.绿原酸 8.川芎扩张冠脉的有效成分是 A. 蒿本内酯 B.川芎哚 C.川芎挥发油 D. 阿魏酸 E.川芎嗪 9.温里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A.改善房室传导 B.恢复窦性心律 C.加快心率 D.降低异博定中毒死亡率 E.以上均有 10.使血管收缩而产生止血作用的止血药是。 A.白芨 B.艾叶 C.三七 D.仙鹤草 E.茜草 11.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是 A.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B.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C.以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作为分类依据 D.A和B E.A、B和C 12.妊娠忌服药大多是 A.有致畸作用 B.毒性较强 C.药性峻烈 D.A和B E.A、B和C 13.秦艽碱甲对糖代谢的影响表现在 A.血糖 B.血脂 C.肝糖元 D.A和C E.B和C 14.温里药不具备下列哪种作用? A.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 B.抗胃溃疡 C.刺激消化液分泌 D.镇吐 E.增加胃肠蠕动,排出胃肠胀气 15.泽泻的利尿作用与采收季节的关系是 A.春季采收作用强 B.夏季采收作用强 C.秋季采收作用强 D.冬季采收作用强 E.一年四季采收作用相同 16.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活性而止血的止血药是 A.三七 B.白芨 C.紫珠草 D.地榆 E.仙鹤草 17.酸枣仁的药理作用不包括 A.安定 B.镇静 C.抗炎 D.抗惊厥 E.降温 18.枳实有效成分中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是 A.新橙皮甙 B.对羟福林 C.柚皮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