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声学经典习题

a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______. a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传声介质;真空_____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的形式向周围传播.a3.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_______中较快,_______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 a4.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____.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听到自己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a5.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通过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A6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声响。这个响声是由于 A、气球吹打的时候振动发出的声音 B、吹气球时球内的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C、气球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声音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的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 b1.音调指声音的______,音调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______;频率越低,音调______ .b2.频率:发声体_______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_____,符号为____.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___到___________.高于_________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B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振幅越大,响度______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_______,响度越大. B4.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不同.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 、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B5.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____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B6.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据声音的________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他增大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B7.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________Hz,人类__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B8“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这段语音是通过________传回地球的. B9.使用随身听(MP3、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 ) A.频率B.音调C.响度D.音色 B10.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B1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B12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不同深度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对应序号). (2)用棒敲击试管,则发出的声音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只填对应序号) B13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的车铃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A、改变了车铃的响度和音调 B、车铃就不会振动 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的周围就没有了传声的介质 B14、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管;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初中物理声学经典习题(附详细答案)

初中物理经典习题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关于声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能发声的物体都是声源; B.人的声带是声源; 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 D.公路边的高音喇叭是声源。 2、在桌面上撒些碎纸屑并用力敲击桌面,我们看到纸屑在桌面上“跳舞”,同时能听到敲桌子发出的声音。这种用纸屑“跳舞”说明物体发声条件的思想方法是;纸屑“跳舞”还能说明声音能传播。 3、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4、下列乐器中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A.鼓 B.笛子 C.吉他 D.二胡 5、将耳朵贴在灌满水的长铁管一端,在另一端用锤子重击一下钢管,可听见三次声音,则()

A.最先听见的是水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B.最先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C.最先听见的是回声,最后听见的是空气传播的声音 D.最先听见的是钢管传播的声音,最后听见的是回声 6、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条件的是() A.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屏幕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铃声 B.人们先看到闪电,过一会儿才听见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纸屑,敲鼓时能看见纸屑不停的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通过无线电 7、发生地震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利用了的传声,而且传声效果要比在里好。 8、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m/s。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中考物理声学专题

专题一声现象 一、中考分值:一般为2分 二、中考考查的目标 1、认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认识声音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3、能用简易器材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 4、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特征。 5、经历“发声体在振动”、“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的图像”的实验过程。 6、经历“音调高低”的实验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7、通过体验,感知噪声与乐音的区别。 8、会利用声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9、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三、命题形式 以上考点常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采分点分布 1.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方式。 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的快慢。 3.声音的三要素。 4.响度和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5.人耳听见的频率范围。 6.超声波的频率范围及作用。 7.乐音和噪声。 8.减小噪声的途径。 五、知识储备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

①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③ 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3.难点: ①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②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③ 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知识点二:声源 1.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 理解: ① 人是怎样发声的?说话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挤压,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② 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发生振动而发声 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 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知识点三:声音的传播 1.定义: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 ①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②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③真空不能传声 3.难点: 在湖面投一小石子,会看到以石子为中心的水波向四周传播。类似的,声从声源发出后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知识点四:声速和回声 1.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 理解: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②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③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转化法:借助其他工具将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放大为易于直接观察的现象的方法。 我们根据两个对象(水波和声波)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都是一种波动),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法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届初中物理实验题声学部分【含答案】

实验题声学部分 1.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橡皮筋、鼓、纸张、 小锤。请你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或假设: 器材: 主要步骤: 探究结论: 2.依据下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的方法是. (2)作出猜想:鼓声的响度可能与鼓面的振幅有关. (3)设计实验:将一些轻小物体比如纸屑、泡沫等放在鼓面上,可以通过比 较来比较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4)得出结论: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 (5)歌词“我在高声唱,你在低声和”中的“高声”、“低声”是指 (填“音调”或“响度”)的不同. 3.(8分)小明课余时间利用薄钢尺、桌子、硬纸片、自行车等器材,探究音调高低 跟振动快慢(频率)的关系,他的探究过程如下: (1)如上图甲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使其伸出桌边少许; (2)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3)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前后两次振动的幅度大 致一样); (4)如上图乙所示,将硬纸片接触自行车车轮的辐条,先慢慢转再快些转,听一听 发出声音的音调有何变化? 1

请你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帮他进行分析论证: ①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 ②自行车辐条转得越快,频率,音调。 4.(1)(6分)将钢锯条以如下图所示方式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锯条由 于________而发出声音。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会改变(选填“响度”或“音调”)。 (2)(3分)如上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 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我们听到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 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参考答案: 1、提出问题:音调与什么有关?(1分) 猜想或假设:与振动的快慢有关. (1分) 器材:钢尺一把,木梳. (1分) 主要步骤:用钢尺拨动木梳齿,先慢后快,比较声音的高低. (3分) 探究结论:振动快(或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或频率低)音调低. (2分) (提示:探究的结论与提出的问题相符即可) 2.更用力,泡沫跳起的高度,越响,响度。(每空2分) 3. (每空2分)越慢,越低,越大,越高。 4.(每空3分)(1)振动,音调;(2)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2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初中物理声学部分

第一章声现象 内容提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注意: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4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5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3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4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5真空不能传声 注意: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注意: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回声测距离:2s=vt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3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1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2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3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声音的特性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填空题及答案

填空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也停止。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 4、用手指按住自己喉咙后说话,属于,用橡皮锤敲击音叉,属于,高处落下一滴水产生悦耳的叮咚,属于,瀑布产生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属于,小朋友吹的“白鸟争鸣”的哨声婉转动听,属于。 5、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6、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叫做:。 7、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8、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叫做。 二:声音的传播 9、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10、一切、、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可以当做传播声音的介质。 11、空气越,传声效果,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故航天员只能通过交流。 12、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13、类比着水波学习的方法叫做。 三:声速和回声 14、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它的大小等于。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1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 17、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远。 17、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回声测距离的公式是:。 19、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认识物理 一、物理学研究的内容:现象、规律及产生原因。 包括:声、光、热、电、力等。分别概括知识点、举例子,并说明中考的重点难点。 二、物理学的特点 1、有趣 2、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 三、如何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举例:人—声带振动;风—空气振动;下雨刷刷声—液体振动;风吹树叶振动、电线振动发出声音;蚊子翅膀振动;敲鼓—鼓面振动;弹琴—琴弦振动;婵—腹部发生器;鸟—鸣管等等。 青蛙的发音器官为声带。有些雄蛙口角的两边还有能鼓起来振动的外声囊,声囊产生共鸣,使蛙的歌声雄伟、洪亮雨后,汇成一片大合唱,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能吸引较多的雌蛙前来。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声音记录的分类:1、机械振动:唱片(唱针振动)2、磁记录:磁带 3、光记录:光盘、DVD 二、声音的传播 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又叫发声体。 ⑵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举例子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的例子。 ①介质分类:气体、液体、固体(固体传声效果好,能量损失少,举例子)②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笔记(声学热与内能)

初中物理笔记 (声学)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二、声音的特性: 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 度越小;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三、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 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另一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声)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 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 是噪声; 2、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 回声测距离:2s=vt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4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5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3 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 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回声测距离:2s=vt 四:怎样听到声音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3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4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五: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