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一、考查题型、分值及内容

从近2年的初中体育真题中可以发现,一是体育笔试的总分值为150分,其中客观题约占47%,主观题约占53%(见上表),可见,在整份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都约占据一半的分值。二是从近些年的真题考查内容发现,每年的知识点考查顺序都是有章可循的。

选择题

第1-18题主要考查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知识点

第19题考查了中外体育发展史(这一题难度较大,对知识面掌握要求较广)

第20题考查了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

第21-22题考查了体育心理学

第23-2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

第26-31题分别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等项目进行考查

第32-3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内容。

简答题

第36题考查了运动人体科学和保健学等内容

第37-38题考查点不固定

案例分析题

第39-40题分别都是给出教学中的案例,提出2-3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案例和对体育教学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

教学设计题需要考生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体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田径类

1)田径运动的定义、内容及分类。

2)田径场地器材的基本知识。考生须知径赛的场地基本知识,重点识记分道宽、分道线、丈量的方法、第1、2、3、4的直曲段分界线等;田赛场地,掌握跳高、跳远、铅球的场地标准以及标准重量等考点。

3)跑、跳、投的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及教与学策略。识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点以及教学组织,如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跳高、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快速跑等。

4)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编排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组织及编排工作,该考点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掌握竞赛规程的内容、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重点)以及秩序册包含的内容等。裁判工作,该考点常以客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由于田径裁判内容较多,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但从历年的真题中发现,考查的内容以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常见比赛项目为主,另外,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去关注一下最新的田径裁判规则,如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始,国际田联将全面实行竞赛项目中的“零抢跑”规定。

1.跑步属于一种周期性运动项目,每一周期单腿的动作顺序是()(20XX 年上半年)

A.后蹬——前摆——折叠——扒地

B.后蹬——折叠——扒地——前摆

C.后蹬——前摆——扒地——折叠

D.后蹬——折叠——前摆——扒地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2:篮球类

1)篮球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发展史。

2)掌握常见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及运球等。

3)篮球基本战术:掌握基本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如传切、突分、掩护、策应配合、夹击、补防、关门配合、快攻等。

4)篮球的竞赛规则及编排,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编排,如贝格尔编排法,了解篮球的比赛通则、常见违例、常见犯规等。

5)篮球场地基本知识,包括场地长和宽、三分线和线条宽距离等。

1.篮球比赛中,进攻方发动快攻的首要条件是()

A.良好的体力

B.强烈的快攻意识

C.熟练地技术

D.积极的拼抢能力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3:足球类

1)足球的基本知识,古、现代足球的发展史,尤其应掌握现代足球世界杯的相关知识。

2)足球的基本技术,掌握脚内侧、脚背内侧、脚背正面、脚背外侧等踢球和运球的动作要领和教学组织。

3)足球基本战术,考生能够识别比赛阵型,掌握基本的进攻战术,并能画出战术示意图,如二过一配合(直传斜插、斜传直插)。

4)足球场地,识记世界杯的场地大小、足球门的宽度和高度、场地线宽等;5)裁判知识,比赛的参加人数;红、黄牌常识;比赛的时间,包括常规比赛时间、加时赛时间和休息时间;计胜办法;越位的条件(常考点),考生需知道哪些球不受越位的限制;直接任意球和间接任意球的判罚尺度,为了方便记忆,考生只需记住判罚间接任意球的标准,其余的都是直接任意球(常考点);掷界外球的规则等。

1.在足球比赛中,裁判员驱逐球员出场的表达方式是()

A.哨声警告

B.吹哨后出示红牌

C.口头警告

D.吹哨后出示黄牌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4:排球类

1)排球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史,其中重点关注中国女排的发展(20XX年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2)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正面上手传球以及各种发球、扣球动作等技术要领和教学组织。

3)排球基本战术考生应重点复习以下内容:阵容配备(四二配备、五一配备、三三配备)、进攻阵型(中一二阵型、边一二阵型、插上进攻阵型)、防守阵型(双人拦网边跟进、心跟进阵型)。

4)排球的竞赛规则及编排,能够编排循环制、淘汰制、混合制的方法。了解排球的比赛通则、发球犯规、击球犯规、球网附近的犯规、进攻性击球犯规、拦网犯规以及位置错误等。

5)排球场地,包括场地长和宽、线条宽、球网的高度、发球区短线等。

1.排球比赛发球,球擦网落入对方场区对面,应判()(20XX年下半年)A.发球无效

B.发球失分

C.重新发球

D.发球得分

2.排球运动的移动技术,要求全脚掌的着地与发力部位是()(20XX年上半年)

A.脚跟

B.脚尖

C.前脚掌

D.全脚掌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5:武术类

1)武术的起源及发展史,武德的含义等。

2)掌握徒手(如青年拳)、太极拳及持器械(如初级剑)动作的基本技术、技法和练习方法;武术的基本手型和步型;各种拳术的典型特征如初级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等。

3)武术的比赛场地,包括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场地线宽等。

1.武术中的冲拳动作,力点应在()(20XX年下半年)

A.拳面

B.拳轮

C.拳心

D.拳背

2.下列选项中,属于武术基本手型的是()(20XX年上半年)

A.拳、掌、勾

B.冲拳、架掌

C.砸拳、劈掌

D.撩掌、勾手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6:体操类

1)体操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2)体操的分类及基本术语。

3)掌握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技巧、单杠、双杠、跳跃等项目的技术结构、动作要点以及教学组织,重点掌握徒手体操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如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山羊分腿腾越等。

4)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方法,如山羊分腿腾越练习时,保护与帮助者应站在箱体的侧前方。

如20XX年上半年和20XX年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

1、完成“双杠支撑后摆挺身下”动作的关键环节是()。

A.前摆送髋

B.支撑后摆

C.双手推杠

D.挺身跳下

2、在队形变化练习中,能将一路纵队变成丝路纵队的操作方法是()。A.分队——并队——分队——并队

B.分队——合队——裂队——并队

C.分队——并队——裂队——合队

D.分队——合队——裂队——合队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7:运动解剖学

1)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及基本术语。

2)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如呼吸系统、感觉器官、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考生需注意应重点掌握运动系统。

3)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如缩短收缩、拉长收缩以及等长收缩等。

4)肌纤维类型(红、白肌纤维)的特点及与运动的关系。

如20XX年上半年和20XX年下半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

1.人体中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位于()。

A.大脑 B.延髓 C.小脑 D.脊髓

2.完成足球脚内侧踢球动作的主动肌是()。

A.大腿外展肌群

B.大腿后侧肌群

C.大腿内收肌群

D.大腿前部肌群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8:运动生理学

1)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大系统特点及运用。

2)有氧运动能力。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及有氧工作能力的有关概念,熟悉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3)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4)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身体素质的分类、定义及训练原则等。

5)运动性疲劳,掌握概念、发生部位、可能机制与判断方法。

如:1.下列哪种训练方法不能有效的提高人体的有氧耐力水平?()

A.持续训练

B.高温训练

C.间歇训练

D.高原训练

2.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可对其进行评定的指标是()

A.视力

B.听力

C.闪光融合频率

D.身体成分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9:运动训练学

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基本特点,熟悉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方法与手段,掌握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

如:1.创设、选择与比赛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情景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称之

为()

A.归因训练法

B.抗干扰训练法

C.模拟训练法

D.表象训练法

考点10:体育心理学

1)运动兴趣的定义及分类。

2)动机的功能及种类。

3)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4)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掌握倒U形假说、动作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形成阶段、运动技术学习中通常发生的几种迁移现象等。

如:1.在体育心理学中,把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称为

A.运动动机

B.体育习惯

C.运动兴趣

D.体育态度

2.学校课余训练中,学生的运动成绩出现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又有所提高,这一现象可称为()

A.迁移现象

B.高原现象

C.应急反应

D.应激反应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1:学校体育学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

如: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指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体能,提高机能发展水平,还应包括()(20XX年下半年)

A.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B.提高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C.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D.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考点12: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及特性

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义,特性(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经常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1.小学快速跑教学,教师结合设计“5.12地震避险”,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特性的()

A.基础性

B.实践性

C.健身性

D.综合性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3: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

该考点经常会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如

1.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

A.终身体育

B.竞技体育

C.运动兴趣

D.健康第一

2.某市一节发展学生跳跃能力的公开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课前教师进行了精心准备:将废旧报纸剪成荷叶形状,并且染成了绿色,把纸盒排成小沟,用废旧的轮胎搭建成山洞。

上课了,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青蛙找妈妈》的故事,愉快地跳上一个个荷叶,跨过小沟,最后穿过山洞。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双脚跳跃动作。

请结合案例,回答问题:

(1)这节课主要采取了哪种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运用程序。

(2)本案例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

(3)本案例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哪些理念?

考点14:体育评价

掌握评价内容、评价的方法、及评价方式。

如: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化评价的和功能()。

A.激励甄别

B.甄别选拔

C.发展选拔

D.激励发展

2.在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安排教学步骤如下:

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学生分组练习,并对照测试标准找出不足;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小组展示,互相评价;

教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掷实心球“闯关”游戏;

学生对游戏结果展开讨论;

教师对学生参与、表现、成绩等重点点评。

问题:

(1)本案例采用了哪些学习评价方法?

(2)这些评价形式在哪些教学步骤中得到体现?

(3)这些评价形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简述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5: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设计思路

掌握不同年级学习水平的划分,了解三级课程管理,掌握课程目标的四大领域及四大领域中的具体内容。

如:1.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学生学习阶段划分为()级水平。

A.二

B.三

C.四

D.五

2.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属于以下哪个领域目标:()。

A.运动参与

B.运动技能

C.身体健康

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考点16:教学设计

1)能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运动技能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

3)掌握教案设计的要求、方法和技巧,能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4)能够合理选择多种体育与健康教学资源。

5)能够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价。

如:初中阶段(水平四)体操学习内容为:“鱼跃前滚翻(如图1),教学时数为4个学时,请依据提供的表格格式,设计出该教学单元的1、2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7:教学实施

1)能够按照教案设计的要求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能够创设合理的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体育的感悟和体验。

3)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4)能够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掌控教学过程。

5)能够适时地对教学活动与效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合理布置课后练习。

6)能够实施课堂教学安全措施,妥善处理课堂教学突发事件。

7)能够合理利用多种体育教学资源。

如:案例:某学校初二(3)班,体育课教学内容为学习“低单杠翻上成支撑”动作技术。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感觉判断能力;

(2)初步掌握“低单杠翻上成支撑动作“发展学生上肢和腰腹力量;

(3)提高学生对体操的学习兴趣。

教师设计的教学步骤为:

(1)教师宣布课内容,在教师带领下做准备活动:

(2)教师讲述动作技术要领并做完整示范;

(3)低单杠上由屈体俯撑开始,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制动两腿,抬上体挺身,翻腕成支撑练习;

(4)在蹬地处放置跳板或跳箱盖进行蹬摆,屈臂引体,翻臀练习;

(5)相互帮助与保护练习;

(6)进行上肢肌肉和腰腹力量练习。

问题:

(1)上述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为什么?

(2)针对上述教学步骤分析其合理性。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8: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及区别。

如:利用山林开展定向运动和登山运动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种类是()

A.人力资源

B.时间资源

C.自然地理资源

D.信息资源

考点19:体育保健学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如:1.列举运动中常用的两种止血方法,并简述。(20XX年上半年)

2.踝关节伤后外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踝关节强迫内翻疼痛加重,可诊断

为()

A.肌肉拉伤B.韧带撕裂

C.骨折D.关节脱位

3.骨折的特有征象是()

A.压痛B.功能障碍C.纵向叩击痛D.肿胀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20:体育发展史及基本常识

此考点范围较广,对考生的要求较高,每年都会有一道选择题,分值为2分,考生可根据情况进行取舍。

如:1.在我国下列哪一法规首次规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必修地位()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D.《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它的价值追求是()

A.挑战自然

B.比赛胜负

C.天人合一

D.竞争意识

3.最早创立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顾拜旦

C.洛克

D.杜威

2014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六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探究起跑线 1、说说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凸透镜__ ,它的特点是中间_厚__,边缘__薄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___透明的宝石__ 可放大物体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__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____放大__,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_肉眼_观察不到的细节。 二. 选一选 1.在下列器材中加上水,哪些器材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B)

A、不透明的杯子 B、透明塑料袋 C、方形的玻璃器具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A)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视野就(C)。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侧。 2.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识别气味功能,也有平衡、帮助呼吸、识别异性等作用。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表明昆虫触角就是的它“鼻子”。 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蚜虫在植物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4.在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蝴蝶的翅膀表面上布满了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结晶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2.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称为晶体。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形、针形等形状。 二、选一选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必考知识点汇总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必考知识点汇总 语文这一科目考试内容涉及方面诸多,考试内容既包含语文学科知识,又包含语文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就乱了阵脚。为了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华图教师罗列出初中语文国考资格证考试必看20考点,希望能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1、错别字辨识 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的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 2、语病辨识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 3、词类活用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特殊用法。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与题干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4、中国古代文学 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在考试中,经常以选择题的出现。如2012年上半年的考试中,题目要求考生选择属于骈文的一项。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骈文的概念,还要熟知选项中的文章。由此看出,对于古代文学,考查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理解,这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 5、中国现当代文学

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 胡卫平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2)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及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在国际上简称科学,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它分解成物理、化学、生物等分支。在科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统一制定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基于学习进阶确定小学、初中、高中的内容分布。制定一个统一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论对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程改革,还是对小学科学、初中科学(或者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课程改革,以及推进STEAM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合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考虑到不同学科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我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定义[1],我们将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内化的带有科学学科特性的品质,是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的本质,系统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建构了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科学观念及应用 “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的,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等几种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2014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六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标准答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探究起跑线 1、说说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凸透镜__ ,它的特点是中间_厚__,边缘__薄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___透明的宝石__可放大物体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__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____放大__,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_肉眼_观察不到的细节。二.选一选 1.在下列器材中加上水,哪些器材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 B) A、不透明的杯子 B、透明塑料袋 C、方形的玻璃器具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A)有关。 A凸度B材料C面积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视野就( C)。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2.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识别气味功能,也有平衡、帮助呼吸、识别异性等作用。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表明昆虫触角就是的它“鼻子”。 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蚜虫在植物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4.在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蝴蝶的翅膀表面上布满了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结晶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2.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称为晶体。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形、针形等形状。 二、选一选 1.选出相应的晶体形状:水晶(A)雪花( B )维生素C( C)。 A、立方体 B、六角形C、针形 2.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A)。 A、糖、碱、维生素C B、水晶、雪花、玻璃 C、盐、味精、珍珠 三、判一判 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 2.碱面的晶体像花瓣,而食盐的晶体像树枝。 (×)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没有规则。( ×) 4.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接力棒 一、填一填 1.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这样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函数 在 上是 A.单调增函数 B.单调减函数 C.上凸函数 D.下凸函数 (2)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是: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路,同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其中的要点。这种小结方式的作用在于 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3)在高等代数中,有一种线性变换叫做正交变换,即不改变任意两点距离的变换。下列变换中不是正交变换的是 A. 平移变换 B. 旋转变换 C. 反射变换 D. 相似变换 2.简答题 (1)根据下图编一道函数的应用问题 (2)一位教师讲了一堂公开课《函数》,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讲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结合自己对《函数》的教学设想来谈)? 3.解答题 已知0 < π<<<321x x x ,试证: ()ln f x x x =(0,)+∞2312 1223 sin sin sin sin x x x x x x x x -->--

4.论述题 在必修模块中,将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放在函数与立体几何之后,对这种安排谈谈你的看法。 5.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两个对于 不等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然后回答问题。 设计1: 活动(1)让学生分别取a,b 为具体数值,检验该不等式是否成立。 活动(2)讨论: , , 的几何意义。 讨论(1):三个图形的关系: 讨论(2):该不等式何时等号成立,何时不等号成立? 活动(3)不等式的严格证明 讨论(3):若有三个数:a>0,b>0,c>0,是否会有一个什么相应的不等式? 设计2: 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 的证明方法。 学生分组展示,讨论。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析设计1的教学设计意图。 (2)结合本案例分析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简述教学 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 (3)对比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的理念。 6.教学设计题 就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将提供教材内容)。 ab 22 1122ab a b ≤+212a 212b 221122ab a b ≤+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2019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2019 上半年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 20 分 ) 11.参考答案: (1)模型使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原子结构本在是肉眼无法观察的,容易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形成阻碍。引入一个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对其观察、分析,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减轻了学生的思 维负担。 (2)模型能揭示微观现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能揭示微观的现象。学生会就抛去表象,而抓住学科的本 质了。 12.参考答案: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 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在“经纬网”这一课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经 纬网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归纳分析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得出划分东西 半球的经线。其次,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结论的必要手段。教师借助观察法能及时获得学生对 教学情况的反馈,有效地验证结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才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教学。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验证结论,如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是半圆等。所以,观察法是科学教学中必不 可少的教学方法。 三、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13 题 20 分,第 14 题 30 分,共 50 分 ) 13.参考答案: (1)C 。A 项,只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铜>银,无法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和铜、银的关系;B 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所以题目中的实验装置无法验证磷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C 项,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题目所给实验装置能证明木炭燃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14小学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五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2014小学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五年级下册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探究接力棒一、1.泡沫块充了气的游泳圈塑料玩具石块砖头鸡蛋2.体积轻重二、× √ ×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接力棒一、√ √ √ 二、B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接力棒CBCBB4造一艘小船探究接力棒1.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更容易浮起来;增加轮船浸入水的体积2.体积大、质量轻、容易上浮5浮力探究接力棒一、浮力乙二、√ √ √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探究接力棒一、√ × √ √ × 二、BC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究接力棒√ √ × √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

因探究接力棒一、√ × 二、AC单元练习一、1.浮力2.轻重体积密度3.物体排开的水量二、√ × 三、选择题BBAB四、往水里放盐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增大排开水量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探究接力棒一、热热热二、太阳辐射矿物燃烧物体摩擦2给冷水加热探究接力棒一、不变变大不变变小二、不能。冷水受热时体积会变大,太满容易溢出来浇天火焰发生危险3液体的热胀冷缩探究接力棒一、上升增大下降变小热胀冷缩二、1.铺木地板要留伸缩缝;野外的电线夏天时会粘一起;煮饺子时,饺子鼓起来2.防止热胀损坏包装4空气的热胀冷缩探究接力棒一、1.变大变小2.大二、丘丘球放入热水后变球壁变软,同时内部空气受热膨胀就把凹下去的地方鼓起来了。

5金属热胀冷缩吗探究接力棒1.热胀冷缩2.防止铁轨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弯曲或断裂3.缩短伸长6热是怎样传递的探究接力棒1.高低2.高低7传热比赛探究接力棒一、铁、铝、铜、金、银玻璃、塑料、棉布、纸、土、空气、陶瓷、木头、水二、言诚理可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探究接力棒1.独自完成,说明原理即可2.是的。因为保温和冷藏的原理相同,只是目的相反。单元练习一1.热热热2.不良导体散失3.鼓起来凹下去4.不高小不变大5.热胀冷缩6.大7.高低8.高低9.热的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10.铁、铝、铜、金、银玻璃、塑料、棉布、纸、土、空气、陶瓷、木头、水11。不锈钢好好二、1.因热胀冷缩,钢制桥梁温度升高时变长,温度下降时变短,放磙子上可防止气温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2012年下半年真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泰戈尔《金色花》,教师推荐另外几部有关母爱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冰心《纸船》B.孙犁《芦花荡》 C.孟郊《游子吟》D.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2.导读《名利场》后,教师给学生推荐同样描写主人公跻身上层社会梦想破灭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这类小说的社会意义。下列小说适合推荐的是( )。 A.司汤达《红与黑》B.席勒《阴谋与爱情> C.小仲马《茶花女》D.屠格涅夫《父与子) 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实词“亡”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B.河曲智叟亡以应(死亡)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逃亡)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4.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教学《爱莲说》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师列举应用该手法的其他诗词来说明,下列诗词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B.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C.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D.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6. 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7.《故乡》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体会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B.理解环境描写对主题的重要意义 C.分析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缘由 D.通过梳理情节感觉人物的性格特点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随文学习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对语法修辞教学目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要系统并完整地讲授实用的语法修辞知识 B.要根据语文学习实际需要适当指导和点拨 C.语法修辞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 D.学习语法修辞不宜单纯让学生识记各种概念 9.学习《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对喜欢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模仿本文的写景方法,尝试写夏景、秋景或者冬景。根据兴趣选做其中一项。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体现该教师追求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B.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 C.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常用的工具 1、 我的研究计划(参考) 2、用开瓶器口子靠近把手的部分卡住玻璃瓶盖的一端,用力往上翘,就能轻松将瓶盖打开。 打开盖子的工具 一、1、杠杆;支点;力点;重点。 2、杠杆、轮轴、斜面。 3、杠杆;支点;重点;力点。 二、1、√2、× 三、1、 杠杆可以帮我们 翘起物体,有些 杠杆省力,有些 杠杆不省力但是 省距离。

2、当支点不断向筷子尖端移动时,越来越容易夹起菜;当支点不断向筷子顶端移动时,越来越难夹起菜。 杠杆的研究 一、1、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 2、省力 3、省力;费力 二、1、B 2、AC;B;D 三、1、×2、×、 四、不是所有杠杆的三个点都在一条直线上,例如起钉锤。 螺丝刀里的科学 一、1、轮轴 2、螺丝刀、门把手、汽车方向盘、水龙头。 3、省力;省力 二、1、√2、√3、√4、× 三、我会选择轮轴B提起重物。将重物 挂在轴上,在轮上用力,因为轮轴的轮 越大越省力。 动滑轮和定滑轮 一、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二、1、(1)电梯(2)吊车

(3)自行车刹车装置(4)晒衣架 2、 起重机 一、1、滑轮组,省力,改变力的方向 2、A是定滑轮,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B是动滑轮,作用是省力。C是滑轮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D是滑轮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二、B;C 在斜坡上 一、1、斜面,斧头、剪刀、螺丝钉、指甲钳

2、省力,越小越省力 3、省力 二、B 三、1、√2、√ 四、简答题 可以省距离:手移动较少的距离,可以是物体移动很远。比如筷子,手指移动较小,而筷子的底部可以张开很大。 我的自行车 一、轮轴、杠杆;齿轮,快 二、 三、简答题 我们生活中的自行车,电梯,起重机,缝纫机,洗衣机,单轮车,抽水机等事物与机械密切有关。 单元测试 一、1、×2、√3、×4、×5、√6、√7、× 二、1、B 2、C 3、C 4、A 5、A、D 三、1、不省力的简单机械有:镊子,钓鱼杆,筷子,火钳等。 可以增加作用距离,也就是省距离。 2、螺丝刀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详解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科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及能力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实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掌握科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科学课程教学设计能力 能根据《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选择作业。 (三)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能力 能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适时地根据学生反馈优化教学。 (四)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力 掌握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恰当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能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并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教学知识 1.科学专业知识 (1)掌握与初中科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物理中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大学化学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大学生物学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进化论的基础知识;大学自然地理和天文学方面相关的基础知识。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科学知识能力训练六年级上册答案

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我们使用过的工具记录表 答:(略) 用什么工具最省力实验记录表 答:(略) 一、填空题 1.机械是能使我们 省力和方便 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简单机械 。 2、我所知道的简单机械还有: 螺丝钉 、 钉锤 、 剪刀 等。 三、简答题: 1、答:螺丝钉省力。螺丝钉上有罗纹。 2、答:略 2 杠杆的科学 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什么规律? (1)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2)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在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一、填空题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杠杆 。 2.杠杆上有 1个 很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 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 用力点;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阻力点 。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的打“×” ) 1.用钉锤向木头里钉钉子,钉锤就是一个杠杆。 ( √ ) 2.用镊子夹取东西时,镊子就是一个杠杆。( √ ) 三、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请标出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点。(略) 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用箭头分别指出铁片、开瓶器、夹子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杠杆类工具记录表 时间: 手向下压 的位置 靠在铁桶边缘的位置 插入盖子底下的位置

一、填空题 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也是_杠杆 。 2.杆秤是 杠杆 类工具,提绳是 支点 ,秤盘是 阻力点 ,秤砣是 用力点 。 3.杠杆有 省力 杠杆,费力 杠杆, 不省力不费力 杠杆。 4.“四两”拨千斤,称为 省力 杠杆。 5.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_省力__;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费力_。 二、选择题 1.杠杆上,用力点到支点1米,支点到阻力点0.5米,那么它( B )。 A 、费力 B 、省力 C 、既不费力,也不省力 2.以下工具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C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B ),属于既不费力,也不省力的杠杆是( D )。 A 、钳子 B 、镊子 C 、钉锤 D 、翘翘板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的打“×” ) 1.使用杠杆时,不论支点在什么位置都能省力。( × ) 2.凡是杠杆都是用来省力的。( × ) 四:简答题 1.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要设计成费力的呢? 答:如:镊子 属于费力杠杆,主要用来取轻小物体,使用镊子是利用了方便。 2.提绳的位置对称的最大称重有什么影响? 答:设计提绳的位置越靠近所称的重物,所称量的重物越多。 4.多观察一些工具,是不是所有杠杆的三个重要点都一定在一条直线上? 答:不是,如使用钉锤起钉子时,三个重要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