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机电工程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 参考资料

机械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06〕1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针对“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以及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6+1”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构建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 二、现有基础 (一) 产业背景分析 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培养机械制造、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装备制造专业群和汽车技术专业群的产业背景如下: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智能制造机器人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国家将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军用机器人,推动高精密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商用。 新能源汽车属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 (二)人才需求分析 装备制造专业领域和汽车技术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通过对渝东北机械企业的调研发现:机械制造方面的技能人才每年将需求1万人,工厂电气维修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为5000人。对渝东北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调研发现:汽车领域的技能人才每年需求量约为8000人。 (三) 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 机械工程系目前开设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应用与维修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技术三个高职专业。形成了机械基础课程群、电工电子课程群、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汽车维修课程群,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团队,为拟新增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师资队伍基础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精神,按照《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汉中市“十三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按照“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市场运作、项目支撑、突出优势、循环发展”的原则,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和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我市中药产业总体实现增规模、调结构,促进中药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规划目标。 . 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结构稳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药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链逐步壮大,调结构成效显著。我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和标准化工程建设居全省首位,汉中天麻、汉中猪苓规范化种植技术全国领先,天麻、元胡、附子个单品种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以上,“强力定眩片”实现单品药品销售过亿元。年,中药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是年的倍,年均增长。我市中药产业优势与特色更加凸现,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 中药材种植业稳步发展,推动农业倍增贡献明显

“十二五”末,我市中药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较“十一五”增加个百分点;中药材种植业收入亿元,较年增长;中药材种植户超过万户,药农户均收入万元,比“十一五”增加万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万亩,其中天麻、附子、元胡、猪苓等草本菌类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山茱萸、杜仲、银杏、厚朴等木本品种种植面积约万亩,采收面积万亩。建成山茱萸、天麻、西洋参、杜仲、猪苓、元胡、附子等优势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个,规范化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达家。中药种植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增收途径之一。 . 中药加工工业进一步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年,我市中药加工企业个,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增长。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家,个剂型、条生产线通过认证;国药准字批准文号个,中药保护品种个;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家。“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已有汉王药业等余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生产药品剂型种、品种个。年实现销售额约亿元,利税亿元。中药加工工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汉王药业生产的“天麻片”获全国银奖,“强力定眩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汉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汉江药业合作研发二类新药“肾炎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丙酰奋”通过了认证。城固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开发皂素中间体产品种,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甾体激素医药中间体生产和供货商,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 农业部 2010年9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4)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4) (二)我国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取得的成绩 (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建设原则 (8) (三)建设目标 (9) 三、建设布局 (10)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 (10)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与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布局 (16) 四、建设进度 (17) (一)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18) (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度 (18) (三)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进度 (18) 五、保障措施 (19)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19) (二)增强投入强度和优化投入结构 (19) (三)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 (四)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20) (五)加强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 (21)

(六)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 (22)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农业应用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为强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结合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加强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幅度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实验室建设现状: 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情况、实验室设置、实验室设备拥有量、资金额、基本实验开出情况、组数、创新性实验开出率、现有实验用房面积、实验人员队伍现状等。 2、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3、2005-2007年的建设目标。 4、各实验室的具体发展规划: 基础实验室目标定位、新增哪些实验完善哪些实验 专业实验室淘汰哪些特色实验事例;创造什么品牌; 5、实现发展规划的资金预算安排(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必须完善补充的实验装备主要设备的名称、功能、实验 形成特色的实验装备内容、预计机时数、服务的学 更新换代的实验装备达到何种水平 具有较高展示度的实验装备预计所需资金。 6、实验室队伍建设、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培训进修使现有人员达到何种水平,拟采取稳定实验人员队伍具体措施。 7、实验室环境建设。 供参考 实验室建设规划书 系部:计算机应用技术系

单位负责人签字: 填表日期: 2004年7月1日 实验设备处制 填表日期:2004年7月1日 目录(成稿后编制) 一、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现有情况 现有建制实验室名称及发展沿革: 现有两个实验室: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数学建模实验室建立于2001年。 人员情况:兼职教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人。 场地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三个分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2、504、506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位于15号教学楼501室。设备情况:计算科学实验室现有三个分室,共有140台微机,其中两个网络机房,一个普通机房(机器老化,不能使用)。两个网络机房中有一个能够用于专业上机,另一个只能用于基础课上机。数学建模实验室现有一个网络机房,共有50台微机,可用于专业上机。两个实验室能用于专业上机的只有两个机房,共100台微机。 承担实验教学内容及工作量:计算科学实验室服务课程有:计算机语言、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值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计算机集中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数学建模实验室服务课程有:数学实验、数学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集中训练和课程设计等。 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实验室建设目标与规划论证 1. 规划依据(必要性)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设基础及方案 根据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及本系目前专业设置情况并考虑到下一步的发展需要,计划将计算科学实验室的三个分室进行改造,保留两个分室,撤销第三分室(第三分室现只有30台微机,全部不能用于正常上机,只能用于部分语言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数学建模实验室”更名为“应用数学实验室”。为满足新上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需新建“应用统计实验室”。各实验室的具体规划如下: 1) 计算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目录 一、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3) 1.山东大学实验室建设“十五”发展规划 (3) 二、实验室管理 (10) 1.山东大学实验中心管理条例(试行) (10) 2.山东大学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 (15) 3.山东大学教学实验室设置规定 (17) 4.山东大学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19) 5.山东大学实验室对外技术服务暂行规定 (22) 6.山东大学微机室(含计算中心)非课内上机管理办法 (24) 7.山东大学关于启动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通知 (27) 8.山东大学部分教学、科研实验室(所、中心)调整方案 (29) 9.山东大学实验材料经费分配与使用管理办法 (31) 10.山东大学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33) 三、实验教学管理 (35) 1.山东大学本科生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试行) (35) 四、设备器材管理 (42) 1.山东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42) 2.山东大学进口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49) 3.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52) 4.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与管理办法 (57)

5.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61) 6.山东大学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用办法 (64) 7.山东大学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与奖励办法 (67) 8.山东大学物资设备采购管理规定 (70) 9.山东大学招标管理暂行办法 (72) 10.山东大学物资设备招标工作规程 (76) 11.山东大学仪器设备验收工作规程 (80) 12.山东大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 (83) 13.山东大学废旧仪器设备处置办法 (87) 14.山东大学低值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89) 15.山东大学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暂行) (90) 16.山东大学非教学类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暂行) (93) 五、资产管理 (96) 1.山东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96) 2.山东大学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104) 3.山东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107)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2020年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

重点实验室工作计划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继续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坚持仪器设备使用的日志记录,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做好仪器设备间的卫生清洁工作,保持整洁、整齐、干净的良好环境条件; 2、积极主动保持与学校有关学科及主管部门的联系,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创造条件满足特殊教学的需求。积极支持学校相关科研所需的分析测试工作,以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开机率; 3、做好实验室布局的调整工作,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要求。 4、积极保持与省教育厅的联系,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经费和科研工作方面的支持;积极开展与地方及相关部门科研的合作,积极争取申报科研项目; 5、做好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申报与评审、中期检查、结体验收工作。具体有:xx年度开放课题的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xx年度开放课题申报;xx年度开放课题中期检查。

二、本学期要开展的几项重要工作 1、继续开展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论证工作 实验室国家认可和计量论证工作是目前各分析检测实验室均在开 展或已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建设对实验室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作为一个良好的平台,扩大对外的联系与交流,提高实验室的对外影响和分析检测水平,增强对外服务的能力,同时可更好地为科学研究做好服务工作,还可通过对外服务,增强自身的补血功能,通过合理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 为做好此项工作,根据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论证之要求,必须 在仪器使用、人员配备和整体布局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相应的补充。为此,本学期,将对实验室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落实实验室人员的引进工作。同时,须聘请相关专家作顾问,规范实验室的国家认可和计量论证的程序和工作制度。 2、开展xx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评审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每年均应开展一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的学术研讨活动,围绕实验室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包括重点

基础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基础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2006年—2010年)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全面落实我院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和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以满足和适应基础部本科教学的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搞好基础部的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特制订基础部今后五年(2006年—2010年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综合型、创新型、设计型、探索型实验,淘汰、删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陈旧实验。重点扶持那些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符合教改方向的实验室建设项目。在不断改善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符合当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实验室建设新路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二、实验室建设现状 自计算机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从基础部剥离以来,基础部目前所辖实验室有动物实验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形态实验室、解剖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共五个实验室,其中除中心实验室属于科研实验室外,其余实验室均为专业基础实验室。从目前情况看,各实验室队伍师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总体目标与发展思路 2.1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08年以前建成一个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体系和科研实验室体系,以满足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2.2发展思路 ①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上,通过调整结构和资源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益。在运行机制上,通过大力度的改革逐步实现公共实验课班级排课制到学生选课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②实验队伍建设 按照高等院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加强实验队伍建设,使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专职实验人员的比例达到或超过相应的规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将教师的实验能力、实验技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 ③实验室管理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易操作、更能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大开放实验室的力度,逐步提高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建立基础部实验教学的院级、系部实验平台和投资效益的管理系统,以规范实验教学,明确投资责任,发挥投资效益管理的约束功能。 ④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原则 根据学院财力和实验教学大纲,优先建设基础实验室,注重各专业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实验室的建设。要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精心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按照逐步淘汰分步更新的原则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档次。在2006年完成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本框架建设和主要的仪器设备配置,使其适应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中心实验室要根据实际需求,利用好专项资金搞好建设。 3实现目标的措施 3.1设备投入 按照学校2010年规划提出的目标,2010年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0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指标,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公共课、基础课的实验设备投入,优先保证重点学科的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建设,着力使基础部现有本科专业的实验设备投入在2006年以前全面达标。 3.2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指标,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本科教学对应的实验项目,逐一落实建筑面积。按照学院校园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布局,本着首先保证本科教学、实验室面积够用的原则,安排基本建设的立项,力争在2006年以前整体达标。

市场营销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目录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2)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本情况 (5)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6) (一)目标、思路与原则 (6) (二)专业建设内容 (7)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举措与保障条件 (9)

XXX 市场营销专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社会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 (一)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调研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搞好内部和外部市场营销活动。显而易见,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目前全国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达到1180所,在校生的规模超过45 万人。有数据表示,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3%以上,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前景良好。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调查显示,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深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高素质的适用型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一般销售人员无人问津,大量积压。 1.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一是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都在讲市场营销。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供给增加。近20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市场营销专业,导致几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专业,导致连年供给不断增加,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低层营销人员的薪资水平被拉低,人才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 三是社会需求的结构变化。市场营销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需复合型的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转变发展 方式,加速现代农业发展的攻坚期。为明确“十三五”农业发展的目 标任务和方向重点,进一步夯实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根据 **市“十三五”规划编制要求,对接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制定《**市 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现实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旅游兴市、城市发展、产业支撑总体工作布局的突出位置,深入贯彻“一核一极三区三基地”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生态 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我市整体上已经迈过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保持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建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中药材、生姜产业两个“**第一市”建设,倾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园区,强力抓好城郊商品蔬菜生产,奋力推进特色水果向“一村一品”发展,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成功 争创**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农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效益明显提升。2015年,粮食总产万吨,油料总产万吨,种植中药材万亩,生姜万亩,建立城郊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场镇商品蔬菜基地万亩,发展“一 村一品”特色水果万亩;初步形成东北部低山区中药材、生姜基地, 东南部和西南部丘陵区优质粮油基地,中部浅丘区商品蔬菜和特色 水果基地三大板块;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累计通过“三品一标”认 证种植业基地面积万亩。 ——新型主体快速成长。坚持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家,其中省级重点家、**市级家,产值过亿元的家,农民专合社家,家庭农场拥有各类农业产业

实验室发展规划

口腔医学院实验室发展建设规划 实验室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和临床实践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实验室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室任务的保障。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和我院实验教学师资的现状,特制订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指导,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加快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满足教学、服务医疗、协助科研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实践教学场所。 二、建设目标: 口腔医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结构合理、事业心强的实验教师团队;建立一个场所稳定、设备精良、保证实验教学项目90%以上正常开出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奋发向上、充满活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体制。为提高我院口腔医学的教育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实验教师队伍:此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我系的现状,专职实验教师人员及实践能力不足,将制定实验教师引进及培养规划。预计引进专职实验教师1人,要求口腔医学专业应往届研究生,硕士学历,并根据口腔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实验教师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把吸引、培养、利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专业、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2、科学研究: 增加学生见习时间,使学生可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到社区医院,口腔预防疾病中心见习,做到边学、边看、边做,使培养方式适应社会岗位群的需要,并解决学生实习与就业问题,同时利用资源,承担科研项目,出更多科技成果,从而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发展, 3、环境与条件: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突出优势和重点,争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实验室建成后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一)教师队伍 1、人员数量:专任实验技术教师3-4人;兼职(教研室或附院教师、外聘教师)2~3人。 2、学科梯队: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吸引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来科工作。(二)人才培养 1、培养方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实验教材:根据口腔医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展实验课程,并根据需要,组织相应教研室优秀教师,编写适应口腔医学专业与社会岗位需要的实验教材,以适应实验教学。 3、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实验教学大纲90%以上。授课教师有详细的实验课讲稿或教案,实验教师有完善的实验课记录,并对实验内容实行项目责任人制。 4、仪器设备:实验仪器设备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牙科模拟实习系统、口腔技工台按单人单组配备。其它仪器设备按15人/组配备,实验仪器完好率在90%以上,并做好实验仪器的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报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

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十二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调整的主要作物为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及饲草作物,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紧迫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了粮食和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5.5亿吨,连续三年超过6亿吨,综合生产能力超过5.5亿吨。同时,果菜茶等园艺作物稳定发展,棉油糖等工业原料作物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一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米袋子”“菜篮子”的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6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建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有所改善。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生产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03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农民专业合作社128.88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_冯敏侠

第31卷第8期2012年8月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Vol.31No.8Aug.2012 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促进实验室建设发展 冯敏侠,庄中华,劳 静 (广州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为实现学校建设规划,按照实验室建设的原则,我校每3年开展一次实验室建设规划及论证工 作,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室发展规模、管理模式、队伍建设、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组织专家对“规划”论证,制定实验室建设目标,促进实验室发展。关键词: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12)08-0423-04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 with Elaborate Construction Planning FENG Min-xia ,ZHUANG Zhong-hua ,LAO J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lanning is made every 3years in terms of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laboratory development scale ,management mode ,team construction ,condi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o on.The goal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mad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 Key word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lann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2-04-05 作者简介:冯敏侠(1965-),男,广东番禺人,主要从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Tel.:020- 39366263;E-MAIL :fmx1221@sina.cn 0引言 实验室工作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 此,抓好实验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以实验为突破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是我校整个教学工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真正体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做好实验室建设,必须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抓起,根据国家建设发展规划,满足地方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实验用房、设备设施建设、管理模式、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制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 1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校实验室建设要以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为导 向,以教育部《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和《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为依据,遵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 规程》 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的要求,自2000年并校以来,以学校专业调整为契机,以实验室建制为切入点,每3年开展一次实验室建设规划及论证工作,通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重新整合、优化实验室,完善并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建立功能 强大、 结构合理、管理先进、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坚持“统筹规划,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资源共享,讲求效益”的基本原则。促进实验室工作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目标出发,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为我校的发展和广州地区建设服务。 2实验室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的目 标,结合本学院(中心)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培养层次及重点发展学科等情况制订。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分年度进行。 实验室规划重点是加强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工作,结合学科

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二五”建设的成绩、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与做法。 学校始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教育事业各个时期规划为统领,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生命线,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了初显地方师范性大学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63个普通本科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中,初步形成文理交融、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行的专业结构。 1.专业建设层次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校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的专业”原则,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步

伐。共成功申报新专业8 个,(教育部2012年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总数由2009年的43个增长到63个。采取调整、新增、压缩等办法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校加强了对新专业的监控,增强了新办专业的办学实力,规范了新专业的教学管理。着力巩固优势专业,铸就品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深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按照“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培育特色、分类指导、持续推进”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4项。 3.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扎实推进学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与我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学名师进入我校担任特聘教师,为学生定期开设专业学术讲座和实用课程。鼓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调整建设、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案的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坚持将工程教育理念贯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