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SARS_病毒传染论文

2003年SARS_病毒传染论文
2003年SARS_病毒传染论文

SARS 的传播

周金华 黄梦丽 张龙

摘要: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SARS 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

在本题中给出了一个早期数学模型,她在短期内有着计算参数简单等适用性和合理性,但却存在着用短期参数描述长期过程偏离实际的缺陷。基于此我们考虑应该引进新的参数建立更优的模型。 由此我们建立了SIEPR 模型:

由上图示列方程:

??????

????

????????

???=+++++-+=+=----=+-+=----=P R I E S N R P I E S P d Ie E dt dP

P d dt dR

eI kI T t I T t S dt dI E Ik S dt dE T t I T t S S E dt dS

0000.

,,,)(2)()()()21()()(1μβμλββσλσβ 此模型考虑到了健康人、自由带菌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死亡者及回复者,比较全面的考虑到了疾病期间人员的组成,通过建立SIEPR 模型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很好的解决了题目的要求,为未来患病人数的预测、疾病的传播范围以及疾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作出了比较好的评价,很有实用价值。

求解模型所面对的困难

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及为预防提供可靠的模型存在着一些困难,

1 ) 当疫情发生时,人们缺乏对疫情前期发展的数据记录,导致模型对整体情况的建立存在

偏差,而且对参数的取值和调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2 )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做一些假设和模型求解过程中作的近似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对实际的预测也会存在误差。 3 ) 对于影响疫情的因素,比如人口的流动,公共卫生的情况等还需要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

确诊病人P

疑似者E

自由带菌者I

健康人S

治愈/ 死亡者 R

α

β2

β1

λ

e

μ

d

k

统计数据。

4)对合理约定的参数的求解中,每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等的不

同,不能用全国的总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找到比较齐全的数据。

5)拟合曲线时,有些数据所得到的点的有可能偏离太大,求不出较准确的参数。

对于问题三

通过数据拟合求出2003年的预估旅游人数,然后采用相对增长减少量a 来估计2003年的旅客数。其中 a=(真实值-预估值)/预估值

作图得出变化趋势,以此评价SARS 对旅游业的影响 对于问题四

所写短文通俗易懂,很好的说明了数学建模在疾病预测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

一.问题重述: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俗称:非典型肺炎)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SARS 的爆发和蔓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的重要性。请你们对SARS 的传播建立数学模型,具体要求如下: (1)对附件1所提供的一个早期的模型,评价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2)建立你们自己的模型,说明为什么优于附件1中的模型;特别要说明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以及能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的模型,这样做的困难在哪里?对于卫生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做出评论,如:提前或延后5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疫情传播所造成的影响做出估计。附件2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3)收集SARS 对经济某个方面影响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附件3提供的数据供参考。

(4)给当地报刊写一篇通俗短文,说明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二:问题的求解: 1.问题一的求解:

对附件1模型的评价

附件一中的模型以在某种社会条件下,加入了病人的传染期限(由于被严格隔离、治愈、死亡等),并考虑在不同阶段社会条件下传染概率的变化,然后先分析香港和广东的情况以获得比较合理的参数,最后初步预测北京的疫情走势 (一)合理性

1.此模型考虑了传染期L 的限制,并采用半模拟循环计算的办法,把到达L 天的病例从传染的基数中去掉。每个病人可以直接感染他人的时间L 以及每个病人每天可传染人数k 进行了合理的参数设计,并且考虑了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参数的变化。建立了在L 天之内,病例数目的增长随时间t (单位天)的关系:

N (t )=

K)

(1 N 0 t

考虑了传染的期限L 和概率K

2.对前期描述的合理性

由于前期传染源未受控制,所以累积病例数是成指数上升的.该模型对这段时期的描述是合理的

(二)实用性

模型简单,计算量小,容易理解和使用。对北京、广东与香港的疫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预测值和实际统计较接近;

适当挑选初始值N0和参数K L 就可以描述不同地区、不同控制措施下的传染情况

(三)适用性:

模型通过对香港和广东的疫情分析和计算,对北京的疫情进行了预测,模型具有实际情况的

应用价值。在发病早期,此模型可以预测疫情的发病情况,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不足

1对于如何确定初始值N0和参数K L缺乏一般的原则算法,

2此模型存在明显的缺陷,这种指数变化的趋势作为长期预测不合理,首先指数的增长对长期的预测不符合实际情况,对后期的预测出现明显的偏差,而且该模型只有两个变量,对SARS的传播的影响因素考虑过少。

(五)对参数的分析

L:L可理解为平均每个病人在被发现前可以造成直接传染的期限。

1)参数L的确定缺乏依据

K:参数K显然代表某种社会环境下一个病人传染他人的平均概率,与全社会的警觉程度、政府和公众采取的各种措施有关。

2)K值不易确定K值的改变并非从高峰开始,而使从控制力度加大后,开始显现出效果的时

期开始.

3)从高峰期逐步调整K值到比较小的稳定值之间经历的时间(10天)缺少具体依据.

2.问题二的求解:

2.1模型分析

1将传染期划分几个阶段

阶段一:政府干预前,疫情未受控制,传染速率较快,与指数增长相似;

阶段二:政府干预初期,疫情仍以较快速率增长,但扩散得到控制,直到达到最大值稳定;

阶段三:政府干预,并采取有效促使,医疗完善,疫情缓解并开始恢复。

2 根据实际情况可知,出去广东、香港等疫情较早发生传播较快的地区外,其他城市政府控制较

早,北京为政府干预迅速的地区。

3对SARS的基本了解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与患者接触而传染:

特点:无特效药可医治;SARS的潜伏期为2—11天,一般为4—5天,潜伏者几乎没有传染力.

消毒可以有效的杀死SARS病毒.

4在控制前,SARS的传播与一般传染病传播方式相同,可以采用一般传染病模型.

2.2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假设

1城市总人口在传染期内是一定的,忽略自然死亡、出生迁移的影响

2发现的病人会被严格隔离,被隔离,治愈或死亡后的人均不能感染其他人。

3所有人感染SARS的可能性相同

4没有发现对SARS免疫的人群,治愈后的人不再感染

5潜伏者几乎没有传染力,潜伏期为5天

6单位时间内感染的人数与现有的感染者成比例

7单位时间内治愈人数与现有感染者成比例

8 康复的人对SARS已经具有免疫力同死亡者移出传染系统

(二)、符号说明

N:总人数

M:政府的控制力度

τ:潜伏期

S(t):健康人或易感人群

E(t):疑似病人(潜伏期人)

I(t):自由带菌者(病人)

P(t):确诊病人

R(t): 移出者(治愈及死亡)

α: 每天健康人中发现疑似病例的概率 1β: 每天从疑似者中排除,定为健康人的概率 2

β: 每天从疑似者中确诊为病人的比率

λ: 平均每个病人每天感染健康人的概率 e : 每天自由带菌者确诊为病人的比率 μ: 每天病人康复的比率 d : 每天病人死亡的概率

(三)、参数的确定与说明

1、a :平均每个带毒者每天传染的有效人数。

需从有关的医学资料及其它数据进行验证。 2、q :单位时间内移除系统的人数比例。

当天确诊

当天治愈

当天死亡人数

+=

+=r d q

随时间t 的增长,人们对疾病愈来愈了解,q 值会不同。 根据已有的数据进行推测 q 。一般用分段常数表示。 3、s 1

s

2

当天疑似病例人数

每天被排除的疑似病例=

s 1

当天疑似病例人数

病的人数

疑似病例中每天确诊患=

s

2

4、e b k

由于状态I 是个隐状态,参数e b k 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dt t E dt t bS s

??+∞

+∞

=0

1

0)()(

dt

t E dt t kI s

?

?+∞

+∞

=

00

2

)()(

dt

t I e k dt T t S T t aI )()()()(00??+∞

+∞

+=--

(四):模型的建立

由于总人口N 足够大,所以可以将变量S ,I ,E ,R 都看作连续可微变量,列微分方程模型。

采用房室模型法 <一>

政府控制前:在政府介入之前,SARS 传播可以看为一般传染病的模型,并且μ较小λ较大

健康人S 疑似者E 病人I

治愈者R λ

μ

β2

由上图列方程:

???

?????????

???=+++=-=-=-=0

000,,,22R I E S N E R I S I dt dR

I E dt dI

E IS dt dE IS dt dS

μμββλλ

<二>

政府控制后:

1)采取了隔离的措施,只有不可控制的感染者[I(t)*(1-e )]能传播SARS 病毒.

2)政府对预防SARS 的宣传力度加大,公民对SARS 的防护程度有所提高——此效应由政府

的控制力度M 表现,因此,在感染期限内,每名感染者所能传染人数有所下降.

由上图示列方程:

??????

????

????????

??

?=+++++-+=+=----=+-+=----=P R I E S N R P I E S P d Ie E dt dP

P d dt dR

eI kI T t I T t S dt dI E Ik S dt dE T t I T t S S E dt dS

00000.,,,)(2)()()()21()()(1μβμλββσλσβ

确诊病人P

疑似者E

自由带菌者I

健康人S

治愈/ 死亡者 R

α

β2

β1

λ

e

μ

d

k

(五)、模型求解 <一> 政府控制前:

政府控制前由于人们对SARS 的模糊认识,没有很好的预防传染和治愈手段,因此,可视为

0≈μ,0≈R 且感染人数相对于北京人口基数很小,病人对总健康人的影响很小,视N S ≈

IN dt

dI dE λ=+ 解得C I

E Nt InI +-

=λ (t

I

I

E

N

In

C 0

0λ++=

(或解得?-=

12

βλIE dI

dE )

<二>

政府控制后:

我们需要定量地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蔓延创造条件,即研究病人随时间的变化为重点。

由附件2的数据知,相对于北京人口数,至6月23日染病人数仅为2521人。因此认为感病者和退出者对易感人群的影响不大,S (t )可视为N,P d dt

dR )(+=μ为t时刻的移出率q

方程可改为

???????

????

??-+=---=+-+==P R I E S q eI E dt dP

eI kI T t NI dt dI E Ik N dt dE S N 0

0000.,,,2)()21(βλββσ

分离变量求微分

eI kI T t NI dt

dI ---=)(λ

()I

t I 0

0=

解得 c t e k T t Nt InI ++--=)()2

即 e

I t

e k T t Nt I )()2

(0

+--=

λ

???

??????????==-=,,,22000I E S N S E dt dI

E IN dt dE ββλ

记e

I t

I t e k T t Nt t ηλη0

)()2

(

=

?+--=

(T为潜伏期2~11天可通过MA TLAB 作图确定,为常量)

(六).求解模型所面对的困难

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及为预防提供可靠的模型存在着一些困难,

1 ) 当疫情发生时,人们缺乏对疫情前期发展的数据记录,导致模型对整体情况的建立存在

偏差,而且对参数的取值和调整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2 ) 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做一些假设和模型求解过程中作的近似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

对实际的预测也会存在误差。

3 ) 对于影响疫情的因素,比如人口的流动,公共卫生的情况等还需要更多具有实际意义的

统计数据。

4)对合理约定的参数的求解中,每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等的不

同,不能用全国的总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找到比较齐全的数据。

5)拟合曲线时,有些数据所得到的点的有可能偏离太大,求不出较准确的参数。

3.问题三的求解:

我们对每各年的每个月的旅游人数进行数据拟合:并以此拟合函数计算出2003年的旅游人数,见下表

这里可采用相对增长减少量a 来估计2003年的旅客数。其中 a=(真实值-预估值)/预估值 画出a 的变化趋势图形

由变化趋势图可知:前三个月,旅游人数与预估值之间差距不大,四月份到八月份实际旅游人数与预估值之间相差较大,可见SARS期间对旅游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4.问题四

给当地报刊写一篇通俗短文

竖起模型坝,拦住病毒潮

2003年的春天,一声警钟打破了平静50多年的世界,人们再一次陷入了恐慌与不安之中。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俗称:非典。嚣张的在人类之间穿梭繁殖一时之间竟无人能当。给了养尊处优的人类当头一击。在医学与科技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赢得了与SARS的对抗赛。而这其中有一个默默奉献的英雄----数学模型。

也许人们清楚药可以治病,但是正确的传染病模型客观反应了病毒的传播规律,为预测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了必要前提。为我们的探索新事物照明了方向,我们的生活中提供了科学依据。在2003年我们不知所措时,是中科院非典模型小组建立的非典预测模型指导了方向,为我国对非典的控制,消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通过非典模型指明了非典的潜伏趋势,发病趋势,传播规律,以及往后的预防工作。

一个合理正确的传染病模型不仅仅是预测传染病的传播,发展。还可以对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列如,本例中的传染病模型,不仅可以预测疾病,还可以预测SARS对北京的旅游业的影响,估算损失。通过传染病数学模型,我们建立一个非典对于2003年北京接待海外旅游者的人数的影响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处2003年北京

我们在这场与SARS的斗争中取胜传染病数学模型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它不仅是我们在这场战役中使用的强大武器也是一支指挥棒。一个合理正确的数学模型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而且有科学的预见作用。为国家,世界的发展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价值。

有了传染病数学模型这个强有力的科学武器做指导,再厉害的病毒我们都能克服,也许不久的将来,禽流感及它的变异病毒,艾滋病等都将不再是威胁。

让我们竖起模型坝,拦住病毒潮!

三.模型的评价:

模型的优点:

模型考虑到了健康人、自由带菌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死亡者及回复者,比较全面的考虑到了疾病期间人员的组成,通过建立SIEPR模型并考虑到实际情况很好的解决了题目的要求,为未来患病人数的预测、疾病的传播范围以及疾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作出了比较好的评价。

模型的缺点:

模型中的很多符号的实际数据很难精确的得到,这与卫生部门的卫生医疗水平以及地方政府对疾病的关注程度有关。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倪红霞. 2009.MATLAB基础及应用[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陈东彦,李冬梅,王淑忠2006.数学建模[M].科学出版社

精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流行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它可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旧社会,由于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伤寒等传染病的猖厥流行,我国人民贫病交加,人均寿命只有35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一些烈性传染病已在我国绝迹,1989年9月1日,我国又贫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仍占年总发病率的第一位,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大众的防病意识,达到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夏秋季是胃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在《医学常识》栏目中将连续刊出传染防治的一般常识。 传染病在人群人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生物学基础,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存在,传染病才可能造成传播与流行,而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一五一节,传染病就不能传播与流行。例如,接种疫苗就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从而不得传染病。 一、传染源 是指受了传染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体内一定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不时地排出体外,感染别人。传染源包括了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体内带有病原体,但没有临床表现的人)和受感染的动物。 (一)病人传染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体内的病原体数量多,而且病人的症状有利于病原全向外播散,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咳嗽、喷嚏、呕吐、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一般传染病在发病初期的传染性最强,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在恢复期还有传染性。 (二)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疾病的表现而携带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可分为三类:潜伏期携带者、病后携带者、“健康”携带者。由于这些病原携带者都没有临床症状和表现,但可不断排出病原体,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传染源。 (三)受感染的动物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中以鼠类最为重要,因为它能传播多种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以动物作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这些动物性传染病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相互传染(鼠疫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二、传播途径

第8章计算机安全

1.一个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了某种信息,则破坏了信息的可控性。 2.通讯的双方必须承认其接受信息或发送信息的事实,是指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3.信息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实体是指信息的保密性。 4.要求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功能,是指信息的可靠性。 5.下列情况中,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的攻击是数据在传输中途被篡改。 6.下列情况中,破坏了数据的保密性的攻击是数据在传输中途被窃听。 7.使用大量垃圾信息,占用带宽(拒绝服务)的攻击破坏的是可用性。 8.数据备份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9.计算机安全属性不包括及时性。 10.如果信息接收者已接收到信息,但不承认已接收,则破坏了信息的不可抵赖性。 11.向某个网站发送大量垃圾邮件,则破坏了信息的可用性。 12.如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则破坏了信息的完整性。 13.密码技术不是用来实现信息的可控性。 14.网络安全的基本目标不包括实现信息的正确性。 15.数据备份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属性是可用性。 16.计算机安全的属性不包括数据的合理性。 17.保密数据的保密程度不包含私密。 18.密码技术主要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19.计算机安全属性不包括语义正确性。 20.信息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的属性指的是完整性。 21.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实体的属性指的是保密性。 22.通信双方对其收、发过的信息均不可抵赖的特性指的是不可抵赖性。 23.下面不属于可控性的技术是文件加密。 24.得到授权的实体需要时就能得到资源和获得相应的服务,这一属性指的是可用性。 26.计算机安全不包括操作安全。 27.在计算机安全所涉及的领域中,由硬件安全不完备所造成的信息泄露、丢失是指实体安全。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潜伏性。 2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偶发性。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什么时间施行的?( ) A.2003.5.9 B.2003.5.4 C.2002.5.9 D.2002.5.4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哪类传染病管理?(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法定传染病 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5.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6.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7.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8.对因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9.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以下机构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行为。()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C.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关于SARS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 A.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 B.常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 C.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D.肺部体征不明显 E.部分患者有腹泻 正确答案:B 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SARS的管理应( ) A.按丙类管理 B.按乙类管理 C.各省级卫生管理机构自行决定 D.各级医疗机构自行决定 E.按甲类管理 正确答案:E 3.SARS的首发症状是( ) A.腹泻 B.咳嗽 C.胸闷 D.发热 E.鼻塞 正确答案:D 4.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 A.间接接触不易传播 B.患者的粪便一般没有传染性 C.隐性感染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D.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E.呼吸道症状显著的患者传染性低 正确答案:D 5.关于SARS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B.儿童发病率高 C.有明显的居民楼聚集现象 D.农村地区病例少 E.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 正确答案:B 6.SARS-CoV不常侵染的细胞是( ) A.肺泡上皮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淋巴细胞 D.神经元细胞 E.支气管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D 7.有关SARS进展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多发生在病程的8~14天

B.肺部阴影发展迅速 C.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 D.多数患者出现ARDS E.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进行性加重 正确答案:D 8.有关SARS患者外周血象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常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B.血小板可减少 C.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D.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E.CD4、CD8细胞计数均降低 正确答案:A 9.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达到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 B.x线胸片示大片阴影并在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病灶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C.中毒症状重,持续发热,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体温仍超过38℃ D.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肺的渗出及损伤 E.出现ARDS 正确答案:C 10.对于疑似SARS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收入双人或多人观察室隔离观察 B.按正常诊疗程序就医 C.安排家庭医学隔离观察,由CDC随访 D.收入单人观察室隔离观察 E.安排家庭医学隔离观察,并随诊 正确答案:D 11.有关SARS病原学检查错误的是( ) A.血清SARS-CoV抗体由阴性转变为阳性提示为近期感染 B.SARS-CoVPcR测定结果阳性可确诊SARS C.SARS-CoVPCR测定结果阴性可除外SARS D.SARS-CoV分离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SARS E.急性期到恢复期血清SARS-CoV抗体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提示为近期感染 正确答案:C 12.SARS的病原体属于( ) A.支原体 B.衣原体 C.原虫 D.病毒 E.细菌 正确答案:D 13.对SARS密切接触者的检疫期一般为( ) A.7天 B.21天 C.3天 D.14天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2-11-13T08:50:12.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管恩森袁春利 [导读]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病毒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 管恩森袁春利(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62-02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乙肝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60%,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亦高达10%~15% 。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不仅造成人群中众多的病毒携带者, 而且是引起成人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将近年对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免疫预防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HBV 垂直传播的方式 1.母婴传播: 据估计亚洲人中有30%的HBV 感染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 而母婴传播又分为三种: 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其中宫内感染是HBV 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关于HBV 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较多, 并形成了几种学说: (1) 病毒因素与HBV 宫内感染:母亲孕期外周血的HBsAg 滴度、HBeAg 阳性率和HBVDNA含量水平越高, 宫内感染的机率越大。(2) 胎盘渗漏学说: 即感染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渗漏到胎儿, 造成宫内感染。(3) 胎盘感染学说: HBV 感染可能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传递方式实现的, 即母血经蜕膜毛细血管内皮和蜕膜细胞和(或) 绒毛间隙直接感染绒毛滋养层细胞、然后进一步感染绒毛间质细胞最终感染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HBV 经胎盘感染胎儿的时间主要发生于孕晚期, 少数可发生于孕早期。(4)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学说: 已有研究证实HBV可以感染PBMC, 在正常或病理妊娠过程中, 少量母血PBMC 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产时和产后传播也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Lee 等以固相放免法对HBV 感染的37对母儿配对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HBsAg 检出率为95%、乳汁70%、脐血50%、羊水33%。 2.父婴传播: 胎儿是父母亲的共同产物, 长期以来人们将垂直传播等同于母婴传播, 而忽视了父亲HBV 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以至父婴传播被母婴传播与家庭内传播所掩。M.Hadchouel 等曾通过分子杂交法发现HBV感染者精子DNA 中整合有HBV DNA 序列。其中经父传播的HBV在子代的肝外定位以白细胞最高。因此, 对HBV的父系途径传播也应当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二、HBV 垂直传播的免疫预防 HBV 宫内传播一旦发生, 现有的免疫阻断措施很难奏效, 因此强调预防为主。HBV 垂直传播的免疫预防, 目前有三种方法。 1.婚前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对父婴传播, 通过母亲孕前接种乙肝疫苗成功, 婴儿出生后约90%获得抗-HBs, 而且能有效的避免HBV的父婴传播而造成的胎儿宫内感染。 2.产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孕20周后, 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 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 因此即使母亲HBsAg阳性孕期多次肌注HBIG 后抗HBs 亦可经胎盘转输给胎儿, 使其在宫内即获得被动免疫保护, 预防宫内感染。 3.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 单纯常规接种乙肝疫苗, 对母血HBsAg 和HBeAg 均阳性的新生儿保护率约为43%,在加大疫苗剂量后, HBV感染保护率也只有80%左右。如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则HBV 感染的保护率可上升至92%以上,若在婴儿出生1个月后再加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保护率又可进一步提高至97% 。随访表明, 接受免疫预防的新生儿10 年之内没有加强免疫的必要。 三、免疫预防失败的原因 虽然免疫预防为减少人群HBV的携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新生儿经过免疫预防后,仍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BV DNA与HBsAg, 导致了免疫预防的失败,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学说。 1.宫内感染免疫耐受学说: 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 胚胎期) , 免疫系统发育尚欠成熟, 如遇到HBV抗原刺激, 会导致针对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死亡或凋亡从而导致对HBV的免疫耐受。HBsAg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胸腺,导致HLA-Ⅱ类抗原限制的HBeAg特异性T 细胞功能缺失。 2.HBV S区基因变异:垂直传播以HBV S 区变异株为主, 以126、131、143 位变异为多。对HBsAg 免疫优势表位a的抗体可对所有亚型的HBV感染提供保护免疫。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成熟表现就是抗a高亲和抗体的出现。a 肽段位于氨基酸124与147之间,具有活跃的反应性也是高度保守区。王珊珊等检出的126、131、143 位变异正是在此段之中,由于变异可能改变其抗原性于免疫性,预计感染此变异株的小儿将对HB 疫苗无应答, 最终会成为以免疫逃逸株为优势的携带者。 3.“肝外库”激活学说: 早期注射HBIG 本应防止婴儿的病毒血症, 但HBV 已经感染了白细胞、脾细胞和其它细胞, 这些类型细胞因不表达相应Ⅰ、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分子,无法参与免疫应答, 故而将之称为“免疫优势部位”,可构成引起HBV 持续感染的“肝外库”,导致了以后的再次激活。而张蕾青等通过用PCR 扩增19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血清中HBV包膜基因片段( S、pr eS1、preS2) 并对其中各5例PBM C及配对血清中的preS1 和preS2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0 份标本HBV DNA核苷酸序列2份preS1和preS2的核苷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8份preS1和7 份preS2核苷酸序列均发生了一个至多个位点突变。由于PBMC中S基因有缺失或变异, HBV 潜伏在PBMC 难以复制完整的HBV 颗粒,不易被激活成为体内HBV 再感染的来源, 因此,此学说尚有争议。 4.遗传无应答学说:婴儿在遗传学上对疫苗抗原决定簇的低反应性。刘蓬勃等研究发现乙肝疫苗接种无、弱应答与HLA -ⅡDR7增高有关,且以显性方式遗传。Hatae等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从而可解释婴儿的姐妹同样对乙肝疫苗存在低反应性的事实。 由于预防接种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免疫耐受又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最主要机制, 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HBV垂直传播的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传播意义重大。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答案

一. 单选题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染源是 A.隐性感染者 B.患者 C.无症状携带者 D.不典型感染者 3. 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必须坚持做到哪“四早” A.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B.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5. 以下哪种药物可用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A.胸腺素

B.板蓝根 C.人血免疫球蛋白 D.都不是 6. 医院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向哪一个部门报告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人民政府 C.公安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通常是: 天 天 天 天 8. 以下哪项不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 A.发热,体温超过38℃ B.干咳、少痰 C.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乏力、头痛、关节肌肉酸痛 9.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 B.冠状病毒科的病毒与人和动物的疾病有关 C.病毒排泄物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粪便中 可存活10天

摄氏度加热90分钟,75摄氏度加热30分钟可灭活SARS病毒;75%乙醇5分钟病毒失去活力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大部分患者无潜伏期 B.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 C.咳嗽、多痰,呼吸窘迫综合征 D.早期白细胞数升高,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并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聚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严禁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级标准。 (一)防护服:应当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可为联体或者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当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二)防护口罩:应当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氛围长方形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以选用符合N95或者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三)防护眼镜或面罩: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四)隔离衣:材料易于清洗和消毒,长袖、拉链或者纽扣位于背部。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

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临床观察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而垂直传播在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虽然1977年Blumberg[1]家系调查时就推测HBV可能整合入宿主生殖细胞基因后在子代中传播,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母-婴垂直传播、家庭内部接触传播研究较多,而对父-婴垂直传播没有足够重视。近年来,本院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LS)法检测母亲、父亲血清HBV标志物(乙肝三系),同样采用EIALS方法检测新生儿血清中的HBV表面抗原(HBsAg),以探讨HBV阳性父亲与胎儿间发生宫内感染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在本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中筛选出母亲HBsAg阴性、父亲HBsAg阳性76例为观察组,母亲HBsAg 阳性、父亲HBsAg阴性99例为对照组。两组夫妻在孕期均没有进行任何干预治疗,观察组中2例母亲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对照组中3例母亲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其余母亲及所有父亲肝功能全部正常。观察组中76例孕妇分娩新生儿77例(男婴40例,女婴37例,其中1例为双胎),对照组中99例孕妇分娩新生儿101例(男婴48例,女婴53例,其中2例为双胎)。观察组中阴道分娩43例,剖宫产33例;对照组中阴道分娩59例,剖宫产40例。观察组中新生儿窒息10例(13.1%),对照组中新生儿窒息15例(15.1%)。 1.2 研究方法

两组分别以单纯HBsAg阳性,HBsAg、anti-HBe、anti-HBc 均阳性(小三阳)、HBsAg、HBeAg、anti-HBc均阳性(大三阳)三种类型进行研究,不考虑两组夫妻之年龄、孕产次、孕周及分娩方式。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采集脐静脉血送检。 1.3 血清学检测 血清的HBsAg、HBeAg、anti-HBc、anti-HBe、anti-HBs均采用EIALS检测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血液标本均在本院生化室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父亲单项HBsAg阳性28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5例(占17.9%),父亲小三阳25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5例(占20.0%),父亲大三阳23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8例(占34.7%)。对照组:母亲单项HBsAg阳性41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8例(占19.5%),母亲小三阳32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7例(占21.9%),母亲大三阳27例中新生儿HBsAg阳性10例(占37.0%)。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3.7%与25.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中父亲为大三阳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父亲为单纯HBsAg阳性或小三阳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样对照组中母亲为大三阳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比母亲为单纯HBsAg阳性或小三阳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5℃ B.>37℃ C.>38.5℃ D.>38℃ E.>36.5℃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A.2~21天,多为14天 B.12天 C.14~25天 D.10天 E.21天 3.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自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 D.9小时 E.<10小时 4.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 B.8天 C.15天 D. 10—14天 E.6天 5.轻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普通鼻导管上氧,流量为1~3 L/min,如面罩高流 量给氧,流量应为() A.2—6L/min B.3—9L/min C.4—9L/min D.10—15 L/min E.16—18 L/min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衣原体 B.冠状病毒 C.支原体 D.军团菌属 E.立克次体 7.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 A.2天 B.10天 C.12天 D.14天 E.21天 8.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应戴多少层的棉纱口罩() A.4 B.6 C.2 D.10 E.12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患者所在的病区用空气乳酸加热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下列哪项正确() A.面积为4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6mL B.面积为50m2 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0mL C.面积为60m2 的房间乳酸用量为8mL D.面积为7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2mL E.面积为100m2 房间乳酸用量为18mL

第章计算机安全自测题

第章计算机安全自测题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8章计算机安全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 C.信息的泄漏在信息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都会发送 2.计算机安全在网络环境中,并不能提供安全保护的是____。 D.信息语意的正确性 3.下列不属于可用性服务的技术是____。B.身份鉴别 4.信息安全并不涉及的领域是____。D.人身安全 5.计算机病毒是____。A.一种有破坏性的程序 6.信息安全属性不包括____。D.透明性 7.在以下人为的恶意攻击行为中,属于主动攻击的是____。A.发送被篡改的数据 8.被动攻击其所以难以被发现,是因为____。D.它并不破坏数据流 9.下面最难防范的网络攻击是____。D.窃听 10.计算机病毒平时潜伏在____。B.外存 11.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说法正确的是____。A.都具有破坏性 12.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____。B.计算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 1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____。B.计算机病毒程序可以链接到数据库文件上去执行 14.密码技术主要是用来____。D.实现信息的保密性 15.下列情况中,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的攻击是____。D.数据在传输中途被篡改 16.下面属于被动攻击的手段是____。C.流量分析 17.下面关于防火墙说法错误的是____。A.防火墙可以防止病毒通过网络传播 18.认证技术包括____。A.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 19.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说法错误的是___。B.防病毒软件不会检查出压缩文件内部的病毒20.下面,不属于计算机安全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B.要保证操作员人身安全 21.根据访问控制实现方法不同,下面,不属于访问控制技术的是____。C.自由访问控制22.下面,错误的说法是____。A.阳光直射计算机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操作 23.计算机安全属性不包括____。D.信息的语义必须客观准确 24.下列情况中,破坏了数据的完整性的攻击是____。C.数据在传输中途被篡改 25.下列操作,可能使得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操作是_____。D.拷贝他人U盘上的游戏 26.使用大量垃圾信息,占用带宽(拒绝服务)的攻击,破坏了计算机安全中的___C.可用性27.下列情况中,破坏了数据的保密性的攻击是____。D.数据在传输中途被窃听 28.流量分析是指通过对截获的信息量的统计来分析其中有用的信息,它____。 D.属于被动攻击,破坏信息的保密性 29.计算机病毒通常要破坏系统中的某些文件或数据,它____。 A.属于主动攻击,破坏信息的可用性 30.计算机安全中的实体安全主要是指____。A.计算机物理硬件实体的安全 31.对计算机病毒,叙述正确的是____。A.有些病毒可能破坏硬件系统 32.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A.传染性和破坏性 33.计算机染上病毒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D.电源风扇的声音突然变大 34.计算机病毒是指在计算机磁盘上进行自我复制的____。A.一段程序 35.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说法正确的是____。A.正版的操作系统也会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36.下面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____。 B.通过计算机杀毒软件可以找到计算机病毒的文件名 37.下列关于防火墙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C.防火墙可以抵抗最新的未设置策略的攻击 机病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B.任何计算机病毒都有清除的办法 39.360安全卫士可以有效保护各种系统账户安全的是____。B.木马查杀 40.下面不属于网络安全服务的是____。 D.语义完整性技术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试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中均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该题内的横线上,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共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1.我国第一例非典病例______发现。 A.2002年11月在台湾B.2002年11月在广东C.2003年3月在北京D.2003年2月在河北 2.引起本次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_____。 A.冠状病毒的新变种B.肺炎双球菌的新变种C.立克次氏体的新变种D.衣原体的新变种3.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简称SARS,它主要通过_____传播。 A.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B.吃饭和喝水C.血液D.乘车、吃饭、住宿 4.胡锦涛总书记4月17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时指出:防治非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_____。 A.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 B.再接再厉、坚定信心,发扬爱国奉献、勇攀高峰、为民造福的精神 C.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 D.高度重视、通力协作、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5.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_____。 A.一般约为2-12天,通常在4-5天B.一般约为1-8天,通常在3-6天C.一般约为4-16天,通常在8-12天D.一般约为10天,通常在半个月 6.下面关于非典型肺炎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一些发达国家都在使用疫苗防治B.该疫苗早已有之,现已停产C.全世界都还未研制出该疫苗D.说不清 7.非典型肺炎在____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A.电影院和舞厅 B.家庭和医院 C.建筑工地和交通工具中 D.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 8.卫生部等国家四部委5月初发出通知,规定发热病人入院就诊____。 A.农村患者医疗费用全免,城市患者医疗费用减半收取 B.费用标准及手续均不变 C.没有类似规定 D.免办挂号手续,初诊为非典患者或疑似病人后,不再由患者缴纳检查、检验等费用,实行记账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病因为感受风温之邪或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风温、疫毒,或挟湿或挟瘀,壅阻肺络,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危象。本病来势迅猛,证型变化多端。 一、预防: 在实施“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的基础上,为提高健康人群对温病时邪的抵抗力,建议参考使用扶正祛邪方为预防处方: 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贯众9克,银花9克,陈皮6克 以上为成人一日量,煎水代茶,或制成颗粒冲服,儿童减半。服法:日服2次,连服7—10日。 二、中医辨证论治 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建议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中医“风温”“疫毒时邪”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案,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见临床证型 1. 风温热(疫)毒袭肺证 主症:疾病初起,发热较明显,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洪。

治则:发散风热,清肺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大青叶、板蓝根、青蒿、野荞麦根、葶苈子;热盛,高热不退,可选用鱼腥草、清开灵等中药制剂静脉滴注。 2. 热(疫)毒壅肺证 主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嗽,胸闷,气促,痰粘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或见喘促不宁,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泻肺通下 处方:桑白皮散合《千金》苇茎汤或合宣白承气汤。 热盛伤络,症见干咳,咯血丝痰,可加用茅根、栀仁、玄参、丹皮、赤芍、黛蛤散等 3. 湿热蕴毒证 主症:发热,口渴,胸痞腹胀,咽痛,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若身热退,口不渴,脉不数,苔白腻,此为湿重于热,应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腹泻加用葛根芩连汤。 凡有湿邪应加用苍术、葶苈子,必要时可用玉枢丹。 4. 湿热郁阻少阳证 主症:寒热起伏,寒轻热重,身热午后或入暮加重,胸腹灼热,脘痞呕恶,心烦口渴,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治则:清泄少阳,辟秽化浊 处方: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加减。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答案

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广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厂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广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染源是 厂A.隐性感染者 左B.患者 厂C.无症状携带者 厂D.不典型感染者 3.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必须坚持做到哪“四早” 广A.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厂B.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 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席A.呼吸道飞沫传播 广B.垂直传播 厂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5.以下哪种药物可用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A.胸腺素 B.板蓝根

C.人血免疫球蛋白 ‘ D.都不是 6.医院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向哪一个部门报告 &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人民政府 广C.公安部门 广D.卫生行政部门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通常是: “ A.15-20 天 “ B.2-10 天 厂C.20-30 天 “ D.30-60 天 8.以下哪项不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 厂A.发热,体温超过38 C “ B.干咳、少痰 "C.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乏力、头痛、关节肌肉酸痛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ARS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 厂B.冠状病毒科的病毒与人和动物的疾病有关 定C.病毒排泄物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粪便中可存活10天 D.56摄氏度加热90分钟,75摄氏度加热30分钟可灭活SARSW毒; 75 聽醇5分钟病毒失去活力 1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三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三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5℃ B.>37℃ C.>38.5℃ D.>38℃ E.>36.5℃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A.2~21天,多为14天 B.12天 C.14~25天 D.10天 E.21天 3.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自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 D.9小时 E.<10小时 4.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 B.8天 C.15天 D. 10—14天 E.6天 5.轻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普通鼻导管上氧,流量为1~3 L/min,如面罩高流量给氧,流量应为() A.2—6L/min B.3—9L/min C.4—9L/min D.10—15 L/min E.16—18 L/min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衣原体 B.冠状病毒 C.支原体 D.军团菌属 E.立克次体 7.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A.2天 B.10天 C.12天 D.14天 E.21天 8.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应戴多少层的棉纱口罩()A.4 B.6 C.2 D.10 E.12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患者所在的病区用空气乳酸加热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下列哪项正确() A.面积为4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6mL B.面积为5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0mL C.面积为6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8mL D.面积为7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2mL E.面积为100m2房间乳酸用量为18mL 10.多数SARS病毒感染者,可检出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一般在发病后() A.2天左右 B.10天左右 C.12天左右 D.14天左右 E.21天左右 1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胸片,间隔时间不应超过() A.2天 B.3天 C.10天 D.12天 E.14天 12.医护人员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必须戴棉纱口罩,每隔多长时间应更换口罩() 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润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人群普遍易感,呈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感染率较低。 【病原体】 WHO把从SARS患者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简称SARS病毒(SARS virus)。SARS病毒和其他人类及动物已知的冠状病毒相比较,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SARS病毒并非为已知的冠状病毒之间新近发生的基因重组所产生,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与目前已知的三群冠状病毒均有区别,可被归为第四群。SARS病毒在环境中较其他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稳定,室温24OC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痰液中和腹泻患者的粪便中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15 天。但病毒暴露在常用的消毒剂和固定剂中即可失去感染性,56℃℃以上9O分钟可以杀死病毒。 【发病机制和病理】 SARS病毒通过短距离飞沫、气溶胶或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发病机制未明,推测SARS 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肺泡上皮等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肺炎的发生。病理改变主要显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早期的特征是肺水肿、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脱屑性肺炎及灶性肺出血等病变;机化期可见到肺泡内含细胞性的纤维黏

传染病相关知识及预防汇总

传染病相关知识及预防 一、常见的传染病 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 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及预防知识 一、什么叫传染病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能够使人体发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医学’ 上称为病原体,当病原体进入人休后I可以i盖过不同的形式使人生病,而且,如果病人与其他健康人接触后,会使健康人也生梢。疾捕从-个人传给另·个人的过程叫传染。人还可以通过与动物的接触被传染上 疾病。总之,这种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 动物WG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二、 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俐的流行必须具备气个基本环节。 1. 传染源:身I:.带有传染性疾病|药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如病人、捕商禽、老鼠等。 2.传播途径:细商或病毒从传染源转入其他人动物的途径 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七壤传播、虫媒 传播等。 3.易感人群:容易感染上某些病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儿童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三、

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安徽省朗溪县一所学佼肉水井被污染,使全校’许多学生发生翩痰。有些肠道传染病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 播,如乙型肝炎可以经未消帘的针头或病人的血液而传播,脊髓灰股炎币1经谷可气中飞沫传播。 肠道传染病在不同季节旦发病率有向街低,以正4秋季比较多友,i主与苍蝇活 动频繁、紫销加速、人们接触生冷饮食、瓜果蔬菜 较多有关。 预防肠道传染病,产要应管理传染源,发现病人应隔离 治疗,对与病人接触密切的人也要检查或预防件.服药。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有效方法。妥认真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保护水源,搞好厕所卫生,严格 粪便利污水处理,消灭老眠、苍蝇、蜘蛛铃,害有动物。教 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l喝生7)(、瓜呆要冲干净、不吃变质的饭菜等卫生习惯,配合有关部门搞好预防接种工作。 四、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灰尘使人|吸入后而发病,病人咳嗽、Il l:痰时可将病原体 排出体外地。入空气和灰尘中,再传给他人。常见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试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为() A.冠状病毒OC43 B.SARS冠状病毒(SARS-CoV) C. 冠状病毒229E D.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2.对SARS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应自与病人最后接触之日起,进行医学 观察()天? A.7 B.10 C.14 D. 21 3.关于SARS的传播途径哪一项是正确的() A.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B.粪-口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C.易感者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了污染物质不传播SARS D.同室居住者不易被传染 4.对于疑似SARS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进入正常诊疗程序

B.安排医学隔离观察,可采用居家隔离观察并随诊的形式 C.留院观察,收入单人观察室,需家属陪护 D. 留院观察,收入单人观察室,为避免交叉感染,不允许家属陪护 5.关于SARS的临床表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B.严重者明显呼吸窘迫但肺部体征不明显 C.氧疗及呼吸支持很重要 D.激素对减轻中毒症状有效,需大量、长期 二、填空 1.SARS的主要传播方式是()传播、也可以通过()传播、及()传播。 2.医护人员的三级个人防护是指()、()、()。 3.典型SARS临床表现的三期是指()、()、()。 4.SARS潜伏期多限于()周之内,平均()天。 5.SARS的治疗原则强调早()、早()、早()、早()。 6.发现疑似或临床论断SARS病例后,电话疫情报告所在地CDC 的时间是(),填写《传染疫情报告卡》的时间是在()小时。 三、简答题 SARS的主要预防控制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