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中的一课,教材有两部分探究内容,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对于空气占据空间探究,课本原来是这样设计的: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倒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通过其他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先在一个塑料瓶的瓶盖上打一个孔,安装上一根吸管,再在瓶中装满水,将瓶口密封好。如果用手挤压瓶子,水就会顺利地从吸管的顶部溢出;如果用手堵住吸管口,再挤压塑料瓶,这时吸管里的水面就不可能被挤压到管口。这是因为水面到管口有一段空间被空气所占据,使得水面不能上升。

课本上随后设计了另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把纸巾放在杯底,将杯子竖直倒扣着全部浸入水中,杯底的纸巾会湿吗?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定会湿,教师就可以当一次“魔术师”,将装了纸巾的杯子小心翼翼地竖直倒扣入水中,入水时杯口和水面要持平。取出杯子的时候也要做到竖直,以免空气出来水流进去。教师将纸巾取出,让学生看看杯底的纸巾到底会不会湿。

杯子倒扣入水中,杯底的纸巾会不会湿?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会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一)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是学生认识科学概念的基础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它包括“承载信息、组合活动、丰富思维等多重作用。材料的结构性表现在课堂中,不该是简单地为了便于牵着儿童的鼻子发现一定的科学概念,而应能多方面地启迪、诱导、支持、帮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探索。 “典型的材料要能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提升科学概念与自然现象间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完整、真实的认识;探究材料及其结构应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发,以适应不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多种发展或结果,使学生们在讨论中发展心智。” 在本课中,选取了两组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每份材料都为概念的呈现和建构发挥着作用。第一组实验材料是两个塑料杯子,一个底部有洞,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便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争论的契机,学生在讨论纸为什么没湿的过程中为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个实验,用去底的塑料杯扣在水面的乒乓球上,乒乓球会被压在水底的位置,材料的设计很好地说明了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小球在水中,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

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和科学性,使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 帮助儿童获得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科学概念,就是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正确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着空间,其他物体就进不到这个空间里去;只有空气出去,腾出空间,其他物体才能进到这一空间里去。怎样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一科学概念, 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用杯底塞纸的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 2、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使小球能呆在水底、使纸不湿。 3、通过让小球到水的中间,到水面上来的实验,认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进不去。 最后,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暖水袋问题。在这个概念支持下的三个教学部分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内涵,形成一个由科学概念穿联系起来的活动链,在活动链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充实、覆盖、拓展、

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杯底纸巾会不会湿”两个活动。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的。能对证据的重视。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理解“占据空间”。 (2)知道空气占据空间,认识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3)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 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精心整理 空气占据空间吗? 蔡杏杏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 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五、教具准备: 1、教具:一次性塑料杯、粉笔盒、粉笔、广口塑料瓶、2.5L塑料瓶、水槽、水、纸巾、小球、带 2

1.空间 2. 3. 节,增 ,解;二是因为“喷泉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较为困难,所以我将试验换成了“吹瓶中气球”,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便于理解。第二个实验选取了课本上的纸不湿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简单通过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可以不用提前讲解实验要点,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让他们经历失败。通过这两个实验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在失败和成功的现象中都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然后利用“听话的小球”加深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难题。最后将“空气占据空间”拓展到生活当中,联系实际。 在本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实验以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通过试教发现了 一些问题,所以在实验前对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做了提示。但是在拓展试验“听话的小球”中,还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进行实验(两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实验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空气的体积问题,为下个课题空气的重量打下基础,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题探究中的排水法也为初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型和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教材中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A:往瓶中吹入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B: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取出观察纸巾是否打湿;C:用两只同样大小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D:向瓶中加入小石子,使水位上升。 实验的不足之处: 实验内容多,较分散,不便于准备实验:观察内容多,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容易分散注意力,且不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一个实验:用嘴向瓶内吹空气,学生在操作时不卫生,易出现吸气情况;第二个实验:将纸巾放在杯底,竖直扣入水中,易出现纸巾掉入水中,倒扣时如果不竖直而有点倾斜时,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第

三个实验,学生如果用力不均等,效果不明显,而且不便于操作;第四个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化零为整,将四个实验归整为一个实验,实验时一气呵成,便于实验准备和观察。 实验中利用控制彩色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通过水槽上的刻度条,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增强了实验的有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实验器材环保,日常生活中常见,也便于学习下来后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贴有刻度条)、塑料瓶(两个)、塑料盖(2个,其中一个完好,一个打孔)、气枪、彩色气球。 实验过程 将两只黄色乒乓球放于水中,先观察乒乓球位置,作好记录; 用两只去底但盖有瓶盖的塑料瓶分别罩在两只乒乓球上向水中压下,观察乒乓球在水中位置,作好记录(此时发现乒乓球会停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原来一个瓶盖完好,一个瓶盖上打了孔,空气从孔中跑掉,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瓶盖上扣上一只气球(瓶盖上打孔),再次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和气球情况(随着乒乓球在水中的上升,气球体积增大,原来瓶中的空气被水挤入了气球中,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鼓了起来)。用气球往塑料瓶中注入体积多少不等的空气,控制乒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研讨而展开的,空 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 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 同学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 好可以协助同学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同学都表 示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 同学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整 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同学更 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同学通过自身亲手实 验来验证。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慢慢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同学的原有思维动身, 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同学的思维,最终使同学探索到 正确的实验方法。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是做一个摆渡者,使同学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 从不明白到明白。第二个实验要求同学自身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操作整个过程,以和会得出怎 样的结论,让同学慢慢脱离老师的指导,学会独立

的探究和实验。使同学明白科学探究必需要注重过程,注重同学的“体验”,同学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胜利,体验失败,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学,即使自身的探索失败了,对同学来说,也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他们懂得了探究的过程是漫长和艰苦的,使同学体会到“原来任何科学结论的得出都要经历很多失败,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同学考虑“压缩空气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这局部内容有助于培养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让同学懂得举一反三,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同学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比较精心的设计了每一个细节,甚至同学会有怎样的回答我都试图预设,希望同学依照我设计的思维模式开展学习。上完课后我才发现,其实,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 计与反思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空气占据空间吗? 蔡杏杏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吹瓶中气球”“杯底纸巾会不会湿”“听话的小球”三个活动。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实验与解释,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它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从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然后进一步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2)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2)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能够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和说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适应,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明白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能够变化的。 教学预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亮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爱好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那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慧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什么缘故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因此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推测 1.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方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推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方法。) 2.请大伙儿认真观看老师是如何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伙儿讨论一下,什么缘故会如此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那个地点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纸的奇遇” 1.出示透亮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亮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推测:杯中的纸巾会可不能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推测,想明白到底会可不能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新版)教科版完美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因此在教学时我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因此,我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重新安排:第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哪里?”,并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可以流动的性质。第二课时,我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空气还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这一课时的安排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之前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是“占据”和“空间”。第三课时,我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应用等知识。今天,我重点来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探究的开展随兴所至,探究过程简单,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在学本课前,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几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科学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倾听和积极交流的习惯,以及根据事实进行分析、猜想和验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小学)

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小学曾昌勇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78—8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可被压缩或被扩张)。 2、科学素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空气可以被压缩或被扩张的原因 教具学具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水槽1个,玻璃杯2只,纸巾2张,注射器2个,橡皮胶管1只,橡皮泥1块,吸管2只,塑料瓶1只,小石子少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播放教学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单介绍:本堂课师生一起做五个有趣的实验,来探究空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3、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的活动计划(印在记录卡上)。 课堂活动计划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 A、师: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回答后让大家在小组里模拟乌鸦的动作。 B、师: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 指名回答后,教师演示“吹气挤水”的实验。 C、指导学生做此实验。提醒注意:①出水管要插入水中,水位下降后可能高出水面,所以应先插深些; ②要用玻璃杯将“吹”出的水接住。 D、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解释水被“吹”出的原因。 师小结: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被吹进来了跑不出去,就将水挤出来了。板书:空气占有空间,将水挤出。 E、设疑:如不用橡皮泥,会是什么结果呢? 指导学生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师:空气未被封闭,跑出了瓶子。 (二)活动二 A、师:做好“纸巾入水”演示实验的准备后,请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B、指导学生与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教师示范。提醒两点:①杯子竖直扣入水中;②纸巾要塞到杯底。) C、实验结束后,指名回答纸巾不湿的原因。如有纸巾打湿的,分析可能的原因。 (三)活动三 A、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做的“排水实验”。 B、巡视指导学生做这一有难度的实验。 C、实验结束后,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活动四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选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中的《空气占空间》。本课在前面两课认识空气无色无味和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体会借助可视物体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种物质,并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各种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间接的方法、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猜测、假设、观察、比较、设计实验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和创新意识。 2、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玻璃杯、纸、水槽、水、塑料瓶、塑料袋、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现在哪位同学来当一当聪明的小乌鸦,给我们演示解决的办法?(出示:装了四分之三水的锥形瓶,小石头。)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创新实验 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张翠显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 、 三.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纸团等。 四、实验过程: 活动一:纸的“奇遇” 把一团纸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预测一下,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活动二:“听话”的乒乓球。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出答案。设疑“怎样才能让乒乓球浮到水面上来呢”说着,慢慢拧开瓶盖,让学生思考原因。感受瓶中空气的存在。) ^ 2.再次设疑“怎样让乒乓球反复听我们的话,让它到哪里,它就 到哪里呢 3.连接装置,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轻推打气筒活塞,学生看到乒乓球再次沉入水底这一现象,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这一实验结论。) 活动三: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首先,轻轻推打气筒,水中有气泡产生,让学生意识到有空气存在。然后,用力推打气筒,水上升,形成小喷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才形成了水柱。) , 五.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小石子占了瓶子里面的地方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 (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纸的奇遇”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4.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的,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这首小诗写的是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调皮、神奇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特点。 4.这个单元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来认识更多的有关空气的特点。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二、课前小研究 1.教师出示一盒满满的粉笔,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盒粉笔,已经是满满的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下,还能往盒子里放进粉笔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漏斗、小口瓶、橡皮泥、烧杯、水等等。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 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 ,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 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 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 1、连接装置2、推拉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实验无污染,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让乒乓球听自己的话)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