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探索作者:王德建

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0年第03期

摘; 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意见表达渠道层出不穷,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不断多元,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可积极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事件的处理,这也是当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创新的新方向。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分析其问题,针对其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出解决方法,为构建更高层次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提供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TP393.09;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3-0196-03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ression channel of internet-based media are endless,and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people’s interests is constantly diversified. Therefo re,in the work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emergencies,we can actively use big data technology to deal with events,which is also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opinion network public health work.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ork in the era of big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its problems,uses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pos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for building a higher level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posal mechanism.

Keywords:big data;public opinion;emergencies

0; 引; 言

大數据时代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具有价值密度更低、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因此,近几年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提前预警、事后干预与积极回应处理,尽可能地降低或消除这些网络公共事件对社会和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了政府处理危机所付出的成本,提升了政府部门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

1.1; 产生和传播

最近几年互联网不断普及,自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微信、论坛、APP等渠道成为了人们交流想法、传递信息、发表意见观点的重要途径,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言论越来越丰富。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前的舆情分析处理方式不再能妥善地处理网络突发事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多瑞科舆情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网络舆情是公众意愿在网络上的延伸。迫切需要在网络舆情研判不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之间建立无缝隙、灵敏、高效的切换不对接机制。必须在主导、引导、疏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斱面改进工作斱法,高度重规提升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所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戒不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不可控性、互劢性不即时性、丰富性不多元性、隐匿性不外显性、情绪化不非理性、个性化不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舆情对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构成了现实挑戓。 加强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政府应搭建网络媒体环境下信息自由传播的平台,以自由传播为原则,限制传播为例外,实现利益相关群体间的信息互劢和交流沟通,从而促进共识意见的达成,帮劣化解危机。 第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搭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渠道传播平台,使网络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以应急管理政务内网、应急管理政务外网、应急管理公众服务网及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架构,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应急管理系统,完善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的办公环境。 第二,及时公开突发事件信息,减少信息沟通环节和信息噪音。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利用网络新闻、电子公告、网络论坛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遏制谣言存在的空间,帮劣公众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及其危害程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仸度。

第三,提高政府善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避免“瓦釜效应”。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觃律,主劢接近和善用新媒体,借劣舆情监控系统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 主劢观察网络舆情和民意的变化,加强运用新媒体管理危机的能力。同时,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所谓“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商业利益驱使戒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导致大众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应该建立和完善网民丼报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对网络新媒体传播加以监督。充分发挥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微博的出现,使得个人成为信息发布不社交网络的个体终端,微博的传播衍生出裂变性、主劢性、即时性的特征。微博开辟了政府发布信息的新通道。近年来,政府开设微博已蔚然成风,网络新闻发布会和网络新闻发言人也遍地开花,微博成为应急舆论引导的一线阵地。政府要善用微博,不时俱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重规微博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功能建设。 图:《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2.0系统》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变革探讨(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产生变革性影响,深刻改变着商业王国及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面貌,“大数据”日渐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助推器。当前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复杂,网络舆情危机时有发生,社会热点舆情事件和涉官涉政舆情事件不断涌现,造成社会民主生活和政治稳定间的不平衡等诸多影响。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网络舆情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如何抓住大数据时代为网络舆情管理变革带来的机遇,以“大数据观”变革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思维,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在思维、模式以及技术上的创新,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必然要求网络舆情管理变革 “大数据”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其研究成果《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使这个概念得以大范围推广。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宣布将投入2亿多美元启动“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两年,大数据备受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强有力的前沿词汇。大数据又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

息。大数据在体量、复杂性、产生速度及价值密度四个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具有4V特征: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高速(Velocity)、价值(Value)。数量庞大的网民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方便快捷地发表言论观点,网络舆情的规模和复杂性急速上升,体量巨大而价值密度低,其内在特征的变化必然要求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向”上。 (一)从监测转向预测。大数据的核心和目标就是预测。复杂网络的研究专家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生活如此抵触随机运动,渴望朝更安全、更规则的方向发展,人类行为看上去很随意、很偶然,却极其容易被预测”[1]。例如,亚马逊可以推荐我们想要的图书,淘宝知道我们的喜好,而人人网可以猜出我们认识谁。传统网络舆情管理把监测已经产生的舆情信息作为起点,这种明显的滞后性使其在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而目前留给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越来越少,从传统的“黄金24小时”变为“黄金4小时”,如此短的时间使舆情分析和决策尚未来得及参与进来,整个事件就已经造成了爆炸性的效果。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挖掘数据相关性,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进行分析,在敏感消息进行网络传播的初期就提前开始监测,然后建立模型,模拟仿真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使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倾向性变得可以预测。 (二)从节点转向网络。由监测舆情转向预测舆情的目标实现,最关键的大数据技术就是挖掘数据的相关性。在小数据时代,由于受到数据库和计算分析能

论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毕业设计论文《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肖志鹏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Ⅰ) 引论 (Ⅱ) 一。舆论引导的分析 (5) 1.突发事件报道与舆论引导的概念 (5) 二..舆论引导在突发事件中表现为什么特征? (5) 2.1.当前舆论引导的消极问题 (5) 2.2突发新闻采播中把关不严及信息不过滤的消极影响 (6) 三.突发事件下媒体舆论导向的不良表现 (7) 3.1.媒体失语,谣言疯传,虚假言论泛滥 (7) 3.2.新闻失真,媒体随波逐流,不尽责 (8) 3.3.煽情炒作,舆论暴力,扭曲放大危机 (8) 3.4.媒体公信力下降,舆论引导受阻 (9) 四:媒体舆论引导的解决策略 (10) 4.1.舆论引导的有效协调方法 (11) 4.2加强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11) 4.3.公开透明的媒体形象 (12) 4.3.注重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12) 五.参考文献 (13)

摘要 当前我国媒体应对危机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了异常状况,尤其是在处理这类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突发事件前期,一些媒体反应迟钝、煽情炒作、诱导公众,混淆是非,解释和疏导不够,甚至澄清力度也大打折扣,导致舆论暴力泛滥,人心恐慌和社会混乱,舆论引导也陷于被动局面。究其原因是媒体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分析,解决方法和传播过程落后保守。应对舆论,媒体要处理好“双边关系”,即媒体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媒体与大众的传、受及反馈的交流信任关系。同时,媒体要利用本身已有形象和手段在新闻原生态中引导舆论,达到舆论和谐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媒体、政府、策略、信息公开、传播把关、采编控制、意见领袖。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通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 近年来,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规范、不正确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置和善后,给单位、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为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巩固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类市场主体、政府机关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预案建立范围和响应原则 一般预案适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已经或者知晓即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可能引起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损害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且涉及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应建立专项舆情应对预案。 响应原则是:舆情应对要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协作配合、讲求方法的原则,迅速掌握动态,及时准确反应,保障公众安全,适度公开透明,尽力控制风险。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并设副组长1-2名,由分管对外宣传和重点领域的分管领导

担任。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成员由业务部门、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总体负责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查清事件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决定舆情危机处置各项具体措施;对事件处置进行评估、总结,提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牵头组织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研判、分析和评估,及时向领导、相关部门、上级机关通报网上舆情;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联络,分析舆情信息发展的趋势,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处置建议;与新闻媒体沟通,如有媒体采访,由办公室统一协调,业务部门工作积极配合、协助;审核并统一发布以单位名义发布的调查信息;根据需要通报网 上评论引导信息,组织和协调针对性网上评论工作;组织开展舆情应对业务培训。对舆情危机及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展开相关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结论,对涉及舆情危机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能的舆情,快速开展调查(督查),做好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处置建议和发布的答复内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根据需要及时研究并提出引导口径,组织开展网上评论。 舆情监测员的职责:尽早发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的关键,各单位应建立网络监测员队伍,配合做好媒体、论坛的网上巡查,发现舆论并在其他平台上或更大范围扩散的,及时

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掌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做好现场舆论引导; ●学会网络舆论引导技巧。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处理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取决于六个方面: 1.一把手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一把手不理性、不明智,就很难处理好事情,所以一把手是排在首位的关键因素。 2.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尤其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要有对事件做出决断的魄力,要有征服公众的魅力。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会使人们对事件形成一个刻板成见。 4.媒体环境 一个媒体能否有公信力、影响力、权威力,就在于是否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系统、全面、深入地报道。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媒体一定是追逐负面新闻的。 5.受众 受众指的就是人的认识、公众的认识。 6.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对一把手、新闻发言人、社会环境、媒体环境、受众都有深刻地认识的基础上,还应当要有制度作为保障。 要点提示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关键因素: ①一把手; ②新闻发言人; ③社会环境; ④媒体环境; ⑤受众; ⑥新闻发言人制度。 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技巧 具体来说,突发事件的现场舆论引导就是管好两个地方:现场舆论引导和网络舆论引导。 1.现场舆论引导技巧 现场舆论引导技巧主要包括: 时间就是生命——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这是《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规定。 所谓第一时间,就是要把握好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记者到达前的第一时间、媒体报道前的第一时间、舆论形成前的第一时间。 直接当事人——火源 面对直接当事人,企业要做好四个S: 第一个S是闭嘴,不要争论; 第二个S是把自己想做的、要做的展示出来; 第三个S是保持愚钝; 第四个S是让大家满意。 此外,在新闻发言人领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让自己处于弱势。须知当自己越强势、越强悍时,对方对自己就越具有攻击性,所以新闻发言人要适当地学会处于弱势。 【案例】 ××××事件家属索赔沟通标准手册 2011年11月份一场大火震惊了全国人民,事故方为做好媒体沟通和家属沟通方面的一些工作,制定了一个对当事人的沟通标准手册。 这个标准手册里面主要含有以下内容: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b9718522.html,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唐光强 来源:《财讯》2017年第04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一个新的舆论阵地,热点问题的突发会带来的网络舆情走向直接会带来事件的不同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主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事件的舆论热度、重度和焦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在应当突发事件中做出科学的决策。本文主要从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大数据网络舆情舆情分析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都是以亿万字节计算的,是海量的数据,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数据,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种工作和生活都是数据。当整个社会都在产生信息和数据时,通过微博、微信、短信、视频等形式或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走向,就会为政府治理带来隐患。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成为当今政府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微博、微信、论坛、社区及QQ 群、微信群里评论、发帖、跟帖及回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或预见性作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即网络舆情管理。 (1)网络舆情管理的外在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利用新的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是管理对象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数据源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来源于多种平台:网络社区、交友平台,微博、微信、博客、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短信、彩信及各类交流群等。二是管理内容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海量性,目前,每天全球产生的新数据是520亿字节以上;内容的低值性,大量的数据真正有价值是低密度的,也就是很多都是无用的信息。三是管理的形式具有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快速性,产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是很快的,特别是焦点事件,很多人都会分布言论,动态更新及时,阅读量和次数都是千万计的,管理者无法及时应对;内容的倾向性,网络舆论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化,议题具有多样性,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因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案例分析 摘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如何妥善处理好此类事件成为创建“平安高校”和“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频发,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导致网络舆情环境恶化,甚至谣言四起,对党和政府创建和谐社会带来严重挑战,也使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关键词: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一、某高校学生坠亡事件描述 2011年4月30日凌晨3:26,广东某高校保安在宿舍楼下巡逻时发现有人躺在地面不起,立即报警同时向学校领导汇报、联系车辆就近送往区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学校领导随即也紧急赶往医院。警察到现场后,立即进行了现场勘验。后经调取学校监控视频,发现有人于凌晨3:19分左右坠楼。由于正值五一放假期间,学校根据坠楼者的体貌特征在全校留校住宿学生中展开排查,确定坠楼者为是本学院2007级学生涂某。随后学校通知学生家长。 二、学生坠亡事件的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 1.快速发现,迅速反应,启动学校应急工作预案

高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是考验学校平时工作实效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时刻,此时,高校内部一定要形成高度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统一协调的局面,并要及早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发生的各项由该事件引发出的其他的突发事件。 本案例的学生坠落事件发生不到十分钟,刚好该学院的保安在执行夜间校园巡逻时发现了。该保安迅速向保卫处处长汇报了,马上报了110和120,保卫处处长及时将情况汇报给了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其他相关职能负责人以最快的时间赶到事发现场,部分学校领导赶赴医院开展学生抢救工作。 同时,学校启动了学校的应急工作预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应急处理小组,设立了多个工作小组,按照学校的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工作,为下一步化解危机打下了基础。 2.及时澄清,权威发布,避免不实消息的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受媒体的关注度比较高,事件引发的不稳定事端的参与人员聚集力比较强,学生群体通过微博微信传播相关信息速度比较快,因此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一旦被歪曲炒作,极易对学校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本案例的涂某为毕业生(性格较为内向,有心理咨询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

Business 四119 四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舆情 汪星州 摘 要:1964年,加拿大人麦克卢汉发表了其代表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提出了 媒介及讯息 的论断,一时间有关 技术决定论 的争论层出不穷三也许谁都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深刻的影响甚至 决定 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新闻业界的革新三有媒体将2013年称之为 大数据元年 ①,似乎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三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政府;媒体一二现状分析 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公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三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近八成网民选择使用手机上网三其中,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在各应用中增长规模第一;使用率为84.2%,尤其以手机端的发展更为迅速三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使用率为85.7%,网民规模增长率和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三中国网民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即时通讯应用的大行其道使得网民在网络上民意的表达越来越值得研究三 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二巨大的数据量二快速的处理以及单位价值量的不高构成了这个时代信息的最户主要特点三尽管对于大数据的价值,人们的解释角度不尽相同三但总体上,大数据时代改变人们以往的生活习惯与认知习惯三毋庸置疑,大数据的出现为网络舆情的发展在提供了强劲动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三如何有效的运用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管理师十分必要的三 1.1大数据催生的民主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表示 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共性,而公共性则意味着更多的民主 三五十年后,被誉为 大数据之父 的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 生活二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表示: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三也就是说只要知道 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 为什么'三 可以说,两人的观点很好的阐述了当下民众在海量信息下所反映的某种层面上的民主意识三 1.2大数据下的舆论绑架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10月23日,药家鑫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三2011年4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被害人家人经济损失费;6月7日,药家鑫被执行死刑三抛开案件本身来说,药家鑫事件最终成为一个 全民事件 ,一时间 药家鑫 成为街头巷尾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三 舆论作为推手影响司法审判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张金柱死刑案受到大量争议,佘祥林蹲了11年冤狱三大数据时代下,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信息的碎片化也使得这个时代能够全面二深刻的关注二分析事件的人越来越少三舆论在绑架公正的同时,民众也被信息的片面所绑架三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 群体极化 被极端的放大了,网民非理性二易激动的特点导致网络舆情的夸张和情绪化三 二二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机遇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源与信息量的加大,完全意义上的消息封锁已经不能够实现三媒体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下降也使得 喉舌 作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三当公关危机出现尤其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媒介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的运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有目的的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三 2.1处理方式:宜疏不宜堵 2007年5月,厦门市政府宣布缓建海沧PX (二甲苯)化工项目三随后,互联网上出现以 反对PX,爱护厦门 为主题的相关信息,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回应三接着,这一主题的信息通过短信的刑事在上百万厦门市民中间传播,并以佩戴黄丝带为标志,开展相关群体活动三12月13日,厦门市政府召开市民座谈会三驻厦中央级媒体包括新华社二‘人民日报“二‘光明日报“等,以及厦门本地媒体,获准入内旁听三整场座谈会持续四个小时三最终结果显示,49名与会市民代表中,超过40位表示坚决反对上马PX 项目,随后发言的8位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中,也仅一人支持复建项目三座谈会上,曾对海沧区做过独立环境测评的厦门大学袁东星教授,用数据及专业知识对PX 项目表示反对三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 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 项目三 2.2监测方式:用数据预测事件的发生 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 已经发生的未来 三在他看来,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发掘事件的相关性可以极大的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2009年,在H1N1甲型流感全面爆发之前,谷歌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三论文称:谷歌通过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完成预测对流感爆发的预测三谷歌保留了多年来所有的搜索记录,而且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足以支撑和帮助它完成这项工作三当时,谷歌用几十亿条检索记录,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取得了与官方数据相关性达到97%的结果,并早于官方数据两周发布,和疾控中心一样,谷歌根据海量的数据预测流感的蔓延趋势与方向三 2.3引导方式:转变观念,提高媒体解读分析数据的能力 随着话语权的解构,传统媒体在时效性竞争的维度已经被新媒体和自媒体远远的抛在了后面三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但随着信息的碎片化二片面化三民众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对信息进行更为深刻二明细的分析与解读三尽管人们在阅读习惯上已经趋于单纯的接受 是什么 而摒弃了 为什么 ,但信息的分类二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工作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三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如何明晰的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有效二真实信息也是大数据时代提出了拷问三 这种突破是多种层面,但总的来说当下媒体的应当从致力 反映问题 向致力 解决问题 发展,在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同时进一步有效的引导民众的舆论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客观事实,摒弃 假二大二空 的八股模式,行之有效的进行新闻宣传三事实上,传统媒体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剖析解读,发挥其深度报道的优势才能在大数据时代寻求自身存在的立足模式三 结语 诚然,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缺少法律层面的相关约束三但事实上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有关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三除了上面提及‘条例“等政策外,一些科研机构逐步成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舆情监测机构三如何运用更为广阔的视野考量改变原有的信息生产模式,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舆情监测和新闻宣传三在这个转变中,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更迭更为重要和具备远景价值三(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参考文献: [1] 马歇尔四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 [2] 维克托四迈尔四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生活二工作与思维 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 彭兰. 大数据 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3(1):8. [4] 喻国明.社会化媒体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转型及行动逻辑 [J].新闻记者,2012(4):4. [5] 喻国明.构建社会舆情总体判断的大数据方法 以百度海量搜 索数据的处理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07):67 [6] 纪红,马小洁.论网络舆情的搜集二分析和引导[J].华中科 技大学学报四社会科学版2007.6 注解 ① 张意轩于洋‘人民日报: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人民日报.2013. 1.17(14)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

118 全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 袁振龙 左袖阳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突发事件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不足 随着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先后出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全媒体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共同构成了全媒体时代的复杂网状图景。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等属于不可忽视的传统媒体,他们在信息传播方面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和手机媒体①则是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自媒体”,它们的出现已经“给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政治运作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②。“自媒体”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的,指的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并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数的69.3%,微博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8.7%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发酵”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越来越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高风险状态中。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普及,普通民众已经从传统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同时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和‘新闻记者’”。 信息互动成为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改变了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规律,冲击着人们的惯性思维。“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受控严格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⑤,BB S ⑥、播客、博客、微博、SNS ⑦、手机群发、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同时具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性质,通过参与公共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重构媒介空间的信息格局和消解权威机构的信息控制势力”⑧。全媒体时代既是各种媒体竞相表现的时代,也是普通民众参与信息发布、交流和讨论的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中国政府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改革不断深入,利益调整不断深化,人口【摘要】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越来越快,信息“发酵”产生化学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越来越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高风险状态中,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面对政府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明显不足的现状,有必要采用协同政府、合作网络、消费者需求和数字技术等网络化治理理论的理念重塑政府结构,重构政媒关系,重组政社关系,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效率。 【关键词】 全媒体;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 G 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527(2013)02-0118-06 【作者简介】 袁振龙(1971—),男,江西宜春人,北京市社科院综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 要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研究;左袖阳(1980—),男,安徽巢湖人,北京市社科院综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刑法学研究。 2013年第2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 (总第 208 期)No. 2,2013Serial No. 208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学院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提髙学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建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舆论环境,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贵州师范学院网络舆情管理实施办法》等,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1.本预案适用于全校教职工生。 2.国内外各级各类网站刊发的对学校教学秩序、事业 发展、社会声誉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3.对学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相关网络媒体的信息。 二、处置流程

(一)第一时间介入 1.及时报告舆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涉事单位立即将舆情情况报送至校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根据舆情紧急程度决定是否组织党政办、党委宣传部、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相关涉事单位等部门,收集信息形成舆情报告及时报送分管校领导、校主要领导;党政办公室根据校领导指示报上级主管单位。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URL地址;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的发布者(网名);必要时附网络舆情所在页面的截图等。同时,组织力量跟踪舆情动态, 对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汇总,为校党委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 2.准确研判舆情。舆情发生后,宣传部组织网络评论员加大监控力度,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其他网站是否存在类似信息以及单位时间的跟帖情况。宣传部会同党政办、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以及相关部门、学院,对网络舆情的真伪、强度、范围和影响进行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做出基本判断。舆情由党政办公室统一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必要时宣传部可同时向省、市网络宣传管理部门报告、保卫处向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2011年第1期总第295 期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贵州瓮安事件、邓玉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重庆 出租车罢运事件、 四川广安110事件、四川大竹117事件、 河北定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危及到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极个别地方甚至动摇了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根本权威。 本文试图从媒体责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角度出发,对突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疏导和解决,作一简陋之论述。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 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 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但到了基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打折扣, GDP 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 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渠道“肠阻梗”,使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为埋藏在心底的“民怨”。由于地方调解机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民众利益的漠视, “上访”成为我国特殊的一种诉求现象。 一遇大的节庆或重要会议,各级信访部门官员都“如临大敌”,都会派去信访干部或便衣警察到省会城市和北京进行 “截访”,要么进行空口承诺,要么强行带回,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妥善的解决。如此一来,上访群众不断的上访,地方干部不断的 “截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造成,除了基层干部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更重要的是我国所谓维稳机制对上访群众的不正确认识和不正确对待。在这个机制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察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到京城和到省会城市上访群众的次数和人数控制得如何。为了应对这个机制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立足于解决上访群众的诉求,而是立足于单纯控制上访数量。于是,特殊群体的特殊诉求渠道就被死死地堵住了。一般而言,有利益诉求的群众是算得清诉求成本的,如果地方上能解决其诉求,解开其心里疙瘩,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省会城市乃至于北京呢?他们的诉求渠道被彻底堵死后,会放弃他们的诉求,但心里疙瘩从此结下了, “民愤”、“民怨”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观近年我国诸多的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酿成。 在小事向大事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起到了极不好的发酵作用。 曾几何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网络媒体覆盖全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显然缺乏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许多网站缺乏网络道德,对那些不实不良的信息的传播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条信息上传网上后,众多网友先是网上围观,继而网上起哄,激起一种莫名的网络民愤,这种可怕的情绪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街头围观,从而演变成为打砸抢烧甚而围攻基层政府的恶性突发群体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树芬溺水窒息而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事件,却因谣传而使事件真相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在各种版本谣言的纠集下,在声势强大的网络围观下,死者家属纠集众人上街讨说法,在平时对当地政府不满的群体的掺和下,事件开始演变成一起针对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导致瓮安县委大楼、 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 坏, 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电脑数十台,骚乱共造成150余人受伤。事后,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政委、局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何南观 (达州日报社,四川达州635000) 传媒研究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