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提要

财政学期末复习提要
财政学期末复习提要

简答题:

分析和思考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中税费比例的情况。

①税费结构失衡,收费膨胀。②财政收入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③预算内收入不足,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膨胀。应当对财政收入形式结构进行优化,途径有:政府收费进行清理。②把所有财政收入统一纳入预算内,实现政府预算的完整性。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特别对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来说是如此。因为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会随着社会产品总量的增长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中。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二,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简述改革税制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国现行税制存在下列全部或部分问题,税制改革就成为必要:(1)现行税制试图实现的目标太多,而没有一个目标能得到有效实现;(2)现行税制虽然包含全部主要税种,但因存在部分纳税人或特殊利益集团独享税收减免规定,其税基长期被严重侵蚀;(3)单个税种的税率数目繁多,导致相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不一致;(4)现行税制不能实现再分配目标;(5)税收制度向经济行为主体发出的信号,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发出的信号相反或与政府公布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6)本国的税收制度与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很不协调,严重抑制了本国的出口,或者甚至开始阻碍外国直接投资或促使资本外逃;(7)税制结构一直没有根据经济的结构变化或纳税人的特征变化而相应调整;(8)现行税制对相同的税基课征多种税,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繁琐的小税种,大量耗用了本来就有限的征管能力;(9)税法变得非常复杂,各项规定始终含糊不清,无法使纳税人甚至是诚实的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履行纳税义务。

.简述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征。

(1)课税比较公平,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往往可以反映他的纳税能力,对财产课税符合量能纳税原则,税可以调节纳税人的级差收入,也合乎受益纳税原则。(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财产的课税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限制挥霍和浪费。(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这是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固有的缺陷。无论是财产课税还是资源课税都只能选择征税,不可能遍及所有财产和资源,因而征税范围较窄。同时,由于财产和资源的生成和增长需要较长时间,速度较慢,弹性较差,因而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都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税种,一般是作为地方税种。

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国家征税使社会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制。二,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政常干扰。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因征税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二,征税改变了商品的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它有四方面经济含义一高收入与高税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二普遍实行高税率会导致对税收优惠的依赖,对税收完整性,稳定性,公平性产生冲击。三取得同样收入水平上可采取两种税率。四存在最优税率,为确定合理高效的宏观税负提供理论依据。

国债的功能有哪些?国债的功能主要有:(1)弥补财政赤字;(2)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3)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4)筹集建设资金。

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表示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表示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有三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二是当年发行额占应债主体的收入水平的比重,这是从个别应债主体来看的。三是偿债率和债务依存度。前者指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经常收入的比重,后者是当年国债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

简述我国在预算执行上的弊端

(1)预算下达晚、执行慢。预算编制内容粗,相当一部分资金由于当年没有找到合适项目,造成财政资源被闲置、浪费。(2)预算执行中追加调整频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比较差。(3)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差,使用效益不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在我国目前宏观形势下应该采取怎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范围与侧重点不同(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不同,可控性也不同。(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不同。我国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资源过剩,需求的不足又使企业投资不积极,对货币的需求不旺,因此,宏观调控的直接目标应是刺激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供求的基本平衡。应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采取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简述财政政策的分类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社会需求,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水平,缩小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当经济面临衰退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当经济面临增长过快,预计会出现过热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以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经济稳定增长时,一般采用这种政策。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典型例子,税收和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典型例子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论述题

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阐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如果按我国当前全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估算我国现有水平已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政府收入规模虽然仍存在继续提高的余地,但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①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②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③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关键在于调节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④坚决取缔乱收费,继续税费改革,控制预算外收入增长。⑤对现行税制和税收政策继续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六,兼顾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的方针,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区间。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方针政策,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依据。

评析减税政策。

减税政策是通过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而减少税收收入,从而降低企业或居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体现为一定时期内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减税政策主要通过发挥税收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就业水平、财政收支等产生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减税既会影响需求也会影响供给,在短期内影响需求是主要的,而影响供给的作用是微小的,从长期来看,减税对供给的影响则较大,既可以提高产出水平,也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减税政策也并非一剂万能的灵丹妙药。从实施减税政策的实践来考察,美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曾多次实行减税政策,但减税政策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则归于失败。因此,对减税政策进行具体分析和运用,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减税政策进行现实选择和运用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论述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特点:(1)实行分类征收。(2)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3)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4)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5)采取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办法。

问题:(1)分类课征制无法从整体上衡量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不利于体现税收公平原则,还可能扭曲纳税人的行为,侵蚀税基,增加税收成本,从而不利于体现税收效率原则。(2)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忽略了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支出结构这两个决定纳税人纳税能力的重要因素。(3)尽管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已经先后调整过多次,但是目前仍然偏低,在此状况下,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这个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公平。

改进:(1)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课征模式,将一部分有较强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项目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累进税率。这些收入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同时对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等,按比例税率实行分项课征。(2)在制定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时,尽可能地考虑个人的家庭赡养人口等特殊情况,以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3)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额。

试论述如何把握财政平衡问题

(1)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国家略有结余或赤字都可视为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的平衡。(2)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3)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主体的情况下,应该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来加以考察。否则,从总体上来考察财政平衡,可能会出现掩盖中央或地方的财政具体情况的现象。(4)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虚假财政平衡危害较大,它在实际存在赤字的情况下,会使人误认为财政状况良好,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失误。

简要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运用。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年)。经过政府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我国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996年开始得到了抑制,经济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避免了经济发展中的“急刹车”现象,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中的“软着陆”,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使我国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在面临通货紧缩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的经济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已逐步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化。城乡居民的收入有很大提高,增加了就业,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

稳健的财政政策(2005年至今)。经过本轮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三年多来取得了既快又稳的发展,经济增长连续四年保持在10%多一点,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动较小。更重要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但是,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明显偏松,因此,仍需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把握政策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题:

1.增值税有哪些类型?各类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生产型增值税。(2)收入型增值税。(3)消费型增值税。

三种类型增值税的差别在于: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价款,即以销售收入减除购进流动资产价款后的余额为其计税依据,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但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同时不具有刺激投资功效。

采用收入型增值税只允许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即以销售收入扣除购进流动资产价款以及资本品折旧后的余额为其计税依据,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不存在重复征税,过程较复杂,较有利于投资。

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全部价值,这意味着不仅对企业购进的原材料不征税,而且对其购进固定资产部分也不征税。不存在重复征税,更有利于抑制消费鼓励投资,有利于加速设备更新,但税基较窄。(2)预算执行中追加调整频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比较差。(3)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差,使用效益不高。

1.以上经济政策对刺激经济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税收主要通过控制社会资金的流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果降低税率,会对私人部门的经济起扩张的作用,使得经济主体的税后实际收入增加,因而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在总需求不足时,往往采取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

1 900多亿美元将用于支持失业救济、医疗补助、食品券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这属于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如果政府增加对个人的补助可以直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对企业的补贴则可增加其投资需求,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会增加转移性支出来维持或者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

3 100多亿美元将用于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桥梁、运河、水坝、管道、铁路、公共交通系统等,这是属于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支出对社会总供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当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支出,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复苏。

2.试述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

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的作用较货币政策更为明显和迅速,因此,各国在经济不景气时往往会首先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采取“双松”模式

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从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带动市场利率下降,进而刺激社会总需求。

计算

五、计算题九、计算题

1. 不含税销售额= 400/(1+17%)=341.88(元)

销项税额= 341.88×17%=58.12(元)

应纳增值税额= 58.12-43.60=14.52(元)

2. 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5 200-2 000=3 200(元)

应纳税额=3 200×15%=480(元)

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500×5%)+(1 500×10%)+(1 200×15%)=355(元)

3. 不含税销售额= 45/(1+17%)=38.46(万元)

销项税额= 38.46×17%=6.54(万元)

应纳税额= 6.54-4.6=1.94(万元)

4. 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5 100-2 000)×15%=465(元)

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所得额=5 100-2 000=3 100(元)

应纳税额=(1500×5%)+(1500×10%)+(1100×15%)=340(元)

5. 562 500-512 500 = 50 000(元)

50 000×5% = 2 500(元)

6. 应纳税所得额= 30 000×(1-20%)= 24 000(元)

应纳税额= 24 000×20% = 4 800(元)

加征额=(24 000-20 000)×20%×50% = 400(元)

实际应纳税额= 4 800+400 = 5200(元)

1.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

税收乘数K T = = =–4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 TR = = = 4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 G === 5

平衡预算乘数K b == 1

答:税收乘数为–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5,平衡预算乘数为1。

2.(1)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为0.75,则:

税收乘数K T = = =–3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 TR = = = 3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 G === 4

(2)若税收增加100亿元,即ΔT为100,由K T = –3可知ΔY = ΔT ×K T = –300 即税收增加100亿元,会使国民收入减少300亿元。

(3)若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即ΔG为200,由K G = 4可知ΔY = ΔT ×K G = 800 即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800亿元。

答:税收乘数为-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为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为4。政府税收增加100亿元,国民收入减少300亿元。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国民收入会增加800亿元。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吉大19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1答案

吉大18春学期《财政学》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社会保障体系中,()不与财政发生直接关系 A.社会保险 B.个人储蓄保障 C.社会救济 D.社会福利 正确答案:B 2.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统收统支 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分级包干 D.财政收支包干 正确答案:A 3.以下哪一项不是紧缩的货币政策() A.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 B.提高再贴现率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D.降低利率 正确答案:D 4.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先发展,后维持 B.先维持,后发展 C.兼顾维持和发展 D.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B 5.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 A.政策性亏损 B.经营性亏损 C.两者都支持 D.两者都不支持 正确答案:A 6.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应该退出的领域是()

A.基础产业 B.基础设施 C.高新技术重大项目 D.一般加工工业 正确答案:D 7.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国家的政治权力 B.社会习惯势力 C.财政管理上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D.拥有资本 正确答案:A 8.()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 A.税收 B.公债 C.利率 D.政府投资 正确答案:C 9.以下哪种不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手段( ) A.再贴现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存款准备金 D.利率 正确答案:D 10.公债同其他财政收入最大区别() A.固定性 B.灵活性 C.有偿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下列属于政府非税收入的是() A.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B.政府性基金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收入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财政学》考试题1

《财政学》期末考试题1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说,是指( )。 ①数理统计法②唯物辩证法③历史归纳法④归纳演绎法2.( )分配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①财政②企业财务③价格④信用 3.财政发挥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的功能是指财政的( )。 ①配置资源的职能②分配收入的职能 ③维护国家的职能④稳定经济的职能 4.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①社会成员都必须提供等价的费用②社会成员都不必付出任何代价③社会成员都可以“免费搭车”④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5.财政分配中的量入为出的含义是()。 ①以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 ②以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财政收入 ③以国债来保证财政支出 ④以增加税收来保证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①经济效益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④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7.财政对国家政府机关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出,属于()。 ①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②财政对社会管理部门的支出 ③财政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支出④财政对社会服务部门的支出8.财政支出增长的正常来源应当是()。 ①发行公债②税收的增长③财政向银行透支④进行货币发行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 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财政补贴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 ①价格补贴②企业亏损补贴③财政贴息④税收补贴

11.财政补贴支出区别于其他转移支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政策性②强制性③价格相关性④灵活性 ⑤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兼并性 12.支付能力原则是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水平相适应。 ①消费②生产③交换④收入 13.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 ①从价税和从量税②价内税和价外税 ③直接税和间接税④中央税与地方税 14.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来消除国际重复征税。 ①扣税法②免税法③抵免法④税收饶让 15.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大量国有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和经济运行方式的()。 ①市场化②集中化③计划化④自由化 16.为了听取社会公众对政府收费订价的意见,应该建立()制度。 ①价格听证②价格审批③价格检查④价格预测 17.公债是政府依据()原则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方式。 ①计划②市场③信用④自愿 18.政府能否维持高的债务余额,关键是看其能否在年度财政支出中安排足够的() ①投资支出②补助支出③消费支出④利息支出 19.我国政府预算的最终审批权归于()。 ①财政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国务院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政府对( )的管理来实现的。 ①有效需求②有效供给③总需求④总供给 二、多项选择 1.财政的一般特征是( ) ①国家主体性②计划性③无偿性④强制性⑤人民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②公平原则 ③权责利相结合原则④效益原则⑤稳定原则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在收入总额中,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 (2)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上升;农业各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关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 (3)除预算内收入,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外收入上升。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下降。不同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中国的税收收入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5)与无偿获得各类收入不同的是政府还可以通过借债获得债务收入。 (6)财政级次是根据政府行政级次来划分的,有几级政府,便有几级财政。 1.财政学形成过程中推动的人物。 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其《国富论》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马克思;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布坎南,阿罗,《民主财政论》;马斯格雷夫;斯蒂格利茨 2.财政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早起财政思想;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现代财政理论。 3.经济学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非客观的方法。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联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形成的过程与内容) 竞争的市场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的结果。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5,P80;P201,6;P214,6,7 第二章公共经济政策的目标 1、财政政策两个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 2、帕累托效率3个特点:MRTS甲=MRTS乙生产效率(等产量线,生产契约线=生产效率曲 线)资源给定、MRS甲=MRS乙交换效率(无差异曲线)总产出给定、MRS=MRT产品边际转换率产品组合效率(产品组合效率线,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3、规则公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的区别和联系(简答题): 区别: (1)规则公平:所有社会成员均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收入份额与生产的贡献份额一致; (2)起点公平:起点公平强调竞争规则公平的同时,也要满足竞争起点的公平; (3)结果公平:强调生产结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即收入份额的均等。 联系: (1)起点公平是指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2)起点公平从连续的角度看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 (3)结果公平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 4、衡量公平的指标: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困线)、基尼 系数(洛伦茨曲线,0-1,越小越公平,结果公平)缺陷P24 5、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1)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2)收入分配会影响社会福利 6、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折中主义的观点及主张(简答题)P29 (1)功利主义:社会福利水平即社会总效用,等于社会所有成员效用之和,穷人富人之间每一单位的效用是等价的。功利主义强调效率;(a=b,k=-1) (2)罗尔斯主义:强调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强调公平目标;(a=0,b>0) (3)折中主义:介于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之间,认为富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小于穷人,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等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评价。(0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失灵: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上述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 表现方面: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公众的偏好不合理。 2、政府干预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失”。 3、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和非竞争性。 4、财政: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主体:国家;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 5、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6、财政职能(三大职能):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 7、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一国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平衡、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8、发展和增长的关系。 增长: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 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 9、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3个层次 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财政支出总量效益;财政支出结构效益;财政支出项目效益。 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 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10、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要点

2012年度财政学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福师11春学期《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_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不属于财政的基本职能的是()D. 公平及效率的均衡 2.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C. 经济及社会效益 3. 土地增值税实行()B. 超率累进税率 4. 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产品是兼备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混合产品 5. 社会保障经费应该是()D. 由企业、国家、个人承担 6. 公债最初的功能是()A. 弥补财政赤字 7. 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经济建设支出的是()D.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8. 财政及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D. 财政政策及经济兴衰的关系以及财政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9. 财政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应针对()A. 政策性亏损 10. 我国增值税的基本税率()C. 17% 11. 下列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有()C.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12.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B. 向银行透支

13.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物品的特点( ) D. 使用的无偿性 14.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15. 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及财政发生直接关系B. 个人储蓄保障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市场 17. 属于财政收入中的专项收入的是()A. 教育费附加收入 18.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政分配采取的形式是()C. 价值形式 19. 当总需求>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应采用()B. 双紧 20.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A. 国家的政治权力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社会保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救济 D. 优抚安置 E. 社会互助 2. 我国财政收入形式包括() A. 税收收入 B. 国有资产收益 C. 债务收入E. 其他收入 3.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1.《国富论》标志着财政学的诞生。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政府应不再直接介入和生产 3.政府的作用是“守夜人”即政府是廉价政府 4.在税制要素中决定纳税人税负水平高低的追主要因素是起征点 5.税收的效率原则又可分为税收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6.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具有不相同纳税能力的人承担不相同的税收 7.衡量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实际数量指标是指财政收入 8.把税收和税率联系在一起的曲线是洛伦兹曲线 9.社会救济属于转移性支付 10.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平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公正性的特征,而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1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12.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的,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13.现代经济中政府和市场是互补关系。 14.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15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16.成本-效益分析法适用于经济建设投资项目。 17.瓦格纳法则可以简单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18.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由政府承担。 19.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 20.发债而不增税会减少税收的扭曲政策有利于刺激经济的增长。16.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将导致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对总需求发挥扩张作用,构成通货膨胀因素。 17.中国大陆国家预算级次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共有五级预算。 18.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为价外税,即以不含税价格作为计税价格。现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若一增值税应税货物的含税价为23400元,则其不含税价为不含税价=含税价/(1+17%)=23400/(1+17%)=20000(元) 19.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1)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市场经济存在种种缺陷,市场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出现收入不公,一部分人陷入贫困。2)人的生老病死以及最低生活需要不能由市场裁决,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 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 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 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 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如: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 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定义见1。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完整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客体、财政分配的目的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弥补市场缺陷。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的理解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再经过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没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共产品、混合物品 概念、特征、提供方式、包括哪些? 概念: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斥性 提供方式:一般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现存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收入分配领域和经济稳定领域都存在着某些失效的地方,致使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表现:公共产品困境,外部效应,分配不公,垄断,经济运行不稳,信息不对称 2)政府失灵的含义: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信息的有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源于哪2方面因素? 1)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是指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一个消费者独享,即一个人享用某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 2)因素P29:(1)某些公共物品经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斥性,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排斥后带来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不行;(2)公共物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有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1)

案例分析题 1.资料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近3万2千亿美元,拥有美国国债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债权国,而现阶段,招商引资仍然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将2008年GDP修正为31.4万亿人民币,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至9.6%,调整后我国08年的GDP为4.6万亿美元。09年日本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而中国经济增幅达8.7%,世界银行曾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从2003年的2.9%到2009年的1.1%,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正与国际通常要求的警戒线渐行渐远。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赤字率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赤字率逼近3%,其中2003年、2004年财政赤字一直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建国以来的最高位。国民经济近几年连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蛋糕也越来越大,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变小,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2007年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给了民众一个惊喜,2007年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将增长相当大的比例,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全体民众身上。在2007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卫生支出,增幅86.8%,达312.67亿元人民币,以用于免费防止重大传染病、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用于教育的支出858亿元,增长42%,以免除1.5亿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三农支出继续增加,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对就业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增加投入。2007年初财政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正义的理念,洋溢着政府对民生的殷切关注。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人民日报》消息,《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万亿元,达到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相比2011年虽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0%。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第二产业占GDP的45.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在解读《统计公报》时表示,国际上,欧债危机仍然没有找到稳定解决的有效办法,欧元区大部分国家增长动力疲弱;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成长显著低于预期。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总格局,实属不易。要求: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