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检查申请单

职业暴露检查申请单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检验申请单

_______ 科_______ 同志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查______________请检验科给予抽血检查。

院感科签字:

时间: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检验申请单

_______ 科_______ 同志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需要查______________请检验科给予抽血检查。

院感科签字:

时间: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流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和处理流程 答: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措施 1、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含有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挤出伤口附近的血液,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4、被含有各种传染病标本污染工作服、衣物时,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5、判断暴露源性质,对特殊职业暴露特殊理: 1)、被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注射乙肝免疫价球蛋白或注射乙肝疫苗,按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三个月后抽血复查。 2)、被丙肝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锐器刺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寻求传染病专家指导意见→按传染病专家组意见执行。 3)、被确诊或可疑艾滋病阳性者职业暴露→局部处理→立即抽血→请我院及防疫站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用药→若需用药→尽量在1小时内使用→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报防疫站→4周、8周、12周、6个月查艾滋病抗体。 4)、被带有梅毒阳性病人血液的锐器损伤→局部处理→24小时内抽血检查梅毒抗体→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案和相对科室的主管部门→感染管理科和我院传染病专家在职业暴露登记表上填写意见→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每周一次、共用三周,针刺伤当时、一个月、三个月抽血复查。四、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管理科对以上感染的医务人员资料进行保存和暴露后进行追踪检测。

检验科职业暴露登记表

职业暴露登记表 1、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岁工龄年工作科室 2、暴露日期:年月日星期时间 3.、被刺伤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1)是(2)否 最后一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 最后一次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时间、结果: 4、一年内职业暴露史:(1)有(2)无 5、暴露者防护情况:(1)戴护目镜(2)戴口罩(3)戴防护手套(单层、双层) (4)其他(5)无防护措施 6、暴露方式 接触暴露:(1)皮肤无破损()有破损()(2)粘膜眼()口腔()鼻腔() 针刺或锐器割伤:针头()刀片()其他表面损伤针刺()伤口较深或有血迹( ) 污染物来源:血迹()何种体液()其他 7、暴露后处理情况:(1)肥皂液(2)清水冲洗(3)挤出伤处血液(4)消毒药物 (5)局部包扎 8、暴露源(患者)临床诊断: (1)乙型肝炎 (2)乙肝病毒携带者 (3)丙型肝炎 (4)丙肝病毒携带者 (5)HIV感染 (6)AIDS (7)梅毒 (8)其他 9、暴露者工作类别: (1)医生(5)技术员(9)实习技术员(13)进修技术员(2)护士(6)实习医生(10)进修医生(14)卫生,清洁员(3)助产士(7)实习护士(11)进修护士(15)废弃物收集员(4)护理员(8)实习助产士(12)进修助产士(16)其他医务人员10、伤害发源地点: (1)病室内(病人单位)(10)配液中心 (2)病室外(治疗室、护士站、走廊等)(11)中心治疗 (3)急诊室(12)辅助科室(放射科、功能检查科等 (4)ICU(监护室)(13)临床实验室 (5)手术室(14)病理检查室 (6)产房(15)后勤服务 (7)血库(16)社区 (8)供应站(17)其他 (9)门诊 20.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 是否需要预防治疗是()否() 使用药物剂量: 开始用药时间:停止用药时间:毒副作用: 21.评估随访 评估随访登记表(暴露于HIV病人)

2016年职业暴露总结分析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分析 1.监测对象:全院各科室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7月1日-12月30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7月1日-12月30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10例,其中医生1例,护士9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90%,占大多数。暴露方式中7例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70%。暴露源主要为乙肝、丙肝、梅毒,分别为1例,2例,3例,均为血源性传播性疾病暴露,构成比各占10%,20%,30%。(以上数据具体见表1,2,3。) 表1 2010年1-12月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 表2 2010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方式构成比

表3 2012年1-9月职业暴露暴露源构成比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资历浅,学历低、职称低,从事临床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线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在超负荷状态中工作,身心疲劳,加上接触锐器的机会多,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欠缺,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时粗心大意,均会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另外,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输液完毕后拔除输液针头,针头无处固定,处于游离状态,在回收处置分离针头过程中碰撞,造成针刺伤;在分离针头时,针头与输液管、胶布粘在一起,造成分离困难,直接用手去分离,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针刺伤。或者使用不合格锐器盒,锐器盒的盒口过小,护士将针头用

医院职业暴露登记表 (1)

肖家坳卫生院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职业:()1.医师 2.护士 3.检验师 4.麻醉师 5.放射技师 6.实习医生 7.实习护士 8.工勤人员 9.其他 科室年龄工龄发生时间20 年月日时分 职业暴露情况描述(原因、受伤程度): 发生状况:()1.肌注 2.静注 3.穿刺4.缝合5.拔针 6.分离/洗消7.采集处理标本8.收集锐器9.其它 暴露器材:()1.头皮针 2.注射器针头3.缝合针 4.手术刀片 5.其它器材 6.无 暴露部位:()1.左手掌侧2. 左手背侧 3.右手掌侧4. 右手背侧5.左足 6.右足7.眼8. 其它 暴露类型:()1.皮肤粘膜完整2. 原有皮肤粘膜损伤3. 皮肤粘膜受轻度损伤4. 皮肤粘膜受深部损伤 暴露量:()1.小 2.大(暴露源体液、血液≥5ml)既往职业暴露次数:()次 暴露持续时间:()1.≤10分钟 2.10-30分钟 3.≥30分钟 戴乳胶手套:()1.是 2.否 3.不需要岗前培训:()1. 是 2.否 二、暴露源情况 1.患者情况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 血清学检查情况:()①HBV:②HCV:③HDV:④HEV: ⑤HIV:⑥梅毒:⑦其它:⑧不详 2.暴露源情况: 三、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 1.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①是②否 2. 在伤口旁端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①是②否 3.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①是②否 四、评估(以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 暴露级别:()①1级②2级③3级暴露源头严重程度:()①轻度②重度③不明 五、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或处理措施 1.预防性用药种类及剂量:() ①立即肌注乙肝疫苗②立即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③口服双汰芝④口服茚地那伟 ⑤立即静注人免疫球蛋白⑥其它 2.毒副作用:()①有②无 3.肝功、肾功检查结果:(见附页) 六、症状 暴露后4周内是否出现急性传染病感染症状:()①是②否 症状及持续时间简要描述: 七、感染性疾病(HBV、HCV、HIV、梅毒等)血清学检查结果 暴露后立即 1月后3月后 6月后12月后 八、结论 暴露后:() 1.感染病毒 2.未感染病毒 填表人: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时间:年月日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图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图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洗粘膜。 2.轻轻挤压伤口旁端,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冲洗后,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报告医院领导,填写报告卡,到疾控中心就诊咨询由本单位专人和/或当地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完成:暴露的级别:一级、二级、三级暴露源类型: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 在充分了解利弊的基础上,在暴露后尽快由被暴露者自愿选择按基本用药程序或强化用药程序使用预防性药物。 医疗机构应在暴露发生后抽血留底,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HIV 本底检测,并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做好相关人员的咨询和心理支持。 机构对暴露情况进行登记按要求汇总上报 登记与上报随访与咨询预防性用药评估与分级马上报告专人负责严格保密报告医院领导,填写报告卡,到疾控中心就诊咨询由本单位专人和/或当地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完成:暴露的级别:一级、二级、三级暴露源类型: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机构对暴露情况进行登记按要求汇总上报医疗机构应在暴露发生后抽血留底,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HIV本底检测,并于第4周、

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做好相关人员的咨询和心理支持。在充分了解利弊的基础上,在暴露后尽快由被暴露者自愿选择按基本用药程序或强化用药程序使用预防性药物。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格模板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电话号码: 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2)当事人疑HIV 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意外事件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流程。 第二条 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卫技人员在各种传染病诊疗过程中的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医院常见的传染病有:艾滋病病毒(AIDS)、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第三条 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第四条 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制度规范,管理到位;主动监测,反应迅速;积极处理,措施果断;机制通畅,遏制危害。 第五条 医院设立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微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各项工作,医务科负责医院职业接触的日常工作,医院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助院感科做好应急诊疗工作。 组织机构及职能 (一)、医院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胡青山 成员:于学山、闫学平、李辉、吴冬薇、王晶晶、郑玉岭 (一)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操作规程。(二)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正确掌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技术。(三)为科室

可能暴露的员工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和安全技术设备。 (四)对职业暴露人员做好经常性监督和评估,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和人员安全操作情况。 (五)建立规范的暴露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健康监督制度,对每一次意外暴露情况做详细记录。 (六)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职业暴露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的技术支持和咨询。 (二)、医务科: (1)发生职业接触后立即组织人员及时查找原因,制定防护方案。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3)院感科接到感染确认报告后,负责情况的上报和治疗药品的领取和发放。 (4)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做出初步的危险性评估,指导被暴露者进行伤口消毒处理。(5)收集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基本资料和标本结果,做好登记,便于调查分析,随访复查。 (6)做好被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并负责与上级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得到技术指导。 (7)做好被暴露者的跟踪随访,及时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8)加强对所有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和教育。 (9)督导临床科室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范操作治疗,避免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 (三)、临床科室: (1)负责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 (2)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予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医院防保科,以备对照评估。 (3)要求当事人立即向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所在科室、医务科或护理部) (4)当事人被暴露后,由科室开出相应项目检验单,抽取血样标本,经医院院感科主

2019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及分析

XXX县人民医院 2019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的总结及分析 一、监测对象:全院各科室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二、监测时间: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 三、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四、监测结果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26例,其中医生3例,护士17例,保洁员3例,实习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5.5%,占大多数。暴露方式中23例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88.5%。暴露源主要为乙肝5例、丙肝0例、梅毒3例、HIV1例、其它15例,构成比各占19.2%、0%、11.5%、3.8%、65.5%。(以上数据具体见表1、2、3)表1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人员构成比 表2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方式构成比

表3 2019年1-12月职业暴露暴露源构成比 五、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护理工作者,一线护士工作任务繁重,加上接触锐器的机会多,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造成职业暴露的发生。另外,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治知识及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输液完毕后拔除输液针头,针头无处固定,处于游离状态,在回收处置分离针头过程中碰撞,造成针刺伤;在分离针头时,针头与输液管、胶布粘在一起,造成分离困难,直接用手去分离,存在不稳定因素,容易导致针刺伤。或者不规范使用锐器盒,锐器盒的盒口过小,护士将针头用力推进盒内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刺伤。有些工作人员获知患者患有传染性疾病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担心为患者治疗时会遭受传染,因此越发紧张慌乱,而导致操作不稳造成职业暴露。 六、防范措施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针对医务人员的状况和需求,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将职业安全培训纳入医院基础培训课程中及新调入、实习生岗前培训的必备课程。使其掌握正确的职业防护技能和避免职业暴露的技巧,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④暴露源病原菌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20%(具体见表1、2、3、4)。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日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推荐)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1、皮肤、粘膜暴露的局部处理 发生皮肤、粘膜暴露和眼睛沾染暴露时,暴露者应立即在现场实施局部处理,其基本方法: (1)手和其他部位皮肤,先用流动水、除菌皂液清洗,采用含有效率碘5000mg/L(0.5%)碘伏擦拭,作用3-5分钟,或用乙醇、然后用水冲洗,也可用氧化水冲洗消毒。 (2)口腔和咽部粘膜,可用有效碘500mg/L碘伏液或1%过氧化氢液含嗽消毒,或反复硼酸溶液等嗽口,以0.5%的碘伏进行局部涂抹。 (3)眼睛部位粘膜的沾染,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冲洗干净。 2、损伤性血源性传播病原体暴露的局部处理 局部损伤后,立即在伤口旁侧端(周围)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被污染血液,禁止进行遮盖伤口的局部垂直挤压,以免污染血液回流进入人体。使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之后,使用0.5%碘伏或75%乙醇溶液、双氧水等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并包扎伤口。 3 、损伤性血源性传播病原体暴露的综合处理 (1)对发生损伤性经血源传播病原体的暴发者,在进行现场局部处理后,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尽快采取预防性治疗或进行免疫预防接种。

(2)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损伤性暴露:判断源HBv抗原指标阳性,至少HBsAg为阳性,暴露者应在24h内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1支(400u)。HBV易感者,即未接种过疫苗者和(或)乙肝病毒抗体(抗-HBs)阴性者,接种过疫苗但始终没有产生抗体或抗体效价已下降至很低者,尽快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即暴露后首次10u g,暴露后第1、6个月各注射5ug,并定期进行血淸乙肝标志物检测.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实用文档之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实用文档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 记表" 电话号码:

源不明三种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 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2)当事人疑HIV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意外事件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职业暴露与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为了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保障职工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处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所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过程中意外被锐器刺伤或有可能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感染的情况。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放射防护等见具体文件。 第三条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第四条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由于标准预防不能预防经由空气、飞沫途径传播的疾病,因此,对一些临床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或综合症或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空气、飞沫、接触预防隔离措施。 第五条与锐器伤有关的操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二)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三)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四)禁止针头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应采用单手复帽。(五)将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塑料利器盒),将使用后的输液管针头从输液瓶拔出后,整条管置于纸质利器盒内。 第六条处理流程: (一)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暴露后预防(PEP)。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见附表),科室提出处理意见,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送交院感科; 3、感染控制科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初步评估意见,指导暴露后的处理。 (三)随访 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如HIV、HBV、HCV及梅毒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

备注:HIV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分为轻、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 备注:HIV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和确定:分为轻、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2)当事人疑HIV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意外事件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 H。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 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采血针头120% 缝合针120% 合计5100% ④暴露源病原菌 病原菌例次构成比 乙肝360% 丙肝120% 无120% 合计5100%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 20% (具体见表1、2、3、4)o 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 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防护及 2016年职业暴隸监测结果汇总

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H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H常诊疗、护 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④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立即上报院感科,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签字后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及对症处理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院感科 2017年1月5日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职业暴露定义: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 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 二、暴露人群:对95 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职业暴露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54.7% ,医生23.2% ,实习生12.6% ,工人9.5% 。 三、暴露原因: 1. 操作者刺伤自己48.4% , 2. 被血液或体液暴露粘膜或皮肤28.4% , 3. 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1.6% , 4. 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8.4% , 5. 病人燥动引起4.2%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 1. 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2. 执行安全操作 3. 使用安全锐器 4. 实施标准预防 五、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

(一)定义: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 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二)特点:1.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三)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1.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2. 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面罩、医疗废物及尖锐物品的处理等基本措施。 (四)标准预防技术: 1、手卫生(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职业暴露1

检验科职业暴露试题 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10题) 1、职业暴露的原因有(D) A 针刺 B 切割 C 直接接触 D 以上都对 2、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 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3、下列哪类人群不属于艾滋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D) A 同性恋者 B 性滥交者 C 静脉吸毒者 D 医护人员 4、以下哪项不是艾滋病毒的传播方式?(C) A 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 性接触 C 日常生活接触 D 母婴传播 5、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艾滋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以下那种做法是错误的(D) A 戴手套 B 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C 戴防护眼镜 D 戴纱布口罩 6、为防针刺伤,错误的做法是(D) A 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B 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C 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D 针头用后立即套回针套,以防扎伤别人 7、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下列哪项确定为三级暴露(C) A 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B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C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D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8、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于轻度的是(A)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9、艾滋病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以下属于重度的是(B) A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B 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C 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D 上述都不对 10、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多久应用最好(D) A 72小时内 B 3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4小时内 二、多项选择(15题) 1、体液包括:(ABCDE) A 胸腔液 B 羊水 C 心包液 D 阴道分泌物 E 脑脊液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ABCDE) A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 B 暴露方式 C 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 D 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E 处理方

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职业暴露处理方案 一、总则 (一)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工作人员在医疗及其相关工作中意外暴露于感染性病原体后造成的伤害,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控制指导原则》、《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操作指南(2007)》、《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2011)》、《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以及国家和卫生部发布的有关法规和规范,制定本方案。 (二)本方案所称职业暴露指易感工作人员在未实施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的情况下接触传染源。工作人员经血液传播病原体职业暴露指:1.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被污染或可疑污染HIV、HBV、HCV、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病原体的锐器所刺伤。2.工作人员的粘膜、非完整皮肤在工作中接触HIV、HBV、HCV、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病人的体液、血液或病毒提取物。狂犬病暴露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在医院范围内工作、活动的所有工作人员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及其污染的物品、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工作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职业暴露事件发生后,医院主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或部门负责人、感染性疾病科、

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2016年职业暴露监测结果汇总 令狐采学 1、监测对象:全院医护人员以及其他岗位工作人员。 2、监测时间: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 3、监测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各科室工作人员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4、监测结果 ①职业分布 ②科室分布 ③暴露损伤来源

④暴露源病原菌 全年共监测到职业暴露5例,其中医生2例,护士3例,护士占整个暴露人群的60%,占大多数。发生科室分别为外科、传染科、检验科、骨科、内科各1例,各占20%;暴露方式中5例均为针刺伤,占所有暴露方式的100%。5例职业暴露中有4例暴露源为血源性传染疾病,占到80%,分别为乙肝3例、丙肝1例,构成比各占60%,20%(具体见表1、2、3、4)。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者有2例正处在追踪阶段,另2例经追踪均末发生感染。 5、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①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是一线的年轻护理工作者,存在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②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规程进行; ③部分人不重视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不参加医院组织的职业

防护及暴露后紧急处理的培训,缺乏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④日常诊疗活动中不严格落实标准防护措施; ⑤人手紧、工作量大、侵入性操作及接触利器的机会较多也是客观因素。 6、防范措施 ①加强各级人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的防护意识。 ②加强新进人员、实习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自身损害。 ③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常规执行标准预防,规范操作流程。 ④职业暴露后进行正确的处理并立即上报院感科,同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院感科签字后进行相应的化验检查及对症处理并定期进行跟踪随访。 院感科 2017年1月5日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

职业暴露随访登记表-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登记表电话号码: 种类型。 不明暴露源: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HBV、HCV、梅毒、HIV阳性者。

职业暴露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机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报告是为了部门和单位领导了解和分析意外发生原因和后果,以便于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并在发生暴露感染HIV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保密原则。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意外暴露发生后,当事人最好只向部门主管和单位主要领导报告,有关知情者应为当事人严格保密,特别是已造成暴露感染的情况下,任何人向外界和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的感染情况; (4)知情同意的原则。目前使用的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且预防效果不是绝对的,只能降低意外暴露后感染HIV的发生率。因此,抗病毒药物预防性治疗前应告知当事人有关利益和风险,在其知情同意后使用。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周围血液挤出。(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如有必要需作包扎处理。 2、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3、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首先进行职业暴露的初步评估,并电话报告院感科。(2)当事人疑HIV职业暴露,由医院感染管理意外事件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分管副院长,并组织专家及时评估暴露级别,确定是否需预防性应急用药。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表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 访记录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表一: 血液和体液暴露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 4、暴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涉及哪种体液: □血液□痰液□脑脊液□胸膜液□尿液 □羊水□唾液□腹膜液□呕吐物□其他 7、暴露部位为(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无损的皮肤□眼□口腔 □受损的皮肤□鼻□其他 8、血液或体液是否(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接触未保护的皮肤□渗透屏障或防护衣 □接触防护衣内侧的皮肤□渗透衣物 9、事故发生时是否穿戴保护用具(多选) □单幅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眼镜□塑料围裙 □两幅手套□眼镜□实验室工作服、衣服 □防护镜□外科手术用口罩□其他实验室工作服 □护面罩□外科手术服□其他 10、暴露的原因(请详述): 11、如果为设备故障:设备名称:型号: 12、体液/血液接触时间:□<5′;□ 5′-15′;□ 15′-1h;□>1h;□其他 13、体液/血液与皮肤接触的数量:□少量(<5ml)□中量(<50ml) □大量(>50ml) 14、暴露位置: 15、描述暴露过程(不少于20字):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日期: 18、暴露源已知情况:□已检测,已知源□未能检测,已知源□未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