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

酸氢钠提取法

Determina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 in grain products -

Extracted by sodium bicarbonate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渣、玉米片、黑米、颜色挂面、小米、玉米糁子、发糕、彩色馒头、糙米,燕麦(片)等谷物加工品中六种合成着色剂的提取与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淀粉含量高的谷类食物中六种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3 原理

试样用碱性溶液体系提取离心后,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净化,25%氨水甲醇洗脱,制成水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和与峰面积比较进行定量。

4 试剂和材料

4.1 材料

4.1.1 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4.1.250 mL塑料离心管。

4.1.3 0.22μm亲水相滤膜。

4.1.410mL圆底玻璃管。

4.1.5无针头注射器。

4.1.6Cleanert PWAX 150mg/6mL。

4.1.7100μL、200μL、500μL、1mL和5mL移液器。

4.1.8棕色的玻璃瓶(带螺旋盖),容量5 mL。

4.2 试剂

4.2.1甲醇((CH3OH):色谱纯。

4.2.2氨水(NH3?H2O):分析纯。

4.2.3碳酸氢钠(NaHCO3):优级纯。

4.2.4乙酸铵(CH3COONH4) :优级纯。

4.2.5甲酸( HCOOH) :优级纯。

4.3 试剂配制

4.3.1乙酸铵溶液(0.02mol/L):称取1.54g乙酸铵,用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后经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使用。

4.3.2氨水甲醇(25%):取250mL氨水,用甲醇定容至1000 mL,摇匀待用。

4.3.3 甲酸水溶液(2%):量取20mL甲酸,用水定容至100mL,摇匀待用。

4.3.4甲醇水溶液(40%):取400mL甲醇,用水定容至1000 mL,摇匀待用。

4.4标准品

标准物质:所有标准品均为合格供应商提供,并提供相关证书等相关信息。纯度均符合相关要求(纯度均大于95%)。称取标准品前,务必确定其有效性,保证标准品的名称正确和在有效期内,见表1。

表1各标准物质编号

4.5 标准溶液配制

4.5.1合成着色剂标准储备液(0.5mg/L):购买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4.5.2合成着色剂标准使用混合液(10μg/mL):分别吸取合成着色剂标准储备液0.1mL于5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稀释成每毫升含10μg合成着色剂的标准使用液。

4.5.3合成着色剂标准曲线工作液:吸取适量混合标准工作溶液,用水配置成浓度为0.25μg/mL、0.5μg/mL、0.75μg/mL、1μg/mL、1.25μg/mL、1.5μg/mL、2μg/mL、2.5μg/mL、3μg/mL、5μg/mL的标准系列溶液。

5 仪器和设备

5.1液相色谱仪:带二极管阵列或紫外检测器。

5.2涡旋均质器。

5.3分析天平:感量0.1 mg和1 mg。

5.4高速冷冻离心机:转速不得低于5000 r/min。

5.5氮吹仪。

5.6实验磨。

6 分析步骤

6.1 试样制备

采用锤式旋风磨将样品粉碎至细度为100目的粉末状样品。

6.2 试样提取

称取1g(精确至0.01g)样品于50mL塑料离心管中,添加0.16g(精确至0.01g)优级纯碳酸氢钠试剂作为辅助提取剂,加入10mL提取液(40% 甲醇水),涡旋仪涡旋5min,在4000r/min条件下常温离心5分钟,取上层清液于另一离心管中,残留物用5mL提取液(40% 甲醇水)重复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备用。

6.3离子交换型固相萃取柱净化样品

以固相萃取柱Cleanert PWAX 150mg/6mL 为例,活化和淋洗过程中加入的液体依据柱容量可变化:

1)活化:用6ml甲醇、6ml水活化,用3mL2% 甲酸水溶液平衡,弃去滤液;

2)上样:将待净化样品1mL加入小柱,弃去滤液;

3)淋洗:用5mL2%甲酸水溶液淋洗固相萃取柱,弃去滤液,将小柱抽干。

4)洗脱:用1mL25%氨水甲醇溶液洗脱固相萃取柱,收集洗脱液;

5)氮吹:将收集的洗脱液采用氮吹方式吹干;

6)复容:用1mL的去离子水复容,涡旋混合1min,待样品充分溶解,将样品溶液过0.22μm亲水滤膜过滤,待上机分析。

6.4 仪器参考条件

根据所用仪器型号将仪器调至最佳状态?仪器测定条件参考如下条件:

6.4.1色谱柱: C18柱, 4.6mm×250mm,5μm。

6.4.2进样量: 10μL。

6.4.3柱温: 35℃。

6.4.4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波长范围:400nm~800nm(参考条件:柠檬黄:427nm;苋菜红:520 nm;胭脂红:508nm;日落黄482nm;诱惑红:507nm;亮蓝624nm);或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

6.4.5 梯度洗脱表见表2。

表2梯度洗脱表

6.5测定

将分析待测样品溶液和合成着色剂标准使用液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峰面积法定量。 7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镉含量按式(1)进行计算:

X=

1000

10001000????m V C

X —试样中着色剂的含量,单位为克每千克(g/kg); C —进样液中着色剂的浓度,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V —试样稀释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 —试样质量,单位为克(g ); 1000 —换算系数。

计算结果以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表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8 精密度

在重复性测定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应超过其算术平均值的

10%。

9 其他

方法检出限: 柠檬黄、新红、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均为0.5mg/kg,亮蓝、赤藓红均为0.2mg/kg(检测波长254nm时亮蓝检出限为1.0mg/kg,赤藓红检出限为0.5mg/kg)。

附录A

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A.1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254nm)

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254nm)见图A.1

图A.1 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254nm)图A.2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400nm~800nm最大值图)

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400nm~800nm最大值图)见图A.2

图A.2 着色剂标准色谱图( λ: 400nm~800nm最大值图)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

专业项目课程课例 项目十二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 一、项目名称: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 二、项目背景分析 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培养分析化学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的一门专业实践课,以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实验强化理论,以期提高化工工作者的分析操作能力。 功能定位:在定量分析中我们常常用到分光光度分析法,它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是仪器分析的基础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项目综合训练了学生分光光度计使用、系列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绘制等多个技能。 学生能力:学生通过相关基础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定量分析知识,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操作和思维能力。 项目实施条件:该项目是仪器分析的基础实验,一般中职学校具备相关的实训实习条件,学生有条件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了解721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2、了解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 3、掌握721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 4、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原始记录的设计 5、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报告的设计 6、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7、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铁离子含量的分析原始记录和分析报告的填写 四、工作任务 1

2 五、参考方案 参考方案一 1、邻二氮杂菲-Fe 2+ 吸收曲线的绘制 用吸量管吸取铁标准溶液(20μg/mL )0.00、2.00、4.00mL ,分别放入三个50mL 容量瓶中,加入1mL 10%盐酸羟胺溶液,2mL 0.1%邻二氮杂菲溶液和5mL HAc-NaAc 缓冲溶液,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放置10min ,用3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即在0.0mL 铁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同试剂)为参比溶液,在440~560nm 波长范围内,每隔20~40nm 测一次吸光度,在最大吸收波长附近,每隔5~10nm 测一次吸光度。在坐标纸上,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A 和λ关系的吸收曲线。从吸收曲线上选择测定Fe 的适宜波长,一般选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 2、标准曲线的制作 用吸量管分别移取铁标准溶液(20μg/mL )0.00、2.00、4.00、6.00、8.00、10.00mL ,分别放入6个50mL 容量瓶中,分别依次加入1.00mL 10%盐酸羟胺溶液,稍摇动;加入2.00mL 0.1%邻二氮杂菲溶液及5.00mL HAc-NaAc 缓冲溶液,加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放置10min ,用1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即在0.00mL 铁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同试剂)为参比溶液,选择λmax 为测定波长,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在坐标纸上,以含铁量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水样中铁含量的测定 取三个50mL 容量瓶,分别加入5.00mL (或10.00mL 铁含量以在标准曲线范围内为合适)未知试样溶液,按实验步骤2的方法显色后,在λmax 波长处,用1cm 比色皿,以试剂空白为参比溶液,平行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过0.45 μm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μg) 定量下限 (μg) 检出浓度 (μg/g) 定量浓度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水为一级水。

常用着色剂

常用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直接着色,以改善食品色泽的呈色物质。根据产品来源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天然色素由天然的动植物体中分离而得,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的着色剂,虽然具有色泽稳定、鲜艳、成本低、色域宽的优点,但在合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及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残留等问题,难免对产品的质量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使用中应严格控制使用。色淀是由某种合成色素在水溶液下与氧化铝混合吸附后,再经过滤、干燥、粉粹而制成的改性色素。 1、二氧化钛:二氧化钛,化学式为TiO?,俗称钛白粉,多用于光触媒、化妆品,能靠紫外线消毒及杀菌,现正广泛开发,将来有机会成为新工业。二氧化钛可由金红石用酸分解提取,或由四氯化钛分解得到。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可制作成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可用于治理PM2.5悬浮颗粒物过高的空气污染。 食品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二氧化钛可以作为所有的食品白色素,最大的使用量为1g/kg Sec. 73.575二氧化钛。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安全用于一般着色食品中,服从下列规定: (1)二氧化钛的数量不超过食物重量的1%。 (2)按照法令的401条所公布的特殊标准,不得使用的着色食品,除非有类似的标准允许添加色素。 (3)对于着色食品,食用的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含有适当的稀释剂,作为安全的色素添加剂,如下:二氧化硅,作为分散助剂,含量不超过2%。 产品适应:凉果类、果冻、油炸食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硬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膨化食品、糖果巧克力制品包衣、蛋黄酱、沙拉酱、果酱、固体饮料、魔芋凝胶食品等[2] 2、红曲红:红曲红(Monascus colours,red rice starter)红曲色素。是指将红曲米用乙醇抽提得到的液体红曲色素或从红曲霉的深层培养液中提取、结晶、精制得到的产物。 理化性质:化学结构 主要有6种呈色成分,分为红色色素(红斑素或潘红,分子式C21H22O5。,相对分子质量350)、红曲红素或梦那玉红(分子式C23H26O5,相对分子质量382)、黄色色素(红曲素或梦那红,分子式C21H26O5,相对分子质量358)、红曲黄素或安卡黄素(分子式C23H30O5。,相对分子质量386)、紫色色素(红斑胺或潘红胺,分子式C21H33NO4,相对分子质量353)、红曲红胺或梦那玉红胺(分子式C23H27NO4,相对分子质量381)。[1]结构式分别为如图 性状 红曲色素是深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或糊状物,略带异臭,不溶于水、甘油,易溶于中性及偏碱性水溶液。在pH4.0以下介质中,溶解度降低,极易溶于乙醇、丙二醇、丙三醇及它们的水溶液。熔点160一192℃,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90土2)nm,乙醇溶液最大吸收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 合成着色剂因其色彩亮丽、性质稳定、价格低廉,成为食品工业常用的添加剂之一。它们通常是以苯、甲苯、萘等化工原料合成,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世界各国对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中规定准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有11种。GB/T 5009.35[2]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等8种合成着色剂。GB/T 5009.141[3]则规定采用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诱惑红。喹啉黄尚未有法定的检测方法。为了对食品中常用的合成着色剂进行更为全面的检测,对食品安全状态进行更有效地监督,本文借鉴国标中合成着色剂的前处理方法,对食品中的10种合成着色剂进行分离检测。此法简便、灵敏、准确,结果满意。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LC 1100 DAD检测器:安捷伦公司。 标准品与试剂合成着色剂标液(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0.5mg/mL,购自国家标准物质中心;诱惑红(80%):SIGMA-ALDRICH,Inc生产;新红、赤藓红、喹啉黄、靛蓝:Laboratories of Dr.Ehrenstorfer(Germany)生产;聚酰胺:过200目筛;pH6的水,蒸馏水加柠檬酸溶液(20%)调节pH=6;甲醇-甲酸(6+4)液;甲醇60mL,甲酸40mL,混匀;无水乙醇-氨水-水(7+2+1):无水乙醇70mL、氨水20mL、水10mL,混匀;甲醇为液相色谱淋洗剂;水为MilliQ水;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定量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储备液,分别为:亮蓝0.25mg/mL,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靛蓝为0.5mg/mL, 诱惑红0.8mg/mL,赤藓红0.61mg/mL, 新红0.75mg/mL, 喹啉黄0.97mg/mL。准确移取上述储备液2mL于50mL量瓶中,加水定容,混匀,配成标准溶液。等量稀释,配成标准系列溶液,定容,过滤。以标准溶液浓度对相应的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 1.3 样品处理方法 参照国标方法GB/T 5009.35-2003中试样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参照聚酰胺吸附法提取色素,进行HPLC分析。 1.4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Agilent-ZORBAXSB-C l85μm 4.6×250mm;以甲醇:乙睛(3:1)为有机相、0.02mol/L乙酸铵溶液为水相,梯度洗脱,洗脱程序如表1所示;进样量:10μL;柱温:30℃。采用多通道检测,检测波长分别为:靛蓝:290nm;柠檬黄、喹啉黄:428nm;日落黄:483nm;胭脂红、诱惑红:507nm;新红、苋菜红、赤藓红529nm;亮蓝:625nm。 表1 流动相梯度洗脱参考条件 时间(min)水相(%)有机相(%) 0 94 6 11 68 32 13 55 45 20 55 45 22 20 80 25 20 80 26 94 6 30 94 6 1

分光光度法(附答案)

分光光度法(附答案) 一、填空题1.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朗伯-比尔定律,根据不同浓度样品溶液对光信号具有不同的_____,对待测组分进行定量测定。答案:吸光度(或吸光性,或吸收) 2.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时,比色皿表面不清洁是造成测量误差的常见原因之一,每当测定有色溶液后,一定要充分洗涤。可用_____涮洗,或用_____浸泡。注意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比色皿脱胶损坏。 答案:相应的溶剂(1+3)HNO 3 3.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制备土壤样品过程中,需取过2mm筛的土样,用玛瑙研钵将其研细至全部通过_____mm筛后,备用。答案:0.149 4. 光度法测定森林土壤全磷的样品,在碱熔完成后,应加入_____℃的水溶解熔块,并用硫酸和热水多次洗涤坩埚。答案:80 二、判断题 1.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试样测定时,由于不同浓度下的测定误差不同,因此选择最适宜的测定浓度可减少测定误差。一般来说,透光度在20%~65%或吸光值在0.2~0.7之间时,测定误差相对较小。( ) 答案:正确 2. 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常量组分含量。(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微量组分。 3.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同一组比色皿之间的差值应小于测定误差。(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测定同一溶液时,同组比色皿之间吸光度相差应小于0.005,否则需进行校正。4. 应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样品测定时,摩尔吸光系数随比色皿厚度的变化而变化。(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摩尔吸光系数与比色皿厚度无关。 5.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在样品中加入酸,并在电热板上加热,目的是分解有机物和氧化样品中各种形态存在的砷,使之成为可溶态的砷。()答案:正确 6.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应直接称取新鲜的土样进行测定。()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应称取风干或冷冻干燥的样品测定。 7. 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总砷时,有机物会干扰测定,应加酸并加热分解,以消除其于扰。() 答案:正确 8.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总砷时,样品消解过程中所加的酸分别是盐酸、硝酸和磷酸。()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样品消解所加的酸分别是盐酸、硝酸和高氯酸。 9. 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垃圾或土壤中砷时,若所用试剂中含有少量氰化物,可用乙酸铅脱脂棉吸收去除。()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乙酸铅脱脂棉吸收去除的是试剂中的硫化物。 10. 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全氮时,如需提供烘干基含量,则应测定土壤水分,并进行折算。(答案:正确 11. 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包括硝态和亚硝态氮的全氮时,若铁粉中含有大量的碳会干扰测定,所以在选择时应注意。()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若铁粉含有大量的氮会干扰测定,所以在选择时应注意。

食品中使用着色

食品中使用着色

————————————————————————————————作者:————————————————————————————————日期: 2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胭 脂红酸 HOOC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2787517.html,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作者:张璐璐耿莉张岩岩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6期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从加标回收率结果 来看,本方法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利于节约检测时间和检测资源,为基层检测部门日常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提供参考条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着色剂;色素;固相萃取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1c12787517.html,ki.kjycx.2015.16.095 人工合成着色剂又称人工合成色素,常以苯、甲苯等为原料,先制备色素中间体,再将一种或两种中间体进行磺化、偶合、缩合和偶氮化等化学反应而制成。现有的检测标准有《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35—200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新红、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赤藓红、亮蓝。按照《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GB/T 5009.141—2003)规定,使用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诱惑红。按照《食品中的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743—2006)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水果罐头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1916—2008)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罐头中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不同标准共涉及柠檬黄、新红、酸性红、诱惑红、靛蓝、赤藓红、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10种人工合成色素,而且以上四种标准的检测条件各不相同,这就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不但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检测时间,还要购置大批实验设备,造成极大的浪费。下面主要是结合以上四个标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器在一种仪器条件下同时检测10种人工合成色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DZKW-4型电子恒温水浴锅;人工合成色素标准品(暂时购买到8种),包括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色谱甲醇和色谱乙酸铵。然后分析纯甲醇、乙醇、氨水、甲酸和柠檬酸。 1.2 样品溶液的配置 样品溶液的配置如下。 乙酸铵溶液(0.02 mol/L):称取1.54 g乙酸铵,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 000 mL。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测定。 1.仪器与测定条件:室温:____℃相对湿度:____% 分析天平编号:;水浴锅编号:;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编号:;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西贝母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_______mg的溶液,即得。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______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浓氨试液3ml,浸润1小时。加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40ml,置80℃水浴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置50ml量瓶中,用适量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洗涤药渣2~3次,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三氯甲烷-甲醇(4:1)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即得。 4.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1ml、0.2ml、0.4ml、0.6ml、1.0ml,置25ml具塞试管中,分别补加三氯甲烷至10.0ml,精密加水5ml、再精密加0.05%溴甲酚绿缓冲液(取溴甲酚绿0.05g,用0.2mol/L氢氧化钠溶液6ml使溶解,加磷酸二氢钾1g,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100ml,即得)2ml,密塞,剧烈振摇,转移至分液漏斗中,放置30分钟。取三氯甲烷液,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 5.测定法: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ⅤA),在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含西贝母碱的重量,计算,即得。 6.结果与计算 6.1 标准曲线制备:

对照品批号 纯 度 S 对照品来源 干燥条件 对照品称重W 对(mg) 各浓度点稀释倍数f 对 溶液浓度C 对(ug/ml) 吸光度A 对 线性回归方程 A=( )C +/-( ) r =( ) 计算公式: W S C f ?= 对对对 C 对= 6.2 样品测定: 水分Q 取样量W 样(g ) 样品稀释倍数f 样 样品吸光度A 样 样品平均吸光度A 样 浓度C(ug/ml) 含量X (%) 平均含量X (%) 计算公式:() %100Q 110W f C X 6 ?-???= 样样 样 X 1= X 2= 7.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碱以西贝母碱(C 27H 43NO 3)计,不得少于0.050%。 结果: 规定 检验人: 检验日期: 复核人: 复核日期: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 酸氢钠提取法 Determina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 in grain products - Extracted by sodium bicarbonate

谷物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碳酸氢钠提取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渣、玉米片、黑米、颜色挂面、小米、玉米糁子、发糕、彩色馒头、糙米,燕麦(片)等谷物加工品中六种合成着色剂的提取与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淀粉含量高的谷类食物中六种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9.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3 原理 试样用碱性溶液体系提取离心后,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净化,25%氨水甲醇洗脱,制成水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和与峰面积比较进行定量。 4 试剂和材料 4.1 材料 4.1.1 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4.1.250 mL塑料离心管。 4.1.3 0.22μm亲水相滤膜。 4.1.410mL圆底玻璃管。 4.1.5无针头注射器。 4.1.6Cleanert PWAX 150mg/6mL。 4.1.7100μL、200μL、500μL、1mL和5mL移液器。 4.1.8棕色的玻璃瓶(带螺旋盖),容量5 mL。 4.2 试剂 4.2.1甲醇((CH3OH):色谱纯。 4.2.2氨水(NH3?H2O):分析纯。 4.2.3碳酸氢钠(NaHCO3):优级纯。 4.2.4乙酸铵(CH3COONH4) :优级纯。 4.2.5甲酸( HCOOH) :优级纯。 4.3 试剂配制

分光光度法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中标准曲线的制作及影响因素

分光光度法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中标准曲线的制作及影响因素 摘要:标准曲线是直接用标准溶液制作的曲线,是用来描述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在分析仪器响应信号值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在分光光度法测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分析中,被测物质的浓度在仪器上的响应信号值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关系,试样测定的结果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因此标准曲线制作的好坏,将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食品亚硝酸盐制作标准曲线影响因素 标准曲线是直接用标准溶液制作的曲线,是用来描述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在分析仪器响应信号值之间定量关系的曲线。在用分光光度法分析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时,被测物质的浓度在仪器上的响应信号值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关系,试样测定的结果可以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因此标准曲线制作的好坏,将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1、标准曲线的表达式 标准曲线应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果坐标上各浓度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可不进行回归处理,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测定误差,往往会有一、二点偏离直线,此时可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然后绘制曲线,通常称为回归直线,而代表回归直线方程叫回归方程,表达式为:y=bx+a(式中:b为直线斜率,a为Y轴上的截距,x为被测溶液的浓度,y为吸光度,是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在实际工作中,制作亚硝酸盐标准曲线的目的,是要借助它来查出试样中亚硝酸盐的浓度,而不是由x值通过回归方程去求得最可靠的y值,为了便于将观察到仪器响应信号值代人回归方程中直接计算试样的浓度或含量,勿需去绘制标准曲线再从曲线上查出被测物的浓度,改用下式计算:x=by+a(式中:a为X轴线上的截距,其它解释同前)。 2、标准曲线的参数 标准曲线有3个参数,即相关系数r,斜率b和截距a。 (1)相关系数(r):相关系数是表示变量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如果r=1则所有点都落在一条直线上。y与x完全呈现线性关系,但在分析中总存在随机误差,所以,一般r≥0.999即可。它无量纲,取至最后一个9后面保留一位数字。不进行数值修约。当相关系数太差时,其实验水平受到怀疑,应查找原因,重新绘制标准曲线。为了使回归方程比较好,在制作标准曲线的实验中应细心操作,最好在每个浓度点特别是高、低浓度点作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来计算回归方程。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未知物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未知物 1.仪器 1.1紫外分光光度计(UV-1801型);配石英比色皿(1cm)2个 1.2容量瓶(100mL):10个;容量瓶(250mL)1个 1.3吸量管(10mL、5mL):各1支 1.4移液管(20mL、25mL、50mL):各1支 2.试剂 2.1标准溶液(1mg/mL):维生素C、水杨酸、苯甲酸、山梨酸、邻二氮菲分别配成1mg/mL的标准溶液,作为储备液。 2.2未知液:浓度约为(40~60ug/mL)。(其必为给出的五种物质之一) 3.实验操作 3.1比色皿配套性检查 石英比色皿装蒸馏水,以一只比色皿为参比,在测定波长下调节透射比为100%,测定其余比色皿的透射比,其偏差应小于0.5%,可配成一套使用。 3.2未知物的定性分析 将五种标准储备液均稀释成10ug/mL的试液(配制方法由选手自定)。以蒸馏水为参比,于波长200~350nm范围内扫描五种溶液,绘制吸收曲线,根据所得到的吸收曲线对照标准谱图,确定被测物质的名称,并依据吸收曲线确定测定波长。五种标准物质溶液的吸收曲线参五种标准物质溶液的吸收曲线参五种标准物质溶液的吸收曲线参五种标准物质溶液的吸收曲线参考考考考附图附图附图附图。。。。 3.3未知物定量分析 根据未知液吸收曲线上测定波长处的吸光度,确定未知液的稀释倍数,并配制待测溶液3份,进行平行测定。 推荐方法 3.3.1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准确吸取1mg/mL的维生素C标准储备液50.00mL,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此溶液的浓度为200ug/mL)。再分别准确移取1、2、4、6、8、10mL上述溶液,在100mL容量瓶中定容(浓度分别为2、4、8、12、16、20 ug/mL)。准确移取20.00mL维生素C未知液,在100mL容量瓶中定容,于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的苯甲酸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饮料中的防腐剂—苯甲酸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和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苯甲酸的方法和原理。 3.学习掌握用标准曲线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为了防止食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腐败、变质,常在食品中添加少量防腐剂。防腐剂使用的品种和用量在食品卫生标准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钾盐是食品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主要防腐剂之一。我国规定了苯甲酸(盐)在碳酸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0.2g/kg。苯甲酸具有芳香结构,在波长225nm和272nm处有强吸收 由于食品中苯甲酸用量很少,同时食品中其它成分也可能产生干扰,因此一般需要预先将苯甲酸与其它成分分离。从食品中分离防腐剂常用的方法有蒸馏法和溶剂萃取法等。本实验测定雪碧中苯甲酸,含有人工合成色素、甜味剂等,但一般在紫外区无吸收,故不干扰测定,样品不用处理,苯甲酸(钠)在225nm处有最大吸收,可在225nm波长处测定标准溶液及样品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法,可求出样品中苯甲酸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日立UV-3010紫外-可见光谱仪;1cm石英比色皿;苯甲酸(AR);市售饮料 四、操作步骤 1.苯甲酸标准储备液配制: 称取0.1000g苯甲酸于100mL容量瓶中,加适量蒸馏水定容,配制成 1mg/mL溶液,吸取此液5mL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每毫升溶液相当于苯甲酸100ug。

2.标准曲线绘制: 取苯甲酸标准储备液0. 00、1. 00、2. 00、4. 00、6.00mL,分别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溶液稀释至刻度。以水为对照液,测定其中5号标准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波长范围为 200~350nm),找出λ 个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3.样品处理和测定: 雪碧饮料除二氧化碳后,准确移取2.5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在λ 五、结果与计算 从曲线上找出相应的苯甲酸浓度C x,按下列公式计算样品中苯甲酸含量。 w=C x×V 1/V2V 1样品定容后体积V2所取样品体积 六、提问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哪些食品中有防腐剂? 2.用什么方法从样品中把苯甲酸分离出来?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报告.docx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测参数法: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吸收等;②基于化学反应: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等。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2.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蛋白质略有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原因有二:①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②样品中含有的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1、0.9%NaCl 溶液、试样蛋白质溶液。 10mL比色管、1cm石英比色皿、吸量管。 四、实验步骤 1.绘制吸收曲线 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190~400nm间每隔5nm测一次吸光度Abs,记录数据并作图。 2.绘制标准曲线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波长280nm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并作图。 3.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试样蛋白质溶液,在波长280nm处测其吸光度,重复三次。在已经得到标准曲线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待测溶液的浓度需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先测定试样蛋白质原液的吸光度(1.363),估算浓度为2.0960 mg·mL-1,再将原试液稀释至5倍(即取2mL试液,用0.9%NaCl 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估算浓度为0.4192 mg·mL-1,测吸光度,重复三次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食品添加剂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日容许摄入量ADI:人类每日摄入某物质直至终生,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品无害的量。 食品变质的原因:1、微生物作用2、酶作用3、环境因素作用。 食品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天然:利用动、植物机体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等为原料,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 人工合成:采用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 防腐保鲜类:防腐剂、抗氧剂、 质构改良类:乳化、抗结、增稠、稳定和凝固、被膜、胶姆糖基础、膨松、消泡、水分保持 风味增改类:增味、甜味、香料、酸度调节 色泽增改改类:漂白、着色、护色 其他类:酶制剂、面粉处理剂、营养强化剂、食品加工助剂 酸度调节剂: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抗结剂:用于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消泡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的物质。 抗氧化剂:能防止或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 漂白剂: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膨松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物质。 鲜味剂:能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 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赋予胶基糖果起泡、增塑、耐咀嚼等作用的物质. 着色剂: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护色剂: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乳化剂: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 酶制剂:由动物或植物的可食或非可食部分直接提取,或由传统或通过基因修饰的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放线菌、真菌菌种)发酵、提取制得,用于食品加工,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 面粉处理剂:促进面粉的熟化、增白和提高制品质量的物质。 被膜剂:涂抹于食品外表,起保质、保鲜、上光、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的物质。 水分保持剂: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而加入的物质 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物质。 防腐剂: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 稳定剂和凝固剂: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结构不变,增强粘性固形物的物质。 甜味剂: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风味调节和增强,不良风味的掩盖,满足人们要求。 增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粘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作用的物质。 加工助剂:有助于食品加工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 香料:被嗅觉嗅出气味或味觉品出香味的有机物,分单体和混合物。 香精:用香料按一定配方人工调配出来的或有发酵、酶解、热反应等方法制造的含有多种香成分的混合物。毒性:毒性指某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害:预定的数量和方式下,使用某种物质而引起机体损害的可能性,毒性与毒害与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有效浓度或剂量、作用时间及次数、接触部位与途径、机体的机能状态等条件有关。毒害的基本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毒性及剂量。 食品防腐:采取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措施。也称为抑菌

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Word版

分光光度法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 【目的要求】: 了解: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和纯度的原理;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和纯度的技术方法; 熟悉:分光光度法测定DNA浓度和纯度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前面提取得到的DNA的浓度和纯度都是未知的,在后续的DNA酶切、连接及转化等实验中需要一定的浓度和纯度要求,因此要测定DNA的浓度和纯度。 测定DNA的方法通常有:紫外分光光度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也叫荧光光度法) (1)紫外分光光度法: 组成DNA的碱基均具有一定的吸收紫外线特性,最大吸收值在波长为250~270nm之间,腺嘌呤的最大紫外线吸收值在260.5nm,胞嘧啶:267nm,鸟嘌呤:276nm,胸腺嘧啶:264.5nm,尿嘧啶:259nm。这些碱基与戊糖、磷酸形成核苷酸后其最大吸收峰不会改变,但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60nm,吸收低谷在230nm。这个物理特性为测定核酸溶液浓度提供了基础。在波长260nm紫外线下,10OD值的光密度相当于双链DNA浓度为 50μg/ml;单链DNA或RNA为40μg/ml;单链寡聚核苷酸为20μg/ml。可以此来计算核酸样品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不但能够确定核酸的浓度,还可以通过测定在260nm和280nm的紫外线吸收值的比值(A260/A280)估计核酸的纯度。DNA的比值为1.8,RNA的比值为2.0。若DNA比值高于1.8,说明制剂中RNA尚未除尽。RNA、DNA溶液中含有酚和蛋白质将导致比值降低。270nm存在高吸收表明有酚的干扰。当然也会出现既含蛋白质又含RNA的DNA溶液比值为1.8的情况,所以有必要结合凝胶电泳等方法鉴定有无RNA,或用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检测是否存在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法只用于测定浓度大于0.25μg/ml的核酸溶液。 (2)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荧光光度法):

综述分光光度法测食品中的硝酸盐

分光光度法检测食品中的硝酸盐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主要有三种: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光光度法设备简单、操作快捷、灵敏度高、结果直观,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中一直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复杂介质中测定时易受样品本身颜色影响,所以样品前处理十分重要。 1.1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1.1.1镉柱法还原法. 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33-2010)[1]中检测硝酸盐的方法,样品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使用镉柱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于波长538nm出测定吸光度,测得亚硝酸盐总量,由此总量减去不加锌粒测得的亚硝酸盐含量,即得试样中硝酸盐含量。刘烨等【4】研究发现当镉柱高度为5cm,氨缓冲液PH9.15~9.78,水洗脱液是镉柱容积的2~3倍时,活化速度加快,还原效率及回收率都较高。针对该检测方法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复杂、耗时长等问题,项锦欣[2]等改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W-3 取代原有蛋白质沉淀剂——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不但节省试剂,且显著缩短处理时间。陈秋生[3]等人实验比较后发现用超声提取蔬菜中的硝酸盐,具有简单、高效、回收率高的优点。由于本法所用试剂为毒性很大的强致癌试剂,对环境和分析人员可能会造成危害,因此, 选择新的重氮化试剂和偶联试剂以降低试剂的毒性是许多环境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1.1.2锌粒还原法. 用锌粒做还原剂,在银离子催化下将食品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再按国标格里斯试剂法进行检测。之所以用锌粒不用锌粉,是因为用锌粉的还原液较浑浊,周峰[4]用20 目~ 30 目的金属锌粒代替锌粉, 还原液不产生混浊且易过滤,同时实验结果几近一致。肖义夫[5]实验室应用锌粒还原法对各类食品样品(包括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等) 中的硝酸盐进行了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4.0 % , RSD 低于5 %。认为该法重现性好, 准确度高,利于环保,其突出优点还有省时,从取样到出结果不超过2 h。 1.1.3直接显色法. 硝酸盐也可以不经还原,直接与显色剂反应。王亮等[6]利用酚二磺酸与硝酸根离子在无水的条件下生成黄色的硝基酚二磺酸,在403nm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度,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冯颖等[7]依据硝酸盐与二苯胺在浓硫酸介质中反应生成蓝色物质的原理,根据显色深浅与标准色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样品中硝酸盐的含量。梁金平等[8]采用百里酚作显色剂测肉类食品中硝酸盐,此法最低检出限为1.25μg/25ml,在1.25-0.25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P<0.001),直线回归方程为y=0.048469X+0.000002,该方法的回收率良好。显色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操作较为简便。 1.1.4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将流动注射技术与分光光度法结合,使操作更加简便快捷,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适合大批量的样品分析。Andradea[9]等人在2003年利用此方法同时测定了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其原理为:首先将NO3-还原成NO2-,NO2-在硫酸介质中还原成NO。NO在酸性条件下与铁(Ⅱ)、硫氰酸盐生成FeSCNNO+复合物,在460nm处的吸光度值与NO3-和NO2-的浓度成正比。该方法可以测定的硝酸盐浓度范围为1.00一10.00 mg/L,检测限为13mg/kg,精确性和准确性与AOAC方法相当。当样品量为5 g时,每小时可分析30~40个样品。 国内对流动注射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河海大学的孙西燕[10]等人设计了亚硝酸盐流动注射自动在线监测仪,并研究了仪器的最佳测量条件。用此流动注射全自动在线检测仪测定天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