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好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总喜欢察言观色,人与人的初次见面,也都是通过脸面来认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头面更深层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感觉,思维乃至最细微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脑的支配,祖国医学认为头面居于人体首要部位,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等。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具有治疗作用的安杰玛精油推出了一套个性化的头面部按摩疗法。

一,面部皮肤

面部皮肤的直观感觉,普通人当先论妍媸,殊不知皮肤的色泽可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及健康状态,如:“面色缺少光泽为气虚或气血俱虚,易出现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等症,面色青白为元气虚弱的寒证,如手脚冰凉、怕冷、腰膝酸软、关节冷痛等,面色发红潮红为胃有热。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面色暗红者,提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微循环障碍,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面色灰暗预示免疫功能下降或肝肾解毒排毒功能减弱。面色青暗为肝郁气滞,肝、脾功能失调,常出现口苦、不思饮食等。

二,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十二经脉中,手足三

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由于面部气血丰富,皮肤薄嫩,故反映体内疾病也最为灵敏。因此,人体有病时,往往可以在颜面部有所反映。

1经络在头面部的分布(图十二经络图)

2头面部的重要腧穴(头面部穴位图)

神庭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印堂经外奇穴。

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

攒竹两眉头处取穴

鱼腰两眉中间部位

丝竹空两眉稍处

四白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

睛明目内眦角上方0.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太阳太阳穴在前面,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隆起最高点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承浆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下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头维两发角直上0.5寸,旁开前正中线4.5寸

百会位于颠顶两耳连线的中点,当前发迹正中直上五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为十二寸)

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颈静脉切迹处。

缺盆缺盆穴位于人体的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三,四时变化

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有春夏秋冬等自然变化规律,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当顺应自然规律而生,人身气血脏腑与四时节气日月天光最有关系,如:“肝木旺于春而衰于秋,心火旺于夏而衰于冬,肺金旺于秋而衰于夏,肾水旺于冬而衰于长夏,脾土旺于四季十八日而衰于春”这表明了五脏运气与四时的关系,《内经》有云:“春气在于经脉,夏气在于孙络,长夏气在于肌肉,秋气在于皮肤,冬气在于骨髓中”。金朝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一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常对专方设立“四时增损法”,以适应时令的变化。元明之际,盛行以时日开穴为必要条件的子午流注针法。故头面部按摩法当顺应自然四时变化最为行之有效。

四,面部全息反射疗法

(一),生物全息论

所谓全息,初指全息照相术,是一种光学照像的新方法。在显示形象方面有独特优点。它和照相术不同,全息

照的“像”不是物体的“形象”,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

物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这个记录,就能使原始物

体“再现”。全息图贮备了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显现。

故有“一张全息价值图等于一千张照片”之说。

陈传康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经过多年研究普通全息学目前有三点起码的结论:,开创性地提出“普通全息学”。(一)部分能映射整体。即部分可以通过子系统的全息元映射整体的特征。因此,我们只要把系统的特征分别加以考察,区别全息元的层次反映性,即可据此推测出相应不同级别整体的特征。(二)时段可以映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时段的特征分析,区别那些具有反映发展过程全息元,据此可重建历史发生和预测未来。(三)四维时空域或多维抽象“域”要映射统一形成过程。即个体发育,正好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成过程。

普通全息学的这三个结论,正是解释《易经》为什么能够彰往察来,预先测后的元科学基础。

1980年,张颖清(1947年生,生物学家,山东大学教授,

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专家,全息生物学的创始人。2004年10月20日,病逝。)在内蒙古工作时,发现了第二掌骨的全息穴位分布,明确提出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照片头面居于人体首要地位,故及其重要的反应了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灵枢·五色》面部可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反映了“五脏,六腑。肢节”三步的病症,所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传,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这是脏腑肢节反应于体表的重要方面。我们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思想的原则,在相应反射区有目的,有规律的施以各种按摩手法,已达到治疗,保健及预防的目的。

(二)面部全息反射疗法的适应症

面部反射区适应内,儿,妇,伤各科疾病

(三)面部反射疗法的注意事项

1 面部反射疗法操作之前,首先施术者要搓热双手并做面部清洁,如有化妆者,先要卸妆

2 手法治疗部位有皮肤损伤,皮肤病或出血未止住者不易操作

3 体质过于虚弱者要慎重

4 过饥或过饱时不宜按摩

5面部反射疗法按摩区别于一般的保健按摩,在按摩操作过程中或结束后会有疼痛或其他的反应,应当事先解释

6 有严重的心脑肺部疾患者手法宜轻柔

7有面部整形者要慎重,尤其是隆鼻等手术不宜操作

8 要注意力集中,树立信心

(四)面部诊断(暂略,需进一步学习)

1望诊(色,形,神)

2触诊(反射区域的深层组织)

3经络分布区的状态

4特定的面容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见于二尖瓣狭窄的患者。

是指的一种,叫做,属于一种。患者面部特征为两颧及口唇紫红,像运动完一样等。

(五)面部反射疗法的基本手法

1双拇指搓抹法

2双食指扣点法

3多指抹揉法

4指按法

5指揉法

6拇食中指捻揉法

7多指弹法

8拇食中指捏肌法

9鱼际分推法

10 食中指钳法

(六)面部反射疗法的手法操作要求

在学习面部反射疗法时有必要做一些基本功的练习,基本功是手法操作的基础,而手法是按摩的关键,在操作前对施术者要求做到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用心感受,所谓:“法从手出,手随心转”正是此理。手法的要求做到:

1持久,持久是考验一个按摩医生的耐力,要求手法操作有一定的持续性,不可断断续续。

2 均匀,手法操作的力度要均匀,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

3柔和,手法柔和很重要,切不可生硬蛮力,要绵绵不断,柔和而有力,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4 渗透,手法力量穿透至骨,切不可轻飘浮躁,表皮操作,要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

(七)面部反射疗法的反射区分布

1心,两目之间

2肝,两目之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

3脾,鼻头部位

4肺,两眉之间

5肾,颧弓下方,大肠反射区的外侧

6胆,鼻柱左侧,肝反射区旁

7胃,鼻翼部位

8小肠,鼻头外侧上方

9大肠,约面颊中央部位,颧弓的前下方

10膀胱,鼻头下方的人中沟

11子宫 (生殖系统,卵巢,前列腺),人中沟的周围12脐双侧面颊中央

13乳房,双侧内眼角的上方

14肩两侧颧骨

15臂及手颧骨略外侧

16膝关节下颌角近面颊上方

17大腿耳前下方连膝关节上方

18小腿下颌骨近面颊连膝关节下方

19足连小腿下方

20股里(双侧大腿内侧)两侧嘴角外侧

21背双侧耳前

(八)面部反射疗法的配穴原则

1相应脏腑取穴

2 相应经络取穴

3 表里关系取穴原则

4 敏感点取穴

5 中医辨证取穴

6 中医经典理论取穴

(九)头面部按摩的基本程序

面部按摩的操作流程

(一)诊断(10分钟)

1 准备: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清洁面部,如有化妆者先卸妆,用适量的精油均匀地涂抹面部

2 上中下三焦触诊:用大拇指螺纹面分别于上中下三焦区域分三种大小不同的力度触摸皮肤表面的光滑程度及皮下是否有结节状组织

3 颈部诊断:⑴用单手虎口张开,食指面紧贴下巴,并稍用力向上托起,拇指螺纹面紧贴胸锁乳突肌,由上向下推至锁骨端,(注意:切勿推按颈动脉)如有结节状组织,则表示咽部疾患,更深入诊断可分为上中下三段来诊断,上三分之一的区域表示咽喉部,中三分之一表示胃肠,下三分之一表示肝脏功能。左侧用右手,右侧用左手;⑵四指微并拢与大拇指分开,四肢紧贴两侧颈部斜方肌的外侧缘,由上向下直推至肩部,深层有结节状组织可反映咽喉及上呼吸道疾患,如有条索状组织并伴有肌肉僵硬则为颈椎病,如触摸到颈椎椎体排列不整齐或有弯曲,则为颈椎骨性变化;⑶用拇指和食指提捏项部前正中线由上而下经过喉至颈静脉切迹,自上而下感受所提捏部位组织的厚薄程度,如中间薄

两端厚,差异较大不均匀且颈静脉切迹较饱满者,则显示有甲状腺隐患。

(二)面部反射区(全息理论)操作(5分钟)

操作顺序: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

1 颜面,双拇指搓抹法2肺,指揉法3心,指按法4肝,双拇指搓抹法5脾,指揉法6肾,多指抹揉法7胆,指揉法8胃,双拇指搓抹法9小肠,双拇指搓抹法10大肠,双拇指搓抹法11膀胱,指按法12子宫(前列腺),指按法13乳房,双食指扣点法14肩关节,双拇指搓抹法15臂及手,多指抹揉法16膝关节,拇食中指捻揉法17大腿,拇食中指捻揉法18小腿,拇食中指捏肌法19股里,指按法20脐,指揉法21背,鱼际对揉法

(三)三焦区域的按摩(各8分钟)

(1)上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①用双拇指交替推抹上焦区域数遍,②一手扶侧头部,另一手用拇指用力揉按上焦区域有结节状组织部位,如无结节状组织,手法可适当的轻柔,③双手大鱼际分抹前额部数遍后搓热双手重叠按于前额部一分钟。

(2)中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立于一侧。①用拇指螺纹面横向推抹中焦反射区域若干遍,可双侧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②用拇指或其余手指揉拨反射区结节状组织,如无结节状组织可适当的轻柔;③拇指轻轻扶于前额部,其余四指缓和的弹颧骨周围。

(3)下焦区,受术者取仰卧位,施术者坐于头前.①拇指及大鱼际轻轻扶于太阳穴周围,其余四指做环形抹揉咬肌②嘱咐受术者微咬牙并闭合口腔,双手拇指重推咬肌隆起处并向周围扩散,如有结节状组织,可重点揉拨③双手掌面或大鱼际来回搓擦两侧面颊至发热为度。

四蜂皇初乳面敷(8分钟)

五五官的特殊护理,以上为基本的按摩操作,根据个人的情况做相应的五官加强护理,每项为15分钟,每次最多可选用两项,如需全面护理,则根据疗程交叉进行

1 眼部护理:干眼症、迎风流泪、假性近视、视疲劳等

⑴食中两指绕眼眶周围做环形抹法数遍,(2)拇指来回搓揉框上缘及框下缘,(3)按眼睑内测睛明穴,(4)揉拨眉梢至悬颅穴,(5)揉按面部肝、肾、心、胃反射区(6)中指点击眼眶周围

2 鼻部护理:鼻窦炎、鼻炎、鼻过敏、花粉症等

精油吸入疗法;手法略。

3 口腔护理: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

精油洗牙,含服;手法略。

4 耳部护理:中耳炎、外耳道感染、耳鸣等

耳烛,手法略。

5 咽部护理:咽干、咽痒、咽喉肿痛、慢性咳嗽等

(1)虎口张开,食指侧峰贴敷于下颌骨底部,拇指紧贴胸锁乳突肌由上向下推,反复数遍(注意:切勿推到颈动脉)。

(2)用食中两指弯曲,侧峰对夹于项部前正中线做自上而下反复揪搓,有时会出现痧象。

(3)点天突穴,缺盆穴。

(4)揉按面部肺、大肠、肝脾反射区。

(十)辩证加减(有特殊情况可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来操作,)(暂略)

(十一)与理疗的结合(暂略)

(十二)面部全息疗法与全身调理的合理配合,(某些特殊症状须与体疗合理的结合,如急性扭伤,疼痛等)

(十三)练功

1基本功法

基本功的锻炼目的是练习双手的灵活度

(1)包括运掌,取一个舒适的体位,双手握拳,迅速弹出,五指撑开,如此反复数遍。

(2)合掌运腕,体位同上,双手指交叉,掌心相对,呈抱拳状,手腕放松,做环形运动

(3)甩手运腕,体位同上,手腕放松,做交替上下甩动

2站桩功(浑圆桩)目的是练习耐力和渗透力,并且增强自身体质

站桩功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养生桩虽然也有技击桩基本功之称,但主要意义还是用来养生,用来强健身体,防治疾

病。故不论性别,年龄各异,身体强弱不同,均可以练习养生桩。:

养生之术历史悠久,方法繁多,锻炼方式虽各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祛病防衰,益寿延年。

浑圆养生桩以站势为主,站式练功开始时,要两脚八字型分开,宽度与肩齐,两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臀部似坐,再把双手抬起,抬手的位置要求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近不贴身,远不过尺,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动作变化在这些范围内。站桩每天可站两三次,开始每次做十分钟左右,以后逐渐延长

3调息(腹式呼吸)练习感觉能力

调息

[调息] 也是古人所述三调之一。又称“调整呼吸”。调有调和、调整、调理之意。“息”字的古义有三:1.指精神。2.

指呼吸。3. 指呼吸间的停顿。在“调息”一词中一般指后两种含义。调息的内涵是运用意识,通过调整呼吸使意气相合,以后天气换取先天气。。

纵观多种练功调息方法,其作用和目的主要在于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变换气质、吐故纳新、促进体内真气运行和气机的升降开合、焕发先天气等。要练好调息,需练功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和运用调息方法、掌握调息要素、遵守调息的规律和原则、明了调息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

实践,把意念活动和呼吸气息的出入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呼吸达到深、细、匀、长,自然活泼的境地。调息的内容虽然比较繁多,但其实质不在于调息本身,而是增强身体机能的一种方法,调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精神的集中专一,增强神对形气的驾驭能力,从而启动真气,提高身体的健康状况。再此我们只练习最基本的腹式呼吸。练功者或站,或坐,或卧取一个舒适的体位,双目微闭,舌尖轻抵上额,全身放松,面带微笑,以鼻腔呼吸,吸气时轻缓柔和,气流全部吸入腹腔并鼓腹。呼气时深沉匀长,似把体内浊气全部呼出。一呼一吸之间绵绵不断

4太极(八式养生太极)

练习全身的协调能力

太极理念

太极的动作要领

第一式,气势

第二式,左右揽雀尾

第三式,云手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左右下势

第六式,搬拦捶

第七式,十字手

第八式,收势

头面部基本按摩方法

头面部基本按摩方法 头面部保健按摩共分十一步,要求被按摩者仰卧,按摩师坐于被按摩者头部前方。 第一步:抹法,分抹印堂穴到太阳穴。 按摩师用双手拇指指腹从印堂穴开始,经前额,分别向两侧分抹到太阳穴,轻抹,反复按摩5-10次。每次均需从印堂穴开始,抹到太阳穴时顺势在太阳穴按揉2-3次。腕关节要配合灵活运动,手掌和其余手指不能扶按被按摩者头部。 第二步:摩法,按摩睛明穴、眼眶。 睛明穴,在内眼角上方约0.1寸的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对目赤肿痛、内眦痒痛、迎风流泪等有一定的疗效。 用双手拇指指端轻掐睛明穴半分钟,然后用两手拇指指腹由睛明穴开始,由内到外,由上到下轻摩眼眶3-5次。按摩时要注意,着力要轻,以免推出川字纹。双手拇指由内向外摩动,而不能由外向内摩动,以免向下牵拉外眼角,使眼角下垂。 第三步:推法,推摩鼻翼到颧髎穴。 这一步要按摩的穴位有迎香穴、巨髎穴、颧髎穴。 巨髎穴,取穴时双眼平视,在瞳孔直下,平鼻翼的下缘。按摩这个穴位对口眼歪斜、眼皮跳动、牙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颧髎穴,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的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对口眼歪斜、眼皮跳动、牙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用双手拇指指端点压迎香穴半分钟,然后由两侧鼻翼经巨髎推到颧髎穴,反复按摩3-5次。推到颧髎穴时,稍向上用力,这样能提起面颊肌肉。 第四步:推法,推抹水沟穴到地仓穴。 用双手拇指指腹从水沟穴推摩到地仓穴,反复按摩3-5次。推摩到地仓穴的时候,点到为止。要注意:按摩时,拇指要稍微向上提,而不能向下推,以免使口角下垂。 第五步:摩法,轻摩下颌到颊车穴。 用双手四指指腹按摩,食指在下颌上面,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下颌的下面,分别由中间向两侧分摩到颊车穴,反复按摩3-5次。操作时,不能够

面部穴位以及作用

---------------------------------------------------------------最新资料推荐------------------------------------------------------ 面部穴位以及作用 面部穴位以及作用面部穴位及作用大迎穴: 位于嘴角斜下巴骨的凹陷处,主治收紧皮肤、收双下巴、促进血液循环。 承浆穴: 下颚正中线凹陷处;主治输通帮助大肠协调、帮助膀胱排出多余水分; (膀胱一天排尿 67 次是正常;少于 5 次不正常;超过 7 次是肾虚的表现) 控制激素分泌,保持肌肤张力,预防面部松弛, 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地仓穴: 口角外侧旁开 0. 4 寸处;主治抑制食欲、减肥,促进全面部的血液循环以及防止细纹产生。 巨髎穴: 位于眼球正下方,大约与鼻翼平行处;主治雀斑、暗疮、口眼歪斜。 颧髎穴: 眼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牙痛、面瘫。 听宫穴: 位于耳珠平行凹陷处;主治牙痛、面瘫。 听会穴: 耳垂前一厘米;主治耳鸣、耳聋、腮肿、面部神经麻痹。 1 / 21

下关穴: 位于耳前一横指;颧骨凹陷处;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嘴唇麻木。 颊车穴: 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划就可发现凹陷处;主治浮肿、过多摄人糖类的肥胖者。 人中穴: 人中沟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癫狂、昏迷、牙关紧闭、面部浮肿。 迎香穴: 鼻翼旁;消除眼部疲劳,改善眼袋、黑眼圈,主治消除浮肿、鼻塞、预防皮肤松弛。 耳门穴: 位于耳珠上方稍前凹陷处;在听宫穴上方;主治耳鸣、耳聋、耳部疾病、牙痛。 睛明穴: 位于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迎风流泪、结膜炎、偏头痛、眼部疲劳、近视。 丝竹空穴: 位于眉尾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斜视、鱼尾纹。 头维穴: 位于发髻点旁侧约 4. 5 寸;主治偏头痛、目痛多泪。

成人按摩手法

成人推拿手法操作套路 一、头面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 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端坐在患者头顶端 1. 指揉印堂。(5-10秒) 2. 开天门。(指推法20-30次) 3. 分阴阳。(三线:鱼腰线、阳白线、前发际线,各分推20-30次) 4. 压三经法。(三经:印堂-神庭—百会;鱼腰-阳白-四神聪,3条直线依次指按法2-3遍,每穴5—10秒) 5. 分抹前额法,(以大鱼际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从额部正中向头两侧分抹5—8次)。 6. 一指禅偏锋推或按揉眼眶周围穴位(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瞳子髎)。(揉30—50次) 7. 指振睛明、分抹眼眶、再做轻轻揉摩反复5~10次 8. 指揉太阳。 9. 指按揉面部穴位:睛明、迎香、人中、地仓、承浆、廉泉、大迎、颊车、巨髎、颧髎、下关、耳门、听宫、听会、太阳等穴。(每穴10秒) 10. 指按揉头部经穴:神庭,百会,四神聪,头临泣,头维、率谷、耳后高骨、翳风等穴) 11. 指推面部六线。(承浆-颊车,人中-颊车,迎香-颊车;目内眦、承泣-太阳,晴明,眉弓-太阳,前额-太阳)分推10—15次 12. 大鱼际揉面颊,拿捏下颌骨,搓掌浴面。

13. 揉捏耳垂、耳廓,推擦耳根。 14. 拿五经法。(从前发际向后拿至后枕部5~8遍) 15. 扫散法,(沿胆经操作10~20遍) 16. 搔头法(1分钟)五指指端叩击头部。 17. 拿捏颈项肌,勾按风池(20—40秒)。 18. 颈椎摇法,颈椎扳法。 19. 拿肩井,叩击、拍打肩部。…………………………结束 二、胸部推拿手法常规操作 被操作者仰卧位,术者站其身侧。 1. 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于两侧俞府穴(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沿肋骨间隙由内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止。由上而下,分肋至第四肋间,反复操作。青年女子可分推至第3肋间隙止。 2. 按揉膻中。(先顺时针揉30次,再逆时针揉30次) 3. 按压中府、云门。 4. 术者在两肋部自上而下施滚法,紧滚慢移,反复操作。 5. 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俞府穴处,余四指固定胸部两侧,两手向外分推至腋下与第四肋间隙平齐部位,女子推至腋下第三肋间隙止。 6. 点按揉胸骨穴位,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穴位。 7. 术者以掌跟沿腋中线从第四肋间隙推摩至第六肋间隙。反复操作。………结束

(完整版)面部穴位及按摩手法(专业版)

常见面部穴位 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 1.百会穴:定位:将耳廓向前对折,由两耳间连线跨越头顶,与头部前后正中线中点 作用:主治头晕、休克、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2.神聪穴:定位:百会穴的前后左右各旁开一寸,共4个 作用: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 3.神庭穴:定位:在前发际线正中直上0.5寸 作用:主治眩晕、头晕 4.头维穴:定位:额角直上0.5寸 作用:主治而神经痛、面部神经麻痹等 一、常见的面头部穴位 5.上星穴:定位:前发际线正中直上一寸处 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6.太阳穴:定位:眉梢与外眼角向后约一寸 作用:头痛、眼部疾痛等 7.风池穴:定位: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间的凹陷处 作用:眼部近视、鼻炎等 8.风福穴:定位:后发际直上一寸处 作用:颈部强痛、中风不语等 二、眼部穴位 1.印堂穴:定位:两眉连线中点 作用:眼头痛、眩晕、鼻病等 2.攒竹穴:定位:眉头内部凹陷中 作用:头痛、流泪、目赤肿痛等 3.鱼腰穴:定位:眉毛中间 作用:眼部疾病等 4.丝竹空:定位:眉梢外侧凹陷处 作用:偏头痛、眼部疾病等 5.瞳子髎:定位:外眼角外侧0.5寸 作用:头痛、目肿痛等 二、眼部学位 6.晴明穴:定位:内眼角上方0.1寸 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 7.球后穴:定位:眼眶下缘1/4与内侧3/4交界处 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 8.承泣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眼下眶缘边缘止 作用:远视、视网膜炎等 9.四白穴:定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一寸 作用:眩晕、头痛等 三、鼻周穴位 1.素髎穴:定位:鼻尖正中 作用:鼻炎、鼻塞等 2.迎香穴:定位:鼻翼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鼻炎、鼻塞等

头部按摩手法教程解读

头部按摩手法教程 一.头部保健按摩法的预备 幽静清幽的环境,优良的效力语言,专业的技巧领导,或许加上轻柔的音乐享福,都是保障按摩疗法疗效的根基。 二.头部保健按摩法的操纵环节 中医按摩法是依据经脉在头部的走行方向施术,调经通络起到保健结果,笔者在实践操纵中,将其分解为: 1根基按摩:所有头部病患按摩的大致按摩 (1)额部五道线按摩 ①第一条线:印堂至百合,途经神庭,上星,脉属督脉 ②第二、三条线:鱼腰至头临泣、途经阳白、脉属胆经、三焦经。平行第一条线。 ③第四、五条线:丝竹空至头维,脉属小肠经等.平行第一条线。 (2)头侧面部各三条按摩 ①第一条线:太阳穴至头维穴 ②第二条线:太阳至率古穴 ③第三条线:太阳至听宫穴 (3)面部、顶部、颞部按摩 (4)颈、肩部按摩 (5)按摩手段:灵便利用推、揉、掐、点、抹、切、摇、拔等各种手段. 2辩证按摩:依据病症不同,抉择着重配穴位按摩. (1)太阳位痛在顶颠1、颈项后头部,取昆仑至阴,后取后湮穴 (2)少阳经痛在头部两侧,偏头部,取足少阴、阳临泉穴,后取率古穴

(3)阳明经痛在上额两眉棱骨前头部,取内廷,后取合股. 3松懈保健按摩手段:以扶、抓、拿、敲、梳开为主. 三按摩不骤要决:头部保健按摩法手段演艺 压印堂,抹至顶,分两眉,达太阳,索八线,掐经穴,三位到,全放懈.开天门,推软宫,分合阳阴,清眸明目法,清窍利肺法,运水入土法,麻姑拜寿法,鸣鼓清脑法,啄木取虫法,悬发利骨法,力劈华山法,难逃法网法,双龙摆尾法。 四头部保健按摩法的留神事项 1习惯症:非急危病症惹起的所有头部疾病. 2切忌症:急危病症,面部外伤出血性伤害,急性化脓性疾痛等 头是人体神经操纵中枢的部位,当代医学实践证实:头(即大脑),人类性命行动的神经中枢,身躯神经首要分为中枢神经和方圆神经形成.中枢神经是人接纳、剖析、解决外在感知和应变激动发生的中枢掌控组织,而四周神经体系所含的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是感触外在感知(感觉器)并向中枢神经输入号令以及领受中枢神经的实行号令并完结机能反响(效应器)的高等神经组织,固然神经性能盘根错节,可是正常情形下却摆置有序,保持人体各种正常性命运动,当因环境、因素或某种形势波及下,会使人体神经的感知、效应或传导反常即造成病理形势,从而使大脑皮层.髓质以及机体某中机能形势的电位、负荷产生变换产卧病理反响.我国传统医疗学以为,头为诸阳之汇,十四正经络、奇筋八脉交通纽带.在中医致病因素(七情六淫)波及之下,会因肝阳上元、血气虚、痰浊湿淤、肾虚等各种头部病患.在人类常年与疾病做战斗的历程中,经过常年的实践和概括.构成了诸多保健治疗手段来缓和和治疗头部病患,随着疗法的不停深入,在当代保健按摩学中,施术者对受术者头部,联结经穴同源的中医原理和当代医学的神经体液

美容师--头面部的经络和腧穴

头面部的经络和腧穴 一、头部的骨度分寸列表 A、前发际至后发际 折量寸:12寸 度量法:直寸 说明: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第七颈椎棘突下为18寸,其中眉心至前发际为3寸,后发际至第七颈椎棘突下为3寸。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B、耳后两乳突之间折量寸:9寸度量法:横寸说明: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C、两额角发际之间折量寸:9寸度量法:横寸说明: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二、腧穴定位及应用 1、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取穴。 应用:养目除皱:是视力保健及眼周皮肤美容要穴之一。 2、鱼腰(经外奇穴)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应用:眼部保健穴。 3、丝竹空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应用:(1)面部美容保健常用穴;(2)眼周鱼尾纹、眼袋、色斑;(3)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跳动 4、太阳(经外奇穴)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应用:(1)面部养生美容常用经穴;(2)鱼尾纹、眼袋、黑眼圈、眼睑浮肿;(3)头痛、牙痛。 5、承泣定位:目正视,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应用:(1)面部养生美容常用穴;(2)眼周发黑、眼周眼袋、眼睑浮肿、眼睑跳动。 6、四白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应用:(1)面部养生美容常用穴;(2)眼周发黑、眼周眼袋、眼睑浮肿、眼睑跳动;(3)面赤痛痒、头面疼痛、眩晕。 7、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应用:(1)鼻塞;(2)痤疮、口周皮炎;(3)面部养生美容。 8、翳风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应用:(1)头面部养生美容;(2)耳鸣、耳聋;齿痛。 9、角孙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应用:(1)脱发、白发、面部皱纹、颜面色斑;(2)耳鸣、目翳、齿痛、项强。 10、耳门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应用:(1)面部五官养生美容;(2)面部皱纹、颜面色斑;(3)耳鸣耳聋、齿痛。 11、天宗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应用:(1)肩颈部放松保健常用腧穴;(2)肩胛疼痛、肘臂后外侧痛。 12、颧髎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应用:(1)面部养生美容常用穴;(2)眼睑跳动、口眼歪斜、齿痛唇肿、面肌痉挛。 13、听宫定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应用:(1)养颜聪耳;(2)耳鸣、耳聋;(3)齿痛、下颌关节肿痛。 14、巨髎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应用:(1)面部养生美容常用穴;(2)黑眼圈、眼袋、眼周皱纹、皮肤松弛、面色无华、痤疮、黄褐斑;(3)眼睑跳动、齿痛、唇颊肿。 15、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头面部推拿全身调理术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好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也总喜欢察言观色,人与人的初次见面,也都是通过脸面来认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头面更深层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感觉,思维乃至最细微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脑的支配,祖国医学认为头面居于人体首要部位,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等。我们运用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科学以及具有治疗作用的安杰玛精油推出了一套个性化的头面部按摩疗法。 一,面部皮肤 面部皮肤的直观感觉,普通人当先论妍媸,殊不知皮肤的色泽可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及健康状态,如:“面色缺少光泽为气虚或气血俱虚,易出现心悸气短、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等症,面色青白为元气虚弱的寒证,如手脚冰凉、怕冷、腰膝酸软、关节冷痛等,面色发红潮红为胃有热。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面色暗红者,提示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微循环障碍,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面色灰暗预示免疫功能下降或肝肾解毒排毒功能减弱。面色青暗为肝郁气滞,肝、脾功能失调,常出现口苦、不思饮食等。 二,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十二经脉中,手足三

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由于面部气血丰富,皮肤薄嫩,故反映体内疾病也最为灵敏。因此,人体有病时,往往可以在颜面部有所反映。 1经络在头面部的分布(图十二经络图) 2头面部的重要腧穴(头面部穴位图) 神庭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印堂经外奇穴。 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 攒竹两眉头处取穴 鱼腰两眉中间部位 丝竹空两眉稍处 四白目下一寸.当眶下孔部位,直对瞳孔 睛明目内眦角上方0.1寸凹陷处。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太阳太阳穴在前面,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咬肌隆起最高点 水沟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中医头部按摩手法

中医头部按摩手法 文章目录*一、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二、头部按摩的好处*三、头部按摩后的注意事项 中医头部按摩手法1、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按摩印堂穴 1.1、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或者躺在床上。 1.2、放松神经,然后伸出双手,用拇指按住太阳穴,然后四指并排地按住额部,由下往上地从眉毛上端开始推向额部。 1.3、按摩的力度应该是从轻到中等,然后按摩30次,直到额部局部微微发红为止。 2、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按摩前额 2.1、处于放松状态,伸出双手,双手拇指按住太阳穴,然后弯曲食指,其余三个手指呈握拳状态。 2.2、然后用弯曲后的食指第二指节的外侧按摩额头,从额部中间逐渐想外按摩到太阳穴。 2.3、然后又重新回到额部中间进行下一次按摩。 2.4、一边按摩额部中间的时候一边用拇指进行太阳穴的按摩。 3、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推前额 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前额正中皮肤,以指根带动指尖两手分别向左右两旁做抹法,至眉梢处再推回前额中央。注意力量不宜过大。

4、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摩掌熨目 两掌互相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两眼上,使患者有温热的舒适感。重复操作3至5次,对于用眼疲劳,视力不佳者可多做几次。 5、中医头部按摩手法之疏通经络 用两大拇指指端沿头部经络线依次点按。自头发发际前沿正中开始到发际后沿正中为正中线;正中线旁开一横指为第二线;自额角处开始,平行于正中线至发际后沿为第三线;自太阳穴(定位见上)开始绕耳廓至发际后沿为第四线。如遇痛点可适当做局部的反复弹拨,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头部按摩的好处1、头部是人体活动最重要的部位,管理着人的思维、运动、语言、平衡等功能。 中医学认为,头为十二经络的会聚之处,百脉所通,对于控制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当各种原因导致头部的神经、血管、脑膜等组织受到不良影响,就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等多种不适,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做头部的保健按摩,可以促进清阳上升,百脉调和,清醒头脑,增强记忆,又能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状况,使人精神振作,容光焕发。

头面部手法步骤

头面部手法步骤 1.提拉面部肌肉 ①双手并拢,至下颌处分开,手掌贴紧脸颊并提拉至太阳穴,停顿按压太阳穴2秒。重复2-3次 ②双手四指并拢,拇指分抹下颌,手掌贴紧脸颊并提拉至太阳穴,停顿按压太阳穴2秒。重复2-3次 手法操作要求:力度轻柔渗透,由下至上,由内向外,手掌贴服。太阳穴取穴方法:眉尾与目外呲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 手法作用:缓解面部肌肉紧张,消除水肿。 2.双手重叠,抬下颌提拉颈部肌肉及颈纹。重复2次 手法操作要求:嘱咐产妇放松,充分保护下颌,动作缓慢,用身体后倾力带动手部提拉,提拉力与床面平行,高度在产妇能承受范围内。手法作用:刺激颈部淋巴,促进血液循环,牵拉颈肌部群缓解疲劳。 3.依次点按承浆、地仓、颊车、颧髎、水沟、迎香、鼻通、睛明、四白穴。 承浆穴取穴方法: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作用:消肿止痛,疏调任督,治疗口干、口臭。 地仓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瞳孔直下与嘴角连线交点。 作用:改善口周皱纹、口唇皲裂,治疗齿痛、流涎。 颊车穴取穴方法: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作用:治疗牙痛,面神经炎,口腔炎等,缓解面部皱纹。 颧髎穴取穴方法:目外眦之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作用:治疗牙痛,面肿,三叉神经痛。 水沟穴(人中穴)取穴方法:鼻唇沟上1/3与中2/3交界处 作用:昏迷急救穴,醒脑开窍,苏厥止痛。 迎香穴取穴方法:鼻翼旁开约1厘米处,鼻唇沟中。 作用:疏风解表,通利鼻窍,可治疗鼻塞、痤疮、口周皮炎 鼻通穴取穴方法: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作用:通利鼻窍,通络止痛,可治疗鼻炎、头痛 睛明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内侧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明目退翳 四白穴取穴方法:两眼目视前方,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作用:通经活络,可缓解眼周发黑、眼周眼袋、眼睑浮肿。 4.中指与食指交替提拨鼻梁,重复交替4遍后,换大拇指指腹从眉头划至眉尾处。依次点按攒足穴、鱼腰穴(瞳孔直上,眉中)、丝竹空穴(眉梢外侧凹陷),重复2-3次 手法操作要求:指腹着力,避免指甲划伤产妇,动作缓和连贯。 穴位取穴: 攒足穴,眉内侧,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作用:清

20种常用按摩美容手法汇总

20种常用按摩美容手法汇总 按摩美容手法1、捏法 捏法是用手指夹挤治疗养护部位。可分为三指捏、五指捏及捏脊。 [操作要领]①三指捏法是用拇指与食、中二指指腹相对用力挤压某一部位;②五指捏法是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挤压某一部位。挤压时用力要均匀、和缓而有节律性。临床上可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三指捏法或五指捏法,也可双手同时使用。③捏脊法是在长强至大椎一条直线上捏挤操作的专用手法。可拇指在后,食、中二指在前,从长强穴起,用三指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滚推捻动向前操作,直至大椎穴上。亦可食指屈曲在后,拇指在前,用食指桡带及拇指从长强穴起,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滚推捻动向前操作,直至大椎前。捻动的过程中可捏三下提一下局部皮肤,以增强疗效。 [作用与应用]捏法可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行气导滞。适用于颈、背、腰、臀、腹及四肢等美形。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捏脊法用途广泛,是按摩美容、美形的常用手法之一,也是人体保健及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手法。 按摩美容手法2、振法 振法是以第5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用腕关节的伸屈和内

外旋转,带动手法做往返的滚动。 [操作要领]操作时以手背尺侧近1/2处为附着点。腕关节摆动时力要均匀,外旋及内旋时均应用同样大小的力,频率120~160次/分。操作时不可在表皮拖动、碾动。 如以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为着力点,腕部作往返均匀摆动的方法称为“振法”。 [作用与应用]舒筋活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可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在按摩美容中振法可用于腰、臀、大腿等脂肪沉积部位,还可用于因肥胖而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颈部美容等。 按摩美容手法3、揉法 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的方法。揉法可分为带动皮肤揉法及不带动皮肤揉法。 [操作要领]带动皮肤揉法多在点法、按法的基础上,用指腹(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掌根或大鱼际,贴附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带动皮肤作局部按揉,以增强点、按法的疗效,临床称为按揉法。操作时必须吸定在所需治疗或养护的部位及穴位。不带动皮肤揉法是用拇指末节桡侧缴或大鱼际贴附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关节放松并摆动,带动大鱼际或拇指末节桡侧缘,在局部做轻柔和缓的摆动,手法向下的压力要轻,动作要谐调而有节律性,操作时不可带动皮

5.1 头面部(5. 常规操作法)

第五章常规操作法 将成人推拿手法具体应用于人体某一部位或穴位上,冠以相应的名称,即为推拿常规操作法。比如提拿肩井,为用拿法在“肩井”穴处的具体运用,称为“提拿肩井法”,按揉足三里,属于按揉法在足三里穴位上的具体运用,称为“按揉足三里法”。故推拿常规操作法的命名原则一般是手法加部位(穴位)或部位(穴位)加手法来进行命名。 把推拿常规操作法作为手法的实际应用进行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际意义。成人推拿手法在未应用于临床之前,可视为推拿基础手法。某种单一的推拿基础手法,具体地应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上,可以化分为几十种乃至几百种推拿常规操作法,这是由于人体的部位或穴位不同之故。正是由于手法可以化分为常规操作法,所以在熟练地掌握基础手法要领的基础上,才能较为顺利地进入手法的人体常规操作及临床手法治疗。可见,推拿常规操作法是推拿基础手法的多元分解。掌握了推拿常规操作法,则推拿基础手法即得到了具体体现。熟悉并掌握推拿常规操作法,还有利于临床推拿处方的规范和书写;本章按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骶臀部、上肢部和下肢部进行常规操作部位的划分,并力求详尽阐述手法的常规操作及适应症。 因为运动关节类手法主要是针对具体部位进行操作,手法与部位对应十分明确,如“颈部斜扳法”、“肩关节摇法”等,故其直接为常规操作法,因其在“成人推拿手法”章节中已有详尽论述,故本章不予列入。 第一节头面部 头面部由于皮肤组织薄弱,敏感程度较高,故临床上常选用较轻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推法、摩法、扫散法等。 一、一指禅推印堂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印堂穴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鼻渊,感冒,近视等。 二、一指禅推神庭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头部以固定,另一手用拇指罗纹面或偏峰在神庭穴处进行一指禅推法操作1~3分钟。适应症:眩晕,头痛,失眠,心悸,感冒等。 三、一指禅推眼眶法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双眼微闭。术者用一指禅偏峰推法先推一侧睛明穴,然后沿上眼眶向外推至目外眦,再沿下眼眶向内经目内眦推至对侧睛明,再按上眼眶向外,下眼眶向内的顺序做“字形的环推,操作时间约为5分钟。适应症:近视、视物酸胀、干涩等眼疾以及失眠、眩晕等。 四、揉太阳法 操作:揉太阳法包括单手拇指揉法、中指双侧揉法、掌根揉法及大鱼际揉法。单手拇指揉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单手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太阳穴处,其余四指于头侧部助力,做上下或左右、前后、环转等揉动。中指双侧揉法:患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双手中指罗纹面着力于其左右太阳穴处,做轻柔和缓的环形揉动,时间约1~3分钟。本法可同点法结合运用,先点后揉,点法宜重,揉法宜轻。掌根揉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后仰。术者以双手掌根的尺侧部着力于患者左右太阳穴处,进行轻缓的揉动,时间约1~3分钟。为稳定患者的头部,可令患者的头后仰,使之与术者前胸部相贴。大鱼际揉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略侧偏。术者以一手扶于头顶侧部,另一手以大鱼际着力于一侧太阳穴处,做柔和的大鱼际揉动,时间约2分钟。太阳穴处的大鱼际揉法,可加变形,即将前臂尽力旋前,使拇指掌指关节偏于桡侧的部分于太阳穴处进行揉动,力量较前者集中而着实。适应症: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额窦炎,风寒感冒性头痛,外感风热,目赤肿痛等。

面部穴位以及作用

面部穴位及作用 大迎穴:位于嘴角斜下巴骨的凹陷处,主治收紧皮肤、收双下巴、促进血液循环。 承浆穴:下颚正中线凹陷处;主治输通帮助大肠协调、帮助膀胱排出多余水分;(膀胱一天排尿6——7次是正常;少于5次不正常;超过7次是肾虚的表现)控制激素分泌,保持肌肤张力,预防面部松弛,牙痛、口角歪斜、流口水,落枕。 地仓穴:口角外侧旁开0.4寸处;主治抑制食欲、减肥,促进全面部的血液循环以及防止细纹产生。 巨髎穴:位于眼球正下方,大约与鼻翼平行处;主治雀斑、暗疮、口眼歪斜。 颧髎穴:眼外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牙痛、面瘫。 听宫穴:位于耳珠平行凹陷处;主治牙痛、面瘫。 听会穴:耳垂前一厘米;主治耳鸣、耳聋、腮肿、面部神经麻痹。下关穴:位于耳前一横指;颧骨凹陷处;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嘴唇麻木。 颊车穴: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划就可发现凹陷处;主治浮肿、过多摄人糖类的肥胖者。

人中穴:人中沟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交界处;主治癫狂、昏迷、牙关紧闭、面部浮肿。 迎香穴:鼻翼旁;消除眼部疲劳,改善眼袋、黑眼圈,主治消除浮肿、鼻塞、预防皮肤松弛。 耳门穴:位于耳珠上方稍前凹陷处;在听宫穴上方;主治耳鸣、耳聋、耳部疾病、牙痛。 睛明穴:位于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迎风流泪、结膜炎、偏头痛、眼部疲劳、近视。 丝竹空穴:位于眉尾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斜视、鱼尾纹。 头维穴:位于发髻点旁侧约4.5寸;主治偏头痛、目痛多泪。 瞳子髎:位于眼外侧移厘米;主治促进血液循环、治疗眼部疾病、去眼纹(皱纹)。 太阳穴:位于眉梢和外眼角处;主治减压、鱼尾纹、偏头痛。 医风穴:位于耳后凹陷处;主治舒缓疲劳解疲劳。 印堂穴:位于两眉头之中点;预防肌肉松弛和水肿,主治高血压、失眠、头痛。 攒竹穴:眉头内侧点;主治流泪、眼睛充血。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44430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44430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44430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44430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44430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

14经络调理话术

14经络调理话术 1、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督脉 督脉是人体所有阳经之海,掌管全身的阳气,并且心、肝、脾、肺、肾、小肠等,都在督脉上有反射区,所以调督脉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弯曲,颈椎,腰椎的问题,督脉是主管人体精气神的,调理督脉可以让您更有精气神; 2、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任脉 任脉是从女性子宫(男性会阴)发起的一条经络,它主管全身的阴血,调理任脉可有效调理月经於少、阴道松弛、面部黄褐斑等问题,它主管女性的性激素; 3、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肺经 肺经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4、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大肠经 大肠经调理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便排除,并且改善调理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效的清理和排出; 5、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包经 心包经是代心受过的大臣,所有心脏的病症和问题都可以通过心包经的调理来改善和治疗,并且经常疏通心包经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肌梗塞,特别是有心季和家族有心脏病的人需要长期的调理;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调理三焦经可以感受面色,加速淋巴代谢,并且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7、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心经 心经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8、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小肠经 小肠经堵塞会影响人体精微物质的吸收,人体会变得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弱等症状,当您的这条经络通畅时,您的身体慢慢会变的强壮,并且可以调理慢性肠炎,疝气等问题; 9、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肾经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现代人90%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虚现象,而能帮肾补充肾气的 有肾经,因为打针和吃药都会伤到肾的元气,因为是药三分毒,而所有的毒素都需要肾来代谢,当您肾经通畅,肾气充足,身体各方面功能都能达到最好状态,而肾主骨,主生殖和发育,对女性来说通肾经可以改善经量少的症状; 10、我现在帮您调理的是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的垃圾站,所以对于膀胱经,我们用泄的手法来泄除体内的风寒,湿,燥火等毒素,当泄完膀胱经您会发现小便的气味和颜色都有变化,证明您身体的毒素在往外代谢,而膀胱是人体最长的经络,它贯穿头,背,足,调理膀胱经能很快的改善腰背,痛紧的现象;

头面部常用的按摩手法

头面部常用的按摩手法 1.开天门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立或坐其头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间的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处的神庭穴止。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3) 要领 1)两拇指指腹用力均匀一致,和缓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有温热感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2.抹双柳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沿眉弓,自内向外,经鱼 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数次。 (3)要领 1)此手法循行眉弓毛发之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2)推抹时双拇指同时对称着力。 3)术后眼前豁亮,头脑清爽。 3.掐鱼腰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尖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 穴经鱼腰,丝竹空摩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上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鱼腰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4.掐四白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尖掐四白穴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自四白穴推至瞳子髎,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下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四白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5.揉太阳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用两手拇指桡侧,分别置于头部两侧的太阳穴处,做上下、左右、前后环转 揉动2~5分钟,再以两拇指指腹同时用力白头维穴起向外下方,经太阳分推至耳 门穴止,反复推摩2~5分钟。 (3)要领

头面部经络穴位

头维穴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头维穴位于人体的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发际点取穴方法:发际点穴位于人体太阳穴上部发际的“前额发际点”,也就是用手按发角会感到疼痛之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发际点可以除去睡意,实时见效,非常灵验。 阳白穴取穴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穴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患者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联机中点即是。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攒竹穴取穴方法:取穴时应要求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攒竹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即是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俗称漏风眼)、眼睛充血、眼睛疲劳、眼部常见疾病、假性近视等。 睛明穴取穴方法: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人体的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承泣穴 取穴方法: 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它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此穴是穴道疗法中治疗眼疾非常重要的

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头面部常用穴位 面部按摩的目的与功效 一、增进血液循环,给组织补充营养。 二、增加氧气的输送,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三、帮助皮肤排泄废物和二氧化碳,减少油脂积累。 四、使皮肤组织密实而富有弹性 五、排除积于皮下过多的水分,消除肿胀和皮肤松弛现象,有效的减缓皮肤衰老 六、消除疲劳,减轻肌肉疼痛和紧张感 七、改善睡眠质量 头面部常用穴位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穴名定位主治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头痛,头晕,昏迷 印堂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人中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四白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眼疾,口眼歪斜 承泣眶下缘上方,目下七分近视眼,角膜炎 颊车下额角前0.5寸牙痛,面疾 迎香鼻翼旁开0.5寸鼻部疾患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移一横指眼疾,偏头痛的凹陷处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头痛,颈部痛,耳鸣 头面部常用的按摩手法 1.开天门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立或坐其头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患者两眉间的印堂穴处,自印堂向上直抹到前发际 处的神庭穴止。两手拇指轮流进行,反复推抹20~30次。 (3) 要领 1)两拇指指腹用力均匀一致,和缓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有温热感及头目轻爽的感觉。 2.抹双柳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端掐双侧攒竹穴处,再以指腹自攒竹沿眉弓,自内向外,经鱼 腰至眉梢丝竹空穴止,推而抹之,往返数次。 (3)要领 1)此手法循行眉弓毛发之中,由内向外推抹,不可逆行,速度宜缓慢。 2)推抹时双拇指同时对称着力。 3)术后眼前豁亮,头脑清爽。 3.掐鱼腰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尖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然后用拇指指腹自攒竹 穴经鱼腰,丝竹空摩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2~3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应循行眼眶上缘,用力宜缓慢、均匀而有力。 2)掐鱼腰后局部有不适感,可配合轻微的指揉来消除。 3)术时有酸麻胀感,有时放射到眼窝内,术后有视力倍增的感觉。 4.掐四白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其头前方。(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尖掐四白穴1~2分钟。

按摩保健之头面部操作

头面部操作 (一)仰卧位操作 一.体位。患者仰卧位,医生坐在其右侧或头顶后侧。 二.取穴与部位。印堂、太阳、头维、攒竹、睛明、鱼腰、丝竹空、瞳子髎、承泣、迎香、地仓、颊车、下关等穴、以及头面其他相应部位。 三.手法。偏锋推法、指揉法、大鱼际揉法、指摩法、指尖击法、指按法、抹法、推法等。 四.操作步骤 1.中指揉印堂 操作用右手中指末节指腹吸于印堂,作小幅度的环旋揉动一分钟。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用力轻柔,着力点吸定;手法频率不要太快,摆动的幅度要小,带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2.偏锋推前额 操作用右手拇指由印堂到神庭,往返3次;前额正中线到左右太阳上下左右往返移动,3次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着力点要吸定,腕关节要放松,不要用力向下按压,要紧推慢移 3.偏锋推眼眶 操作用右手拇指偏锋由印堂→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对侧睛明→对侧攒竹……如此反复顺眉毛曾∞形移动,往返3次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时,指腹要贴眼眶边缘,沿眼眶内侧移动,手腕摆动幅度要小,移动缓慢,以防止拇指滑脱而戳碰眼球。 4.偏锋推面颊 操作由右手拇指偏锋由睛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太阳→前额→印堂→对侧睛明→对侧迎香……往返3次。 注意事项手法操作吸定,取穴位准确,力量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并要紧推慢移。 5.大鱼际揉前额和面颊部

操作一手拇指内收,用大鱼际着力由印堂揉到神庭,在前额正中到左右太阳穴位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再从太阳揉到下关;从下关开始依次开始做下关到颊车、下关到地仓、下关到迎香的往返操作,最后返回太阳,往返3次。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揉到下关后,沿下颌骨向下经颊车,揉到地仓、返回到下关,沿颧弓下方揉到迎香,返回下关,再沿下关到太阳,来回数次,左右同之,然后双手同时揉两侧太阳穴。 6.双中指揉按两侧颊车、迎香、太阳穴等 操作双手中指同时分别按揉两侧太阳、下关、迎香、地仓、颊车、 注意事项操作时,要求双手同时操作,手法轻柔和缓,以酸胀为度。 7.按眼眶 操作用双手拇指同时分别依次按两侧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四白、反复3次 注意事项取穴准确,按而留之,以酸胀为度 8.勾揉睛明 操作双手中指或食指、中指以及拇指和食指分别按揉两侧睛明穴0.5分钟 注意事项手法要轻松柔和,以酸胀为度 9.按压印堂到百会 操作用单手拇指罗纹面从印堂按压到百会,或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交替按压或叠指按压1次。 注意事项依次移动。力量由轻到重 10.按压前额正中到头部两侧 操作用双手拇指罗纹面同时由前额正中分三线或四线分向两侧按压,依次经过印堂到太阳,上星到头维等,各1次 注意事项垂直用力按压、力量由轻到重。 11.四指分揉头部两侧 操作双手四指分开微微屈,分别按揉头两侧颞部。 注意事项操作时,腕关节放松,四指吸定,动作和缓 12.直推前额与面颊 操作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直推,从前额正中直推到头部两侧以及面颊、下颌部共1次 注意事项操作时,两手交替进行作直线推动 13.指拍前额与面颊部

头面部常用穴位的功用及按摩

头面部常用穴位的功用及按摩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功用介绍,能指出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2)在了解功用的基础上掌握几种基本的按摩手法。 二.教学重点 (1)穴位的位置及功用 (2)按摩的基本手法 三.教学内容 (一)介绍穴位的来源 早在石器时代,人在肢体受冻时,就知道按摩取暖;在受伤时也本能地去揉按受伤部位等等。。。。。。。。。。。。。。。。。。。。。。。 (二)取穴法 指寸法,是以本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进行取穴的方法。(图1) (三)头面部常用穴位及功用介绍(图2) 穴名定位主治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头痛,头晕,昏迷

印堂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人中鼻唇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四白正视,眼眶下1寸,眶下孔处眼疾,口眼歪斜 承泣眶下缘上方,目下七分近视眼,角膜炎 颊车下额角前0.5寸牙痛,面疾 迎香鼻翼旁开0.5寸鼻部疾患 下关耳屏前0。5寸耳部疾患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移一横指眼疾,偏头痛 的凹陷处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头痛,颈部痛,耳鸣 四.头部穴位的推拿与按摩 (一)推额法 (1)操作步骤 以大拇指指侧自鼻尖起,向上沿头部正中线经印堂到百会穴止,反复操作1min。 (2)操作要领 推法用力应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应配合点按;按压以后额前有微胀及舒适感。 (二)揉太阳法 (1)操作步骤 用两手拇指指侧分置头部两侧太阳穴处揉动1—2min。

(2)操作要领 指揉时用力轻揉,点按时可着力;操作时有酸胀及放射至 额前的感觉。 (三)掐鱼腰,推攒竹法 (1)操作步骤 先以两手拇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之鱼腰穴1—2min。再以两 拇指自攒竹穴起沿上眼缘经鱼腰.丝竹空。反复摩动数次。 (2)操作要领 指掐法用力较重,术后加轻揉法,以减轻局部不适感;操 作时,受术者有酸麻胀的感觉,术后有局部温热和增益视 力感! (四)按耳法 (1)操作步骤 先以两手拇指分置其两耳前,按盖两耳孔后,做深吸气,闭口中暂停呼气,并迅速用两手中指分置鼻孔两侧并按压之,稍停,随即两手中.拇指突然放开,同时使其用力呼气,反复操作3—5次。 再以两手掌心分置两耳孔,并密切按紧,其余两手四指交叉置于枕骨粗隆处,以一手食指轻扪另一手中指末关节,此时在耳中有“嗒”声,反复轻扪数次。 (2)操作要领 按压耳孔及鼻孔时应着力,放松时应同时猛然放开,放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