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革命,是变革开始。

2.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体系可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1)究天人之①殷周天命观

②自然天道观

③理学天理

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2)修身之道①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②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础途径。

③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

3)施治国之略①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

②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

③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

4)求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概括为:

1)政治哲学

2)社会模式理论

3)治国方略和政策

4)政治权术

4.简评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a)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

事。如果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

b)要体察民情。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

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c)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

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周公一方面

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

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

程度加以调整。

总之,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

目的依赖天命,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

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

以了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

河。

5.简述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

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2)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

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的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

差距,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6.简评孔子的政治思想。

1)仁、礼学说,仁主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而礼主

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

道德品质,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

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

下归仁焉”

2)德治主张,包括礼治和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

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如果统

治者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

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3)人生哲学,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孔人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

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

们去积极的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

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7.简述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

1)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执行仁政。仁政是治国的基本

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2)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施行仁政需要一

定的条件,而最主要的是统治者能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

心对待天下。与民同乐。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他提出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3)施行仁政必须:

a)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

心。

b)平均赋税:“关市讥而不争,泽梁无禁”孟子主张均齐赋税,建

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免除关税。

8.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1)共同点:a.荀子和孟子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

b.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的习得没有关系。

c.仁义法正都是可知的,可学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仁义法

正的资质,所以人的本性能够得到矫正,达到善的境界。

2)不同点:a.荀子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

b.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孟子性善论,强调

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9.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同,若者道之用。

1)道是周而复始的运行,道以柔弱的形式表现。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

“弱者,道之用”

2)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老子阐释

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时,却忽略了一点,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

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老子却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

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

哲理,但是最终却片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

调“柔弱胜刚强”,强调“守柔”、“抱朴”这便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

想最终流于荒诞。

10.简述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主要内容。73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主要包括:

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2)不尚贤,使民不争。人的夺之心起源在于尚贤,不尚可以制止纷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

刺激人的欲望。

4)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民

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

7)慎征伐。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

11.如何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71

1)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

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

用途,文化极度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

的生活十分满意。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12.简述庄子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7

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在庄子看来,人与

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

存。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

然性为目的。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从混同于自然的认识出发,庄子的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庄子认

为,由人组成社会群体,实际上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

系,都是人的桎梏。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形体和真

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物累形”,因此,庄子认为,为了使人不至于

以物累形,必须把人从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

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生与死一个自然地过程

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

中又称为养生。养生的要诀是兼养内外。

所谓“折中”的养生之道,就是使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的保持和谐

的状态。

庄子认为,为了达1到养生,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但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

之外。

13.理解庄子相对主义思想。76

庄子把人们观念中的美丑、大小、贵贱、都看作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承

认其客观性。

1)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

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

在庄子看来,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

由于事物各有所长,所以,也就根本无法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判

断优劣。

2)无是无非

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

断是非的客观标准

人类社会的治与乱,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4.贾谊政治思想:基本治世原则。积极主张“有为”。

1)积极主治。他明确提出了政府积极举措的治国思想,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兴礼义、定法制,即以

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

2)强化君权。皇帝权威的加强是其干涉主义治国原则得

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3)民本与行仁政。统治者以民为本,力行仁政。行仁政,

必须做到:一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二是在治理

国家的过程中要慎刑罚,勿扰民、伤民。

礼法兼用的治国主张。

1)“劝善”用礼。贾谊认为以礼治国是古来成功的治国

之道。以礼治国则要:一要依礼建立起严格的尊君臣

卑等级秩序。二要以礼的标准对待各级官员。三要以

礼化俗。四要定尊卑之制。

2)“惩恶”用法。贾谊提出“慎行”的主张“一要约法

省刑。二是“疑罪从去,疑赏从予”三是,与其礼治

思想一致,他提出“刑不上大夫”。

治国策略

1)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实力的经济政策。提出驱民

归农,积贮说、主张国家掌握政权。

2)稳定边疆的民族政策。他推崇传统儒家以德附远的华

夷理论。

15.董仲舒政治思想:董仲舒以儒为主,糅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

1)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理论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

“天人合一”论为调节天人关系规定了基本前提,一切有关人间社会政治问题的解答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论依据。

2)君权至上与天谴说。维护君权至上是董仲舒的基本政治主张之一。天谴说

是统治阶级进行自我政治调节的理论之一。

3)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董仲舒运用阴阳之道概括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

提出“阴阳合分论”。合分关系还体现在等级关系上。董仲舒主张德治,并不排斥刑罚,只是认为不可专任刑罚。“中和论”为董仲舒缓和社会矛盾的德治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4)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董仲舒将他所崇尚的政治原则称为“道”,并认

为道是万世不易的永恒法则。董仲舒的经、权、更化思想是汉代统治阶级政治成熟的体现。

15.韩非政治主张。

以君主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韩非主张君主应该法、术、势兼用。

1)关于法:韩非认为法律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法律

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再次,法律是惩治犯罪行为的唯一准绳。实

行法治的具体原则:a.法一而固b.以其所重禁其所轻c.法不阿贵

2)关于术:a.君主无见其所欲b.虚静无事,以闇观庇。c.设法割断人臣与

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d.循名责实,参验群臣。

3)关于势:势的内容就是德与刑,君主只有操德和刑二柄,才能制服臣

下,为了保全君主手中的权势,强调几点:a.禁止臣下结党营私 b.严

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c.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16.对法家依法治国和今天依法治国的理解。

17.帝王思想的特点及政治思想内容。(汉武帝、唐太宗)125

汉武帝:

思想:

1)汉武帝看到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利于维护君主的

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对于专制

统治者来说,严密控制人的思想意志与约束人的行为同等重要。

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为政治进行某种修饰和补充,特

别是儒家的各种仪制典章,可以将专制主义暴力统治装点得温情

脉脉。经过汉武帝的擢升,儒学终于有了官方身份,走上了与政

权相结合的道理。

2)杂霸政治术:汉武帝明倡儒学,实际兼采百家,杂用王霸。

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以“杂用王霸”为主要特色。

1)求变:汉武帝所说的求变主要是指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

同情况作灵活的调整。武帝认为在调整政策时。还要注意历史联

系。

2)求治之本:强化君权就是对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最大维护。

3)德刑兼用:武帝在宣传上重教化。在实际上则更重刑罚。以刑罚

督责吏民是武帝治国特点之一。

4)任贤:任贤的诀窍在于知人善任。

唐太宗政治思想内容:李世民君臣集团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以儒为主,杂以道、法)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隋亡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李世民君臣从多个方面对隋朝灭

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a.奢侈无度;b.杜绝言路;c.用人不贤,

小人掌权。贞观集团的居安思危思想使他们能吸取隋朝灭亡的教

训,并为他们实行儒家仁政德治政策提供了认识前提。

2)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唐太宗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仁政思想,李世民以“仁义”作为治国的

根本原则,主要有与民休息、刑罚宽平、轻徭薄赋、少兴土木兵

戈等政策。二是民本思想,承袭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

3)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唐太宗重视保持社会安定,关注民生疾苦,

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吸纳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政治思想,主张清净

无为,戒奢从俭。

4)以法为治的思想:主要体现在:a.立法论:法要公平、稳定、宽

简b.守法论:帝王要带头守法c.执法论:严格以法为治,明正赏

罚,不避亲疏贵贱,一断于律。

帝王思想的特点:帝王的政治思想不同于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它具有功利性、驳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帝王们关注的是切实的治国策略,而不关心学派上的师承;原本相互冲突、攻干的诸家学说在政治标尺的裁量下可以混杂并用,构成特有的切于世务的帝王之道。所以,帝王政治思想的学术定位有时难以确认。帝王的权力具有至上性,对于诸种学术资源的吸纳往往随其所需,具有任意性,因而帝王的政治思想往往显得有些散乱,体现在他们的诏令、言论或政治举措之中。

总之,帝王政治思想与一般思想家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帝王的政治选择以当时的政治利益为目的,在维护政治权力和利益的需要面前,一切思想都不过是手段。

18.李鸿章

●李鸿章外交思想,355

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在双方力量的对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

鸿章已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的

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土地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述考虑。

1)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縻、抚

夷”。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

2)李鸿章“和戎”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有两层含义:

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以敌制敌。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外交思想

1)李鸿章对当时中国的外交状况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他认为在双

方力量的对比上,西方列强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次,李鸿章

已经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中的契约观念。再次,李鸿章对侵略者目

的的估计是,洋人不是夺取中国的地方而是图中国的利益。基于上

述考虑,李鸿章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和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羁

縻、抚夷”他在主办外交时都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李鸿章“和戎”

思想的另一种策略就是“以夷制夷”。有两层含义:一是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是以敌制敌。

2)李鸿章正确的估计了中外双方在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上的差距,并

且认识到只有与外国和平往来,才能安心解决内政问题,实现富国

强兵的目的。李鸿章长期对外主和,无非是想以少量的让步换取时

间,兴办洋务,走“自强”“求富”之路,最终收回大清主权。

3)承认敌强我弱,采取战略上的守势,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

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守为主,相反,没有一个个局部斗争的胜利,

战略上的守势也无法维持。然而李鸿章对外的态度却是一味的妥协,

或以夹胜即收为名,慌忙议和,导致不败而败,或勉强仓促应战,

不筹持久之计,屡遭战败。

“和戎”的这一想法也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在资本主义国家

进行大规模殖民扩张的时期,他们必然会竭尽全力为自己摄取利益,

根本不会适可而止,与中国维持长久和局。而且和戎不能仅仅是玩

弄外交手腕,更要有自己强大的实力作为依托,才能有条件与外国

谈和。事实证明,即使李鸿章千方百计的避免与列强之间的战争,

但战争仍然是无法避免的,中国人也会在一次次战败中丧失更多的

利益。

李鸿章外交思想对今日外交思想的启发。

19.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内容、演变、评价简述。342

1)张之洞写了一部《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总的概括和具体

的发挥,也是对当时中学与西学的斗争作了一个官方的总结,这个总结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根本的都是要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

2)张之洞《劝学篇》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九章,是务本,以正人心。张

之洞认为真正的变法救国必须达到“三保”的目的,即他在内篇《同心》中所说“保国、保教、保种”,他认为这三保的中心就是“保教”,而教的主要内容就是旧学中的儒学,更确切的说是纲常名教,这是维护天道的关键,可见,张之洞所说的“中学为体”的体就是国家专制主义制度,以及维护这种制度的纲常礼教。

3)关于外篇,外篇各通,以开风气。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为旧学,西改、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

张之洞理解的西学,分西艺和西政两部分,他所提倡的西学为用的西学是不包括西方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的,这所不包括的一部分恰恰是他认为中国最优秀的部分,也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儒家哲学。

4)到了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学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器物层面

上开为要学习西方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将西方的生产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在这个时候,张之洞抛出“中体西用”的理论,实质上是抵制维新运动,维护专制制度,这已落后于时代了。

20.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21.鲍敬言对君主制度的批判:

1)君主穷奢极欲,对人民极尽盘剥压榨之能事。

2)赋役繁重,民不堪命。

3)刑罚残酷,百姓困苦。

结论:如果想要在根本上铲除社会动乱的根源,只有消灭君主制

度,回到无君无臣的理想时代。

22.罗隐的论明君:

1)仁德是明君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明君必须具有德权相辅意识,明强弱之理。

2)明君知“损益知道”

3)明君重贤且悟驭臣之道。

23.魏晋玄学: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

“无为而治的主张”

24.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25.韩愈:性品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其中仁是根本。除此之外,还有七性,人性与情皆有品级之分,其中上品之人自然向善,不用教化;中品有善用,可教化使之善;下品之人惟可刑治。因此教之以仁、义,制以刑,礼、法皆为统治人的工具。

评价:韩愈的人性论就对孟轲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杨雄的性善、性恶混杂说都做了重要的改造和发展,既避免了他们的片面性,又强调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韩愈的人性论把性和情相并提,认为善恶根源于性,而善恶的具体表现却反映于情,这种因情见性的人性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封建的等级秩序和儒家的道德教化作了辩护,另一方面,它又同佛教鼓吹的灭情以见性,即教人解脱君臣、父子、夫妇等世俗伦理关系的出世的人性论形成尖锐对立,突出表现了它的反佛斗争中的理论意义,总之,儒家人性论在韩愈这里更加精致细密,韩愈人性论在儒家政治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26.柳宗元:国家起源及政体论:为了调和矛盾,产生了君长刑政,也就是国家和法律。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也即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期间自有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柳本人称之为势。

基于对势的理解,柳宗元又提出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郡县制的产生和封建制的衰亡同样是势之必然。他认为,分封制并不是最为完善的政治体制,而仅仅是国家政体形式发展长链上的环节。商周实行的分封制是迫于形势、风俗和实力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权威。在他看来,国家政体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是权力日益集中。统一后废除封建而置郡县,这是符合必然之势的。郡县制有利于选贤任能,是优于分封制的国家政体。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26.陈亮的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与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这是他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27.叶适:本末并兴地思想主张,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28.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仁道推及到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

29.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兴衰教训,认为要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爱养民力,以民力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

30.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懂得遵守封建礼节,而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农业发展了,民众衣食富足了,才能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31.黄宗羲:论天下为公:

1)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屠毒天下之肝脑,实

为天下大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君主,把天

下化为私有,为了满足一家一姓的私欲,不顾

天下苍生的死活。

2)君主制不仅为天下之害,君主本身也不仁。君

是天下的道德楷模。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

现象,其最终的根源是君主不仁。

3)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

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法本

来是用来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

法如果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就必然失去其

正当性,人们就不能按照法的规范而行动,如

此天下永远难免于乱。

4)黄宗羲认为,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也违反了天

下为公的原则,历代统治者以及董仲舒以下的

正统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君为臣纲,臣下

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君主,这是极不正常的君臣

关系。

5)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为主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

理论,黄宗羲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

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不是王朝的建立与覆灭,

而是民众的忧乐。

32.林则徐:民心可用、民力可恃的民本思想。

33.龚自珍:对专制主义的批判.龚自珍描述了他理想的君臣关系。他认为君臣关系应是主宾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认为君主不能礼遇于士,那么他们就没有为君主尽忠孝死的责任义务。其中体现了抵制君主专制淫威的叛逆精神,也反映了维护人的尊严,倡导人性解放的某些因素。

龚自珍对封建社会的用人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封建的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以做官时日的长短作为升迁的依据,堵塞了大批有识之士报效国家的道路。

龚自珍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斗士,强烈的批判了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龚自珍认为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个社会是否兴旺的标志“士气申则朝廷益尊,士业世则祖宗益高,士诗书则民听益美。”文字狱的结果是使人不敢思想,社会发展失去力气。龚自珍在万马齐喑的年代极力主张思想与言论自由,给思想界以极力的震撼。

34.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35.洪仁玕:中外平。

36.冯桂芬:人无其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

37. 康有为大同思想:

1)苦乐观: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充满苦难的社会,古今

中外皆是如此。至于人生之苦的终极根源,在于人

与人之间的差别。

2)平等观: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

种族的不平等。只有消灭家庭才能实现男女的真正

平等。这种平等是在完全消灭了种族差别,消灭了

家庭界限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实

现的,在完全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情况下,

平等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3)仁爱观:以平等实现的程度为前提的。

大同思想的制度设计:

1)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

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

达的基础上。

2)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

3)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

对大同思想的评价:这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想家的思想尖锐的矛盾两面性—要求民主自由而又害怕革命,一方面是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精神缺乏。

1)康有为所生活的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天翻地覆,令

人眼花缭乱的时代,这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

个别的枝节问题,而是复杂严重的根本问题要求去

解决。这使得真正的思想家要重新、独立的思考这

个世界,给出自己的答案。康有为乌托邦式的大同

思想虽然是空想,甚至有些怪诞,但这并不可笑,

这时思想家对于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显示了人的

理性开始觉醒。

2)第二《天同书》的和特色是它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毫

无掩饰的表达了康有为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

思想。

3)《大同书》是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史发展的

一个新的标志。

38.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

1)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兴交通,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

不利因素;

2)废科举、兴学堂,改变管制

3)建立法制,借鉴西方各国法律以完善中国法制

4)兴民智,实行君民共主

5)设报馆,译西书,宣传维新变法。

侧重于通民智。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读书笔记 一、出处: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研究综述 江荣海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教学或科研工作。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是把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为神权、儒家、法家、道家、佛学、实学、改良、革命九个专题,围绕着这些思想的源流、实际内容、演变脉络、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由于中国政治思想时间跨度比较大,范围广,加上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掌握中国政治的发展脉络,所以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编年体例为专题式编写结构,主要通过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地位的几大家思想的分析来理清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神权政治思想即是用神意来论说政治统治正当与否的思想,将人间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一概说成超自然的‘天意’或‘天命’的结果。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王道仁政为核心,在认识民众和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上主张民本,以中庸方法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社会提出天下一统思想并且将人类理想社会描述为大同社会。法家学派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君主专制和独裁服务,通过奖励耕战解决社会矛盾。将道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创造期,综合期,因袭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通过卫佛反佛争论中的华夷、神形之辩深化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宋代儒学分为理学、心学、功利学,主要讨论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认为理想的政治模式为宗法、分封、井田以及推行仁政。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主要坚守儒学立场反对宋明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分。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面临的背景是西方的入侵,改良思想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从学习经济、科技到学习整体乃至文化教育以达到富国抵御外侮的目的。中国革命思想自古有之,包括汤武革命论、宗教革命论、素王革命论等,到了近代,通过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争论加强了对中国应建立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a

1 ****学院20**—20**学年第*学期 《中国政治思想史》模拟试题A 卷 供****专业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周公(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 的思想家。他根据周初的政治形势,系统地阐发了以 、敬天保民为主要内容政治思想。 2、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 和内省修身,这主要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解。 3、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 重仁,荀子重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 4、 从圣人乱天下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 与盗贼实际没有差别。 5、 墨子最初受业于 ,后来,由于思想观点不同,转而另辟蹊径,成为墨家的创 始人。 6、 在前期法家中, 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而慎到重视“势”。韩非是 法家的集大成者,在继承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7、 从东汉到魏晋,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一个带有贵族色彩的 阶层,他们拥有 特殊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其影响由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代。 8、 即位之初,即废除积弊甚深的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实行公开考试的办 法以甄别录用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初始。 9、 为了同佛教和佛教思想对抗以实现彻底的反佛倡儒, 在借鉴佛道二教思维 方式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以排佛倡儒为主旨的道统学说。 10、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到后期转变、 进一步加强的需要。程朱理学成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 选择题(含多项、单项选择)(每项2分,共20分) (把正确的选项前的序号,填入题内或题后下划线上) 11、 的“天人合一”思想,标志着先秦儒学向着神秘主义转化的完成。 A 、董仲舒 B 、孟子 C 、柳宗元 D 、庄子 12、 正是以老庄学说解释、论证儒家礼法名教,以儒为主、儒道结合的 一种政治哲学思维,目的是为汉以来的纲常名教进行合法性论证。 A 、宋明理学 B 、魏晋玄学 C 、先秦哲学 D 、乾嘉汉学 13、 在《封建论》一书中认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矛 盾冲突尖锐化的结果,也即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化的结果。他主张郡县制。 A 、傅玄 B 、韩愈 C 、柳宗元 D 、贾谊 14、 王安石是政治家,更是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注重: 。 A 、性三品 B 、尊君抑民 C 、养生保行 D 、功利主义 15、 朱熹是宋元理学 ,徽州婺源人,生于福建。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学。 A 、集大成者 B 、先驱 C 、奠基人 D 、继承者 16、 是经世致用学风的倡导者,对理学的批判,成为他经世致用主张的思 想基础。 A 、叶适 B 、顾炎武 C 、王夫之 D 、魏源 17、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被 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 A 、魏源 B 、龚自珍 C 、林则徐 D 、洪秀全 18、 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发表的《 》,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建国纲领。 A 、资治通鉴 B 、天下郡国利病书 C 、日知录 D 、资政新篇 19、 戊戌维新思潮以 为标志走向高潮的顶点,主要领袖人物是康有为。 A 、戊戌变法 B 、公车上书 C 、洋务运动 D 、辛亥革命 20、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其民主革命的斗争纲领,三民主义不包括: 。 A 、民族主义 B 、民本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 系别 班级 姓名 密 封 线 ★★★★★★★★★★★★★★★★★★★★★ ★★★★★★★★★★★★★★★★★★★★★★★★★★★★★★★★★★ ★★★★★★★★★★★★★★★★★★★★★★★★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作业)“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中国在政治思想史 我的读书笔记—— 诸子百家之墨家

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墨家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墨子思想和修身 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他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墨子思想和任侠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数千,其实食客就是所谓的“士”。士分文士和剑士。文士即谋士,剑士即武士。剑士好勇斗狠,但也讲究知恩图报,经常有剑士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 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 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 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 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 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一)汉代始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儒家思想讲究礼仪廉耻,提倡“礼治” “德治”“人治”,宣传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再加上切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有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慰藉,更方便人民归顺统治者,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奠定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开端和基础。 此后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等级尊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长期沿用深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三)谈谈我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官方思想的看法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汉武帝只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最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天赐的、是应该的,是要维护的,人们都得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要忠于君主,要以忠君为美德。另外一点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的家人,那理所当然,皇帝的位子得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为世袭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长久维护自己统治所需要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点评

所谓政治思想,不过是这政治或者说王权或君权如何产生,又如何运转的——运转当然是你制定什么样的政策还有法律治理或是统治这个国家(天下),说具体一点就是治理或统治这个天下的芸芸众生。就前者而言,就是先分封天下的分封建制,这个政治制度是如何实现的,同时又是如何运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帝国制(皇帝制,秦以后)也就是这郡县制是如何建设的,又是怎样运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这个帝国制又是怎样的治理国家的——儒教立于思想纲常,法律立于国家制度外予以规范。至于到了近代西学东进,一套政治思想(共和、民主、法治)进入中国,冲击中国的政治体制,却引发不断的政治变故,最后还是强权政治那一套管用,中国的政治体制以一套新的意识形态为精神纽带,建立党国一体的政治体制,进而达成了国家的秩序与稳定,而后开始了治国的一些列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工业化的生产力加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最后在强权的支配下通过改革开放达成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政策,至于法律那当然是要适应这个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需要,可因为这个党国体制的存在,法律作用的上升十分缓慢,且还要受制于权力的支配。就那个先秦古代分封制时代,中国基于游牧还有渔猎经济转向,人民确立了因地而居的小农生产方式,这就出现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分封制的治理如何进行的,虽然政治上以分封确立了,但国强与民富如何实现,换之于政治上如何治理了,这时各类治国思想应时而生,什么农家、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墨家,它们共同回答的问题是,国家如何不打仗,国家如何强盛。经过春秋、战国大混战,国家统一于帝国政治的秦朝了,这国家这么大如何不乱就是永保秩序与统一,还有这个政治与人民的关系如何处理,就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了,于是废除封建成了历史的选项,这靠法家的思想,但法家太过猛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得天下处理与人民的关系,采取黄老思想无为治国,国力大增,可分封形成的政治紧张出现了,只好在汉武帝时彻底铲除。正好,边患的问题突出了,是安抚还是剿灭,汉武帝有了财力,也有了政治统一,无力剿灭成了既定国策,可过度消费民力,导致社会矛盾异常紧张,他汉武帝晚年不得不反省了。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庞大的帝国(人多、疆域大)、农耕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与民族关系、如何确保帝国政治行王道、去霸道、有序运行上面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与主张了,不过时代的具体背景不同,这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存在差异,如宋朝商业发达、文化发达,莫不与帝国的开国者赵匡胤扬文息武直接相关,但恰恰又碰到了一个或几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建国与宋对抗,于是如何处理与辽金西夏的关系成为极重要的国策,这个政治思想就要体现了。至于明清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各自运行了两百多年,主要的任务是处理内政,国家的政治思想早已在前人的不断总结中日渐成熟,没有了创新,也就只好支配这个帝国政治与农耕经济互为表里的运行,只有外族更先进的经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的冲击爆发出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思想了——梁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