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_郭蕾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_郭蕾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_郭蕾

收稿日期:2010-08-02

作者简介:郭蕾(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主治医师,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经筋疗法与关节疾病。

血压之间。此状态无论其有无症状均为亚高血压状态,属于心血管亚健康范畴。有些生化指标实验室检查可见边缘升高,例如,根据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6,中国人血清TC 5.18~6.19mmo l /L (200~239mg /dl)为边缘升高。血清LDL ~C 3.37~4.12mm o l /L (130~159m g /dl)为边缘升高。TG 1.70~2.25mm o l /L (150~199mg /dl)为边缘升高。其中边缘升高可看作心血管亚健康状态。其范畴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前期状态(症状、体征、病前生理病理改变等),有可能发展成心血管疾病但又达不到心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如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血脂边缘升高、动脉硬化早期等。

本方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明雪教授验方,方证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以致眩晕,头痛;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潮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酸;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故耳鸣。治宜滋阴平肝潜阳,养肝肾之阴血。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养血而柔肝,配合生地黄以补肝体,

育阴而涵阳。夏枯草、草决明、豨莶草、益母草、龙骨,平肝

潜阳明目,益母草还有活血利水作用,龙骨还有镇静安神作用,合而用之,共成滋阴平肝潜阳之剂[5]。现代医药学理论认为降压中药作用机理为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等使血压下降,从滋阴平肝潜阳汤的药物组成看,多数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均有降压作用[6]。中药在缓解或消除高血压的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对轻症高血压更为突出。从方药组成看,除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外还能显著的缓解和消除头晕、头痛、耳鸣、口干、腰酸、手足心热等阴虚阳亢的症状。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02:73.[2]陈安,陈宁,周龙骧.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6.

[3]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 的操作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87.

[4]王彤.医学统计学与SPSS 软件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253.

[5]段富津.方剂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0,225.

[6]

高学敏.中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0,225,228,477,479,540.

第29卷 第1期2011年1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 NESE ARCH I VES O F TRAD I T I O NAL CH I NESE M E D I C I NE

Vo.l 29No .1Jan.2011

169 中

华中医药学刊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回顾

郭蕾,指导:陈以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

摘 要:目的:回顾总结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历史。方法:以历史沿革为轴线,回顾并简要总结经筋理论和

经筋疗法的起源形成,发展完善,衰落和振兴的历史。结果: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源于上古,形成于汉代,历经千百年来医家不断的医疗实践,继承总结,发展完善,流传沿袭并应用至今。结论: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中医药和针灸的精粹,努力完善和提高对经筋理论的认识,使经筋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和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筋理论;经筋疗法;历史回顾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1-0169-03

A H i s tori c al r ev i e w of J i n g Ji n theor y and J i n g Ji n therapy

G UO Le ,i adv iso r :CHE N Y i-guo

(Li aon i ng Un i 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847,Liaon i ng ,Ch i na)

A bstrac t :O bjecti ve :Rev i ew and su mm a rize the history of Jing Jin theo ry and Ji ng Jin Therapy.M ethods :A l ong t he course o f change and deve lopment o f the h ist o ry ,su mm arize Jing Ji n s 'o ri g in ,f o r m ati on ,deve l op m en,t m aturity ,dec li-ning and promo ting.R esults :Ji ng Ji n t heory and Ji ng Ji n t he rapy we re o ri g ina ted i n anc i en t ti me and f o r m ed i n H an dy-na sty .People have been prac ticing,i nhe riting,deve l oping ,spreading ,and carry i ng on t he m for thousands o f yea rs .

C onclusi on :Jing Jin t heo ry and Jing Jin t herapy w ere t he w isdom of ancien t Chi nese peop l e .They are the co re of T radi-tiona l Chi nese M edic i ne and A cupuncture .It is ve ry i mportant to comp l e te and i m p rove Jing Jin t heory,speed up t he de-ve l op m en t o f Jing Jin t herapy and use itw ide ly .

K ey w ords :Jing Ji n t heory ;Jing Jin the rapy ;H ist o rical rev i ew

DOI :10.13193/j.archtcm.2011.01.171.guol.007

170 中华中医药学刊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肇基5黄帝内经时代6,其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医家为继承和发扬经筋的学术思想,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起源与发展作以回顾。

1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起源

经筋理论和疗法起源于石器时代[1]。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居住在山洞或地处阴暗潮湿,加上户外辛苦劳作,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卜词中记载/手病,臂病,关节病0;公元前11世纪5周礼#天宫6记载/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0,说明已有经筋关节病的记载[2]。人们很自然地用手揉按捶击以减轻疼痛,或用石块扣击揉按身体的部位,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公元前5~7世纪的竹帛古医书5阴阳十一脉灸经6和5足臂十一脉灸经6说明针灸已有文字记载,是针刺和经筋疗法的萌芽[3]。至春秋战国时代针具由砭石发展到金属针具,同时火灸,热熨已广泛用于疾病的治疗[4],大量医疗实践为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形成

(1)5黄帝内经6取材于先秦,成书于西汉,增补于东汉,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典[5],它标志着经筋理论体系和经筋疗法的形成。/经筋0一词最早见于5灵枢#经筋6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十二经筋的走行,病候以及治法,成为经筋疗法的理论基础。5素问#五脏生成6/诸筋者皆属于节0;5素问#痿论6/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0明确了经筋的生理,认识到节为关节活动之处,人体的正常运动有赖经筋,关节的完整性及正常的功能作用,说明经筋系统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5灵枢#天年6/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各如其常,故能长久0说明筋与皮,肉,骨共同组成躯壳,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免受外来压力或冲击造成的损伤。5素问#生气通天论6/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0认识到阳气可以温养坚固经筋。5内经6同时论述了经筋的病理,5素问#痹论6/痹在于筋,则屈不伸0;5素问#长刺节6/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0经筋的病理变化为筋急,筋纵,筋痿等;5灵枢#经筋6记载的主要病候可以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0或/其病当所过者支痛筋转0;/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0认识到经筋系统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肌肉运动起作用,其病症与相应的经脉病证不同,多表现在各条经筋所过部位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及疼痛。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筋病。在治疗上5灵枢#经筋6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0;5灵枢#卫气失常6/筋部无阴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0;5素问#调经论6/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0;用/淬针药熨0的方法,开后世火针,温针治病之先声,强调以火针治疗经筋疾病[6]。5素问#缪刺论6和5灵枢#官针6等篇记载了多种刺法,对经筋病的治疗,足资借鉴。5内经6的问世有着划时代意义,它是经筋疗法的第一个里程碑[7]

。但5内经6对经筋的实质,作用和临床意义的论述却不尽祥全[8]。

(2)东汉医家张仲景5伤寒杂病论6奠定了辨证论治的

基础,5伤寒论6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故凡六经筋病,皆得以痉称之,其因于风寒者,,其势劲急,故名曰刚痉;其因于风湿者,其势濡弱,故名曰柔痉0;5伤寒论发挥6三阳三阴分经名意中记载:/故灵枢经脉经筋两篇,并冠以经者,以筋之与脉,皆分经而行,非筋脉之外,别有所为经也0。5金匮要略6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踹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0;/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0。张仲景对筋伤的认识,丰富了经筋理论,同时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0,其对疼痛的辨证治疗及针药并举的学术思想,对经筋疗法的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5难经6成书于东汉末年[9],是最早对5内经6理论进行阐发的著作。5难经6十四难记载:/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0;二十四难记载/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0。5难经正义6五十八难:/人身皮内之肌,俗名肥肉,肥肉内夹缝中有纹理,名曰腠理,又内为瘦肉,瘦肉两头生筋,筋与瘦肉为一体,皆附骨之物也,故邪犯瘦肉,则入筋而骨节疼痛0,等等。5难经6理论的发展,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进行了诠释。

3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完善与发展

3.1 晋代 皇甫谧的5针灸甲乙经6成书于公元256年[10],其以5灵枢#经筋6为蓝本,所著5针灸甲乙经6详细论述了经筋的始末,循行分布,病理和治则,对5内经6与5难经6的经筋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在经筋理论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前起后的作用,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针灸学经筋疗法专著,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指导教学与临床具有深远意义,是经筋疗法历史的第二个里程碑[7]。3.2 隋代 巢元方5诸病源侯论6成书于公元610年[11],是继5内经6之后颇为重视经筋疗法的医家,在5诸病源侯论6筋急候:/凡筋中于风热则弛纵,中于风冷则挛急,十二经筋皆起于手足指,循络于身也,体虚弱,若中风寒,随邪所中之筋则挛急,不可屈伸,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0;金疮病诸候:/夫金疮愈以后,肌肉充满,不得屈伸者,此由伤绝经筋,荣卫不得循行也,其疮虽愈,筋急不得屈伸也0;风口噤候:/三阳之筋,并络于颔颊,足阳明之筋夹于口,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0,等等从经筋病理学角度为经筋理论指导临床树立了范例。

隋末唐初。杨上善著5黄帝内经太素6,是现存最早注释5内经6的专著,五邪刺篇中记载/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以解结者也。用针之类,在于调气0;提出为针之法,调气为本,经筋疾病在于解结;并提出筋的分类/筋有大筋,小筋,膜筋,维筋,缓筋等皆是大筋之别也0。/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0。杂刺篇中记载/转筋于阳,理其阳,卒针之;转筋于阴,理其阴,皆卒针0等,继承和发展了5灵枢#经筋6/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0的理论和火针的方法,对经筋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71 中

华中医药学刊

3.3 唐代 医家孙思邈对唐以前的医学文献进行了全面

总结,5千金要方629~30卷和5千金翼方626~28卷专论针灸。5千金要方6记载/火针针之无不瘥者0,发扬火针的临床应用,并首先提出/阿是穴0,5千金要方6灸例第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0,阿是穴作为一种特殊的孔穴,被后世医家习用至今,其不仅用于经筋病的治疗,而且也用于经筋疾病的诊断,是5内经6/以痛为输0理论的继承与发扬,阿是穴的临床应用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经筋疗法历史的第三个里程碑[7]。唐代王焘在5外台秘要6中记载/脚转筋,,浑身转筋(热浴治之2。肠转筋,,灸脐上一寸四壮。转筋胫骨通,转筋十指筋挛不得屈伸,,灸法0阐述了以灸法治疗经筋疾病。

3.4 宋代 王执中5针灸资生经6多处举例应用阿是穴的治疗经验,如/按压风池穴,有痛始施灸0;治疗癫痫症用按压带脉穴/应手酸痛0则灸之,继承并发展了阿是穴的临床应用。3.5 明代 楼英(1320-1389年)在5医学纲目6肝胆部中记载/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者,言经筋病用燔针之法,但以知觉所针之病应效为度数,非如取经脉法有几呼几吸几度之定数也,但随筋之痛处为输穴,亦非如取经脉法有荥俞经合之定穴也0论述了经筋病与经脉病的取穴区别,在5素问#五脏生成论6:/诸筋者,皆属于节0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诸筋病皆属于节0的病理学观点。明代杨继洲5针灸大成6成书于1601年,是继5内经6和5针灸甲乙经6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12],提出/用针之法,候气为先0发展候气,行气,取气之法,对刺激针感和控制针感问题是前人理论的补充。/以针行气,以灸散瘀0,/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0即重视针药并用,又给针灸以很高评价。/肺经筋见多咳,主痰热,肾经筋见,主小便涩,赤轻青重0提出诸多经筋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不定穴0,其临床经验的总结丰富了阿是穴的认识。张景岳根据5内经6的/以类相从0观点,将5内经6理论/以类相从0于1624年编成5类经6[1],5类经#卷七#十二经筋结支别6中记载/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连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惟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0;/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0;/筋为之伸缩也0,并提出/十二经筋痹刺0,发挥了经筋理论,其对经筋病的认识和治疗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吴昆5针方六集#卷之三#遵经集6经筋寒急用燔针一百五中记载:/随经而行,皆有小筋,谓之经筋,,燔针者,治寒急也。0李中梓5病机沙篆6腰痛中记载:/经筋所过,皆能为病,治之者须审系何经,方得应手取效0书中详细阐述了经筋痹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3.6 清代 吴谦5医宗金鉴6正骨心法要旨/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但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0阐述了经筋病和,对筋伤病的

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清代张璐5本经逢原6诸火/神针火治寒湿痹,附骨阻疽,凡在筋骨隐痛者针之,火气直达病所。燔针即烧针,病在经筋所发诸痹,用之其效最捷。0是5内经6/燔针劫刺0理论的继续,从临床角度强调以火针治疗痹证。

4 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的衰落与振兴

鸦片战争之后民国一百多年间,针灸饱经沧桑,日趋衰落,经筋理论停滞不前,经筋疗法只在民间流传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针灸事业迎来了春天,1979年中国针灸学会成立,经筋理论与经筋疗法重新受到关注,医务工作者研究探讨经筋理论,发掘经筋的实质,将经筋疗法应用于临床,经筋疗法用于治疗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一些特殊疾病,已开始得到共识并取得成效。2009年6月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在沈阳正式成立,它将是经筋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将以崭新的面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综上所述,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源于上古,形成于汉代,历经千百年来医家不断的医疗实践,继承总结,发展完善,流传沿袭并应用至今,通过历史回顾现总结三点体会:1经筋理论和经筋疗法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中医药和针灸的精粹,我们应努力继承这一医学财富。o经筋理论远不如经脉理论发展的突飞猛进,对于经筋实质的探索,不断完善和提高经筋理论的认识,仍具有广泛的空间。?经筋疗法的意义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教学,临床应用,诊疗标准制定,病历观察,到科研设计,动物实验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愿我们努力研究,探索,发掘,弘扬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医学宝藏。参考文献

[1] 魏稼.各家针灸学说[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1,13.

[2] 冯广扬.5黄帝内经6经筋学理论概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1995,1(2):15-16.

[3] 陈晓莉.经筋之研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25

-27.

[4] 孙国杰.针灸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 成建军.5灵枢经6的文献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4:20.

[6] 张素琴.火针的起源与发展[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

(3):172-173.

[7] 魏稼.略论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J ].中医杂志,1982(5):

46-49.

[8] 杨世芳.5灵枢#经筋6浅论[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0

(4):12-14.

[9] 金亚蓓.5难经6针灸学术精要及分析[J ].中国针灸,2006,

26(2):151-153.

[10] 世界最早的针灸专书-5针灸甲乙经6[J ].亚太传统医药,

2006:01.

[11] 魏稼.巢元方的针灸学成就初探[J ].江西中医药,1985(4):

42-44.

[12] 吴富东.针灸医籍选读[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82.

壮医经筋疗法

壮医经筋疗法 Cangyih Ginghginh Liuzfaz 壮医经筋疗法是运用壮医经筋手法查灶、消灶、经筋针刺、经筋拔罐等三联疗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证 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症、腰三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腰腿腹三联征、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等多种病症: 二、器具准备 推拿按摩味、针灸针、拔罐器、了矾酒精: 三、治疗方法 1.体位:患者根据治疗部位应仰卧或俯卧在治疗味上,全身放松 2.查灶:医者运用右手拇指的指尖、指腹及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拨、推按、拨刮、钳掐、揉捏等手法行检,诊查病灶之点、线、面。 3.消灶分三步 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右手手畹在病变部位来旧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嗣时关节之尖(鹰嘴)、钝(眩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旧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凹小指倾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拨、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手法要“中灶”,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第二步,壮医经筋针法。以“固灶行针”为原则:医者左手固定病灶,右手持2寸或3寸毫针,对准病灶快速进行,要求以“中灶调气”为目的,可根据不同病灶选用“一孔多针、局部多针、透针穿刺、移行点刺、尺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科;针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嘛、张或传电感为宜.不留针。

第三步,经筋拔罐法。采用闪火拔罐法在针刺病灶部位或经筋浅上拔罐10分钟即可。 四、注意事项 1.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协作。 2.手法时注意患者状况,操作细致,直巧力,忌蛮力,以防折伤。 3.针法刺激要按患者的承受能力,因人、因病施法。 4.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严防刺伤重要部位及脏器。 6.拔罐注意火力和时间,严防烧伤及起泡。 五、禁忌证 1.年老体弱者禁用。 2.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 3.严重皮肤病患者禁用。 4.各种骨折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者禁用。 5.各种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6.严重传染性疾病患者禁用。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

[5]肖一公.自拟祛风蠲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19-320. [6]梁树旗.风寒湿灵散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40例[J].江苏 中医,2000,21(7):19. [7]牟科媛,周文生.五金汤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6例 [J].广西中医药,2003,26(5):32. [8]应森林,孟静岩,李尚珠,李彦.解毒消瘀膏外治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l8(2):17-19. [9]尹百顺,张国强,刘月振.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 [J].中国针灸,2007,27(9):698. [10]刘冀东.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J].实用中医内 科杂志,2007,2l(3):110-111. [11]肖炜,王春雷,黄泳,吴玉华.薄氏腹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 炎3O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4):38-39. [1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 [13]韦嵩,沈鹰,黄摄文,钟社光.蛇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 风湿性关节炎顽固性肿痛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4):276-277. [14]黄奎炎,黄禹.太乙雷火神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8):17-18. [15]牛俊明,彭海霞,赵红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O例 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l2):43-44. [16]姚欣艳,李淑君,范伏元,章青梅.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 1815-1816. [17]刘晓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体会[J].基层 医学论坛,2008,12(13):445-446. [18]郭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2例[J].河南中 医,2007,27(6):58. [收稿日期]2008-11-17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牛白璐1,陈 勇1,胡幼平(指导)2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级七年制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9)04-271-02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 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诸筋者,皆属于节。 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 灵枢 经筋 篇,可概括为: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 或 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在经筋病中,主证多为痛证,其次为转筋。如足太阳经筋病小趾支,跟肿痛;足阳明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经筋病又称伤筋病证。指在外界致病因素及内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表现为筋肉的急慢性损伤症状及体征,如疼痛、拘挛、强急、转筋、痿软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临床上大多数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神经等病变皆可归为经筋病,如风湿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岗上肌腱炎、关节炎、面肌痉挛、偏瘫、肌腱炎、腱鞘炎、腱鞘囊肿、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损伤、髌腱末端病、跟腱炎、扭挫伤等。 2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指的是以 灵枢 经筋 提出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的理论为基础,应用经筋手法、经筋刺法、火罐疗法及以经筋理论为基础的药物疗法,以达到疏经通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的综合治疗手段。其选穴遵循 以痛为腧 原则。 灵枢 经筋 谓: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 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脯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 现代将 输 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或压痛点。 以痛为腧 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其取穴大多偏于局部或就近取穴。由于疼痛既可由局部病变引起,又可是神经根或神经干受累引起的放射痛,亦可是内脏病变引起的牵涉痛,故临床上压痛点往往难以反应病灶所在,因此黄氏[1]提出 以灶为腧 的观点,以寻找治疗的客观指征和确定治疗的穴位。 3 经筋疗法 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病。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肱骨外上髁炎等有较好的疗效。刘氏[2] 以灶为腧 治疗肩周炎,循筋取穴,治疗组痊愈率65%,明显高出对照组(P<0.01)。侯氏[3]用锋钩针针刺阿是穴,针刺后拔火罐治疗肩周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73.7%,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意义。梁氏[4]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发现,经筋疗法(理筋手法+针刺调筋+循筋拔罐)与单纯针刺相比较,在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上都优于后者。胡氏[5]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经筋手法结合牵引、药枕,达到纠正关节错位、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谭氏[6]以经筋刺法配合经筋手法治疗颈椎病术后上肢痉挛,发现可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从而缓解痉挛。赵氏[7]以 内经 经筋理论为基础,集经络与手法为一体治疗腰腿疼痛,发现病程越短,治疗时间越短,治愈率越高。韦氏[8]采用经筋疗法对 筋结点 进行 松筋解结 、 固灶行针 、拔罐等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韦氏[9]应用经筋疗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较常规针刺有显著性差异。甘氏[10]在治疗 腰腹腿三联征 中,运用理筋手法、固灶行针、循筋拔罐等手段,对腰点、梨状肌点、腹股沟点及 腹缓筋 点施

经筋疗法——08第六章常见病症地经筋疗法(三)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缘以上的腹腔。腹腔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述的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述的主要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①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 ②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③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④运用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①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②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①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

壮医经筋推拿规范

壮医经筋推拿 一、概念 壮医经筋推拿是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理筋术,总结出以手法、针刺、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疗法。具有祛风毒、除湿毒、化瘀毒、散寒毒,消肿痛、散瘀结,通调龙路火路气机等功效。 二、适应症 主要用于寒毒、湿毒、瘀毒内阻等引起的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胸椎功能紊乱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梨状肌损伤、退行性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三、禁忌症 (一)有出血性疾病者。 (二)严重心脏病患者。 (三)各种骨折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者。 (四)精神病患者,或精神高度紧张、狂躁不安、抽搐不能合作者。 (五)严重皮肤病患者。 (六)严重传染病患者。 (七)酒醉、饥饿、剧烈运动后禁用。 (八)年老体弱者。 (九)妇女妊娠期、经期、产后未恢复者禁止在腰、臀、

腹部治疗。 四、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施术前准备 一次性针灸针、拔罐器、按摩床、75%酒精、0.5%碘伏、75%酒精棉球、医用棉签。 (二)环境要求 治疗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三)术前护理 备齐用物,说明治疗的意义和注意事项,进行精神安慰与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操作。 (四)部位选择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治疗部位。 (五)体位选择 常有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根据病情确定体位。 (六)消毒 1.针具消毒:选择一次性针灸针。 2.部位消毒:常规消毒施术部位皮肤。 3.术者消毒:术者采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七)施术方法 1.壮医经筋摸结: 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疗效观察_韦英才_梁子茂

21 第15卷 第12期 2013 年 12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12 Dec .,2013 肌筋膜炎是指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 因,引起人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变化,又称肌纤维组 织炎[1]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 难治症。笔者负责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壮医经筋疗法诊治肌筋膜炎”的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对基层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由每位合格专技人员按照本项目诊疗方案诊治肌筋膜炎患者,共收集1550起病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2月,基层医疗单位接受治疗的肌筋膜炎患者1550例,其中男792例,女758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73岁,平均年龄46岁;颈肩部肌筋膜炎患者625例,腰背肌筋膜患者463例,腰骶部肌筋膜炎患者366例,足底肌筋膜炎患者96例。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标准》 [2] :①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或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及索条状改变,腰背功能大多正常,X 线无阳性改 变。 2 治疗方法 2.1 经筋摸结方法 贯彻“以痛为腧”原则。医者在病变区域两手 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肌筋的生理形态、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上的肌筋膜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拑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重点检查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肌筋形成的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同时伴有病变区皮肤毛孔增粗、肌筋膜增厚等。 2.2 经筋解结方法 贯彻“松筋解结”原则。分三步: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法在病变部位来回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四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四小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结”,即以手拇指沿筋结肌纤维方向进行弹拨约2 min。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韦英才1,梁子茂2 (1.广西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横县中医医院,广西 横县 530300) 摘 要:目的:观察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50例肌筋膜炎患者,采用壮医经筋疗 法(经筋疗法:经筋推拿手法+壮医火针+拔火罐,三法合形成的三联疗法)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治愈888例,好转620例,无效42例,有效率97.29%。结论: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适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筋膜炎;壮医经筋疗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12- 0021- 02 收稿日期:2013-05-07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2010MZJSGX04)作者简介:韦英才(1966-),男(壮族),广西巴马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研究方向:壮医经筋疗法。 Zhuang Medicine Tendons Therapy Efficacy on Myofascitis WEI Yingcai 1, LIANG Zimao 2(1.Guangxi Zhuang Medicine Hospital,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 2.Hengxian Medicine Hospital,Hengxian 530300,Guangxi,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Zhuang medicine tendons therapy on myofascitis. Methods :1550 cases of muscle fasciitis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Zhuang medicine tendons therapy(tendons therapy :manipulation tendons + Zhuang medicine fire needle+ cupping,three methods to form triple therapy)and the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888 cases were cured,improved in 620 cases,ineffective in 42 cases,the efficiency was 97.29%. Conclusion :Zhuang medicine tendons therapy has obvious clinical efficacy on myofascitis and it is easy to operate,safe an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Key words :muscle fasciitis ;Zhuang medicine tendons therapy ;efficacy observation

爱爱医资源-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是在经筋疗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凝结而成。也可以说是发展了的经筋疗法,比旧的经筋疗法有利于应用和推广。 重要的是以中医经典为依据,以来源与壮族民间的经筋疗法为治疗手段,渗入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是发展的新的治疗方法。 笔者有幸在2001年接触到此疗法,被来自我们民间的原生态所疗法吸引,单凭借一根金制针和我们传统的手段相结合,所产生的疗效很是惊人,所以,我利用接近8年多的时间在总结和应用此疗法,在经过多年对大量病人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而且创立了很实用的经筋肌肉辨证和指导治疗的手段。 有的病人在各大医院解决不了的顽固痛证,在这里,就用我们的一根金制针治愈。在多年的实践中,在应用中发现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痛证此针法应为首选。在对其他疾病中比如内科杂病,要和穴位理论互相配合即经筋-经络互调理论的应用,用经筋点筋术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 新经筋实用疗法-金针点筋术的核心内容有下面四项 一;首次提出经筋辨证内容---治疗痛证最重要的基础 二;独创经筋解剖刺法-----中西医完美的结合 三;提出一核心三辅助的新经筋治疗方法----用传统的治疗手段辅助经筋 四;创建经筋-经络互调理论在治疗当中的应用---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 一;新经筋疗法中经筋辨证的论述 此创建的新经筋疗法,首次解决医学界对经筋没有辨证的问题,经筋的辨证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用现代医学充实传统中医学,填补经筋学的空白。经筋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肌肉、肌腱、韧带组织朴素的认识,而且发现了人的运动力线---经筋线。又进一步说明经筋的特点是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单一说明经筋具有的纯物质性和不确定的易变性。[关于经筋的特点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经筋学中的辨证要脱离经脉学中的思想,比如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等,肯定有自己独立的辨证体系,这个辨证体系就是经筋的辨证. 经筋辨证的内容是根据失衡的经筋表现出特殊或者特有的症状和运动的非正常现象,很快的确定受累的具体的经筋,再定位具体的哪一条肌肉,顺藤摸瓜使医者方便和迅速的沿着受损伤的肌肉方便快速的找到引起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灶点。 八纲辨证、气血辨证和经络辨证是根据患者表现临床症状来确定脏腑的病位和气血的盛衰,因此指导临床的治疗,他们都是在根据患者表现来寻找到底是什么脏腑或者哪一条经络组织具有病变;经筋的辨证是根据每条肌肉组织的特有的运动,在发生病变的时候表现出的独有的影响运动的特殊状态或者具有的特殊的症状来确定具体的经筋肌肉,找到主要受累的经筋以后,再去确定经筋的病灶,这样比用手顺着整条经筋线去寻找要快的多。这个特殊的肌肉症状是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中提练出来的。 总之,经筋的辨证主要是针对肌肉组织的,经筋系统发生病变都有其各自特异症状,比较多见就是肌肉的正常运动因为其他诱因导致无法到达固有的位置,这个原因大多是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是因为经筋的病灶[又称筋结、结节],他是主要的障碍点和被治疗点,,.独有

经筋疗法治疗落枕

经筋疗法治疗落枕 发表时间:2011-10-14T10:29:16.0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周红[导读] 经筋疗法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原则:即以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腧穴。 周红(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针灸科四川成都 610081)【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395-01 落枕病症,乃是认为睡眠时,使用枕头和睡眠姿势的不适当,导致颈肩部疼痛,故又称错枕。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肩部肌纤维炎所致,中医学认为是感受外邪,致使颈肩部的经络闭阻,而引起此疾患。本病症起病较突然,常于睡眠起床时发作,与平时劳伤及夜间受风寒袭扰关系密切。笔者于2004年5月到2009年5月使用经筋疗法治疗落枕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经筋疗法组和对照组,其中经筋疗法组31例,女18例,男13例,最小6岁,最大78岁,平均42岁。病程数小时到3个月不等。对照组31例,女17例,男14例,最小8岁,最大76岁,平均38岁,病程数小时到2个月不等。 2 临床表现 晨起突然颈肩部疼痛,转侧不灵活,乃至转动艰难。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可伴有全身疲倦或轻度发烧,颈肩部局限性疼痛,临床依据病情程度,可将之分成单纯局限型与广泛型,局限型仅于颈肩部的浅层,查到局部肌筋僵紧或细索样筋结病灶,触压疼痛,但以理筋手法揉拨或捏治时感到舒适;广泛型的病例,病变范围较广泛,可波及一侧颈肩部的浅、深肌筋层,产生牵涉性一侧头痛,形成筋性少阳经证的症状表现。广泛型病例,除注重患者的一般基本素质,是否合并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及劳伤病史等以外,尚应注意患者的口腔牙齿、牙龈、咽喉近期内有否病变存在。了解病人的整体状况,对于本病症的诊疗具有实际意义。病程3个月者均摄颈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53例患者出现颈椎退行性改变征象,引颈试验阳性57例,其中头颅CT扫描35例,全部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无感觉、肌力和病理反射异常。 3 治疗方法 3.1经筋治疗组进行“消灶解结”施治,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贯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及分型辨证施治的治疗法则,运用综合疗法手段施治。①整体机能调整。可灵活运用拍打、按摩、擦疗、颈肩背拔火罐方法,以驱风散寒、调理营卫,获得机体功能平衡,全身舒适;对于已经郁积化热,热邪较盛者,适当予清热解毒饮煎服。②局部治疗。需查明病灶所处部位,以固灶行针法,“以灶为腧”的施治原则:以拇指指腹推按病灶,并固定于方便及安全的刺治部位,而行刺。以刺治直达病所治疗。病灶部位,施以一孔多刺(3~5),刺及不同的部位,施行多种不同手法施治的针刺疗法。局部多针施治量度,应当因人、因病、因症、因部位而定,采取灵活掌握方法,一般的某一局部施以3至5 刺为宜。对于颈椎骨质增生形成颈肩臂反复疼痛的病例,按骨质增生的经筋综合疗法予治,宜以较彻底治愈,达到巩固远期疗效。 3.2对照组先针落枕穴,给予局部按摩,再针风池穴加TDP30分钟后局部拔罐。 4 治疗效果 治愈:疼痛消除,颈部运功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疼痛减轻,颈部转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及功能无改善。 4.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筋组治疗后完全缓解23例,部分缓解6例,轻度缓解2例,显著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治疗后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11例,无效3例,显著有效率为54.8%。两组显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虽均能降低VAS评分,但经筋组降低VAS评分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 5 讨论 经筋疗法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原则:即以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腧穴。中医经典《灵枢?经筋》篇在叙述十二经筋循行途径、病症表现之后,对经筋病症,均明确地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经筋疗法诊疗的直接对象是人体的“经筋系统”,它包含人体的皮肤、肌肉、肌腱、韧带及广泛性的机体膜性组织、结缔组织以及与其交织为网的末梢神经、血管、淋巴组织等,这些组织任何一个局部性病变,尤其是肌性收缩,势必导致系列性的连锁反应,发生累积性广泛病变。经筋针刺“消灶”疗法,是在经脉针刺疗法基础上,针对经筋结构,生理病理及病机,尤其是针对经筋“结灶”形成,需要进行“解结”治疗的特点而发展形成,主要治疗的对象是经筋的病症,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是经筋“病灶”,其任务是“消灶解结”,①具有施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施治直达病所,得气显著,效力集中,见效快,消灶力强,病愈的远期疗效巩固等优点,是一门集针灸与手法为一体的独特疗法,效果超越于一般的针刺疗法,体现了“特效穴”群体的特性。②具有医者与病者统一认定的客观指征。当医者以针刺达治疗“病灶”时,医者的针感同病人的感觉同步出现。它同“以痛为腧”刺治法,只依赖病人主观感觉为凭,显然具有疗法的区别。③“以痛为腧”,由于病者的痛感差异,痛点可能是病症之标,亦可能为本,缺乏固定的治疗穴位,常规疗法难以确立,而“以灶为腧”法则,则具有病灶定位的规律性,便于常规施治。参考文献 [1]《灵枢·经筋》篇. [2]经筋治疗腰腿痛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20卷9期.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00例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00例 发表时间:2011-09-08T11:44:10.62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粤湘黄雯波林敏陈林胡吉园[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壮医;经筋疗法;腰肌劳损【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212-01 腰肌劳损又称 “功能性腰痛”、“腰背肌筋膜炎”或 “肌纤维组织炎”等,多由于长期腰部过度疲劳,使得局部缺血,肌肉痉挛,代谢产物积累导致组织变性,或者由于腰部急性损伤又未及时根治,使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使组织变性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10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腰肌劳损患者100例,男41例,女59例;年龄19~79岁(45.95±15.02);病程1个月~15年(25±33.79)。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如下标准。 纳入病例标准:①年龄在18~65岁之间,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④腰腿部压痛范围较广泛,压痛点多在骶棘肌、腰椎横突及髂脊后缘等部位。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有硬结及肥厚感。但腰椎x线或CT或 MR检查筛选,没有脊柱骨折、感染、肿瘤或隐匿性病变。 排除病例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或合并严重感染、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②妇女妊娠期。③失去自我认知能力,提供的信息不可靠。④合并腰椎滑脱或压缩性骨折或严重椎管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 2治疗方法 采用经筋三联法即经筋手法+针刺+拔罐治疗。 2.1经筋查灶:病人仰卧(俯卧)在髂前上棘的腹股沟韧带下,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近端,寻找其皮下压痛或形成的“痛性小结”;对合并腰、横棘突损伤伴臀上皮神经疼痛者,予查明该横突阳性体征基础上,于髂前上棘和股骨大粗隆各为一点,取两点连线中点水平,向内侧划线约 3.0-3.5CM处,探查臀上皮神经疼痛反应点,出现结节、剧痛或结索等,可确认为该神经痛。 2.2手法理筋:首先,对腰、腿、背部夹脊作广泛性舒筋解结治疗,疏通腰背腿的经络;然后,对腹股沟外侧的筋结点,施以点穴疗法,以解其闭郁;对腹缓筋,按该肌筋的理筋方法施治,毎筋结点施手法(双手拇指或肘尖按揉),用力由轻到重,反复3-5次,以达到提高痛阈,松解粘连,解痉止痛,使“结灶”全面初步松解的目的。 2.3针刺治疗:取穴,重点是腰2-3、 3-4、 4-5 横棘突之间、腹股沟“气冲”外侧点、股外侧皮神经疼痛形成的结点或结索。操作方法,以固灶行针法,左手拇指尖按压固定“筋结病灶点”,右手持28号1.5~3寸毫针,快速刺入病灶点,进针后轻轻提插,使病灶点出现酸、麻、胀、痛或向四周放射后即可出针,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无须留针。 2.4拔罐治疗:利用手动真空罐沿腰、腿、背部夹脊进行拔罐治疗,留罐5-8分钟取罐。上述治疗每3天一次,每次30-50min,5次/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继续下一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的疗效判定标准作为本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量表积分改善率,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积分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95%为临床痊愈;改善率在70%-94%之间为显效;改善率在30%-69%之间为为有效;改善率不足30%为无效。腰肌劳损的腰和/或腿疼痛评分方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s NRS)。结果,100例中,3疗程腰腿疼治愈26例,显效35例,有效3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3疗程腰部压痛治愈39例,显效0例,有效52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91%;3疗程腰部活动治愈93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4%(表1-3)。

经筋正骨疗法

经筋正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当今世界性医学难题,常规的保守疗法时间长、疗效慢、治愈率低;而手术治疗则费用高、风险大、易复发等许多弊端。奇效腰突正骨复位法,系独门独创绝技,与普通的正骨方法完全不同,对腰突症的治疗有着极其显著的疗效,众多患者应用此法治疗得已康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何手法正骨复位对腰突症会有如此好的效果?我们先了解一下椎间盘的发病机理: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产生的,患者因各方面的诱因,比如急性伤、慢性劳损、受凉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作用下,导致纤维环破裂,液体状的髓核从破裂处溢出,压迫硬膜囊、神经根,从而产生腰痛、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我们观看上面的核磁共振图,可明确看到神经根受压,症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如何改变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好能让突出物回纳或位移,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真正有效的的方法少之又少!总体来讲可分为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症状为突破口,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比如说最常用的膏药、烀药、中草药、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针灸、推拿、小针刀、口服西药,输液,封闭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入手,经过阶段性的治疗,症状慢慢缓解、减轻,甚至消失。此后,工作生活影响不大,拍片检查大都与从前无明显有什么变化,但也算是康复了,对一般病情较轻,急性期的腰突患者有一些作用。但是,这些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康复率相对较低,疗效不够稳定,往往容易反弹,治标不治本。 第二类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从突出物和神经根的压迫关系入手,主要方法是微创和手术。微创方法包括: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经皮穿刺切吸术、臭氧氧化、胶原酶溶解、激光汽化、射频消融等,都是为了减小解除突出髓核对于硬膜囊、神经根的压力。目前我国正规医院基本上已禁用胶原酶疗法,臭氧治疗方法的成功率也非常低,一般医院也不再使用。微创适应症有限,技术操作要求较高,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成功机率难以保证!同时,术后一些患者常伴有一些并发症和损伤,如溶解到正常纤维环,破坏椎间盘内正常组织结构,粘连广泛等等,加大了再损伤机率!常规开放手术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椎体融合术等。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腰椎的特殊生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手术破坏了正常的腰椎骨的生理结构,更破坏了韧带的维稳功能;由于手术损伤大,造成腰椎术后失稳,手术过程中误伤神经根及术后瘢痕组织粘连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增加病人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不是椎间盘脱出游离、不是突出物钙化直接压迫神经根、不是严重的椎管狭窄,且病情严重,行动困难,其他所有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手术! (温馨提示):有资料表明: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在我国已经普及到县区,手术率高达80%以上。由于盲目扩大手术适应症,使手术成功率明显下降。手术治疗切口较大,软组织剥离广泛以及不同程度的椎板切除及韧带的损伤,术后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乃致终生残疾,有时甚至导致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对病人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都应对此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医生更应审慎从事。 小小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杀鸡何用宰牛刀”,很多患者由于这方面知识匮乏,走入了治疗的误区,不但病没治好,反而更加严重,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真是可惜可叹!其实,如果在腰突的急性发病期,选对了方法,是非常好治的。一旦走错了路,选错了治疗方法,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进入了慢性期,治疗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相对恢复也是较慢些。 我们对腰突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比较和分析,就目前来讲,奇效腰突正骨法,对腰突症的治疗常规保守疗法与此无以比拟,快速有效,治愈率极高。因为我们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诸多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在这里得以康复,其中,有很多是在各大医院治疗无效,失去信心的患者朋友。 奇效腰突正骨——脊柱定点内外作用力正骨复位法,是一种奇佳的治疗腰突妙法,不吃药、不打针、不牵引、不借助任何器械,纯绿色手法复位,无风险,安全可靠,时间短、见效快,消除疼痛,立竿见影,在目前所有颈、腰椎突出症保守疗法中,安全、有效、康复率是一流的。 奇效正骨的诊断及治疗理念 很多人腰腿疼痛、麻木经常被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椎管狭窄等,造成这些病因的真正元凶是脊柱椎骨错缝(位)。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体征、手法触诊和现代医学的影像(X光、CT、MRI)三方面综合确定椎骨错缝(位)的节数、大小及方位。根据病因病情及错位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使其错缝(位)的椎骨重新回到正常(或代偿)的位置。于是,膨出、突出、椎管狭窄不再压迫了神经根或硬膜囊,腰腿疼痛、麻木症状很快好转或消失。

经筋刺法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由面神经管段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痪、口眼歪斜为主症。为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以20岁~60岁为多,男性略多,常发生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则出现口眼歪斜。气虚为本,风邪入中,气血痹阻为标,证属本虚标实之证。若治疗不当则预后较差,可终生不愈,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挛缩,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作。 针灸治疗面瘫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定本病为43种针灸适宜治疗的疾病之一。长期的经验使人们认为针灸治疗本病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诊疗技术不规范,可重复性低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规范地应用针灸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成为目前研究方向之一。 疗法简要介绍 根据经络理论,阳明经行于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面部的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太阳、少阳经穴,以疏通面部经气。病位在经筋,经筋刺法采用透穴刺法浅刺经筋,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地仓、颊车、下关、颧?s、四白、阳白等,可以鼓舞阳明经气,健运脾胃以培气血生化之源,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使气血畅顺,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足的营养。此法的特色是能直捣病所,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 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可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3)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之周围性面瘫(如小脑桥脑角病变、脑干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适应症 各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技术操作方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之----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变;临床阳性体征概念 (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 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 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

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 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

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 一、经筋病变;陆床阳性体征概念 (一)经筋病变体征概念 经筋病变体征,是在经筋体系所属的肌筋膜带及结缔组织等,人体软体组织病变所形成的临床病态形证表现。由于这组人体组织结构体系庞大、成分复杂,起止、分布及功能各异,并形成纵横交织状态,故经筋病变临床体征,具有广泛性、多形性等待点。临床检查时,需根据经筋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组织性质,来加以识别确认。经筋病变体征,在经筋学科换称为经筋病灶。 (二)经筋病变体征检查任务要求 1.按医疗常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检,以了解全身健康状况,并为进行特殊检查提供基础依据。 2.对基础检查发现疾患可疑迹象,进行必要的特殊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3.对经筋病症可疑的恶性变及骨性病变,要加以鉴别和排除。 4.进行经筋专科有关检查。如肌电图检查,电刺激兴奋点检查,经络测定仪检查,经穴区带检查,内脏皮肤反应过敏区检查,经筋病灶检查等。 本节重点介绍经筋病灶检查的手触查灶法。 (三)经筋查灶法的地位作用 经筋查灶法在经筋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1.它于人身躯体直到200多个经筋穴位,填补了古医籍中十二经筋图线缺乏经筋胸穴的缺陷,为经筋疗法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查明上述的经筋脑穴,具有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治疗功效特殊等待点,为经筋疗法形成高疗效的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针灸探索高效、特殊脑穴,提供重要途径。 3.经筋查灶法,在明确经筋病症具有单纯型的经筋病灶喻穴点的基础上,深入查明复合型的经筋腧穴,具有点一线一面一多维性的特点,为经筋疗法确立由点的局部治疗,发展成为点、线、面及多维性的整体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对经筋病症的施治,产生了原发与继发、标与本并治的效应。 4.经筋查灶法,揭示出经筋病症临床表现具有多种特性,如结灶性、瘀滞性、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牵涉反应性、收缩性及收缩失均性、致疲劳或紧张性、隐蔽性、压迫性、症状类似性等,对解决临床医疗面临的诸多课题,产生了积极作用。 5.经筋查灶法,首次在医界揭示出48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存在经筋病变的致因,对医治奇难杂症具有现实意义。 二、经筋病灶检查 经筋病灶检查,即经筋临床阳性体征检查,简称经筋查灶,是经筋专科恃有的检查方法。本检查法,以双手密切配合的物理触诊检查为主,查明经筋病灶所在部位、形证特点,及其连锁反应规律,为临床施治提供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说明,本检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识别力强,定位准确、操作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是目前解决经筋病症疑难课题便捷的有效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程序 病人一般取卧位,医者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检查。全身性查灶,一般的检查顺序是从头部起始,延及颈、肩、胸、腹、背、腰及四肢。首先从中了解病人躯体所患经筋病变的大体情况,接着对重点病区及继发连锁反应形成的体证详细检查,以全面查出明显的及隐伏性的阳性病灶体征为目的,记录病灶的分布部位,为分别分次施治提供依据。(二)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