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虚词整理

促织  虚词整理
促织  虚词整理

高一上学期虚词举例

之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能顺木之天凡植木之性非有能硕而茂之也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其培之也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以子之道,移之官理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孤癖之隐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宫中尚促织之戏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成然之拾视之折藏之,归以示成逐趁之遂扑之以筒水灌之逐而得之上于盆而养之母闻之近抚之,气息惙然喜而捕之覆之以掌急趋之审谛之成以其小,劣之视之,形若土狗喜而收之思试之斗以觇之欲居之以为利成视之少年固强之屡撩之逐逼之遍试之每闻琴瑟之声闻之益奇之

故故乡人号之“驼”其土欲故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故不我若也故病且殆此物故非西产故天子一跬步

以早实以蕃以致其性焉尔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以子之道而卒以祸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以求重价以五年为期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以一头进令以责之里正能以神卜各各竦立以听归以示成掭以尖草以塞官责亦不复以儿为念覆之以掌成以其小,劣之思试之斗以觇之欲居之以为利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径进以啄以金笼进上宰以卓异闻加以官贪吏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天将以酬长厚者

因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因责常供因而化怒为悲因出己虫因合纳斗盆

者有类橐驼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他植者则不然苟有能反是者问者曰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邑有成名者问者爇香于鼎寻所逐者村中少年好事者亦无售者莫出其右者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天将以酬长厚者

其因舍其名其乡曰丰乐乡以致其性焉尔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培之也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其实害之其实仇之见长人者好烦其令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斫其正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解其棕缚毁其盆昂其直入其舍既而得其尸于井迷其所在成以其小,劣之而高其直宰见其小成述其异细疏其能莫出其右者当其为里正岂意其至此哉

为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吾又何能为哉!传其事以为官戒也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以五年为期居为奇货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因而化怒为悲亦不复以儿为念欲居之以为利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当其为里正

然隆然伏行既然已他植者则不然然吾居乡成然之然睹促织俨然类画一癞头蟆猝然跃去。儿渺然不知所往相对默然气息惙然虫宛然尚在庞然修伟虫翘然矜鸣

于悉埋于地于败堵丛草处又劣弱不中于款问者爇香于鼎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上于盆而养之既而得其尸于井

如莫能如也不如自行搜觅焚拜如前人如被冰雪不如拼博一笑果如成言而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我知种树而已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早缲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而江浙之梅皆病试使斗而才而又无所赔偿非字而画循陵而走而心目耳力俱穷逐而得之上于盆而养之而翁归儿涕而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喜而捕之则又超忽而跃喜而收之而高其直掩口胡卢而笑则应节而舞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类有类橐驼者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类兰若俨然类画

焉以致其性焉尔若不过焉则不及若甚怜焉青麻头伏焉裘马过世家焉

乃乃誓疗之乃强起扶杖乃赏成

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虽曰爱之虽曰忧之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顾去不复顾已去而复顾成顾蟋蟀笼虚徘徊四顾惟彷徨瞻顾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且且硕茂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且不得暇故病且殆行且速

诸献诸抚军

是苟有能反是者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夫不亦善夫!信夫!

所视驼所种树而又无所赔偿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儿渺然不知所往迷其所在寻所逐者视成所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成仓猝莫知所救举天下所贡蝴蝶抚臣不忘所自

耳自与汝复算耳今始苏耳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最新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 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 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9、不过早樵而暮归。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 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 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一一《庄子?秋水》(九上) 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兀《捕蛇者说》(九上) 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 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 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一一林觉民《与妻书》(九下) 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 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 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一一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 (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可译为" 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 2、而此地适与余近----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 4、而年又最高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三八表示承接关系。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一欧阳修《卖油翁》(七上) 3、卒辇而致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

最新苏教版18个文言虚词整理及练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集锦文言虚词练习(一) 而: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递进;C连词,表承接;D连词,表转折;E连词,表假设;F连词,表因果;G连词,表修饰;H代词,你,你的;I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J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4.抱明月而长终()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赂秦而力亏() 8.穷山之高而止()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1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去今之墓而葬焉() 1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17.潦水尽而寒潭清() 18.酌贪泉而觉爽() 19.忽然奔腾而澎湃()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2.而母立于兹()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选项见上)。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何:A疑问代词,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B疑问代词,作宾语,“哪里”“什么”;C疑代,作定语,“什么”“哪”;D副词,句首或动词前,“为什么”“怎么”;E副词,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F复音虚词“何如”,表疑问或反诘语气;G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在括号内填入相应的选项。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大王来何操?() 4.其间旦暮闻何物?()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开国何茫然!()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是何故也?() 10.今日之事何如?() 1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2.何以伐为?() 13.童子何知。()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练习题

《项脊轩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ù)老妪(ōu)珊珊可爱(shān) B.修葺(qì)栏楯(dùn)万籁有声(lài) C.先妣(pǐ)阖门(hé)冥然兀坐(wù) D.垣墙(yuán)偃仰(yǎn)呱呱而泣(gū)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B.墙往往而是(到处) 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D.大类女郎也(太像)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雨泽下注②东犬西吠③乳二世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⑤执此以朝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②⑥∕③④⑤ 4、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D.其制稍异于前 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比去,以手阖门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 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你,你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虚词整理

高考虚词整理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秋声赋》)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夫》)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②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项脊轩志》导学案整理编辑(教师版)

《项脊轩志》导学案 编写人:范月峰姚崇焕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3.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幼年丧母,仁途坎坷。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解题 “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预习案

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项脊(jǐ) 尘泥渗漉(shènlù) 修葺 (qì) 垣墙周庭(yuán) 旧时栏楯(shǔn)偃(yǎn)仰啸歌 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逾(yú)庖而宴 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 先妣(bǐ) 呱呱而泣(gū) 以手阖(hé)门象笏(hù) 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 余扃牖而居(jiōng yǒu) 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 3、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怎么写? 主要篇幅是怀人。写了已逝世的母亲、祖母、妻子。为什么写这些人物?一间书房与上述人有什么联系?文章是怎样把书房与这些人建立联系的? 探究案 一、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 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一,整体) 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整理

一、而 1、作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就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③惑而不从师 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与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与”或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⑸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⑹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作代词 ⑴您,您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若欲死而父。 3、作动词 ⑴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4、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合虚词。 ⑴【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就是而已。 ⑵【而后】才,方才;然后、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⑷【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二、何 1、作疑问代词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词梳理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点字词梳理 《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2、熊咆龙吟殷岩泉yǐn 震响 3、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 《将进酒》 1、将进酒(qiāng 请) 2、呼儿将出换美酒(拿) 《项羽之死》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zh?随从 5、田父绐曰:dài 欺骗 6、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引:率领,带领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7、汉军皆披靡:溃散 8、亡其两骑耳:失去 9、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10、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1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重点虚词: ①乃: 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汉军乃觉之:才 ②以故汉追及之:因此 无以渡:没有……的办法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 ③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④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⑤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阿房宫赋》 1、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3、楚人一炬炬,名词作动词,放火。 4、族秦者,秦也族,作动词,灭族。 5、辞楼下殿下,走下。 6、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它实际上) 4、此言得之(适宜,得当)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招致)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击退,使……退却)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1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3.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1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 1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 16.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伶官传序》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推其根本,推究 2、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3.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河北省中考涉及的文言文14个常见虚词用法整理1教学内容

河北省中考文言文涉及到的14个常用文言虚词: 下面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例句,对这些虚词加以总结。所选例子尽可能选自中考文言文篇目,实在不好想到的,从非中考篇目中选择。 一、【之】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代词,“他”,指曹刿。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①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物,可译为:“它”或“它们”,用作宾语。 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学过的知识。 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奇异的景象。 3.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5.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义,不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③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项脊轩志 字词整理

前置。 轩东故尝为厨判断句,介词,表示起点,, “自”)关窗)

久),能以(凭借)足音辨人。轩凡(总共)四遭火,得不焚被 )有神护者。 ),女子出嫁), 书写)。吾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二、、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重点词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鸡栖.于厅(休息) 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凡再 ..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家有老妪.(老年妇女) 先妣 ..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 室西连于中闺 ..(指内室) 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兹,这里) 呱呱 ..而泣(小儿的哭声) 久不见若.影(你的) 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整) 大类.女郎也(像) 比去 ..,以手阖.门(比,等到;去,离去;阖,关闭)

常见虚词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动词。“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形容词。“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通“敝”;疲惫,衰败。形容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汝见我不?”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汉亦留之以相当。”

《赤壁赋》虚词整理

(一)之 1、得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渺沧海之一粟 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消独) 2、这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到—去 纵一苇之所如(或消独) 4、定后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5、音节助词 扣舷而歌之(或代词,它,指诗经中得曲)驾一叶之扁舟(或得) 且夫天地之间(或得) 6、代词,它,她 1)倚歌而与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7、消独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苟非吾之所有 3)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5)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与 1、连词,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三)于 1、在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于就是饮酒乐甚 4)寄蜉蝣于天地

5)托遗响于悲风(或表对象) 2、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焉 1、--样子,形容词词尾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五) 乎 1、-得样子,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2、表句末反问语气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又何羡乎? 3、舒缓语调 知不可乎骤得 4、相当于“于” 相与枕藉乎舟中 (六)而 1、表转折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表承接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修饰) 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3)而又何羡乎?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3、表修饰 1)扣舷而歌之 2)倚歌而与之 3)顺流而东也 4)抱明月而长终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6)虽一毫而莫取 7)客喜而笑 4、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糜鹿 (七)者 1、定后标志

项脊轩志-字词整理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原来的)南(名作形,南边的一丈见方),可容一 渗漏)移 桌子)环顾)放置) 前置,。修理),使不上(名作状, 在上面)开)四窗,垣(砌上围墙)周(名作动,环绕) 同“返”,返回)透明敞亮)。又 栏杆)增添 光彩)。借书满(摆满吟咏诗文)端坐),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农 )美好的样子)可爱。 这样),庭中通南北为 伯父,叔父)生火烧饭)建立,设置)小门, 宴(名作动,用饭), 置常常)谓余曰:通“尔”,你)此,这)。”妪 又曰:修饰连词)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吃) 相互)应答。结束) 看望)余曰:你) 此介词结构后置关)门, 自语曰:! 过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 动,上朝),他日汝当用之!旧日的事物) 哭,大哭)不自禁宾语前置。 轩东故尝为厨判断句介词,表示起点,相当于“由”,“自”)轩前过。 关窗)而(修饰连词,的很久)凭借 (总共)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恐怕,大概)有神护者。 记事的书或文章)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 有时)写字,书写)。, 兼词,之于)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 修建,修改) 修理)。 伞盖)矣。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二、、古今异义词 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重点词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 室仅方丈 ..(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 尘泥渗漉 ..:(渗漏) 每移案顾视 ...,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 前辟.四窗(开) 室始洞然 ..(透明敞亮)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 旧时栏楯 ..(栏杆) 亦遂增胜.(美景,光彩) 偃仰啸歌 ....(安居)(吟咏诗文) 冥然兀坐 ....(静静地端坐。兀坐,端坐) 万籁 ..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珊珊 ..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迨,等到。爨,生火做饭) 墙往往 ..而是(指到处,处处) 客逾庖 ..而宴。(逾,越过。庖,厨房) 鸡栖.于厅(休息) 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 凡再 ..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家有老妪.(老年妇女)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最新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用法系统归纳 一、“以”的用法 (一)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把”“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A.屠惧,投以骨,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以:把) B.“能以径寸之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 C.“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 D.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以:根据) E.以弱为强——(以:由、从) F、不以物喜;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G、咨臣以当世之事;悉以咨之(拿)  (二)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3.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4.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以便”; 5.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6.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A、属予作文以记之(以:用来) B、以伤先帝之明 ——(以:以致)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E、以彰其咎 F、以告先帝之灵  G、故为之文以志 H、以激怒其众 I、以知天地之广大 J、将以攻宋 K、杀之以应陈涉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1、皆以美于徐公。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助词:无意如:“有以异乎”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二、“而”的用法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项脊轩志(整理)

一、通假字: 1.以当南日“当”同“挡”,挡住。2.借书满架“借”同“藉”,堆积的。3.而母立于兹“而”同“尔”,你。 一、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2.每移案桌子 3.使不上漏屋顶 4.前辟四窗在北面 5.借书满架堆积的 6.偃仰啸歌吟唱 7.亦遂增胜美景 8.墙往往而是到处 9.已为墙然后 10.凡再变矣总共;两次 11.先大母婢也去世的 12.每谓余曰常常 13.大母过余曰看望 14.久不见若影你 15.何竟日默默在此整 16.比去等到;离开 17.瞻顾遗迹过去的事情 18.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19.或凭几学书靠;桌子 20.从余问古事向 21.余久卧病无聊无所寄托 22.其制稍异于前格局和式样 23.三五之夜即“十五” 24.雨泽下注流 25.冥然兀坐端 26.风移影动吹 27.先妣抚之甚厚待 28.大类女郎女孩 29.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功名 30.儿之成长大 三、一词多义: 可容一人居数词,一(个) 1.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一(个整体)先妣尝一至助词,加强语气,无义

不能得日照到 2.得 得不焚能够 以当南日同“挡”,挡住 3.当 他日汝当用之会 余稍为修葺给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设置,砌 4.为轩东故尝为厨是 余既为此志写好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 室始洞然才 5.始 庭中始为篱起初 先妣抚之甚厚代词,指祖母的女仆 儿之成,则可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之顷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 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牙朝板 久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 日过午已昏一过 7.过 大母过余曰看望 呱呱而泣表修饰,地 8.而而母立于兹同“尔”,你 余扃牖而居表承接,可不译 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9.置 内外多置小门安装 以当南日用来 以手阖门用 10.以 此吾太祖太常公宣得间执此以朝相等于“而”,表承接,可不译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 不能得日阳光 11.日日过午已昏太阳 一日天 前辟四窗在北面 12.前 从轩前过前面 妪每谓余曰对……说 13.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