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笔记

普通化学笔记
普通化学笔记

普通化学

1、化学反应的半衰期

A A

kc dt

dc u =-

= 注意积分计算。

2、关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计算公式:G=H-TS (2)、关于H 的计算:所有稳定单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焓变为0。系统吸热焓变0>?H ;放热反应0?G ,反应向逆方向自发进行。0=?G ,表示反应达到平衡。 (5)、f

y w s

c w RT G G m r m r ln

+?=?Θ

(注意:生成物用标准状态,压强100KPA )。

3、关于化学平衡

(1)、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用平衡常数计算。 (2)、温度:注意吸热及放热。 4、关于缓冲溶液的计算:

-++=Ac H HAc

B 0 A B-Ba Ba A+Ba

-++=Ac K KAc

A A A [A+Ba][Ba]/[B-Ba]=Ka

5、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失去电子的反应:氧化反应;充当电池的负极。 (2)、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充当电池的正极。 记住: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 (3)、原电池负极写在左边,(-)Zn|Zn 2+(CZn 2+)|| Cu 2+(Ccu 2+)|Cu(+)。 (4)、标准电极:氢电极为0V 。 (5)、能特斯方程:氧化态(1)+ne=还原态(2)

)21lg(0.059

-1/21/2-+

=n

E E 应用能特斯方程应注意的情况:若电极中有气体,则用相对压力解决。若有难容固体及液体,则不用写进方程。关于有氢离子的反应,写在氧化态一边,就作为氧化态处理,写在还原态一边就作为还原态处理。

关于用电动势的大小表示可以判断氧化剂的强弱:电动势越高,高价氧化性越强,低价还原性越强。

电池电动势:E=E+-E-;若算出来为小于0 ,则正负极倒过来。(6)、关于电解的反应

阴极和阳极和原电池相反。负离子向阳极移动,正离子往阴极移动。关于阳极析出产物的顺序:

1、一般金属溶解,惰性不溶解。

2、阳极用惰性电极,卤素元素先单质析出,然后才是OH。

3、若是含氧酸根离子,一般是氧气。

关于阴极析出产物的顺序:

1、导电电极材料部参与反应,一些金属离子形成单质析出。

2、若溶液中只有带电的活泼金属离子,则是氢气。

(7)、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酸性较强):阳极:Fe-2e;阴极:2H+2e

吸氧腐蚀(中性环境)::Fe-2e;阴极:o2+2h2o+4e

差异充气腐蚀,是吸氧腐蚀的一种。

6、原子结构

(1)、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K;L;M;N

(2)、副量子数:l;

S轨道是球形,P轨道是无柄哑铃型;D四瓣梅花形;

主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离核的远近。

角量子数:确定原子轨道(波函数)的形状。

磁量子数:确定在空间的取向。

自旋量子数:确定电子的自旋方向。

(4)、关于原子轨道的排列规则:

能量最低: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电子优先占据不同的等价轨道,并保持自旋相同。

7、元素周期表

(1)、7个周期,7个主簇,一个0族;8个副族

(2)、S区(1、2主簇ns1-2);P区(3、4、5、6、7主簇,0族ns2np1-6);D区(3-8副族(n-1)d1-8ns2);DS区(1、2副族(n-1)d10ns1-2),F区(榄系,啊系(n-2)f1-14(n-1)d0-1ns2)。

(3)、元素周期的变化:

金属性:同周期减弱,同族加强;

非金属性:同周期加强,同族减弱;

原子半径:同周期减小,同族增大

第一电离能: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Be,N除外)。

原子亲和能: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Be,N除外)。

原子电负性:同周期增大,同族减小;

8、化学键及分子极性

(1)、离子键:活泼金属及活泼非金属,没有饱和性也没有方向性

(2)、共价键:电子配对,有饱和性及方向性。δ健,S-S,S-PX,PX-PX;π健:Y、Z 的。

SP杂化:1S1P杂化(2个)

SP2杂化:1S2P杂化(3个)

SP3杂化:1S3P杂化(4个)

(3)、健的极性: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健,非极性键;重心不重合的健为极性键。

分子的极性: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重心不重合的分子为极性分子。

对双原子分子:极性键对应极性分子,非极性键对应非极性分子。

(4)、分子间的力:取向力(极性分子);诱导力(极性和非极性分子靠近);色散力(非极性和非极性)。

(5)、氢键:NH3、H2O、HF

9、有机化合物

(1)、消去反应:化合物内部;缩合反应:两个不同分子之间脱去;

(2)、一种叫均聚,两种叫共聚;

(3)、塑料:热塑(线性和支链型化合物);热固(体型);用途分类:通用型和工程塑料。

通用塑料: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

工程塑料:聚甲醛(POM);聚酰胺PA(尼龙);ABS(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

10、关于溶液的依数性

依数性与溶液的本性无关,表现为饱和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冰点下降和渗透压

(1)、饱和蒸汽压下降:质量摩尔分数成正比

(2)、沸点升高:与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3)、冰点下降:与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4)、渗透压:与体积摩尔浓度及温度成正比。

(5)、体积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mol/L

(6)、质量摩尔浓度:1KG溶剂中所含物质的量。

(7)、摩尔分数浓度:溶质的量占溶液的量(含溶质、溶剂)的比值。

大学本科无机化学笔记

第四章配合物 (一)配合物AYZ的价层电子对数计算: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配位原子数n电荷数 2 注:(1)配位原子为H或卤素原子,则n1;配位原子为O,S,则n0;配位原子为N,则n1。价层电子对数 (2)电荷数:带正电时减去,带负电时加上。 (二)配合物的命名: (1)系统命名时,配体与中心原子名称间要加“合”字,简称时“合”字可以省略;系统命名时,要给出配体的个数,简称时可省略;配合物为阴离子或与之配对的阳离子为H时,需加“酸”结尾,若单独存在,称“酸根”。(2)当配合物形成体与多种配体配合时,有顺序: ①先无机后有机,如[Pt(en)Cl2] [Co(en)2Cl2]ClK[Co(en)Cl4] ②先阴离子后中性分子,如[Pt(NH3)2Cl2] K[Pt(NH3)Cl3] 二氯一(乙二胺)合铂氯化二氯二(乙二胺)合钴四氯一(乙二胺)合钴酸钾二氯二氨合铂三氯一氨合铂酸钾 (三)磁矩的计算:n(n2)BM,其中n为配合物中未成对电子数。 适用条件:不适用于第四周期后元素的磁矩计算。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一)化学热力学基本公式: ①溶解度 m溶质 100g/100g(溶剂)m溶剂 n溶质m溶剂 ②质量摩尔浓度③质量分数 m溶质m溶液 ④物质的量分数 n1 ,(其中n1n2n总)n总 ⑤溶液的蒸气压P PB*B,(PB*为纯溶剂的蒸气压,B为溶剂摩尔分数) (二)等温等容:QV rUm 等温等压:QP rHm 而W nRT,rHm rUm nRT rUm W

(三)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rGm rHm T rSm 对于任意温度T下,均有rGm(T)rHm(298K)T rSm(298K)范特霍夫等温方程:rGm(T)rGm(T)RTlnK (四)物质在热力学标态下达到分解温度时,rGm0,而rGm0。 求分解温度的最低温度: ①隐藏已知条件rG(mT)0,则有rGm(T)RTlnK. ②情况一:反应后,系统内的各组分气体分压均与大气压P相等(达到平衡),则K1,rGm(T)0. 情况二:反应后,系统内的各组分气体分压不等于大气压P,则有rGm(T)RTlnKp. ③再有rGm(T)rHm(298K)T rSm(298K),联合②中的式,即可求出温度T. (五)rSm[BSm(B)]Sm(生成物)Sm(反应物) rHm[B fHm(B)]fHm(生成物)fHm(反应物)同理rGm也可以这样计算。 注:对于稳定单质,fH(T)0kJ/mol.m 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 (一)平衡状态时,rGm RTlnK (二)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①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②平衡常数是与化学方程式一一对应的。同一反应,方程式写法不同平衡常数 的数值不同。 (三)浓度平衡常数Kc与分压平衡常数Kp的关系: Kp K(RT)cK K(pp 1 )Kp (四)偶联反应的平衡常数:若rG(1)rG(2)rG(3),则 K1K2K3mmm (298K)11lnK1rHm (五)() lnK2RT2T1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无机化学读书笔记 【篇一:无机化学学习心得】 《普通化学》培训总结 本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一名普通老师,有幸参加了高等学校教师网络 在线培训课程,同济大学吴庆生教授主讲的《普通化学》生动形象,他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给 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良多。 本门课程的培训视频以在校的普通化学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老师为 对象,主要介绍了普通化学的课程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理念、难 重点教学设计、主要的教学方法、示范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前 沿等内容。通过主讲教师对其多年课程教学经验的分享,经过面对 面交流,为我们指点迷津,提高了我们对本门课程教学能力。 我作为一名老师队伍当中的新人,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和立 场迅速切换到老师的授课思维状态,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有 了一定的感悟。我初步明白,作为一名老师,要竭尽所能的将知识 传授给学生,但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 潜能,这是我目前以至于以后都要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经过此 次的培训,给我提供了一些思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教学形式。以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当代 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拘泥于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要采用富有激情、 生动形象、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把理论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 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论与 实践完美结合。当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无机 化学当中抽象的内容,要采用动画的方式,具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 第三,教学要详略得当,对于重难点问题,要深入解析,以具体的 教学案例深入分析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和解决问题的 方法,同时,要将所学内容完美结合,前后串起来,在学习新知识 的同时,复习旧知识,而且便于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非常感谢吴教授的精彩授课, 同时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可以跟吴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使我我受 益匪浅,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 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盐 + H2↑ 3、金属 + 盐→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初三化学笔记整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金属生锈等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磁性,导电、热性等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如助燃性,可燃性,毒性, 稳定性等 3.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叫做元素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信纸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再分,而原子不能 微粒的性质: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体积小,质量轻 微粒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 微粒之间有间隙 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 4.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1 钾、钠、银、氢、亚铜 +2 钙、镁、铜、钡、锌、亚铁 +3 铁、铝 +4 硅 -1 氟、氯、溴、碘 —2 氧、硫 +2/+4 碳 -2/+4/+6 硫 计算——根据化学式求某一元素化合价:物质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 5.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6.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 质量(m)=式量(M)*物质的量(n) 微粒个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物质的量(n) 7.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A+B C 分解反应:A B+C 置换反应:A+BC B+AC 复分解反应:AB+CD CB+AD 8.氧化还原反应:物质跟氧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失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作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得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复习笔记 f区元素)

18.1 复习笔记 一、f区元素概述 f区元素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近年来人们根据光谱实验结果,认为镧系元素应是57号元素La至70号元素Yb,锕系元素应是89号元素Ac至102号元素No。71号元素Lu和103号元素Lr则应分别是第5周期和第6周期的第一个d区元素,即ⅢB族元素。f区元素又称内过渡元素。 二、镧系元素 1.镧系元素的通性 (1)镧系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可以表示为4f0~145d0-16s2。镧系元素的特征氧化值是+3。 (2)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总的递变趋势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缓慢地减小(镧系收缩)。 (3)镧系元素的水合离子大多是有颜色的,这是由于产生f-f跃迁而引起的。几乎所有镧系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都有顺磁性。 (4)镧系元素都是活泼金属,是较强的还原剂。由于镧系元素的离子半径很相近,其化合物的性质非常相似,所以它们在自然界中总是共生在一起,因此分离比较困难。 2.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Ln的氧化物多数是白色的。Ln(OH)3大多是难溶的碱,碱性随Ln3+半径的减小逐渐减弱,胶状的Ln(OH)3能在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盐。镧系元素的草酸盐

Ln2(C2O4),溶解度小。镧系元素的氢氧化物、草酸盐或硝酸盐受热分解可以得到 Ln2O3,镧系元素的配合物种类和数量比d区元素少,稳定性较差。 镧系元素氟化物难溶于水,其溶度积由LaF3到YbF3逐渐增大。 镧系元素与硫酸、硝酸、盐酸形成的盐都易溶解于水,结晶盐含有结晶水。硫酸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镧系元素的配合物 与d区元素相比,镧系元素形成的配合物种类和数量较少,且稳定性较差。 三、锕系元素 1.锕系元素的通性 (1)锕系元素 锕系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其中铀后面的元素是以人工核反应合成的,称为超铀元素。 (2)锕系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 锕系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中,89~93号和96号元素有6d电子。锕系元素中,从Ac到Am具有多种氧化值并达到高氧化值,Cm以后的元素易呈低氧化值,稳定的氧化值多为+3,唯有No在水溶液中最稳定的氧化态为+2。 (3)锕系元素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锕系元素相同氧化值的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缓慢地减小,称为锕系收缩。 (4)锕系元素的离子和单质

江南大学有机化学期末考试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价键的形成是原子轨道的重叠(从电子云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电子云相互交盖的结果)或电子配对的结果,如果两个原子都有未成键电子,并且自旋方向相反,就能配对形成共价键。 1.1)共价键形成的基本要点1.成键电子自旋方向必需相反; 2.) 共价键的饱和性,形成八隅体稳定结构;3.)共价键的方向性——成键时,两个电子的原子的轨道发生重叠,而P电子的原子轨道具有一定的空间取向,只有当它从某一方向互相接近时才能使原子轨道得到最大的重叠,生成的分子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才能形成稳定的分子。 2.由于电子云不完全对称而呈极性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可 用箭头表示这种极性键,也可以用δ+、δ-标出极性共价键的带电情况。例 3.★诱导效应产生的原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4.★诱导效应的传递:逐渐减弱,传递不超过五个原子。 5.★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一般以电负性的大小作比较 同族元素来说 F > Cl > Br > I 同周期元素来说 - F > -OR > -NR2 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来说 –C≡CR >–CR=CR2 > -CR2-CR3

(CH3) 3C– > (CH3)2CH– > CH3CH2– > CH3– 7.以I表示诱导效应, -I吸电子诱导效应,+I推电子诱导效应(具有+I效应的原子团主要是烷基,其相对强度如下: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1.构造异构体(Constitutional isomerism):分子式相同,分子中原子互相连接的方式和次序不同的异构体。这种构造异构体是由于碳架不同引起的,故又称碳架异构。P25表2-1 构象异构体:分子组成相同,构造式相同,因构象不同而产生的异构体。(构象:指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围绕s单键的旋转而产生的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列. ) 2.普通命名法: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数目表示碳原子数目,正/异/新来区别, 甲烷 衍生命名法: 以甲烷为母体,把其他烷烃都看作甲烷的烷基衍生物,一般选择连接烷基最多的碳原子作为母体甲烷 系统命名法;支链烷烃的命名与普通命名法相同,支链看作是直链烷烃的烷基衍生物 3.★系统命名法:若主链上有几种取代基时,应按“次序规则”,较优基团后列出。

普通化学笔记

普通化学 1、化学反应的半衰期 A A kc dt dc u =- = 注意积分计算。 2、关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 (1)、计算公式:G=H-TS (2)、关于H 的计算:所有稳定单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焓变为0。系统吸热焓变0>?H ;放热反应0?G ,反应向逆方向自发进行。0=?G ,表示反应达到平衡。 (5)、f y w s c w RT G G m r m r ln +?=?Θ (注意:生成物用标准状态,压强100KPA )。 3、关于化学平衡 (1)、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用平衡常数计算。 (2)、温度:注意吸热及放热。 4、关于缓冲溶液的计算: -++=Ac H HAc B 0 A B-Ba Ba A+Ba -++=Ac K KAc A A A [A+Ba][Ba]/[B-Ba]=Ka 5、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失去电子的反应:氧化反应;充当电池的负极。 (2)、得到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充当电池的正极。 记住:还原剂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 (3)、原电池负极写在左边,(-)Zn|Zn 2+(CZn 2+)|| Cu 2+(Ccu 2+)|Cu(+)。 (4)、标准电极:氢电极为0V 。 (5)、能特斯方程:氧化态(1)+ne=还原态(2) )21lg(0.059 -1/21/2-+ =n E E 应用能特斯方程应注意的情况:若电极中有气体,则用相对压力解决。若有难容固体及液体,则不用写进方程。关于有氢离子的反应,写在氧化态一边,就作为氧化态处理,写在还原态一边就作为还原态处理。 关于用电动势的大小表示可以判断氧化剂的强弱:电动势越高,高价氧化性越强,低价还原性越强。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1. 纯金属:纯净物;K Ca Na Mg Al 金属材料 合金:混合物;生铁、钢、黄铜等。 金属材料利用的早晚: ⑴早晚顺序:Cu(商)、Fe(春秋战国)、Al(100多年前) ⑵影响因素: ①金属的活动性②冶炼的难易程度 ☆注意:与地壳中金属含量无关。 金属的物理性质 共性 ⑴常温下,大多是,固体 ⑵有金属光泽,大多是,银白色 ⑶导电性、导热性 ⑷延展性 ⑸密度、熔、沸点较高 特性 ⑴常温下,汞是液体。 ⑵铜:(紫)红色;金:黄色;铁粉:黑色。 ⑶P3表8-1 ⑷P4 资料卡片金属之最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P4 讨论) 决定用途的因素(熟读) 性质决定决定用途例子 ⑴导电性制电线、电缆 ⑵导热性做炊具⑶延展性拉丝、压片、制成箔。 ⑷有金属光泽做装饰品 生活中的金属 ⑴温度计:汞 Hg ⑵壶胆:银Ag ⑶照明弹:镁 Mg ⑷暖气片:铝 Al ⑸干电池负极:锌 Zn 合金(P4) 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注意: ⑴所有的合金都是混合物。 ⑵①金+金②金+非加热熔合 ⑶两种金属形成合金的条件: 一种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种金属的沸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两种金属都处于液态)。 合金的性能: ⑴硬度大 ⑵熔点低 ⑶抗腐蚀性能好 常见合金 生铁:2%-4.3% ⑴ 钢:0.03%-2% ⑵P6 表8-2 ⑶钛和钛合金 P6 图8-6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与氧气反应 1. 2Mg+O2=2MgO 3Fe+2O2 Fe3O4 4Al+3O2=2Al2O3 2Cu+O2 2CuO “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结论: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P10探究(注意读图、做表的能力) 结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注意: ⑴实验室制H2用的是:锌和稀硫酸 ①不用Mg 的原因: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控制 ②不用Fe 的原因:反应太慢 ③不用盐酸的原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是收集的气体不纯。 ⑵Fe 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 ⑶Fe2+:浅绿色;Fe3+:(棕)黄色;Cu2+:蓝色 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P11探究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Al +CuSO4 ①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Al+3CuSO4=Al2(SO4)3+ 3Cu Cu+AgNO3 ①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 g Cu+Al2(SO 4)3 无明显现象 无 ☆Fe +CuSO4=FeSO4+Cu 现象:①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②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置换反应 ⑴定义:P11(A+BC=AC+B ) ⑵特征: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一定有单质。 ③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必定改变。(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⑶总结,你学过的所有置换反应。 金 属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镁 ①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②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产 生淡蓝色火焰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锌 ①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②同上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铁 ①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 ②同上 ③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铜 无明显现象 不反应 △ 点燃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

初中化学笔记大全 初三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气体类: 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氧气O2 通常情况下,氧气 是一种无色、无味 的气体。不易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略 大,可液化和固化。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 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 应,在反应中提供氧, 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 氧化剂 (1)供呼吸。如高空飞行、潜水、登 山等缺氧的场所,其工作人员都需 要供氧;病人的急救。(2)利用氧气 支持燃烧并放热的性质,用于冶炼 金属(吹氧炼钢)、金属的气焊和气 割、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 氧炸药等。 空气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 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2、环境污染知识: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 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3、测定空气成份或除去气体里的氧气,要用 易燃的磷,磷燃烧后生成固体,占体积小易 分离。 不能用碳、硫代替磷。碳、硫跟氧气反应生 成气体,难跟其他气体分离。 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此变化是物 理变化,不是分解反应 氢气H2通常状况下,纯净 的氢气是无色、无 气味的气体,是密 度最小的一种气体 (1)氢气的可燃性 注意:点燃氢气前一定 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2)氢气的还原性 (1)充灌探空气球。(2)做合成盐酸、 合成氨的原料。(3)做燃料有三个优 点:资源丰富,燃烧后发热量高, 产物无污染。(4)冶炼金属,用氢气 做还原剂。 二氧化碳CO2 无色无味气 体,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易液化, 固化。(固态二氧化 碳叫“干冰”) 1、既不能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2、不供给 呼吸3、与水反应 4、与石灰水反应 可用于灭火,植物的气肥,制饮料,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保鲜剂等。但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会使地球 产生“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CO 无色、无味、比空 气的密度略小、难 溶于水。 ⑴可燃性⑵还原性 ⑶毒性:一氧化碳易与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 合,且不易分离,使人 体因缺氧而死亡 CO是煤气的主要成分,还可用于冶 金工业。 甲烷CH4 沼气,天然气的主 要成分,是最简单 的有机物。难溶于 水,密度比空气的 小 可燃性 动植物的残体可分解出甲烷,可用 作燃料。

北京大学普通化学原理考试题目

说明:仅供参考!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考试专用纸 《普通化学》___级期终考试 姓名:学号:院系:班级: 考试时间:2007年1月9日14:00-16:00 命题教师:王颖霞

一、简要回答并填写(可能多选): 1.下列说法中确切的是: (1) 吸热反应都无法自发进行(2) ?Gθ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3) 吸热熵增型反应高温有利(4) ?G < 0反应能自发进行 2.下列变化中熵增的过程有: (1) 一定量的气体所受压强增大(2) NaCl溶于水 (3) 水结成冰(4) 氧气变为臭氧 (5) 某一定物质受热温度升高(6) 晶体中产生缺陷 3.根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 Na和Ca是很好的还原剂,可以 还原其他金属氯化物 (3) Cu与氯气反应时,温度越高,越 有利于CuCl的生成 (4) 温度高于500K, 金属Al总是可以 还原ZnCl2 (5) 温度在600-1600K区间,Zn既可 以还原CuCl2, 也可以还原CuCl 4.(在括号给出判断)元素的电负性差值越大,所形成的化学键离子性越强();所以,所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也越大() 5. 在下列卤化物中,键的共价性最强的是,最弱的是 1) 氟化锂2) 氟化钠3) 氯化锂4) 氯化铍 6. 下列物质中,分子间存在取向力的是 (1) BF3 (2) PF3(3) SiF4(4) PF5 (5) SF6(6) SF4 7.第81号元素是, 其核外价层电子排布为, 它位于第周期第族, 该元素的离子在水中较稳定的氧化态为,原因是 8. 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9. Fe(H2O)63+显淡紫色,说明它吸收颜色的光,相应的跃迁类型是 10. HBrO4与HBrO3相比,酸性更强的是;HBr与HI相比,酸性更强的是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1)

最新初中超级化学笔记大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 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 灰水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 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 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Pa·m3·mol-1·K-1 = kPa·L·mol-1·K-1 = ·mol-1·K-1(Pa·m3=N·m-2·m3=N·m = J )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分体积定律 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 或 式中u A 、u 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 对n = 1 mol 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 (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 i i RT RT p p n n V V =∑=∑=i i i i i p n n p p x p p n n === 或1212= = +++ i i i i n RT n RT n RT nRT V V V V p p p p =???=+???=∑ ∑ i u A B u u A B u u 2 2()()an p V nb nRT V +-=2()()m m a p V b RT V +-=

美国普通化学笔记5

Chemistry Chapter 8 ?In 1864, English chemists john newlands noticed that when the known elements were arranged in order of atomic mass, every eighth element had similar properties. Newlands referred to this peculiar relationship as the law of octaves. Howe ver, this “law” turned out to be inadequate for elements beyond calcium, and newland’s work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are the elements in groups 1A through 7A, all of which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s or p subshells of the highest 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With the exception of helium, the noble gases (the group 8A elements) all have a completely filled p subshell. The transition metals are the elements in groups 1B and 3B through 8B, which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d subshells or readily produce cations with incompletely filled d subshells (these metals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d-blok transition elements). The group 2B elements are Zn, Cd, and Hg, which are neither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nor transition metals. The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are sometimes called f-block transition elements because they have incompletely filled f subshells ?The outer electrons of an atom, which are those involved in chemical bonding are often called the valence electrons.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valence electrons accounts for similarities in chemical behavior among the elements within each of these groups. ?Ions, or atoms and ions, that have the same number of electrons and hence the same ground-state electron configuration are said to be isoelectronic. ?Atomic radius of a metal is one-hal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nuclei in two adjacent atoms. For elements that exist as diatomic molecules, the atomic radius is one-hal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nuclei of the two atoms in a particular molecule. ?When looking at a periodic table: o The elements are increasing as in atomic radius as you go from right to left, and from up to down. **** ?Ionic radius is the radius of a cation or an anion. Ionic radius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n ionic compound. ?When a neutral atom is converted to an ion, we expect a change in size. If the atoms forms an anion, its size increases, because the nuclear charge remains the same but the repulsion resulting from the additional electron enlarges the domain of the electron cloud. On the other hand, a cation is smaller than the neutral atom, because removing one or more electrons reduces electron-electron repulsion but the nuclear charge remains the same, so the electron cloud shrinks. ?Focusing on isoelectronic cations, we see that the radii of triposti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three positive charge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dipositi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two positive charges) which in turn are smaller than unipositve ions (that is, ions that bear one positive charge).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总汇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 (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word完整版)初中化学笔记(人教版)

初中化学笔记(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的发展阶段: 1. 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古代的工艺:造纸,烧瓷器,火药 2. 近代;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化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纳米技术和绿色化学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分子, 原子构成的(微观)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实验:蜡烛的燃烧) 蜡烛熔化- 物理变化;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 重点:检验CO2方法: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中,若石灰水变 浑浊则表明有CO2 的存在;反之,则没有。 2.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1)凡是同种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都属于物理变化。 2)所有燃烧,金属生锈,酿造,腐烂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毒性,腐蚀性,活动性,稳定性??)物理性质:即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磁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

区别O2 和CO2 方法: 1. 向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Ca(OH)2),并振荡,其中 瓶内石灰水变浑浊的则是CO2 ,另一瓶内则是O2。 2. 将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若木条燃烧更旺,则该瓶内气体是 O2,若木条熄灭,则该瓶内气体是CO2 小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的特点: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2)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3)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方时杯底所产生的碳黑的原因是因为燃烧不充分。 4)蜡烛熄灭时出现的白烟具有可燃性。 5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氺和二氧化 碳:即:石蜡+ 氧气点燃(这里应该是箭头,不过我打不来)水+二氧化碳(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实验(科学探究)的步骤: 1. 提出假设 2. 搜集证据 3. 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 4. 得出结论

8大高考状元化学复习笔记分享

8大高考状元化学复习笔记分享 王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学生,江西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题目量较多,单题分较少,因此波动性不大,比之数、理较为稳定。它需要识记许多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基本解题方法等,皆具有某些文科的特点。但它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如物质推断题中,你好像看到一个摩术师在向你展示其技艺而你不知其所以然。我的化学老师说,学习化学要首先对各物质性质非常熟悉,因为一些题(如物质推断题)并不能用逻辑推理方式,由果推因,只能由一些特征现象“猜”出物质或元素,这就需要对知识很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要分门别类,列出知识框表,当然这就要求能深刻理解各个概念,否则分类就没有明确标准。就这样一个框套一个框,许多小体系组成若干中体系,再结合,直至整个体系。如我通常用元素周期表来形成最基本框架,下面细分,哪些族氧化能力强,哪些物质可作半导体……同时记住一些特殊现象,如CuSO4 和H2S可生成H2SO4,用弱酸H2S产生强酸。这方面内 容一般老师都会讲,而且比我清楚得多,最好能向老师讲教。胡湛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贵州省高考理科状元):

化学大概是大家感觉比较好的科目,它和数学、物理一样,页 1 第 要把听课、钻研课本、做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化学中有几个板块: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电化学、有机化学等。我认为学好化学要注意多记、多用、多理解,化学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比较大,重要题型最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许多化学反应的特征比较明显,记牢之对于解推断题将会有很大帮助。在平时多做题时要注意总结很多有用的小结论,并经常用一用,这在高考时对提高速度有很大帮助。高考化学试题中选择题占87分之多,因此多解、快解选择题是取得好分数的致胜因素。如何才能做得快呢?这就需要你从大量解题的训练中找出一些小窍门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45克水蒸气和4.4克二氧化碳混合后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多少?①45.1,②17.2,③9,④19。如果拿到题马上开始算,大约要2~3分钟,如果你用上自己的小窍门,注意到该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只能在18~44之间,那你可只用二秒钟时间就选出正确答案。类似这样的小窍门还很多,希望大家多留心,注意寻找用熟,迅速提高模考分数。 另外,学好复习好化学并在考试中取胜的一个经验是学会“猜”。这种“猜”实际上是一种层次较高的推断,要有一定的基础,做的题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会获得一种“灵感”,自己可以创造“猜”法,因为它是你勤劳学习的结晶,不是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5版)(复习笔记 p区元素(三))

15.1 复习笔记 一、卤素的概述 卤素包括氟、氯、溴、碘和砹五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其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碘有微弱的金属性,砹是放射性元素。 1.卤素的性质 卤素的许多性质有规律的递变。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卤素原子的半径依次增大,电离能依次减小,电负性依次减小。其单质的氧化性按F 2,Cl 2,Br 2,I 2的次序减弱,卤素负离子的还原性按F -,Cl -,Br -,I -的次序增强。 2.卤素原子的价层电子结构 卤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为n s 2n p 5,除氟只形成-1氧化值的化合物外,氯、溴、碘都能形成多种氧化值(-1,+1,+3,+5,+7)的化合物。 3.卤素形成的单质 氯水,溴水,碘水的主要成分是单质,在碱存在下,促进X 2在H 2O 中的溶解、歧化。 2222X 2H O 4HX O +??→+,激烈程度:222F Cl Br >>>I 2 22X H O HXO HX ???→++←??? ,激烈程度:222Cl Br I >>二、卤化物 1.卤化物

金属卤化物;根据卤化物的键型,又可分为离子型卤化物和共价型卤化物。 (1)活泼金属和较活泼金属的低氧化态卤化物是离子型的。它们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与晶格能大小有密切联系。金属卤化物大多易溶于水,对应氢氧化物不是强碱的都易水解,产物通常为氢氧化物或碱式盐。 (2)非金属卤化物和p 区元素的多数金属卤化物都是共价型的。p 区元素中的一些卤化物也属于共价型卤化物。非金属卤化物为共价型卤化物,易水解,产物通常为两种酸。 3233BX 3H O H BO 3HX (X Cl,Br,I) +??→+=4223SiCl 3H O H SiO 4HCl +→+(3)卤化物的键型及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阳离子电荷数增大,离子半径减小,离子型向共价型过渡,熔沸点下降。 同一金属不同卤素: ①AlX 3随着X 半径的增大,极化率增大,共价成分增多; Na 的卤化物均为离子键型,随着离子半径的减小,晶格能增大,熔沸点增大。 ②同一金属不同氧化值:高氧化值的卤化物共价性显著,熔沸点相对较低。 2.卤化氢 常温下,卤化氢都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卤酸的酸性按 HFHCl>HBr>HI 的次序递减。卤化氢或氢卤酸的还原性强弱的次序为:

大学有机化学2笔记整理

Chap 11 醛、酮、醌 一、命名 ● 普通命名法:醛:烷基命名+醛 酮:按羰基所连接 两个羟基命名 Eg : ● 系统命名法: 醛酮:以醛为母体,将酮的羰基氧原子作为取代基,用“氧代”表示。也 可以醛酮为母体,但要注明酮的位次。 二、结构:C :sp 2 三、醛酮制法: ● 伯醇及仲醇氧化脱氢:(P382) RCH 2OH RCHO RCOOH 及时蒸出 1 醇 酸 。[O]:KMnO 4K 2Cr 2O 7+H 2SO 4CrO 3+吡啶CrO 3+醋酐 丙酮-异丙醇铝等 、 、、、。2 醇 酮 R --?OH R -C -R'? O 氧化到醛、酮,不破坏双键 氧化到醛、酮 通用,氧化性强, 须将生成的醛及时蒸出 ● 羰基合成:合成多一个碳的醛 ●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制备芳香族醛、酮 CH 2=CH 2 + CO CH 3CH 2CHO ]CH 2-CH 2 C O 2 ?ù?? 甲乙酮 CH 3CCH 2CH 3O CH 3CH 2CH 2CHO CH 3CHCH 2CHO CH 3 CH 3-C-CH=CH 2O 正丁醛异戊醛甲基乙烯基酮 CHO 苯甲醛C-CH 3 O 苯乙酮C-O 二苯甲酮 CH 3CHCH 2CHO CH 3 CH 3CH 2-C-CH-CH 3 O CH 34 3-甲基丁醛2-甲基-3-戊酮β-甲基丁醛 1 2 3 4 5 苯基丙烯醛3-CH=CH-CHO (肉桂醛)3 2 1 32 1 CH 3CH=CHCHO CH-CHO CH 32-丁烯醛苯基丙醛2-CH 3C-CH 2-CCH 3O O β-戊二酮 戊二酮 2,4-(巴豆醛) 1234苯基丙醛 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