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抒情歌谣集》与《丁登寺赋》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

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他

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

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

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糨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 世纪文学直接相通。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

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斯塔尔夫

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 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也各不

相同。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也各自不同。

1.德国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奥古斯特?施莱格

尔(1767-1845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 )等人。

兄弟俩是浪漫主义理论家。而布伦塔诺( 1778-1842 )等人则是德国后期浪漫派。

2.英国18 世纪末与19 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9 世纪的头30 年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其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

3.法国法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

布里昂(1768—1848 )和斯塔尔夫人 (1766-1817 )。而1827 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则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4.俄罗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是茹科夫斯基( 1783-1852 ),思想比较保守。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反映重大社会主题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 ( 1795-1844 )和普希金( 1799-4837 )。

三、生平与创作

华兹华斯( 1770-1850 ),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1.“湖畔派”诗人包括柯勒律治( 1772-1834 )和骚塞

( 1774-1843 )和华兹华斯。他们是英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

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气,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他们都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山水,故称“湖畔诗人”或“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村,赞颂大自然,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缅怀封建的中古,或描绘奇异神秘的景象和异国风光。他们在肯定永恒的绝对的“神”的前提下,认为诗的目的是赞美人性和自然,以求与人神的契合,只有儿童与“单纯的人”才能贴近自然、理解自然;并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赞扬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愚昧无知与安分守己。尽管华兹华斯及柯勒律治、骚塞等作家消极避世,逃避现实,但他们毕竟给处在初期物化现象中的人的自由的复归开出了一剂药方。这也是19 世纪初期英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表达的基本倾向。他们的重点作品分别有表现一个老水手奇特经历的《古舟子咏》、歌颂暴君乔治三世的《审判的幻景》和《丁登寺赋》等。

2.华兹华斯生平与创作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

的坎伯兰

郡的考克茅斯。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著名。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8

岁时到一个叫豪克斯海德的小镇上学,直到1787 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在圣约翰学院,他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

法、意、西三国语言。这十年的生活,对华兹华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业前一年(1790 ),由于受卢梭思想的影响,他与同学一起到法、意等国旅行,曾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在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他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黄昏信步》与《景物素描》等,就认为法国革命给人类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只是拿破仑上台

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才

使其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

一段时期之内,华兹华斯生活陷入困境。幸亏得到一位佩服他诗才的朋友死前留给他的900 英镑。1795 年6 月,他与妹妹多萝西移居塞特郡乡间。

(1)在结识柯勒律治之前(1795 ),为华兹华斯创作的早期阶段。

同年,兄妹俩人与当时已颇有名气的诗人柯勒律治交往,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

(2)1795 年至1807 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中期阶段,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两位诗人交往的最重要成果,就是1798 年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华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这一集一序揭开了英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的浪漫主义新时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