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国学-梁冬对话陆广莘6讲合集》

《细品国学-梁冬对话陆广莘6讲合集》
《细品国学-梁冬对话陆广莘6讲合集》

20110108国学堂—梁冬对话陆广莘第一讲

本期主题:百年中医存废之辩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一直以来呢,关于中西医废存的问题,变成了一百年的话题。其实到了去年的时候呢,中国的各个层面的领导人,也都提出来说,要大力发扬中医。但是,背后为什么大家一直会觉得说中医和西医之间有这样的一种矛盾呢,它的背后又是不是反映出了一种有趣的文化的冲突呢?现在我们的《国学堂》进入了2011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一年哦。我们今年呢真的很有幸,请到了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话题。陆老,您好!

片花:陆广莘,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院资深研究员,著名中医理论学家、临床家。师出中医的他为何中途学西医?又是为什么最终回归中医?学贯中西的他又如何看待中西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梁冬:陆老一再强调要问题驱动,而不要介绍人,所以陆老就一直说他关心的是问题。那陆老,作为一个国医大师,那么您以前又是研究西医的,做了那么多年的西医的医生,现在又在研究中医(后来又开始研究中医嘛)。那您觉得对于当前的问题来说,您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如果您要对中国当前中国的医疗问题提个问题的话,您想问什么问题?

陆广莘:我纠正,我先是学中医的。考了以后呢,到北京大学学了五年西医。学了五年西医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当时是这么个观念。

梁冬:那个时候国家这么高瞻远瞩啊!

陆广莘:1951年我们就参加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因为那个时候西医没有多少,很多预防工作,爱国卫生运动,都是中医参加的。

梁冬:让我想起来,好像以前讲过1949年、1950年的时候有什么爱国卫生运动啊,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很积极的。那个时候,好像所有的人都很热情在我的想象(中),就我们看到那个刚刚解放时候那种情景。

陆广莘:所谓爱国卫生运动,是针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细菌战,用细菌来杀灭中国人。所以中国这个全国动员起来,全民动员起来,搞爱国卫生运动。

梁冬:还有这么一个背景?

陆广莘:那当然了。

梁冬:我以前一直以为,爱国卫生运动就是一个……就像现在的学雷锋啊或者什么,就是那么个运动。它背后有这么深刻的政治的(一个)因素。

陆广莘:对,中国的科学家,比如说大连医学院的卫希教授,以英国的皇家协会的会员的身份签发考察的结果,(是)他们美国人在用飞机投寄生有细菌、病毒的昆虫。那么国内怎么办呢,国内就是发动全体老百姓从事一个爱国卫生运动。那么,我们中医首先就参加了,因为当时没有多少西医呀。

梁冬:那个时候您已经执业了?那已经有多大年纪了?

陆广莘:我22岁。

梁冬:22岁一个人就可以执业了吗?

陆广莘:我1945年学的,18岁学中医。

梁冬:四年学完中医,当时就可以出来执业了吗?

陆广莘:对啊。

梁冬:所以那个时候满大街中国很多中医了?

陆广莘:当时全国的西医大概不到4万。

梁冬:4万。

陆广莘:中医60万。

梁冬:60万?

陆广莘:60万。

梁冬:现在的中医有多少人?

陆广莘:现在中医大概30万人。

梁冬:好,咱们回到历史。1948年的时候,您开始执业了。在当时的情形你还记得那个时候的中国的民间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就医这个事情上来说。因为,我总感觉那是一个万恶的旧社会,那个时候大家看病怎么看呢?

陆广莘:这个时候呢,国家发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南方有一亿多人感染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呢,后来变成大肚子了,肝硬变腹水了,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譬如说有一个村,我们青浦县的那个任屯村,那么基本上就类似于绝户了。

梁冬:死到没人了?

陆广莘:对。那么这个呢,就引起中央的重视。所以就是我就1951年就参加血吸虫病的防治。

梁冬:当时用什么办法来对抗血吸虫病呢?

陆广莘:它是杀虫的话就用锑,“金”字旁一个弟弟的“弟”。

梁冬: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陆广莘:一个金属,一种金属。这个药物来杀死这个血吸虫的……

梁冬:那这个东西是西医的方法了?

陆广莘:西医的方法啊。

梁冬:那你们中医用什么方法呢?

陆广莘:那么中医呢……打针也是中医啊,管病房也是中医啊,因为西医没有多少人呢。所以就是西医学院的办班,中医听课,中医就参加到这个工作里面去。

梁冬:换句话来说,当时是用西医的方法,但是一帮中医的人在做这个事了?

陆广莘:对!但是就发现一些腹水的病人,他就没法用锑剂的时候,中医这个方法上去了……

梁冬:当时你们用了什么方法呢?

陆广莘:那中医治疗是草药,吃草药嘛,这个大概是第一次中西医的合作。

梁冬:合作……当时这个血吸虫病,跟这个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没关系吧。

陆广莘:当时我们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这个血吸虫从病源学的考察,它叫日本血吸虫。是不是日本传过来的?那么现在看来呢,不能这样说。

梁冬:对,稍事休息一下。这个《国学堂》呢,本来我想一开始就进入主题,就向陆老请教这个中西医的问题,想不到掀开了一段历史,讲到当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居然是和一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这个东西)有很深刻的关联。这个故事后来有怎么演绎,又如何影响到中西医的结合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

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请来的仍然是国学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一起来聊聊中西医的话题。话说刚才讲到当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居然是和大家怀疑是帝国主义对我们投毒有关。那时候为什么觉得血吸虫病,这个蔓延全国的血吸虫病,可能也和日本帝国主义有关呢?当年是怎么样一回事,陆老?

陆广莘:那么从病源学考察,这个命名叫做日本血吸虫,是日本科学家首先发明的,所以命名为日本血吸虫,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日本人把这个虫子传过来的。

梁冬:但是当时很多人这么认为喽?

陆广莘:当时我们是幼稚的时候,觉得好像是。但是实际上这是个命名呢,是一种学科分类。哪个科学家,这是埃及的血吸虫,这是日本的血吸虫……是这样分类。那么在防御和爱国卫生运动中间,中医需要学习现代的防御技术,那防御技术里边有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

梁冬:此话怎讲?这是什么意思?

陆广莘:这是说这个病(比如)疟疾,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引起的。

梁冬:这有什么问题吗?没问题啊!

陆广莘:这个问题接下来,那么自然第二个问题就是只有认识这个病原体,才能确诊,只有消灭这个病原体才能消灭疾病。对,而且是科学的。

梁冬:大家不都这么认为吗?

陆广莘:这问题就来了。中医治疗麻疹,小儿麻疹没有抗病毒,治疗乙脑也没有抗病毒,治疗天花也没有抗病毒……一直到非典型性肺炎,我们也没有去抗病毒,但是好了!

梁冬:这个很有意思哈,不科学,但是好了。

陆广莘:这个却成为百年来中西医论证的一个大问题。所以一百年前呢首先从清华,清华的四位国学大师中间有一位叫梁启超,他提出一个问题,百年的问题,就是“中医诚能愈病”,中医确实能治好病,“纵无人能语其愈病之理由于人”,这是文言文。中医没有人能够

把治好病的道理跟理由告诉大家,就成为我们百年的争论的开始。

梁冬:开始了,从这儿开始,原来还跟梁家有关,真是有意思。

陆广莘:你们梁家,哈哈哈……

梁冬:所以今天需要找梁家的另外一个人出来澄清,也算是历史的和合的过程。

陆广莘:这个问题是中性的。那么如果按历史的程序来说,最早回答的还是谁啊?

梁冬:是谁啊?

陆广莘:还是毛泽东。他1913年在湖南师范念书,有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里他讨论问题,他就发言,中西医道,各有所长,这么一个观念。

梁冬:这话没错啊。

陆广莘:这个观念是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各有所长。中医讲什么,“中言气脉”,中医讲气脉,血脉。西医讲什么?西医讲实验。句号。

梁冬:句号,哈哈,哈哈……

陆广莘:然后他发表意见了,然……

梁冬:逗号。

陆广莘:这个时候他的年龄有多大?

梁冬:当年的毛泽东多大呢?

陆广莘:20岁,1893年至1913年

梁冬:然什么?逗号后面说什么?

陆广莘:然,然而的然。

梁冬:对,后面说什么?

陆广莘:“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一般的人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认识。“故失之于虚”,中医说的话,看病这词,太玄,太虚。

梁冬:不是肾虚就是脾虚,都是虚的。

陆广莘:气虚。

梁冬:血虚什么的。

陆广莘:这第二句话很有意思。很多人都知道,他说西医言实验,“言实验者专求质”,物质的质,“而气则离”,气就离开了,没有了,“故常失其本”。本质本质呀,光有质没有本了,1913年时毛泽东回答的问题,当然了他是没发表,他的身份还是比较……就是学生了。

梁冬:对,卑微。

陆广莘:但是北大的名家就回答问题了。谁?陈独秀。陈独秀给青年的一封信,就是1915年。

梁冬:陈独秀1915年给青年写了什么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讲到了这个百年中医存废之争的时候呢,陆老就讲到一个话题,说当年呢,关于中西医的问题呢,梁启超提了问题之后,年轻的毛泽东虽然有很好的回答,但是因为当时太过年轻,太过卑微了,没有影响力,倒是另外一位大家,陈独秀给予了回答。他在1915年写给青年的信,大家都喜欢写给青年的信,现在各个老师都喜欢给青年写信,当年的导师,陈独秀老师也是这样,给青年写信。1915年他写了什么呢?

陆广莘:他说,为什么中医能治好病?而回答不了中医为什么治好病的道理,这是由于中医不是科学。

梁冬:不是科学?

陆广莘:不是科学。因为什么呢?三条:第一条,不解人体的构造,不理解人体的构造,不从事人体的解剖分析。

梁冬:就不把它拉剌开看。

陆广莘:因此无法回答这个病在什么地方。第二,不从事药性分析。就是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是什么啊?也没有从事化学分析的手段。第三呢,菌毒传染无闻矣,就是细菌和病毒的传染,没听说过。这符合事实吗?符合历史事实。因为中医这几千年来,它不能等到有显微镜,有发现了细菌病毒,有化学分析,没有,也没有人体解剖,这时医学就出现了。医学不能等到你出现了细菌病毒,出现了解剖学,出现了显微镜才有医学啊,在几千年前就有了。所以中医诚能愈病,是没有借助于细菌病毒,也没有解决药物的成分是什么,也没有回答疾病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的解剖学定位,这是事实。那么,陈独秀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回答中医愈病之理,治好病的道理,必须借助于科学。有什么方法呢?就要回答这个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然后这个药怎么能够杀灭细菌病毒的,怎么能纠正这个病理的,怎么能清除这个病灶的……

梁冬:就是你不能用这套方法来说,你就不是科学。

陆广莘:对,还不是科学。北大的第二个人是胡适,胡适呢,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呢?就西医啊,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你到医院给你检查了,啊,这个病因是什么,病理是什么,解剖定位是什么,说清楚了。虽然治不好,但西医是科学的。

梁冬:他也知道西医治不好,但是也是科学的!

陆广莘:诶,为什么?因为他从认识论的角度回答了病从何来的问题。病从哪里来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他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所以治不好,为什么?我现在还没发明呢,对吧?还没发明抗细菌的、抗病毒的、抗SARS的、抗乙脑的药物,他没发明呢。但是下一句话有意思了,中医能治好他的病。

梁冬:但是……

陆广莘:就是说不清楚他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历史上第一个正面说中医不科学的就这么来的。

梁冬:那么现在我们来看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呢?回溯当时这样的情景,你觉得对现在有什么意义吗?它引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陆广莘:这三个社会人……社会人物影响了政府。

梁冬:啊……

陆广莘:影响政府呢,首先是北京大学,我们叫京师大学堂,就1911年民国时那个啊。然后呢,这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的教学大纲里边要设立医学院,要办医学院。但是办的医学院是只有西医的医学院,没中医的,全国的中医就起来提意见了。教育部长说:我只能用西医,我不用中医。

梁冬:当时他的逻辑是什么?

陆广莘:就是政府认为中医需要学西医的人来研究,所以把我们的许多人呢,就学了西医了。

梁冬:啊……背景在这里。

陆广莘:我们为什么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呢?就像胡适说的,就像陈独秀说的,是吧,因为你不知道科学嘛,那么你学了科学以后你就回答中医怎么治好病的道理嘛。

梁冬:对呀。

陆广莘:所以这逻辑非常明确的嘛。那么这个命题到了50年全国卫生会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第一个任务就定的方针政策,团结中西医。啊,第二呢就提出了我们打算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用现代科学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医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保持中医学术的独立性和它固有的价值,并继续发扬下去。因此,接下来问,如何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对中医丰富的实践和经验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梁冬:这是1950年提出的?

陆广莘:50年,希望大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研究才对。

梁冬:今天也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

陆广莘:但是这两句话,我觉得是正确的。

梁冬:对啊。

陆广莘:就是研究的结果,要保持中医学术的独立性和它固有的价值,并且发扬下去。如何去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但是,这个工作还很艰巨。经历了北洋政府把中医取消在教育系统之外,排斥出教育系统,就你不能再培养了,医学教育我们就要培养西医的,中医不能培养了。到了南京政府,1929年就说中医不科学嘛,要消灭它,要……要……消灭中医,不让中医产生……啊,就现有的中医你活了,你死了以后就完了,以后就新的一代没有了。所以北洋政府是排除出教育系统,南京政府要废除中医。这么一通过,整个中医就反抗了。

梁冬:对啊。

陆广莘:中医反抗了,中药业也反抗了,那么其中1916年上海有个医生姓于,叫于峰兵,他是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他面对着政府、社会上攻击中医,要取消中医,废除中医的(声音),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梁冬:1916年?

陆广莘:1916年。

梁冬:那他这个人本身是中医还是西医呢?

陆广莘:他是西医,他是美国留学回来的。

梁冬:那这个姓于的西医,他当时发表的那篇文章,是如何看待中医的呢?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依然有请的是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给我们细数,把历史层层迷雾拨开,来重新看待当初中西医这个存废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要探讨呢?其实原因在这里,它让我想起了一个事情,就是说当年满清的那些拖着辫子的人,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进来中国就把整个中国统治下来了。那为什么后来西医两三千人,一两千人他们最后慢慢慢慢就变成了一个主流?中医就慢慢势弱了呢?最后背后的一个逻辑在哪里呢?我们尊重历史的话,慢慢会发现它后面有蛮有趣的东西。大家花一点点耐心。但是之前说到这个于姓的这位老先生,他是学西医的,当时是中华医学会的副会长,他又如何看待这个中西医的问题呢?

陆广莘:他发表了一个文章,叫《保存旧医学的商榷》,他也主张保存。他是留英的,他说的问题很尖锐,叫今之欲废旧医者,现在想废中医的国人,大半为潜藏的西医士,是潜藏的学西医的国人,此辈徒学西医的皮毛,就你学了一点皮毛,学识和经验两不足取。

梁冬:说得很有道理。

陆广莘:骤然曰中医陈腐,就要想取消它,殊不知就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中间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概都丢掉了。这个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一个判断,医学是一门实践,一门实践。它看好病,但说不清楚是得的什么病,但这看好了。反过来,你是得了什么病,细菌也清楚了,病理解剖都(清楚),(但是)治不好。

梁冬:嘿嘿……陆老,您容我插一句话。话说我想起一些事,有一些老的家庭企业,本来管得也挺好的,后来把孩子送到外面去留个洋,学个MBA、EMBA,回来之后励精图治搞改革,整个公司被垮掉了。他说得清楚,我们这个地方制度问题,财务问题,结果垮了。你不回来之前呢,这个百年企业还过得挺好。这种事情常常会发生,我觉得这个事情就跟这个西医是一样的比喻。

陆广莘:因此它的背后是两种文化。

梁冬:对了,您讲到这个地方了!

陆广莘:是两种文化的问题。毛泽东在1926年当然不是谈中医,谈什么?谈中国革命,大问题了,说中国过去的一切革命成效甚少,就在于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

梁冬:此话怎讲?

陆广莘:咱们讲讲当时井冈山斗争以后,蒋介石五次围剿,咱们待不住了,咱们跑长征了,长征最后定居到陕北,对不对?到陕北的时候多少人呢?才一万多人。那是什么年头?1935年。但是不到15年,1949年,咱们的天安门就建国大典了。

梁冬:对啊!

陆广莘: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十几年从一万多人能够建国大典?靠什么?靠着团结真正的朋友。

梁冬:这句话很深刻。你想想看,我们人生不就在这个问题吗?

陆广莘:对啊。那么医学也是诊断,你也得找啊,是朋友啊还是敌人呢?

梁冬:对啊!

陆广莘:对不对?为什么成效甚少呢?就是尽找敌人啦,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啦。

梁冬:就是你的念力,你的所有的想法,就天天去找一些问题,有些时候找到了,有些时候找不到,但是呢,你没有把你的注意力花去团结朋友。

陆广莘:对。

梁冬:深刻啊,这句话深刻啊。

陆广莘:非常深刻的问题。

梁冬:非常深刻啊,就是我们眼中看什么,你是看敌人,还是看朋友?

陆广莘:对,这是个奥秘。所以中医不认识病,就是找敌人的能力不如(西医),但是找朋友的能力很好。马克思曾经说过,几千年来,医药是和全人类最崇高美好的指标相结合的,就(是)医药是干什么的呢?

梁冬:是干什么的呢?

陆广莘:医药是为人类最崇高又美好的指标服务的。

梁冬:这是马克思说的?

陆广莘:对啊。那么全人类最崇高美好的指标是什么意思呢?是你活得长一点,活得好一点吧,对不对?

梁冬:呵呵,对啊,这是最复杂的问题,也是最简单的回答。

陆广莘:对,就是全人类最崇高的美好。

梁冬:活得长,活得好,是吧?

陆广莘:我到地球上来走一遭,我能活得长一点,然后我活得好一点,就健康一点,对不对?

梁冬:呵呵,对啊。

陆广莘:那么任何事情都要看,一要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了嘛,对不对?

梁冬:对啊。

陆广莘:那么近代医学,把疾病作为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我的任务就是找病的,啊,我发明了很多高科技就是努力找病,然后我发明很多药物是除恶务尽,啊,除恶务尽啊!细菌发现了,我消灭细菌!病毒发现了,消灭病毒!啊,昆虫发现了,我消灭昆虫!对不对?

梁冬:呵呵,麻雀发现了,消灭麻雀,麻雀虽小,但也要发现。

陆广莘:中医没这个能耐,中医它是这样说的,两千年前班固《汉书》啊。咱们《二十四史》的第二本史书,它总结汉以前的学问,其中一门学问叫方纪。

梁冬:嗯。

陆广莘:方纪就是相方纪略,是有四类学问: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大类,四大类里面有许多版本,许多的……

梁冬:这都是我关心的话题啊!

陆广莘:嗯,“方纪者皆生生之具也”。所谓方纪者,医经、经方、房中、神仙都是生生之具。用现代语言来说,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命活动的生存、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方法、技术、工具。

梁冬:您(刚才)再重复一下,哪四个东西?

陆广莘:这四类的学问。

梁冬:啊。

陆广莘:医经。

梁冬:就是《黄帝内经》这样的了?

陆广莘:诶,对,对。医经类,《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好多好多……

梁冬:对,对。

陆广莘:经方(类),啊,后来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这就是)经方。

梁冬:对。

陆广莘:房中(类),房中是性类,性的。

梁冬:就是现在各个生育防疫站,计划生育管的那部分吧?

陆广莘:计划生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说健康的性生活。

梁冬:对对。

陆广莘:啊,健康地繁育后代。第四类叫神仙。神仙呢就等于长寿了,是吧?就是道家,其他学家……神仙。这四大类的学问叫方纪。就是一个健康一个长寿嘛,对不对?那么,生命的健康长寿,那么我们在古代没有这个能力找那么多敌人的情况下,它只能尽量地团结真正的朋友。

梁冬:嗯!

陆广莘:这么是不是很幼稚的?不!它首先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四时,环境因素的春、夏、秋、冬四时之化,万物之变,物理、化学的,动物、植物的……你生存环境的,周围的水火什么的啊,叫“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没有绝对有利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有害的东西,这个观念非常重要。

梁冬:非常重要啊!你把它视为敌人,他就是敌人。你把它视为朋友,它就是朋友。

陆广莘:所以,在神农时代,他的任务,就发现了很多药物嘛,啊。叫“令民知所避就”,让老百姓知道避,就是避害,就,就利。但是接下来,中医——中国人发现没有绝对有利的东西,也没有绝对有害的东西,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所以在2500年以前,《周礼》提出了

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聚毒药以共医事”,通过什么?聚(就是)组合,通过组合可以化害为利,化毒为药,化敌为友,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人类的智慧,中华文化的智慧。所以习近平同志说,中医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因为它的观念首先是“天地之大德曰生”。

梁冬:关于天地大德,我想请陆老呢,在下一期同一节目时间,再跟我们慢慢分享。什么叫天地的大德,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光可以让你活得健康,当然,这很多人认为这个不是很重要,但是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呢,还能够让我们明白很多在日常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今天呢,特别感谢陆老和我们来一起分享了今天这一期节目!但是呢,我想跟大家稍事一起来复习一下。我听到了什么?我听到的一句话呢,就是陆老讲的毛泽东说的,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如果你天天的去在生活中发现敌人,你就会发现在你的周遭全是你的敌人,最后你被敌人包围,然后被敌人消灭。但是如果你花时间去团结那些非敌非友,以及呢,甚至把敌人也团结成你的朋友的时候呢,你就会发现生活当中一片阳光明媚。当你用这种思路来对待生命的时候呢,你会活得很长。当你用这种思路去对待公司的时候,你会发现公司活得很爽。当你用这种思路对待朋友的时候呢,你发现那些曾经你不喜欢的朋友,最终也成为了你老年的时候可以一起喝茶、下棋的朋友……这就是伟大的生命的观念。感谢陆老,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

20110115国学堂—梁冬对话陆广莘第二讲

本期主题:国医大师眼中的生生之德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在上一期我们《国学堂》的时候呢,请到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呢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就是中西医之间的背后的哲学和逻辑的观念。总体上来说呢,西方文化倾向于找问题文化。它首先分析问题,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但是呢由于我们的技术总是有局限的,所以总是发现这个问题,但是解决不了问题。于是这东西卡在这儿了。但是呢东方文化有些时候呢它不分析清楚问题,但是呢找到解决的方法,只

要这个东西相生相克,找到了,它也能活得很好。这于是呢就成了长生贵生的这样一个基础。当然了,就显得很不“科学”,因为它没有逻辑性嘛。想到此处的时候呢,就于是就引发了一个“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首要问题。”这样一个讨论。如果你每天去发现问题的话呢,你会发现你有发现不完的问题,于是你的生命中到处是敌人。但是如果你拥有包容的心态,让所有人都变成朋友,或者看不到敌人的坏处,只看见敌人的好处变成你的朋友的话呢,诶,你的生活就另外一番景象。也许很多时候不能够把问题讲清楚,但是它却有利于你的生活品质的提高。今天呢我们继续有请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什么叫做生命。陆老您好!上一次我们讲到一个话题,又讲到这个生生之大德这个问题,诶,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什么叫生生之大德呢?

陆广莘:这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叫天地之大德曰生。曰就是叫,叫做生。那么西方的哲学家就强调说,中国的哲学啊,宇宙演化中出现的最伟大的事件叫大德。天地是个宇宙,宇宙演化中出现的最伟大的事件就是大德,是吧?是什么?在物质世界中出现了生命。他把它们演绎了,用现代语言来演绎了,这个命题很重要。这个命题既符合历史事实,也符合生命的价值观。

梁冬:我就要请教您了,这个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

陆广莘:根据现代的知识,宇宙大爆炸是一百五十亿年以前,一百五十亿年以前。到了五十亿年以前,比较不是准确的。

梁冬:大概吧。

陆广莘:出现了地球了。

梁冬:就是用了一百亿年?

陆广莘:一百亿年以前根本没有生命。那么五十亿年以前出现地球了,开始也没有生命。

梁冬:它是个水泥……

陆广莘:前十五亿年没有生命,它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一个化学的世界。在三十五亿年前出现了单细胞生物了。

梁冬:这个东西很有意思,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怎么来的呢?

陆广莘:这个生命特点是什么呢?是它中期性开放的,不是什么水土都能进去,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出来。第二,里面呢它自组织的,自己组织的,往上走,往前走。第三,它有生命周期,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这是什么?就是细菌。就是微生物,单细胞生物。经历了二十五亿年的漫长的进化,就三十五亿年前。到了十亿年以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这是生命生物里边有很多的细胞,可以几百,可以几千万。每一个细胞有它自己的功能,有自己的责任,跟别人可能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完成这个整个生命的任务。就是多少年这二十五亿年,花了二十五亿年,到距离现在十亿年前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这个由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有没有物质的进化?有一点。有没有能量的进化?也有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单个细胞都在信息海洋里边,就是信息海洋里边游泳啊,是在信息网络里边的进化。

梁冬:这个话很深刻啊!这个事情跟现在的互联网的这个共同深化、演化体是很像的。

陆广莘:对,所以生命的本质是信息网络演化过程。

梁冬:这个,第一个问题,从物质化学的,变成有那么一个……有边界的,里面自己搞定自己的,然后呢进出自由的,还有生命周期的,这么个东西是怎么变过来的?

陆广莘:就是这个事实就是这样。

梁冬:噢,先讲事实。

陆广莘:诶,这个现象。但是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需要二十五亿年。

片花:国学堂记:穿越二十五亿年的漫长时光,生物实现了由单细胞向多细胞的进化,物质和能量固然有所改变,但更重要的,是信息网络的形成。中国的生物大爆炸在哪里出现的?人是怎么直立起来的?中国价值观怎样回应如此精彩的生命演化进程?

陆广莘:一亿年前,它的这个网络就往背后上啊就慢慢聚合了,前头还有鼓起来了,就脊索了,有个脊柱了,有了前面一个大脑了。好,出现一亿年以前,出现生物大爆炸。在哪里?云南!

梁冬:噢,真的啊?

陆广莘:云南的邓江。

梁冬:全地球都在那儿吗?

陆广莘:别的地方不知道

梁冬:哦,在中国起码……

陆广莘:中国已经发现了,云南邓江……古生物发现。这个时候的生物就发展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多得不得了。生物大爆炸。就是说,当这个网络变成有个脊柱了,然后前面有个脑袋了……诶,这是一亿年。

梁冬:找一天去邓江参拜一下。

陆广莘:然后三百五十万年出现人类了。脑袋瓜起来,人站起来了。

梁冬:有那么久吗?三百五十万年了吗?

陆广莘:就是人到现在大概有三百五十万年

梁冬:有那么久吗?

陆广莘:那是最早的古人了,对不对?

梁冬:噢,古人。

陆广莘:可能还没有语言啊,还没有文字啊,但是它站起来了。

梁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陆广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梁冬:哈哈哈……

陆广莘:诶,所以说中华民族,这个优秀的文明智慧,这个文明是什么呢?要求学习“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价值观,就是什么,“参赞天地之化育。”人到地球上干吗的?就是要参加和赞赏像天地之间生生化化一样,你得帮助它,完成生命的生长发育。所以文化这个观

念在西方语言,叫culture。

梁冬:culture。

陆广莘:culture,文化的原来定义就是:一个是耕耘;第二是栽培;就是养育。对生命的……帮助他生命很好的生长发育完成。

梁冬:怪不得老北大呢。

陆广莘:这样一个生命,要求尽量寻找对它生长有利的环境。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改变世界的实践。

梁冬:嗯,改变世界的实践!

陆广莘:对。所以马克思说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世界。而根本的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就是实践第一位。什么是实践呢?

梁冬:就是修口头禅是不够的,关键是实践谁修?

陆广莘:嗯,这个实践是改变世界。怎么改变?改变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咱们前几年一直强调科学不科学。对吧!1999年世界科学大会。总结二十世纪和展望二十一世纪,对吧?所以第一条,要总结和反思二十世纪的科学,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国家一般叫科学作为一个形容词。科学不科学。

梁冬:但是……

陆广莘:冬但是实际上科学本身,不是个最高的评价标准。

梁冬:稍事休息一下,今天陆老讲的这个东西,我们想重说这个事情到底科学不科学?好像就已经是最高的评价标准了,但是陆老师说,科学不科学并不是最高标准,科学并不代表真理,对吧?

陆广莘:科学为谁?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梁冬:它只是个服务者,但它不代表人类?

陆广莘:对。

梁冬: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片花:国学堂记:世界科学大会的第一条,是总结和反思二十世纪的科学,它只是一个服务者,人类的发展才是最高评价标准,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以人为本”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它又有什么我们不曾理解的深层内涵?《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刚才陆老师讲到一个很有趣的话题,科学不科学并不是最高标准,是吧?这个话……此话怎讲?

陆广莘: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评价科学,对吧?第二,承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应该站在全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贯穿问题和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梁冬:这句话是来自这里来的?

陆广莘:这个是人类的觉悟啊。

梁冬:是啊,觉悟很高啊,是吧?

陆广莘:人类觉悟,是吧!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那么它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

梁冬:是什么呢?

陆广莘:就是我们过去常提的那些以物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梁冬:原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同样一句话什么不同的人听,听到不同的东西,咱听到的是表面的这句话,但是你反过来看之所以要这样提,一定是以前有个问题在那里,以前的问题就是以物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陆广莘:我长期以来的拜倒在物质的脚下,不是有一种唯物主义吗?

梁冬:对呀。

陆广莘:首先对唯物主义提出批评的是谁?

梁冬:是谁?

陆广莘:马克思。

梁冬:真的啊?!

陆广莘: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梁冬:您好渊博!

陆广莘: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的主要缺点,就在于把客观实践的感性世界,就是我们人身之外的物质世界,我可以感性认识的一个世界,只是当作一种课题的形式来理解,就定向型思维。比如说“疾病”,医学的对象是什么?医学的对象是疾病,好了,糟糕了……

梁冬:医学的对象不是疾病。

陆广莘:就告诉什么,你尽找病,那不是……你越找病就是等于所谓的什么?医学为什么到现在有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就像毛泽东说的中国的革命为什么以往的革命成效甚少,就在于你净找敌人了嘛,你还得找朋友嘛!

梁冬:对呀。

陆广莘:你应该团结真正的朋友嘛,这个价值观是称为我们对“生”这样一个价值观的附带产物,你想生,你把别人都消灭的生,你也生不了。所以这个生必然是生态的,中医怎么说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你活大家一块活,这是生态共衍。

梁冬:您说到这个地方,我想到另外一个词,生意,是吧?以前咱们做生意都讲是你死我活,我把你干掉,或者我怎么从上游、下游、消费者、员工或者股东那里拿到更多的利益,现在不是这样看了,是所有人共赢之后,才是真正的生意。

陆广莘:对。

梁冬:生意啊,伟大的生意呀!

陆广莘:就是生命必须在生态中共衍,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就是个生态共衍。

梁冬:生态共衍。

陆广莘:生态共衍,你活大家活。

梁冬:你好大家好。

陆广莘:需要这么一个气派,需要这么一个境界,需要一个胸怀,这是中华文明。

片花:国学堂记:唯物主义哲学的倡导者马克思,竟然曾经是批评唯物主义的先驱,也许我们周遭的世界是不能被仅仅当作一种课题来理解的,所以医学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消灭疾病,每一个生命应该如何发展?孩子的教育又应该坚持怎样的路线呢?

陆广莘:更重要的是下边一个问题,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宗旨也提出两条。第一条,是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第二条,是帮助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梁冬:这句话套过来,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记下来,怎么样教育小孩子。第一,自我生存的能力;第二是什么来着?

陆广莘: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梁冬:对,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吧?如果父母能对小孩子做到这样,如果老板对员工能够有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好了,他能够自己活着,自己活得很好,还自己学习自我发展个性还发展,这不也挺好吗?

陆广莘:就是说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生命是具有个性的。

梁冬:每一个生命都是个性的?

陆广莘:对,每一个生命具有自己个性的,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么标准品。

梁冬:但是现在我们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界定这个人是不是糖尿病。

陆广莘: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就在世界科学大会,承认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发现了,人是具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的,就加了四个字,自我和能力。

梁冬:以前没有这四个字吗?

陆广莘:前边是科学,看二十世纪的科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要承诺二十一世纪科学,要站在全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命题,是人是具有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而这个能力是具有个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医学去发展它。

梁冬:但是不能标准化它。

陆广莘: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嘛。

梁冬:所以这个世界为什么那么多蚁族啊!这么多学生,几百万学生,它就几十个专业,它必须按这个方向培养,出来的人那不是标准化的,谁都可以取代,对吧?这叫蚁族嘛。所以我觉得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呀,就在于说要求每一个人都一样,当然这个好管理了。

陆广莘:也是以人为本。第三,生命是可以通过生态来共衍的。

梁冬:生态共衍,这话很……我感觉到它的力量,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陆广莘: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然后在一个经过二十五亿年的长期的酝酿,在这个多细胞生物里边共衍的嘛。

梁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开始的时候呢,在北京东直门内呢,就有一家餐厅,后来很多餐厅都在那开了,就形成了簋街。但是就竞争,有一些就开得更好了,有一些开得就被淘汰了,房租在涨,你干的不好就被淘汰了,最后就形成一条非常有魅力的簋街了,所有晚上3点钟找不到地方吃饭的人全去簋街吃,因为它这个餐厅越开越火,所以它是一个生态共衍的过程。

陆广莘:对!

梁冬:所以你不要怕去火的地方开餐厅,是吧?

陆广莘:这个在老早在几十年前上海四马路,四马路什么?书店。然后这一条路是鞋店,都是那么多,生态的共衍。而且呢,他们同行可以成立一个同业公会,然后就成立他们的规矩,然后共同发展。所以人需要有这么一种生态共衍的概念。生态才能共衍。

梁冬:所以现在有一个政策,说你在这开了个诊所旁边三百米之内不能开诊所,这个道理就是应该在一公里内开100家诊所,最后这条街所有的好中医都来了。如果按你的思路的话,应该这样去做了。但在此之前呢,跟大家分享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当年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叫刘烨的人,这个人呢,他们班上还有叫章子怡等等等等很多人,当时他说快活不下来,同班同学都很优秀,后来发现呢,这个人才是一窝一窝出来的。用陆老的话来说呢,它有一个生态的共衍的过程,所以呀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就扎入到优秀的人当中去。很多人说我要跟他们拉开距离之后呢,我还有点优势,不是的,越是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呢,你越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是吧?稍事休息,马上继续回来《国学堂》。

片花:国学堂记: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圣贤品自高。是生态共衍滋养生命的最佳例证,既然这样,大锅饭的失败又如何解释呢?生态共衍和个人努力之间,又应该如何平衡?《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欢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继续我们来一起倾听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来分享这个生生之德。这个中国所有的文化呢都是告诉你如何生的文化,就是什么叫如何生呢?就是如何活得好的文化。而背后其实不光是一个人活得好,你还得一个组织活得好,一个公司活得好,一个国家活得好,一个地球活得好,甚至是地球上的所有的物种要活得好。这才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大德嘛。

陆广莘:生态共衍并不排除个人的努力。因为刚才说了,每个人他具有自己个性的,每个人是具有他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所以在生态共衍中间,不是我去吃现成饭了,就是你也得做出贡献。所以这样的职业分工,就是我扶你,你扶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么一种观念,这样的社会是和谐的。所以说生命能不能健康,就关键是能不能和谐,三个层次。

梁冬:哪三个层次呢?

陆广莘:第一,人跟自然环境的和谐;第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第三,人本身自己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和谐。

梁冬:就是里面还有几个人,我在打架。

陆广莘:就是心理和生理。

梁冬:甚至好几个心理。

陆广莘:形体和精神,就是基本上,那么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也就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和谐。

梁冬:实际上呢刚才陆老讲的这三个关系,大家认真想想,你人生当中的所有的问题,也就是这三个问题了,对吧?你是不是能够和各个物质世界的和谐,你吃进的东西你怎么消化它,它怎么消化你,这个是一个物质世界。你跟人际关系,很多的女性是吧,乳腺增生啊,软巢囊肿啊,全部都是夫妻关系不和谐导致的,那情绪的问题淤积最后就变成身体问题。脸上长疮等等等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我打架,自己身心打架,除了刚才陆老讲的身体和精神打架之外呢,有些时候精神还有好几个精神自己在打架,是吧?这个问题,于是这些问题呢,就变成你不健康的外在的原因了。

片花:国学堂记:对于我们反复讨论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定义,即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个方面的和谐。那么中医又怎样定义健康呢?古老的中医和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又实现了怎样的殊途同归?

陆广莘:那么中医对这个健康的定义,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呢现代理论怎么解释呢?正气存内,就是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生理学家发现身体的各种指标,都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保持稳定状态,你36度5到37度5中间的体温是正常的。如果是38度了、39度了你不是发烧了吗?

梁冬:对。

陆广莘:所以所有的指标都处在一个比较窄的范围内,我们叫内环境稳定。诶,英国人就发现,六十年代他们就提出来中医为什么能治好病?就是因为他强调内环境的稳定以抵抗疾病胜于直接治疗疾病。这是1962年。

梁冬:就是对生态的控制,而不是解决问题。

陆广莘:他是要内环境的稳定,稳定才能生存啊。这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很稳!就是稳健稳健,稳乃健。稳定者是健康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它风浪很大,但是我照样还是很稳。

梁冬:内环境的稳定很重要。

陆广莘:内环境的稳定是生命的第一个条件,内环境需要稳定。只有内环境稳定才能实现第二个任务,对外才能实行适应。

梁冬:这个逻辑有次第的,不是外面影响里面,而是里面影响外面。

陆广莘:对。

梁冬:这个很重要,以前我们都认为是外面影响里面。

陆广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叫什么?生命的以物质的依恋性为基础的自我独立性问题。

梁冬:这句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除了你有那么一坨肉以外,你得在这坨肉里面还有一个东西是不归属这坨肉的,它自己独立存在的,是这个意思吗?

陆广莘:中医的说法,就是“成败立俯由腹中”,你成功,你失败,你站直了,你趴下都是你中间自己内部的事情,这是个体的责任感,个体的责任心。如果一个生态里边,每个个体都是各自进好、自强不息,那么这个生态是这个人,但是吃大锅饭就不行了。大锅饭那个,好,我就不干了,那退化了,所以个人的努力,个人的责任,以人为本就是意味着,你

每个个人到地球上来,你就有这个责任,做好参与到生态网络里边去。同时要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环境,帮助大家能一起走,有这么个胸怀。总而言之,你成家,你具有家庭的责任。你生孩子了,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是你每个人的具体的工作。

片花:国学堂记:每一个人的责任是要参与好自己的生态网络,而完成这一使命的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途径,就是尽本分,几千年以前的孟子如何道破人性中最大的弱点?而几千年的文化又承载着怎样的使命?《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陆老又讲到一个话题,要尽本分。

陆广莘:对,尽本分。都尽力本分,那么我们整个的群体都才是和谐的。所以必须从每个人出发,以人为本也必须从每个人实践总体的自觉,也是文化的自觉。

梁冬:这话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最怕很多人自己的事没搞定,非要去指责别人做得不好,这就乱了,或者就是你有什么责任嘛。你把自己搞健康了,就是最好的。前两天咱们药坊不是有一个老年人来吗,他老指责他的儿女不好,结果他把自己弄得很病。最后呢他女儿带着他来看病。所以你要是把自己解决好了,你不用管儿女,你已经是对儿女最大的支持了。

陆广莘:这人……孟子曰: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人最大的毛病把自己的地不种,到别人家去种地。

梁冬:对,这个是常常有的事情。

陆广莘:“其所求於人者重”,求於人者重,所以己任者轻,就是自己的责任就减轻了,就是说不是在其位谋其政,自己好,干好了(就好了)。问题对每一个人他自己的定位,从中国的文化,几千年的文化,那么这个文化是干吗的呢?

梁冬:干嘛的呢?

陆广莘:以文化人的。它的任务是以文化人。

梁冬:此话又怎解呢?

陆广莘:既然是以人为本,那么地球上如何能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如何去实现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呢?就是人,人具有这个责任,也担承这么一个责任。所以以文化人,由文来教化人,让人懂得天地之大德曰生。懂得你到地球上来,你就要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么一个崇高的境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有这个胸怀,叫厚德载物。就是把物很好的利用过来,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食,作为医生来说,世界上没有不是药的,都可以当药,这么个胸怀,这是团结真正的朋友吧!

梁冬:在这里。

陆广莘:对不对,头发可以当药,指甲可以当药,砒霜可以当药,那么我通过聚合,通过聚毒药以攻于事,比如这个砒霜有毒的,但是我跟豆豉结合在一起,这变成没毒了,可以当药了,那是宋朝,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所以我觉得,医学它不仅仅是医生的学问,它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学问。因为它也是所谓自知之明的一门学问,而我们学的数理化天地生,是了解地球上的物质世界的知识,原不是人自己的知识,小学、中学、大学应该教什么?应该教你如何理解人自己的学问。

梁冬:认识你自己。

陆广莘:对!认识你自己哲学的最高的层次,对吧?那么你应该理解人是什么样的!所以以文化人。

梁冬:说的是这个东西。

陆广莘:修身修身嘛,修身才能齐家嘛,齐家才能治国嘛

梁冬:治国才能平天下嘛。

陆广莘:对,所以从自己做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医学思想,都应该把个人摆进去。但是请注意,千万别把养生看成我活得长一点,光顾自己了就不行。

片花:国学堂记:孟子说: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大学将修身至于修齐治平之首。《弟子规》的顺序也是教人。先习孝弟礼仪而后学文。传统文化的智慧在于首先要求人们了解和修炼自身。但这却与个人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注重自身和贡献群体的完美平衡点究竟在哪里?为什么说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就是认清责任所在?

梁冬:首先得让自己先活得好。

陆广莘:对,但是首先要自己承担责任。

梁冬:噢,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陆广莘:首先你对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你的贡献。

梁冬:先讲贡献。

陆广莘:当然了。

梁冬:我有一次去德鲁克管理学院,它上面写一段话,你今天为大家贡献了什么?他问的是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问自己你为别人贡献了什么?

陆广莘:对,对,所以养生的这个生是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宇宙演化中最伟大的事件。是从物质世界中出现了生命了,物质世界出现生命,这个生命是毋庸置疑,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没有物质不行,但是它有自我的独立性。我们要尊重每个人自我独立性,自己要尊重自己的自我独立性。

梁冬:话说到就是这里了。什么叫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啊?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这话怎么讲?前两天我们公司,我自己的公司有一个同事辞职了,有些同事就说他的确做得不好,所以怎么怎么样。当时我就突然间想,为什么我们不看看自己呢?于是我问了所有人,这个同事的离职,你有什么责任?我有什么责任?每个人先说在这个事上我有什么责任,最后呢经过这场会之后呢,最后发现,原来这个同学的走……这个同事的离职啊,完全不仅仅是跟他有关,更多的是跟我们每一个人做得不到位有关。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没有做好的时候,是要为整个集体负责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这个世界就会和谐。那换句话来说,对于现在家庭来说也是一样,很多的家庭甚至有很多的矛盾,夫妻总是互相指责,男的说女的不够温柔,女的说男人不够坚强,那实际上呢?实际上是你问自己够不够温柔,你问自己是否有担当,当把自己问好了,别人自然而然的就会也看他的问题,于是生态就能进化共衍,这个家就变成是个生命了,因为有男人有女人,它就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有房子没有家,没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它也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家嘛。好了,感谢陆老,我们下一期同一时间再见。谢谢大家收看今天

的国学堂。

20110122国学堂—梁冬对话陆广莘第三讲

本期主题:生命厚德在于变害为利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上一期的时候我们有请到了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和我们聊到了关于生命的话题,其中就引发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家庭?我们上次结束之前讲的问题,什么是家庭?两个人在一起,它为什么就成了家了?是一张结婚证吗?是住在一起吗?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俩发生了一个共同演化的过程,彼此有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彼此之间还有互相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等等等等,就成为一个家了。你承认它,它是个家,是吧?你不承认它,那就不是一个家了。那么中间是什么呢?人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人的身体,到底什么是生?到底什么是死?诸如此类。那国医大师陆广莘老师呢在过去的两周的时间里和我们一起分享了这个话题,让我们看到什么叫生生之德。陆老,那个,关于生命这个话题,我觉得您可以经过两期的排演之后,跟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生命了?

陆广莘:“性命生死”这四个字,关键词,在孔夫子的《孔子家语》边下了简短的定义。性,就是形于一谓之性,形体的形,形于一,谓之性。分道谓之命。就是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的规律或者轨迹,有……或长或短。化于阴阳,向性而发谓之生。化,分化,阴和阳,向性而发,阴生阴,阳生阳,向性而发。然后就是生,生命的生。然后数尽化尽,这个分化的能力到了,数尽了,化穷数尽谓之死。这四个字定义非常奥妙。生命是有限的,(这生命)但是中医说的文化,把生命作为一个最崇高的价值,生命只能往前走,拉不回来的。所以神转不回,回则不转,那是要拉回来,他就生机就没有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生命我们(之)所以要珍惜,就是(因为)过了这一天以后就没有了。

梁冬:我们每一天都是有生之年最年轻的一天。

陆广莘:所以关键是脚下,是今天,做好每一天的。而且生命只能是往前走的。那么这个自组织、自演化干嘛用呢?是为了实现……对内实现内环境的稳定,实现稳态;对外实现对外环境的适应,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对)春夏秋冬,早晚(什么)环境变化的适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