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超敏反应

合集下载

超敏反应 教学PPT课件

超敏反应 教学PPT课件

Fc
FcεRⅠ
肥大细胞
IgE -亲细胞抗体
High level of IgE in atopic patients
Regulation of IgE synthesis
1. Genetical factor family history of allergy,high levels of
IgE,increased mast cells;
组胺 PAF PGD2 LTC4
TNF、PGD2、 PAF、 LTC4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缩 肠能动 性增强
炎症
组织 重构
速发相反应与迟发相反应
五、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 过敏性休克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Ⅳ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超敏反应的类型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皮肤出疹子 水泡
过敏性哮喘
过敏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已达到总人群的20%~30%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Anaphylaxis allergy atopic
** IIggEE为为亲亲细细胞胞性性
抗抗体体,,通通过过其其FFcc
段段与与肥肥大大细细胞胞和和
嗜嗜碱碱性性粒粒细细胞胞表表
面面FFccεεRRⅠⅠ结结合合,,
使使机机体体处处于于致致敏敏
状状态态。。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对过敏原的暴露量来减轻或消除过敏反应。
01
超敏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识别过敏原
了解和识别过敏原是预防超敏反 应的第一步,家长和医生应密切 关注宝宝的过敏症状,并找出可
能的过敏原。
避免接触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应尽量避免宝 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避免在花 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或在家中安 装空气净化器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试验包括 斑贴试验和划痕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和损伤特征来确定超敏反应的类型。
治疗
治疗Ⅳ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无法避免的过敏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
室内清洁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和整理家 居环境,以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免疫疗法
免疫耐受
通过免疫疗法,逐渐增加宝宝对过敏原的暴露量,帮助宝宝建立对 过敏原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脱敏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以进行脱敏治疗,通 过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渐提高宝宝的耐受性。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目录CONTENTS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概述(动物微生物课件)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概述(动物微生物课件)

3.药物治疗
对已出现过敏症状的动物,可用药物治疗。
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 释放 •阿司匹林--- 抑制前列腺素 •肾上腺素、色甘酸钠---阻止生物活 性介质的释放 ②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 异丙嗪等 ③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抢救过敏性休克 •钙剂、Vit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和减轻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迟发型
T细胞介导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
迟发型
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过敏性变态反应或 速发型变态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 体介导产生,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例如: 由异种动物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 及青霉素等药物引起的全身过敏反应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初次受变应原刺激之后,遗传敏感的机体可产生相当量的IgE抗体(IgE由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正常人畜IgE含量很低); IgE具有亲细胞的特性,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段受体 结合,使机体处于敏感状态;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致敏细胞表面的IgE特异性结合,激活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 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导致I型超 敏反应。
皮试
2.脱敏和减敏治疗 若难以避免再接触变应原,可采取脱敏 注射方法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 如马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小剂量,短间 隔(20~30min),多次皮下注射。 注意: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过一定时 间后,IgE将再产生,机体将重建敏感 状态。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如花粉、尘螨,小剂量,长间隔(一周 左右) ,多次皮下注射。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Carl Prausnits-Giles 1876-1963
1966, Discovery of Immunoglobulin E and mechanisms of IgE-mediated allergic reactions
主要过敏成分是AgE
Kimishige Ishizaka(1925-)and Terako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或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Ab介导 Ab介导
免疫复合物型或
Ab介导
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效应性T细胞介导
Type I Anaphylaxis hypersensitivity
Type II Cytotoxic hypersensitivity
• 重症肌无力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长期服用α-甲基多巴病人,有(1%)可产生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
其机理为:多巴改变了红细胞膜上的Rh系统的e抗原 产 生抗RBC抗体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导致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药物(青霉素)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
(半抗原)
+
蛋白 (血细胞膜 或血浆)
Ishizaka
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allergen(过敏原)
吸入性
注入性
(药物等)
食入性
接触性
花粉(pollen):花粉产量大,授粉期长,质
轻,粒小,多属风媒花粉。花粉的播散具有区 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豚草花粉(ragweed):主要过 敏成分是AgE和次要过敏成分是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

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

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而V型由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一、概念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

1型超敏反应

1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 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一)变应原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

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

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 A2 等。

(二)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 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

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

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 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

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 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 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Fc ε R)结合。

结合于细胞表面的 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

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

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 IgE Fc 受体,能与 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1型超敏反应

1型超敏反应

(三)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Ⅰ 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 变应原 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抗体, 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 抗体 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物质。 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物质。
分 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真菌、螨等; 吸入性变应原 2) 食物变应原 虾等; 3) 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 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其它:某些酶类物质、动物皮屑等。
(四)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效应阶段
动画.exe 动画
11
问题1 问题1:皮试应该是青霉素过敏患者第一次 接触青霉素,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 接触青霉素,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 问题2: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已经产生IgE抗 问题2 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已经产生IgE抗 IgE 那它就可以和肥大细胞结合, 体,那它就可以和肥大细胞结合,再同抗 原结合,最后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 原结合,最后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I型超 敏反应发生。 敏反应发生。为什么需要再次接触相同抗 原?
肥大细胞
刺激产生
抗原
特异性 IgE 致敏细胞
+
嗜碱性粒细胞
FcεR I与IgE ε 与 结合
再次接触
FcεR I交联 ε 交联
脱颗粒释放
合成后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
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常晋霞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一)概

第4章 1超敏反应 PPT课件

第4章 1超敏反应 PPT课件

(三)发生过程
1、T细胞致敏阶段 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
释放淋巴因子 巨噬细胞活化和释放溶酶体酶 CTL效应
(四)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2、接触性皮炎
Contact dermatitis(接触性皮炎) vs tuberculin reaction(结核菌素反应)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抗代
谢药物等免疫抑制剂
二、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或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超敏反应
(一)概念
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Skin test for allergy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脱敏注射:
指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 减敏疗法:
对一些已查明但又难以避免的变应原(花粉、 尘螨)的处理,常用于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 者的治疗,小剂量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 下注射防止急病复发
3、药物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的某个环节
(1)变应原(allergen)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和尘螨 食物型变应原:鱼虾和牛奶 药物:青霉素和磺胺
(2)抗体(IgE) IgE具有同种组织细胞 的亲嗜性,其Fc段能 与同种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膜上的 FceR结合。
IgE合成的调节:
遗传因素:家族易感性 Th2细胞 CD40和CD40L 细胞因子:IL-4
Ⅲ型超敏反应, Step-1
血液形成大量的可 溶性抗原-抗体复合 物,不能被巨噬细 胞完全清除

1型过敏反应

1型过敏反应

四、防治原则


(一)查找过敏原,避免再接触 治疗过敏症最有效的措施是寻找出过敏 原,但要在2万种不同的诱发因子中准确地找 到致病因子犹如大海里捞针。有些过敏原即便 找到却难以回避,如花粉、尘螨、冷空气。 方法:询问病史、过敏原筛查。
(一) 过敏原筛查


适应人群:过敏原因不明的患者。 方法: 1 皮内试验、点刺法、斑贴试验、激发试验 (结膜、鼻粘膜、支气管试验;食物、药物激 发试验)。缺点:有损伤性、有一定的危险, 不可能检测到所有过敏原。 2 体外酶联免疫吸附法;缺点要抽血,检 测价格昂贵
(二)特异性脱敏和减敏治疗
WHO在其关于免疫脱敏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 指出,“免疫脱敏治疗是唯组织提出了,“使用高品 质的标准化脱敏制剂,使用最佳的过敏症治疗 方案,包括清除过敏原、患者免疫修复、过敏 并发炎症适当的对症药物治疗、标准化脱敏制 剂免疫治疗,简称“四合一的四联疗法”方案。
在自然界中的蜂毒、蛇毒,机体内的补体C3a、 C5a等也能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介质。




(三)效应阶段:上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 器官和组织,致使出现相应的生理功能紊乱, 基本病理变化为: ① 平滑肌痉挛:气管、支气管、胃肠道。 ②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局部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 症。 ③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相应的临床症状。

1 脱敏治疗: 对必须使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而又过敏的患者, 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多次注 射的方法,可以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称为脱敏 治疗。其原理可能是小剂量过敏原进入机体内, 可使有限数量的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少量 生物活性介质,但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同时介质作用时间短无积累效应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版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人卫 版

CONTENCT

• 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超敏反应的治疗与预防 • 超敏反应与人卫版《医学免疫学》
的联系
01
超敏反应的定义与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总结词
由IgE介导,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发生,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 敏反应。
详细描述
Ⅰ型超敏反应也被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一种过敏反 应。当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B细胞会分泌IgE抗体,这些抗体与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 这些细胞会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过敏症状,如 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04
超敏反应与人卫版《医学免疫学》的联系
《医学免疫学》中关于超敏反应的描述
定义
超敏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是 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后所 发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 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发生机制
超敏反应的发生涉及免疫应答的 多个环节,包括抗原的识别、免 疫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的释放 等。
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02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过敏原与IgE结合
过敏原通过与特异性IgE抗体结合,触发Ⅰ型超敏反 应。
引发炎症反应
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引发炎症反应。
释放过敏介质
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导致血管 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和支气管痉挛。
Ⅲ型超敏反应
总结词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以免疫复合物沉积为主要特征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详细描述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引发的炎 症反应。这些免疫复合物在局部沉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炎症。典型的例子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1型超敏反应

1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是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在数分钟内所发生的超敏反应。

其主要特点是:①发生快,消退亦快;②主要由特异性 IgE 介导;③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超敏反应的物质(一)变应原凡进入机体能诱导产生特异性 IgE 类抗体,导致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y)。

有些变应原为完全抗原,也有些为半抗原。

一般变应原均属外源性抗原。

临床上常见的变应原有: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 A2 等。

(二)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为 IgE ,因其由变应原诱导产生,又称为反应素(allergins)。

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极低,超敏患者明显升高。

IgE 主要在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和超敏反应常见的发生部位 .被变应原刺激后,易于产生 IgE 类抗体的机体为特应性素质个体,亦称过敏体质者。

研究表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 MHC Ⅱ类基因中的某些位点有关, IgE 为亲细胞抗体,能通过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IgE Fc 受体(Fc ε R)结合。

结合于细胞表面的 IgE 比较稳定不易降解。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能释放或介导合成大致相同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等。

此二类细胞来源于髓样干细胞前体。

其细胞表面均具有高亲和力的 IgE Fc 受体,能与 IgE Fc 段牢固结合。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淋巴组织、子宫、膀胱、以及消化道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微血管周围和内脏器官的包膜中,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超敏反应课程课件

超敏反应课程课件

发病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由IgE介导,引发炎症介 质释放和组织损伤。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 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引
发细胞损伤。
由IgG或IgM介导,引发 免疫复合物形成和组织
损伤。
由T细胞介导,引发炎症 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
临床表现
Ⅰ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表现为呼吸道痉挛、呼吸困难
等症状。
Ⅱ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病等,表现为红疹、黄疸、溶 血性贫血等症状。
Ⅲ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表现 为关节肿痛、肾脏损伤等症状 。
Ⅳ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 等,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等
症状。
02
Ⅰ型超敏反应
概述
定义
Ⅰ型超敏反应是由IgE介导的快速 超敏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诊断与治疗
诊断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需要进行详 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以确定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和炎症 反应的存在。
治疗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通常需要使 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来抑 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同时根据疾 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05
Ⅳ型超敏反应
概述
定义
特点
Ⅳ型超敏反应是由细胞介导的免疫反 应,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发生。
发生机制
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 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IgE抗 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导致 过敏症状。
特点
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常见疾病: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超敏反应讲解

超敏反应讲解

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方法检 查过敏反应引起的器官损伤
皮肤测试: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 等方法检测过敏原
肺功能检查:通过肺功能测试、支气管激 发试验等方法检测过敏性哮喘
血液检测:通过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嗜酸 性粒细胞计数等方法检测过敏原
食物过敏原检测:通过食物过敏原检测方 法检测食物过敏原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点:由抗体和补体介导导致细 胞损伤和组织损伤
症状:包括皮肤过敏、哮喘、过 湿性关节炎等
治疗方法:抗组胺药、糖皮质激 素、免疫抑制剂等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原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 织中
治疗:抗组胺药、糖皮质激 素等
避免接触触发因素
了解自己的过 敏原避免接触
保持室内清洁 减少尘螨、花
粉等过敏原
避免使用刺激 性化妆品、护
肤品
避免食用易引 起过敏的食物 如海鲜、坚果

提高自身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等 充足睡眠: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淋巴细胞活化:T细胞或B细胞被激活产 生效应细胞
免疫记忆:记忆细胞在再次遇到相同抗 原时迅速活化增强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抗原进入机体:抗原通过呼吸道、消 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
抗原识别: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产生 特异性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特异性抗体与抗原 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细胞活化:抗原-抗体复合物激 活免疫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症状:皮肤红肿、瘙痒、疼 痛等

1型超敏反应

1型超敏反应

气道平滑肌痉挛
可逆性的喘息 咳嗽収作 胸闷
气道炎性水肿、充血 迟发相反应 渗出物增加甚至粘液 完全阻塞呼吸 栓阻塞气道 道将可能致命
新合成介质:
前列腺素(PG) 白三烯(LT)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细胞因子:IL-4, IL-13,TNF
嗜酸性粒细胞 致敏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脱敏的机制
少量多次地消耗致敏效应细胞的活性介质 通过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生特异性IgG,
该过程的成功可能依赖于Th1/Th2 细胞亚群 Th1 的最终平衡。
Th2
抑制向IgE 的 同型转换
反复受最小程度 连续给予过敏原, 共刺激而失能 牺牲Th2 向IgG4 的同 型转化
4、药物治疗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
2、控制过敏原
建议所有病人对床垫呾枕头要用外套,换能够用 热水洗的床上用品 枕头、床垫、毛毯、长毛玩具 对卧室进行调整以减少螨生长呾过敏原积聚的空 间。控制湿度作为一个中长期的目标,需要与患 者进行讨论。
3、脱敏注射
脱敏(或去敏)是每周或每月在 过敏症患者皮下注射逐渐增加剂 量的纯化过敏原,持续长达3 ~ 5 年的一个治疗程序。
1、一般为蛋白质(常有生物学活性),或 能与蛋白结合的半抗原 2、可溶性好,易突破屏障进入机体 3、能在特定人群中选择性诱生特异性IgE
肥大细胞
来源:髓样干细胞前体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细胞生物学特征:
肥大细胞
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FcεR不IgE结合后,即为致敏状态
TypeⅠhypersensitivity
Ⅰ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概念

超敏反应概念

超敏反应概念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了解超敏反应的概念呀。

首先呢,超敏反应就是我们的身体对一些外来的物质,像啥过敏原之类的,反应过度啦。

这可不像正常的免疫反应哦。

正常免疫反应是身体在抵御病菌啥的,超敏反应有点像是身体“太激动”了。

这一步其实很好理解的吧?不过呢,可别小瞧它,这是理解超敏反应的基础,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先把这个搞清楚!然后超敏反应会有不同的类型呢。

比如说有那种速发型的超敏反应。

就像有些人突然碰到了花粉,然后一下子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发红起疹子,哎可难受了!这时候身体就像是拉响了警报,迅速做出反应,速度那叫一个快。

我自己有时候看到那些对花粉过敏的人,就觉得超敏反应真的很神奇又很麻烦呢。

这一类型的超敏反应,大家要重点去理解它的迅速性哦!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通常会再回顾一次这个特点,真的,要记牢呀!还有一种是迟发型的超敏反应。

这个就有点不一样啦。

它不是马上就有反应的,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比如说几天之后,身体才开始有反应。

就像有些药物过敏,不是吃下去立刻就不舒服,而是过了一阵儿才开始出现症状。

这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奇怪呢?为啥会这样呢?其实这是身体内部的免疫细胞在慢慢“酝酿”反应呢。

这一类型相对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不过别担心,你要是多读几遍,就会明白的。

我通常会在这个环节花多一些时间,确保自己搞得更明白。

超敏反应在我们生活中还挺常见的呢。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太让人头疼了!了解超敏反应的概念,不管是对我们自己关注健康,还是对以后可能要学习更深入的医学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哦。

这真的很重要,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1型过敏反应

1型过敏反应


因此,短时间内小剂量多次注射过敏原,可使 体内致敏细胞分期、分批脱敏,以至最终全部 解除致敏状态。此时再注射大量抗血清时就不 会引起超敏反应。但这种脱敏作用是暂时的, 经过一定时间后机体可重新恢复致敏状态。

2 减敏治疗 对一些已查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却难 以避免接触的呼吸道、皮肤过敏反应等,可采 用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逐渐增量、 多次皮下注射过敏原的方法,达到减敏的目的。 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过敏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诱导机体产生能与IgE竞争过敏原的特异性IgG 有关。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又称为封闭性抗体。

(四)过敏性休克 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 常发生于药物或血清注射之后数分钟之内发生, 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主要症状有: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喉头水肿、气管和 支气管痉挛及肺水肿引起。表现为胸闷、心悸、 喉头有堵塞感、呼吸困难及脸色涨红等,伴有 濒危感、口干、头昏、面部及四肢麻木



(2)微循环障碍症状:由微血管广泛扩张所 致。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畏寒、冷汗、 手脚发凉、脉搏细数微弱及血压下降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脑部缺氧所致。 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 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有机 典、多种抗毒血清等为常见过敏原。
过敏原


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亦称变应原、致 敏原。 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与人类密切接触的 过敏原也有2000~3000种左右。它们通过吸入、 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 常见的过敏原如下:
1、吸入式过敏原: 如花粉、柳絮、粉尘、真菌孢子、螨虫、动物 皮屑、羽毛、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等。
(二)特异性脱敏和减敏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重点内容
(一)概念
由致敏T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作用后,引起 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 的炎症损伤。 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主要的参与因素
1、抗原
➢胞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细胞抗原(如肿瘤抗原和移 植细胞)等; ➢某些化学物质
2、T细胞
➢CD4+Th1:介导炎症损伤 ➢CD8+CTL:细胞毒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 Step-4
➢吸引白细胞浸润 和聚集:中性粒 细胞和单核/巨噬 细胞
III型超敏反应, Step-5
➢ 白细胞释放多种活性 物质,造成炎症。最 终导致组织损伤与出 血。
➢ 活化血小板:释放活 性胺类
(五)IC致病的机制
(六)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由Ⅲ型超敏反应所致的疾病成为免疫复合物病 (immune complex disease, ICD): 分为局部ICD和 全身ICD。如:
IgG、IgM;补体 巨噬细胞;NK细胞
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 IgE结合,使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 缩、腺体分泌增强。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溶解靶细胞。
Ⅲ型 (免疫复合 物型)
Ⅳ型 (迟发型)
IgG、IgM、IgA;补 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
(四)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同种异型抗原 ➢ 异嗜性抗原 ➢ 自身抗原 ➢ 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Ⅱ型超敏反应造成细胞损伤的机制
(五)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输血反应 ➢ 新生儿溶血病 ➢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甲状腺功能亢进
新生儿溶血症
➢ 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高度过剩:形成微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易形成中等大小的IC(19S)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形成大分子IC
➢ 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结合价,带电性等 ➢组织学结构和血液动力学因素:如血流缓
慢的血管分叉处易沉积IC ➢机体清除IC的能力:补体和吞噬细胞
(四)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器质上的损伤。
(三)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 药物过敏性休克 ➢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四)IgE相关过敏疾病的治疗策略
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 青霉素皮试 ➢ 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第四章 临床免疫 超敏反应
教学重点:
1、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型 2、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特点
教学难点:
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
你们常常见到的过敏现象有哪些?
鼻息肉
扁桃腺炎
湿疹
荨麻疹
哮喘
结膜炎
SLE
血清病
漆树毒素反应
肉芽肿
内容
• 超敏反应的概念和分型 • Ⅰ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 • Ⅲ型超敏反应 • Ⅳ型超敏反应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 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抗代
谢药物等免疫抑制剂
二、Ⅱ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或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超敏反应
(一)概念
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 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CD40/CD40L
IgE Fc受体: FcεRⅠ
➢高亲和力的IgE Fc受体, 主 要分布于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上。
➢桥联反应: 当变应原使膜 上相 邻的两个 FcεR Ⅰ桥 联时, 可引起一系列生化 反应,释放出生物活性介 质,导致Ⅰ型超敏反应。
变应原 IgE FceRI
脱颗粒 超敏反应
(3)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一)概念
• 由IgE抗体介导的、肥大 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参 与的,在再次接触抗原 的数分钟之内就发生的 超敏反应。
• 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 最快,故又称速发型超 敏反应。
重点内容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重难点内容
1、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体;中性粒细胞;肥 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肥大
大细胞;嗜碱粒细胞 细胞、嗜碱粒细胞、血小板等,引起炎
;血小板
症。
致敏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直接杀伤 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以单 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思考题
➢ 什么是超敏反应? ➢ 常见的变应原有哪些? ➢ 试列举每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发
概念: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 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 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 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
机体 抗原
已致敏机体
隐匿性过程
明显的症状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 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allergen)或过 敏原(anaphylactogen)。
(1)致敏阶段(sensitization phase) 指自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机 体产生IgE并结合到靶细胞上 的过程。
(2)发敏阶段(effect phase) 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 与已经结合在靶细胞 上的IgE发生特异反 应的过程。
➢速发相反应(acute reactions) ➢晚期相反应(late phase
三、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
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
• 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 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以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 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分型: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 临床特征将其分为四型:
① Ⅰ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 ② Ⅱ型,即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③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④ Ⅳ型,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Ⅲ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Ⅳ型由T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
一、Ⅰ型超敏反应 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Poisonivy (漆树毒) poison oak reaction
Contact dermatitis (接触性皮炎) reaction to leather
Contact dermatitis (接触性皮炎) reaction to mango sap
Granuloma(肉芽肿) in a leprosy(麻疯病)patient
(二)特点
有补体参与,以细胞毒型为主,杀伤引起细胞不可逆损伤。
(三)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因素
1、抗原
➢ 机体细胞上固有的抗原成分:同种异型抗原(ABC血 型抗原、RH抗原、HLA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 原
➢ 吸附到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 2、抗体 ➢ 主要是IgG(IgG1、IgG2或IgG3)和IgM,少数为IgA 3、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 4、补体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急性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 球肾炎) ➢慢性免疫复合物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血清病(Serum sickness)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介质:
① 颗粒内预先形成的介质: ➢ 组胺 ➢ 激肽释放酶 ➢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② 活化后新合成的介质: ➢ 白三烯(LT) ➢ 前列腺素D2(PGD2) ➢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 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等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生机制,以及相关疾病? ➢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阐述Ⅲ型超敏
反应的发生机制。
➢ 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是 IgE相关过敏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 T细胞(特别Th2),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在迟发相反应及慢性炎症反应中也 起着作用。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特性:
➢ 来源于CD34+多能造血干细胞 ➢ 含有丰富的胞浆颗粒 ➢ 是组胺及其它炎症介质的主要来源 ➢ 表达 FcεRⅠ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参与因素
1、抗原(按来源分) ➢ 内源性抗原:肿瘤抗原等 ➢ 外源性抗原: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异种血清等 2、抗体
主要是IgG和IgM类,还可以是IgA
Hale Waihona Puke (三) 免疫复合物(IC)形成和沉积的条件
➢ 抗原物质持续性存在——必要条件 ➢ 免疫复合物(IC)的分子量
不溶性大分子IC: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可溶性小分子IC:易被肾小球滤过清除 中等大小的IC:19S,不易清除,易发生沉积
Skin test for allergy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 脱敏注射:
指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 ➢ 减敏疗法:
对一些已查明但又难以避免的变应原(花粉、 尘螨)的处理,常用于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 者的治疗,小剂量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 下注射防止急病复发
3、药物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的某个环节
(1)变应原(allergen) ➢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和尘螨 ➢食物型变应原:鱼虾和牛奶 ➢药物:青霉素和磺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