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机械安全_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_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

2《机械安全_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_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
2《机械安全_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_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GB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GB/T15706.1-2007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Safety of machinery-Basic concepts,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Part1:Basic terminology,

methodology

目次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

5 减小风险的策略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

用于GB/T 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

GB/T 15706《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由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第2部分:技术原则。

本部分为GB/T 15706的第l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0-1:2003《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英文版),并按照我国标准的编写规则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与ISO12100-1:2003的不同为:将标准正文后面的英法德三种文字对照的索引改为英中两种文字对照的索引。

本部分代替GB/T 15706.1-1995《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吉林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联认证中心、广东金方圆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聂北刚、李勤、王学智、居荣华、肖建民、宁燕、王国扣、隰永才、张晓飞、富锐、程红兵、孟宪卫、赵茂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706.1-1995。

引言

GB/T 15706的首要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总体框架和指南,使其能够设计出在预定使用范围内具备安全性的机器。同时亦为标准制定者提供标准制定的策略。

机械安全的概念是指在风险已经被充分减小的机器的寿命周期内,机器执行其预定功能的能力。

本部分是机械安全系列标准的基础标准。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

——A类标准(基础安全标准),给出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一般特征。

——B类标准(通用安全标准),涉及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防护装置:

a) B1类,特定的安全特征(如安全距离、表面温度、噪声)标准;

b) B2类,安全装置(如双手操纵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防护装置)标准。

——C类标准(机器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的机器或一组机器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本部分属于A类标准。

若C类标准的内容偏离本标准第2部分或B类标准的规定,则以C类标准为准。

建议将本部分纳入培训课程和手册,以便设计者掌握基本术语和通用设计方法。

本部分起草时已参照了ISO/IEC指南51《安全特征关于标准中该类条款的指南》的内容。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于实现机械安全的基本术语和方法。

本部分陈述的条款供设计者使用。

本部分不涉及家畜、财产或环境的损害或损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570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5706.2-2007 机械安全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第2部分:技术原则(ISO12100-2:2003,IDT)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机械 machinery

机器 machine

由若干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至少有一个零件是可运动的,并且有适当的机器致动机构、控制和动力系统等。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应用目的,如物料的加工、处理、搬运或包装等。

术语“机械”和“机器”也包括为了同一个应用目的,将其安排、控制得像一台完整机器那样发挥它们功能的若干台机器的组合。

注:附录A给出了机器的一般图示。

3.2

可靠性(机器的) reliability(of a machine)

机器、机器的零部件或装置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限内执行规定功能且不出现故障的能力。

3.3

可维护性(机器的) maintainability(of a machine)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方法对机器执行所需的各种维护活动,使其实现或恢复预定使用条件下功能状态的能力。

3.4

易用性(机器的) usability(of a machine)

机器所具有的,由于其特点或特征,使得机器的功能很容易理解,容易使用的能力。

3.5

伤害 harm

对健康产生的生理上的损伤或危害。

3.6

危险 hazard

潜在的伤害源。

注1:“危险”一词可由其起源(例如:机械危险和电气危险)。或其潜在伤害的性质(例如:电击危险、切割危险、中毒危险和火灾危险)进行限定。

注2:本定义中的危险包括:

——在机器的预定使用期间,始终存在的危险(例如:危险运动部件的运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弧、不健康的姿势、噪声排放、高温);

——意外出现的危险(例如:爆炸、意外启动引起的挤压危险、泄漏引起的喷射、加速/减速引起的坠落)。

3.7

相关危险 relevant hazard

已识别出的机器本身存在的或由机器引起的危险。

注:相关危险是GB/T 16856所述的过程中某一步骤的结果。

GBT 16856.1-2008 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第1部分原则.pdf

GBT 16856.2 机械安全风险评价第2部分实施指南和方法举例 .pdf

3.8

重大危险 significant hazard

属于相关危险,需要设计者根据风险评价采用特殊方法去消除或减小的风险。

3.9

危险状态 hazardous situation

指人员暴露于具有至少一种危险的环境。这类暴露可能会立即或在一定时间之后对人员产生伤害。

3.10

危险区 hazard zone/danger zone

使人员暴露于危险的机械内部和(或)其周围的任何空间。

3.11

风险 risk

伤害发生概率和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的综合。

3.12

遗留风险 residual risk

采取保护措施之后仍然存在的风险(见图1)。

注:本部分中,遗留风险是:

——在设计者采取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

——采用了所有的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

3.13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在内的全过程。

3.14

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机器限制的确定、危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的组合。

3.15

风险评估 risk estimation

确定伤害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发生的概率。

3.16

风险评定 risk evaluation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判断是否已达到减小风险的目标。

3.17

充分减小风险 adequate risk reduction

至少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根据合理的要求进行的风险减小。

注:确定风险是否充分减小的判据在5.5中给出。

3.18

保护措施 protective measure

用于达到风险减小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由下列人员实施的:

——设计者(本质安全设计、安全防护和附加防护措施、使用信息);

——使用者(组织方面: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工作许可制度;附加安全防护装置的提供和使用;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

见图1。

3.19

本质安全设计措施 inherently safe design measure

通过改变机器设计或机器工作特性,而非使用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来消除危险或减小与危险相关的风险的保护措施。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4章,探讨了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减小机器风险。

3.20

安全防护 safeguarding

使用安全防护装置保护人员的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使人员远离那些不能合理消除的危险或者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无法充分减小的风险。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5章对安全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3.21

使用信息 information for use

由信息载体(如文本、文字、标记、信号、符号、图表)组成的保护措施。这些载体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注:GB/T 15706.2-2007中第6章对使用信息进行了详述。

3.22

机器的预定使用 intended use of a machine

按照使用说明书提供的信息使用机器。

3.23

可预见的误用 reasonably foreseeable misuse

不是按设计者预定的方法而是按照容易预见的人的习惯来使用机器。

3.24

安全防护装置safeguard

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

3.25

防护装置 guard

机器的组成部分,用于提供保护的物理屏障。

注1:防护装置可以:

——单独使用,对于活动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闭合”时才有效,对于固定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处于“锁定位置”才有效;

——与带或不带防护锁的联锁装置结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防护装置处于什么位置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注2:根据设计,防护装置可以称作外壳、护罩、盖、屏、门和封闭式装置。

注3:防护装置的类型及其要求。见GB/T 15706.2-2007中5.3.2和GB/T 8196。

固定式防护装置 fixed guard

以一定方式(如采用螺钉、螺帽、焊接)固定的,只能使用工具或破坏其固定方式才能打开或拆除的防护装置。

3.25.2

活动式防护装置 movable guard

不使用工具就能打开的防护装置。

3.25.3

可调式防护装置 adjustable guard

整体或者部分可调的固定式或活动式防护装置。在特定的操作期间,调整件保持固定。

3.25.4

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与联锁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

——在防护装置关闭前,其“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不能执行;

——在危险机器功能运行时,若打开防护装置,则发出停机指令;

——在防护装置关闭后,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规定。

3.25.5

带防护锁的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with guard locking

与联锁装置、防护锁定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

——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前,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不能够执行;

——在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所产生的风险消失之前,防护装置保持关闭和锁定状态;

——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后,被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和锁定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5.6

具有启动功能的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with a start function

可控防护装置 control guard

特殊联锁防护装置,一旦其到达关闭位置,便发出触发机器危险功能的命令,无须使用离合启动控制。

注:GB/T 15706.2-2007中5.3.2.5给出了关于使用条件的详细规定。

3.26

保护装置 protective device

防护装置以外的安全装置。

注:3.26.1~3.26.9给出了保护装置的实例。

3.26.1

联锁装置 interlocking device

联锁 interlock

用于防止危险机器功能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指只要防护装置未关闭)运行的机械、电气或者其他类型的装置。

3.26.2

使动装置 enabling device

与启动控制一起使用并且只有连续操动时才能使机器运行的附加手动操作装置。

注:GB 5226.1—2002中9.2.5.8给出了使动装置的规定。

止-动控制装置hold-to-run control device

只有当手动控制装置(致动机构)动作时才能触发并保持具有危险性的机器功能运行的控制装置。

3.26.4

双手操纵装置 two-hand control device

至少需要双手同时操作才能启动和保持危险机器功能的控制装置,并以此为该装置的操作人员提供一种保护措施。

注:GB/T 19671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6.5

敏感保护设备 sensitive protective equipment(SPE)

用于探测人体或人体局部,并向控制系统发出正确信号以降低被探测人员风险的设备。当人体或人体局部超出预定范围,如进入危险区(触发),或在预定区域内检测到有人存在(现场感应),或在以上两种情况均发生时,敏感保护设备将发出信号。

3.26.6

有源光-电保护装置(AOPD) active opto-electronic protective device(AOPD)

通过光-电发射和接收元件完成感应功能的装置,可探测特定区域内由于不透光物体出现引起的该装置内光线的中断。

注:GB/T 19436.2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6.7

机械抑制装置 mechanical restraint device

在机构中引入了能靠其自身强度防止危险运动的机械障碍(如楔、轴、撑杆、止转棒)的装置。

3.26.8

限制装置 limiting device

防止机器或危险机器状态超过设计限度(如空间限度、压力限度、载荷力矩限度等)的装置。

3.26.9

有限运动控制装置 limited movement control device

与机器控制系统一起作用的,使得单次致动只允许机器元件做有限运动的控制装置。

3.27

阻挡装置 impeding device

物理障碍物,如低位栅栏、栏杆。其设置不能阻碍人员进入危险区,但能通过在自由进入处设置障碍物减小进入危险区的概率。

3.28

安全功能 safety function

其失效后会立即造成风险增加的机器功能。

3.29

意外启动 unexpected start-up/unintended start-up

由如下原因引起的任何由于其不可预测性而产生危险的启动:

——由于控制系统的内部失效或外部因素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导致的启动指令;

——由于对机器的启动控制器或其他零部件(如传感器或动力控制元件)的不适宜的动作所产生的启动指令;

——动力源中断后又恢复产生的启动;

——机器的零部件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影响(重力、风力、内燃机的自动点火等)产生的启动。

注:在正常操作期间,自动机器的启动不是意外启动,但就操作者而言可视为不期望的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应使用安全防护措施(见GB/T 15706.2-2007第5章)。

[选自GB/T 19670-2005《机械安全防止意外启动》中3.2]

3.30

危险失效 failure to danger

由机械或其动力供应中产生的并且会增加风险的所有故障。

3.31

故障 fault

产品不能完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护或其他计划的行动或因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注1:故障通常是产品自身失效引起的,但即使失效未发生.故障也可能存在。

[IEV 191-05-01]

注2:在机械领域,英语术语“fault(故障)”通常是按照IEV 191-05-01给出的定义等同使用。注3:实际中,术语“故障(fault)”和“失效(failure)”通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3.32

失效 failure

产品完成要求的功能的能力的中断。

注1:失效后。产品处于故障状态。

注2:“failure(失效)”与“fault(故障)”的区别在于,失效是一次事件,故障是一种状态。注3:这里定义的“失效”,不适用于仅由软件构成的产品。

[IEV 191-04-01]

3.33

共因失效 common cause failure

由单一事件引发的不同产品的失效,这些失效不互为因果。

注:共因失效不应与共模失效相混淆。

[IEV 191-04-23]

3.34

共模失效 common mode failure

以相同故障模式为特征的产品失效。

注:由于共模失效可能由不同原因引起,因此不应将共模失效与共因失效混淆。

[IEV191-04-24]

3.35

紧急状态 emergency situation

必须立即终止或阻止的危险状态。

注:紧急状态可发生在:

——机器正常运行期间(例如由于人员的交互作用或受外界影响);

——由于机器任何部件发生故障或失效。

3.36

紧急操作 emergency operation

用于终止或阻止紧急状态的所有操作和功能。

3.37

急停 emergency stop

该功能:

——阻止正在发生的或降低所存在的对人员的危险、对机械或正在进行中的工作的损害;

——由单人动作触发。

注:GB 16754给出了详细规定。

3.38

排放值 emission value

将机器产生的排放物(例如噪声、振动、危险物质、辐射)进行量化后的数字值。

注1:排放值属于机器性能信息的一部分,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

注2:术语“排放值(emission value)”不应与“暴露值(exposure value)”相混淆。暴露值是指在机器使用中,对人员在排放物中暴露程度的量化。暴露值能用排放值进行估算。

注3:建议利用标准方法(如比较相同的机器)测定排放物量值和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3.39

可比较的排放数据 comparative emission data

从同类机器上收集到的用作比较的一组排放值数据。

注:关于噪声的比较,见ISO 11689。

4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

4.1 概述

本章提供对基本危险的描述,以帮助设计者去识别所考虑的机器可能产生的相关危险和重大危险,以及与机器的预定使用环境有关的危险(见5.3)。

注:关于与机械相关的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危险状态的更详细列表,见GB/T 16856-1997的附录A。

4.2 机械危险

4.2.1 与机器、机器零部件或其表面、工具、工件、载荷、飞射的固体或流体物料有关的机械危险可能会导致:

——挤压;

——剪切;

——切割或切断;

——缠绕;

——吸入或卷入;

——冲击;

——刺伤或刺穿;

——摩擦或磨损;

——高压流体喷射(喷出危险)。

4.2.2 由机器、机器零部件(包括加工材料夹紧机构)、工件或载荷产生的机械危险是有条件的。主要由以下因素产生:

——形状:切削元件、锐边、角形部件,即使其是静止的;

——相对位置:机器零件运动时可能产生挤压、剪切、缠绕区域的相对位置;

——抗翻转性(考虑动能);

——质量和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可能运动的零部件的势能;

——质量和速度:可控或不可控运动中的零部件的动能;

——加速度/减速度;

——机械强度不够:可能产生危险的断裂或破裂;

——弹性元件(弹簧)的位能或在压力或真空下的液体或气体的势能;

——工作环境。

4.3 电气危险

这类危险是由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电击或灼伤引起的,产生原因包括:

——人体与以下要素的接触:

a) 带电部件,例如在正常操作状态下用于传导的导线或导电零件(直接接触);

b) 在故障条件下变为带电的零件,尤其是绝缘失效而导致的带电部件(间接接触);

——人体接近带电部件,尤其在高压范围内;

——绝缘不适用于可合理预见的使用条件;

——静电现象,例如人体与带电荷的零件接触;

——热辐射;

——由于短路或过载而产生的诸如熔化颗粒喷射或化学作用等引起的现象。

电击的惊吓可以造成人员的跌倒(或由人员造成的物品掉落)。

4.4 热危险

热危险可以导致:

——由于与超高温的物体或材料、火焰或爆炸物及热源辐射接触造成的烧伤或烫伤;

——炎热或寒冷的工作环境对健康的损害。

4.5 噪声危险

噪声可以导致:

——永久性听力丧失;

——耳鸣;

——疲劳、压力;

——其他影响,如失去平衡、失去知觉;

——干扰语言通讯或对听觉信号的接受。

4.6 振动危险

振动可能传至全身(使用移动设备),尤其是手和臂(使用手持式和手导式机器)。

最剧烈的振动(或长时间不太剧烈的振动)可能产生严重的人体机能紊乱(腰背疾病和脊柱损伤)。全身振动和血脉失调会引起严重不适,如因手臂振动引起的白指病、神经和骨关节失调。

4.7 辐射危险

此类危险具有即刻影响(如灼伤)或者长期影响(如基因突变),由各种辐射源产生,可由非离子辐射或离子辐射产生:

——电磁场(例如低频、无线电频率、微波范围等);

——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激光;

——X射线和γ射线;

——α、β射线,电子束或离子束,中子。

4.8 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

由机械所加工、使用、产生或排出的各种材料和物质及用于构成机械的各种材料可能产生不同危险:——由摄入、皮肤接触、经眼睛和黏膜吸入的,有害、有毒、有腐蚀性、致畸、致癌、诱变、刺激或过敏的液体、气体、雾气、烟雾、纤维、粉尘或悬浮物所导致的危险;

——火灾与爆炸危险;

——生物(如霉菌)和微生物(病毒或细菌)危险。

4.9 机械设计时忽略人类工效学原则产生的危险

机械与人的特征和能力不协调,表现为:

——生理影响(如肌肉-骨骼的紊乱),由于不健康的姿势、过度或重复用力等所致;

——心理-生理影响,由于在机器的预定使用限制内对其进行操作、监视或维护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或准备不足、压力等所致;

——人的各种差错。

4.10 滑倒、绊倒和跌落危险

忽视地板的表面情况和进入方法可以导致因滑倒、绊倒或跌落而造成的人身伤害。

4.11 综合危险

看似微不足道的危险,其组合相当于重大危险。

4.12 与机器使用环境有关的危险

若所设计的机器用于会导致各种危险的环境(如温度、风、雪、闪电),则应考虑这些危险。

5 减小风险的策略

5.1 总则

5.1.1 不采取保护措施,机器上出现的危险迟早会导致伤害。

5.1.2 保护措施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所采取措施的组合(见图1)。在设计阶段采取的措施优于在使用阶段由使用者采取的补救措施,而且通常更有效。

5.1.3 考虑类似机器使用者的经验,及潜在用户的需求信息,设计者应遵循下列工作顺序(见图2):

——规定机器的各种限制和预定使用(见5.2);

——鉴别危险和伴随的危险状态(见第4章和5.3);

——对每一种识别出的危险和危险状态进行风险评估(见5.3);

——评定风险并决定减小风险的要求(见5.3);

——用采取的保防措施来消除危险或减小危险伴随的风险(见5.4和5.5)。

上述的前四条内容与风险评价相关联,详细信息可见GB/T 16856。

5.1.4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风险,应考虑下述四种因素。图2中给出了减小风险策略的流程,其过程是迭代的,并可能需要连续数次应用才能达到风险的减小。减小风险过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实施该过程时,有必要按下列优先次序进行考虑:

——在寿命周期所有阶段内的机器的安全;

——机器完成其功能的能力;

——机器的易用能力;

——机器制造、使用和拆卸的成本。

注1:对这些原则理想化的应用需要机器的使用知识、事故史和健康记录、有效的风险减小技术以及对在机器使用上有关法律体制的了解。

注2:当在技术发展后出现了具有低风险的等效机器设计后,在特定时间内可接受的机器设计就无需再评价了。

5.1.5 针对机器的连续安全运行,保护措施的易于使用和不妨碍其预定使用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出现为获取机器的最高效用而摒弃使用保护措施。

5.1.6 如有用于测量排放的标准(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宜将其与现存机械或样机一起使用,以测定排放值和可比较的排放数据。使得设计者能做到:

——估计与排放有关的风险;

——评定设计阶段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在技术文件中向潜在客户提供排放的定量信息;

——在使用信息中向用户提供排放的定量信息。

除可用测量参数描述的排放外的其他危险可以用类似方法予以处理。

5.2 机器的限制规范

机器的设计从其各种限制的规范开始(也可见GB/T 16856-1997第5章):

——使用限制:

a) 机器的预定使用,包括不同的机器运行模式、使用阶段和操作者的不同干预过程;

b) 机器可预见的误用。

——空间限制(例如机器的运动范围、机器安装和维护所需的空间、“操作者-机器”的接口、“机器-动力源”的接口)。

——时间限制:针对预定用途的,机器和(或)其部件(例如工具、磨损件、电气零件等)的可预见的“寿命极限”。

5.3 危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评定

识别了机器产生的各种危险后(持久危险和意外出现的危险,见3.6和第4章),设计者应尽可能地根据定量的因素对每一种危险进行风险评定,并最终依据风险评定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减小风险。为此设计者应考虑不同的运行模式和干预过程,尤其是:

a) 在机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人与机器的相互作用,描述如下:

1) 构造。

2) 运输、组装和安装。

3) 试运转。

4) 使用:

——设定、示教/编程或过程转换;

——操作;

——清洗;

——故障排查;

——维护。

5) 停用、拆除及从安全角度进行的处置。

b) 机器的可能状态:

1) 机器执行预定功能(机器正常运转)。

2) 由于各种原因,机器不能执行预定功能(即失效),这些原因包括:

——被加工材料或工件的性能或尺寸的变化;

——机器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辅助装置的失效;

——外部干扰(如冲击、振动、电磁干扰);

——设计错误或缺陷(如软件错误);

——动力源干扰;

——环境条件(如损坏的工作地面)。

c) 操作者下意识的行为或机器可预见的误用,例如:

——操作者对机器失去控制(特别是手持式或移动式机器)的行为;

——人对使用中机器发生的失效、事故或故障的条件反射行为;

——精神不集中或粗心大意导致的行为;

——工作中“走捷径”导致的行为;

——为保持机器在所有情况下运转所承受的压力导致的行为;

——特定人员的行为(如儿童、伤残人等)。

在5.4中规定的和图2所示的减小风险的三步法中,完成其每步后均须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定。

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在已识别的危险中,其伤害可能是最严重的风险。对可预见的严重程度最高的风险,即使其发生的频率很低,也应加以考虑。

5.4 借助保护措施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

通过消除危险,或单独或同时减小下述两个决定风险的因素,可以达到借助保护措施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目标:

a) 所考虑危险产生伤害的严重程度;

b) 伤害发生的概率。

所有预定用于达到此目标的保护措施应根据下列顺序进行,即“三步法”(也可见图1和图2)。

——本质安全设计措施(见GB/T15706.2-2007第4章)。

注:这是不采用诸如安全防护或补充保护措施,而消除危险的唯一阶段。

——安全防护和可能的补充保护措施(见GB/T15706.2—2007第5章)。

——关于遗留风险的使用信息(见GB/T15706.2—2007第6章)。

使用信息不应取代本质安全设计措施,或安全防护或补充保护措施的正确使用。

与机器的各种运行模式和干预过程(见5.3)相适宜的保护措施,能防止操作者在遇到技术难题时,使用危险的干预技术。

5.5 风险减小目标的实现

依照5.4和图2,实现充分减小风险和得到一个满意的风险降低的比较结果(若有)后便可终止风险减小的迭代过程(GB/T16856—1997中的8.3)。

能够对下列每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时,可认为实现了充分的风险减小:

——是否考虑了所有的运行状况和干预程序;

——是否应用了5.4规定的方法;

——危险是否已消除,或由危险产生的风险是否降低到可行的最低水平;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措施不会产生新的危险;

——是否向用户充分告知和警告了遗留风险;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会危及操作者的工作状态;

——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彼此协调;

——是否已充分考虑到为专业/工业用设计的机器用于非专业/非工业范围时产生的后果;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措施不会过分地降低机器的功能。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

图A.1给出了机器的图解表示。

用于GB/T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

材料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第一章概述 1、材料与工艺是设计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产品设计的前提,它与产品的功能、形态构成了产品设计的三大要素。 2、按材料的物质结构分类,材料可分为: 金属材料:黑色金属(铸铁、碳钢、合金钢)、有色金属(铜、铝及合金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石材、陶瓷、玻璃、石膏等 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木材、皮革等 复合材料: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 3、材料设计的方式:一、从产品的功能、用途出发;二、从原材料出发。 4、材料的固有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材料的派生特性:材料的加工特性、材料的感觉特性、环境特性和材料的经济性。 第三章材料感觉特性的运用 1、产品造型设计的三大感觉要素:形态感色彩感材质感 2、材料感觉特性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材料质感又称材料感觉特性,指人的感觉器官(触觉和视觉)对材料作出的综合印象,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是人对材料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分类:、一、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二、自然质感和人为质感(利用人为质感设计可以做到同材异质感、异材同质感,从而使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变化无穷。) 3、质感设计的三大运用原则:合理、艺术性、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4、质感设计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作用。 1)、提高适用性—良好的触觉质感设计,可以提高整体设计的适用性。 2)、增加装饰性-——良好的视觉质感设计可以提高工业产品整体设计的装饰性,还能补充形态和色彩所难以替代的形式美。 3)、获得多样性和经济性———良好的人为质感设计可以替代自然质感或弥补自然质感的某些不足,可以节约大量珍贵的自然材料,达到工业产品设计的多样性和经济性。 4)、表现真实性和价值性——良好的整体设计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第五章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1、金属材料的性能

石油化工技术标准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石油化工技术(570203) 【学制及招生对象】 三年/普通高中毕业生 【就业面向】 主要就业领域:石化类或与石化类密切联系的其它化工企业、有机化工中间产品的合成企业、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与部门。 初始就业岗位群:石油化工工艺运行控制岗位、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操作与维护岗位等。 发展岗位群:经过3-5年的努力,可以从事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及质量管理工作。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生产方法,能从事石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1)综合素质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并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能力 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研究行业产业链中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五个目标就业岗位及十四个典型工作岗位。 石油化工产业链包括新产品的研发,产品的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维修维护、产品的销售等环节,每一环节均有相应的职业岗位,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中要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 即具有熟练的石化新产品开发能力、石化产品生产能力、石化产品检验能力、技术型销售能力等。

石化产业链产品研发 产品生产产品销售 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品控管理市场营销 就业岗位群工作岗位初 级中 级高 级 企 业 高 级 管 理 人 员 红色代表可零距离就业岗位 产品检验产品品控实习生试验员工艺员技术员工程师研发主管研发主任 实习生操作工设备员工艺员技术员生产主管车间主任 实习生操作工技术员工程师施工队长技术部长项目经理 实习生质检员品控员品管员工程师维修主管 实习生售货员销售员营销员销售主管营销主管营销经理 工段长 (3)职业拓展能力 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善于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确切汉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和熟练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开发和实际工作能力。 【职业证书】 本专业学生需取得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 课程体系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专业岗位描述及职业能力的分析,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定本专业课程体系为: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五层次训练,四情景升级”。即从岗位概念性能力、岗位性相关能力、岗位功能性能力、岗位系统化能力、岗位指导性能力五个层次确定情景课程结构和课程大纲,通过岗位概念性能力训练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复习题集

第二章晶体结构与结晶 简答题 1、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哪几种?它们的晶格常数和原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各向异性? 3.在实际金属中存在哪几种晶体缺陷?它们对金属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 4.金属结晶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工业生产中采用哪些措施细化晶粒?举例说明。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 简答题 7、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与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有何异同? 答:相同——塑性变形方式都以滑移或孪晶进行;都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的。 不同点——在外力作用下,各晶粒因位向不同,受到的外力不一致,分切应力相差大,各晶粒不能同时开始变形,接近45℃软位向先滑移,且变形要受到周围临近晶粒制约相互要协调;晶粒之间的晶界也影响晶粒的塑性变形。多晶体的塑性变形逐次逐批发生,由少数开始,最后到全部,从不均匀到均匀。 8.已知金属Pb、Fe、Cu的熔点分别为327℃、1534℃,1083℃、,试估算这些金属的再结晶温度范围?在室温下的变形属于冷加工还是热加工? 9.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滑移面和滑移方向是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 (2)晶界处滑移阻力最大; (3)实际测得的晶体滑移所需的临界切应力比理论计算的数值小的多; (4)Zn、α-Fe和Cu的塑性不同。 作业: 1.解释下列名词:滑移、加工硬化 2.塑性变形的实质是什么?它对金属的组织与性能有何影响? 3.何为塑性变形?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那些? 4.为什么常温下晶粒越细小,不仅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韧性也越好? 第四章二元合金 1.解释下列名词:合金、组元、相、相图、组织、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晶内偏析。2.指出下列名词的主要区别: (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 (2)间隙相与间隙固溶体 (3)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 答:相组成物:指构成显微组织的基本相,它有确定的成分与结构,但没有形态的概念。例:α和β 组织组成物:指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有清晰轮廓,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区别开的组成部分。例:α、β、αⅡ、βⅡ、α+β。 (4)共晶反应与共析反应 3.为什么铸造合金常选用有共晶成分或接近共晶成分的合金?用于压力加工的合金选用何种成分的合金为好? 答:铸造性能:取决于结晶的成分间隔与温度间隔,间隔越大,铸造性能越差。 压力加工性能好的合金通常是固溶体,应强度较低,塑性好,变形均匀不易开裂。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2号修改单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R0005-2011,2014年12月第1次修改) 第2号修改单 一、“正文”的修改 1. 表3-4 增加四种介质的罐体主要设计参数 2. 将注3-6修改为:“所列设计压力的数值,是按照介质50℃时饱和蒸气压(表压)的1.00倍确定的。如果设计压力的确定存在除介质饱和蒸气压以外的影响因素时,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规程 3.10.3的规定确定设计压力,并且还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要求。” 3. 将3.11.7(3)修改为:“罐体的装卸口位置及其安全保护装置还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规定。” 4. 将 5.1内容修改为:“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移动式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按照铭牌和产品数据表规定的一种介质,逐台申请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以下简称《使用登记证》)及电子记录媒介。办理使用登记的新移动式压力容器,其安全状况等级为1级;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由实施进口压力容器监督检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评定。” 5. 将5.3(5)修改为:“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并且作出记录;” 6. 增加: “5.17临时作为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 “移动式压力容器临时作为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内; “(2)在满足消防防火间距等规定的区域内使用,并且有专人操作;

“(3)制定专门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7. 增加: “5.18年度检查 “使用单位每年对所使用的长管拖车、管束式集装箱至少进行1次年度检查,其年度检查的专项要求见附件J。当年度进行定期检验的,可不再进行年度检查,年度检查工作 完成后,应当进行使用安全状况分析,并且对年度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年度检查工作可以由压力容器使用单位进行,也可以委托具有移动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 “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等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年度检验的,不再单独进行年度检查。” 8. 在6.4.1(12)后增加:“(13)装设卸液泵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其定点卸液信息跟踪及反馈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运行应当正常。” 9. 增加: “7.5改造为固定式压力容器 “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改作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时,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由具有固定式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设计文件; “(2)由具有固定式压力容器制造资质的制造单位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改造; “(3)改造后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应当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4)改造施工过程应当经过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 “(5)注销原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重新办理使用登记; “(6)禁止使用期限到期后进行改造。” 10. 将8.4第二款修改为:“检验机构应当根据移动式压力容器的使用情况、失效模式制定检验方案。定期检验的方法以宏观检验、壁厚测定、表面无损检测为主,必要时可以采用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硬度检测、金相分析、材料分析、强度校核或者耐压试验、声发射检测、气密性试验等。对装设卸液泵的移动式压力容器,还应当检查是否装设卫星定位系统,并且具备定点卸液信息跟踪及反馈功能。” 11. 增加: “8.5.3高纯液氨罐式集装箱免除罐体内部检验条件 “充装纯度不低于99.9999%液氨的奥氏体不锈钢罐式集装箱,运行期间无异常情况的,首次全面检验以及年度检验时可免除罐体的内部检验项目。”

建筑材料期末考试题库(简答题)

《建筑材料》期末考试题库 简答题 1.材料的密度、体积密度和堆积密度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 (1)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2)体积密度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3)材料的堆积密度是指粉状、颗粒状或纤维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1.什么是材料的弹性? 答:材料的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能完全恢复到变形前形状的性质。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或可恢复变形。 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主要有哪些? 答: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主要有:材料的亲水性和憎水性以及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抗冻性、抗渗性等。 3.什么是材料的吸水性,影响材料吸水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材料的吸水性是指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达饱和的能力。 影响材料的吸水性的主要因素有材料本身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构造状况,尤其是孔隙状况。一般来说,材料的亲水性越强,孔隙率越大,连通的毛细孔隙越多,其极水率越大。 4.亲水材料与憎水材料各指什么? 答:若润湿角θ≤90°,说明材料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要大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故材料可被水浸润,称该种材料是亲水的。反之,当润湿角。>90°,说明材料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要小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则材料不可被水浸润,称该种材料是憎水的。 5.影响材料强度测量值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材料强度测量值的因素有:试件的形状和大小;加荷速度;温度;含水状态;表面状况。 6.石灰主要有哪些用途? 答:石灰的用途主要有: ①粉刷墙壁和配制石灰砂浆或水泥混合砂浆。 ②配制灰土和三合土。 ③生产无熟料水泥、硅酸盐制品和碳化石灰板。 7.什么是过火石灰?什么是欠火石灰?它们各有何危害? 答:当人窑石灰石块度较大,锻烧温度较高时,石灰石块的中心部位达到分解温度时,其表面已超过分解温度,得到的石灰称其为过石灰。若缎烧温度较低,大块石灰石的中心部位不能完全分解,此时称其为欠火石灰。 过火石灰熟化十分缓慢,其可能在石灰应用之后熟化,其体积膨胀,造成起鼓开裂,影响工程质量。欠火石灰则降低了石灰的质量,也影响了石灰石的产灰量。 8.什么是石灰的陈伏?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为什么要敷盖一层水? 答:为了消除过火石灰在使用中造成的危害,石灰膏(乳)应在储灰坑中存放半个月以上,然后方可使用。这一过程叫作“陈伏”。 陈伏期间,石灰浆表面应敷盖一层水,以隔绝空气,防止石灰浆表面碳化。 9.什么是石灰的熟化?石灰熟化的特点如何? 答:石灰的熟化是指生石灰(CaO)加水之后水化为熟石灰[Ca(OH)2]的过程。

L-TSA汽轮机油国家标准

xx国家标准 L-TSA汽轮机油 Turbine oils L-TSAGB11120-1989本标准的一级品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068-87《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石油基汽轮机油(ISO-L-TSA和ISO-L-TGA)-技术条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深度精制基础油并加抗氧剂和防锈剂等调制而成的L-TSA汽轮机油的技术条件。 本标准中所属产品适用于电力、工业、船舶及其他工业汽轮机组、水汽轮机组的润滑和密封。 40℃按运动粘度中心值分为32,46,68和100等四个牌号。 2引用标准 GB/T260石油产品水分测定法 GB/T264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 GB/T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511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 GB/T1884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1885石油计量换算表 GB/T1995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 GB/T3141工业用润滑油粘度分类 GB/T35石油倾点测定法 GB/T3536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GB/T4756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取样法(手工法)

GB/T4945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GB/T5096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 GB/T7305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11143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测定法 GB/T12579润滑油泡沫性测定法 GB/T12581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SH/T0124含抗氧剂的汽轮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0164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规则 SH/T0308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 3技术内容 3.1产品质量等级 本产品质量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等三个等级。3.2技术要求 运动粘度,(40℃)mm2/S 粘度指数1 倾点2,℃不高于 闪点(开口),℃不低于 密度(20℃),kg/m3 酸值,mgKOH/g不大于 中和值,mgKOH/g不大于 机械杂质,%

电梯最新检验规范第2号修改单

附件1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2013年第1次修改)第2号修改单 一、正文修改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安装、改造、修理、日常维护保养、使用和检验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安装、改造、重大修理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行为,提高检验工作质量,促进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运行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落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则。” 2.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文件和标准的要求,对电梯机房(或者机器设备间)、井道、层站等涉及电梯施工的土建工程进行检查,对电梯制造质量(包括零部件和安全保护装置等)进行确认,并且作出记录,符合要求后方可以进行电梯施工。” 二、附件A修改 1.删除 2.6、2.8、2.9、2.10、 3.11、7.1、7.5、8.2、8.8,后续的有关序号作相应调整。 2.将1.1(2)修改为:“电梯整机型式试验证书,其参数范围和配置表适用于受检电梯;” 3.将1.1(3)修改为:“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注有制造许可证明文件编

号、产品编号、主要技术参数,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如果有)、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如果有)、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驱动主机、控制柜的型号和编号,门锁装置、层门和玻璃轿门(如果有)的型号,以及悬挂装置的名称、型号、主要参数(如直径、数量),并且有电梯整机制造单位的公章或者检验专用章以及制造日期;” 4.将1.1(4)修改为:“门锁装置、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如果有)、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如果有)、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如果有)、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驱动主机、控制柜、层门和玻璃轿门(如果有)的型式试验证书,以及限速器和渐进式安全钳的调试证书;” 5.原1.1(5)调整为1.2(4),并修改为:“用于安装该电梯的机房(机器设备间)、井道的布置图或者土建工程勘测图,有安装单位确认符合要求的声明和公章或者检验专用章,表明其通道、通道门、井道顶部空间、底坑空间、楼层间距、井道内防护、安全距离、井道下方人可以到达的空间等满足安全要求;” 6.将1.2的检验方法修改为:“审查相应资料。(1)~(4)在报检时审查,(3)、(4)在其他项目检验时还应当审查;(5)、(6)在试验时审查;(7)在竣工后审查” 7.将1.3(3)修改为:“加装或者更换的安全保护装置或者主要部件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型式试验证书以及限速器和渐进式安全钳的调试证书(如发生更换);”

建筑材料期末试题

第一章 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填空题 1、材料的吸水性用 吸水率 表示,吸湿性用 含水率 表示。 2、材料耐水性的强弱可以用 软化系数 表示。材料耐水性愈好,该值愈 大 。 3、同种材料的孔隙率愈 小 ,材料的强度愈高;当材料的孔隙率一定时,闭孔孔隙率大的,材料的绝热性愈好。 4、当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则其密度 不变 ,松散密度 减小 ,强度 减小 ,吸水率 增大 ,抗渗性 降低 ,抗冻性 降低 。 5、材料作抗压强度试验时,大试件侧得的强度值偏低,而小试件相反,其原因是和 大试件中间部位受摩擦阻力的影响小,且降低材料强度的缺陷出现的机率大,所以试件的强度要偏低而小试件相反。 6、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 绝对密实 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 相对密实 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7、材料的耐水性是指材料在长期 水 作用下,强度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二、单选题 1、材料的抗渗性指材料抵抗( C )渗透的性质 A. 水 ; B. 潮气; C. 压力水; D. 饱和水 2、有一块砖重2625g ,其含水率为5% ,该湿砖所含水量为( D )。 A . 131.25g ; B . 129.76g ; C. 130.34g ; D. 125g 3、材料的耐水性指材料( D ) 而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 A. 长期在湿气作用下 ; B. 在压力水作用下; C. 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 D. 在水作用下 4、颗粒材料的密度为ρ,表观密度为 0ρ,堆积密度0ρ',则存在下列关系( A )。 A. ρ>0ρ>0ρ' ; B. ρ>0ρ'>0ρ; C. 0ρ>ρ>0ρ'; D. 0ρ>0ρ'>ρ 。 5、材料吸水后,将使材料的( D )提高。 A. 耐久性 ; B. 强度及导热系数 C. 密度 ; D. 表观密度和导热系数 6、通常材料的软化系数为( B )时。可以认为是耐水的材料。 A . > 0.95; B. > 0.85; C. > 0.75 ;D. 0.65 7、含水率为5 %的砂220kg ,则其干燥后的重量是( B )kg 。 A. 209; B. 209.52 ; C. 210; D. 210.52 8、材质相同的A ,B 两种材料,已知表观密度ρ0A >ρ0B ,则A 材料的保温性能比B 材料( B )。 A. 好; B. 差 ; C. 差不多; D. 一样 9、当某一建筑材料的孔隙率增大时,其吸水率( A )。 ; A. 增大 ; B. 减小; C. 不变化 D. 不一定增大,也不一定减小 10、当材料的润湿边角θ为( A )时,称为憎水性材料。 A 、>90° B 、≤90° C 、0°

LTSA汽轮机油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L-TSA汽轮机油 Turbine oils L-TSA GB11120-1989 本标准的一级品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068-87《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石油基汽轮机油(ISO-L-TSA和ISO-L-TGA)-技术条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深度精制基础油并加抗氧剂和防锈剂等调制而成的L-TSA汽轮机油的技术条件。 本标准中所属产品适用于电力、工业、船舶及其他工业汽轮机组、水汽轮机组的润滑和密封。 40℃按运动粘度中心值分为32,46,68和100等四个牌号。 2引用标准 GB/T260 石油产品水分测定法 GB/T264 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 GB/T265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511 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 GB/T1884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1885 石油计量换算表 GB/T1995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

GB/T3141 工业用润滑油粘度分类 GB/T3535 石油倾点测定法 GB/T3536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GB/T4756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取样法(手工法) GB/T4945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GB/T5096 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 GB/T7305 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11143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测定法 GB/T12579 润滑油泡沫性测定法 GB/T12581 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SH/T0124 含抗氧剂的汽轮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0164 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规则 SH/T0308 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 3技术内容 3.1 产品质量等级 本产品质量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等三个等级。3.2 技术要求

材料力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二、计算题: 1.梁结构尺寸、受力如图所示,不计梁重,已知q=10kN/m,M=10kN·m,求A、B、C处的约束力。 2.铸铁T梁的载荷及横截面尺寸如图所示,C为截面形心。已知I z=60125000mm4,y C=157.5m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校核梁的强度。 3.传动轴如图所示。已知F r=2KN,F t=5KN,M=1KN·m,l=600mm,齿轮直径D=400mm,轴的[σ]=100MPa。试求: ①力偶M的大小;②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③用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AB的直径d。 4.图示外伸梁由铸铁制成,截面形状如图示。已知I z=4500cm4,y1=7.14cm,y2=12.86cm,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20MPa,许用拉应力[σt]=35MPa,a=1m。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5.如图6所示,钢制直角拐轴,已知铅垂力F1,水平力F2,实心轴AB的直径d,长度l,拐臂的长度a。试求:①作AB轴各基本变形的内力图。②计算AB轴危险点的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应力。

6.图所示结构,载荷P=50KkN,AB杆的直径d=40mm,长度l=1000mm,两端铰支。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2.0,[σ]=140MPa。试校核AB杆是否安全。 7.铸铁梁如图5,单位为mm,已知I z=10180cm4,材料许用压应力[σc]=160MPa,许用拉应力[σt]=40MPa,试求:①画梁的剪力图、弯矩图。②按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梁截荷P。 8.图所示直径d=100mm的圆轴受轴向力F=700kN与力偶M=6kN·m的作用。已知M=200GPa,μ=0.3,[σ]=140MPa。 试求:①作图示圆轴表面点的应力状态图。②求圆轴表面点图示方向的正应变。③按第四强度理论校核圆轴强度。 9.图所示结构中,q=20kN/m,柱的截面为圆形d=80mm,材料为Q235钢。已知材料E=200GPa,σp=200MPa,σs=235MPa,a=304MPa,b=1.12MPa,稳定安全系数n st=3.0,[σ]=140MPa。试校核柱BC是否安全。

L TSA汽轮机油国家标准

L T S A汽轮机油国家标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L-TSA汽轮机油 Turbine oils L-TSA GB11120-1989 本标准的一级品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068-87《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石油基汽轮机油(ISO-L-TSA和ISO-L-TGA)-技术条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深度精制基础油并加抗氧剂和防锈剂等调制而成的L-TSA汽轮机油的技术条件。 本标准中所属产品适用于电力、工业、船舶及其他工业汽轮机组、水汽轮机组的润滑和密封。 40℃按运动粘度中心值分为32,46,68和100等四个牌号。 2引用标准 GB/T260 石油产品水分测定法 GB/T264 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 GB/T265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511 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 GB/T1884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1885 石油计量换算表 GB/T1995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 GB/T3141 工业用润滑油粘度分类 GB/T3535 石油倾点测定法 GB/T3536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GB/T4756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取样法(手工法) GB/T4945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 GB/T5096 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 GB/T7305 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11143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测定法 GB/T12579 润滑油泡沫性测定法 GB/T12581 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SH/T0124 含抗氧剂的汽轮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0164 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规则 SH/T0308 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 3技术内容 3.1 产品质量等级 本产品质量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等三个等级。 3.2 技术要求

(TSG T7005-2012)第1号修改单

附件5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TSG T7005-2012)第1号修改单 (对2012年3月第1版的修改) 一、正文修改 1. 第五条修改为:“实施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安装、改造或者重大维修的施工单位(以下简称施工单位)应当在按照规定履行告知后、开始施工前(不包括设备开箱、现场勘测等准备工作),向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使用单位应当在电梯使用标志所标注的下次检验日期届满前1个月,向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 2.第八条第(二)项修改为:“对于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改造和重大维修过程,除对改造和重大维修涉及的附件B中所列的项目进行检验之外,还需对附件C所列项目(前述改造和重大维修涉及的项目除外) 进行检验,检验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按照附件A的规定;” 3.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检验工作(包括第十七条规定的对整改情况的确认)完成后,或者达到《通知书》提出时限而受检单位未反馈整改报告等见证材料的,检验机构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检验结论为“合格”的,还应当同时出具电梯使用标志。” 4.第二十一条第(一)项修改为:“安装监督检验,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并且经检验人员确认相关单位已经针对第十七条第(一)、(三)、(四)项所述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 第(二)项修改为:“改造或者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检验项目全部合格,或者改造和重大维修涉及的相关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对于按照定期检验规定进行的项目,除了上次定期检验后使用单位采取安全措施进行监护使用的C类项目之外(使用单位继续对这些项目采取安全措施,在《通知书》上签署了监护使用的意见),其他项目全部合格,并且经检验人员确认相关单位已经针对第十七条第(一)、(三)、(四)项所述问题进行了有效整改;” 第(三)项修改为:“定期检验,检验项目全部合格,或者B类检验项目全部合格,C 类检验项目应整改项目不超过3项(含3项),相关单位已在《通知书》规定的时限内向检验机构提交填写了处理结果的《通知书》以及整改报告等见证资料,使用单位已经对上述应整改项目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在《通知书》上签署了监护使用的意见,并且经检验人员确认相关单位已经针对第十七条第(一)、(三)、(四)项所述问题进行了有效

材料科学基础 期末考试 历届考试试题 复习资料

四川理工学院试卷(2009至2010学年第1学期) 课程名称: 材料科学基础 命题教师: 罗宏 适用班级:200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及高分子材料专业 考试(考查) 年 月 日 共 页 注意事项: 1、 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 考生必须将姓名、班级、学号完整、准确、清楚地填写在试卷规定的地方,否则视为废卷。 3、 考生必须在签到单上签到,若出现遗漏,后果自负。 4、 如有答题纸,答案请全部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考完请将试卷和答题卷分别一同交回,否则不给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判断题:(10分,每题1分,正确的记“√” , 错误的记“×”) 1.晶体的排列是长程有序的,其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 2. 螺型位错线与滑移方向平行。(√) 3.莱氏体是奥氏体和渗碳体的片层状混合物。(×) 4.异类原子占据空位称为置换原子,不会引起晶格畸变。(×) 5.电子化合物以金属键为主故有明显的金属特性。(√) 6.冷拉后的钢条的硬度会增加。(√) 7.匀晶系是指二组元在液态、固态能完全互溶的系统。(√) 8.根据菲克定律,扩散驱动力是浓度梯度,因此扩散总是向浓度低的方向进行。(×)

9. 细晶强化本质是晶粒越细,晶界越多,位错的塞积越严重,材料的强度也就越高。(√) 10.面心立方的金属的致密度为0.74。(√) 二、单一选择题:(10分,每空1分) 1. 面心立方结构每个晶胞有(C)个原子。 (A)3 (B)2 (C)4 (D)1 2. 固溶体的不平衡凝固可能造成(A) (A)晶内偏析(B)晶间偏析 (C)集中缩孔(D)缩松 3.属于<110>晶向族的晶向是(A ) (A)[011] (B)[100] (C)[010] (D)[001] 4.以下哪个工艺是凝固理论的具体应用。( D ) (A)渗氮(B)渗碳(C)硅晶片掺杂(D)提拉单晶硅 5. 影响铸锭性能主要晶粒区是(C) (A)表面细晶粒区(B)中心等轴晶(C)柱状晶粒区(D)三个区影响相同 6.属于包晶反应的是(A )(L 表示液相,A、B表示固相) (A)L+ B →A (B)L+B→C+B (C)L→A+B (D)A+B→L 7.对于冷变形小的金属,再结晶核心形成的形核方式一般是(A) (A)凸出形核亚(B)晶直接形核长大形核 (B)亚晶合并形核(D)其他方式 8. 用圆形钢饼加工齿轮,下述哪种方法更为理想?(C) (A)由钢板切出圆饼(B)由合适的圆钢棒切下圆饼 (C)由较细的钢棒热镦成饼(D)铸造成形的圆饼 第1页

【石油行业标准】石油液化气标准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质量标准GB11174-1997的具体内容为: 实际应用中,密度和蒸气压是最便于检测的参数,由于该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密度值,我单位依据多年液化石油气入库检测经验及北方各大炼厂的油品质量状况,规定了液化石油气的入库检测密度标准。低于这一标准时,C5以上组份含量及蒸发残留物一般符合国家标准,直接入库;高于这一标准时,则须按照SH/T0230 方法进行色谱分析。 2007年6月,我单位接收了两批液化石油气,检测合格入库。该油品分装后实际使用时,火苗却只有原来的1/2~1/3,用户反映强烈并退货。当时的密度检测值为0.62kg/m3,色谱分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为: 表1 两批遭用户退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

与标准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这两批油品虽然密度较大,但组份含量却是符合要求的。符合国标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原因分析 为找出符合国标的液化石油气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因,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如几种主要成份的化学性质、燃烧特性等。但因资料来源和笔者学识所限,未能找到影响用户使用的确切原因,只能从几种主要成份已掌握的物化性质进行一些表面分析。 首先是饱和蒸气压,当液态液化石油气储存在密闭容器内时,只要容器上部还留有空间,这部分空间就会被气态液化石油气充满。当容器上部气液两相处于动态平衡时,所测出的气相空间的压力,就是当时条件下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众所周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大小及液量无关,仅取决于成份及温度。几种液化石油气主要组份的饱和

蒸气压如下: 表2 几种液化石油气组份的饱和蒸气压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仅C3组份饱和蒸气压与C4相差较大,同一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间蒸气压也有较大差异。如正丁烷与异丁烷、顺丁烯-2、反丁烯-2与正异丁烯,均相差30%以上。饱和蒸气压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物质自然气化能力的大小。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感到效果明显不同。 其次是化学活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应该是丙烷、丁烷。烷烃是饱和烃,是只有碳碳单键的链烃,因为C-H键和C-C单键相对稳定,所以烷烃的性质很稳定,难以断裂。除了氧化、卤化、裂化反应外,烷烃几乎不能进行其他反应。因此,很多发达国家的液化石油气是丙烷气、丁烷气或丙丁烷混和气。而烯烃是指含有C=C键 (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双键基团是烯烃分子中的功能基团,具有反应活性,可发生氢化、卤化、水合、卤氢化、次卤酸化、硫酸酯化、环氧化、聚合等加成反应,还可氧化发生双键的断裂,生成醛、羧酸等。因此,烯烃虽然也是易燃易爆气体,但由于其晶间结构排列的不同,相同温度下密度高于烷烃,

工程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工程材料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共5 页第1 页

5. 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两相区。 ( ) 6. 金属晶体中,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晶面间的距离最小,结合力大,所以这些晶面间难以发生滑移。 ( ) 7. 共析转变时温度不变,且三相的成分也是确定的。 ( ) 8.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对变形金属加热。 ( ) 9. 过共析钢为消除网状渗碳体应进行正火处理。 ( ) 10. 可锻铸铁能够进行锻造。 ( )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在图1中分别画出纯铁的)011(、)111(晶面和]011[、]111[晶向。并指出在室 温下对纯铁进行拉伸试验时,滑移将沿以上的哪个晶面及晶向进行? 图1 2.为什么钳工锯 T10,T12 等钢料时比锯 10,20 钢费力,锯条容易磨钝?

3.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4.低碳钢渗碳表面化学热处理的温度范围是多少?温度选择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五、请用直线将下列材料牌号与典型应用零件及热处理工艺连接起来。(每小题2 分,共10分) 材料牌号应用零件热处理工艺 HT250 弹簧调质+氮化 Cr12MoV 飞机起落架固溶+时效 7A04(LC9)机车曲轴自然时效(退火) 65Mn 冷冲模淬火+中温回火 38CrMoAl 机床床身淬火+低温回火 六、某工厂仓库积压了许多退火状态的碳钢,由于钢材混杂,不知道钢的化学成分, 现找出其中一根,经金相分析后,发现其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其中铁素体占80% ,回答以下问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①求该钢的含碳量;

LTSA汽轮机油国家标准

L T S A汽轮机油国家标 准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L-TSA汽轮机油 Turbine oils L-TSA GB11120-1989 本标准的一级品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 8068-87《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石油基汽轮机油(ISO-L-TSA和ISO-L-TGA)-技术条件》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由深度精制基础油并加抗氧剂和防锈剂等调制而成的L-TSA汽轮机油的技术条件。 本标准中所属产品适用于电力、工业、船舶及其他工业汽轮机组、水汽轮机组的润滑和密封。 40℃按运动粘度中心值分为32,46,68和100等四个牌号。 2引用标准 GB/T260 石油产品水分测定法 GB/T264 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 GB/T265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511 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 GB/T1884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1885 石油计量换算表 GB/T1995 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 GB/T3141 工业用润滑油粘度分类 GB/T3535 石油倾点测定法 GB/T3536 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GB/T4756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取样法(手工法) GB/T4945 石油产品和润滑剂中和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 GB/T5096 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 GB/T7305 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 GB/T11143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测定法 GB/T12579 润滑油泡沫性测定法 GB/T12581 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 SH/T0124 含抗氧剂的汽轮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SH/T0164 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规则 SH/T0308 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 3技术内容 3.1 产品质量等级 本产品质量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等三个等级。 3.2 技术要求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2014年12月第1次修改)第2号修改单

附件2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5-2011,2014年12月第1次 修改) 第2号修改单 一、“正文”的修改 2. 将注3-6修改为:“所列设计压力的数值,是按照介 质50℃时饱和蒸气压(表压)的1.00倍确定的。如果设计 压力的确定存在除介质饱和蒸气压以外的影响因素时,设

计单位应当按照本规程3.10.3的规定确定设计压力,并且还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要求。” 3. 将3.11.7(3)修改为:“罐体的装卸口位置及其安全保护装置还应当符合引用标准的规定。” 4. 将 5.1内容修改为:“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移动式压力容器投入使用前,按照铭牌和产品数据表规定的一种介质,逐台申请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以下简称《使用登记证》)及电子记录媒介。办理使用登记的新移动式压力容器,其安全状况等级为1级;进口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由实施进口压力容器监督检验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评定。” 5. 将5.3(5)修改为:“组织开展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定期自行检查,并且作出记录;” 6. 增加: “5.17 临时作为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 “移动式压力容器临时作为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在定期检验有效期内; “(2)在满足消防防火间距等规定的区域内使用,并且有专人操作; “(3)制定专门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 7. 增加: “5.18 年度检查 “使用单位每年对所使用的长管拖车、管束式集装箱

至少进行1次年度检查,其年度检查的专项要求见附件J。当年度进行定期检验的,可不再进行年度检查,年度检查工作完成后,应当进行使用安全状况分析,并且对年度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及时消除。年度检查工作可以由压力容器使用单位进行,也可以委托具有移动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进行。 “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和罐式集装箱等按照《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年度检验的,不再单独进行年度检查。” 8. 在6.4.1(12)后增加:“(13)装设卸液泵的移动式压力容器,其定点卸液信息跟踪及反馈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运行应当正常。” 9. 增加: “7.5 改造为固定式压力容器 “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改作固定式压力容器使用时,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由具有固定式压力容器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设计文件; “(2)由具有固定式压力容器制造资质的制造单位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改造; “(3)改造后的固定式压力容器应当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4)改造施工过程应当经过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 “(5)注销原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重新办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题

工程材料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20*1) 二、名词解释(5*2) 疲劳: 蠕变: 热脆: 冷脆: 本质粗晶粒钢: 本质细晶粒钢: 临界冷却速度: 奥氏体化: 回火稳定性: 热硬性: 三、简答题(6*5) 1、画出铁的冷却曲线,分析平台的原因。 2、画出碳含量对钢平衡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曲线,并分析 强度变化的原因。 3、简述钢热处理的特点和目的。 特点:金属材料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冷却的工艺。 目的:改变金属材料内部组织,改变力学性能,但是不 改变工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4、简述淬火内应力产生的原因,指出回火和退火在消除内 应力上的区别。 原因:⑴、由于工件冷却时表面和心部冷却速度不同,收缩不均匀,导致热应力的产生。 ⑵、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相变时尺寸增加不均匀,产 生相变应力。 区别:⑴、回火消除淬火产生的内应力。 ⑵、去应力退火消除铸件、锻件、切削加工件的 内应力。 5、简述M与M回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力学)性能上 的区别。 形成条件: M:过冷奥氏体以大于等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后获得。 M回:淬火钢(或M)低温回火后获得。 组织形态:没有区别,均为片状或板条状。 力学性能:M与M回的强度、硬度、塑性、冲击韧性基 本一致,没有明显区别。 6、简述S与S回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力学)性能上 的区别。 形成条件: S:过冷奥氏体在600℃-650℃等温保温后形成。 S回:淬火钢高温回火后形成。

组织形态: S:F和Fe3C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细小的片状F与细小的 片状Fe3C层间分布。 S回:F和Fe3C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细小的粒状渗碳体 弥散分布在多边形颗粒状的铁素体基体上。 力学性能: 强度、硬度、塑性基本一致; 冲击韧性,S回比S高近一倍。 4、确定下列钢件退火的方法和目的 ①、冷轧后的15钢 ②、锻造过热的60钢 ①、方法:再结晶退火 目的:消除冷变形硬化 ②、方法:完全退火 目的:1、细化晶粒 2、消除内应力 4、简述下列钢件正火的目的及正火后的组织并比较与退火 在应用上的区别。 ①、20钢齿轮 ②、T12钢锉刀 ①、目的:1、细化晶粒 2、提高硬度 3、消除内应力 组织:P+F ②、目的:消除二次网状渗碳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