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 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 crossover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 services.

[Keyword]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education, Hao Keming

通常,我们会用着作等身、学富五车等词汇来形容专家学者的底蕴与高产。郝克明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着名教育学者,公开出版、发表了丰厚的学术专着、研究报告、论文等鸿篇巨制。从《中国教育地图集》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

研究》,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溢于言表;从《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到《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其思想穿透力与影响力至今响遏行云,历久弥新。滴水能见太阳光辉,本文只就郝教授思想精华荟萃《教育·社会·未来》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直抒管见,试图折射出她那深邃、厚重的教育思想以及深透、卓越的教育实践。

郝克明先生是中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奠基者,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十足的热情专注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中。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郝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咨询报告,积极参与国家多个重大教育决策和一系列纲领性文献的研讨与起草工作,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我国教育宏观学科特别是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方面有填补空白之功。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郝克明先生又联合国内着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聚集、培育一大批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推动和组织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和教育领域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研究与交流,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决策服务,为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社会·未来》中比较集中展现了她的教育战略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决策所作出的贡献,也折射出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辛勤足迹。

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崛起的时代之需

教育战略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起来的”。1

1、教育战略研究一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教育战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事关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宏观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描绘蓝图,科学决策,它属于宏观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的范畴。“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多方面因素,紧密贴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教育决策,具有跨学科、跨部门和综合性、

全局性的显着特点”。2然而,正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受到人们的冷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度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教育决策者对此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育战略研究的忽视会带来一系列事关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偏颇。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以来的一个时期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结构与比例,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培养规模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中的文科与理工科,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等问题似乎总是难以协调好,处于忽左忽右的摇摆之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甚至还被人为地抛掷到极端。不难看出,国家发展教育的宏观统筹、长远规划以及战略决策的不受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教育决策失误及其深刻的教训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道路河流不通了可以人为加以改道,高楼大厦设计不好可以引爆重建,赝品次品出来了还可以销毁回收……。然而,唯独教育不能推倒重来,教育的产出——“学生产品”不可能会有第二次回炉的机会!一代人的教育牵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千秋万代,一个孩子的教育维系着孩子的一生发展,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教育的周期较长,发挥效果的时效长,现在的在校小学、中学生、大学生将是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间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教育的失误是最可怕的失误,教育决策的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诚如郝教授所言:“我从大量历史经验的体悟中,深感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也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宏观决策研究的根本动因。”3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算长的教育历史当中,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也犯过不少错误,一些教育决策失误的教训甚至是惨痛而影响深远的!对此,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建国36年来的教育成就时,也十分明确地指出: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

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4以1952年以来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为例,撤并了一大批专科学校,1953年只剩下50所。高校招生中专科学生的比重时高时低,总趋势是不断降低。1953年专科招生占高校招生的比重曾达到32.6%,1960年降低到23.0%,1965年进一步降低到9.2%。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瓶颈的难以解除。近三十年,我国不断强调稳定、发展专科教育层次,这一时期,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很快普通高校招生中专科的比重由1979年的25.8%先后提高到1985年的48.7%,1995的51.6%。5如今,高职高专早已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为例,本科招生数2820971人,专科招生数2838223人;本科在校生数人,专科在校生数8605924人。从专科层次教育发展大落大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战略研究及规划的重要性。再如,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通过参加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研究来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科知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积累。在“文革”中,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文革时期的种种做法,破坏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以学习钻研为业,荒废学业,学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片面的知识,实际用途不大。而且,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向完全服从当时的某种政治需要,被“四人帮”所利用,这是十分有害而危险的。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大量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表明,教育战略决策的正确之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郝教授在另一篇文献中语重心长地指出:“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还有不同的特点,经济、科技工作的失误还来得及纠正,而教育的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则要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6此情灼灼,言之凿凿。我们必须推动和加强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积极为决策服务。

3、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

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尤其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等相关机构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略研究,

从宏观上、战略规划上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教育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战略规划的信号力、引导力以及直接的推动力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已充分显现。

我们以顺应时代要求、民心所向的“高校扩招”重大决策为例来说明教育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从《决定》颁布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基本上是在“控制”之下“稳定”发展。然而,在1999年的“高校扩招”这一宏观战略布局指引下,从1999年到2009年短短1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7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彻底成为历史,被誉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高校扩招尽快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意义值得拍手称快的。分析起来,正是因为国家有高校扩招的可行性论证、周密部署,长远规划,以及相关的高教园区建设、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调整、大学生助学贷款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等系列中观配套政策的规划推进,我们才得以显现出一幅巨大的高教事业跨越式发展蓝图。这就不禁让人想起郝克明等在三十年前的颇具警示性的预见:“单靠四年制、五年制的全日制大学,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要,……如果全国人口按1%增长,到1990年,在校大学生在每万人口中的比例,也还不及印度的1/2。如果不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就是这个指标也不可能达到”。8

大国必然要办大教育,大教育尤其需要开展对重大教育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01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2008年8月启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们已切实感受到,在正确的科学的方针路线规划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进人到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历史时期,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我们也越来越能深刻感受到,国家层面启动、统领一个时期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部

署的重要性。这些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充分吸收了教育战略研究的成果,颇具前瞻性和引领性,至今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中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学理路径

何谓教育战略研究它是对教育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问题的谋划与决策。教育战略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全局性或区域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决策方案,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分析、调研和论证,提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教育改革的政策选择。这一谋划性的宏观决策研究具有全局性与长远性意义。通过研习郝克明先生的教育战略研究思想,可以窥探出一些标志性的特点及其学术理路。

1、多重跨越,战略思维揽全局

一般而言,我们讲战略,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一种宏观、全局与统整的研究与决策视野。要对某一重大问题进行战略谋划,需要战略思维。有研究将战略思维定义为“对全局性的、规律性的、长远性的问题做出重大决策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方法。”9可见,后者重心在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思维方法,需要跨学科知识、方法,这正是郝教授研究当中所充分体现的除教育学以外的哲学、管理学、战略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思维科学、领导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特点。郝克明先生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首先在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开展研究方面创造了典范(我们简称为“多重跨越”),注重跳出教育领域来加强与决策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等的合作。

郝克明先生研究的全局、统整视野渗透于字里行间。可从两个维度来观之,其一,纵向上,统整历史、文化;其二,横向上,横跨多学科、多领域等。她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就强调跨越界限,注重方法的交叉融合。注意把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研究,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改革实验结合起来,把现状研究和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深入分析社会发展各种因素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10教育问题往往不局限于教育本身,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如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所言“校外的事情永远比校内的事情重要”。郝克明先生的研究努力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大

背景中去研究,诚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打破就教育论教育、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模式,注意考察政治、经济、科技、人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影响……。”11

多重跨越是郝克明先生学术研究思想及其成果的一大显着特色。我想,这也正是其所领衔的教育战略研究之为中国特色战略教育研究之关键所在。她强调,在教育发展战略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从战略的高度,对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进步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行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拓宽思路,加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12一个报告的完成,往往涉及研究和考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多个领域,常常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工作部门,牵涉到部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机构的协同参与;要与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紧密合作。我们可举一例:在开展“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时,郝教授领导下的团队从1986年开始,会同一百多个单位、六百多位专家和研究人员,就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围涉及机械、电力、冶金、计算机、农业科技、法律、金融、新闻、财会和临床医学是个学科领域,并在机械、电力、农业科技和法律四个学科领域进行了面向实际工作部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验。13坦白地说,任何一名教育研究者,看着这么一一连串部门、学科领域的名称,都会油然而生敬佩之心的。此外,就自身学科领域方面来看,郝教授的教育战略研究也涉及诸多教育理论问题,如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方针、教育分类、教育预测、教育评价等;同时还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14

2、实事求是,实证调研取向彰显研究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的地域、人口、文化等差异很大,牵涉问题十分庞杂。全国各地的教育问题、经验、特色等的及时发现与总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要掌握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亲临一线、踏踏实实搞调查便是第一要务。郝克明先生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严谨扎实的学风,以专项课题为抓手,以实证调研为基本的研究取向,会同各有关部门,根据研究的需要深入各省、自治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广泛开展实地调研,获取一手

资料。她的研究自始至终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说话,书中还辅以大量的图表分析数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研究当中,为确证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以及在科类、层次、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调研材料和统计分析的数据图表。例如,为了说明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办学小而全、专业与学校重复设置、投资效益不高等弊端,所提供的调研数据一目了然,给人直觉而震撼:“1997-1985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从27.3万人增加到61.9万人,增加了127%;学校数却从404所增加到1016所,增加了151%。平均每校在校生只有1700人。其中5000以上的学校仅有50所,占高等学校数的1%;而1000人以下的学校有447所,占44%;其中500人以下学校有179所,占17%”。15实际上,这些数据及其相关陈述方式仍然是后来我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呼声说理依据。再如,2007年5月启动的“中国独生子女与民族竞争力问题研究”课题,更是深入东中西部七省市、300多所中小学开展调查,发放并有效回收了10多万份问卷!这一问卷调查量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且,尽管研究课题大气宏观,但研究却是小处着手,深入细致,尤其是问卷题目设计极为考究,精致入微,如“春游时,规定8点集合,但是你迟到了几分钟,你会怎么做?”等问题适应学生心理,密切联系实际,能够很好地掌握独生子女的特点与问题,从而为深化相关改革的决策服务。一句话,我们教育出了什么问题,缺什么营养元素,要补多少钙,等等,这些都是要用数据来说话,按方配药,掌握火候的。唯有科学的研究才能为科学的决策服务。诚如郝教授在15年前的一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样:“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努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注意把调查研究、理论分析和改革实验结合起来,把典型调查同动态的系统分析和测算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16

3、立足国内教育发展需要,放眼国际视野宽

只有立地的研究才能顶天,只有源于实践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回过头来指导实践。郝克明先生的研究立足国内,脚踩一方沃土,密切关注本土教育的实践。她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人口和悠久的文化教育传统,广大教育工作者

进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创新的巨大源泉。”17在另一篇文章中,她又深刻指出,“在教育发展战略问题上,要从我国现在和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研究、确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18

郝克明先生的研究胸怀国际视野,特别强调研究工作的开放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同样有很多东西需要补课,需要向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以高层次人次培养途径为例,“我们了解到,许多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对面向实际工作的专家的培养,也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不少国家的研究生学位制度,也打破了只是传统的研究性学位一种模式,有些国家还见了专业性学位。……我们还了解到不少国家的实际工作部门对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并不完全和其学位挂钩。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这些写在二十多年前话的现在读起来仍然是那样的令人耳目一新!要知道,我国的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也是近些年才真正起步发展起来的。

为了拓展和提高战略研究的视野、思路和水平,郝克明先生还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科研机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通国际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研究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努力吸收一切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和经验,力求在某些研究领域能够站在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例如,在进行“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研究”项目时,她十分重视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与各国相关专家、世行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召开研讨会来萃取他人经验,为解决我国终身学习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据悉,依托中国教育战略学会,郝教授正在筹划明年在上海举办的高规格、高层次“国际终身教育论坛”。谈及国际视野与交流合作,郝克明先生还出访了多个国家,认真考察、了解这些国家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在把握别国教育情况的同时,也积极交流、宣传我国的教育。她倡导翻译的《发达国家教育的动向和趋势》系列丛书远近闻名。

4、研究时效显着,直接为高层决策服务

教育战略研究需要紧扣实际需要,更要以适度超前的意识为教育决策者服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既是综合性的理论研究,也是应用性的实践研究”。20它

的主要任务是要对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提出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研究结论应能有效服务于教育的宏观决策或政策选择。郝克明先生的诸多研究成果在社会反响很大,很多研究报告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国家教委等部委领导的重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人民日报》等上发表的《要重视发展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是我国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一篇篇教育改革檄文在今天看来仍是掷地有声、经久不息的。难能可贵的是,一些研究成果还直接成为国家重要教育决策的依据。如李鹏总理曾在《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上批示:“这份报告写得很好”,并要求国家教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据悉,像包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以及国家教委主任、教育部长对其成果的重要批示就有二十多条。这些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我国宏观教育政策研究做出了显着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郝克明先生及其领导的团队还直接参与了中央政府、教育部(国家教委)许多重要政策的调研起草工作,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

诚如“宏观教育研究奖”设立的背景与宗旨所揭示的那样:“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重大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加强对教育发展和改革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紧迫任务”。21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见,未来的十几年、几十年将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崛起的战略机遇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必将对教育和教育科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新要求。郝克明先生在纪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直接关系当前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教育发展的进程,关系当代甚至几代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增强研究成果的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22我们诚挚地祝愿郝克明先生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再创新高,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郝克明. 教育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研讨和起草过程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7,(7):47.

2郝克明.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9

3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8

4中发[1985]12号.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R],1985-5-27

5参见李仁和. 五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教育科学研究,1999,(4):3-4.

6郝克明. 教育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和起草过程的几点体会[J],辽宁教育研究,2007,(7):47.

7周济在教育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门户网,2007-12-26,

01/04/content_850544.htm

8郝克明,陈学飞.改革高等教育单一化的状况[N],人民日报,1980-10-25

9唐殿豪. 关于战略思维的几个问题[J],探索,2003:(2):75.

10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468

11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849

12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97

13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71

14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443

15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52

16郝克明. 开拓前进的十年[N],中国教育报,1996-4-3:(3)

17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468

18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397

19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76

20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442

21“宏观教育研究奖”秘书处. 我国宏观教育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宏观教育研究奖”的背景介绍,教育研究,1998,(4):77

22参见《郝克明教育文集》2008.467

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https://www.360docs.net/doc/1d4558563.html,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立思辰留学介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正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绝对不能再将更多的关注用于那些机械化的考试上。”伊顿公学校长托尼·立特近日到上海参加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奖学金签约仪式,他说,英国和中国的教育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的内容,但不应该借鉴中国教育中过于应试的那一方面。中国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仅仅只是教育的一方面,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上海参加PISA测试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 鉴于英国在数学教育方面的落后,以及在各种标准化国际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落后,英国今年重新修订了学业考试制度,希望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并且建立了中英两国的教育交流制度,主要在两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但是托尼却认为,现在英国过于推崇中国教育中那种过于关注学生学业和考试成绩的做法。不久前,他面对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伯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当你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自己的桌子前两三个小时不和任何人交流,仅仅做题目——这一切只是为了考试时得到一个好分数,然后这样的年轻人直接走上社会,这能够想象吗?”托尼·里特说。 伊顿公学的学生也太爽了 此次在中国,托尼发现,“英国正在学习的那些教育经验,事实上正是中国同行致力改变的。”在托尼看来,英国教育体系要向中国学习的,是那些让学生永远不放弃自己的内容,而不是通过各种学业考试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10、自己做主 美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说:“亲爱的,你已经长成一个男子汉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不要老是依赖我们给你提意见。” 中国学生的父母对他们吼到:“放肆!翅膀长硬了是不是?敢把我的话当耳旁风?告诉你,就算你长出胡子,还是我们儿子,还得听我们的。” 美国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区别 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 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对美国教育的认识及看法 美国文化教育的高水平也决定了美国在世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学制没有学力测验、大学联考学生凭着在校成绩及SAT/ACT 分数自行申请大学入学。和许多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国立大学这种名称,义务教育由州政府来承担。且在义务教育的部份,只要你是合法居留人就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在美国受义务教育都是免费的,不必缴交学杂费、课本。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此外,美国大学生在入学后前两年,就如大一、大二时修读通识课程,到大三才会决定主修课程。另外,攻读医科、法律等专业课程要等大学念完毕业后,考到相关考试才可申请。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

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对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的学校上课时只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就行。在课堂上,教师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发表意见,老师启发学生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一些课还完全以学生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学生思想活跃,有时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2、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和个人,不讲空泛的理论。课堂还讲授孩子生活中的事,在美国,凡是孩子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在课堂上学得到,课程五花八门。3、鼓励孩子去尝试,着力培养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获取信息;二、清晰地思考;三、有效交流;四、理解人类环境;五、知晓人类和社会;六、个人生存能力。 而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与中国的往往不同。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对知识的凝聚,固定知识的凝聚,甚至是在知识方面,国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那么糟糕,为什么美国的大学那么牛?为什么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的创新,都远远把中国甩到后面?为什么美国基本垄断每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中国家长对此不解,答案其实只有一句话:美国人相信“不落后于终点”,中国人相信“不落后于起点”。美国人基本不怎么管学生的初中和小学教育,中国人拼命拔苗助长,结果在学前班、小学、初中教了很多学生接受不了的东西,学生长大全忘了。下面南京出国留学机构南京金世达留学为大家详细介绍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从哪开始。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差距,始于高中。 第一,学制上有差距:大部分美国高中阶段是9-12年级,有四年的时间学习。中国的高中阶段其实只有两年,第三年要准备高考,基本就没多少机会学新知识了。 第二,课程上有差距:美国高中是学分制的,因此可以开出比中国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普通一个美国高中,都能开出上百门的课,跟一所小型大学差不多,这点中国大部分高中都无法相比。 第三,教师的水平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因为要开大学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要很高。美国的高中教师很多都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也不少。美国的教师执照课程跟中国不一样。中国读师范毕业,四年本科,能考到教师证书就能当老师。但是,美国人要当教师,无论拥有何种学位,一律要读两年的教师执照课程。要考进去读,读完还得考出来。假如是本科生,读完四年师范,还得再读两年执照课程才能当老师,比中国教师多受两年训练。同时,因为美国的大学普遍比中国的大学牛,因此,美国的正规大学出来的博士硕士的水平当然也比中国高,何况在中国,博士会去中学教书的,真是凤毛麟角,因此,在教师水平上,中国就落后一截了。 第四,科目的程度有差距:美国的高中可以开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公共课程度的科目,中国的高中基本是不会开大学程度的课的。 第五,美国有重点高中,甚至有”全国重点高中“:按照成绩高低,甚至根据入学成绩高低来录取学生;在每一所高中里面,美国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来分班,有专门给能力最高的学生读的“荣誉”班(honors class),天才学生读的"大学预修班“(AP class),有全球承认的”国际班“(IB class),等等。这跟中国取消”重点中学“,不按照学生的程度分班教学,全部混合在一起教的错误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第六,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医院、政府机构、商业机构,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协调高中生的课外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美国的高中生可以到大学上课,拿大学的学分;可以到科研机构,跟科学家一起做研究;可以到各级政府机构去当官员的助理,议员的秘书,民选官员的竞选团队义工;在教育董事会- 州或者县市的教育局的决策机构里面,也有学生委员,可以参与公立教育的最高决策。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有哪一位省长或者市长可以让一个高中生当办公室秘书?中国有哪一家科研机构可以让高中生参与一个项目的研究? 最后,因为美国的高中可以开出很多高程度的课程,而且很多是得到资金雄厚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或者商业机构支持的,因此,美国高中的配置跟设备,很可能是连中国的大学都望尘莫及的。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中国跟美国在教育上的差距,始于高中,到了大学,更加大踏步拉开距离。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那么多,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科技龙头,为什么美国那么发达:从高中开始,美国人就已经远远领先中国人,因为美国人相信:笑到最后的人,才会一马领先过终点。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美国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比较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有6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获奖者。一位留美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发表这样疑惑:“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到了美国都那么出人头地?“我相信十年内会有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比较有希望的两个人是简悦盛和徐立之。二十年内,中国大陆学者也有望问鼎诺贝尔奖。”杨振宁昨天在交通大学演讲中表示。 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很多但杰出人才很少。华人得诺贝尔奖很多了,但是没有一个是产自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或者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但是最后是成长于西方的教育体系之下,这到底是为什么? 以美国教育为例,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把握和继续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把握。每堂课上教师一般讲得很少,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假如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天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学生轻松自然,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脸。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天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轻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陇东学院 题目: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人文2班 姓名:王娟娟 学号:211151246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摘要:20世纪,中国国力突飞猛进,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高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出发,找出中国教育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20世纪,中国经济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有大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上存在问题,在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在世界经济大发展中不断进步。 一、中美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大国里,教育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普及,向着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宋代理学的普及。宋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推动下有了巨大发展,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的传入,我国教育的普及的速度加快但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与西方国家比较,还处在差距。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众多的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我国的高等学府也以此为目标,但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以进入仕途为目标,进入近代,则以获得稳定、高薪的工作,较高的社

会地位为目标,然而,在经济化的大潮下,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分配不到工作,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他们的所学又无法对他们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待就业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其他领域才能平平,无法与其他人竞争,只能待业在家。造成了我国教育成果出现了在就平庸大学生的局面。 而西方与我国的教育成果则完全不同。美国教育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美国的大学造就的人才多为精英性人才,这些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主动,有效的实现就业。同时,美国的大学,培养人才不以进入官场为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这也在意识上为大学生进行了早期教育。总之,中国教育在现当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出的大多的是技能平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低技能人才,而西方国家培养的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精英型人才。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巨大的差距。 (二)、受教育者意识差别导致受教育成果不同 大学既是一个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一个花销巨大场所,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平均每一个大学生要花数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负担,很多的农村学生因此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我国,上大学的都是家庭比较好的,能够拿出学费的家庭,然而,这些家庭的学生在上学之后,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尽管就业,其成就并未比先前好,只是提高了一些收入而已。

英国教育制度和中国有哪些不同.doc

英国教育制度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很多想去英国留学的同学,或许对于英国和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哪些不同并不了解,那么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英国教育制度和中国有哪些不同? 1、英国义务教育阶段 英国学生在经过3-5岁的早期教育之后,一般5岁开始上小学,经过6年的小学教育学习后进入中学教育,英国中学没有初中高中之分,从中一到中五共5年时间。完成中学教育的最后两年后,也就是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参加统一的中等教育水平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Secondary Education,GCSE),该成绩决定学生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的学习和科目选择。 2、延续教育阶段 一般来说延续教育的学生介于16-18岁之间。学生在获得GCSE后可以选择继续深读A-level课程,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走学术路线或者职业路线。学术路线着重于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职业路线则结合社会各层面的职业需要,培养各行业中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人才。选择职业路线就读职业培训学校。英国的职业教育种类多,无奇不有,假如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或者有某一非凡专长,可以考虑走职业教育的道路。 A-level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是AS Level,第二年是A2 Level。专业分科很细致,英国高中课程简介: 学制典型课程课程结构 第一年称为AS阶段 可选4个科目学习 第二年称为A2 主修课程为AS阶段中选择出3个比较擅长的科目基础数学包括纯粹数学、概率统计、机械学。考试以笔试的形式,分为六个模块。中国学生在数学学科上有很大的优势,一般学生都会选择基础数学

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开放,中国严谨。 欧美教学重于研究。上午让学生们学知识。下午就下课!可是不是去玩。真正想学习的孩子会去图书馆,研究当天所学到的知识。还有的可以去实验室试验等。有的掉浪荡的。根本不学习的。就会搞社团什么的。什么搞乐队啊,搞网站啊。那也是一个求学的经历。也算不错。就是开放。学的学,不学的就往别的方向发展吧!就这样。而我们中国。。。。呃呃呃恶心。重于分数。重于知识。黑板上面有模有样的挂着“实验是科学的Futher”,但我看不会有那么多的实验。中国一天到晚都在学习。特别是高中,就是地狱。。。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桌子上动动笔杆子。让中国学生答英语卷,120分满分!让那个打满分的学生跟他过的人交流英语,就成了白痴!这是我们中国的最大的诟病。学校的老师们不会教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问题时,如何去处理,而是在考卷中遇到怎样的问题怎么答才能让分数得得更高!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学习”。中国的教育根本就已经畸形了。培养了一批批“考试高手”,却养的是一批批“生活白痴”。学校不让他们去展开他们的个性。不“学习”?就给我退学!别先搞什么!“书乃万物之上”。呵呵中国“教育”就是这样。我晕啊。。。在我们中国,小学到高中可以算是地狱,但一到了大学,那就成了天堂!一点压力都没有。糊弄糊弄就给个毕业证。现在中国大学生多的跟土豆一样多,求职难也是理所当然。然而欧美呢?正相反,大学是他们的地狱。别以为上了大学,毕业证就有保障了。欧美的大学毕业率都不是很高的。所以你在大学时努力学习。欧美在出社会之前努力,然而中国在大学时“泄气了”?最重要的大学时期就这样走了。都说我们中国要在人口质量上提高?就这样那质量怎么提高?这就是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声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大家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划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

谈谈中国与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不同

谈谈中国与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不同 2008/7/25/18:06 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荣学工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精心组织下,以小学校长为主体的52人组成的“学校管理者赴英学习访问团”于2008年5月25日从上海启程,到达享有“工业革命故乡”之称的英国曼彻斯特市,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学习考察。 在苏曼教育国际发展中心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把整个英国社会当作大的课堂,对该国的人文风俗、社会状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重点地对英国的教育,特别是英国的小学教育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考察学习。 在英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曼彻斯特市的一些小学,听了曼彻斯特市教育官员、小学校长以及有关教育专家给我们作的专题讲座,还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三周的考察学习,我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大家一致认为,本次考察学习活动不仅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今后做好学校工作的信心。以下是本人对英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从学校规模上来看。英国学校的规模比国内的学校要小得多,大部分学校都在200人左右,三四百个学生的学校就算较大的了,七百人以上的学校就是凤毛麟角的了。 英国学校实行的都是小班化,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的规模和班额,一有利于学校管理,一般学校只有一名校长和一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二有利教学师生互动,有利于面向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教育理念上讲。(1)奉行“每个学生都同等重要”的理念。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幼儿班开始,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对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有助教和义工进行单独辅导等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2)奉行“让教育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享受”的理念。参观曼城的每一所学校,我们都有深切的感受,在英国,孩子们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压力,一方面,国家教学大纲对小学生学业应该达到的标准要求不是很高,尤其是他们对知识性学习内容方面的要求,英国五年级的孩子在计算方面的要求跟我们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多大的差别;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注重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活动,这是英国老师课堂教学给我们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第三,英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普遍不太关心,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3)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生下午3:30放学以后,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供学生参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活动,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

浅析英国学前教育制度及教育特点对中国的意义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通过浅析英国和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及特点,来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1996年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2001年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美国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2)

从美国的教育反思中国教育改革(3000)摘要: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教育已经走过了日新月异的六十余载春秋,特别是在新课改下的今天中国教育改革更是为每一名教育者和求学者带来了更多可能。在这个时间流逝与变迁的过程中,中国教育不仅随着经验的积累、时间的变迁以及教训的汲取发生了诸多变革与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也是十分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对于教育改革格而言更是从本质上彰显出了更更多的问题,而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构建的今天,舶来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教育影响下的冲击,更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参照与反思。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反思 对诸多的国人而言,欧美、特别是美国的教育被视为最为先进的教育典范,在这种思想下,甚至还有一些人错误的认为中国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都是由于没有对美国教育理念进行照本宣科的传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美国教育对于世人的思考主要在于提出了“世上不存在百害而无一利”的改革,纵观美国教育改革他们虽然拥有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但这种不突出竞争的教学理念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无法满足这个日益创新的人才竞争机制。1在对美国教育的反思下回看中国教育改革,也曾在应试教育中辗转徘徊、也曾在素质教育下日益完善,可以说在多年的变迁与进步中中国教育改革不仅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最大程度上兼顾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学生未来对于知识需求的更多可能。下面就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站在美国教育的环境下对中国教育改革展开反思,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点建议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从业者带来一定参考与帮助。 一、价值观下美国创造性教育对中国快乐教育的影响 美国由于自身是移民过度,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创造性教育”理念,从历史上看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对西方启蒙主义中的平等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其本质更加贴近于杜威教育理念。2除此以外,美国的商业传统观点对于创造性教育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中国自古也有对于“因势利导”的理念,在中国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更是要充分对美国教育展开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充分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同时,对中国各个阶段 1郭瑜洁. 从美国国家认证注册护士执照考试反思中国护理教育[J]. 护理研究, 2018, 22(17):1580-1581. 2白彤东. 从美国通识教育反思中国大学教育改革[J]. 高教探索, 2017(6):80-82.

中国和英国基础教育的比较

.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对比 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经济、由于在与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的政治、在课程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的差异,中英两国的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设置、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知识技对学生有目的、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能传授;形成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设置了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很强的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标准,国家进行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个是发展学生的兴趣、统性和逻辑性。英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性和潜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个人的发展。一.课程设置的比较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由于中国实行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形成了统一、中国基础教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育明确规定了国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课程设置是从属于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规定的,政机关颁发的课程纲要以及课程受到各种门类的教学大纲、的,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服务;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教学计划里是单很长时期以来,标准的制约。并且所设在同一个时期里都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一的,全国同类学校,甚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置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中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虽然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生都是相同的。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特征不突日程,但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出。《国但英国基础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虽然英国也有《国家教学大纲》平时教师就根据国家各学科教学所需达到的标准,家教学大纲》规定了各年级、全国大致有一百多种不同版本的各年级教材和教进行教学。规定的标准,然而,辅图书,国家不规定学校使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学校教师自行选用,而且教师可以从任何一个知识模块教科书所有学生公用;学生不要购买教科书,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样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开始进行教学。为这给了各个学校和教师很大的自由和发挥余地。个性有所选择进行教学内容,教师自主把握教学、实践自身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 . 英国基础教育中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提供“人人成才”的机会。全国统一课程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构成。核心科目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科目包括:历史、地理、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和现代外语七门。

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区别 姓名:刘松班级:应数081 学号:081002126 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地区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差异影响,中国和欧美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但是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能力上欧美式的教育是比较先进的,对于中国的教育偏向于理论和应试。对于孩子长久的发展和对于国家的进步是又负面效应的。 总的而言,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好处高分看成首要目标;而在欧美,初等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现在来讲,欧美的教育开放,中国的教育更加严谨。欧美教学重于研究。上午让学生们学知识。下午就下课!可是不是去玩。真正想学习的孩子会去图书馆,研究当天所学到的知识。还有的可以去实验室试验等。有的掉浪荡的。根本不学习的。就会搞社团什么的。什么搞乐队啊,搞网站啊。那也是一个求学的经历。也算不错。就是开放。学的学,不学的就往别的方向发展吧!而我们中国重于分数。重于知识。黑板上面有模有样的挂着“实验是科学的父亲”,但我看不会有那么多的实验。 在中国,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习。特别是高中,就是地狱。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桌子上动动笔杆子。叫学生去学习是让他们去考到高分,去到更好的学校,而不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的最大的诟病。学校的老师们不会教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问题时,如何去处理,而是在考卷中遇到怎样的问题怎么答才能让分数得得更高!这就是中国所谓的“学习”。学校不让他们去展开他们的个性。如果不去在课堂学习就是没有上进心,不被家庭和学校是为好学生,中国“教育”就是这样。 首先是对待成绩的态度不同,对中国孩子来说,一份不好的成绩单会使他收到来自各方压力.然而在欧美,每个学生年终的成绩单都时间私人的物品.家长方面也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分数在大人心中比能力要差得远.而中国大部分学生的目的是“那高分”。 再者就是对于知识的态度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欧美美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美国学生与中国学生教育的十大区别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好好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好好学习。(注:美国大学“宽进严出”;中国大学“严进宽出”) 2、向老师发问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横七竖八才能更好与老师交流。 中国学生则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发问,还认为坐的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 3、解题方法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正好重合,请问要经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语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的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立即拿出纸和笔,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4、受教育方式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所以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 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一种“填鸭”,辛苦的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

弯来。 5、数学头脑 美国学生一般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 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 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机做四位数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开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6、零用钱 美国学生的父母说:“我们不得不通知你,你这个月的零用钱已经超出预算了。去,把车库打扫一下,把游泳池刷一刷,或把家里打扫一遍,我们就可以在给你一些零用钱。” 中国学生的父母说:“零用钱用完了吗?没钱就自己到抽屉里去拿。” 7、旅游 美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已经攒够钱了,我要去旅游了。” 中国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我要去旅游了,请给我一笔钱。” 8、女朋友 美国学生把女朋友带回家自豪的对父母说:“这是我女朋友。” 中国学生面对着自己已经被撬开的日记,看着气急败坏的父母,心虚的说:“我没有早恋·····” 9、新赛车 美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瞧,这是我自己组装的新车。” 中国学生喜欢夸耀自己的长辈:“看,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新车。”

英国与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d4558563.html,/ 英国与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去英国留学是很多学生的选择,但是国内的教育不好吗?为什么选择去英国留学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英国与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供大家参考。 1、课堂规模 中国式的课堂都体验过,一个班级里大约四五十人,老师站在滔滔不绝,学生认真听讲,能力也是参差不齐。而英式课堂一般是小班制,这样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因材施教,当然,也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 2、教学思维 中国的教学思维就是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教育下,思维模式也渐渐固定,学生本身的创造性也被消磨了。而国外更加注重学生本身的思考,提倡创造性思维,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也允许天马行空的想象。 3、课时安排 国内的学生都有体会吧,真是从睁眼那一刻到闭眼那一刻,几乎都在学习学习学习,除了有早读还有晚自习......而英国时间没这么紧张,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参加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或俱乐部。 4、课程设置 国内,学生学习的课程都是固定的,都是按照一张课程表上课,而在英国,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除了基本的课程外,还有戏剧,设计,烹饪等课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不能选的。 5、分数 国内都是视分数高于一切。是不是好学生?分数说了算,而分数也是评判一个学生优不优秀的唯一标准,好的大学更是与好的分数密切相连。而在英国,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你以为只要考试取得高分就能进入剑桥牛津,那可就错了,高校也看重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文都国际教育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英国与中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给广大的留学生们带来帮助。 文章来源于文都国际教育:https://www.360docs.net/doc/1d4558563.html,/liuxue/20170721/10637.shtml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d4558563.html,/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美教育的差异其时我很早就在思考,当然.我不是专家,用了”思考”这个词可能不太合适,但我又不能找到其它更好的词语来代替,只能将就着用了. 有一句话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想,这句话同样也适合我今天要说的中美教育产生如此大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中美两国的经济情况是截然不同.美国,作为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如何当然不用多说,是实打实的大哥大,其国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是非常齐全的. 反观中国,虽然近年来中国的GDP大幅提高,目前已经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位置,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备,中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 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美国自从与苏联开始争霸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中国了更是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但是因为国情不一样,投入到教育上面的资金差距就很大.因为具体数据不好收集,我这里给打击作一估算.2010年,中国的总GDP为5.7451万亿美元,假设中共用于教育的资金占总GDP的4%(总来没有达到过),那么中国的教育投入就将是2298亿美元,当年中国人口为13.46亿,人均为171美元.美国2010年GDP为14.6242万亿美元.按照5%的比例算(远远不止),当年人口为3.1595亿,人均为2314美元.这样估算出来,美国人均所有的教育投入是国人的13倍以上.排除物价的原因,以及中美两国受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因素,保守估计5倍应该是有的.如此一对比,我们对美国学校小班教育,教室内各种设施丰富多样,而中国呢,一个教室五六十人正常,七八十人不少,超过一百个人也有,教室里面都有些什么呢?电脑?大多数没有.图书?除了课本就没有了.多媒体?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普及?有什么?黑板和粉笔而已.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处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处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处 1.小学到高中完全免费,连书本费都没有教科书学校统一发放,读完的时候在还给学校,如有损坏严重的才需要赔偿,升级新本是学校的事。学生只需要自备书包,纸笔。并且每个学生可以借一个柜子放书本,杂物,因为教科书都超级厚重,所以一般不需要带回家。 2. 严格禁止老师动手打人或辱骂(当然禁止打人是对家长也实行的法律,虽然我觉得对家长可以放宽松一点。但美国是一个非常清楚人性的劣根性,并且敢于面对并且防止的地方。因为知道有些家长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迁怒小孩,并不是所有家长都那么无私的爱护自己的小孩,所以用法律制约那些少数,不能因为任何理由殴打小孩,否则家长会被起诉,小孩会被政府带走送去领养的家庭)。 3.上课时间,初中高中都是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三点半放学。初中的时候逢星期三会提早放学。中午不回家,都在学校吃饭。吃饭时间50分钟。学校有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申请免费餐劵,当然也可以自带便当。 4.考试成绩都是保密,老师从来不会公开考试成绩,但你要是自愿告诉别人也可以。 5.所有的学校都有残障的同学一起上课。经常有坐着自动轮椅的,眼睛一直翻白眼,看上去像低能儿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果能跟上就可以读普通学校,校方会有特别的老师照顾他们。而这样的学生因为习以为常,所以旁人并不会另眼相看,更不会去歧视他们,当然极少数的也会背后嘲笑。 6.初中开始教育女生如何拒绝男朋友提出上床的要求。“如果你不愿意就说不,并推开他”一般这样就够了。男生不会强迫女生,因为比较有绅士风度。还有如果真的不小心怀孕可以打什么电话请求帮助。慈善机构会让你免费堕胎,或如果你想生也可以,当然这些都必须通知父母。在美国18岁以下未成年不拥有任何法律的自主权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意思就是不管堕胎,还是生必须父母或监护人签字。哦,连打个耳洞或纹身,未满18岁也要父母签字的。买烟要超过18岁,买酒要到21岁,要出示身份证才可以买。 7.电视,电影有严格的分级制度。根据暴力程度跟色情程度来分,分为所有年龄都可以看,7岁以上可以看,14岁以上,或18岁以上。所以你要看18岁以上的电影也得要身丅份证才能买票,而14岁以上的必须成年人陪同。为什么美国青少年比较单纯,甚至长大以后都还是很单纯,就是因为成年人对他们的细心保护,所以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成长速度来成长。 8.初中开始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办几场舞会,逢年过节的时候,8点开始,11点结束,然后就会看到一对对可爱单纯的小情侣搂着跳舞。 9.周末都不上课。我觉得下午3点多放学并且基本没多少功课是为了让学生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学生当然也会被家长安排去学些别的东西,何况本来高中考大学的时候。最好的学校注重的不止是成绩,也非常注重课外活动,有什么特长,帮慈善机构做了几个小时的义工之类的。 10. 高中开始有几个大的转变,一是教室不再固定,像大学一样选课,然后根据课程去不同的教室,所以同学并不完全固定。课程分为几大类,每类完成多少学分(多少课程)就可以毕业。英文,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第二语言,美术,体育。科学类里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地球宇宙学,所以作者长这么大只学过生物,没碰过化学跟物理而对数学的要求也就是学四个学期,但对程度不要求,程度低的人学两年学到几何,程度高的人两年学到微积分,都是一样的毕业。 11. 高一生物课老师会教怎么用避孕套,强调安全措施,并告知女生堕胎三次以后很可能就会再也生不出来。这点是中国很多小女生都不知道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