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13课 张衡传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13课 张衡传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13课 张衡传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13课张衡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逾.越/虞.诈璇.玑/旋.转骸.骨/骇.然

B.驿.站/不怿.蟾.蜍/潺.湲篆.文/撰.述

C.邓骘./白鹭.合契./修禊.孝廉./链.接

D.阉.竖/阏.氏帷幄./龌.龊讽谏./斑斓.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于三辅,因入京师游:游历。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C.尊则振龙,机发.吐丸发:开始。

D.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轨:守法度。

3.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大王必欲急.臣

B.时.天下承平日久杖.汉节牧羊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妙尽璇机之正.

D.皆共目.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

..

..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

..无际

..,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贯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

公府

..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7.【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B.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C.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D.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为三辅。

B.“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书。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公府”,古代对官署的统称,也称“官府”。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衡学识广博,自然科学知识超越前人,这正是他发明创造的重要前提。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张衡创作的《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学业和科学研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

..简以写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

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

..,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注】①薏苡(yìyǐ):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课张衡传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解析】 A yú/yú,xuán/xuán,hái/hài;B项,yì/yì,chán/chán,zhuàn/zhuàn;C项,zhì/lù,q ì/xì,lián/liàn;D项,yān/yān,wò/wò,jiàn/lán。

2.C【解析】“发”的意思是“发动、转动”。

3.C【解析】C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4.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B【解析】详明: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不行,古:不去(应荐)。今:不可以。C项,方面,古:方向;今:相处或并列的几点之一。D项,周密,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6.B【解析】B项,均为“用”。A项,表比较/表范围,在……方面;C项,召,动词/验证;D 项,表顺承/根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答案

7.B 【解析】断句题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分析句子前后的关系;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标志词语,如,名词“太史令”“衡”“当世”“所居之官”。

8.D【解析】此句中的“公府”是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官员。

9.D【解析】张衡的“为人”对仕途有影响,但不能说对学业和科学研究有影响。

10.(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应召。(2)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答案

11.B【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虚词“其”“则”,以及指示代词“此”,对句“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12.C【解析】“孝廉”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13.B【解析】由原文第二节“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

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可知,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14.(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情,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解析】翻译句子,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第一句中“二千石”、“业”、“无耻”、“奈……何”;第二句中,“争讼”、“辄”、“譬”。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

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

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祐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张衡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张衡传》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员径八尺 (______通_______)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______通_______) ﹙3﹚傍行八道 (______通_______) (4)形似酒尊 (______通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得古今义: 淡静。古: 今: (1)常从容 .. 。古: 今: (2)举孝廉不行 .. 拜郎中。古: 今: (3)公车特征 .. 无际。古: 今: (4)覆盖周密 .. ,乃知震之所在。古: 今: (5)寻其方面 .. ,治威严。古: 今: (6)衡下车 .. 俗人。古: 今: (7)不好交接 .. 骄奢,不遵典宪。古: 今: (8)时国王 .. 三、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 (正: )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 ) (3)又多.豪右 (多: )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善: ) 四、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译: ) (2)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 )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 )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 (译: )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 )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 ) ②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 )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 )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译: ) (6)状语后置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译: ) 五、一词多义 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 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得楼台) 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 ⑤启窗而观(瞧) 因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就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就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与,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就是,就)

2020高中语文 2.4张衡传 鲁人版必修2

2.4 张衡传教案(07版鲁人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3、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三)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高一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二(附答案)

高一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二(附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 )文邓骘( ) B.逾侈( ) 璇( )玑 C.驿( )站河间相( ) D.骸( )骨蟾( )蜍( ) 2.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同( ) (5)府吏见丁宁 ( )同( ) 3.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张衡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张衡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 (“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3﹚傍行八道(“傍”通“旁”) (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 古:言行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2)举孝廉不行。 古: 不去赴任。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特地征召。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 古:四周严密。 今:周到细致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 古: 官吏初到任。 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3)又多豪右 (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属zhǔ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属shǔ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高中语文 3张衡传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13 张衡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善属.文(shǔ)连辟.公府(bì) 莫不逾侈.(chǐ) B.精思傅.会(fù)邓骘.将军(zhì) 璇.机之正(xuán) C.首衔.铜丸(xián)合契.若神(qì) 上下肃.然(shù) D.积年不徙.(xǐ)中有都.柱(dōu) 河间相.(xiànɡ) 思路解析:A项,“属”应读“zhǔ”。C项,“肃”应读“sù”。D项,“都”应读“dū”。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 ..属文:写文章。 B.精思傅会 ..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 C.其牙机 ..巧制牙机:枢纽和机件。 D.称为政理 ..政理:政治管理。 思路解析:D项,“政理”应为“政治清明”。 答案:D 3.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思路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D项是宾语前置。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4~9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 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 ..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 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 ..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 ..》作《二京 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 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承.平日久承:连续。 B.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辄:总是。 C.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发:打开。 D.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暗地里。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C项,“发”应为“拨动”的意思。 答案:C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 ..俗人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 ..拜郎中 C.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 .. D.衡下车 ..,治威严,整法度 思路解析:A项,“交接”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有“交往、接触”的意思。B项,“特征”在文中不是一个词,而是各自成词,“特”是“特地”,“征”是“征召”。C项,“方面”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方向”。D项,“下车”在文中指“官吏初到任”。B、C、D三项均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不同。 答案:A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人教版新课标张衡传同步练习

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开辟(pì)鄂州(è)侈谈(chǐ)陇西(lǒng) B.尸骸(hái) 蟾蜍(chán) 阉党(yān) 动辄(zhé) C.阴骘(zhì) 逾越(yú) 小篆(zhuàn) 讽谏(fěng) D.猝然(zù) 玄机(xuán) 伺机(sì) 谗言(chán) 解析猝然(cù)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用尽心思[来源:学|科|网] B.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汉代官署名称 C.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讽议:对政事提出意见 D.衡常思图身之事图身:谋划自身进取 解析D项,“图身”应为“图保自身”,也就是“图保自身安全”。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B.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C.衡少善属文 ;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解析A项,“禽”通“擒”;B项,“尊”通“樽”;D项,“员”通“圆”。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秦时与臣游 B.中有都柱,傍行八道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D.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复举剑拟之 解析A项,“游”,前:游历,后:交往。B项,“都”,前:大,后:汇集。C项,“阴”均为暗中。D项,“拟”,前:模仿,后:做……的样子。 答案 C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解析A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B项《两都赋》作者班固,《二京赋》作者张衡。C项“拜”指授予官职。 答案 D

张衡传知识点总结

《张衡传》知识点总结 一、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观.()太学,遂通.()五经 ..(),贯.() 六艺 ..()。 3、而无骄尚 ..()淡静, ..()之情。常从容 4、举.()孝廉 ..()不行.(),连辟.() 公府 ..()不就.()。 5、时天下承.()平日久, 6、因.()以讽谏 ..(), ..()。精思 ..()傅会 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8、衡善.()机.()巧.(),尤.() 致思 ..()于天文阴阳历算。 9、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公车 ..()特.征.()拜郎中, 10、遂乃研核 ..()之..()阴阳,妙.()尽璇机 正.(), 11、衡不慕.()当世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12、员.()径.()八尺,合盖 ..()隆.()起, 1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14、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15、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16、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 ..(),伺.()者因此觉知。 17、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8、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9、后数日驿.()至, 20、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21、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22、衡因.()上疏.()陈.()事。 23、帝引.()在帷幄 ..(),讽议 ..()左右。 24、尝问天下所疾恶 ..()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25、衡乃诡.()对.()而出。阉竖 ..()恐终为其患, 26、遂共谗.()之。 27、以为吉凶倚伏 ..()难明.()。 ..(),幽微 28、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29、时国王骄奢 ..(),不遵典宪 ..(); 30、又多豪右 ..(),共为.()不轨.()。 31、衡下车 ..(),整.()..(),治.()威严 法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3课张衡传

第13课张衡传 造机巧,浑天望万里;著文章,二京名千秋。他是科学家,在科学上成就非凡,有地动仪、浑天仪,研究过阴阳历算;他是文学家,在文学上著作等身,有《西京赋》《东京赋》等二十余部作品;他是政治家,在政治上令行禁止,很有建树。郭沫若先生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课内素材 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名人——张衡 张衡是东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研究过地理学,计算过圆周率,是写赋名手,也是有影响的画家。他制造的浑天仪,打破了传统天体说;他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张衡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施政有方的政治家。永和初年,张衡曾经出任过河间相,历经三年,为百姓所称道。 他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常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为此,他多次婉拒朝廷征召。安帝慕名求贤,由公车特征张衡,授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潜心研究

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做官期间,不趋附权贵,所任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也不在意。 同时,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且有毅力,孜孜不倦,贡献卓越。 [运用角度]“品格”“毅力”“理想”等。 ⊙运用示例 没有掌声,没有喝彩,生活在风雨中,生活在挫折里。这,就是成功了的英雄;在逆境中走过的人,才经受得住挫折的考验,才懂得尊重一丝一缕的劳苦,才懂得去奉献,他们是伟大的。 张衡的背后是什么? 成功! 只要说起张衡,人们就会想起他发明的比欧洲早1 700多年的地动仪。可你是否知道,张衡是天文学家的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画家,真可谓是饱学多识,才华横溢。那么张衡成功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没有逆境,就没有成功! 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他具有严谨的学习方法和顽强的毅力。他呕心沥血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在他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讽刺,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制成了地动仪。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哪一项不是在逆境中奋发,哪一项不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奋斗的结晶呢?

《张衡传》复习题及答案

《张衡传》复习题及答案 《张衡传》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属文(zhǔ)左冯(píng)征辟(bì) B.逾侈(yú)邓骘(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 ì)陇西(lǒng) D.骸骨(hài)肃然(sù)收禽(qín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交接:与……交往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看、视察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 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D项中《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5.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 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证 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 8.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为:(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

高中语文《张衡传》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张衡传》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 (4)形似酒尊(“尊”通“樽”)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古:言行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不去赴任。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1)妙尽璇玑之正。(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理)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3)又多豪右(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多有)

4.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 (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5.一词多义 因 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 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 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 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机) 乃 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阴阳(就)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 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⑧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于是,就)

《苏武传》《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2012.9

《苏武传》参考答案 一、实词 1.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 (2)引佩刀自刺(拿.举) (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带领) 2.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气节)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 (4)常恐秋节至(节气) (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 (6)守节情不移(贞节) 3.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 (2)会论虞常(共同) (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当)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应当,表推测) 4.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 (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 (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假使) (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 (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 5.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2)副有罪,当相坐。(判处)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 二、虚词 1.益:(1)单于益骄(更加副词) (2)武益愈(逐渐副词) 2.相:(1)数通使相窥观(互相副词) (2)副有罪,当相坐(偏指一方,你,代词) 3.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 (2)昭帝即位数年(上) (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 4.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 (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 (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通“已”,已经) 三、词类活用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使……回去) 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语,n-v,告诉) 3.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 4.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5.空以身膏草野(n-v,滋润,作肥料) 6.天雨雪(n-v,下) 7.武能网纺缴,檠弓弩。(n-v,校正) 8.杖汉节牧羊(n-v,拄着,手里拿着) 9.单于壮其节(意动,认为……壮) 10.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 11.反欲斗两主(使动,使……争斗) 1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n-v,生育) 13.言太守以下皆白服(n-v,穿白衣服) 14.得夜见汉使(名-状,在夜晚) 15.收族陵家(n-v,灭族) 16.惠等哭,舆归营。(名-状,用车子/ 名-动,用车子送) 四、通假字: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女为人臣子(女-汝,你) 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悬,悬挂)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弆,收藏)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旃-毡,毛织的毡毯) 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无,没有) 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诀,辞别;衿-襟,衣襟) 7.南乡号哭,欧血(乡-向,向着;欧-呕,呕吐) 8.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夙,早;昔-夕,晚) 9.异域之人,壹别长绝(壹-一,一旦) 10.士众灭兮名已隤(隤-颓,毁坏) 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叛,背叛) 五、古今异义 1.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成为皇帝亲近之臣) 2.武等实在。(确实活着) 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第二年) 4.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不抱成见) 5.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7.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8.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六、特殊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为什么要见你?(见你干什么?) 4.见犯乃死(被动句) ——被(匈奴)凌辱后才去死 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德惠,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6.陵尚复何顾乎?(宾语前置) ——我还再顾念什么呢? 7.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 ——虽想报恩可归去哪里呢? 8.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 匈奴使者回国。 2.单于益愈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更加想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 使他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不给他吃的喝的。 3.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 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4.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 庶几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 我的老母,让我得以施展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 也能像曹沫在柯邑订盟的举动那样,这是我当初日日夜夜都不能 忘怀的念头! 八、选择题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C ) A.前后十余辈。(批)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赠送”) D.召苏武受辞。(供词)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解析:A项,“女”通“汝”;B项, “畔”通“叛”;D项,“县”通“悬”。) A.何以女为见?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应为“不要再说什么啦”。)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 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 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阴:暗地里)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 项是(D )(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平时要多 掌握积累。第一组中第一个“会”是“适逢”的意思,第二个“会”是“一 起”的意思。第二组中第一个“生”是“活”的意思,第二个“生”是“活 着”的意思。)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例句和A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为 名词作状语,C项中为意动用法,D项中为使动用法。)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7.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 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D.为降虏于蛮夷 8.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例句:(3)何以女为见?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非汉所望也 D.皆为陛下所成就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根 据文意,虞常谋划射杀卫律,未实施。)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 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 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 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 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 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九、给加点字注音。 昆邪王() ()且鞮侯()()阏 氏()()煴火()左伊秩訾()浞 野侯()丈人行()缑王() 答案:hún yéjūdīyān zhīyūn zǐzhuóhánɡɡō u 《张衡传》参考答案 1、答案:CC项中“都”读dū 2、答案:DD项中“视事” 指治理事务 3、答案:CC项中的“羞”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答案:B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 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4、答案: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 5、答案: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6、答案:C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 和洛阳 7、答案:B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 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8、答案:BB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 9、答案: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 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10、答案: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 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 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 辟于公府”,省略“于” 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 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 的主语(即兼语)“其” 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 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 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 前置 三、阅读课文选段 1、答案:D.D项中征:验证 2、答案:CC为以后,之后 其他三项均为“用”3、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 前置句 参考答案:(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拓展运用 1、答案:C C项中樵:柴,名词 2、答案:AA项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 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项中的两个“每”都为 “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项中的两个“因”都为“经、 有”之义,介词;D项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答案:C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 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 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 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 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4、(1)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2)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3)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高二下册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

高二下册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二下册语文张衡传同步练习,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属文()②不好交接俗人()③累召不应()④五载复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伺者因此觉知()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 4.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同() (3)子墨衰绖(di),梁弘御戎()同()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同()

(5)府吏见丁宁()同() 6.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7.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10)甚矣,汲黯戆(zhung)也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张衡传》 1.①sh4o②h4o③l7i④z3i 2.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完整word版)张衡传逐字逐句翻译高中语文必修打印版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衡少(年轻)善(擅长)属(写)文,游于三辅,因(趁机)入京师,观(同“游”)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骄傲自大)之情(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没有骄傲自大。)。常(平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去),连(屡次)辟(召)公府不就(任职)(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侈)(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衡乃(于是)拟(模仿)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用)以(来)讽谏(讽喻规劝)(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思傅会(文章的组织结构布局),十年乃成(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奇(以…为奇)其才,累(屡次)召(征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衡善机巧,尤致思(用心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术数方面的),公车特征拜郎中,再(两次)迁为太史令(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遂乃研核(研究考验)阴阳,妙(精妙)尽(指算透)璇玑之正(道理),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妙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不趋附)当世(当时的权贵),所居之官辄(就)积年(多年)不徙(升迁)。自去史职,五载复还。((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枢纽)发(拨动)机(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接住)之((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缝隙)(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同步练习:4.13《张衡传》(新人教版必修4)及答案解析

《张衡传》同步练习(附答案)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文邓骘() B.逾侈()璇()玑 C.驿()站河间相() D.骸()骨蟾()蜍()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同()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同()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同() (5)府吏见丁宁()同()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