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72982

中学教育心理学72982
中学教育心理学72982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二、中学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

教育心理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教学大纲,教材等。

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与行为的教学信息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是学生接触到的主要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指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

后者指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等。

学习与教学的基本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1)孕育时期19世纪末--1903年;冯特(德);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2)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3)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1924年,我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4)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5)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大)

研究转向认知范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注意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使教学心理学兴起

开展影响学与教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

5)重视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第二章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大)

1、逆反心理的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恨乌及屋”,反抗迁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大)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

2初中生思维品质表现出矛盾性特点: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③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再度出现。

假想的群众:初中生经常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观察,自己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欣赏与批评。

独特的自我:认为别人之所以关注自己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经常认为自己的一些行为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常常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思考愿望和兴趣(2)重视课堂提问,使学生思维的隐性过程外显化

(3)架设探索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体和深化(4)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

(5)做好归纳总结,升华思维(6)把思维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涨(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3)中学生价值观的确立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大)

(一)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1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2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3勇敢与怯懦的矛盾4自负与自卑的矛盾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二)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的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恨乌及屋”,反抗迁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初步确立的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三章

1.学习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人和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上专指人类的学习,它是个性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美国学习的繁简程度:

八: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六:(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2)奥苏伯尔

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加涅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布卢姆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将学习分为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3.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狗)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2)桑代克“试误联结理论”: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

学习的实质:有机体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试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学习的规律: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前的预备定势②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③效果律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定义:先由动物做出一种操作反应,然后再给予强化,从而使受强化的操作反映的概率增加的现象。

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

4.观察学习(含义及过程)

含义: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映特征得到矫正。

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1.学习顿悟说: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提出

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2.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

发现法:是指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事物的特性、原理和原则的教学方法。

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

(3)重视形成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学习动机(4)强调信息提取

3.认知目的的学习理论(潜伏学习)

托尔曼、杭齐克动物在无强化的环境下也进行学习。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期待。三种水平:感知性、记忆性、推理性

4.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指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或记忆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知识适当相

关、概括性较强、清晰性及稳定性较强的引导材料,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这些引导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四个要素:学习具有全人投入、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含义及理想的学习环境)

基本含义:建构主义认为,这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

理想的学习环境: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第四章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内驱力和学习期望

内驱力三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理解63

概念: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努力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Ts,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Taf,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维纳成就归因理论大64

概念: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之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三维度”:稳定性、原因源、可控性;(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和不可控制性归因)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1)根据学生自我归因可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2)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3)长期消极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人格成长(4)教师的回馈是影响归因的重要因素。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60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一般难度的任务,这一强度要略高一点,对于困难的任务,这一强度要略低一点。

自我效能感理论(三强化)

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本身的行为直接进行强化。奖励和惩罚是学习中最常用的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行为。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与好奇心(2)鼓励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及时提供具体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2)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3)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4)组织合理的课堂活动结构

第五章

知识的分类:

一、学科知识

在学校教育领域中,根据知识所在学科领域不同,常将知识分为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等。

二、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三、奥苏泊尔的分类

奥苏泊尔将知识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分为表征学习(词汇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也称高级规则的学习)

四、加涅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

1)言语信息,指能用语言文字陈述表达的知识;2)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3)认知策略,指对内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它是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五、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分类

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表征方式及获得机制的不同,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概念理解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有关“怎么做”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主要区别(大):

1、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2、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网络或图式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从激活和提取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4、从输入和输出来看,前者是相对静止的,后者是相对动态的,其输入与输出不同。

5、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

6、从修正角度看,前者修正较容易,后者一旦形成或熟练则很难修正。

知识直观有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促进知识概括的方法:大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恰当运用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概念的教学(大)

1、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3、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5、注意将概念放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

规则学习的基本方式

1发现式 2接受式

如何进行有效的规则教学(大)

1、教师要通过言语指令让学生明确相关问题

2、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

3、教师在运用规则解决问题时,为学生提供过程清晰的示范

4、设计并提供有效的练习

5、为学生的练习提供反馈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获得※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命题以及命题网络、表象、线性排序、图式。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获得: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产生式”。(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分类(理解)105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3、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定义理解

动作技能又称作运动技能或者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外部的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书写、体操、骑自行车等技能。

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一般简称为“智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特点

动作技能:物质性、外显性、扩展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

心智技能: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促进技能形成的一般条件:

(1)提供例证(2)练习和反馈

(高原现象)108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提高学生练习效率的方法(大)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运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大)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2)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3)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主要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大

第七章

学习迁移的种类

(1)从迁移的效果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从迁移的水平看,迁移可以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3)从迁移的方式看,迁移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从迁移的方向上看,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说(苛勒)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

迁移与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教材的内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2)教学内容一体化

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1)学习情境多样化(2)学习情境生活化

激发迁移动机(1)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2)善用定势的作用(3)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培养迁移能力(1)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2)培养学习的迁移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迁移分析能力。

正负迁移理解118

第八章

认知失调理论理解

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品德的构成及核心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

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这一阶段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己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6岁~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可逆性阶段(8岁~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11岁~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一)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阶段。(二)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三)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三阶段

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自新阶段

品德不良的转化

改变品德不良行为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醒悟,转变和自新。

醒悟阶段,引起醒悟的两种方法:1.消除疑惧2.引发其他需要

转变阶段。常有反复的现象,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二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

避免反复的方法:1.回避或逃避原先的旧刺激,以免近墨者黑。2.让他们在旧的、原先的刺激条件下接受考验。自新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账,给予信任和尊重,加倍关心他们的成长;更为积极的是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大

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认知不平衡 3)智力水平 4)教育程度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大)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大

(1)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规定(4)角色扮演(5)价值辨析

(6)小组道德讨论(7)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九章

问题解决概念: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操作序列性3)认知性操作

问题空间:

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包括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介状态、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策略2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法2逆向搜索法3爬山法4类比法)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的具体性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

2)问题情境中刺激的呈现方式不同影响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

3)问题情境中刺激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认知结构的限制(三)定势(四)功能固着(五)动机与情绪状态(六)原型启发(七)知识经验(八)个性特征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

定义: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培养:(大)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或圈出重点

2)精细加工策略:创造类比、采用记忆术、做笔记、写概要、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3)组织策略;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概念图、比较图表、示意图、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

(二)元认知策略P177定义

1)制定计划2)自我监控和调节

(三)资源管理策略:在学习活动展开之前和进行之中,如何支配和管理可供他们选择和利用的资源。学习时间的安排,合作学习等

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的因素(大)

(一)学习策略的适用性(二)学习策略发展的年龄差异(三)个体的自我效能水平

(四)学习者的个别差异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性2)认知能力上的个别差异性

3)生物钟的个别差异性4)学习进程的个别差异性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过程:趣味引入阶段、策略剖析阶段、策略运用阶段、策略反思阶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 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 月革命之前,乌申 斯基的《人是教育 的对象》奠定了俄 国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础(2)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 展区理论(完善并 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的阶段,主要表现 在,注重和发展心 理学的结合如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试 验,学习理论方面 出现了联想-反射 理论和学习活动理 论。同时还非常注 重人际关系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 发展: (1)起源,中国古 代的教育心理学思 想,如孔子,孟子 等的关于学习的理 论都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是随着清 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而产生的。(3)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阶 段。 4 小学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 是一门学科,他更 应当成为一种累积 性的知识、智慧以 及直觉化的观念, 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 教育学面临的问 题,虽然教育心理 学不能告诉教师在 各种复杂的教学情 境中具体应该做什 么,但却可以给教 师提供作出正确决 策的原则,并使教 师以规范的言语讨 论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观点。另外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 教育改革,这次改 革能否取得预期的 效果,一是取决于 教育工作者的改革 热情,而是取决于 该改革者的理论水 平和实践能力,要 想提高改革者的这 些水平,教育心理 学知识是必须要学 习的,他不仅能够 给改革者提供新理 论的指导,而且能 够给解决新课改中 遇到的问题提哦能 够研究方法上的指 导。所以说要想成 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要学习教育 心理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 展,举例说明心理 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研 究表明,学生的心 理发展有四个基本 特征,即连续性和 阶段性定向性和顺 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 知、情感、等方面 的发展特点? 小学感知发展的特 点。 (1)由感知带有明 显的无意性向有意 性发展;(2)由感 知的笼统性向精确 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 点 ()小学生的观察 从缺乏系统性的知 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 从模糊笼统的知觉 到比较精确的知 觉。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 点 (1)无意注意仍起 着重要作用。有意 注意正在发展。(2)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差。(3)注意 的分配和转移力不 强。(4)注意的范 围比较小。 小学生记忆的特 点。 (1)由无意识记占 优势,到有意识记 成为主要的记忆方 式;(2)由机械识记 占优势,到意义识 记逐渐占有重要地 位;(3)具体形象记 忆仍占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 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 展。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 实性(3)想象的创 造成分增多。 小学生情感方面的 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 丰富(2)情感的深 刻性不断增加(3) 情感的稳定性日益 增强。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 价发展到有一定独 立见解的评价,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随 年级而增高。(2)从 比较笼统的评价发 展到对自己个别方 面或多方面行为优 缺点进行评价。(3)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 质进行评价的初步 倾向.但直到高年 级,他们进行抽象 性评价和内心世界 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 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 内部世界的发展过 程之中,其抽象概 括性和对内心世界 的评价能力在迅速 发展。(5)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3.简述儿童社会 性认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 外部行为的注意到 更深刻的心理品质 特征的注意。(2) 从简单到复杂。从 某方面到多方面、 多维度地看待问 题;从呆板到灵活 的思维;从具体思 维到抽象思维;从 弥散性的、间断性 的想法到系统的、 有组织的综合性的 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 社会性交往发展的 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 往对象主要是父 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 母、教师的关系从 依赖开始走向自 主.从对成人权威 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3)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 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5.如何分析学生 的性格特征? 一般从以下西个方 面分析学生的性格 特征:(1)性格的态 度特征;(2)性格 的理智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 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的发展一个 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经历一系列 不变的阶段,人格 的发展贯穿于个体 的一生,整个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以 下八个阶段:(1) 学习信任的阶段 (从出生到18个 月左右)。(2)成 为自主者阶段(2— 3岁)。(3)发展主动 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 段(6—1l岁)。(5)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 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 的阶段(19—24岁 左右)。(7)显示充沛 感的阶段(25—65 岁)。(8)达到完善 的阶段(65岁以 后)。 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指出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发 展任务及所需要的 支持帮助.这有助 于教育工作者了解 中小学生在不同发 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因势 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 阶段,既变得勤奋 阶段,主要任务是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教师或者 学校的教育要多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与 创造,对儿童的建 议表示赞赏,并耐 心回答其问题,以 增强其自信心,发 展其主动的人格。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 种良好的学习环 境,要保证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在其帮 助下确立正确的实 际目标,并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要给 学生表现独立性和 责任感的机会,同 时,对那些丧失信 心的学生提供适当 的支持,是他们获 得成功的体验。 7、简述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阶段理论及 其教育价值。 (1)建构主义的发 展观皮亚杰认 为、发展是一种建 构过程,是个体在 与环境的不断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 的.所有有机体都 有适合和建构的倾 向,同时,适应和 建构也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 种作用和过程,个 体的心理发展就是 通过同化和顺应日 益复杂的环境而达 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论皮亚杰认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的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从面表现 出按不变顺序相继 出现的四个阶 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着这一阶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 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 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 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 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 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 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 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 找出证据和证人。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 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 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5347(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是() 单项选择题 A、格式塔效应 B、艾宾浩斯效应 C、马斯洛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 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单项选择题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加涅于1969年与其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下列哪一选项的概念()单项选择题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联结心理学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多项选择题 A、反馈过程 B、学习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相互作用过程 6:考试时,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符合遗忘的()理论。 单项选择题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7: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的进行的评定是() 单项选择题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论文式评价 8: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9: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 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 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 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 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 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第4年 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版 各科目详细解读: 1.心理学学硕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

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补充相关知识点,如“迁移的理论”在陈琦老师的书中介绍的较少,但是往年考题中多次涉及。 (4)《实验心理学》需要结合郭秀艳老师和朱滢老师的版本相互补充。 郭老师书对基础知识讲解得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对于常见的实验范式介绍得也更详细,如“注意研究的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等,在历年考研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统考312实验心理学就考察了“注意的过滤范式”。朱滢老师的版本在实验设计部分,如“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等,讲解得更为透彻,帮助同学们理解。如果觉得同时复习两本书难度较大,可以参考《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中关于实验心理学部分的梳理和讲解。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当代教育心理学资料

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每章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自行翻阅。) P25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 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P75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点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P104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 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 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感知运动阶段( 岁) 前运算阶段(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 ( )社会性经验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