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与知识管理(doc 8页)

浅议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与知识管理(doc 8页)
浅议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与知识管理(doc 8页)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创新及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学习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

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3.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词来源于费孝通老先生的著作。文化自觉主要指企业家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根源的自觉性。大部分企业家在分析企业不景气的原因时,往往强调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包袱过于沉重的问题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

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的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共同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因此强调,“如果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

正因如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强调创新有着差别很大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前者更加重视经济主体的独立性、个性和灵活性,提倡和保护具有个人冲动的“灵感”和独创性,鼓励不畏风险,激发创造热情,允许尝试失败,对人的尊重首先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望,使其才能、智慧得以充分释放方面,而对工业经济中所提倡的“集体观念”、“群体意识”、“步调一致”、“绝对服从”等传统企业文化理念则持批判态度,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性、创造性。事实上,世界软件开发史上所有的重大

里程碑始终都是由个人或很小的组织所创造的。适合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的人才流动体系正是使硅谷始终充满新活力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四、企业文化中的知识管理

安德鲁·卡内基说过:机构拥有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能力。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以管理。

知识四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人之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框架总和。真正的企业往往注重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活动。由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即期收益和跨期收益的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短期内提升企业成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的整体绩效(IntegerPerformance)。除了企业培训,现代企业人力资本的自我培训也越来越重要。“干中学”即边干边学是指在工作当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他人的知识、技术以及互相学习。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个人单靠企业培训来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不现实的,个人知识、技术等的获得往往是十分落后于知识本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人力必须自觉的学习。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他人学习和互相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成本(边干边学极大地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极为可取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结合人力资本的学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人而言,个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个人收入几乎为零(如果允许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则个人的收益不为

零,但一般来说相对于未来收入是很小的),而人力资本真正起作用的阶段是在工作阶段,也即人力资本只有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体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增值,这样的学习活动在现今企业组织中被称为学习型组织。

毫无疑问,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现代企业而言,还不仅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持续运行期限或生命周期受到最严厉的挑战,只有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速度和意愿,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知识的积累只有学习,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不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现代企业只能作为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够“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

知识管理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企业目标。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筛选、分类、分析、评价和分配、利用等内容,而知识管理则强调把信息、人力资源、知识、市场与经营过程等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对人力资源和

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经济时代为获得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去迎接挑战、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保证。在以知识为最重要经营资源和主要消费品的今天,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在于知识(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数量及质量),而不是有形资产或是库存。因此,只有从战略上重视知识这种关键性生产要素,并努力实施知识战略,才是经营管理之本。

2.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信息、知识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结合将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同时,知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和信息反过来又会改善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3.管理知识资产。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或是资本,要像对其它经营资源那样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资产的管理步骤包括知识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新知识档案的集中及知识资产的利用。

创新与知识管理

创新与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尤其是在高速变化的动态市场和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在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增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组织效率更多建立在知识整合的弹性能力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战略和日常管理职能。这表明现代管理学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人们也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创新变革之中。最重要的进步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相应的对创新定义转变为: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是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反复性、迭代性的复杂过程;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的过程。透过定义,可看出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发现或知识创造,而是将企业资源整合的复杂过程,源自机遇发现或知识创造,经过技术开发、市场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并通过评估反馈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创新的周期性过程。 把企业的商业创新分为选择新技术、商业匹配、创新实施和顾客价值评估四个阶段。相应于这四个阶段,创新过程中有四种能力,即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他们会影响到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各个阶段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同时各阶段的反馈,又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前阶段的能力。选择、匹配、执行和评估能力的高低和各能力间的协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在生产等活动中投入的智力不断增加,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是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本报记者唐玮婕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 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 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简单来说,狭义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撰写的《第五项修炼》。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

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企业文化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创新企业文化,将安全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安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使企业生产经营要素达到和谐统一,要使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减灾增效,要造就高素质高水平企业,实现持久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长治久安的强有力的支撑。且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被员工普遍信奉,并附诸实践的,同企业目标一致的安全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的总和。铜板带厂在安全生产中实施安全文化工程,要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铸造起安全盾牌,从而保证和推动铜板带厂安全生产稳定发展。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将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溶共生,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一方面,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安全文化建设的地位,将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形象识别、工作规划、岗位职责、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建设也要围绕着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在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中体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以深化体系运行、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实施管理创新为手段,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责任,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责,作为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共同任务,有效消除那种“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某一管理部门,某一管理层面的事”的错误认识,使安全文化建设远离“隧道视野”和“局部观念”。因此在实施《铜板带厂安全文化

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摘要: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熊彼特说: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等等。 关键字:企业生存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企业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Hamel)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

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融合对于企业并购重组意义重大 企业并购重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选择。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并购重组日益受到许多跨国公司乃至国家政府的极大关注。在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也得到了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企业并购重组成为国有企业优化结构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形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据初步统计,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仅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即达60余家,如果加上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内部及所属企业之间的重组调整,以及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其数量更大。今后几年,国资委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将充分发挥出资人的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优势的国有企业,着力培养和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当前,围绕培育和发展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工作正在迈出新的步伐,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工作将进一步推进。 企业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企业并购重组必然带来文化的碰撞,并购重组后企业战略的制定、资产的优化、业务的调整、管理的整合固然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则是并购重组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内外许多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说明,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互不认同,导致重组后的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调查了欧美和亚洲的115个并购案例,调查显示,在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中,文化的差异高居首位。在过去两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中,65%是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麦肯锡咨询公司也对公司重组做过一次大规模调查,得出了同样发人深省的结论,重组10年后只有近1/4的公司获得成功。究其原因,各重组方企业文化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埃克森公司并购高科技企业后因未考虑公司文化差异,导致“埃克森办公系统”项目失败;20世纪90年代巴黎迪斯尼乐园因过于注重美国文化而忽略了欧洲文化背景,造成经营上的 举步维艰;美国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两家企业并购重组后,因文化难以融合而难题不断。为什么这么多大的企业收购成功了,但却“集而不团”、貌合神离,甚至格格不入呢?究其原因,就是重组过程中,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以重视,不能很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事实证明,企业文化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构建和谐内部环境的粘合剂和思想感情基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重组过程中,它的这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不能或缺。要避免“集而不团”的现象,使企业的并购重组真正产生“1+1〉2”的效应,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企业文化融合并取得明显成效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 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 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

目录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3)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5)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6)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6)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11) (四)知识管理模型 (11)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12)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17)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 (22) 三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 (25) 四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9) (一)国外研究状况 (29) (二)国内研究状况 (30) 参考文献 (34)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浅议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与知识管理(doc 8页)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创新及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学习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

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浅谈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

浅谈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 一、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价值观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主基调,成为企业文化中不可复制的内容,影响和决定着其他文化内容的形成,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 创新对于社会国家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将创新落实到实处、转换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并非易事。例如很多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早已经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诸多困难:如创新投入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薄弱;社会服务措施不到位等,使企业面临不搞技术创新是在“等死”,而投入大量人财物去搞创新又是“找死”的尴尬境地。但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原因决不是阻碍创新的根本性的原因。其与创新活动之间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统一的,从归因角度分析它只能算作是阻碍自主创新的外部原因,它只是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程度及速度。而影响自主创新的根本性原因是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创新行为的内因,它激发着创新的愿望和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曾因战败导致经济一蹶不振,虽然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外在条件,但是由于以松下、索尼等为代表的企业,凭借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支撑,开创了一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独特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之路。海尔曾是亏损百万元以上的街道小厂时,就引进了德国先进的生产线,生产中十分注重优秀文化的培育,张瑞敏一把大锤砸出了海尔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自此“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扎根于海尔人的心中,落实到了行动中。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如果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二、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自身在组织特有的内外环境下,自觉地长期积淀的结果,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此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抓住创新型企业文化生长的契机。

企业文化如何与品牌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根,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魂。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企业文化如何与品牌建设融合,和大家一起分享。 对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认识 企业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企业在管理、经营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变化格局,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被大多数人员共同认可、理解并接受的理念、信念、要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它所表明的是企业所执行的经营理念、手段、方式方法和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及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既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又体现着企业的文化品牌,是集约束、导向、融合、凝聚、娱乐和辐射等作用的综合体。 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良好的形象所铸就的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笔巨大财富,它对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知名度、信任度和美誉度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在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与品牌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作用同等重要。他们不仅仅是企业内、外部形象的展现,更重要的体现着一个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品牌的铸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他不只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综合水平的整体体现,品牌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才是品牌,这种品牌最终才能体现出这个企业的一种潜力巨大的价值。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都属文化范畴,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存在方式都与文化息息相关。但在文化表现方面却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建设一般分为核心理念、制度与行为和文化群体三个层次;品牌文化则包括三个方面,即品牌精神、品牌传播和目标消费者,只有企业文化的不断充实、完善,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竖立起良好形象的丰碑。 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动力。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不断增值的重要标志,品牌是文化变为先进生产力的实践成果。因此,我们要想在新常态下求突破、谋发展,就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建设有机融合起来,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要在新常态下适时调整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首先必须因时制宜、因企制宜,以大政方针、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基点,制定出既符合行业改革和发展要求、又符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文化建设目标,进而拿出具有可操作性极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方略。其次是在企业文化理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一些与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相适应的新思维。第三是做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工作,把促进企业实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理念付诸于具体工作之中。第四是针对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规模,推出不同的文化提升重点工作,有的放矢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工作。 二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断加大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的比重。 品牌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体现着企业信誉、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是企业与市场对接的一个重要桥梁。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方式的不断出新,知识、文化在经济发展各时期的品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企业文化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也不断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竞争日益剧烈的情况下,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把塑造企业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当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来抓,不断为打造企业品牌创造良好氛围。 三是要坚持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根,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魂。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赛跑,已越来越多地把文化理念渗透其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由最初的规模、效益竞争发展成为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竞争。文化是品牌的主动力,品牌既是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其内容涵盖了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品牌的建立与运营,时时刻刻要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联,两者都要常抓不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是要将品牌作为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品牌建设全过程。 品牌的物质基础是产品,其精神力量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文化一方面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另一方面又渗透到品牌建设、经营的整个过程,是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

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公务福利为例

知识管理与创新 —以公务福利为例 蔡祈贤摘要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知识始终是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独领风骚,俨然代表一种财富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迎应知识爆增、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需要妥适的管理,经由良善的管理策略,使各种有用的知识能有系统的选取、储存、分享,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便利的运用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与创新是新世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源泉。住福会于93 年5月成立知识社群,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已建构完成公务福利知识管理系统,内含1743 个知识对象,形成一个丰富且便捷运用的知识平台。同时再经由持续的建置更新与鼓舞同仁点阅应用,一年来已创新多项福利措施,计有低率的优惠贷款、多元的协助服务、优利的住宅辅购、生动的文康活动、活力的休闲旅游等。对提升公务同仁的福利服务与增益福祉,帮助甚大,此系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之原则,使公教员工享受更多、更精致福利的有效作为。壹、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kno wledge )系指人类透过认知或思考过程,而获得一切有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知识亦不停的积累。挽近以来由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更为快速。根据学者的研究,当前人类总知识,每二至三年即增加一倍;每天有6千至7 千篇科学论文发表,平均每日出版13,000 本书。 管理大师于1993 年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 Post-capitalist Society ), 主张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知识社会,资本不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与制造,才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无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民营企业;无论是传统制造企业,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企业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能把全体职工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企业目标共同努力。针对当前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文化建设被忽略或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企业加强文化建设的新办法和新思路。 标签: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执行力;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时间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在我国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之间并购重组、资本融合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和以联想、华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随着当今消费支付手段的巨变,从以前的现金支付逐渐发展到信用卡支付,再到目前的手机微信支付。还有电子商务、网上约车、滴滴出行等新业态不断出现无不证明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工具。面对新形势,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 1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结合本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集思广益,制定出完备、可执行的管理制度。而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有强大的执行力,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文化建设,不断修正制度、优化制度使之更符合企业的发展。并且企业要建立起管理的“高压线”,例如在企业经营中给客户回扣,损害客户利益等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必须要诚信经营,让诚信经营成为企业的标签。 2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东方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 毛泽东同志在西伯坡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而它的精神实质对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有重要指导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共同的信念,在企业中用中华文化中的“仁、诚、信、孝、义”教育员工,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和资本在企业重组并购中的纽带作用,以资本运作来提升整合效应,才会让员工感到有追求、有激情,才能激发企业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精神,才能艰苦奋斗,不断创新。 3企业文化建设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可以结合自己的经营愿景,编写自己的企业歌曲,定期组织职工歌咏比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增加员工的企业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共同为公司的发展愿景努力的凝聚力。而且共同的文化理念必须以良好的制度为支撑,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拔河比赛、技术比赛等团队活动,树立先

浅谈企业文化与创新

在我们谈企业文化与创新时,首先我们必须弄清“企业文化”和“创新”这2个概念。企业文化应该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民俗、信仰及种种制度中。创新是一种发现和挖掘的过程,它不仅仅包括对新事物的发现,同时也包括对旧事物的不断完善,总之是问题承载着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原动力。 对于“企业文化”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识,也不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这2个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那我们将很难找到在当前社会下两者的联系。 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是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20世纪20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人。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上。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

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企业文化有 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而今企业文化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这里我们试着提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21世纪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着很多种的提法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网络经济时代”又是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这个时代赋予了强烈的创新精神。现代企业提倡的人本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作为个体的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狂乱飞转的机器。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她是企业的大动脉和神经网络,她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财富是无法评估的。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13年,中国企业只有5-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1亿元门槛成为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死亡线。7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现已销声匿迹,而百年老企业美国通用电汽公司为什么依然保持着25岁的旺盛活力,以人为本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才向往?我们来看看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

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探析“十·五”期间,国家局先后提出“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行业改革要求,确立“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战略。红塔集团抓住时机,调整战略,加快发展,提出“突出主业,提质创新,以企业内部成长为主,适度向外扩张,提高品牌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红塔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个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快联合重组。在此过程中,红塔集团在管理整合、文化融合、品牌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红塔实际,就如何在联合重组后的企业文化融合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历程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基本情况 表1 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走过十年历程,从省内到省外,从松散到紧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形式。1995年,成立以玉溪卷烟厂为核心企业,以松散形式拥有大理卷烟厂等其它成员企业的集团公司,即玉溪红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对长春卷烟厂进行承担债务式兼并,开创全国烟草行业的跨省兼并先河。同年,楚雄卷烟厂成为红塔集团一员。2002年,与海南省烟草公司共同组建海南红塔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在烟草行业中首例以股份制方式进行合

作。2003年,与辽宁省烟草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进一步推进联合重组,理顺与楚雄、大理卷烟厂的关系,取消两家企业法人资格,使其成为集团的两个生产点。(详见表1) 二、红塔集团联合重组过程的企业文化融合实践 文化的融合首先应当是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对于成员企业而言,注入新观念比注入资金更重要,因为陈旧的观念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企业融合最大的阻力。过去红塔推崇“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并因此创造了无数奇迹,树立起中国民族工业一面旗帜。如今,红塔人不断勇攀高峰,延续以前企业精髓,提炼出“山高人为峰”企业理念。为此,红塔于2004年在联合重组的基础上,组织各成员企业召开企业管理研讨会,中心议题是“通过品牌整合和管理整合,进一步提高集团竞争力”,并结合“先教活动”和“两个利益至上”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努力培育以“山高人为峰”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红塔通过到成员企业所在地举办各种重要会议的方式,搭建文化融合沟通平台,例如,2006年集团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在大理召开、集团办公室会议在沈阳召开、集团QC成果发布会在大理召开等。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逐步认同红塔优秀文化,转变观念,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红塔。 其次,通过中层管理人员交流促进文化融合。为传递红塔的文化和管理思想,并吸取各自先进文化,集团采取互派中层管理人员、岗位轮换等方式,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实施联合重组以来,集团陆续派出一批年轻、文化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金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收益极为重要。从知识到效益,需要依赖于项目,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知识管理,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对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主要分析。 一、知识管理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迅速,知识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已经开始成为生产要素,需要专门地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快、在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高、各个企业越来越注重知识保护等各个方面。所谓知识管理,即把现有的知识交给会使用它的人才,然后分配到最恰当的地方,创造最大的效益。知识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二、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分类 知识从深度来看,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写在书本上、文字化、而且可以通过正规系统的语言来传播的知识,也叫言传性知识,例如,技术理论、文件、专利等;隐性知识则是通过人的积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独特的知识,它具有只存有于特定的场合和个人的思想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传播等特点,是一种相对隐藏的知识,也叫意会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显性知识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深化总结,上升为理论而来,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其自身也得到深化,持续修正。多年以来,人们在日常中对显性知识的关注超过了隐性知识,其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显性知识来宏观指导我们的工作,还要用到隐性知识,在一些细微的方面给我们特别的灵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 知识从本体论来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两类。人是知识产生的基本,知识的产生来自于人对经验的深化和总结,没有人,知

cc-pyxxb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

cc-pyxxb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创新及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学习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品制造商终于发觉, 仅靠产品的物理特性来保持竞争优势是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的进步, 使得同行对相关技术的仿照越来越快,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是成功的产品创新扩大了市场需求, 刺激潜在的竞争者迅速加入。往往是有了发明未必就能领先,或者领先了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如发明VCD的万燕。新经济的市场游戏规则是主流化, 即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低成本的市场扩张, 并迅速成为市场主导(50%以上的占有率)。在中国大陆, 格兰士是实践主流化的表表者。新经济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以价值链增值为主导, 即厂商共赢才是真赢。这方面格力是真正的市场英雄, 以不足同行1%的人力资源投入, 维系市场份额第一的分销网络, 同时无不良应收帐款。上下通吃只是愚蠢的反动, 创维曾经在广东全省为了直截了当操纵零售终端,开了300多家专卖店,现在一家不剩全倒闭了。然而还有业界大佬, 要把直营店开到全球去,无视自然法则, 重蹈覆辙是难以幸免的了。 从财务的角度, 生产规模越大,固定费用分摊越薄。但随着产销量的扩大, 组织治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一方面,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市场份额的提高所发生的边际成本一旦超过边际收入, 则沦为不经济; 另一方面, 企业的本质是要降低内部交易费用。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复杂的游戏规则都可能降低运作效率。可见,关键是要改进治理技术。渠道创新作为知识治理实践其目的是改进营销治理, 是以理念创新为指导, 以组织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工具的系统工程。 分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下游, 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差不多条件。传统的渠道功能以物流通路和蓄水调剂为主。但作为一个产业, 分销商有自身的生存守则和进展目标。现代营销理念是通过满足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作为现代文明的准则适应任何行业和个人。分销商的立身之本是服务好下家或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听命于某 一个供应商。从另一方面来说, 客户是衣食父母, 而多数消费品生产厂家的客户正是经销商。沃尔玛的理念家喻户晓: 顾客永久是对的。可多数企业的营销老总会说客户永久是奸商。由此可见, 渠道创新必须理念创新先。随着分销业的成熟和壮大, 那些从打算经济体制带着霸气过来的厂家会逐步明白得如何样尊重他们。 需求是最好的大学, 所有的创新差不多上来自于市场的压力。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来的百年老店“宝洁”之因此现在还焕发青春,在中国大陆所向无敌,制胜的利器确实是“助销”。其差不多理念确实是帮客户赚钱创导双赢,具体表现为“经销商确实是办事处”:一切销售治理工作以经销商为中心; 一切下级分销网络拓展、终端铺货、堆头和货架陈设等工作必须借助经销商的力量; 运作机制为“渠道运作综合治理体系”:一样都市选择一家经销商作为独家总经销, 由厂方派驻一位销售代表。负责全面开发和治理该区域市场, 其核心职责是关心经销商治理下属销售队伍。一旦摆正了厂家与分销商的平等位置, 确立了帮客户赚钱的经营理念, 企业的营销团队就有了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能否有效运作关键在于以总目标为中心的资源整合。传统的组织架构是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上, 以经理人管经理人, 层层负责。具有革命性的组织创新起源于德鲁克创导的目标治理。从全然上讲,目标治理把经理人的工作由操纵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科研记录本 科研记录本制度就是一例。在华天公司每个科研人员都有一个由公司统一提供的本,用以记录有关科研技术活动中的每一个想法和细节,只要是头脑中想到的与技术有关的内容都要记录在上面。记录本的每一页上都有编号,如果与技术有关的内容不写到本上,让公司审计人员发现会立即被开除;如果一种想法是你在公司以外的地方想出来的,可以暂时写在别的纸上,但事后必须剪下来贴到记录本上。当这个人离职的时候,公司要收回这些记录本,审计人员还会检查是否缺页。这样万一你想带走这些东西只能复印,不会带走原件。 这样的记录本制度再加上职业人员发明条例的约束,就会形成一种威慑力:带走任何资源都是不行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华天公司也会花很多的钱来打官司。 ?产品定义 在华天公司,每种新产品最后都会形成一本产品定义,记录好有关这个产品的来龙去脉,定位属性和竞争分析等。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拿出来看它,如果这个产品是成功的,可以拿出来看成功在何处?如果这个产品失败了,也可看出问题出在哪一步?你可以随时研究和分析当时的思路。如果该产品有了改善,公司就会重新写一本,让后人知道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做的改善等等。这样的产品定义一般只印10本左右,印之前就已经非常明确是给谁的,再加上登记记录制度,每本是谁的、在何处,非常清楚明了。 在华天总部,类似这样的制度很多,以充分保证知识不流失,同时公司的IT系统又保证了知识的充分共享。再加上华天公司的企业文化历来注重知识分享,使华天的这些知识管理活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目前还没有知识管理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华天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却毋庸置疑,并已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服务客户。 一切从理顺流程开始 华天总部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后端的管理,但像中国华天这样的分公司,主要是做前端的市场开拓等工作,而总部的知识管理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于是在2001年下半年,中国华天开始了销售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 流程规范大赛 时任中国华天助理总裁的龙飞阳开始像一个企业内部顾问一样,先是协助孙振耀做好整个中国华天3~5年的战略发展规划,接着又与每一个部门一起做规划,把每个事业部的5年战略理顺。在这一过程中,龙飞阳发现公司的战略流程存在一定问题,在流程的中间经常有脱节,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对战略流程的规范与管理。 在这个时期,龙飞阳想起了过去经常在华天公司内部进行的T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这次为了理顺流程就又把这个项目弄了起来,成立了9个小组,针对公司中跨部门的问题,开始了整理流程和规范。这个项目用去了半年时间,最后还举行了大赛,这次大赛的一等奖直到现在仍然给龙飞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话应该转给谁? 这是对公司呼叫中心的改进。华天有多个呼叫中心的电话,经常接到客户对于电话多次转接的投诉。研究发现:客户一般只能容忍两次转接,但在中国华天,3次转接电话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顾客抱怨很多。于是华天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把所有客户打来电话的可能性都找到,理清每类电话都可能牵涉到谁……把流程整理以后,龙飞阳发现了一个问题:总机人员其实根本不知道有些事该归谁管!于是又要先给他们培训,使他们知道什么方面的问题应该找谁。前台人员也是如此。后又经过各个呼叫中心间人员互相交流,彼此互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