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660673.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南通盲哑学校(今天的南通特殊教育中心),1921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附小为弱智儿童开设了“特殊学级”。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学习西方,1922年“新学制”的“附则”中提出应注意特种教育,这是我国学制史上的特殊教育。这就是国民党统治的政府1922年11月公布的《教育系统改革令》中学制管理,其中的条例已对特殊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对象有比较明确的划分,已经意识到「对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某些有识之士也成文上书,大声呼吁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特殊教育。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她的《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正是在中国这一特殊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艰难地发展。

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共有42所盲聋学校,在校生2380名。当时残疾儿童入学率非常低,而且差不多局限于盲聋两类儿童的教育,且多为私立学校,更谈不上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三、特殊教育的发展阶段:标志为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於1951年10月,由周恩来总理签发决议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瞽目等特种学校,对有生理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年,施以教育。我国建国初期,尽管国民经济自待努力,百废待兴,但特殊教育还是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法》于1954年到1982年,先后制定了四部。在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党法的第二章第四十五条指出:国家和社会需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与教育。「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对身心障碍的教育、生活和劳动问题所做出的明确规定」

1985年5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中共中央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决定》的第二部分指出:「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关于中国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法规。其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臵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盲、聋、哑、弱智儿童、少年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班)。1986年9月国院历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转发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意见》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条对如何实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规定(陈云英,1994)。1990年12月经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心障碍保障法》是中国保护残疾人的第一部专门法律。全文分总则、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环境、法律责任和附则九章,共九十四条。「谈到有关身心障碍受教育的权利时明确指出,国家保障身心障碍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身心障碍教育做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

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1991年5月,中共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贯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心障碍保障法》的通知,针对如何执行身心障碍保障法作了具体的部属,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把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属,统一检查……。(刘振新, 1997)。1991年底,中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身心障碍事业1985年间计划纲要》,提出了1985年期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任务指针和实施的具体措施。《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残疾儿童青少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已普及初等教育并有一定生源的县,力争在1985年期间做到具有特殊教育学校,乡(镇)有特殊教育班,并普遍发展随班就读;建立和完善三十所身心障碍听哑技术教育中心;试立盲、聋人普通高中班;创立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增加特殊教育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1992年5月国家教委和中国身心障碍联合会又联合发布印发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制教育1985年间实施方案》,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和各项检查等工作制度 (刘振新,1997)。

为在1995年间推动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国家教委和中国身心障碍联合会逾1996年5月印发了《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方案》。《方案》强调「1995年期间,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利措施实施本方案,使残疾儿童与其它儿童同步实施义务制教育,残疾幼儿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方案》提出1995年期间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目标是:到公元2000年,全国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平均达到80%左右(表1)。「与此同时,《方案》对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制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并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具体的任务目标。」(刘振新,1997) 从新中国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从1954年到文革前,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上海曾进行了弱智教育实验。1959年7月国家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聋哑师资讲习所”,学制6个月,每年招收80人。文革期间,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一度停滞。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9年开始,北京创办了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83年全国开始建立首批培智学校(南通培智学校也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1985年,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采取了在普通学校中设臵特殊教育班的形式,后来演化为“随班就读”形式。南通的随班就读开始于80年代初,当时的南通县在乡中心小学开设了特教班,利用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由特校老师培训特教班老师再进行特殊教育。接着宜兴、淮安等地尝试着将盲童安臵在普通小学,由特教学校老师定期巡回辅导的特殊教育模式。1988年,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将江苏的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作为经验向全国推广。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也出现了大量随班就读形式,解决了因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造成的残障儿童求学困难。随班就读这种形式与后来国际上提出的“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接近,在操作形式上相吻合。1999年,国家教育部在齐齐哈尔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南通代表就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免费教育问题作出了重要发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多种办学形式。

不过目前的随班就读状况有些令人担忧,一般学校不配备特殊教育教师,没有设立适合这些特殊儿童发展的资源教室。从事随班就读教育的老师,常因升学率压力而关注不到残障儿童,一些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不能正常参加学校和班级

的活动,享受不到与正常儿童相等的待遇,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就混”,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特殊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1985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发出了高校招收残疾青年和毕业分配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录取优秀的残疾学生。随后又多次具体改变了妨碍残疾学生入学的高校体检标准。进入高校的残疾学生逐年增加。自198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特殊教育研究室、1986年开办特殊教育专业招收第一批特殊教育本科大学生后,华东师大、西南师大、华中师大、辽宁师大等校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现在很多已扩大为院(系),一批原来的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也在近年升格为学院,北京还建立了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很多院校已开始培养特殊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开始培养高学历的康复人才。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特殊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特殊教育仍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显示,6到15岁的学龄阶段残疾儿童还有246万,而调查显示,现在校接受教育(无论是特教学校还是随班就读)的学龄阶段残障儿童大概只有157 万,占比仅为64%,也就意味着还有36.%的残障儿童没有到学校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可见,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料)八、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 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各类别残疾儿童的相应比例为:视力残疾儿童79.07%,听力残疾儿童85.05%,言语残疾儿童76.92%,肢体残疾儿童80.36%,智力残疾儿童64.86%,精神残疾儿童69.42%,多重残疾儿童40.99%。

普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在人类尚无法根本控制残疾的当今社会里,总有10%的人或早或晚逃脱不了残疾的怪圈,天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当今我国在普及残疾儿童教育这一问题上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较大努力:1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在受教育的机遇上不应该有先后、多寡、厚薄之别,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及其文明程度的窗口,而不是可有可无或施舍。

2加强普法执法与管理: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到《教育基本法》无一不渗透着对残疾人教育的关怀与具体要求,而当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说明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为了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屈指可数的几个师范学校在实行。

4特殊教育服务需面向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现今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对

象主要是残疾儿童,还有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如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情绪情感障碍、言语障碍、多动症儿童、行为困扰、纪律问题儿童、交往障碍、身体病弱、自闭症等需要特殊的帮助。 5、提高现有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残疾儿童解决了入学问题不等于是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教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不仅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多问题,而且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亟待改进。

最后,谈谈特殊教育的走向。总的来讲,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正在发生着五大转变:

1、从慈善者的形态转向权益者形态

这是讲从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到怜悯与同情,再到接纳与理解,直到现在的平等参与。对残疾人的歧视与偏见现在应该说是基本没有,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我个人认为,对残疾人的认识我们国家还停留在怜悯与同情这个层面上,接纳与理解才刚刚有所认识。

过去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在于过节过年送礼,现在应该考虑怎样做才叫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举例

城市建设设立无障碍通道,比如一些小区的房子,阶梯旁边有无障碍的弯道,如机场、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建有方便残障人的厕所等,说明注意以人为本,注意站在残障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方便他们的生活。

2、从医疗模式转变为教育模式

过去是把缺陷补偿放在教育的首位,如听力不行不会说话,就拼命教口语,看口型,结果学生毕业连篇短短的文章都写不起来。现在转变为学生有残余听力就以口语为主,完全丧失听力就以手语为主。注重能力的培养。挖掘潜力。

3、从过去狭义型教育对象转变为综合性教育对象

这就是开头所说的我国政府长期以来由医疗部门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只有盲、聋、培智三类儿童,随着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国家和社会逐步清楚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盲童、聋童和智力残疾儿童,还有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也需要专门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

4、从隔离教育转变为融合教育

所谓隔离教育是将残疾儿童安臵在与正常儿童相分离的专门教育机构(如聋校、盲校等)。根据残疾儿童残疾程度和身心特点进行特殊教育。这种教育因为较为封闭和贴标签作用,(封闭是指残障儿童进入校门基本和社会没有联系,与社会隔绝,大多学生吃住在校,学校基本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贴标签是说学校名称,别人一看就会说,这是痴子、聋子哑子)不利于残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发展,因而遭到了一批学者和专家的尖锐批评,要求将隔离教育转变为融合教育,也是当今世界被普遍认可的全纳教育。全纳教育要求学校必须接纳所有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零拒绝”是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

全纳教育力图通过探索,建立一种既能接纳和教育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学生),又能适应不同学生的特性、差异和需要的主体间性的全纳教育体系,以使所有学生在融合、共同的教育体系中增进融合、理解和实现多样化发展。

还有一种与其相似的,被称为融合教育的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也相当流行,融合教育的做法是:对于没有大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孩子,与普通孩子在同一间

教室进行学习,教学课程与正常孩子没有区别,但是学习程度测试则由教师根据该学生的实际,单独命题,给分则以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其自信为原则。对于有大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孩子,通常由特殊教育教师在资源教室单独给孩子进行学科教学;但是体育、音乐、绘画课和运动会等班级活动,则回到班级与其他孩子一同学习、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文化知识的考试,也是采取单独命题、单独给分,以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其自信为原则。

5、从补偿教育转向补偿教育与潜能开发相结合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学或课程计划,对补偿缺陷提得明确具体,对发展潜能强调不够,教师容易片面的理解补偿缺陷,不分残疾学生的差异情况,按照一个标准去补短,导致培养目标的偏移,残疾学生的个人发展不能达到最佳化。07年出台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臵方案明确把发展潜能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突出,这也是基于学生为本的根本理念。

特殊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决不是仅仅体现在对人权的尊重,而更主要的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步程度。江苏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省政府首先拨付7000元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通过实施这项工程,全省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都达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同时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评选的重要指标,在评估验收中实行“一票否决”推动了全省特殊教育持续发展。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特校由20年前的580所发展到今天是1640所,在校生由5万人发展到41、7万人。另外还有随班就读的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虽然特教学校发展很不平衡,但总体上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我们相信,随着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的改善,随着人们对特殊教育的理念的更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残疾儿童少年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660673.html,/examcenter/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660673.html,?op=doQueryCond&sid=300& pram=results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课余时间,我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复兴之路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今,并将这段历史划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用图形、照片和数据揭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历史现实。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历史重要战争和运动都有非常形象的描述,特别是战争或运动中留下的真枪真炮让我感到非常新奇,看到那些历史的证据也更能真切的体会那段历史,我感到很震撼;第二阶段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35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所取得各种成就;第三段是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四段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第五段是从改革开放至今。这段历史是最贴切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其中杨伟穿过的宇航服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回想起“神五”成功登月,国人们热烈庆祝时的场景,的确,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引进到仿造再到自主研发,这一路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的。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做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为了加强对两弹事业的统一领导和决策,1962年12月14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正是由于这一英明而伟大的决策,才有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后,随即仿制成功了从苏联引进的P-2近程液体弹道导弹、“543”地空导弹、“544”海防导弹,还相继研制成功了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高空地空导弹、岸舰和舰舰飞航导弹等,迈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一步。1985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随即在1985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将其作为1958年的头等任务,组织专家制订《发展人造卫星规划(草案)》,并开始进行人造卫星方案及其预先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还进行了探空火箭的研制与发射。 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等,面对当时封锁、包围和威胁的形势,亲自为国防部五院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中国航天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由仿制跨入了自行研制,不断战胜重重困难,自主创新,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60年代,中央作出“八年四弹”的决策。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时间内,研制成功用于“两弹结合”的增程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四弹”的目标都已完成,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得到了实质性增强,而且使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基本形成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十七大以来,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2012 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重大政策,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选择“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题目,旨在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梳理和反思,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构想。本研究借助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教育统计年鉴、各高校师资培养内部资料等,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 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筑本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第

一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早 期的曲折发展,到文革期间的断裂,寻求复兴和稳步发展的进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如何从早期发展的困窘状况,发展到形成了一些师资培养经验,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开始了初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揭示了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分别从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变迁,课程设置的发展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发展趋向。第三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本章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教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召开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蕴、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培养、培训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设和实施。本文同时选取了2所部属和2所省属院校为案例,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进行反思,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 视角,以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镜鉴,分析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在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360docs.net/doc/1e15660673.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读书笔记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读书笔记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 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中国是永远不会衰老的,中国的航天事业永远都会朝气蓬勃,受着春雨的滋润、夏阳的普照、秋风的吹拂、冬梅的飘香而健康成长。中国航天未来的路还很长,就好像一只大鹏正要展翅飞翔,她将会勇敢去闯!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肅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膅(一)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蒀? 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袇1956 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肇1958 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芅1964 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袁1968 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蕿1970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年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袆1978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

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芅1979 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节1985 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年7月1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肇1990 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蚅1992 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 【文献出处】国际商报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1077字) 【副标题】一丁 【正文】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五”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其中环保产品500亿元,环境服务5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400亿元。 “十五”后,我国环保产业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其中环保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根据我国“九五”环境保护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从解决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城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及各类监测设备,及其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服务市场和环保资本市场。 水污染治理方面,急需草浆造纸黑液全套治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 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大型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和中小型工业锅炉简易实用的脱硫技术和设备、袋式除尘和静电除尘高新技术、汽车机内净化及尾气净化的有效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城市垃圾需要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固体废弃物需要资源综合利用和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施。 在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需要生态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环保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环境监测仪器。将开发各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及数据传输系统,大的烟尘、烟气排放口,污水处理出水口和重要水质监测断面实现在线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通讯网络等。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展望及建议

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现状展望及建议 2018年前后,中国环保产业大面积遭遇了投融资困境。分析当前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事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事业面临的问题,需要从整体的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出发,结合金融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内生逻辑,依托具体的客观情况进行系统研判。 内外因素造成2018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 在发展需求旺盛,政策空间和利好不断的客观条件下,2018年中国环保产业仍然遭遇了严重的投融资困境,其中包括债务问题严重、融资渠道萎缩、资金成本急升、信用风险剧增等困境。综合来看,2018年环保产业投融资困境的出现源于多重因素。 从2017年末开始,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环保产业中此前由于早期大幅扩张导致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升高。与此同时,一些环保企业由于资金空转抬高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杠杆无序扩张,刚性兑付等问题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整体经营状况趋紧的情况下,部分环保企业的债务违约事件,对于资本市场信心造成了影响。2018年上半年间,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债务违约和东方园林发债失利等事件导致了资本市场信心的波动。与此同时,伴随着2018年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资本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减低,对于环保企业融资投放则更加紧缩。具体来看,2018年环保产业遭遇的投融资困境,主要源于和体现在长期积累的以下问题:股权质押风险高企;PPP项目慎贷甚至停贷;融资成本和期限错配问题严重;融资两极分化,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等。此外,如环保产业价税政策执行慢或执行不到位,地方政府的不科学执法等问题也对环保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 对于未来中国环保产业投融资的展望和建议 (一)宏观政策环境长期利好,针对环保产业投融资政策目标更加清晰 从整体宏观政策的形势观察,环保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护体,将在未来长期发挥重要作用。预计2019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针对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仍将不断释放,针对环保产业投融资的总量仍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观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史,残疾人同样遭遇着被歧视的历程。不过与西方文明产生之初对残疾人实施遗弃甚至野蛮杀戮的态度行为相比,中国古代的残疾观显得更为理性些,对残疾现象的认识也有自身的特点。 1.闪耀着人文光辉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闪耀着深刻的人文光辉。“仁爱”思想以尊老、慈幼、扶弱作为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从仁爱思想出发,一些思想家们把保障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境遇作为社会理想的一项追求。如《礼记·礼运》中就鲜明地提出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国语·晋语七》就有悼公“荐积德,待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的记载。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眼里,已把残疾人看作社会弱势群体中需要积极救助的一部分,并试图把这种行善助弱的义举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和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朴素的“仁爱”思想已渗透了社会正义的理想。 2.形成了朴素的残疾现象认识观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已对残疾形成的障碍现象有所了解。这些认识零星地散见于一些典籍文献,虽然并不系统,也无一专论,但归纳起来已在障碍的产生、障碍类别以及障碍影响的层次方面有了较为朴素的经验性认识。在残疾产生的原因方面,如《吕氏春秋·尽数》记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意思是讲缺碘的水喝得多会秃顶和成为不会说话的人。在关于残疾的类别方面,许多典籍借助汉字的表意性有着详细的区别,如盲、聋、哑、瘸、痴等,其中对某类残疾形象还有着更为详细的划分,如“聋”与“聩”、“瞽”与“瞢”等含义的不同。在关于残疾造成的障碍方面,《宋书·南君王义宣传》提及“生而舌短,涩于言论”,意思是指一些聋哑人由于舌头结构存在问题,造成说话迟钝。 3.实施过怀柔的“宽”“养”政策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残疾人的宽待政策的记载。这种宽待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宽疾”政策,即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从赋税徭役上实施减免,所谓“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即对有伤残、疾病而不能自养的家庭,可以免除一人的劳役。这种政策在夏、商、周时就已实施。二是“养疾”政策,即对盲、聋、喑、哑、跛足等残疾人实行收养、治疗并供给衣食。如《管子·人国》主张行“九惠之教”,其中第四项便是“养疾”,即对“聋、盲、喑、哑、跛、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后各朝各代也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措施,如唐代对于“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二)中国特殊教育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思想萌芽,但是,一方面,不够系统,离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尚有遥远的距离;另一方面,与西方早期特殊教育思想相类似,一

特殊教育部分名人与中国特殊教育大事记

聋教育的萌芽与产生 1550年意大利内科医生卡尔丹诺对聋哑病因做了研究,世界聋人教育奠基人; 16世纪末,西班牙传教士庞塞尝试用普通教学法对聋童进行教育; 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使用言语手指形式进行教育,著《论声音的实质和教聋人说话的艺术》,有人称其为另一个真正意义的聋人教育专家; 阿曼(瑞、荷)(1669-1724年):聋童口语教学的奠基人,对德国聋童教育影响甚大,在荷兰从事过聋童教育,强调利用口语教聋童说话的原则,著有《说话的聋哑人》、《聋人的朋友》、《普通手语》等书; 约翰·瓦利斯(1616-1703)17世纪英国聋教育的先驱之一,对聋教育进行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英国皇家协会会员、音乐家、牧师威廉·霍尔德(1616-1698)也是英国聋童教育的先驱之一,曾用手指字母教聋童说话。 177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聋校,标志着特殊教育的产生,莱佩被称为手语教学体系鼻祖。 1778年德国人海尼克在莱比锡聋校创立了纯口语教学体系,他被称为口语教学体系创始人; 1864年美国加劳德特在华盛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聋人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所聋人高等学府; 1888年美国建立了聋童幼儿园; 现代意义的特殊教育最早以聋教育为代表产生。

弱智教育的萌芽与产生 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第一个区别精神病和智力落后; 法国人伊塔德受洛克、卢梭先进思想影响,对野男孩维克多进行教育开创了训练弱智人之先河;在特殊教育史上,伊塔德是有目的、系统地教育综合残疾与智力低下儿童的第一人。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雏形。在实验中,伊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的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伊塔德的这种特殊教育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他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特殊教育之父”的伟大荣誉。 1837年谢根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弱智教育学校。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数据库扫瞄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爱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刻分类】20000601 【文献出处】国际商报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进展趋势(1077字) 【副标题】一丁 【正文】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差不多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估量“十五”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估量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其中环保产品500亿元,环境服务5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400亿元。 “十五”后,我国环保产业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其中环

保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按照我国“九五”环境爱护打算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从解决21世纪我国面临的要紧环境咨询题动身,今后环保产业进展的重点领域是都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及各类监测设备,及其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主动进展环保服务市场和环保资本市场。 水污染治理方面,急需草浆造纸黑液全套治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 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大型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和中小型工业锅炉简易有用的脱硫技术和设备、袋式除尘和静电除尘高新技术、汽车机内净化及尾气净化的有效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都市垃圾需要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处理技术和治理体会;工业固体废弃物需要资源综合利用和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施。 在自然生态爱护与复原方面,需要生态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生态复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环保产业进展的另一个重点确实是环境监测仪器。将开发各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及数据传输系统,大的烟尘、烟气排放口,污水处理出水口和重要水质监测断面实现在线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通讯网络等。 在环保服务市场方面,中国的环保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以环保设施运营业、环保咨询业、环保工程设计为要紧内容的环保服务业将进一步扩大进展起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环保风险投资、污染责任保险、环保电子商务、环保技术交易等服务也将逐步进展起来。对国外环保企业来讲,中国的环保服务市场是专门宽敞的。 另外,对国外宽敞投资者来讲,中国的环保资本和投资市场是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资本和投资市场也将逐步形成,专门是环保市场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将促进环保投资的多元化,这不仅为中国环保资本和投资市场的形成和进展制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1)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对我学习马克思注意的启发 新华网报道:前不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完成了风云四号卫星UHF 天线展开机构初样振动试验,考核了天线展开机构在卫星发射振动环境下的承受能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目前,风云四号正在进行整星电测试,为整星后续正样研制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用它骄傲的航天科技成绩告诉世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不仅达到了量的积累要求,更创造出很大程度的质的飞跃!” 打开手机了解国家的航天史,感慨技术的进步与成长,对于女航天员的飞天更是赞叹!正是因为有了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索,才有了我们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谓是“追求追求世界本质,提高生命质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7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标志着绕月探测的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具备了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能力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巨大前途,有强大的生命力。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积累经验实力,达到一定高度。嫦娥三号成功发射。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功不可没。人类充满信心,对外太空充满无限的期许和向往。对地球的 发展是上升曲折的运动。世界的发展需要人类发挥源源不断的能动性。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关键科技技术实现了这个巨大突破。 观看了嫦娥三号升空的3D视频,视频制作精细,画面清晰。看到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心中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这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科技事业。人们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从地球遥望月球,我们用肉眼观察到月球表面皎洁光滑,通过望远镜观测,我们看到了月球表面是坑坑洼洼的,人类首次踏上月球时,阿姆斯特朗真实目睹月球表面布满坑坑洼洼的环形山。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科学家夜以继日搞科研、做实验、模拟月球环境、不断突破瓶颈、脚踏实地迈向成功。他们内心承载着广大人民的殷切希望,他们内心充满动力,国家和人民给予他们饱满的信任和期望。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他们勇于创新,创造出一辆堪称完美的月球车。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类对月球情有独钟,对月球充满美妙的遐想科学家发明月球车,改进月球车的各个部位,让其发挥关键作用。月球车到达月球表面, 证实这 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会更加深入透彻,我们的疑问将逐步得到解决。实践出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