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 蚁群算法 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matlab 蚁群算法 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matlab 蚁群算法 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用ACO 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4.1 问题描述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要求机器人依据某个或某些优化原则(如最小能量消耗,最短行走路线,最短行走时间等),在其工作空间中找到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能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以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都要完成路径规划、定位和避障等任务。

4.2 算法理论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 M. 博士于1991 年首次提出,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等优点。该算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的科学研究人员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旅行商问题,二次规划问题,生产调度问题等。但是算法本身性能的评价等算法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慢。

Dorigo 提出了精英蚁群模型(EAS),在这一模型中信息素更新按照得到当前最优解的蚂蚁所构造的解来进行,但这样的策略往往使进化变得缓慢,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次年Dorigo 博士在文献[30]中给出改进模型(ACS),文中

改进了转移概率模型,并且应用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策略,来得进行深度搜索。

Stützle 与Hoos给出了最大-最小蚂蚁系统(MAX-MINAS),所谓最大-最小即是为信息素设定上限与下限,设定上限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设定下限鼓励深度搜索。

蚂蚁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自身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蚂蚁个体是没有视觉的,蚂蚁自身体积又是那么渺小,但是由这些能力有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却可以做出超越个体蚂蚁能力的超常行为。蚂蚁没有视觉却可以寻觅食物,蚂蚁体积渺小而蚁群却可以搬运比它们个体大十倍甚至百倍的昆虫。这些都说明蚂蚁群体内部的某种机制使得它们具有了群体智能,可以做到蚂蚁个体无法实现的事情。经过生物学家的长时间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分泌于空间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进而实现群体行为的。

下面简要介绍蚁群通过信息素的交流找到最短路径的简化实例。如图 2-1 所示,AE 之间有

两条路ABCDE 与ABHDE,其中AB,DE,HD,HB 的长度为1,BC,CD 长度为0.5,并且,假设路上信息素浓度为0,且各个蚂蚁行进速度相同,单位时间所走的长度为1,每个单位时间内在走过路径上留下的信息素的量也相同。当t=0时,从A 点,E 点同时各有30 只蚂蚁从该点出发。当t=1,从A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B 点时,由于两条路BH 与BC 上的信息素浓度相同,所以蚂蚁以相同的概率选择BH 与BC,这样就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H,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C。同样的从E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D 点,分别有15 只蚂蚁选择DH 和DC。当t=2 时,选择BC 与DC的蚂蚁分别走过了BCD 和DCB,而选择BH 与DH 的蚂蚁都走到了H 点。所有的蚂蚁都在所走过的路上留下了相同浓度的信息素,那么路径BCD 上的信息素的浓度是路径BHD 上信息素浓度的两倍,这样若再次有蚂蚁选择走BC 和BH 时,或选择走DC 与DH 时,都会以较大的概率选择信息素浓度高的一边。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下去,最短的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较多,留下的信息素也越多,蚁群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较短的路。这就是它们群体智能的体现。

蚁群算法就是模拟蚂蚁觅食过程中可以找到最短的路的行为过程设计的一种仿生算法。在用蚁群算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时,首先要将组合优化问题表达成与信息素相关的规范形式,然后各个蚂蚁独立地根据局部的信息素进行决策构造解,并根据解的优劣更新周围的信息素,这样的过程反复的进行即可求出组合优化问题的优化解。

归结蚁群算法有如下特点:

(1)分布式计算:各个蚂蚁独立地构造解,当有蚂蚁个体构造的解较差时,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求解结果。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自组织性:系统学中自组织性就是系统的组织指令是来自系统的内部。同样的蚁群

算法中的各个蚂蚁的决策是根据系统内部信息素的分布进行的。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3)正反馈机制与负反馈机制结合:若某部分空间上分布的信息素越多,那么在这个空间上走过的蚂蚁也就越多;走过的蚂蚁越多,在那个空间上留下的信息素也就越多,这就是存在的正反馈机制。但蚁群算法中解的构造是通过计算转移概率实现的,也就是说构造解的时候可以接受退化解,这限制了正反馈机制,可以使得搜索范围扩大,这是蚁群算法中隐含的负反馈机制。

4.3 求解步骤

应用蚁群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的主要步骤如下:

(1)输入由0和1组成的矩阵表示机器人需要寻找最优路径的地图的地图,其中0表示此处可以通过的,1表示此处为障碍物。

上图的表示矩阵为: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输入初始的信息素矩阵,选择初始点和终止点并且设置各种参数。在此次计算中,我们设置所有位置的初始信息素相等。

(3)选择从初始点下一步可以到达的节点,根据每个节点的信息素求出前往每个节点的概率,并利用轮盘算法选取下一步的初始点。

{}[()][],if {}[()][]

()0 otherwise k ij ij k k ij ij ij k N tabu t j N tabu t p t αβαβτητη∈-??∈-???=??

??∑

其中τij (t )为析取图中弧(i , j )上的信息素的浓度。ηij 为与弧(i , j )相关联的启发式信息。α ,β 分别为τij (t ) , ηij 的权重参数。

(4)更新路径,以及路程长度。

(5) 重复(3)(4)过程,直到蚂蚁到达终点或者无路可走。

(6)复(3)(4)(5),直到某一代m 只蚂蚁迭代结束。

(7)更新信息素矩阵,其中没有到达的蚂蚁不计算在内。

(1)(1)()i j i j i j

t t τρττ+=-?+? ,k i j ()

()0k i j k ij Q L t t τ???=???如果蚂蚁经过,,蚂蚁不经过几点,

其中ρ为信息素挥发系数。Q 为信息量增加强度。()k L t 为路径长度。

(8)重复(3)-(7),直至n 代蚂蚁迭代结束。

4.4 运行结果(图、表等)

将上述矩阵输入到程序中,画出最短路径的路线,并且输入每一轮迭代的最短路径,查看程序的收敛效果,在程序中设置plotif=1则输出收敛和最短路径图,在程序中设置plotif2=1则输出每一代蚂蚁的路径图。

最终输出的结果如图

function m_main()

%author Xing Peng

%@copyright reserved

G=[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0 0 1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MM=size(G,1); % G 地形图为01矩阵,如果为1表示障碍物

Tau=ones(MM*MM,MM*MM);% Tau 初始信息素矩阵(认为前面的觅食活动中有残留的信息素)

Tau=8.*Tau;

K=100; % K 迭代次数(指蚂蚁出动多少波)

M=50; % M 蚂蚁个数(每一波蚂蚁有多少个)

S=1 ; % S 起始点(最短路径的起始点)

E=MM*MM; % E 终止点(最短路径的目的点)

Alpha=1; % Alpha 表征信息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Beta=7; % Beta 表征启发式因子重要程度的参数

Rho=0.3 ; % Rho 信息素蒸发系数

Q=1; % Q 信息素增加强度系数

minkl=inf;

mink=0;

minl=0;

D=G2D(G);

N=size(D,1);%N表示问题的规模(象素个数)

a=1;%小方格象素的边长

Ex=a*(mod(E,MM)-0.5);%终止点横坐标

if Ex==-0.5

Ex=MM-0.5;

end

Ey=a*(MM+0.5-ceil(E/MM));%终止点纵坐标

Eta=zeros(N);%启发式信息,取为至目标点的直线距离的倒数

%下面构造启发式信息矩阵

for i=1:N

ix=a*(mod(i,MM)-0.5);

if ix==-0.5

ix=MM-0.5;

end

iy=a*(MM+0.5-ceil(i/MM));

if i~=E

Eta(i)=1/((ix-Ex)^2+(iy-Ey)^2)^0.5;

else

Eta(i)=100;

end

end

ROUTES=cell(K,M);%用细胞结构存储每一代的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路线

PL=zeros(K,M);%用矩阵存储每一代的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路线长度

%% -----------启动K轮蚂蚁觅食活动,每轮派出M只蚂蚁--------------------

for k=1:K

for m=1:M

%% 第一步:状态初始化

W=S;%当前节点初始化为起始点

Path=S;%爬行路线初始化

PLkm=0;%爬行路线长度初始化

TABUkm=ones(N);%禁忌表初始化

TABUkm(S)=0;%已经在初始点了,因此要排除

DD=D;%邻接矩阵初始化

%% 第二步:下一步可以前往的节点

DW=DD(W,:);

DW1=find(DW);

for j=1:length(DW1)

if TABUkm(DW1(j))==0

DW(DW1(j))=0;

end

end

LJD=find(DW);

Len_LJD=length(LJD);%可选节点的个数

%% 觅食停止条件:蚂蚁未遇到食物或者陷入死胡同while W~=E&&Len_LJD>=1

%% 第三步:转轮赌法选择下一步怎么走

PP=zeros(Len_LJD);

for i=1:Len_LJD

PP(i)=(Tau(W,LJD(i))^Alpha)*((Eta(LJD(i)))^Beta); end

sumpp=sum(PP);

PP=PP/sumpp;%建立概率分布

Pcum(1)=PP(1);

for i=2:Len_LJD

Pcum(i)=Pcum(i-1)+PP(i);

end

Select=find(Pcum>=rand);

to_visit=LJD(Select(1));

%% 第四步:状态更新和记录

Path=[Path,to_visit];%路径增加

PLkm=PLkm+DD(W,to_visit);%路径长度增加

W=to_visit;%蚂蚁移到下一个节点

for kk=1:N

if TABUkm(kk)==0

DD(W,kk)=0;

DD(kk,W)=0;

end

end

TABUkm(W)=0;%已访问过的节点从禁忌表中删除DW=DD(W,:);

DW1=find(DW);

for j=1:length(DW1)

if TABUkm(DW1(j))==0

DW(j)=0;

end

end

LJD=find(DW);

Len_LJD=length(LJD);%可选节点的个数

end

%% 第五步:记下每一代每一只蚂蚁的觅食路线和路线长度ROUTES{k,m}=Path;

if Path(end)==E

PL(k,m)=PLkm;

if PLkm

mink=k;minl=m;minkl=PLkm;

end

else

PL(k,m)=0;

end

end

%% 第六步:更新信息素

Delta_Tau=zeros(N,N);%更新量初始化

for m=1:M

if PL(k,m)

ROUT=ROUTES{k,m};

TS=length(ROUT)-1;%跳数

PL_km=PL(k,m);

for s=1:TS

x=ROUT(s);

y=ROUT(s+1);

Delta_Tau(x,y)=Delta_Tau(x,y)+Q/PL_km;

Delta_Tau(y,x)=Delta_Tau(y,x)+Q/PL_km;

end

end

end

Tau=(1-Rho).*Tau+Delta_Tau;%信息素挥发一部分,新增加一部分end

%% ---------------------------绘图--------------------------------

plotif=1;%是否绘图的控制参数

if plotif==1

%绘收敛曲线

minPL=zeros(K);

for i=1:K

PLK=PL(i,:);

Nonzero=find(PLK);

PLKPLK=PLK(Nonzero);

minPL(i)=min(PLKPLK);

end

figure(1)

plot(minPL);

hold on

grid on

title('收敛曲线(最小路径长度)'); xlabel('迭代次数');

ylabel('路径长度');

%绘爬行图

figure(2)

axis([0,MM,0,MM])

for i=1:MM

for j=1:MM

if G(i,j)==1

x1=j-1;y1=MM-i;

x2=j;y2=MM-i;

x3=j;y3=MM-i+1;

x4=j-1;y4=MM-i+1;

fill([x1,x2,x3,x4],[y1,y2,y3,y4],[0.2,0.2,0.2]); hold on

else

x1=j-1;y1=MM-i;

x2=j;y2=MM-i;

x3=j;y3=MM-i+1;

x4=j-1;y4=MM-i+1;

fill([x1,x2,x3,x4],[y1,y2,y3,y4],[1,1,1]); hold on

end

end

end

hold on

ROUT=ROUTES{mink,minl};

LENROUT=length(ROUT);

Rx=ROUT;

Ry=ROUT;

for ii=1:LENROUT

Rx(ii)=a*(mod(ROUT(ii),MM)-0.5);

if Rx(ii)==-0.5

Rx(ii)=MM-0.5;

end

Ry(ii)=a*(MM+0.5-ceil(ROUT(ii)/MM)); end

plot(Rx,Ry)

end

plotif2=0;%绘各代蚂蚁爬行图

if plotif2==1

figure(3)

axis([0,MM,0,MM])

for i=1:MM

for j=1:MM

if G(i,j)==1

x1=j-1;y1=MM-i;

x2=j;y2=MM-i;

x3=j;y3=MM-i+1;

x4=j-1;y4=MM-i+1;

fill([x1,x2,x3,x4],[y1,y2,y3,y4],[0.2,0.2,0.2]); hold on

else

x1=j-1;y1=MM-i;

x2=j;y2=MM-i;

x3=j;y3=MM-i+1;

x4=j-1;y4=MM-i+1;

fill([x1,x2,x3,x4],[y1,y2,y3,y4],[1,1,1]); hold on

end

end

end

for k=1:K

PLK=PL(k,:);

minPLK=min(PLK);

pos=find(PLK==minPLK);

m=pos(1);

ROUT=ROUTES{k,m};

LENROUT=length(ROUT);

Rx=ROUT;

Ry=ROUT;

for ii=1:LENROUT

Rx(ii)=a*(mod(ROUT(ii),MM)-0.5);

if Rx(ii)==-0.5

Rx(ii)=MM-0.5;

end

Ry(ii)=a*(MM+0.5-ceil(ROUT(ii)/MM)); end

plot(Rx,Ry)

hold on

end

end

function D=G2D(G)

l=size(G,1);

D=zeros(l*l,l*l);

for i=1:l

for j=1:l

if G(i,j)==0

for m=1:l

for n=1:l

if G(m,n)==0

im=abs(i-m);jn=abs(j-n);

if im+jn==1||(im==1&&jn==1)

D((i-1)*l+j,(m-1)*l+n)=(im+jn)^0.5;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end

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及Matlab程序

两个指定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问题如下:给出了一个连接若干个城镇的铁路网络,在这个网络的两个指定城镇间,找一条最短铁路线。 以各城镇为图G 的顶点,两城镇间的直通铁路为图G 相应两顶点间的边,得图G 。对G 的每一边e ,赋以一个实数)(e w —直通铁路的长度,称为e 的权,得到赋权图G 。G 的子图的权是指子图的各边的权和。问题就是求赋权图G 中指定的两个顶点00,v u 间的具最小权的轨。这条轨叫做00,v u 间的最短路,它的权叫做00,v u 间的距离,亦记作),(00v u d 。 求最短路已有成熟的算法:迪克斯特拉(Dijkstra )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按距0u 从近到远为顺序,依次求得0u 到G 的各顶点的最短路和距离,直至0v (或直至G 的所有顶点),算法结束。为避免重复并保留每一步的计算信息,采用了标号算法。下面是该算法。 (i) 令0)(0=u l ,对0u v ≠,令∞=)(v l ,}{00u S =,0=i 。 (ii) 对每个i S v ∈(i i S V S \=),用 )}()(),({min uv w u l v l i S u +∈ 代替)(v l 。计算)}({min v l i S v ∈,把达到这个最小值的一个顶点记为1+i u ,令}{11++=i i i u S S 。 (iii). 若1||-=V i ,停止;若1||-

MATLAB实验报告-遗传算法解最短路径以及函数最小值问题

硕士生考查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MATLAB教程 考生姓名:考生学号: 学院:专业: 考生成绩: 任课老师(签名) 考试日期:20 年月日午时至时

《MATLAB教程》试题: A、利用MATLAB设计遗传算法程序,寻找下图11个端点的最短路径,其中没有连接的端点表示没有路径。要求设计遗传算法对该问题求解。 a c d e f h i k 1 2 1 6 8 3 1 7 9 4 6 7 2 9 4 2 1 1 B、设计遗传算法求解f(x)极小值,具体表达式如下: 要求必须使用m函数方式设计程序。 C、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三名商人各带一个随从乘船渡河,一只小船只能容纳二人,由他们自己划行,随从们密约,在河的任一岸,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人越货,但是如何乘船渡河的大权掌握在商人手中,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渡河? D、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问题,利用MATLAB进行实验。 以上四题任选一题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选择题目: A 一、问题分析(10分) 1 2 3 4 5 6 8 9 10 11 1 2 1 6 8 3 1 7 9 4 6 7 2 9 4 2 1 1 如图如示,将节点编号,依次为 1.2.3.4.5.6.7.8.9.10.11,由图论知识,则可写出其带权邻接矩阵为: 0 2 8 1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 0 6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8 6 0 7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7 0 500 500 9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500 0 3 500 2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3 0 4 500 6 500 500 500 500 500 9 500 4 0 500 500 1 500 500 500 500 500 2 500 500 0 7 500 9 500 500 500 500 500 6 500 7 0 1 2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1 500 1 0 4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9 2 4 0 注:为避免计算时无穷大数吃掉小数,此处为令inf=500。 问题要求求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采用的是在两点间尝试插入顶点,比较距离长短的方法。我思考后认为,用遗传算法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统一表示最短路径的函数,但是可以对每一对点分别计算,然后加入for循环,可将相互之间的所有情况解出。观察本题可发现,所有节点都是可双向行走,则可只计算i到j的路径与距离,然后将矩阵按主对角线翻折即可得到全部数据。二、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20分) 实现原理为遗传算法原理: 按所选择的适应度函数并通过遗传中的复制、交叉及变异对个体进行筛选,使得适应度高的个体被保留下来,组成新的群体,新的群体既继承了上一代的信息,又优于上一代。这样周而复始,群体中个体适应度不断提高,直到满足一定的条件。 数学模型如下: 设图由非空点集合和边集合组成,其中 又设的值为,故可表示为一个三元组 则求最短路径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

matlab 蚁群算法 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用ACO 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4.1 问题描述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要求机器人依据某个或某些优化原则(如最小能量消耗,最短行走路线,最短行走时间等),在其工作空间中找到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能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以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都要完成路径规划、定位和避障等任务。 4.2 算法理论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 M. 博士于1991 年首次提出,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等优点。该算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的科学研究人员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旅行商问题,二次规划问题,生产调度问题等。但是算法本身性能的评价等算法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慢。 Dorigo 提出了精英蚁群模型(EAS),在这一模型中信息素更新按照得到当前最优解的蚂蚁所构造的解来进行,但这样的策略往往使进化变得缓慢,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次年Dorigo 博士在文献[30]中给出改进模型(ACS),文中 改进了转移概率模型,并且应用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策略,来得进行深度搜索。 Stützle 与Hoos给出了最大-最小蚂蚁系统(MAX-MINAS),所谓最大-最小即是为信息素设定上限与下限,设定上限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设定下限鼓励深度搜索。 蚂蚁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自身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蚂蚁个体是没有视觉的,蚂蚁自身体积又是那么渺小,但是由这些能力有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却可以做出超越个体蚂蚁能力的超常行为。蚂蚁没有视觉却可以寻觅食物,蚂蚁体积渺小而蚁群却可以搬运比它们个体大十倍甚至百倍的昆虫。这些都说明蚂蚁群体内部的某种机制使得它们具有了群体智能,可以做到蚂蚁个体无法实现的事情。经过生物学家的长时间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分泌于空间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进而实现群体行为的。 下面简要介绍蚁群通过信息素的交流找到最短路径的简化实例。如图 2-1 所示,AE 之间有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短路径问题及其MATLAB实现

TRANSPOWORLD 2009 No.12 (Jun) 104前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最短路问题,例如寻找两点之间总长度最短或者费用最低的路径。在运输、物流、设施选址以及人员调度问题中,最短路径是很常见的问题。解决最短路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迪杰斯特拉算法、福特算法。在这里我们介绍基于遗传算法的最短路径问题的解决方案。 模型 遗传算法基本模型 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进化过程,针对复杂问题开发出来的非常有效的方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短路径问题及其MATLAB 实现 文/张书源 郭 聪 法。根据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机制,在问题的解空间中进行选择,实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遗传算法中,一条染色体代表问题的一个可行解,该染色体的适应值即为对应于该可行解的函数值。一般来说,遗传算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编码 即将问题的解表示成一个编码串(染色体),每一染色体对应问题的一 个解。遗传过程 对染色体进行操作,以产生新的染色体,通常有不同染色体之间的交叉 操作以及一条染色体的变异操作。评价与选择 对每条染色体计算其适应值,用以评价染色体的优劣,从而从父代和子代中选择较优的染色体,进入下一代的繁殖。 初试种群的创建方法 其作为问题可行解的集合。初始种群中染色体个数称为种群规模。 遗传算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算法过程如下: 第一步初始化种群p(t);第二步对种群进行评价; 第三步利用交叉和变异重组p(t)以产生c(t) 第四步评价c(t),从p(t)和c(t)选择出p(t+1),令t=t+1;若达到繁殖代数,转第五步;否则,回第四步; 第五步返回结果。 问题描述 在图2所示的算例中,我们要找到从节点①到节点⑨的最短路径。基于优先权的编码方式 例如,一条可能的染色体如表1。路径生长 路径生长即为根据一条染色体来得到其对应的一条路。在表1的例子中,路径生长的过程如下: 初试路径上只有节点①; 与①相连且不在当前路径上的节点有②和③,其中节点③的权较大,为6,将节点③加入当前路径,当前路径变为:①—③; 与③相连且不在当前路径上的节 点有④和⑤,其中节点⑤的权较大,为 图2 C OLUMNS 特别企划

最短路径算法_matlab程序[1]

算法描述: 输入图G,源点v0,输出源点到各点的最短距离D 中间变量v0保存当前已经处理到的顶点集合,v1保存剩余的集合 1.初始化v1,D 2.计算v0到v1各点的最短距离,保存到D for each i in v0;D(j)=min[D(j),G(v0(1),i)+G(i,j)] ,where j in v1 3.将D中最小的那一项加入到v0,并且从v1删除这一项。 4.转到2,直到v0包含所有顶点。 %dijsk最短路径算法 clear,clc G=[ inf inf 10 inf 30 100; inf inf 5 inf inf inf; inf 5 inf 5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10; inf inf inf 20 inf 60; inf inf inf inf inf inf; ]; %邻接矩阵 N=size(G,1); %顶点数 v0=1; %源点 v1=ones(1,N); %除去原点后的集合 v1(v0)=0; %计算和源点最近的点 D=G(v0,:); while 1 D2=D; for i=1:N if v1(i)==0 D2(i)=inf; end end D2 [Dmin id]=min(D2); if isinf(Dmin),error,end v0=[v0 id] %将最近的点加入v0集合,并从v1集合中删除 v1(id)=0; if size(v0,2)==N,break;end %计算v0(1)到v1各点的最近距离 fprintf('计算v0(1)到v1各点的最近距离\n');v0,v1 id=0; for j=1:N %计算到j的最近距离 if v1(j)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规划

MATLAB实现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 1、问题描述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要求机器人依据某个或某些优化原则(如最小能量消耗,最短行走路线,最短行走时间等),在其工作空间中找到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能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以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都要完成路径规划、定位和避障等任务。 2 算法理论 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 M. 博士于1991 年首次提出,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等优点。该算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的科学研究人员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旅行商问题,二次规划问题,生产调度问题等。但是算法本身性能的评价等算法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慢。 Dorigo 提出了精英蚁群模型(EAS),在这一模型中信息素更新按照得到当前最优解的蚂蚁所构造的解来进行,但这样的策略往往使进化变得缓慢,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次年Dorigo 博士给出改进模型(ACS),文中改进了转移概率模型,并且应用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策略,来得进行深度搜索。Stützle 与Hoos给出了最大-最小蚂蚁系统(MAX-MINAS),所谓最大-最小即是为信息素设定上限与下限,设定上限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设定下限鼓励深度搜索。蚂蚁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自身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蚂蚁个体是没有视觉的,蚂蚁自身体积又是那么渺小,但是由这些能力有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却可以做出超越个体蚂蚁能力的超常行为。蚂蚁没有视觉却可以寻觅食物,蚂蚁体积渺小而蚁群却可以搬运比它们个体大十倍甚至百倍的昆虫。这些都说明蚂蚁群体内部的某种机制使得它们具有了群体智能,可以做到蚂蚁个体无法实现的事情。经过生物学家的长时间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分泌于空间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进而实现群体行为的。 下面简要介绍蚁群通过信息素的交流找到最短路径的简化实例。如图2-1 所示,AE 之间有两条路ABCDE 与ABHDE,其中AB,DE,HD,HB 的长度为1,BC,CD 长度为0.5,并且,假设路上信息素浓度为0,且各个蚂蚁行进速度相同,单位时间所走的长度为1,每个单位时间内在走过路径上留下的信息素的量也相同。当t=0时,从A 点,E 点同时各有30 只蚂蚁从该点出发。当t=1,从A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B 点时,由于两条路BH 与BC 上的信息素浓度相同,所以蚂蚁以相同的概率选择BH 与BC,这样就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H,有15 只蚂蚁选择走BC。同样的从E 点出发的蚂蚁走到D 点,分别有15 只蚂蚁选择DH 和DC。当t=2 时,选择BC 与DC的蚂蚁分别走过了BCD 和DCB,而选择BH 与DH 的蚂蚁都走到了H 点。所有的蚂蚁都在所走过的路上留下了相同浓度的信息素,那么路径BCD 上的信息素的浓度是路径BHD 上信息素浓度的两倍,这样若再次有蚂蚁选择走BC 和BH 时,或选择走DC 与DH 时,都会以较大的概率选择信息素浓度高的一边。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下去,最短的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较多,留下的信息素也越多,蚁群这样就可以找到一条较短的路。这就是它们群体智能的体现。 蚁群算法就是模拟蚂蚁觅食过程中可以找到最短的路的行为过程设计的一种仿生算法。在用蚁群算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时,首先要将组合优化问题表达成与信息素相关的规范形式,然后各个蚂蚁独立地根据局部的信息素进行决策构造解,并根据解的优劣更新周围的信息素,这样的过程反复的进行即可求出组合优化问题的优化解。 归结蚁群算法有如下特点: (1)分布式计算:各个蚂蚁独立地构造解,当有蚂蚁个体构造的解较差时,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求解结果。这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自组织性:系统学中自组织性就是系统的组织指令是来自系统的内部。同样的蚁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的MATLAB实现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的MATLAB 实现 李志辉 刘争平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 610031)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MA TLAB 环境中实现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数值模拟演示了所编程序在射线追踪正演计算中的应用。 关键词:最短路径法 射线追踪 MATLAB 数值模拟 利用地震初至波确定近地表介质结构,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工程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地震射线追踪方法是研究地震波传播的有效工具,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有限差分解程函方程法和最小路径法。最短路径方法起源于网络理论,首次由Nakanishi 和Yamaguchi 应用域地震射线追踪中。Moser 以及Klimes 和Kvasnicha 对最短路径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科技人员的不断研究,最短路径方法目前已发展较为成熟,其基本算法的计算程序也较为固定。 被称作是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的MA TLAB 语言,利用其丰富的函数资源把编程人员从繁琐的程序代码中解放出来。MA TLAB 用更直观的、符合人们思维习惯的代码,为用户提供了直观、简洁的程序开发环境。本文介绍运用Matlab 实现最短路径法的方法和步骤,便于科研院校教学中讲授、演示和理解最短路径方法及其应用。 1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方法原理 最短路径法的基础是Fermat 原理及图论中的最短路径理论。其基本思路是,对实际介质进行离散化,将这个介质剖分成一系列小单元,在单元边界上设置若干节点,并将彼此向量的节点相连构成一个网络。网络中,速度场分布在离散的节点上。相邻节点之间的旅行时为他们之间欧氏距离与其平均慢度之积。将波阵面看成式由有限个离散点次级源组成,对于某个次级源(即某个网格节点),选取与其所有相邻的点(邻域点)组成计算网格点;由一个源点出发,计算出从源点到计算网格点的透射走时、射线路径、和射线长度;然后把除震源之外的所有网格点相继当作次级源,选取该节点相应的计算网格点,计算出从次级源点到计算网格点的透射走时、射线路径、和射线长度;将每次计算出来的走时加上从震源到次级源的走时,作为震源点到该网格节点的走时,记录下相应的射线路径位置及射线长度。 图1 离散化模型(星点表示震源或次级震源,空心点为对应计算网格点) 根据Fermat 原理逐步计算最小走时及射线方向。设Ω为已知走时点q 的集合,p 为与其相邻的未知走时点,tq 分别和p 点的最小走时,tqp 为q 至p 最小走时。r 为p 的次级源位置,则 )}(min :{qp q P t t t q r q +==Ω ∈ 根据Huygens 原理,q 只需遍历Q 的边界(即波前点),当所有波前邻点的最小走时都求出时,这些点又成为新的波前点。应用网络理论中的最短路径算法,可以同时求出从震源点传至所有节点之间的连线近似地震射线路径。 2 最短路径法射线追踪基本算法步骤 把网格上的所有节点分成集合p 和q ,p 为已知最小旅行时的结点总数集合,q 为未知最小旅行时的节点的集合。若节点总数为n ,经过n 次迭代后可为求出所有节点的最小旅行时。过程如下: 1) 初始时 q 集合包含所有节点,除震源s 的旅行时已知为ts =0外,其余所有节点的旅行时均为ti =(i 属于Q 但不 等于s )。P 集合为空集。 2) 在Q 中找一个旅行时最小的节点i ,它的旅行时为ti ; 3) 确定与节点i 相连的所有节点的集合V ; 4) 求节点j (j 属于V 且j 不属于P )与节点i 连线的旅行时dtij ; 5) 求节点j ()的新旅行时tj (取原有旅行时tj 与tj +dtij 的最小值); 6) 将i 点从Q 集合转到P 集合; 7) 若P 集合中的节点个数小于总节点数N ,转2,否则结束旅行时追踪; 8) 从接收点开始倒推出各道从源点道接收点的射线路径,只要每个节点记下使它形成最小旅行时的前一个节点号,

最短路径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 摘要 在图论当中,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运用Dijkstra 算法,Flord 算法,匈牙利算法等都可以就解决这类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就是运用图论相关知识,来分析问题的。 在问题一中,需要为货车司机选择一条从地点1到地点11的最短时间问题,其实际归结为求一个两点间最短路径问题,运用运筹学中的网络模型相关知识,建立了一个一个0-1线性模型,并最终求的其结果,最短时间为21,货车司机的运输路线为1891011v v v v v →→→→。 运用Floyd 算法解决问题二,并且运用Matlab 软件编程,Floyd 算法与Matlab 软件编程所得出的结果一致,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短航程表,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航程图。 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问题二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从问题实际出发,从公司的差旅费用最小出发,利用Mtlab 软件编程的出了公司到个城市间差旅费用最小图,从而更能为公司节省成本。 任意城市间差旅费用最小 其次是本文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一运用Lingo 软件编程,和WinQSB 软件,所得出结果都是一致的,问题二更是运用Floyd 算法,Matlab 软件编程,WinQSB 软件,大大地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十分恰当地运用WinQSB 软件将作图功能,把每一提的最短路径都清晰的描绘出来,更加直观地将结果展现出来。 关键字:Matlab Lingo WinQSB Floyd 算法 0-1规划

一、 问题重述 问题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个城市交通网络中(图一),如何从地点1找到一条时间最短路径通往地点11,在这个城市交通网络中,有单向道,也有双向道,即如何处理一个有向图与无向图结合的图论问题,并且是一个两点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图(一) 问题二阐述的是某公司员工往来于六个城市间,给出了这六个城市间的直达航班票价(表二),需要为这家公司提供出这六个城市间任意两点间的最小航班费用表 05040251050015202515010204020100102525201005510 2525550∞ ?? ??∞???? ∞∞?????? ∞?? ∞?? 表(二) 二、问题分析

蚁群算法最优路径

机器人的路径规划---蚁群算法 1.蚁群算法 众所周知,蚁群算法是优化领域中新出现并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仿生进化算法它是群体智能的典型实现,是一种基于种群寻优的启发式搜索算法。自从M.Dorigo等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首先提出蚁群算法(Ant Colony System,ACS)以来,这种新型的分布式智能模拟算法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得到广泛的使用。 蚁群算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蚂蚁群体行为表现出正反馈过程。蚁群在寻优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量的信息素,蚁群的规模越大,释放的信息素的量也就越大,而寻优路径上存在的信息素浓度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蚂蚁,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然后通过反馈机制的调整,可对系统中的较优解起到一个自增强的作用,从而使问题的解向着全局最优的方向演变,最终能有效地获得全局相对较优解。 (2)蚁群算法是一种本质并行的算法。个体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有利于最优解的发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陷于局部最优的可能。 (3)蚁群算法易于和其他方法结合。蚁族算法通过和其他算法的结合,能够扬长避短,提高算法的性能。 (4) 蚁群算法提供的解具有全局性的特点。一群算法是一种群只能算法,每只蚂蚁巡游的过程相对独立,他们会在自己的活动空间进行搜索,蚂蚁在寻优过程中通过释放信息素,相互影响,互相通信,保证了解的全局性。 (5) 蚁群算法具有鲁棒性。蚁族算法的数学模型易于理解,可以广泛使用在很多复杂的优化问题中,蚁族算法区别于传统优化算法的一个特点在于该算法不依赖于初始点的选择,受初始点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在整个算法过程中会自适应的调整寻优路径。 由此可见,在机器人寻找最优路径的过程中,采用蚁群算法实现路径的规划问题,可以高效,准确的找到最优的路径。 2.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2.1环境信息处理 假设机器人运行环境为边长分别为x和Y的矩形区域,在矩形区域内分布有n

matlab_蚁群算法_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用ACO算法求解机器人路径优化问题 4.1问题描述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要求机器人依据某个或某些优化原则(如最小能量消耗,最短行走路线,最短行走时间等),在其工作空间中找到一条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能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可以建模为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都要完成路径规划、定位和避障等任务。 4.2算法理论 蚁群算法(Ant ColonyAlgorithm,ACA),最初是由意大利学者Dorigo M. 博士于1991 年首次提出,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智能系统,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等优点。该算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被广大的科学研究人员应用于各种问题的研究,如旅行商问题,二次规划问题,生产调度问题等。但是算法本身性能的评价等算法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慢。 Dorigo提出了精英蚁群模型(EAS),在这一模型中信息素更新按照得到当前最优解的蚂蚁所构造的解来进行,但这样的策略往往使进化变得缓慢,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次年Dorigo博士在文献[30]中给出改进模型(ACS),文中 改进了转移概率模型,并且应用了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策略,来得进行深度搜索。 Stützle 与Hoos给出了最大-最小蚂蚁系统(MAX-MINAS),所谓最大-最小即是为信息素设定上限与下限,设定上限避免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设定下限鼓励深度搜索。 蚂蚁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其自身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蚂蚁个体是没有视觉的,蚂蚁自身体积又是那么渺小,但是由这些能力有限的蚂蚁组成的蚁群却可以做出超越个体蚂蚁能力的超常行为。蚂蚁没有视觉却可以寻觅食物,蚂蚁体积渺小而蚁群却可以搬运比它们个体大十倍甚至百倍的昆虫。这些都说明蚂蚁群体内部的某种机制使得它们具有了群体智能,可以做到蚂蚁个体无法实现的事情。经过生物学家的长时间观察发现,蚂蚁是通过分泌于空间中的信息素进行信息交流,进而实现群体行为的。 下面简要介绍蚁群通过信息素的交流找到最短路径的简化实例。如图 2-1 所示,AE 之间有

蚁群算法在路径优化中的应用3改

蚁群算法在路径优化中的应用 作者:孙阳阳指导老师:刘冲 摘要针对蚁群算法在路径中的优化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蚁群算法的概念及其原理,利用数学 形式建立算法模型.根据蚁群算法计算的基本步骤来分析蚁群算法在交通路径优化、TSP问题等3 个方面的应用,由实验结果可知蚁群算法在路径优化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 关键词蚁群算法算法模型算法步骤分析应用 1 引言 路径规划是指在具有障碍物的环境下,在符合某种评价条件中,寻找到一条从起始地点到目标地点最优的路径.蚁群算法是近几年优化领域中新出现的一种启发式仿生类并行智能进化系统,计算法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和正反馈机制,且易于其它算法结合,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其在路径规划方面的文献. 建立蚁群算法模型]2][1[,解决城市交通路径优化问题,实验结果表面在搜索效率和搜索最优解的能力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传统蚁群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和收敛速度较 4[ ,将传统蚁群算法进行改进,例如与栅格法相结合、慢,为此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应用中]7 在几何模型下建立模型等.提高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解决了蚁群过早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扩大了蚂蚁的搜索空间,增强了蚁群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适应能力. 本文通过对蚁群算法的研究以及解决几实际路径规划问题,得出了蚁群算法是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的,说明了该算法可以在众多优化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又称蚂蚁算法,简称ACO.是由Dorigom、Maniezzov、Colorni等人在1992年所发表的论文提出的,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中发现路径的行为.它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通过人工模拟蚂蚁觅食过程,即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不断排除不适合的路途,最终寻找到从蚁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 2.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蚂蚁在搜寻食物过程中总能找到一条从蚁穴到到食物的最优路径,这是因为蚂蚁在搜寻路径上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当它们遇到一个还没有被走过的路口时,会随机的选择一条路径,而选择的路径与信息素的浓度有关,同时在该路径上它们也会释放自己的信息素.路径越短,信息素浓度越大;反正路径越长信息素堆积的越少.则过一段时间蚂蚁选择信息素浓度高的路径的概率越来越大,而其它路径随着蚂蚁越来越少的选择信息素浓度逐渐减小,这一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现象,最终指导整个蚁群找到从蚁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 2.2 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2.2.1 问题的描述

蚁群算法最短路径通用Matlab程序(附图)

蚁群算法最短路径通用Matlab程序(附图) function [ROUTES,PL,Tau]=ACASP(G,Tau,K,M,S,E,Alpha,Beta,Rho,Q) %% --------------------------------------------------------------- % ACASP.m % 蚁群算法动态寻路算法 % ChengAihua,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ZhengZhou,China % Email:aihuac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1e18094216.html, % All rights reserved %% --------------------------------------------------------------- % 输入参数列表 % G 地形图为01矩阵,如果为1表示障碍物 % Tau 初始信息素矩阵(认为前面的觅食活动中有残留的信息素) % K 迭代次数(指蚂蚁出动多少波) % M 蚂蚁个数(每一波蚂蚁有多少个) % S 起始点(最短路径的起始点) % E 终止点(最短路径的目的点) % Alpha 表征信息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 Beta 表征启发式因子重要程度的参数 % Rho 信息素蒸发系数 % Q 信息素增加强度系数 % % 输出参数列表 % ROUTES 每一代的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路线 % PL 每一代的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路线长度 % Tau 输出动态修正过的信息素 %% --------------------变量初始化---------------------------------- %load D=G2D(G); N=size(D,1);%N表示问题的规模(象素个数) MM=size(G,1); a=1;%小方格象素的边长 Ex=a*(mod(E,MM)-0.5);%终止点横坐标 if Ex==-0.5 Ex=MM-0.5; end Ey=a*(MM+0.5-ceil(E/MM));%终止点纵坐标 Eta=zeros(1,N);%启发式信息,取为至目标点的直线距离的倒数 %下面构造启发式信息矩阵 for i=1:N if ix==-0.5

蚁群算法路径优化算法

其中,表示在t时刻蚂蚁k由元素(城市)i转移到元素(城市)j的状态转移概率。allowedk = C ? tabuk表示蚂蚁k下一步允许选择的城市。α为启发式因子,表示轨迹的相对重要性,反映了蚂蚁在运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在蚂蚁运动时所起的作用,其值越大,则该蚂蚁越倾向于选择其他蚂蚁经过的路径,蚂蚁之间的协作性越强。β为期望启发式因子,表示能见度的相对重要性,反映了蚂蚁在运动过程中启发信息在蚂蚁选择路径中的受重视程度,其值越 大,则该状态转移概率越接近于贪心规则;ηij(t) 为启发函数,表达式为。式中,dij表示相邻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6)修改禁忌表指针,即选择好之后将蚂蚁移动到新的元素(城市),并把该元素(城市)移动到该蚂蚁个体的禁忌表中。(7)若集合C中元素(城市)未遍历完,即k

for i=1:NC % 计算各城市间的距离 for j=1:NC distance(i,j)=sqrt((CooCity(i,2)-CooCity(j,2))^2+(CooCity(i,3)-CooCity(j,3))^2); end end MAXIT=10;%最大循环次数 Citystart=[]; % 起点城市编号 tau=ones(NC,NC); % 初始时刻各边上的信息痕迹为1 rho=0.5; % 挥发系数 alpha=1; % 残留信息相对重要度 beta=5; % 预见值的相对重要度 Q=10; % 蚁环常数 NumAnt=20; % 蚂蚁数量 routelength=inf; % 用来记录当前找到的最优路径长度 for n=1:MAXIT for k=1:NumAnt %考查第K只蚂蚁 deltatau=zeros(NC,NC); % 第K只蚂蚁移动前各边上的信息增量为零 %[routek,lengthk]=path(distance,tau,alpha,beta,[]); % 不靠率起始点[routek,lengthk]=path(distance,tau,alpha,beta,Citystart); % 指定起始点if lengthk

基本蚁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毕业设计

摘要 自意大利学者M. Dorigo于1991年提出蚁群算法后,该算法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已在组合优化、网络路由、函数优化、数据挖掘、机器人路径规划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首先讨论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接着介绍了旅行商问题,然后对蚁群算法及其二种改进算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说明蚁群算法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了聚类算法原理和蚁群聚类算法的数学模型,通过调整传统的蚁群算法构建了求解聚类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最后,本文还研究了一种依赖信息素解决聚类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并把此蚁群聚类算法应用到对人工数据进行分类,还利用该算法对2005年中国24所高校综合实力进行分类,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了蚁群算法在聚类分析中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关键词】蚁群算法;计算机仿真;聚类;蚁群聚类

Study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lustering Abstract: As the ant colony algorithm was proposed by M. Dorigo in 1991,it bringed a extremely large attention of scholars, in past short more than ten years, optimized, the network route, the function in the combination optimizes, domains and so on data mining, robot way plan has obtaine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has obtained the good effect.This acticle discuss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t at first, then introduced the TSP,this acticle also analysed the ant colony algorithm and its improved algorithm, and explanated it by the computer simulates, then it analysed the clustering algorithm and the a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uilded the ant clustering algorith to solution the clustering by the traditioned ant algorithm. At last, this article also proposed the ant clustering algorith to soluted the clustering dependent on pheromon.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to the artificial data using this ant clustering algorithm; Use this algorithm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ynthesize strength of the 2005 Chinese 24 universities; we can obtain the classified result which matches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case. In the next work, we also should do the different cluster algorithm respective good and bad points as well as the classified performance aspect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algorithm in the analysis when the dates are different. Key words: Ant colony algorithm; Computer simulation; clustering; Ant clustering 目录

蚁群算法在车辆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车辆路径问题中的应用 摘要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是意大利学者M.Dorigo等人通过模拟蚁群觅食行为提出的一种基于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通过介绍蚁群觅食过程中基于信息素(pheromone)的最短路径的搜索策略,给出了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在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中的应用。蚁群算法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易于其他方法结合,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搜索时间长,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针对蚁群算法存在的过早收敛问题,加入2—opt方法对问题求解进行了局部优化,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混合型蚁群算法对求解车辆路径问题有较好的改进效果。 关键词:蚁群算法、组合优化、车辆路径问题、2-opt方法 1.车辆路径问题 车辆路径问题(VRP)来源于交通运输,1959年由Dantzig 提出,它是组合优化问题中一个典型的NP-hard问题。最初用于研究亚特兰大炼油厂向各个加油站投送汽油的运输路径优化问题,并迅速成为运筹学和组合优化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 车路优化问题如下:

已知有一批客户,各客户点的位置坐标和货物需求已知,供应商具有若干可供派送的车辆,运载能力给定,每辆车都是从起点出发,完成若干客户点的运送任务后再回到起点。 现要求以最少的车辆数和最少的车辆总行程来完成货物的派送任务。 2、蚁群系统基本原理 在蚂蚁群找到食物时,它们总能找到一条从食物到蚁穴之间的最短路径。因为蚂蚁在寻找食物时会在路途上释放一种特殊的信息素。当它们碰到一个还没有走过的路口时,会随机地挑选一条路径前行。与此同时释放出与路径长度有关的信息素。路径越长,释放的激素浓度越低。当后面的蚂蚁再次碰到这个路口时,会选择激素浓度较高的路径走。这样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最优路径上的激素浓度越来越高,而其他的路径上激素浓度却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减。最终整个蚁群会找出最优路径。在整个寻找过程中,整个蚁群通过相互留下的信息素作用交换着路径信息,最终找到最优路径。 3、基本蚁群算法求解车辆路径问题 求解VRP问题的蚂蚁算法中,每只蚂蚁是一个独立的用 于构造路线的过程,若干蚂蚁过程之间通过信息素值来交换信息,合作求解,并不断优化。这里的信息素值分布式存储在图

最短路径matlab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期末作业 姓名:吴隐奎 班级:04601 学号:041751 日期:2007-6-15 题目:Floyd 算法实现和分析 内容:用MATLAB 仿真工具实现Floyd 算法,求任意两端间的最短路径。 要求:尽可能用M 函数分别实现算法的关键部分,用M 脚本来进行算法结果验证;分别用以下两个图(用初始距离矩阵表示)进行算法验证: 图一:(0)0 100 100 1.2 9.2 100 0.5100 0 100 5 100 3.1 2100 100 0 100 100 4 1.51.2 5 100 0 6.7 100 1009.2 100 100 6.7 0 15.6 100100 3.1 4 100 15.6 0 1000.5 2 1.5 100 100 100 0]W ??????????=???????????? 图二:(0) 0 0.5 2 1.5 100 100 1000.5 0 100 100 1.2 9.2 1002 100 0 100 5 100 3.11.5 100 100 0 100 100 4100 1.2 5 100 0 6.7 100100 9.2 100 100 6.7 0 15.6100 100 3.1 4 100 15.6 0W ??????????=???????????? 算法:给定图G 及其边(,)i j 的权,(1,1)i j w i n j n ≤≤≤ ≤ F0:初始化距离矩阵(0)W 和路由矩阵(0)R 。其中: (0)0ij ij ij ij w e E w e E i j ∈??=∞???=? 若(有边) 若(无边) 若(对角线元素) (0)(0)w 0,ij ij j r ?≠∞=?? 若 其它 F1:已求得(-1)k W 和(-1)k R ,依据下面的迭代求()k W 和()k R ()(1)(1)(-1),,,,min(,)k k k k i j i j i k k j w w w w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