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科学属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与选择

语言学的科学属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与选择
语言学的科学属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与选择

---------------------------------------------------------------最新资料推荐------------------------------------------------------ 语言学的科学属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与选择

语言学的科学属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来源与选择

1/ 27

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到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现在,现在,语言学已经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历程。

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50年是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年是传统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天下,而后50年则是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天下,而后年则是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尽管语言学在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成就,但在如何看待语言学是一门什么科学以及如何研究语言等方面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激烈的争论和分歧。

---------------------------------------------------------------最新资料推荐------------------------------------------------------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语言学方法论展开讨论:开讨论: 1)语言学的科学属性;)语言学的科学属性; 2)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来源;)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来源; 3)语言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选择。

3/ 27

1 语言学的科学属性 1.1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 ? 《牛津英语大词典》: 科学是“a particular branch of knowledge (某个特定的知识分科)” ? 《现代汉语词典》: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说法与此非常接近,把它界定为“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 由此可见,科学这个说法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

由此可见,科学这个说法并不局限于自然科学。

---------------------------------------------------------------最新资料推荐------------------------------------------------------ * 科学的特征: 科学的特征 1)客观性; 2)真理性; 3)系统性 * 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 1) 实证的: 用实验观察来证实 2) 理性的: 用归纳逻辑、演绎逻辑来推理

5/ 27

1.2 语言学属于什么科学语言学属于什么科学? 基本看法: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

基本看法用韩礼德的话来说,我们既可以把语言学看作研究“知识”(knowledge)的学科,也可以把它看作研究“行为”(behaviour)的学科。

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显然属于第一类,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则属于第二类。

此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语言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最新资料推荐------------------------------------------------------ 2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来源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工具论》(余纪元等译 2003)中论述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提出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三段论演绎法(deduction),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7/ 27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考试科目作业答案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考试科目作业答案 大作业题目(内容)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入才的需求。 以资料中的背景为依托,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 l、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分析与评价 2、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二、大作业具体要求: 1.上述话题,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论文撰写,论文题目自拟。(只要求写一篇论文) 2.结合《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相关章节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 3.有反映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状况的调研或访谈资料。 4.字数不少于2000字。 答案内容: 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分析与评价 摘要: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其实践模式具有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复制迁移的可能。 关键字:信息化;学习分析;评价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学习分析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慈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念下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一般研究方法的是……………………………………………(B) A.经验方法B.评价研究法C.理论方法D.系统科学方法2、下列哪项属于课题选择的首要原则的是…………………………………………………(A) A.需要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3、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门研究方法的是………………………………………(A) A.系统论方法B.评价研究法C.信息内容分析法D.响应信息分析法 4、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属于理论方法……………………………………………(C) A.文献研究法B.评价研究法C.逻辑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 5、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科学事实,属于科学研究程序的那个阶段……………(C) A.准备阶段B.现象阶段C.实体阶段D.本质阶段 6、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不属于经验方法……………………………………………(D) A.文献研究法B.社会调查法C.实地观察法D.逻辑分析法 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8、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9、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有两个概念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优劣 即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10、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3)迁移推广水平;4)理论研究水平 11、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化特征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性、有程序的步骤进行的。 几个主要的步骤是:选题与假设;数据、资料的收集;数据、资料的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12、科学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过程。这种联系是稳固的,只要具备了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它所支配的事物发展过程就会重复出现13、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4、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有: 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 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复习

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因此,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它是一门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认识活动提供途径、手段和工具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2. 教育技术学研究任务: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是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3. 社会调查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4.实地观察法: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写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5. 数学方法:是指忽略研究对象的其它特性,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数字形式表述的效果。 6. 课题:就是尚未解决的问题,任何研究课题都包含已知的和求知的成分,是已知与 求知的辩证统一体。 7.变量: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8. 自变量: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多因素。 9. 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 变化因素。 10. 干扰变量:除了研究者所操纵的自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 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的因素。 11. 假设:对选题提出的问题做假想性的回答,根据这种回答建立有关变量关系的陈述; 是以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事实所做的假定的解释。 12.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13. 简单的随机抽样: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且在抽样取走一个 个体之后,总体内的成分不变的抽样方式。或指具有抽样随机性和抽样独立性的特点的 抽样方式。 14.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它指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照一定顺序编号,然后依固 定间隔取样,其中间隔的大小视所需样本容量与总估中个体数目的比率而定,起始数字 必须是随机决定的。 15. 分层抽样:又称类型抽样,指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成不同的类型或层次,然后从 不同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 16. 等比例抽样:指各层所抽样本数占各层总体单位数的比例相等。 17. 整群抽样:是先将各单位划分若干群(组),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 对所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18. 抽签法:把总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编上号码,并做成签,充分混合后从中随机抽取 一部分,这部分所对应的个体就组成一个样本。 19. 定额抽样法:是从对总体性质的了解开始,在某一总体中考虑具有某种属性的人数 所占的比例,然后从具有这种属性的人中搜集数据,并按照各类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赋予其适当的比重。 20.问卷:就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编制而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有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语言学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平时热门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均为当代社会的研究方向。布莱特(W.Bright,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变异。费希曼(Fisherman)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从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对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诸多角度进行塔索,我这里将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这里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不完全与费希曼相同,这里的宏观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微观只要是指个体或企业,名人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 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等因素。政治主要指政治事件,法律观念以及因政治引起的军事行为所造成的影

响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经济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商品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拓所给语言学带来的影响。文化科技主要指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科技为社会语言学所带来的变革。风俗习惯主要指民族的风俗习俗、方言俚语为社会语言学带来的变化。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可以从英语的发展史中就可以明晰。英语的发展可以说是典型的窃取其他语言为己用的语言发展类型。英语的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英语的起源,其次为核心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然后是英语的爆发和完善期,最后为核心词汇的固定边缘词汇爆发时期,也可以说是当代英语的成熟期。 起初,英语属于一种西日耳曼语言。古英语是一个多样化的群方言。罗马人入侵时尚不存在英语,威尔士英语。公元五世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等部落定居不列颠,他们留下众多农耕词汇,包括sheep,ox,earth和wood等词。北欧海盗也为英语带来了众多以sk 开头的词汇如sky和skirt,与此同时,从五世纪开始,古英语的元音就开始有了,由“开”向“闭”的发展趋势。九世纪英语的辅音系统受到外来部族的影响逐渐稳定,资产阶级革命后一系列政治性的活动催生了一大批英语词汇。 经济对语言学的影响 经济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主要是从中世纪开始加大的,之前的英国史主要表现为外来势力对本土英语的催生,中世纪之后,英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繁荣,同时也加大了与外部势力的交流,借鉴和吸纳众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 内容摘要 一.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1. 94'教育技术新定义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2. 77'教育技术老定义与新定义的比较 3. 94'教育技术新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二.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网络化 2. 多媒体化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一.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1. 94'教育技术新定义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了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该书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时5年时间,最后由西尔斯和里奇总结成文。所以该书实际是美国电教界的集体研究成果。书中对教育技术学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该定义反映了美国电教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国际电教界对教育技术的新看法。根据这个定义,作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作出了新的界定。1994年的“美国教育媒体与教育技术年鉴”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对教育技术学所作的新定义有广泛的基础,指出该定义不仅通过了AECT专业协会的审核,而且得到这一领域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认可。因此,我们认为按照这一新定义来认识当代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是比较符合当前的世界潮流,也是比较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这一新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则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课题方案的设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主要手段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手段是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等;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主要手段是广播、电视等;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将教育理论、传媒理论、学习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优化学习系统(电化教育); 第五阶段: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现代”二字所体现的是在第四阶段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注入最新科技成果所引起的观念、系统、技术和手段上的元素,当今时期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产生的新的系统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的是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它更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更注意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注意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换句话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既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 1、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1)教育科研课题是研究者要研究的教育科研问题,它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从某一研究方向所指向的教育科学问题中确立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第一、课题就是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它有两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是“特定的”。 所谓普遍意义:即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此问题的解决对其它学校、其它教师遇到的相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或者说所研究的应该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

从_语言文字应用_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4-11-29 [作者简介]刘艳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 从 语言文字应用 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刘艳春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 语言文字应用 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是反映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对 语言文字应用 891篇样本的统计分析,来说明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学科独立以来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统计分析;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397(2005)02 0080 07 Research Method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 A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Liu Yanchu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 ore journals on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acts as a windo w of China s study on applied linguistics.This paper,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891samples out of Applied Linguistics ,deals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statistical analysis;applied linguistics;research methods 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和1992年 语言文字应用 杂志创刊,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 语言文字应用 作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核心期刊之一,点滴记录着我国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对 语言文字应用 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一窥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基本问题。 一 样本范围及相关说明 (一)样本范围: 1 样本: 语言文字应用 杂志,1992年第1期~2003年第4期。 2005年5月第2期语言文字应用Applied Linguistics May,2005No.2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一、语言的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应该从语言和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语言本身存在方式的角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1、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看,语言的生命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梅耶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科学,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房德里耶斯指出,唯有研究语言的社会作用,才能懂得语言的本质。弗斯在继承了英国语言学历来重视语言应用研究传统的同时,深受英国功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坚持认为语言研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语言不仅有形式意义,还有情景意义,因此应当在社会环境中描写和分析语言。韩礼德进一步发展了弗斯的学说,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语篇、人际功能都与语言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 2、从语言本身的存在方式看,不同语言学派有不同的认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但这里的社会事实非指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也非指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内涵,而是抽象的、同质的社会心理系统,即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意识”,即索绪尔所说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真正对象是语言,而言语是无序的,“语言科学不仅可以没有言语活动的其它要素,而且正是没有这些要素掺杂在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是,特定语言系统中每个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对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共同的,每个社会成员是不是同样掌握了语言系统中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语言是不是一个抽象同质的形式系统。社会语言学认为,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的成员,常常分属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因此掌握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有差别的,即语言是一个由符号的各种变异形式构成的系统。因此,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不仅明显地表现在不同时代的语言使用者中,而且表现在同一代语言使用者甚至同一个语言使用者身上。可见,语言的历时变化不仅有语言结构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原因,而且与语言的共时变异有密切关系。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变异研究不排除语言变异的共时描写,

【教学论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方案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有着指导、引导作用,是课题的构想与设计,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依据、是纲。所以,实验方案结构形式是否严密、完整,方案设计是否有水平、高质量,直接关系到选题的论述是否准确、完备,实验假设是否科学、可信,也关系到课题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因此,实验方案的撰写是课题实验操作控制的首要步骤,也是课题实验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但是,在通过对近百个实验方案的分析研究后,笔者发现有些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存在着项目不全、归类不准、项目间交叉及项目定义或表述欠科学等基本的格式上的规范问题。 所谓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也可理解为规则或典范,或某项规则的范例。本文所说的规范是相对于某些方案杂乱而说的,称不上规则、典范,称不上标准,也不是必须遵守的规定,只认为应该完善、正规,有个大体统一的格式而已。 关于实验方案的结构形式,没有见到专著论述,也没有见到统一的格式,只是在综合诸多方案后而归纳为十个方面:一是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二是实验假设;三是实验变量;四是实验目标;五是实验检测;六是实验步骤与方法;七是实验措施;八是实验成果;九是实验条件;十是实验组织。现分述如下: 1、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由来)。课题的提出是指确定、提出并研究此课题的缘由、背景。主要应该写课题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课题的提出应简洁、准确、概括性强,写出理论高度及价值高度。

课题的提出大体有三种写作形式。一是从因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发展目标、理论依据、研究意义、实用价值,着重从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认知理论来写,从理论上论证因变量提出的必要性、科学性,并围绕因变量设计出要达到实验目标所必须控制的自变量,及其自变量形成的必然性、可行性,从而从理论上、实践上论证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如《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评赏阅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课题就属这种形式。二是从自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控制目标、范围、对象,着重从优化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来写,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其科学性、研究意义,从而引出并设定因变量以确定选题的。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课题就属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直接提出实验研究所要控制的自变量,并针对自变量所能控制的研究范围确定因变量,其研究的控制性、目的性都很强,实验目标容易达到。但是,此种形式在课题的提出中难以从课题自变量本身上升到理论高度论证其应用价值,因为自变量是课题设计操作、控制的变量,而控制的变量在实验之前只能是设定的要操作的因素,如果形成系统理论也只能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成果情况,针对因变量的实验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情况来确定其理论价值,研究价值,或是否有理论高度。否则,在方案中既便是牵强到理论上来论述,也只能是无根由的盲目假设。况且,由自变量引出的因变量不一定是必然结果,不一定是充分条件。所以,采取这种写作形式必须注意自变量的准确性、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及自变量相对于选题的科学性。三是由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为因变量,引出研究探索解决现实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始于什么? 摘要: 第一,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但更多的史实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 第二,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重要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了,即便你提出问题的人在有生之年没有能解决,其他的科学家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凝练科学目标,凝练科学问题,在当代显得更加重要。 正文: 有关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但更多的史实也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这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实,观察、假说和问题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可以是假说和问题指导观察,也可以是观察引发问题或假说,在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往往先于问题或假说;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科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科学哲学在若干观点上接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是很自然的,例如科学哲学家福尔迈在它的专著《进化认识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又能被我们可知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现实范围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关联.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格格不入,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和研究的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各流派对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的锲而不舍,细致分解,另辟蹊径的哲学思维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讲,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 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 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因此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