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世界地理教案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
初中世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者:张一弓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他材料)、标有度数的卡片

教学方法:讨论、分组观察、比较、实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在晴朗的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今天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呢?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读图1.1“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了解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测过程。

『分组活动』(1)在地球仪上模拟“海边看船”,记录自己的体验,去过海边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2)对比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3)观察图1.4月食照片,古铜色影子(即地球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

1.2“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体

『猜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

谜底:(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分组观察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那些主要的不同?

『小制作活动』参照课本,分小组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小地球仪。

『评比』展示学生的制作品,并评比。?

三.纬线和经线

【分组活动】观察地球仪,读课本P6图1.10/1.11和P7图1.12/1.13,讨论完成经纬线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找出两极点的纬线特征及低、中、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明确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课后作业】学生在制作的小地球仪上标出0°经线、180°经线、20°W、

160°E;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

【难点解决】度数变化规律

1.(立体转化为平面)每位同学准备一张长条形白纸,用直线划好经纬网,并依次标好度数,用彩色笔区分东经线和西经线。观察并总结出纬度和经度变化与方向的关系。2.(平面转化为立体)将纸条围拢成纸筒,理解180°经线两侧与0°经线两侧东经和西经相反的难点。

【教学反思】: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第二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他材料)、标有度数的卡片

教学方法:讨论、分组观察、比较、实验

【导入】1978年4月8日,我国“团结号”海轮在海面上起火,它马上发出呼救信号,(展示学生制作的空白地球仪)假设“团结号”在A点,你能报告它的位置吗?救援船只怎样才能准确而又迅速找到“团结号”呢?

【观察】地球仪表面是否有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有什么作用【设问】有了经纬网,我们现在能确定“团结号”的位置了吗?(33°49'N、137°03'E)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设问】要说明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

【教师板图】画一个经纬网略图,引导学生确定图中各点的经纬度,学习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活动】①试着表述下列地点的确切位置:北京、广州、伦敦;②给学生“团结号”的经纬度,在地球仪上找出“团结号“的位置;③利用课本给出的两个资料继续练习经纬网定

我们在晴朗的白天可以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今天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呢?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地理意义。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和某些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交替现象。

3、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4、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三、教学难点:季节的变化

四、教具:地球仪、手电筒、三球仪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数学

第一课时(总3课时)

六、教学设计

(引言)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曾经提出过几个问题,例如为什么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那时老师只大略地告诉大家,这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过以后,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用手筒照地地球仪上)

可以看到,地球一半有阳光照射,另一半天阴光照射,有阳光照射的成为昼半球,而天阴光照射的成为夜半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永远成为白天或永远是黑夜,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居住的地方每天都有向天和黑夜,这就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一、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板书)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就叫地球的自转,同学们老师演示,从地球的旋转中,同学们看一看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大家打开书P9 1.13图,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总感觉到一天一天往复而过,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它的周期是不是一天呢?对,也就是24小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刚才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那么同学们会想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而且也交替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之分?

二、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句话,事实确实这样,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同学们看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并且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大家看,地球仪,地轴是倾斜的,并且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大家看图P10 1.16图,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 .5°的夹角。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的公转,就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同学们想,假设地轴垂直于轨道面,那么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还会不会产生四季之分呢?(不会)好,地球公转产生季节的变化,那么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大家看(用三球仪演示)每年6月21或22日,太阳光直射在哪?(23.5°N)也就是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我们就把这一天叫做夏至日。

每年12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23.5°S,即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少,我们把这一天叫冬至日。

每年3月20或21日和9月22或23日,太阳光直射赤道,这时候,北半球的白昼比夏至短比冬至长,大部分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夏至低,比冬至高,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也比夏至少,比冬至多这两天分别叫做春分日和秋分日

一般把在北半球包括秋分日的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把包括春分日的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把包括夏至日的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把包括冬至日的12、1、

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而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同学们看P11,想一想栏目回答。

七、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句话,事实确实这样,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转,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同学们看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并且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大家看,地球仪,地轴是倾斜的,并且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同学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弄懂,这两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第二课时(总4课时)

地球上的五带划分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找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讲述的内容。

在没具体讲述这五个带之前,同学们看(用手电筒照黑板)假如手电筒的光是太阳光,黑板是地面,那么太阳光直射地面和斜射地面有什么区别?当直射获得的热量多呢?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直射)大家看书P11 1.18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图。阳光直射时,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阳光斜射时,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接下来同学们看黑板,我们看热带。

一、热带(板书)

热带是哪一部分呢?为什么把这部分划分为热带呢?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过,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而且地轴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之中,阳光直射的地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移动。(用地球仪演示)23.5°N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叫做北回归线。23.5°S的纬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叫南回归线。(边讲边填图)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的太阳热能多不多呢?对,最多,这里气候终年炎热,是地球上的热带。

二、寒带(板书)

同学们再年,在66.5°N的纬线叫做北极圈,66.5°S的纬线叫做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点不升出地平线,是连续的长夜(这种现象叫做极夜)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极少,另外,每年还有一段时间,太阳总是在地平面以上(这种现象叫极昼)但是因为太阳斜射得厉害,我们刚才已经知道斜射获得的热量少,因此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仍然很少,气候也终年寒冷,(我们看过电视,北极有北极熊,白色

的,样子很可爱,而南极有企鹅,这两种动物却是寒冷地区的代表)这就是地球上的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的地区叫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的地区叫南寒带。

三、温带(板书)

讲完了热带和寒带,剩下的地区就是温带了,很明显,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一年内既没有阳光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这就是地球上的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叫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叫南温带。

四、(总结)划分五带的依据

1、地在获得热量的多少

2、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教学反思:

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同时地球的公转,就会产生季节的变化,同学们想,假设地轴垂直于轨道面,那么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还会不会产生四季之分呢?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找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这就是我们这节要讲述的内容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3.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等。

【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地图册、课本中的相关插图、小黑板上的一幅指向标地图

【教学方法】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5课时)

[激趣]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事物。(学生回答谜底:地图)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地图的有关知识。

[启思]我们拿到一幅地图,该怎样去看地图呢?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

[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阅读课本13页“台湾的卫星影像”和“台湾岛地图”先自己独立思考“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能从地图上获得哪些信息?”,然后再组内交流。

(师生活动)教师找小组代表发言,不同小组可相互补充。(教师注意评价学生的回答)(小结)卫星影像反映的是一种实物景象,而地图上出现的是一些符号和文字。地图就是对地面景物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学习

地图知识,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个是地图的基本要素。我们首先探讨地图的比例尺。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启思] 假若绘制你的课桌平面图,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课桌的长度,那么实际课桌长度缩小了多少倍?

[活动]

(要求)学生动手量算,用准备好的刻度尺量出自己课桌的长度。

(小结)我们把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叫做比例尺。

[启思]①比例尺的公式是什么?

②表示比例尺的形式有哪些呢?

③请你比较下列比例尺中,哪一个最大?(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在比较时要换算成哪一种方式,然后再比较。)

A 1:600000

B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C 1/800000

④通过上面的比较你能总结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吗?

[活动]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本13页图1.22和地图册上的中国地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城区图,然后回答比例尺的公式和表示形式,通过演算总结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方法,可以同桌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尤其注意说明比例尺的公式里,图上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成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板书)①公式②三种表示形式③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巧练]①读“台湾岛图”,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②请你填出下列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

[启思]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3页中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比较这两幅图,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②说明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③再比较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的大小?④由此,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活动]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小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越大,要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之,地图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板书)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内容详略及范围大小的关系

【教学反思】: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正确运用比例尺,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第二课时(总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激趣]看地图,不只是要会读地图上的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那么在地图上应该怎样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确定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2.方向

[启思]阅读课本图1.23思考

①回忆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②如果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如何确定这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③在图中的X、Y、Z三点,分别注出它们的东、南、西、北方向。

④图中的Y点在X点的什么方向?X点在Z点的什么方向?

⑤有经纬网的地图,该怎样辨别方向?

⑥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活动]

(小结)

(板书)①经纬网定向法

②指向标定向法

[启思]阅读小黑板上的指向标地图(如右图),思考

①指向标有什么用途?

②图中的A点在B点的什么方向?

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活动]

(要求)分组讨论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巧练]课本15页“活动”2题。

[激趣]如果我们把“活动2题”中的指向标去掉,这样的地图又如何辨别方向呢?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小结)对一般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辨别方向。

(板书)③一般定向法

[巧练]①按照教室的自然方位,请任意两个同学说出相对方向。

②野外旅行或考察,有时会迷路,需要确定方向,假若你没带指南针,在北半球如何确定方向呢?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激趣]大家知道,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因此,要利用好地图,必须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启思]请同学们看图1.24一些常用的图例,请你想办法,如何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活动]

(要求)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记忆的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方法并记住常用图例。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一张图例卡片,学生回答其代表的地理事物。

[巧练]

(梳理知识)本堂课所学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分小组观察校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要求:自己设计图例,并介绍它们代表着实物的那些特征)

【教学反思】: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总7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地图

[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27,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②相对高度

[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

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启思]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 1.28“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小结)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面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等深线的绘制方法一样,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得到等深线。

(板书)2.等高线地形图

[启思]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学生观察,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②观察等高线地形模型,左右两个山坡哪个坡陡?哪个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分布情况有什么关系?

③结合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观察等高线形状和山地实体形态的差别,你能总结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这些地形的方法吗?

[活动]

(要求)前两个问题独立思考,第三个问题小组讨论。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以及根据等高线的形态识别山地的不同部位。

(板书)①判读地势高低

②识别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③识别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巧练]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激趣]比较一下课本图1.30的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图1.30的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对了,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

[启思]①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阅读1.30,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小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颜色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着色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浅绿色表示盆地;浅黄色表示丘陵;深黄色表示高原;棕黄色表示山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激趣]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那

有没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呢?当然有,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地形剖面图。

(板书)4.地形剖面图

[启思]①怎样得到地形剖面图?

②观察课本18页图1.32已绘制部分,你能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吗?

③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米?

④地形剖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比较有什么优势?

第四课时(总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②通过练习复习前两节有关地图的重要知识。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并能获得有用的信息。

【重点和难点】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并能获得有用的信息;熟练运用前两节的知识。【教学准备】

课本上的相应插图、学校平面示意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方法】阅读法、比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激趣]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什么用途呢?(学生回答:地图能提供给我们很多各方面的信息)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启思]①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②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

(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巧练]课本21页“活动”2题

[启思]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2.地图的发展

[活动]

(要求)阅读课本有关文字或搜索头脑中在电视或网络、报刊杂志中见到的有关记忆。(小结)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既可以打印在纸上,也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巧练]

(梳理知识)请你回忆前两堂课的内容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练习):(1)展示本校的校园平面图,思考

①谁能辨别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

②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张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③根据测量数据算出这张图的比例尺,并用三种表示形式记录。

④图中两同学之间实际相距多少米?

⑤图中A教学楼在校门的什么方向?图书馆在B教学楼的什么方向?

(2)读下图回答:

①填出图中代码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A B C

E F H

②G的高度是米,GH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③若G地至H地的图上距离为4.8厘米,则两地实地距离为千米。

④B地在D

【教学反思】:

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通过练习复习前两节有关地图的重要知识。能够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并能获得有用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并能获得有用的信息;熟练运用前两节的知识。

第二章地球上的陆地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

第一课时(总9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第一课时(总10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教学反思: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本堂课通过展示一些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制作课件──板块运动,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利用学生活动,加深对两种理论主要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本插图,了解海陆变迁。本课的活动有创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透彻、业务水平高。活动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一课时(总1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

关系。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一、天气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但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我们都可以用形象的符号和气温绝对值来表示。为了给大家直观的印象,不同的天气我们用景观图反映。(出示天气符号和景观图片)

二、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如晴,有太阳;多云,太阳被云彩遮住;阴,云层很厚,有两层,但没有雨点……

霜冻,薄薄的一层;雾,被雾遮住,看不见了,所以符号像百叶窗一样;沙尘暴,“沙”字的拼音第一个字母是“S”加上尖头‘--- ’,因为沙尘暴一般由我国西部向东部吹…….

师:再提供一个画面,学生观察并明确阵雨的符号(教师演示画面、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阵雨的符号)。

师:再提供一个画面,学生来观察。(教师演播画面:风的符号:A——p B-----F 分别显示出风杆,风尾和风旗。A图:风杆从北快速落下,B图,风杆从东徐徐落下,来演示风向和风速的不同。)

生:观察。

师:提供一个画面。(教师演播八种不同风的符号)。

生:抢答。

三、天气预报

师:再提供几个画面,考考学生刚才记得怎么样。

学生活动:

请一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教材47页的天气预报。

教师评价学生的播报。

教师演播:节选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天气预报和重庆各区县的天气预报。

师:再提供一个学生天天能见到的画面看学生每天观察是否仔细。师: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上面你能获得那些天气信息?

生:观察并回答,让学生在电脑上指出范围。

师:你们每天通过那些渠道获得天气预报?

生:根据日常经验回答。电视节目、报纸、手机、互连网等。

师:我们确实可以从互连网上获得天气预报和气象知识,现在我们就进入“中国气象在线”网站浏览一下。其他网站也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如重庆的天气情况,可以登陆“重庆气象”网站等。

生:打开“中国气象在线”和“重庆气象”等网站浏览。

(版书)四、明天的天气(天气预报的制作)

师:我们每天都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怎么样做出来的呢?看书44页,了解一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看书提出问题,如:

1、卫星地面站接受谁发出的信息?

2、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师:讲述

1、各个气象站按照世界统一的观测规范,在同一时间进行气象观测,获取各种气象情报。

2、通过卫星地面站,接受气象卫星发送的各种气象数据。

3、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源源不断传来的气象情报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各种天气图表。

4、天气预报员对各种天气图表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预报结论。

5、电视台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

(版书)五、天气与人类

师:天气预报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通过广播,电视等为各行各业服务,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反思:

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第二课时(总12课时)

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污染指数是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优劣的指标,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被污染的大气又会危害人类。

2、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一些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调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采用写调查报告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懂得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

讲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的高低。

提问:我们这里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受到污染呢?

学生交流讨论:同学们围绕调查报告,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人类的那些活动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学生回答:人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居民生活燃煤产生的烟尘都使我们的大气环境受到了污染。

1、人类工农业生产、交通、生活产生的许多污染:

如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有毒重金属等,但它们进入到大气中就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加上地面植被不良,风力较大时就会形成沙尘暴。

播放录音: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危害。

提问:请同学们联系我们身边的事例,说一说大气污染会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2、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学生回答:许多人会生病,如咳嗽、肺结核、铅中毒等。

讲述:大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很多,同学们已举出了很多例子,下面我们来看看在1997年12月日本京都国际环保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家的工作报告(摘录)讲述: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还不仅是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影响。

讲述:二氧化硫的危害很大,一是刺激人的呼吸道,引发呼吸道疾病,二是与大气中的水化合形成酸雨降落,会使森林、花草枯萎死亡,会使农作物减产,建筑物表面受到侵蚀,影响市容市貌,对许多文物古迹也会造成损害。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人类活动使大气环境受到了污染,而大气的污染又会给人类的健康以及其他生产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关注大气质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1997年开始,我国有20多个大城市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发布空气质量日报,现在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要发布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3、读懂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活动:读48页图3.9“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01年1月9日)”

活动建议:按以下步骤与学生一起读图:

⑴图名是什么?《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2001年1月9日)》

⑵图中共有几项与空气质量日报有关的指标?

⑶举例说明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

⑷这一天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有那些城市?

⑸这一天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级别最低。

[6]我们重庆的污染指数是多少?空气质量级别是多少?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讲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最近两天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回答下面几个问题:(网上下载最近二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⑴我们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⑵与课题中的图对比,其中多了那一项指标?

⑶这两天内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什么?

讲述:

通过读图和看录象,我们知道了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请一名学生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天气预报播音员播报教材48页图3.9(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的空气质量日报。

师:评价学生的播报并表扬学生。

提问:同学们会看空气质量日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回答:知道我们城市的空气状况,当空气质量较差时,少在户外活动,少做剧烈运动,老年人和幼儿避免外出。

教学反思:

空气质量日报的发布,不仅使我们了解每日各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对增强大家环境保护意识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对各大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控,治理大气污染,目前有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观测。

2、学会将数字处理加工成图像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读气温曲线,根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颁图,说出世界气温的颁规律。

4、学习利用图表分析地理问题,训练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随堂练习资料、温度计、试验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一课时(总13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每天都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学生回答)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

一.气温与生活

提问: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中与气温有关的例子?(学生讨论)

过渡:气温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那么气温是如何测出的?

阅读:课本p50页阅读材料(由1学生读)

读图:图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小组合作完成)

探究:既然能计算日均温,那么月均温、年均温会计算吗?(小组合作完成)

过渡: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如何预报的?(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一年中呢?(由此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二.气温的变化

提问:读图3.12、图3.13,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讨论比较,老师也可地引导、提示)

结论:图纵坐标都表示气温,横坐标都表示时间。(老师正好可引导生分别分析出若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问: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何时?一年中呢?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间接结论:通过计算,可知道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一年中,月均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

小结: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三.气温的分布

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引导学生读图中等温线,找出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生答)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学生答)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答)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教案:1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1世界地理简况 [目标定位] 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3.准确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人文地理状况。4.掌握世界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一、陆地和海洋1.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 ①______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②______半球。 . 2 七大洲 错误! 3.四大洋:按面积大小顺序依次是太平洋、⑤________、印度 洋和北冰洋。 二、世界的地形1.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平原、⑥________、丘陵、盆地五 种类型。2.海底地形:包括⑦________、大陆坡、岛弧、⑧________、 洋盆、洋中脊、海岭等主要类型。 三、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a.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⑨________________,最 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b 年变化 错误! (2>气温的分布

a 错误! . 分布规律 b.影响因素:纬度、海陆、?________、洋流等。 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季节变化a.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 湿润区。 b.降水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____区、冬季多雨区。 (2>降水的分布 a . 分布规律 错误! b.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1.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亚洲?______和南部,欧洲以及? ____________。 2.世界人种(1>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北亚和东南亚、南亚 部分和美洲。 主要分布在 错误! : 白色人种 2( > ____ 、 洲 非洲北部 、 、 美洲 错误! ____ 。 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 3( > : 。 ______ 错误! 主要分布在非洲 3.世界的发展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 __________ 和 错误! 的国家分为 _______ 错误! 。 ___ 【问题思考】 1.想一想:赤道穿过哪些大陆和大洲?

初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复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复习》的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设计】 学生课前回顾世界区域地理的气候、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为学生复 习世界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次世界地理的综合复习,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区域 定位和人地关系,其中第一部分区域定位篇,我们先来整体感知一下各 区域的位置,请你尝试在图中圈出我们学过的国家或地区 生:上台圈出共11 个地区 师:这就是我们世界地理的11 个地区或国家,我们通常从轮廓、特征、图片三方面进行定位考察 师:首先请告诉我这些轮廓分别是谁?半分钟时间回忆 师:说的很好,那我们难度升级要求你不仅要说出国家名,还要说出相应的首都 师:难度继续升级,加入特征定位,请将以下轮廓连线到对应特征 生:上台 师:在特征定位中,最重要的是找准关键词,我们一起指出这几个题中的关键词 师:最后,请说出以下图片所代表的区域

师:以上就是区域定位的三种考察方法,我们发现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人地关系 师:我们从位置说起,位置可以影响什么呢? 生:气候: 师:我们从纬度较低的热带入手,由于纬度低,因此主要为热带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中东为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分为两部分,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巴西分两部分,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师:那么这样的气候会对哪些因素产生影响呢? 生:农业 师:那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各地的农业特点 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农业有何特点?种什么呢? 生: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师: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外,还有哪里的热带经济作物特别突出? 生:东南亚:橡胶,椰子,蕉麻,油棕产量第一。巴西:咖啡、甘蔗、柑橘产量第一。 师:其中东南亚除经济作物外,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也很高 师:最后还有两个地区,印度主要种植什么呢? 生:小麦,水稻 师:请同学们看图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世界之最-知识汇总

世界之最(七年级下册): 1、亚欧大陆——世界最大的大陆 2、亚洲——世界第一大洲 3、亚洲——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4、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 5、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的山峰(“地球之巅”) 6、死海的湖面——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400米(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7、欧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8、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寒极” 9、长江——亚洲最长、流量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三) 10、湄公河(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11、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12、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内陆湖) 13、多瑙河——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14、伏尔加河——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的河流 15、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16、欧洲——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17、非洲——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54个) 18、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最高的高原(“非洲屋脊”) 19、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 20、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 21、东非裂谷带——世界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 22、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沙漠 23、非洲——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洲 24、非洲——热带草原面积最大的洲 25、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世界各洲之首 26、非洲——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洲 27、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 28、加拿大——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9、格陵兰岛——世界第一大岛,除南极洲以外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 30、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近9000千米)

31、南美洲——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32、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6671千米) 33、亚马孙河——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34、南美洲——混血种人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大洲(世界人种大熔炉) 35、巴西——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36、印度尼西亚——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火山国”) 37、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38、菲律宾——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39、马来西亚——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40、东南亚——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41、印度尼西亚——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也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42、印度——世界上拥有牛最多的国家 43、霍尔木兹海峡——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西方的生命线”) 44、伊拉克——椰枣产量居世界首位 45、麦加大清真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真寺 46、西亚——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 47、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首位 48、挪威——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49、欧洲西部——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50、梵蒂冈——世界天主教中心 51、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最寒冷的大洋 52、南极洲——纬度最高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53、关东平原——日本最大的平原 54、本州——日本最大的岛屿 55、富士山——日本最高峰(3776米) 56、信浓川——日本最长的河流 57、青函海底隧道——世界最长的隧道(联结日本本州青森与北海道函馆,全长53.85千米) 58、开罗(埃及首都)——非洲最大的城市 59、胡夫金字塔——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金字塔 60、埃及长绒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61、俄罗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1707万平方千米),也是惟一地跨两个大洲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最新世界地理概况教学设计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 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 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世界海陆分布中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北半球有谁?我们来看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探究一: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生活动]探究一: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 [总结] 1、七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世界地理概况教学案

世界地理概况(1) [学习目标]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与分布。 2、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 [学习重点]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洲、洲;洲跨东西半球。 主要在南半球的大洲:洲、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洲。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 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3、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4、读《世界地图》识记 (1)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纽芬兰岛、冰岛、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苏门答腊岛、台湾岛、海南岛、新西兰北岛、新西兰南岛、火地岛 (2)群岛: 马来群岛(最大)、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 (3)半岛: 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小亚细亚半岛、索马里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4)边缘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日本海、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 (5)海湾:孟加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6)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 海峡、德雷克海峡 (7)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大洲

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对照上图,完成大洲界线对比表。 大洲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 温馨提示 ] 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 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 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 (填表 )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世界地理概况 f

(2) 海底地形特点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 200 m,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 部 洋盆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 海岭板块的生长边界 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 A 南极洲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 最高气温出现时 间 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差值变化差异 日变化约 14 时日出前后日较差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 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 7 月北半球 1 月 年较差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 年较差小 南半球 1 月南半球 7 月 (2) 等温线特征气温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无论 7 月还是 1 月,气温 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 (纬度因素 )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1 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南 ( 低纬 ) 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 出; 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 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 洋热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 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 小 海陆分布 ( 海洋面积广 阔 ) 同纬度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 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地形 (地势高低 ) 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 凸出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 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洋流 [温馨提示 ]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 20°N ~30°N 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

(通用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世界地理第1节世界地理概况学案湘教版

第1节 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一 I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对应学生用书第197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填图:在上图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 填表:对照上图,填写各大洲的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A 乌拉尔山、 海峡 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 北美洲与南美洲 B 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 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1) 陆地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形 类舉 平原 离惊 — 建地 . ___ 山地 r\ 丘陸 晦拔 高度 很低 (2iioin ta F ) 无一定 的标准 较高 (500m 顶 下) 地形 痔征 起伏很小 平坦T 碉 胞血坦荡 边绦陡峻 四周応 中间低 坡惓陵蝮 起伏较小 坡 度和缓 (2)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分布 本节复习脉络: 1.世界海陆分布 乘半球 西半球 仁 L 1 \—〒一r Li 一一一一一广一一 L &减 o

3. 板块构造理论 (1) 六大板块:A 南极洲板块,B 印度洋板块 ,C 美洲板块,D 非洲板块,E 太平洋板块, F 亚欧板块。 (2)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 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区域空间定位 2. 下图为25° N ?32°N 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 (约34° N,117° 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 (如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 程机械定单。据此完成下题。 1.甲国位于( ) A. 欧洲 C.北美洲 D [甲国大部分处于 60° W 70° W 0°?10° N,说明该国位于南美洲北部,故选 Do ] 大陆坡 水深不趙 过200米, 蕴藏肯卡 富讷石大陆架倆 外梅倾斜 的睫坡 尢祥底議 有猛结樓 分布 ■&块的梢 亡边界 板块的生 耗边界 利天然吒 【导学号:92040137】 D.南美洲

高三一轮复习世界区域地理全程教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Ⅰ、地球 复习总要求: 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 二、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 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 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 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 (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 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 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2)北半球(3)南半球(4)北极点(5)南 极点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地理常识之世界之最

地理常识之世界之最 1.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2.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3.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洋北冰洋 4.世界面积最大的亚洲 5.世界面积最小的大洋洲 6.世界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7.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8.世界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9.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国家哈萨克斯坦 10.世界最小的岛国瑙鲁 11.世界领土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12.世界高峰最多的国家尼泊尔 13.世界海拔最高的国家莱索托 14.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荷兰

15.世界接待游客最多的国家法国 16.世界水价最昂贵的国家科威特 17.世界养羊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 18.世界产椰枣最多的国家伊拉克 19.世界产椰子最多的国家菲律宾 20.世界最早种植咖啡的国家埃塞俄比亚 21.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巴西 22.世界最大的储金国南非 23.世界钛铁矿最多的国家中国 24.世界产钨最多的国家中国 25.世界最大的玫瑰产地保加利亚 26.世界产丁香最多的地方桑给巴尔 27.世界名字最长的首都曼谷 28.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杯亚 29.世界上一天之中最早迎来东升的城市斐济的瓦

30.世界桥梁最多的城市威尼斯 31.世界第一大港是鹿特丹市 32.世界最热的地方撒哈拉沙漠 33.世界风力资源最多的地方南极洲 34.世界上拥有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 35.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36.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37.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38.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39.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0.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41.世界上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42.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洲的五大湖 43.世界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44.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

高考地理总复习(基础自主梳理+随堂巩固落实)世界地理概况学案(含解析)

学案35 世界地理概况 大洋和大洲 1.世界海陆分布。 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面积的__________%为海洋,__________%为陆地。答案:71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和界线。 ①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图中字母所在的大洲:A____、B____、C____、D大洋洲、E______、F北美洲、G______。 ②界线。 大洲分界线 北美洲与南美洲________运河 非洲与亚洲__________、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________海峡 亚洲与欧洲________山脉、________河、大高加索山脉、________海峡 (2)四大洋。 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甲__________、乙大西洋、丙__________、丁北冰洋。 答案:(1)①亚洲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 ②巴拿马苏伊士运河白令乌拉尔乌拉尔土耳其 (2)太平洋印度洋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1.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征。

答案:中部四周高原高原大陆山地高原平原高原山地 3.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A____________板块,B印度洋板块,C________板块,D非洲板块,E________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答案:(1)南极洲美洲太平洋(2)板块交界 (3)地中海—喜马拉雅

以练促记 下图所示为“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分别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图示区域穿越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两大板块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D.五大板块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 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 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 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系的分布 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 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 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难点: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作图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投影片】(40°N贯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发现这里的地表并不平坦,而是有高低起伏。因起伏的程度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总结出,地形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 【板书】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

地理 世界之最知识点汇总

世界之最知识点汇总 海拔最高的洲:南极洲 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 最热的洲:非洲 山脉最多的洲:亚洲 活火山最多的洲:亚洲 高峰最多的洲:亚洲 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人口最密的国家:摩纳哥 跨两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水城:威尼斯佛教寺院:泰国伊斯兰圣地:麦加电影城:洛杉矶啤酒城:慕尼黑汽车城:底特律港口:鹿特丹 最冷的首都:雷克雅未克雾都:伦敦音乐之都:维也纳 地壳最薄:太平洋海沟 分布最广的海洋生物:硅藻 最长的城墙:长城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 使用最广的语言:英语 最着名的金塔:缅甸瑞光大金塔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中国、尼泊尔边界)海拔8848米 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500万平方千米 最长的河流:尼罗河(非洲)6671千米流量 最大的河流:亚巴逊河(南美洲)入海流量每秒11万立方米,占全球入海流量的1/5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南美洲)700万立方千米含沙量 最大的河流:黄河(中国)37千克/立方米 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美国、加拿大边界)8.24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欧洲)37.1万平方千米 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1620米 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委内瑞拉)979米 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南美洲)560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777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洲)300万平方千米 陆地最低点:死海(亚洲西部)-392米 热极:巴士拉(伊拉克)58.8℃(1991年)

冷极:南极极点附近-89.2℃(1983年) 雨极:乞拉朋齐(印度)26416毫米(1961年) 旱极:阿塔卡拉沙漠(智利北部)连续91年无雨(1845年—1936年)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337万平方千米 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美洲)1.5万千米 最高的死火山:阿空加瓜山(南美洲)6960米 最大的火山口:阿苏山(日本)周长达100千米 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国)长496.3米 最长的洞穴:猛犸洞(美国)长240千米 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亚洲)8万平方千米 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最深处)11034米 最大的海:珊瑚海(太平洋西南)479万平方千米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亚、欧两洲之间)1.1万平方千米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非洲)1670千米 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澳大利亚)21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亚洲)243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海湾:孟加拉湾(印度洋)217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北美洲)217.56万平方千米 最大的海:珊瑚海(479万多平方公里),其次阿拉伯海和南海 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其次亚速海和渤海 盐度最高的海:红海,也是最年轻的海 盐度最低的海:波罗的海 唯一没有海岸线的海:马尾藻海 岛屿最多的海:爱琴海 最着名的涌潮:钱塘江潮 最大的洋:太平洋,也是最深的,水温最高的,锰结核最多的 最小的洋:北冰洋 海运最繁忙的洋:大西洋 最大的洋流:西风漂流,也是最大的寒流 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面积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最高的岛屿:新几内亚岛,也是分属两国的最大岛屿 唯一分属三国的岛屿:加里曼丹岛 最长的海峡:莫桑比克海峡 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也是最宽的海峡 最曲折的海峡:麦哲伦海峡 船只通过最多的海峡:英吉利海峡 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霍尔木兹海峡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 理概况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

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十三章世界地理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1课时世界地理概况(1)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陆地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 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 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 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 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 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 M以下,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高原:表面较平坦,边缘较陡。 世界最高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大高原为巴西高原。 (4)平原: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 M以下。 世界最大平原为亚马孙平原。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世界最大的盆地为刚果盆地。 2005年10月9日中国测绘局公布世界最高山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 M,1975年公布的8848.13 M废止。(海拔都为基岩高度,雪厚3.5 M不算)。 总结: 3. 七大洲地形特点 【答题方法】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 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世界地理学案(最全最新)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考纲考点】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知识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海陆相间分布,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占29%,海洋占71%。 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 (二).陆地: 1.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大陆(6块): 全部在北半球的:2 跨南北半球的:2 全部在南半球的:2 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岛屿(15个):地理图册P121 成因: 大陆岛:原来是大陆是一部分后来分离出来,台湾岛,海南岛 火山岛:火山喷发冷却凝固夏威夷群 岛,澎湖列岛 珊瑚岛:珊瑚礁出露海面澳大利亚,我 国南海诸岛 冲积岛: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崇明岛 半岛(15个):地理图册P120 地峡: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 洋的狭窄陆地 中美地峡,克拉地峡 2.大洲: (1).七大洲的轮廓图: (2).七大洲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由大到小依次是:亚非(北)美(南) 美,南极欧洋。 (3).七大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排序(单位: m)由高到低依次是: 南极洲(2350)、亚洲(720)、非洲(650)、 南美洲(590)、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350)、欧洲(340) (4).七大洲的半球位置: ①.完全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无。 ②.完全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③.地跨东、西两半球的大洲:亚洲(西伯利亚西端)、欧洲(冰岛)、非洲(佛得角群岛)、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北美洲(格陵兰岛)。 ④.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⑤.完全分布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⑥.地跨南、北两半球的大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 (5).地跨热带、温带、寒带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6).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案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0 / 1

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 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0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