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欧美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欧美文化概论课程心得

——关于婚姻一学期的欧美文化概论课程学习已经结束了。我在这门课上收获很多,包括对于节日、婚姻、宗教等等方面都有了与以前不同的认识。

上一次的心得,我写了一些关于对于宗教的认识,这次我想说一说有关婚姻,或者准确来说是结婚这个仪式的一些感想。

显然,中西方的婚姻仪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存在于形式上,也更多的存在于意识上。举个例子,欧美的婚姻前一天,男女方的朋友们会各自举行单身派对,做一些很疯狂的事情,这些在老友记等美剧中我们都看到过,常常作为非常有趣的笑料出现。而在中国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中国的新娘子,在传统的婚礼中,婚礼前一天理应安分的呆在家里,甚至早早盖上红盖头,不让别人看到。我认为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东西方对于婚姻的认识的不同。在西方,人们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从放纵不羁的单身生活走向平静和睦的家庭生活的过程,所以在婚礼前一天,人们尽情狂欢,意寓着过了今晚,再无这样的crazy life。而我国对于婚姻的认识,可能主要是一个女人嫁到一个男人家里,开始了她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忠贞不渝,所以女方需要内敛、含蓄的等待夫家的迎娶。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当然,在今天,这种思想已经非常的淡化,但是传统的婚姻仪式并没有过大的改变。

还有一个课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到朋友送礼物的方式的区别。在欧美,新人会将自己需要的礼物列一个单子,让朋友们自己选择送什么。这在中国更是难以想象。因为即便是平常过生日,我们也很难告诉朋友:“我需要xx,你给我买那个就好了。”而在婚礼上,普遍的方式就是礼金。事实上,礼金的形式作为一种传统,延续了这么久,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认为这种列清单送礼物的方式的确是一种更合理的方式,但是这对含蓄的中国人来说的确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说,礼金或许是更方便的一种解决形式。

感谢李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解的欧美文化知识,也非常高兴能够选到这样一门有趣的课。

20125986

工商管理2012级2班

盛天雨

对英语专业导论课的认识

对英语专业导论课的认识 B13140404 余艳艳 英语专业导论课渐入尾声,在此略谈我的心得感想。英语专业导论课包括英美文化概论、英美文学选读、英语阅读与写作、语言学概论、英汉互译五个方面,向外院学子介绍英语语言的魅力,为外院学子指明未来的方向,开阔了英专学生对英语乃至世界的眼界。下面我分别介绍这五个方面: 一.英美文化概论 谈到英美文化,注重精神、崇尚个人、歌颂自然等一系列思想的个人主义是英美的主要思潮,其中积极的倡导者——文学巨匠爱默生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导,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直觉和经验来独立认识世界。他的文学作品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使“个人主义”这一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并正式成为一种文学传统。他的传世之作《论自然》的诞生,系统地从人和自然的发展关系中确立了“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把人类的地位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通过对自然和上帝的认识来不断深化自己,超越自己。人类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也成为了日后广为流传的座右铭。而作为爱默生的学生、忠实的追随者和合作者以及个人主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代表作家,梭罗则是在爱默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个人主义的传统。无疑,他在作品中想表达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人的精神这一重要的主题,不同于以往作家们,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帝的存在价值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二.英美文学选读 英国文学发展包括上古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以及现代时期。英国文学史中,上古时期大概是始于公园450年,止于1066年,即诺曼底征服的那一年,主要分为宗教诗和世俗诗,圣经和贝奥武夫是流传至今的典型,兴盛的是盎格鲁萨克森文明,诗歌神韵结合了粗犷豪勇的气象和悲情哀婉的风格。文艺复新时期,是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是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人文主义是其精神所在,那个时期涌现的作家有莎士比亚,培根,马洛,斯宾塞,约翰弥尔顿。新古典主义时期是从1660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798年的浪漫主义时期为止,前期英国动荡不安,后期国力发展,英国的十八世纪,是启蒙主义时代,提倡秩序,理性,法制,这一时期的文学巨匠有约翰班杨,丹尼尔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谢立丹,托马斯格雷。浪漫主义时期是从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开始到1832年司各特的死截止,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强调人权,主要作家有布莱克,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简奥斯汀。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6到1901,是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国家相对繁荣稳定,国权逐步向中产阶级转移,道德和常理成为时代主题,主要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姐妹,丁尼生布朗宁,乔治艾略特,哈代。现代时期,由于资产阶级垄断,矛盾激化,加上一战和二战的损失,日不落帝国国力下降,哲学思想涌现。流派繁多,代表人物,萧伯纳,叶芝,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等。 三.英语阅读与写作 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和写作一样属于书面能力。阅读要求的是理解和领悟能力,写作要求的是运用和表达能力。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学生学习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论“诚实守信” 系、部、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国画三班 年级:2012级 姓名:王波 学号:2012101108

论“诚实守信” 王波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成功人生的灯塔,诚信是人生的重要美德,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而且诚信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友好共处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古人云:“君子立其诚”。“诚信明礼,以信为美”,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精诚合作的开始,而且我也是这样认为,共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时期。但是在当前时期的高等院校的诚信建设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求职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还在就业合同中出现毁约现象,但总的归结起来都是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有着息息相关。而我经过网上查询得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 1.大学生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a、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 b、大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想认识与现实操作两个层面 c.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而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却不高,并且自身实践诚信较差。 d、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e、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2.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a、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b、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c、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d、就业诚信: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e、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大学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的一个缩影。所以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西方文明概论

西方文明概论论文 《论自我》 姓名:吴文浩 学号:20112312310037 班级:11广告 任课老师:张江南 时间:2014年6月18日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1,自我的含义 (3) 2,自我与认识 (4) 3,自我与他人 (5) 4,自我与社会道德,法律 (6) 5,自我与存在 (7) 6,自我与信仰 (7) 尾言 (8) 参考书目 (8)

论自我 摘要:何为自我,我们不断追寻,不断给出答案,有不断否定,但我们越来越接近自我,发现自我。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自我的存在,人类生于世界上,唯一拥有的就是自我,唯一有价值的也是自我。 关键词:自我意识认识存在 正文: 哲学上的三个基础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无论我从哪里来,我已经在这里了,而无论我要去哪,我在这还没有出发。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我是谁?知道了我是谁,才可能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1,自我的含义 曾经有人问我,人类大概有多久的历史?我说一万多年吧,他说不是吧,从猿人开始算,怎么也得几十万年吧。我说,在人类文明没开始前,我们并没有和动物区别开,也就不是“人”类,而是“哺乳”类,那么我告诉你,“哺乳”类的历史不止几十万年。 我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称作人,最多只能称为人形生物,这是最基本的人与动物区别的概念。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自我的意识,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对自身进行控制,而非像动物一样为本能所控制。 这里讨论的自我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由“超我”与“本我”的对抗中产生的“自我”概念,这里讨论的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人能认识到自身意义的自我觉醒,而产生的自我意识。是剥去了社会赋予的道德规范的“超我”和人的本能欲望的“本我”后,单纯的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的意识,是关于我之所以为我中的“我”的意识的缘来。 自我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自我开始于人的对着天空发出的第一声叹息。” 自我是什么?在我看来,自我是有情感,有思维,有逻辑的同时还有“灵”的存在的,对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存在。 关于“灵”的存在,“灵”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造人时吹进人的体内一股圣灵,但这种说法给我以启示,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我想他大概是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的: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不光有可进行认识思考的思维活动和驱使我们自身的本能欲望,还有一种莫名的存在,我将之命名为“灵”,这种“灵”又不同于“灵魂”,在我看来思维意识和本能欲望可以归结为“灵魂”,但“灵”在我看来却是独立于灵魂的存在,它不同于灵魂可以控制我们身体进思维或肉体活动,

英美文化概论

《英美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对象: 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学生。只要对跨文化交际感兴趣,喜欢英美文化,想扩充人文知识的同学都可以选修。 二、总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时为24学时,每周2学时,共十二周, 1.5 学分。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学目的: 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 一。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希望通过常见的英美文化的介绍,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 中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作 者的意图和篇章的内涵,欣赏外国影视作品时有更深的领悟能力。 2、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欣赏和领悟为主的课程,对学生不做具体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文化分类,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内容。在物质文化的介绍中,主要通过教师介绍和视频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文化之中的感受。社会文化和意识文化通过先讲解,再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如何处理问题。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化案例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他国文化,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感受。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视觉工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文化差异,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六、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出勤10%+课堂表现10%。 期末考核:对某段视频和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包含的文化现象或寻找其文化失误之处,占80%。 七、参考教材 《跨文化交际概论》胡文仲 1999.1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跨文化交际面面观》胡文仲主编 1999.1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继万 1999.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杜学增 2003.1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它们以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因为古希腊罗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达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直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哲学、科学思想则奠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下面谈一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神话是宗教的核心。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由此可见,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希腊以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二、古希腊罗马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

英美文化概论论文

英美文化概论论文 In the past few weeks, we spent 10 lessons on essentials of British & American cultures study. In this course, we learn in brief about the history and government system etc.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cowboy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y of America, the cowboy is a national icon, a romantic, rugged metaphor for America’s frontier past, Westward expansion and creation myths. Sensationalizedby Hollywood and by real-life bad boys, the heroic, hard-working, hard-riding, free-thinking cowboy is inseparable from American history itself. America’s first cowboys came from Mexico. Beginning in the 1500s, vaqueros—the Spanish term for “cowboy”—were hired by ranchersto drive and tend to livestockbetween Mexico and what is now New Mexico and Texas. During the early 1800s, and leading up to Texas’s independence from Mexico in 1836, the number of English speaking settlers in the area increased. These American settlers took their cues from the vaquero culture, borrowing clothing styles and vocabulary and learning how to drive their cattle in the same way. The vaquero influence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1800s. Cowboys came from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and included European immigrants, African Americans, Native Americans and Midwestern and Southern settl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e out of three American cowboys in the south was Mexican. As America built railroads further and further west, fostering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white settlements in former Indian territories, the cowboy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the nation’s expansion. In the early 1800s, Texas cattleman had herded cows via the Shawnee Trail to cattle markets in St. Louis and Kansas City. During the 1860s and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they began herding via the Chisholm and Western Trails towards the new railroads in Kansas, where livestock was then loaded into freight cars and transported to markets around the country. In less than two decades cowboys herded more than six million cows and steers to the railroads. Most cowboys were young—the average age was 24—and hard-working men in need of quick cash, although the pay was low. The work was exhausting and lonely. Cowboys also helped establish towns,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cowtown” settlements across the wes t during their time off. Townspeople frowned oncowboys as lawless troublemakers who brought nothing but violence and immorality, and some even banned them from town. Ranching, or the raising of cattle or other livestock on range land, also expanded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forced removal of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clearing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resulted in the near extinction of the region’s many buffalo and bison. This land, now dominated by white homesteaders, was used for ranching. Public lands on the Great Plains constituted “open range,” where any white settler could buy and raise cattle for grazing. The inven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arbed wire in the 1870s revolutionized the concept of privately owned land in the Midwest, fencing off homesteads suitable for farming and ranching—but also limiting the work to be done by cowboys. With the rise of private landholdings in the late 1800s, the cattle driving industry had lost its cachet. Private landowners and “free grazers”—vaqueros and cowboys alike—locked horns over what was appropriate use for land whose ownership was also in question. By the 1890s, the wide open ranges and cattle trails were gone and privatized, and the days of the long cattle drives to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西方文化论文参考选题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一、说明: 1. 论文题目只做参考,具体题目请自行拟定。 2. 请选择工作量适中的题目,切忌空泛大。 2. 论文题目可以与教师协商,教师会给与一定指导。 3. 论文具体要求请见论文摸版。 二、参考选题 1.浅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系 2. 雅典的兴衰和古希腊的反民主思想 3. 西方“爱智求真”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 4. 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 5. 西方“怀疑批判”精神与科学理论的创新 6.中西方“以人为本”理念对比分析 7.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功过评说 8.西方文化传统与西方后现代思潮 9. 全球化与西方文明 10.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区别 11. 关于堂吉诃德的反思与断想 12. 20世纪西方企业“”文化的渊源 13. 中古西欧骑士文学的爱情婚姻观 14.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 15. 伊壁鸠鲁学派与老庄学说功过分析

16. 解读伯里克利的政体:三权分立的雏形 17. 谈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8. 谈宗教宽容与科学理性的勃兴 19. 谈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 20. 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殊路同归 21. 浅析奥林匹克精神 22. 西方海外扩张与殖民主义 23. 论古希腊神话的童稚情趣 24. 浅析西方的神权与王权 25. 再论苏格拉底之死 26. 论古罗马的英雄主义 27. 论地理大发现极其影响 28. 论伏尔泰的启蒙思想之现实意义 29. 浅析中古世界的骑士文学效忠主题 30. 浅析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的途径 31. 中西方之“和谐”概念辨析 32. 论西方“海盗”情结 33. 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初探 34. 犹太人对西方中世界文化复兴的贡献之我见 35.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36.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文化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7.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