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把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

3、计算15÷3时想的乘法口诀是()。

4、要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与三角板上的直角同样大的角是()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小的角是()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的角是()角。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用()法计算。

6、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要按从()往()的顺序进行运算。有括号的就要先算()里面的。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法,后算()法。

7、一个一个地数,()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地数,()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8、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一个四位数的最高位是()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9、写数时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就用()占位,在那一位上写()。

10、万以内的数在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起。读数时万位上是几就读();()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11、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位数不同的位数()的数大。位数相同的,要从()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一位一位依次按顺序往下比,比到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

12、表示物品有多重,可用()和()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做单位。1千克=()克

1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要把()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如果个位相加满十要向()位进1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个(),如果十位不够减从()位退1当()个()。

14、加数+ 加数=(),()- 减数= 差。

15、()×因数=积,被除数÷()=商。16、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们之间相差(),它们的和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之间的差是()。

17、与1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二、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下面四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6320

B、1000

C、3009

D、5600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比较,()重。

A、铁

B、棉花

C、一样重

D、不一定

3、下列运动是平移的是()

4、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相差()

A、10

B、1

C、99

D、100

三、解决问题

1、只列式不写答

2、一支钢笔9元钱,买两支钢笔的钱正好可以买3个文具盒,一个文具盒多少钱?

3、二年级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故事欣赏的人数和参加英语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现在将两个兴趣小组的同学按每6人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四、动脑筋

1、由8、0、

2、4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2、按规律填数:1 4 9 16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试卷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54+23= 64?42= 37+23= 160?90= 38+46= 71?25= 85?77= 500+700= 二、用竖式计算(带☆号的要写出验算过程) ☆56+374 ☆627?264 900?462 50÷7 三、填空 1. 一个数由5个百与3个一组成,这个数就是( ),它后面的一个数就是( ),前面 的一个数就是( )。 2. 3298与3829这两个数,( )比较接近3000,( )比较接近4000。 4. 圈一圈,填一填。 21÷6=□……□ 5. 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时 时 分 大约 时 6. 在( )里填合适的数。 472+( )=645 ( )?216=358 7. 右边就是东山少年宫平面图。 (1)艺术楼在体育馆的( )面。 (2)体育馆的( )面就是图书馆。 (3)科技楼在体育馆的( )面。 8. 下面的线段各就是多少毫米,瞧图填一填。 ( )毫米 ( )毫米 北 图书馆 科技楼体育馆 艺术楼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在□里画“√” 1. 29÷7的商与余数各就是多少? □商3余8 □商4余1 □商3余1 2. 珊珊读完贺知章的《咏柳》这首古诗,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30时□30分□30秒 3. 哪个算盘的百位上表示8个百? □□□ 4. 2407 472 4072 2047 4702 把上面的五个数从小到大排列,排在正中间的那个数就是多少? □2047 □2407 □4072 5. 哪道算式与“450?386”的得数相等? □550?386 □450?286 □550?486 6. 哪个角最大? □□□ 7. 叮叮家在学校的西北方向,学校在叮叮家的哪个方向? □东南□东北□西南 8. 赵阿姨养了两扁蚕,第一扁有386条,第二扁有418条。这两扁蚕大约一共有多少 条? □700条□800条□900条 9. 王爷爷沿一条笔直的道路散步,她先往前走了650步,又往回走了50步,接着调过头 来往前走了200步。这时,她离起点的位置有多少步? □900步□850步□800步 10.大林调查了3个同学本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结果如下(一个“√”表示1本): 张星√√√√√√√ 李力√√√√√√√√√√ 马冬√√√√√√√√ 哪个同学本学期读课外书的本数最多? □张星□李力□马冬 五、量一量、画一画 1. 右边图形中有( )个直角,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并在直角上画 上标记。 2. 画一条45毫米长的线段。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今年植树节期间,三年级植树267棵,四年级植树315棵。 (1)三、四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二年级数学练习题大全

二年级数学练习题大全 30+9= 0÷6=-6= ×5=+8=69-10=×2=32÷4=+7= 1-5=×6=9-20= 二、填一填。 1、要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2、一条红领巾有个角,中间的角是角,两端的角是角。 3、根据角的大小我们把角分为类:一类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为一类,我们把它叫做角;比直角大的角为一类,叫做角。 4 )个锐角,个钝角, 个直角。 三、 我会判断,在锐角下面画“√” ,在钝角下面画“×”,直角下面画“○” 。 四、回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四、 数一数。 1 、)个锐角,个钝角。)个锐角,个直角。 3、)个角。五、画一画,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画出一个锐角。画出一个钝角。 课题: 日期: 月 日 备课教师:陈晓艳 24 +8+16-37=+ 5× 5+ 10- 156 ×3 +25 ×8-42×﹙72-70﹚=98-﹙36-8 ﹚=二、我会用“>”

、“<” 、“=” 。 45- 45+ + ﹙68 -25 ﹚ + 24+ - ﹙37+182三、想一想,填一填。 1、一共有54把?,顾客买走了32块,还剩把。又运来了 24把,现在共有把?。2、有8个桃子,苹果是桃子的3倍,苹果有个。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应该先算。 4、一只青蛙4条腿,9只青蛙条腿。 5、8个8的和是。 6、计算91-﹙4×4﹚时,我们要先算法,再算。四、看图列式。 1、36本本4本2、 + +五、在正确算式后面的括号里打“√”。

1、儿童节,5个班的同学做小红花,每班做8朵,送给幼儿园小朋友15朵,还剩多少朵?5×8+15×8-1515+8+5 2、一本漫画书有15页,第一天看了15页,第二天又看了8页,还剩多少页没看?5×8-15×8+1515-﹙5+8﹚六、解决问题。 1、我原有18元钱,妈妈又给了我16元钱。买一本《故事大全》后,小明还剩多少元钱? 2、学校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共有队员83人。篮球队有21人,足球队有35人。排球队有多少人? 排球队、足球队两队的人数之和比篮球队多多少人? 课题:《第二单元平均分》日期:月日备课教师:陈晓艳学生:知识小博士: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一、填一填。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个面包。 2、把12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可以插枝花。 3、有18根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 4、有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根。二、小小裁判员,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 △△ △△△ ○○ ○○ ○○ ○○ ◇◇◇◇

【小学数学】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基本概念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基本概念专项练习 一、填空 1、我们把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 )。 3、计算15÷3时想的乘法口诀是( )。 4、要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 )角量一量;比一比。与三角板上的直角同样大的角是( )角;比三角板上的 直角小的角是( )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的角是( )角。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用( )法计算。 6、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要按从( )往( )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括号的就要先算( )里面的。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 ( )法;后算( )法。 7、一个一个地数;( )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一百一百地数;( )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 )。 8、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一个四位数的最高位是( )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 是( )位数。 9、写数时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就用( )占位;在那一位上写( )。 10、万以内的数在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 )位起。读数时万位 上是几就读( );( )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

( );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 )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 11、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位数不同的;位数( )的数大。位数相同的;要从( )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一位一位依次按顺序往下比;比到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 ( )。 12、表示物品有多重;可用( )和( )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 )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用( )做单位。1千克=( )克1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要把( )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如果个位相加满十要向( )位进1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 )个( );如果十位不够减从( )位退1当( )个( )。 14、加数 + 加数 =( );( )- 减数 = 差。 15、( )×因数=积;被除数÷( )=商。 16、最大的两位数是( );最小的两位数是( );它们之间相差( );它们的和是( );最大的四位数是( );最大的三位数是( );它们之间的差是( )。 17、与1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与1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与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二、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1]

二年级下册概念 1、把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3、用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4、要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比一比。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5、平移就是物体作平移运动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 旋转就是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7、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有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时,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8、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9、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10、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11、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12、中间有一个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13、写数时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就用0占位,在那一位上写0。 14、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位数不同的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的,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一位一位依次按顺序往下比,比到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15、近似数比准确数容易记,记近似数时,就记整千,整百数。 16、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称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

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 17、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米和厘米作单位。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 18、笔算加法时要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19、解决问题估算时,要找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数相加、减。 20、复式统计表就是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用复式统计表统计便于我们分析和比较。 21、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2、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十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23、与10相邻的两个数是9和11 与100相邻的两个数是99和101 与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999和1001 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9999和1000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概念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重点概念总复习资料 班别:姓名: 一.表内除法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量按每几个分一份,求能分成几份?或【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例如:12÷3=4 读作:12除以3等于4。 4.除法的关系有: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如:6÷6=1 当除数是1时,被除数和商相同。如9÷1=9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被除数。 二.图形的运动【一】 1.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平移时物体的方向和大小 没有改变。如:推拉窗.拉抽屉.升国旗.手扶电梯等等。 3.旋转: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旋转木马.螺旋桨.风车等等。 三.混合运算 1.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 计算。 2.不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 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 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 四.有余数的除法 1.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例如:15÷5=3 2.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整理

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班级内部资料) 一、有余数的除法 1.遇到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就商几。 2.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时、分、秒 1.钟面上的最短的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如:分针指着12,分针指着9,就是9时(9:00) 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4.时针有1大格是1小时。时针走几大格是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几小格是几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几小格是几秒。 5.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所以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正好走了一圈,是60小格,是60秒,所以1分=60秒 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时针在5和6之间,走过了5,表示5时多。 8时过了5分,就是8时零5分。 7. 判断钟面时间:先看时针,判断是几时多,再看分针,5分5分地数,判断是多少分。 三、认识方向 1.太阳每天从东面升起,西面落下。 2.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反之。(相

对:南-北东-西) 3.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4. 指南针指针总是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树的年轮较疏的一面向着南面,较密的向着北面。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1.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1个百。(1个百里面有10个十) 10个一百是1个千。(1个千里面有10个一百) 10个一千是1个万。(1个万里面有10个一千) 2.从右边起,数位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读数时,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写数时,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比较数的大小: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要大。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千位上的数,千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 6.用算盘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7.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五、分米和毫米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整理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整理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1、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是等分;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是包含分。 3、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4、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如:20 ÷ 4 = 5读作:20除以4等于5。 ┆┆┆ 被除数除数商 5、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6、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7、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8、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9、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 10、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11、平移:是指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变化;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12、旋转:是指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固定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旋转时;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变;但是方向发生了改变。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13、混合运算规律: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14、有余数除法应用题: ①解决乘船(车)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用“进一法”。②解决购物问题时;如果有余数;要用“去尾法”。③解决规律排序问题时;找出排列规律是关键。15、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比除数小1;最小的余数是1。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6、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17、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18、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19、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②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一位一位的比较下去;直到比出大小。 20、用算盘记数:在算盘上选择靠右边的某一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时;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21、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22、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23、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概念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把物品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 3、计算15÷3时想的乘法口诀是()。 4、要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与三角板上的直角同样大的角是()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小的角是()角,比三角板上的直角大的角是()角。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用()法计算。 6、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要按从()往()的顺序进行运算。有括号的就要先算()里面的。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法,后算()法。 7、一个一个地数,()个一是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地数,()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8、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三位是()位;一个四位数的最高位是()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这个数是()位数。 9、写数时如果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就用()占位,在那一位上写()。 10、万以内的数在读数和写数时,都要从()位起。读数时万位上是几就读();()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

11、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位数不同的位数()的数大。位数相同的,要从()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就一位一位依次按顺序往下比,比到哪一个数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 12、表示物品有多重,可用()和()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用()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做单位。1千克=()克 13、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要把()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如果个位相加满十要向()位进1 ;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个(),如果十位不够减从()位退1当()个()。 14、加数+ 加数=(),()- 减数= 差。 15、()×因数=积,被除数÷()=商。16、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它们之间相差(),它们的和是();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之间的差是()。 17、与1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与100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二、请你选一选。(把正确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下面四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6320 B、1000 C、3009 D、5600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比较,()重。 A、铁 B、棉花 C、一样重 D、不一定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点: 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要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和个位组成两位数再减,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3、加减混合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用分步式计算。 4、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如70比25多多少?19比46少多少? 5、多几的问题。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如: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29+17=46)

三、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2、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3、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4、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5、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四、六、表内乘法知识点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更加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加法和乘法的改写,如:5+5+5+5写成乘法算式:5×4或4×5 ;反之,乘法也可改写成加法。如:8×4=8+8+8+8 (在忘记乘法口诀或口诀记不准时,可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来计算。) 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3、2×7=14 读作:2乘7等于14;3乘4等于12写作:3×4=12。 4、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如:8×4=4×8 5、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先算相同再加不同。乘减:先把每一份数都当作相同的数来算,写成乘法,再把多算进去的数减去。如:加法:5+5+5+5+3=23乘加:5×4+3=23乘减:5×5-3=23 6、“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如:7的3倍是多少?(7×3=21),5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8×5=40)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二年级数学下练习题(一)

二年级数学下练习题(一) 1、下面是某地区某月份天气情况。请根据统计情况把表格填完整,并回答问题。 (1)这个地区这个月份()天最多。 (2)晴天比雪天多()天。 (3)这个地区这个月最可能是什么季节? 2、二(1)班同学喜欢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统计如下: (1)完成统计表。 (2)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3)喜欢拍球和喜欢跳绳的相差()人。 (4)你还能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 3、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 (1)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份。 (2) 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个。 (4)看图填空。 一共有()个苹果,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如果每个小朋友分到3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5、有()朵花,平均插入2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朵。 6、将24根分一分,填一填。

(1)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 )根。 (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 )根。 (3)平均分成8份,每份分( )根。 7、有12颗五角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 ☆ ☆ ☆ ☆ ☆ ☆ ☆ ☆ ☆ ☆ ☆ 8、读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12 ÷ 2 = 6 读作:( ) 8 ÷ 4= 2 读作:( ) 6 ÷ 2 = 3 读作:( ) 9、看图写算式。 (1) ○ ○ ○ ○ ○ ○ ○ ○ ○ ( )÷( )=( )(份) (2)△△ △△ △△ △△ △△ △△ △△ △△ ( )÷( )=( )(份) 10、连一连。 8 ÷ 4 5个3的和 16 ÷ 4 把18平均分成3份 3 × 5 4个6的和 6 × 4 16除以4 18 ÷ 3 被除数是8,除数是 11、填一填。 5 ×( )= 20 2 ×( )= 4 4 ×( )= 12

二年级数学下册基本概念

89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要求:学会利用加减混合、乘加或者乘减来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减或者乘),会分步式或者综合式解决问题。 2、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如果没有未知条件的,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题目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3、如果要计算的问题有未知条件,第一步先算未知条件,第二步再算问题。 4、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种方法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分步式和综合式)。 5、列综合式时,如果要先算的,要添小括号。 6、小括号的作用就是让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先算。 7、在同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8、在同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1:二(2)班有48人,二(1)班比二(2)班少3人,二(2)班和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要求二(2)班和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和,是未知条件,第一步先算未知条件,第二步再算问题。) 分步式:综合式: 例2:买一件上衣60元,一双鞋20元,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分步式:综合式: 例3:小明4个小朋友折纸鹤,每人折了9个,我们要折50个,还要折多少个? 分步式:综合式: 第2单元(除法) 一、要求

1、理解什么叫平均分 2、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根据每份数×份数=总数,如果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如果知道总数,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4、12÷3=4,12是()数,3是()数,4是(),读作: 5、根据3×5=15,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6、知道计算除法时,想乘法口诀算除法的商。 7、两步计算应用题每份数×份数=总数,求总数必须知道()和(),求份数必须知道()和(),求每份数必须知道()和(), 8、在数学里,我们把加法和减法叫做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二级运算,平方和立方叫做三级运算。 9、在混合算式里,如果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除法(先算二级),再算加减法(再算一级),(平方和立方在六年级才会学到,暂时不理会。) 10、注意乘除法里的对应关系,知道每份数,怎样找对应的份数和总数,知道了份数怎样找对应的每份数和总数,记住总数和每份数总是同类同单位的,份数和每份数往往是不同单位的,即使同单位也是不同类的。(如:每千克的黄豆可以做4千克的豆腐,3千克的黄豆可以做多少千克的豆腐?每份数4千克和份数3千克虽然同单位,但是不同类,每份数4千克表示豆腐,份数3千克表示黄豆。每份数和总数都表示豆腐,同类同单位。) 11、归纳一年级和二年级数学都学习了哪些数量关系? ⑴ ( )和()一共(), 加数+加数 = 和 ?(-)?(-)?(+) ⑵()比()多(),()比()少() 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 大数-小数 = 相差数 ?(+)?(-)?(-) ⑶每份数×份数 = 总数 ?(÷)?(÷)?(×)

小学二年级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练习题及答案 例题1 妈妈买回一些梨,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余2个,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梨? 根据“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知道盘子里 一共有梨4×6 = 24(个),再根据“盘子里24个,还余2个”,就 可以求出妈妈一共买梨的个数。列式如下: 4×6+2 = 24+2 = 26(个)答:妈妈一共买了26个梨。 练习一 1、老师把一些铅笔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7枝,结果还剩1枝,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枝铅笔? 2、图书室把新到的一批书平均分给10个班,每个班分到15本,最后还剩15本,图书室新到多少本书? 3、小刚有50张纸订草稿本,每9张订1本,要订6本,还缺几张?例题2 田田练了8天的字,前7天,每天练4张纸,最后一天练了5张纸。田田8天一共练写了多少张纸? 因为8天中,有7天每天练4张纸,所以,我们可以用4×7 = 28(张)求出前7天练写的总张数。最后一天练了5张,再用28+5 = 33(张),就是8天一共练写的纸的张纸。列式如下: 4×7 = 28(张) 28+5 = 33(张)答:田田8天一共练写了33张纸。

1 练习二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前5天每天看12页,最后一天看了20页正好看完,这本故事书一共多少页? 2、张师傅生产一批零件,前4天每天生产25个,后3天共生产60个,张师傅一周共生产多少个零件? 3.同学计划5天装订本子300本,结果前3天装订了160本,后2听装订后还剩20本没完成,同学们在后2天共装订了多少本? 例题3 二(6)班有55个同学去野外植树,他们每5人一组,每组种4棵,求二(6)班同学这次一共能种多少棵树? 由“全班55人每5人一组”这两个已知条件,就能算出全班一共有55÷5 =11(个)小组。再根据“每组种4棵”,和刚求出的11个小组,就可以算出二(6)班同学这次一共能种多少棵树。列式如下: 55÷5 =11(个) 4×11 = 44(棵)答:二(6)班同学这次一共能种44棵树。 练习三 1、36个同学做纸花,他们每3人一组,每组做6朵,这些同学一共能做多少朵纸花? 2、20名少先队员帮助图书馆修补图书,他们每2人一组,每组修补6本,问这20名少先队员一共修补了多少本图书? 3、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放风筝比赛,让他们每6人一组,每组2只风筝,这时,天空中一共飘起了10只风筝,你知道这次参加比 2

二年级数学概念知识点整理

二年级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期备课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测试情况,学生总体上说比较爱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但也有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将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切实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编排了9个单元教学内容,具体可分解如:一、有余数的除法,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二、时、分、秒。三、认识方向,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四、认识万以内的数。五、分米和毫米,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等等。七、角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八、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九、期末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3)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4)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已经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继续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线路图。 (5)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6)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测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完整word)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概念、公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分式概念 1、乘法的两种意义:⑴、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⑵、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 2、除法的三种含义:⑴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平均除法的意义)⑵表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包含除法的意义)⑶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倍数除法的意义)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4、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用乘法。 5、已知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用除法。 6、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7、平均除法的公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8、包含除法的公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9、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怎样读算式。 3 × 4 = 12 12 ÷ 4 = 3 乘数乘号乘数积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3乘4等于12。读作:12除以4等于3。 10、在地图上一般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如果你面向东后面就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如果你面向西后面就是东,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如果你面向南后面就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12、1时=60分、1分=60秒。 13、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4、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5、在钟表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 16、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7、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导出这样几种公式: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8、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同级,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20、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21、要牢记: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有括号先做括号里边的。 22、我们通常所说的四面八方是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南庄小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有余数的除法 1.遇到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就商几。 2.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如果除数是3,被除数每增加3,商就增加1;余数总是0、1、2、0、1、2地重复出现。 如果除数是5,被除数每增加5,商就增加1;余数总是0、1、2、3、4、0、1、2、3、4地重复出现。(书第7页第12题) 二、时、分、秒 1.钟面上的最短的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最长的针是秒针。 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如:分针指着12,分针指着9,就是9时(9:00) 3.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4.时针有1大格是1小时。时针有几大格是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几小格是几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几小格是几秒。 5.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60小格,也就是60分,所以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秒针正好走了一圈,是60小格,是60秒,所以1分=60秒 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如:时针在5和6之间,走过了5,表示5时多。 8时过了5分,就是8时零5分。 7. 判断钟面时间:先看时针,判断是几时多,再看分针,5分5分地数,判断是多少分。 三、认识方向 1.太阳每天从东面升起,西面落下。 2.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

面是南。 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面对北极星方向,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3.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 4.指南针指针总是一端指向南,另一端指向北。树的年轮较疏的一面向着南面,较密的向着北面。朝着北极星的方向是北面。 5. 四、认识万以内的数 1.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1个百。(1个百里面有10个十) 10个一百是1个千。(1个千里面有10个一百) 10个一千是1个万。(1个万里面有10个一千) 2.从右边起,数位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3.读数时,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写数时,要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5.比较数的大小: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要大。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千位上的数,千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千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百位上的数;如果百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就比较个位上的数。 6.用算盘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7.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五、分米和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