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保护学实验报告

木材保护学实验报告
木材保护学实验报告

木材防腐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防腐处理中药剂处理的方法及原理

2、对比浸渍处理与加压处理的效果

3、对比不同药剂浓度下的处理效果

4、学习使用真空干燥箱

二、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0*20*10规格木块、SMR(主要成分异噻唑啉酮,浅黄色液体,自配,主要与CCA防腐剂混合使用,用于防腐处理木材的防霉)、烧杯、真空干燥箱

三、实验原理

木纤维里含有蛋白质、淀粉、油类、纤维素等,为霉菌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木材和木制品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极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木材表观装饰性能。环境温湿度是引起木材霉变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93%以上时,霉菌孢子萌发和生长最快。我国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夏季较长,木材在贮存、加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霉变。

对于木材防霉性能方面的评价方法,多数文献参考GB/T 182612000《防霉剂防治木材霉菌及蓝变菌的实验方法》进行测试,该测试主要针对室内用木材的防霉效果评价。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木制品用于户外环境,长期经受光照、雨水冲刷,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因此本文对防霉处理木材的户外测试进行了探讨。

1、浸渍处理实验原理:由于木材是多孔型材料,将木材浸渍在防腐药品溶液中,防腐剂能进入木材内部,从而达到防腐的效果。

2、加压处理实验原理:防腐处理效果与防腐剂的浸入量及浸入深度有关,加压是利用压力、温度将药剂注入到木材内。

四、实验步骤

1、配制浓度为1%、2%、3%的SMR溶液。

2、拿六个烧杯分A、B两组分别标号1、2、3号对应放入1%、2%、3%SMR 溶液。

3、将样块放入烧杯内浸渍处理30min,同时准备一分样块作为实验对照。

4、直接浸渍为A组,B组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加压处理30min。

5、处理后的样块分别放入对应标号的样品袋中,放入等量自制的青霉菌营造腐朽环境。

五、实验结果

1、浸渍处理:木材放入腐朽菌中通过两周结果显示3%浓度防腐剂的防腐效果最好,2%次之,1%效果最差,颜色有变化但没有霉菌,但未处理的对照样块明显发霉。

2、真空加热处理:通过加压处理的样块颜色正常同时没有发霉的趋势。

六、分析与讨论

1、同组对照,A、B组分别与未处理样块对照,从发霉及颜色变化等方面得出结论,防腐剂浓度从1%-3%浓度越高防腐效果越好,3%过后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A、B组对照,浓度相同,加压处理后效果更好,这也就说明,通过加压处理防腐剂浸入木材的量增加,注入深度加大,故效果更好。

七、图片展示

对照组(未做防腐处理):

实验组(做过防腐处理):

药品浓度:1% 2% 3%

浸渍处理:

1 2 3

真空加热处理:

1 2 3

传统上使用的防腐剂,其毒性对微生物有害,但同时也对人体、动物以及环境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现在,一些国家正在研究不依靠防腐剂的毒性而保护木材的防腐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途径:

(1)用化学方法处理木材,改变其组成与性质,使其木材不能满足微生物的食物链,致使微生物不再栖息于木材中;

(2)寻找对危害木材的生物有毒效,而对人畜和环境无害并具有综合保护作用的新型防腐剂;

(3)由化学防腐向生物防腐过度,寻求生物防治方法。

二、木材染色实验报告

七、实验目的

随着天然森林资源的日趋减少,利用低质阔叶材模拟人们需要的理想珍贵木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木材染色可以消除天然木材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心边材、早晚材和漩涡纹之间的色差,提高木材的装饰品质。特别是染色后低质阔叶材经过组坯,胶压,刨切或旋切制成各式各样的人造组合薄木,不仅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立体感强,而且有不失天然木材的特性,并可形成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的工业化产品,以达到提高低质木材的利用率,增加现有装饰建材花色品种的目的。

八、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1、试材:大小50mmx30mmx10mm的速生杨木木块,干燥为含水率12%~15%。

2、染料:酸性染料。染色后木材色彩鲜艳,颜色牢固,易操作。

3、相关助剂:为使染料在合适稳定的酸性介质中染色,使用不与染料分子和木材发生直接化学反应的无机酸来调节pH值,同时加入助染剂—元明粉以改善染色的均匀性。

4、仪器主要有磁力搅拌器、烧杯、色度测量仪和玻璃棒。

九、实验原理

木材具有复合毛细管结构,液体在特定条件下,沿毛细结构在木材中迁移,既可以从木材内排出,也可以从木材外注入。木材内液体的迁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质量流,即液体在静压梯度或毛细管压力梯度作用下,沿木材结构中孔隙网络的移动,其驱动力可认为是动量梯度密度,故有时义称为动量传输;第二类是扩散,扩散有两种:气体之间的扩散,包括水蒸气在细胞腔空气中的扩散和细胞壁里结合水的扩散。染料随水溶液通过木材毛细管通道,透过木细胞壁扩散后,沉降在纤维表面上,使得木材染色。染色过程实质上是木材中某些成分(如木质素)与染料进行吸附或化学药品与木材中的某些成分(如单宁等)发生反应而使木材细胞染上颜色,即染料分子在木材中的渗透和固着两个过程。

染料在木材中的渗透过程,是染料离开染液向纤维转移并渗入纤维内部的过程。由于染料分子在染料水溶液流动方向上,沿细胞腔壁呈三角形染着吸附,致使渗入流动有效面积愈来愈小,渗入流量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少,最后达到某一恒定值。

十、实验步骤

1、将木材锯为3份大小为50mmx30mmx10mm的小木块,然后用磨砂纸打磨平

滑,并分别进行编号为:1、2、3号。

2、将染料配制成浓度为20%的染料溶液,分别注入3个烧杯内,每个烧杯内注

入100毫升。

3、将处理好的3个木块分别放入3个烧杯内,浸泡一小时后取出。

4、将1号木块水洗处理后,进行色度测量;将2号木块自然风干后,进行色度

测量;将3号风吹日晒后,进行色度测量。

十一、实验结果

编号1编号2编号3

X=24.22

Y=14.49

Z=6.06

X=0.5409

Y=0.3236

L=38.07

a=19.44

b=15.51

△L=2.02

△a=16.47 △b=0.21

△E=16.59 TL=无意义WH=-154.71 WC=19.24 X=22.44

Y=13.18

Z=6.40

X=0.5260

Y=0.3237

L=37.16

a=45.12

b=14.09

△L=1.11

△a=12.15

△b=1.20

△E=12.26

TL=1.0

WH=-143.64

WC=21.36

X=18.10

Y=12.72

Z=4.93

X=0.5061

Y=0.3558

L=35.67

a=30.28

b=15.21

△L=0.36

△a=2.69

△b=0.07

△E=2.71

TL=3.5

WH=-183.47

WC=27.29

WT=5.65

YI=169.18 △YI=-24.51 WT=4.60

YI=157.84

△YI=-13.17

WT=4.59

YI=140.33

△YI=4.33

1、染液温度升高,有利于加速木材的染色速度,但温度过高会形成木材表芯层

的染色不均匀。

2、染液的PH值影响着酸性染料在水中的分散程度和与木材的结合速度。实验

表明染液的pH值小,染色时间短,染色均匀稳定,色差小.但对木材的腐蚀大,木材强度明显下降;染液的PH值高,染色时闯长,色差大.染色后的木材色牢度不稳定,易褪色.木材强度无明显变化。

3、木材密度的大小决定着染色时问的长短,密度大的木材,染色时间长,而且

不易于染透、染均匀。密度小的木材染色时间短,染色均匀性好

十二、分析与讨论

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染色效果明显,但染色色泽不佳,纹理不清晰,且3种木材的染色色泽相差不大。经小组分析讨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染色剂的浓度过低,适当的增大染剂的浓度,效果会更好。

2、木材染色时间不够长,导致效果不佳

3、酸性染料对木材染色时,染料温度保持在70~80℃较理想,在染色过程中,

可能忽略温度的重要性。

4、染液的PH值不够高,染色不够均匀。

七、图片展示

对照组(未做染色处理):

实验组(做过染色处理):

药品浓度:20%

水洗处理:

自然风干处理:

2

历经风吹日晒处理:

3 三组对照:

传统上使用的防腐剂,其毒性对微生物有害,但同时也对人体、动物以及环境产生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现在,一些国家正在研究不依靠防腐剂的毒性而保护木材的防腐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途径:

(4)用化学方法处理木材,改变其组成与性质,使其木材不能满足微生物的食物链,致使微生物不再栖息于木材中;

(5)寻找对危害木材的生物有毒效,而对人畜和环境无害并具有综合保护作用的新型防腐剂;

(6)由化学防腐向生物防腐过度,寻求生物防治方法。

三、木材漂白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木材漂白

二、实验材料

木材:薄片,2mm厚

药品:35%的过氧化氢,乙酸(浓度分别为20%,30%,40%,50%)仪器:PH试纸,烧杯。思维思测色配色系统,恒温电器水浴锅,分析天平。

三、实验步骤

木材薄片漂白在50°水浴锅中进行半小时,将35%的过氧化氢与不同浓度的乙酸1:1比例混合,组成漂白溶液放于烧杯中。调节乙酸的浓度和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

木材未被漂白,实验失败。

五、结果分析

影响木材漂白实验失败的因素:

1.树种。

树种是一种天然材料,颜色因树种而异,即使是同一树种,因分布地域、立地条件、树龄及其他因素不同,颜色也有不同。同一株树的不同部位,甚至同一部位的不同切面,材色也有不同。不同树种的木材对漂白剂的适应性也不同。所以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实验失败。

2.pH.

在漂白处理过程中,所用药剂在木材漂白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要根据有关的氧化、还原电位而定。实际上,两者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不但取决于反应的活化能,而且取决于介质的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漂白溶液pH是影响木材漂白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氧化性漂白剂,介质的pH对反应活性影响较大,如将过氧化氢溶液的pH调为碱性,它的氧化漂白能力会显著增强。必要时加些pH缓冲剂或适量的表面活性剂,以增加脱色效果。

过氧化氢漂白液在不同pH下进行漂白,pH为10~11时,漂白效果最佳。若pH过低,则不能产生游离基,漂白效果差。pH过高,漂白碱性过大,过氧化性分解加剧,漂白效果也差。

我们在实验过程未保证实验实在碱性环境下做的,也可能是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

3.反应温度

在过氧化氢漂白中,漂液温度在50~60°时,漂白效果最佳,若温度过低,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游离基的速率慢,除去色素能力差;温度过高,一方面能耗大,另一方面产生无效分解的氧气较多,反而使白度稍有降低。

我们实验反应温度水浴保持在55°左右,所以这个原因导致实验失败的可能比较小。

4.时间

温度高,反应快,时间短;反之,温度低,反应慢,时间长。若再延长反应时间,反而使白度稍有下降,因为木材长时间在高温碱性环境下会逐渐泛黄。

本实验反应时间是半个小时,所以可能是时间过短的原因。

5.助剂

有时漂白剂经适度的活性化后,仍不能得到满意的漂白效果,这时就有必要加入活性化助剂。如果漂白剂的活性较强,则漂白剂的无效分解剧烈,不但损失了漂白剂,而且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木材组分的降解甚至是破坏,使材质下降。为此,必须加适量的抑制化助剂。

本实验失败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将漂白剂进行适度的活性化。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的失败对我们小组而言有利有弊,有弊的就是打击了小组成员的自信心,自己的实验方案被否定了,但有利的一面是让小组成员

痛定思痛,反省实验失败的问题出在哪里,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相当于也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深入的了解了氧化漂白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各种相互影响。我们相信我们的实验会越做越好。

茶叶生产加工与制作实训报告周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茶叶栽培加工、制作技术 专业:茶叶生产加工与制造 年级班级:一年级、茶叶07-2班 学号:86号 姓名:周玉连 指导教师:茶科所专业人员 实习单位:茶科所研究院 时间:2008年4月21日至25日 内容提纲 四、实习单位和部门:茶科所研究院 五、实习内容: 六、实习总结: 七、个人体会: 前言

专业实训是大学生对专业认识的重要环节,我们于2008年4月21日-25日到普洱市良种研究茶科所进行了认知,对茶树的栽培、生产、制作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本实训在内容中对茶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有简单的介绍,本实训分九部分内容,包括品种介绍、茶叶栽培方法、病虫害的管理、绿茶生产、茶叶包装通用技、茶叶感观审评、茶叶经营管理与营销。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出批评指正,以便今后的发展。 周玉连 2008年5月1日 目录 简介内容一:品种介绍

(一)佛香3号 (二)紫娟茶 (三)普洱茶 (四)绿茶 (五)器材 内容二:茶叶栽培方法 (一)施肥 (二)修剪 (三)封园管理 内容三:病虫害的管理 (一)害虫 (二)农药 (三)有机茶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四)2007年种茶、产茶 内容四:茶叶市场低化原因 内容五:今后标准 内容六:固定 (一)普洱茶的辨别 内容七:绿茶生产线(一)普洱茶 (二)茶叶鲜叶验收标准 内容八:茶叶销售 (一)茶叶包装 (二)茶叶包装通用技术 (三)茶叶感观审评要求 (四)绿茶审评 (五)叶底评价 内容九:茶叶经营管理与茶叶营销(一)茶叶经营管理与茶叶营销(二)茶品管理 (三)经营目标 (四)经营方式 (五)茶叶营销与策划 (六)茶叶销售策略 (七)茶叶定价 (八)市场调整布骤 内容十:个人体会 内容十一:总结 茶叶生产加工与制作实训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使我对茶叶的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了解

史上最全的木材学笔记

第一章木材宏观构造 第一节树干的组成 1.<研>.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和被子植物亚门) 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针叶树)和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多子叶植物。而两者中的木本称为阔叶树。 林奈双命名法(又称两段命名法)。属名+种加词+变种名 <考>.裸子植物就是针叶树,被子植物就是阔叶树。(╳) (但这话反过来是可以的:针叶树是裸子植物,阔叶树是被子植物。) 2.树木可分为树根,树干和树冠三部分。 各自作用: 树根:支持立木于土地上,保持树木垂直,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矿物质,储藏备用养料。 树干:一方面把水分和矿物质通过边材从到树木,一方面把养料沿韧皮部送至树木,并与树根共同支撑树木。 树冠:把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养分以及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碳水化合物,同时呼吸,蒸腾。树冠的范围是由树干上部第一个大活枝算起,至树冠顶梢为止。<考>.边材:水分矿物质运输 韧皮部:养料运输 3.树木的生长是高生长和直径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解>.高生长是顶端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将新长出的细胞留置在下方,生长点向上抬高。 直径生长是形成层分生活动的结果,向内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形成次生韧皮部。 <研>.10米高的树,钉子钉在2米处,当树长到20米高时,钉子在哪儿(主要就是考高生长是顶端分生,和已分生细胞无关。) <名词解释>.初生长(高生长)VS次生长(直径生长) <考>.树木开始直接生长的标志是形成层向外生成次生韧皮部,向内生成次生木质部。 直径生长主要是侧向加粗分生组织,所形成的组织为次生组织。 次生组织主要加强树干对外界的应力。(注意,次生组织的作用。) <考大题>.树木生长的详细过程 4.树干的四个部分: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

中药鉴定学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学实验报告 学号:20182632**** 姓名:*** 实习时间:2020.6.29-2020.7.26 实习地点:***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 实习科目:中药鉴定学 实验内容:芦荟、金银花的鉴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芦荟、金银花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 2.掌握芦荟、金银花的理化鉴别特征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显微镜、紫外光灯、量杯、滴管 2.试剂:三氯化铁、稀盐酸、四氯化碳、甲醇等 3.药材:芦荟、金银花 三、实验内容 (一)芦荟 1.性状鉴别:库拉索芦荟,呈不规则块状,常破裂为多角形,大小不一。表面暗红褐色或深褐色,无光泽。体轻,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粗糙或显麻纹,富吸湿性。有特殊臭气,味极苦,

好望角芦荟,表面呈暗褐色,略显绿色,有光泽。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玻璃样而有层纹。以色黑绿或棕黑、质脆、有光泽、气味浓者为佳。 2.显微鉴定:粉末,用乳酸酚装片,老芦荟团块表面有细小针状结晶聚集成团,放置24小时稍有溶解,团块上的结晶依然清晰。新芦荟团块棕色多角形,表面无结晶附着,放置24小时,全部溶解。 3.成分:老芦荟含芦荟总苷约25%,以芦荟苷为主;还含异芦荟苷,芦荟大黄素。含树脂约12%,为芦荟树脂鞣酚与桂皮酸结合的酯。另含多糖混合物以及芦荟多糖等。新芦荟含芦荟苷(约9%),异芦荟苷,好望角芦荟苷A、B,好望角芦荟苷元。尚含芦荟树脂A、B、C、D,其中B即芦荟苦素。 4.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粉末0.5g,加水50ml,振摇,滤过,取滤液5ml,加硼砂0.2g,加热使溶解,取溶液数滴,加水30ml,摇匀,显绿色荧光,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黄色荧光;再取滤液2ml,加硝酸2ml,摇匀,库拉索芦荟显棕红色,好望角芦荟显黄绿色;再取滤液2ml,加等量饱和溴水,生成黄色沉淀。 ②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化铁试液5ml与稀盐酸5ml,振摇,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放冷,加四氢化碳10ml,缓缓振摇1分钟,分取四氯化碳层6ml,加氨试液3ml,振摇,氨液层显玫瑰红色至樱红色。 ③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至沸,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芦荟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满细胞法就是使木材细胞中充满防腐剂溶液,使木材保留有大量的防腐剂。这种方法适合于用水载型木材防腐剂来处理木材,也适用于用煤杂酚油来处理海港桩木、枕木等。其操作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 1、前真空阶段: 将木材放入压力浸注罐中,关好罐门后,开启真空泵,向浸注罐抽真空(一般为-0.080~-0.095MPa),保持15分钟至1小时,以抽出木材细胞腔中的空气,使得木材容易被防腐剂浸注,并且减少在卸压时防腐剂反冲出来,保留较多的防腐剂在木材中。这也是此法不同于空细胞法和改良空细胞法之处。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2、加防腐剂阶段: 在不关闭真空泵的情况下,即保持原有真空度的条件下,加入防腐剂溶液。如果在防腐剂加满压力浸注罐之前关掉真空泵,那么浸注罐中残留下来的空气,或由处理溶液产生的蒸气就被压缩到浸注罐的上部,那么当继续加防腐剂溶液时,这些气体就会充填材堆上部木材中在抽真空时被抽空了的空间,这样,就使这部分木材吸收较少数量的防腐剂溶液,造成同一批次处理的木材上下不均匀的结果。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3、加压阶段: 当防腐剂加满压力浸注罐后,关闭真空泵,真空后,施加压力(可以用液压,也可以用空气压),达到所需要的压力(一般为0.8~1.5MPa)保持一段时间(一般为2~6小时),直到所需要的防腐剂量已经深深的被压入木材中,或者到木材拒绝吸收防腐剂溶液之点为止。当加压阶段终了,排除压力时,由于被压缩在木材中的少量空气的膨胀作用,在加压阶段被木材吸收的

防腐剂溶液有5~15%此时会从木材中反冲出来,回到压力浸注罐中。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4、排液阶段: 在解除压力后,利用防腐剂溶液的重力作用,或用排液泵,将压力浸注罐中的防腐剂溶液返回到防腐剂溶液贮槽中。 木材防腐处理工艺,木材防腐设备介绍 5、后真空阶段 排尽防腐剂溶液后,关闭所有阀门,接通真空泵,开始后真空阶段。后真空的真空度可以和前真空一样(-0.080~-0.095MPa),或稍低一些,保持10~30分钟。然后解除真空,放出在后真空阶段抽出的防腐剂溶液。打开罐门,取出经处理的木材,防腐处理的一个周期就已完成。由于从压力浸注罐中刚取出的木材可能还会有滴液现象,为了不污染环境和回收防腐剂,可以将刚处理好的防腐木材在滴液区中存放一段时间,直到不再滴液为止。

纤维素,木质素等的含量研究实验报告

纤维素、木质素等的含量研究 木材化学的木素研究是研究木材及其内含物和树皮等组织的化学组成及其结构、性质、分布规律和利用途径的技术基础学科。以木材解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基础,也是木材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林产化学加工提供了理论基础。 木材的主要成分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些可溶性抽提物。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一种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 0%以上。木质素是由四种醇单体(对香豆醇、松柏醇、5-羟基松柏醇、芥子醇)形成的一种复杂酚类聚合物。木质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之一,具有使细胞相连的作用。木质素是一种含许多负电集团的多环高分子有机物,对土壤中的高价金属离子有较强的亲和力。 本次实验就是通过一些常用的化学方法对这些主要成分进行提取和定量测定,从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本次实验所用的原料为两种,分别是试样一麻杆上部(Ⅰ-10-9)、试样二木质板(Ⅱ-10-6)。原料都是按照GB2677.1标准准备的。该实验共分八个小实验,分别是试样的制备、水分的测定、灰分的测定、1%氢氧化钠溶液抽提物的测定、有机溶剂抽提物的测定、纤维素的测定、聚戊糖的测定、木素的测定。实验仪器和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分述如下: 一.试样的制备(木材原料磨粉) 1.使用工具: 剥皮刀、手锯、标签纸、粉碎机、40目及60目标准铜丝网筛、具有磨砂玻璃塞的广口瓶2个 2.试样的采取:

采取同一产地,同一树种的原木3-4根,标明原木的的树种、树龄、产地、砍伐年月、外观品级等,用剥皮刀将所取得的原木表皮全都剥净。 用手锯在每根原木箱部,腰部底部,各锯2-3块或厚约2-3cm原木,风干后,切成小薄片,充分混合,按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500g。然后置入粉碎机中磨至全部能通过40目筛的细末。过筛,截取能通40目筛但不能通过60目筛的部分细末,风干,贮于具有磨砂玻璃筛的广口瓶中,留供分析使用。 最终准备两个试样的粉末,分别将对应试样的广口瓶贴上标签:试样一(Ⅰ-10-9)、试样二(Ⅱ-10-6)。 二.水分的测定(干燥法GB2677.2—81) 1.仪器设备: 带有温度调节器的恒温烘箱、干燥器、扁形称量瓶6个、分析天平。 2.实验步骤: 精确称取1g(准确称量至0.0001g)粉碎试样一和试样二,分别放置于洁净的已烘干并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置于烘箱中,于105±3℃烘干4小时,之后取出将称量瓶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半小时后称重,再移入烘箱,继续烘干1小时,冷却称重。如此重复施行,直至恒重为止。 根据实验步骤平行做3次,得到3份数据,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要求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三次测定计算值间误差不应超过0.20%。 3.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果计算:

《木材学》——李坚木材学笔记(完整)

1、画出针叶树材交叉场纹孔类型图。 木材学笔记:(有整理的一定要会,其他的还要自己结合书和笔记)第一章:木材的宏观构造与识别 1、树木生长是高生长(顶端生长、初生长)和直径生长(次生长、侧向生长)的共同作用结果。 树木的生长包括高生长和直径生长。树木中木质部的绝大部分是由直径生长形成,它是形成层原始细胞分生的结果。 所以木材的形成主要经过三个重要过程:形成层母细胞的分裂形成新(子)细胞;新生细胞和组织充分分化和成熟;成熟细胞的蓄积。 2、形成层原始细胞分为:1)射线原始细胞-分生出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2)纺锤形原始细胞-分生出导管、管胞、木纤维等。 3心边材对材性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心边材在解剖构造上变化有限,在含水率相同时,心材由于浸渗物质较多,有时比边材材色深、重量略高(5%以上)、心材略硬、重、质脆,由于边材含有适于菌虫生长的养料故而招致腐朽、虫蛀。心材浸渗物对菌虫有毒,故键全心材较边材耐久。心材物质沉积在胞腔对气体和液体的渗透有不良影响,防腐改性等影响药液的渗透,心边材颜色的差异是细木工镶嵌工艺的很好材料。但对胶合板制造因材色不一,会影响板面外观,对造纸纤维工业来说,需增加漂白工艺,否则会影响产品表观质量。 4、早晚材比较 (1)构造上 ①早材在年轮内侧,生长初期形成,颜色浅,晚材则相反。 ②早材细胞腔大壁薄,长度略短于晚材,宽度大于晚材。如:水曲柳、柞木的早材导管的细胞腔肉眼下都能看见。 (2)材性上 ①早材较松软,密度小,晚材较致密,硬重,密度大。 ②早材强度小耐磨性差,晚材强度大耐磨性好。 ③早材横向干缩小,晚材横向干缩大。 5、阔叶材管孔的排列及分布:

(1)环孔材(2)散孔材(3)半环孔材或半散孔材 (4)辐射孔材(5)切线孔材 (6) 交叉孔材(或称花样孔材) 6、阔叶材管孔的组合 (1) 单管孔 (2) 复管孔 (3) 管孔链 (4) 管孔团 7、环孔材晚材管孔排列: ① 星散排列:管孔大多单独,分布均匀或比较均匀,呈星散排列如:水曲柳,橡树 ② 径、斜列:管孔沿径向或斜向排列,可进一步区分为: a 单径列:管孔单引向排列、光叶黄 、野梧桐。 b 、火焰状:径向之变态,舌部分叉成火焰状,苦楮,槲栎,麻烁。 d 、斜列:管孔排列与射线成倾斜角如:栗木、钧栗。 ③ 弦向排列(切线状、榆木状)包括波形,晚材管孔呈弦向排列与年轮略呈平引或 呈波形,如:榆、榉、朴。 ④ 团型(丛聚型)若干个相聚成团,如桑树、拓树,剌槐 ⑤ 图案型:呈《形黄连木,按一定图案,有规则排列。 8、宏观:轴向薄壁组织的类型 ( 1)傍管型薄壁组织: (环绕于导管周围 与导管相连生) ① 环管束状:如水曲柳 ② 翼状:如泡桐。 ③ 聚翼状:如洋槐。 ④ 宽带状:如铁刀木。 微观: 针:星散状 切线状 轮界 状 阔: 傍管:①环管束状②翼状③聚翼状④宽带状 5稀疏傍管状6单侧傍管状 离管:①切线状②网状③离管带状④轮界状 5梯状6星散状 9、胞间道 胞间道 ——指由分泌细胞围绕而成的长形细胞间隙(特殊孔道) 。 树脂道 ——贮藏树脂的胞间道。存在于部分针叶树材中。 (红松) 树胶道 ——贮藏树胶的胞间道。存在于部分阔叶树材中。 具有正常树脂道的针叶树材主要有松属、落叶松属、云杉属、黄杉属、银杉属及油 杉属。 前五属具有轴向与径向两种树脂道,而油杉属仅有轴向树脂道。 10、 树皮的形成 树皮形成三阶段: (1) 由顶端(原)分生组织向外分生初生韧皮部(与表皮、皮层很难分开) 。 (2) 由形成层射线原始细胞向外分生次生韧皮部。 (3) 由皮层的最外侧形成木栓形成层向外、内分生木栓层、栓内层,形成周皮。 11、 针叶材不具有假宽射线,只有单列或者纺锤形,而阔叶材有单列,多列,假宽 木射线(聚合木射线) ,栎木射线。 12、检索表的类型 木材检索方法有三类:对分检索表,穿孔卡检索表,计算机木材识别系统。对分检 索表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概念: 边材和心材的定义 边材:在木质部中,靠近树皮(通常颜色较浅)的外环部分,含水率高,立木时具 生理功能的木材包括傍管型和离管型) 2)离管型薄壁组织: (与导管没有联系) ①切线状:如苦槠。 ②网状:柿树。 ③离管带状:黄檀。 ④轮界状:柚木、杨木。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2017.9.3-2017.9.28 实习科目:中药鉴定学 实习地点:药剂科中药房 实习内容: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实习目的:1、学会鉴别较常用的150—200种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 2、熟练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3、了解了目前中药材市场状况及中药材的栽培、采集、加工、保 管、供销等知识。 通过4周的中药鉴定学实习工作后,我进一步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 一、200多种中药材的真伪与品种。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品种不真或质量低劣,会造成科研成果、药品生产和临床疗效的失败,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误病害人,对此,李时珍早就有“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的名言。 二、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地掌握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常用的有来源鉴别法,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法,还有经验鉴别法比较简便易行(眼看、手模、鼻闻、品尝和水试、火试) 以中药性状鉴别方法为例:如何鉴别茎木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其中,茎类中药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鸡血藤等;药用为本草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药作为茎枝的,如鬼见羽;药用为茎髓部的,如灯山草、

通草等。木类中药药用部位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如苏木、沉香、树脂、挥发油等。鉴别根茎的横断面是区分双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的重点。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木部有明显的放射状纹理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如苍术、白术等。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如黄精、玉竹等。另外,还有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和矿物、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三、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一直受到我国民众的青睐。中药材专业市场是中药材从产地流通到使用者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中药材专业市场经营秩序出现混乱现象,监督管理欠规范,药品质量问题出现回潮反弹,这也是现阶段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的难点和热点。 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模式与对其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从改变中药材的生产管理模式入手,来解决所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内容为:中药材生产正品化、中药材生产道地化、中药材栽培规范化、野生药材栽培化、中药材初加工的许可管理、中药材的保质期设定、中药材信息可追溯等的生产管理模式。中药材质量受种源、产地、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保管等多因素影响,中药材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检验只是对结果的一种判定。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将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相结合,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

木材保护学实验报告.

木材防腐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防腐处理中药剂处理的方法及原理 2、对比浸渍处理与加压处理的效果 3、对比不同药剂浓度下的处理效果 4、学习使用真空干燥箱 二、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0*20*10规格木块、SMR(主要成分异噻唑啉酮,浅黄色液体,自配,主要与CCA防腐剂混合使用,用于防腐处理木材的防霉)、烧杯、真空干燥箱 三、实验原理 木纤维里含有蛋白质、淀粉、油类、纤维素等,为霉菌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木材和木制品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极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木材表观装饰性能。环境温湿度是引起木材霉变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93%以上时,霉菌孢子萌发和生长最快。我国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夏季较长,木材在贮存、加工以及使用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霉变。 对于木材防霉性能方面的评价方法,多数文献参考GB/T 182612000《防霉剂防治木材霉菌及蓝变菌的实验方法》进行测试,该测试主要针对室内用木材的防霉效果评价。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木制品用于户外环境,长期经受光照、雨水冲刷,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因此本文对防霉处理木材的户外测试进行了探讨。 1、浸渍处理实验原理:由于木材是多孔型材料,将木材浸渍在防腐药品溶液中,防腐剂能进入木材内部,从而达到防腐的效果。 2、加压处理实验原理:防腐处理效果与防腐剂的浸入量及浸入深度有关,加压是利用压力、温度将药剂注入到木材内。 四、实验步骤 1、配制浓度为1%、2%、3%的SMR溶液。 2、拿六个烧杯分A、B两组分别标号1、2、3号对应放入1%、2%、3%SMR 溶液。 3、将样块放入烧杯内浸渍处理30min,同时准备一分样块作为实验对照。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记住化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主要内容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能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能运用物质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4.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5.了解实验中所接触到的仪器,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物质的两种类型的变化和物质的两种类型的性质 2.初中常用仪器的使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基本操作的内容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归纳基础知识点 第二课时:典型例题讲解和单元训练 教学方法:互动交流-回忆归纳-精讲精练相结合 教学准备:1.单元训练和考点归纳;2.多媒体课件(选择使用)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如铁能生锈,木材不能;木材可燃,石头不能;镁带能燃烧,而水不能等等,同时这些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也各不相同。(对这段描述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结论】:因为它们各自内部的组成不同,结构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变化形式。 【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 【填表】通过讨论比较两类变化和两类性质,并完成下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依据物质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一最本质的特征,而不是依据变化时伴随发生的现象。只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才能称为化学变化。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仪器和基本操作的内容】 一)实验常用仪器(引导学生完成)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全

一、、概念 1、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内容 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2.、森林培育的对象 人工林和天然林 3、森林的三大效益 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 三、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达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 一、概念 1、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2、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3、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血型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生命科学院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辨别血型的方法 2、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3、通过实验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 中的重要性二、实验原理 人类的abo血型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很多時间,一个基因只包含两个等位基因。但是, 控制血型的基因i则有三个不同等位基因。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位点可以有其中任何两个等 位基因出现。 等位基因a使红血球产生抗原a;等位基因b使红血球产生抗原b;等位基因o使红 血球不产生抗原; 等位基因a和b为等显性,o对a和b均为隐性。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根据红细 胞上有或无a抗原和b抗原或a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及o型四种。 血型 a b ab o 可能基因型 iaia或iaio ibib或ibio iaib ioio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 抗原或b抗原或ab抗原来确定abo血型。三、实验材料 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 实验步骤 1、取干净载玻片,滴加定型剂 2、用70-75%的酒精消毒取血部位 3、用针扎一下消毒部位,使血冒出,立即滴一滴血液在抗a或b上。 4、再次消毒后取 血滴在抗b或a上 5、观察有无凝聚。实验结果如下图: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 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6、记录结果:受测血液为a型血。五、注意事项 1.实验用具严格消毒,消毒采血针应一人一针。 2.取血切勿过多,以防止在血清中形成团块,影响判断结果。 3.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 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 4.注意区别凝集现象与红细胞叠连。发生红细胞 凝集时,肉眼观察呈朱红色颗粒,且液体变得清亮。六、关于abo血型与性格的思考 这次测定自己血型的实验让我们对血型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升起了好奇。于是我对血型性 格学说做了一番了解,并将了解和思考到的相关内容归纳了一下。 从血型本质原理来讲,abo抗原是糖类,其前体是h抗原。a基因编码一种叫n-乙酰半 乳糖转移酶的蛋白质(a 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a抗原,b基因编码一种叫半乳糖转移酶的 蛋白质(b酶),能把h抗原转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编码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 抗原。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体液中也能检测到,但是在脊髓液(人体神经的必经之地) 中不存在。由于脑和血管之间有一道脑血屏障,血液不能流进脑组织,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与 中枢神经接触,也就不可能对性格发生影响。 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一些问题: 为何a型为主的国家人口增长普遍停滞,甚至出现了负数,如北欧、德国、中国的上海 市? o型为主的广东人号称什么都敢吃,大胆、冒险、高犯罪率与血型性格有关吗? 湖南儿女多招风耳与a型民族的祖先生存的森林环境有关吗?中国a南b北方与a南b 北朝鲜在性格和由此导致的经济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吗? 为何世界乒乓球高手绝大多数出自b型为主的中国和a型为主的欧洲、尤其是瑞典?

木材保护学复习资料

木材保管原则 3. 1 保持木材采伐时边材所具有的高含水率或迅速使木材含水率降低至 25%以下,防止木材腐朽、虫害和开裂。 防火、防洪、防盗,避免木材损失。 防止木材变质降等,不降低使用性能。 木材保管方法 木材保管分为物理保管和化学保管。物理保管是采用抑制适宜菌、虫生长发育条件和木材开裂条件的办法,防止菌、虫及木材开裂的发生和发展。化学保管是采用对菌、虫有毒的化学物质,采用喷、涂、浸注等方法处理木材,毒杀菌虫,防止菌虫对木材的危害。将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保管木材,效果更好。

\

5 原木物理保管 原木干存法 原木湿存法 原木水存法:把原木浸在水中,使其内部保持高度含水率。 5 . 4 对特种木材的保管,如造船材、航空用材、汽车材、胶合板材等原木,建议最好采用湿存法或水存法。 % 木材的各向异性和变异性 非匀质、各向异性,这是因之前的基本形态、材质、材性的差异形成的。因此,在加工和利用上产生影响。 2.2.1 木材的异向性 一.木材组成结构的异向性 1.化学组成:纤维素——强度极大半纤维素——有机复合物(各种糖类)木质素——六碳、苯环多功能侧链 2.木材物理结构生长方式——年四季周期变化形成年轮,使之成为各向异性的材料。 3.树种的差异(个体间)个体自身生态因子,树干不同部位的差异,木材各向异性程度也不同。 》 4.各向异性的研究取向 通常:纵向——树轴,顺纹方向 径向——垂直于树轴及年轮,平行于木射线 弦向——垂直于木射线及年轮 上述三个方向上,力学和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异。 木材的力学强度、干缩湿胀,对水或液体的渗透性、导热性、导电特性均不一样。

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doc

1999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 竞赛(第九届天原杯)复赛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有两个答案的错1个不得分,漏选1个扣1分、) 1、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主要的矿物质成分如下(单位为mg/L):Ca 20,K 39,Mg 3,Zn 0.06,F 0.02等,这里的Ca,K,Mg,Zn,F是指()、 A、单质 B、元素 C、金属离子 D、分子 2、飘尘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粒状飘浮物,颗粒很小,不易沉降、它与空气中的SO2,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使空气的酸度增加、飘尘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吸附剂 3、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3O2=2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O2与O3都是单质 C、O2与O3是不同的物质 D、O2与O3的性质完全相同 4、在大气层中,因CO2的含量不断增加而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由于动植物呼吸作用增加 B、由实验室逸出的CO2增加 C、由于森林绿化面积迅速递减,使得自然界吸收CO2的能力降低 D、由于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5、有CuO,Fe,H2,Ba(OH)2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等七种物质,在常温下两种物质间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最多有()、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6、在氯化亚铁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2+无Cu2+,可能有Fe2+ B、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2+,没有Cu2+和Fe2+ C、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溶液中若有Cu2+,则一定有Fe2+ D、若反应完成后锌有剩余,溶液中若无Cu2+,则可能有Zn2+和Fe2+ 7、两种化合物AB和DB2,若A元素的化合价与H2O中O的化合价绝对值相同,则D 的化合价为()、 A、十4 B、十2 C、一2 D、一3 8.测得某溶液中含Cu2+,K+,SO42—,Cl一四种离子,且阳离子的个数比为Cu2+:K+=3:4,则SO42—与Cl一的个数比可能是()、 A、3:2 B、1:3 C、1:8 D、2:5 9.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烃,碳原子数在4及以下的烃在常温常压下通常为气体,常温常压时烃C2H4和另一种烃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7%,则 混入的烃可能是()、 A、CH4 B、C2H2 C、C2H8 D、C8H8 10、在室温时,将硝酸钠和氯化钾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无晶体析出,在加热蒸发时,开

新版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家人希望我能考研,因为我的本科学校很普通。 当时,我并没有想过。直到这几年的学习,出于自身对专业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想要继续深入系统的学习,而我们本科对专业课的学习知识一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 怀着专业的热爱,我毅然决定考研,在大三上册就开始准备复习。充满信心地去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是做好它的前提,最开始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方向。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查资料、看考研经验分享、问学长学姐,虽然这个过程很繁琐,但是我已经下定决心考研,所以无所畏惧! 对于考研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一年的考研时间,我想,对于这个词,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我以为自己是个能坚持的人,但是考研这一年来,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坚持的不易! 正如很多研友的分享所说,考研谁不是一边想放弃一边又咬牙坚持着,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都会迎来他们的曙光。 文章可能有点长,末尾我也加了一些真题和资料的下载方式,大家放心阅读即可。 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 (822)木材学或(912)材料工程 (822)木材学参考书:

《木材学》尹思慈,,中国林业出版社,第1版,1996; 《木材学》徐有明,中国林业出版社,第1版,2006;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语的试卷有80%的单词,去年的卷子重复过。抠真题需要每句都看懂,每个单词都会。尽量在暑假前结束抠题的过程这决定你英语能否考70+,最迟到暑假结束(尽量别这么干,这会拖其他科目的节奏),因为需要大量时间,前期抠真题,一套得一整天。这是为了不让看不懂卡你的阅读,但阅读拿分重要的是逻辑结构,就算看懂了也不一定能做对。在抠完第一遍后,必看木糖的课和木糖的课或者方法。今年的找不到就去找去年的。里面有超级多做题的逻辑,教你提高正确率。然后再做真题,用木糖英语教的方法。最迟10月份搞定。 若你这个时候已经完成这些项目就完全可以三刷了,重点看你为什么会做错,同时要严格用考试要求对待自己。新题型:还是木糖的课,只要阅读好,新

人造板简答题复习资料(含答案) (2)

第一章绪论 1、人造板的分类方法; ⑴依生产过程类型: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以干法为主 ⑵使用性能:结构材料(定向结构、高密度板),主要是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功能材料,主要是装饰性、阻燃性、抗虫性、抗腐蚀性等; ⑶以组成单元分:①以单板、板、片为主的产品:普通、功能、结构、异形胶合板;②以刨花为主产品:普通、功能、成型刨花板; ③以纤维为主的产品:普通、功能、成型纤维板;④复合人造板:贴面、装饰、木材﹢其他材料、复合结构人造板; ⑷综合式分类:依人造板的木质的单元、胶黏剂和添加剂、以产品的形状的组合分类; 2、人造板性能的评价; ⑴外观性能:外形尺寸、翘曲度、材质缺陷、加工缺陷、边缘不直度等; ⑵内在性能:物理性能:含水率、密度、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力学性能:胶合质量、静曲强度、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横纹抗拉强度、冲击韧性、内结合强度、表面结合强度、握螺钉力、端面力度等;耐久性:抗老化性能;功能性:防火、防虫、低游离甲醛; 3、人造板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别是什么; 单元制造和板的成型加工 4、胶合板、刨花板和纤维板的生产工艺流程; ⑴胶合板:原木→截断→热处理→剥皮→定中心→旋切→剪切→干燥→拼接→修补→涂胶→组坯→预压→热压→裁边→砂光→分等、检验→入库 ⑵刨花板:原料→原料→分类→原料准备→刨花粗加工→刨花干燥→刨花分选→施胶→铺装→检验→预压→热压→后期处理→后期加工→分等检验→入库 ⑶纤维板:原料→剥皮→削片→木片→筛选→水洗→木片贮存→热磨→纤维干燥→纤维贮存→铺装→预压→热压→冷却→裁边→砂光→检验、分等→入库 5、人造板的标准构成;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外国标准:美国(ANSI);德国(DIN);英国(BS);日本工业标准(JIS); 第二章原料 6、胶合板、刨花板及纤维板的生产对原料的要求有哪些; ⑴胶合板对原料的要求:原木质量,总体上纹理通直、尖削度小、缺陷少;原木直径,一般检尺长为4m、5m、6m,长度公差为-2~+6cm;原木径级,一般要求最小直径26cm;除此避免使用密度特大、硬度特高或干燥后翘曲变形严重的,对于树种材性不一样,加工过程中不可混合使用; ⑵刨花板及纤维板的生产对原料:采用小径级原木,采伐、加工剩余物以及非木质的植物纤维原料;具有一定纤维素含量的木质和非木质植物纤维原料,都可制作非单板基材类人造板,材料一般选用密度小而强度高的树种;树皮含量控制在10%以下;原料的含水率在40%~60%最为理想(过高—难切削、干燥,过低—原料易脆);供应足,价格低; 7、非木质原料的特性有哪些; ⑴外形:一般同一原料的外径在长度上变化较小,相对均匀,且有中空和空心结构之分,表层有的较硬或有一层蜡质,但不同种类原料间差异非常显著。原料的生长靠植物末梢和节部的分生组织,因此茎秆的径向生长较小,主要为纵向延伸; ⑵内在:纤维细胞短,非纤维细胞多;杂细胞含量高;抽提物含量高;棉杆、麻杆、甘蔗渣等含有松软的髓物质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胶黏剂的作用,影响界面胶合,降低制品的强度性能,有些含有较高的二氧化硅和蜡,影响板坯内部结合力,也影响二次加工;棉杆、麻杆有柔软的外皮层,属于长纤维,影响制造工艺,应去皮。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报告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报告 田祎 风园10-2 090344108

植物显微技术实验报告 09044108 风园10-2班田祎实验目的: 1.接触初等的植物显微技术和组织化学,并初步了解。 2.了解石蜡制片法的操作步骤及各种药品各使用,了解木材切片制片的操作步骤。 3.操作显微照相,并掌握暗室冲洗照片的基础步骤 4.木材切片的制作 实验内容: 一、石蜡制片法 1、材料固定:将材料迅速杀死固定来保持其原有成分性质、位置,所以将材料用刀片截取成适当大小的块。立即投入FAA固定液中,再进行抽气处理,以使固定液渗入材料。固定好的材料要经过水或酒精洗2--3次。 2、脱水:材料经不同浓度的酒精,渐次脱去组织中的水,一般从50%酒精→70%酒精→85%酒精→95%酒精→100%酒精,每一级间隔2小时。酒精用量为材料3-5倍。 3、透明:材料从纯酒精中出来后经过1/2二甲苯+1/2纯酒精(2小时)过渡到纯二甲苯中透明两小时。 4、浸蜡:将盛有材料的小杯中放入少量二甲苯、并加些蜡屑,再将小杯放入38度左右的温箱中过夜,第二天将材料换入纯蜡中以后每过4小时换一次纯蜡,总共换三次。 5、包埋:将融化的石蜡连同材料一并倾入小纸盒中,用热针迅速将材料排齐,然后平放入冷水中使其凝固,动作一定要迅速,否则石蜡浸慢了会出现结晶,切片易碎。 6、切片:注意刀要锋利,并将刀和蜡块的位置调整好。 7、贴片:要梅氏蛋白贴剂粘片。注意载玻片一定要干净粘贴剂涂得要合适而且蜡片的背面和载玻片相贴。 8、染色封片:粘贴好的切片经一至数天干燥后进行脱蜡、复水、染色、脱水、透明封片等步骤。染色程序:石蜡切片→二甲苯中脱蜡(5分钟)→1/2二甲苯1/2纯酒精→100%酒精(2 分钟)→95%酒精(2分钟)→85%酒精(2分钟)→70%酒精(2分钟)→50%酒精(2分钟)→蒸馏水(2分钟)→0.5%高碘酸钾(10分钟)→自来水(5分钟)→蒸馏水(2 分钟)→锡夫试剂(20分钟)→漂洗液3次,每次2分钟→自来水(5分钟)→蒸馏水(2分钟)→萘酚黄S染色(2--10分钟)→蒸馏水(2分钟)→叔丁醇,两次,每次2分钟→二甲苯透明(5分钟)→树胶封片。 二、木材切片 1.材料的选择 作木材切片时可选用新鲜的木质枝条或茎,也可选干燥的木材,但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年龄适中而具有代表性; (2)表面光滑,粗细均匀(枝条); (3)硬软一致,无腐坏现象; (4)选取边材而勿选心材,因心材中含多量的树脂、油类等,往往使制成的切片模糊不清; (5)必须分清横切、切线切和半径切的三个切面。 2.材料的处理 (1)分割 木质枝条可分割成3cm长之小段,茎或干燥木材则应分割成长方体的小块,其大小应不超

木材学教学大纲

《木材学》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大纲 一.本科程教学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从木材解剖学(宏观,微观和超微观)入手,了解作为生物材料的树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并进而掌握木材的化学,物理和力学性质,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的利用木材资源。牢固树立木材作为地球上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面对世间人口爆炸,矿物资源日渐枯竭的严峻局面,其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功能及应予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刻领会加大木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力度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技能培养目标 在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木材解剖构造特征和检索表应用的基础上,应具备识别和鉴定商品原木和板枋材树种的初步能力。 初步掌握木材材料的各种测试方法和相关的国家(国际)标准,为木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木材学是制材,木材干燥,家具和木制品,木工机械,人造板工艺和木材保护与改性的学科的理论和应用基础,是木材加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木材科学是研究木质化的天然材料与衍生制品以及木质材料的加工利用和森林经营管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科学。 2.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1)课程的主要内容:木材的形成及其宏观,微观和超微构造;木材的化学,物理和力学性质;木材利用及商品知识。 (2)课程重点为:木材宏观,微观构造;针、阔叶树材微观构造比较;木材水分及移动;木材干缩湿胀;木材粘弹性;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因素分析。 (3)课程难点为:微机检索识别木材,木材无损检测,木材粘弹性,木素玻璃化转变等。 3.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及基本教学方法 (1)目的和任务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木材的结构特征及识别木材的技能,掌握木材基

中药鉴定_毕业实验报告1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 姓名:颜文孟学号:201225821006 专业:中药学 实习时间:2014.8.10-2014.9.6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魏蓬木 实习课目:《中药鉴定》 实习主要内容:山麦冬、甘草、黄芩的鉴别 山麦冬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山麦冬(两种)的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点; 2.比较两种山麦冬的显微鉴别特征; 3.掌握山麦冬的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别特征; 二.实验内容 1.原植物的鉴定注意点 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var. prolifera Y. T. Ma多年生草本,植株有时丛生;根稍粗,近末端处常膨大成矩圆形、纺锤形小块根;根状茎短,具地下走茎。叶基生,禾叶状,长20~45cm,宽4~6mm;先端急尖或钝,具5条脉,边缘具细锯齿。花葶通常长于或近等长于叶,长20~50;总状花序在花后于苞片腋内长出叶簇或小苗;苞片小,披针形;花梗长约4mm;花被片矩圆状披针形,紫色;花丝长约2mm;花药长约2mm;子房近球形,花柱长约2mm;柱头不明显;种子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短葶山麦冬:Lirlope muscari (Decne.) Baily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生有许多长而细的须根,其中部膨大成连珠状或纺锤形的肉质小块根。叶丛生;叶柄有膜质鞘;叶片革质,条形,长15-30cm,宽4-7mm。花茎直立,高15-30cm,总状花序顶生,长达12cm,有花多数,常l-4朵聚生于苞腋,花被淡紫色或浅蓝色,长圆形或被针形;花梗长约3-4mm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熟时蓝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药材性状鉴定注意点 湖北麦冬: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2~3cm,直径0.4~0.7cm。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不规则纵皱纹。质柔韧,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中柱细小。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短葶山麦冬:稍扁,长2~5cm,直径0.3~0.8cm,具粗纵纹。味甘、微苦。 3、显微鉴定 组织切片 湖北麦冬:最外为表皮(1列薄壁细胞)→皮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27~60μm)→韧皮部(韧皮部束7~15个,各位于木质部束的星角间)→木质部(内侧的木化细胞连结成环层)→髓小,薄壁细胞类圆形 短葶山麦冬:根被为3~6列木化细胞。针晶束长25~46μm。内皮层外侧为1列石细胞。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