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定一新闻学基本观点

陆定一新闻学基本观点
陆定一新闻学基本观点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陆定一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解释它,而不作任何曲解或增减。通俗一点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老老实实主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主义,就是科学的主义。除了无产阶级以外,别的阶级,因为他们自己的狭隘利益,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不能够彻底老老实实的,或者是干脆不老实的。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是最进步的生产者的阶级,能够老老实实的理解事物,按其本来面目而不加以任何曲解、任何加添或减损,不但这样,而且它能够反对一切不老实,反对一切曲解。

在新闻事业方面,我们的观点也是老老实实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我们党开始从事自己的新闻事业时,就有了的。抗战以来,党的新闻事业是大大的发展了,吸收了大批新的知识分子到这部门事业中来。吸收新的血液,乃是事业向前发展中必要的和必有的步骤。但随此以俱来的,则有事情的另一方面:抗战以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这套思想意识,这套新闻学理论,是很糊涂的,不大老老实实的,甚至是很不老老实实的,也就是不大科学的,甚至很不科学的。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

了解这套从旧社会里带来的思想意识和新闻学理论,懂得它的谬误在那里,对于我们,曾经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真正与这一套坏东西作斗争,还是解放日报去年四月改版才开始,这是在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理论是从实际中来的,与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作斗争,就同时丰富了和发展了我们自己的关于新闻学的实践和理论。这一个斗争的结果,现在已经可以把它在理论上作一个初步总结,这对于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点好处的。本文的目的就在这里。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第一新闻的本源

新闻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由于对于新闻的本源理解不同,一种人对于新闻是什么,作了唯物论的解决,另一种人则作了唯心论的解决。

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中,在编辑中,都要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

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论,是很早就有的。唯心论者对于新闻的定义,认为新闻是某种“性质”的本身,新闻的本源乃是某种渺渺茫茫的东西。这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中所谓“性质说”(Qualitytheofy)。最早的“性质说”认为“新闻乃是时宜性与一般性之本身”。后来,花样越来越多,代替“时宜性”“一般性”的,有所谓“普遍性”“公告性”“文艺性”“趣味性”“完整性”等等。总而言之,唯心论企图否认“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的唯物论定义,而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的本身,脱离开了某种“性质”就不成其为新闻。

这种唯心论的“性质说”其错误在那里呢?初看起来,它似乎是对的,因为不论从那一条新闻来看,都会是合于或似乎合于某一种“性质”的,例如有些新闻就有“一般性”,有些就有

“趣味性”等等,而且主张新闻应有某种“性质”的人.也总能讲出一些片面的道理来的,因而,许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就会被它迷惑。但是,新闻的“性质”是从那里来的呢?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我们回答道;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来决定的。兴趣是有阶级性的,对于劳动者有兴趣的事实,写出来就成为对于劳动者有兴趣的新闻。但同一事实,剥削者看来就毫无趣味,因而这个新闻对于剥削者也就成为无兴趣的新闻。例如关于劳动英雄的新闻,就是如此。事实完整了,写出来就成为完整的新闻,事实尚未完整,报道这个事实的新闻也只能不完整。事实很“文艺性”,报道也自然会有“文艺性”,否则就相反,例如宣布政府或党的公告的新闻,有什么文艺性呢?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都说明:事实决定新闻的“性质”,而不是“性质”对于客观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报道)有什么决定作用。唯心论的“性质说”,把片面的东西夸大成为全面的东西,把形式当作本质,把附属的当作主要的,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因而是错误的。照此做去,必致误入歧途。新闻界中的下流坯,提倡所谓“桃色新闻”“黄色新闻”,岂不是以“兴趣性”做招牌的么?借口“文艺性”而把地上的事实夸张成为神话一般的事,在新闻界中岂不也是数见不鲜的么?

这种唯心论的“性质说”歪曲了客观现实,一方面,把人人可以值得的新闻说得神乎其神,只能“吓唬土包子”,一点积极作用也没有;另一方面,对新闻事业还起了消极作用,因为如果相信了这种“性质说”,天天去玄而又玄的研究这个“性”或那个“性”,就一世也不会有结果,必致流入脱离事实,向壁虚造,无病呻吟,夸夸其谈。

这里,我们要专门来讨论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说”,这种“性质说”认为:新闻就是“政治性”之本身。

在阶级社会里,每条新闻归根结蒂总有其阶级性或政治性,这是对的,那末,如此说来,这种“政治性”的“性质说”岂不是正确的么?乍看起来,这的确像是正确的。但如果仔细一看,就知道这种说法不仅是不正确的,而且异常阴险,异常恶毒,竟是法西斯的“新闻理论”基础。

我们革命的新闻工作者,既然有唯物的社会观,就一定承认每个新闻归根结蒂具有政治性。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政治性比起那包含这种政治性的事实来,乃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被决定的,而第一性的东西,最先有的东西,乃是事实而不是什么“政治性”。说“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就是把事实与其政治性的关系,头足倒置颠倒过来。

颠倒过来有什么害处呢?颠倒过来,立即就替造谣、曲解、吹牛等等开了大门。既然“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凡是有政治性的都可以算新闻,那末,政治性的造谣、曲解、吹牛等等不是也就可以取得新闻的资格了么?德意日法西斯“新闻事业”专靠造谣吹牛吃饭,不靠报道事实吃饭,岂不也就振振有辞,有存在的资格了么?

所以,事实与新闻政治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万万颠倒不得。一定要认识事实是第一性的,一切“性质”,包括“政治性”在内,与事实比起来都是派生的、被决定的、第二性的。一定要认识我们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而且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反之,凡是不尊重事实的,那怕装得像很“革命”,实际上一定是反动的家伙。

最近几年,大后方反动派特务崽子们,在提倡所谓“三民主义的新闻原理”,这就是德意日法西斯“新闻理论”的变种。在这种“原理”之下,特务们提倡“合理的谣言”,公然伪造民意,压制舆论。例如河南大灾荒不准报道,西安特务开了九个人十分钟的会就“报道”说西安“文化界”主张“解散共产党”等,就是他们的“新闻大杰作”。

总结上面所说,我们可以明白,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新闻学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的界线,就是

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

只有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才能做个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反动的阶级,为什么不能尊重事实,必定要曲解事实,而且要闭着眼睛造谣呢?因为他害怕事实。有些人为什么不能彻头彻尾尊重事实呢?因为他们对反动派有所畏惧。有所迎合。只有无产阶级这个最革命的阶级,不怕面对事实,对反动派没有任何畏惧,也无所迎合,因此就能彻底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新闻如何能真实

我们的新闻工作,既然尊重事实,那末我们不但与专吃造谣饭的法西斯不同,而且与一般的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不同。只有我们,才能实行一个方针,这个方针使我们的新闻十分真实。

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也讲到怎样求得新闻成为事实的真实报道的问题。例如,最初步的新闻学,就说到每条新闻必须有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名、事实的过程与结果,新闻中有了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才算是新闻。再例如资产阶级的新闻学主张记者报道新闻时必须亲自到发生事件的地点去踏看,而且主张摄影的报道等。

资产阶级新闻学中这些主张,我们认为是对的(理由不必多讲了),但我们同时要指出,要想求得新闻十分真实,这是非常不够的,所谓新闻五要素,所谓新闻记者亲自踏看和摄影报道,还是形式的。这些形式是必要的,但如果以为这便是一切,乃是大错的。

先说“新闻五要素”。报道一件具体事实的新闻,必须要有此五要素,缺一不可,这是对的。但另一方面,有了这五要素的新闻,是否一定就是真实的呢?那就未必。解放日报上,曾经登载过一篇叫做“麻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织声”的新闻,后来查起来,那时郴县城内原来还一架纺织机都没有。去年征粮时,报上又曾登过一条消息,说延安乌阳区首先完成入仓任务,后来查明,乌阳区在延安征粮中是最落后的一个区,记者写那个消息时,入仓工作还未开始呢!上述两个,是不真实的新闻的最典型的例子。后来查出来,特务分子常常写这种不真实的新闻,想来降低解放日报的信用。但是,这些新闻,就形式而论,则五要素件件具备。

再说记者亲自踏看,这也是对的,而且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很好的值得采用的方法。但是否亲自踏面就一定可以得到真实的新闻呢?那也未必尽然。因为:

第一,记者既非参与此事内幕的人,他即使亲自踏看,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第二,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作不尽不实的报道;

第三,每件事都要记者亲自去踏看,则势必没有办法,或是记者太少,或是时间不对。

摄影报道,这是最足信任的办法,要在高度发展的技术条件下才办得到,但甚至这种报道,都还可以伪造。

由此可见,上面这些办法,都是好的,都是有用的,只要技术条件具备,派记者亲自踏看和摄影报道都应该采用的。但如果仅仅限于这些,就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还是得不到真实的新闻。

要怎样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呢?

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才能得到真实的新闻。

这种报纸,不但有自己的专业的记者,而且,更重要的(再说一遍:更重要的!)是它有

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它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就是:一方面,发动组织和教育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非专业的记者,积极的为报纸工作,向报纸报道他自己亲身参与的事实,因为他们亲身参与这些事实,而且与人民血肉相联,因此他们会报道真实的新闻;另一方面,教育专业的记者,做人民的公仆,对于那广大的与人民血肉相联的人们,要做学生又做先生。做学生,就是说,要恭敬勤劳,向他们去请教事实的真相,尊重他们用书面或口头告诉你的事实真相,以他们为师来了解事实,来检查新闻的真实性;做先生,就是在技术上帮助他们,使他们用口头或书面报告的事实,制成为完全的新闻,经过这种结合,报纸就与人民密切结合起来了。

这条路线,这个方针,就是解放日报的建设报纸的路线和方针。只有共产党的党报,才能这样建设自己的报纸,因为它有共产党的领导,而共产党乃是人民的先锋队,因为它有共产党组织可以依靠,而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共产党的基本骨干乃是与人民血肉相联的,并且是人民中最优秀的分子。

这条路线,这个方针,对于建设一个好的报纸,有头等重要性,比之讲求新闻五要素,记者亲自踏看等重要得好多倍,虽然后者还是仍须讲求而不可偏废的重要的方面。

有了这条路线,这个方针,又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和以共产党的组织为依靠,再加上忠实于人民事业的有能力的专业记者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办出一个头等的报纸,使任何资产阶级的报纸望尘莫及及,开中国报界的新纪元。

任何一个报纸不能与我们竞争,因为它们有的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反动派服务的,有的虽然要为人民服务但没有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也没有共产党这样先进的伟大的组织可以依靠。

这条路线,这个方针,我们行之一年了,结果是得到很大的成绩。现在我们还必需将它继续贯彻下去。为了以后顺利的贯彻,有三点还必须提出来谈谈;

第一点,必须赞成把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与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起来的路线,而反对那把_二者分裂开来的路线。国民党反动派,特别是那批反共特务,他们企图对新闻工作者灌输一种反动的思想,使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叫他们与人民远远的分裂开来。国民党反动派,特别是那批特务,捧新闻记者为“无冕之王”,为“先知先觉”,甚至曲解历史,说中国自有报纸以来,报纸和新闻记者就是“革命”的(其实,中国最早的现代报纸是帝国主义者办的,目的为了侵略,后来官报盛行,目的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再后来民间起来办报,其中才有些代表人民说话的报纸才是革命的,但在反动统治之下,民间的报纸反动的也很多),另一方面,则对新闻工作者施以法西斯的残酷压迫,不给新闻工作者以与人民接触的机会,不给他们以替人民说话的权利,而且用手枪和活埋,强迫新闻工作者出卖灵魂.去当法西斯特务,袁世凯、曹琨只枪毙几个记者,而国民党反动派则变本加厉,简直是要窒死全体新闻界,枪毙整个人民言论自由!他们的目的,就在于使新闻工作者形成一种“报阀”,甚至成为一群丧尽天良的特务,脱离人民,脱离现实,而还自以为是,惟我独尊,这样好甘心情愿给反动派新专制主义者当作反革命的工具使用。

第二点,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勉励自己,做人民的公仆,应知我们既不耕田,又不做工,一切由人民供养,如果我们的工作,无益于人民,反而毒害人民,那就比合虫还要可恶,比二流子还要卑劣。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是学了些新闻技术的,但万勿以此自满,看不起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做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人,却有很大的缺点,因为你对于你所报道的事实,没有感性知

识,无论如何不会像亲身参加那个工作尤其是领导那个工作的人知道得那样透彻、了解得那样亲切的。所以在你作报道的时候,你一定要去请教那亲身参加或领导这件工作的人,细细的听,好好的记,写成之后还要请他看过(或听过)和改过,写得不好就要听他的意见重新写过,以便真正求得忠于事实。

对于亲身参加或领导工作的人的投稿,要知道他们写作技术不好乃是应有的事,你的任务,是要一方面向他学,尊重他所写的事实,一方面要做他的先生或者“理发员”,帮助整理修饰。你要用最大的热情去奖掖和鼓励他们,你没有任何权利去轻视和排斥他们。

第三点,我们办党报的人,千万要有群众观点,不要有“报阀”观点。群众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这对于办报毫无例外。不错,他们是没有技术的,但技术是可以提高的,这需要长期的不倦的教育。我们既然办报,我们不尽这个责任,倒叫谁来尽这个责任呢?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还需要创造许多新的办法出来。

(原刊1943年9月1日《解放日报》)

参看《简史》299~300页,通史》(二)866~867页。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九章理论基础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理论基础:第9章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本章重点: l 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实施舆论监督 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l 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一方面也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也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也诱发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l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 媒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五项功能,都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核心受众,有边缘受众。基本组合方式: 1、信息+宣传+赢利型 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体。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属于此类型。 2、信息+赢利型 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亚类也很多。如: 一是提供各种各样全面信息的。《参考消息》《文摘报》等。 二是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等。 3、消闲+服务+赢利型 大众化通俗媒介和节目属于此。《太阳报》等。 4、知识+赢利型 我国的科技报纸属这类。 5、纯宣传型 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此类。 l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2 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估计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40年代以前早期强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魔弹论”( “靶子论”)。 第二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的中期的弱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第三阶段:70年代开始的适度效果理论,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 2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 1、心理学角: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 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 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 l 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 我国新闻事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江泽民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是: 1)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 3) 监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 4) 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5) 传播知识,提供全方位信息,做好服务工作; 6) 做好对外宣传、报道。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平衡:找到工作、生活、家庭的平衡点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平面构成与基本原理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构成的含义 平面构成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将即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体)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的训练方法。(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活动,它在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律动、推移等的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平面构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间世界的视觉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组织、各种元素之构成规律与规律之突破,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第二章点、面、线三要素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一、点 点在人们头脑中是一粒尘埃,一个分子。一个标记点在几何学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构成中是有大小、形状、位置和面积的。如人站在辽阔的海滩上就会小得像一个点,由此可以联想到一个物体在他周围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1、点与位置 一个圆点在平面上,它与平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与周围环境位置的不同,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在一个正方形平面上,一个黑圆点放在平面正中,点给人的感觉是稳定和平静。如果这个圆点向上移动就会产生力学下落的感觉。点的位置移动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会产生动感和强烈的不安定的感觉。反之将点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则给人一个非常平稳安定的感觉。 两个大小相同的点,放在平面内与底边平行的位置上,两个点会相互吸引,由于张力的作用会产生线和形的感觉。 大小不同的两个点,放在平面内平行于底边的位置上,大的点吸引小的点,人们的视觉将会从大到小移动。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约40% 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约40% 人口老龄化与退休经济学约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各计15%,共计60% 论述题,2小题,各计20%,共计40% 二、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 3、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人口与人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意义;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古典人口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我国古代人口经济关系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学理论。 (三)现代宏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西蒙·库兹涅茨、理查德·伊斯特林、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的现代宏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哈维·莱本斯坦、加里·贝克尔等建立的人口经济学的微观经济模型;人口经济学理论新发展,如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人口爆炸论;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说;增长极限论;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等。 二、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 (一)人口增长率与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人口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人口迁移的经济效益;典型的年龄结构模式;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悲观主义观点和乐观主义观点;人口变化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口数量和质量变化引起的经济效应。 (三)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现状和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城市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教育和监管问题。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新闻学概论考试资料

新闻学概论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1、新闻: 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 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 2、信息的定义: A.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B.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 立场态度等),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 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 5、舆论: A.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 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B.特点: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 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6、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局限于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传递信息,也包括 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7、新闻事业:是新闻事件采集、生产、传播以及管理机构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

性安排。 8、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必须的材料。 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 9、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要求: A.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 B.要求报道尽可能地准确,叙述尽可能地量化。 10、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和人们切身利益无多大关 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为谈资。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散文笔法)。 11、新闻学: A.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 B.研究重点:新闻媒体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C.研究内容: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D.研究范围: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12、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13、新闻价值:新闻所陈述的事情能在多大程度上切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共同兴趣) 14、新闻价值观:在长期的频繁的新闻传播收集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逐渐形成了判 断新闻价值的较为稳定的看法。这种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就是新闻价值观,即新闻价值取向。 15、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新闻学概论(复习考试重点内容)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绪论 第一节 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新闻理论)、历史(新闻史)、应用(新闻业务、媒介管理与经营)三部分。 2.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和代表性著作: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 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一章新闻活动 1.关于新闻活动的两个观点: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分析:观点1: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报纸广播电视)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交谈、短信、报告……)来相互传递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因此,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去求得发展。如:政党、企业、军事、科学、个人。 观点2:1.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才能生存下去。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其他: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整个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的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得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越大。) 2.结论:变动产生新闻(环境)关系决定需要(社会) 3.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信号)(定向)

新闻学理论

1新闻来源出处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时新闻之母。 2新闻的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徐宝黄。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新闻,广大群众预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西方实用派新闻定义迎合人性的弱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三个W,woman,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两种定义结合,1,新闻是新近发生地事实的报道。陆定一。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作用信息传递,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娱乐工具。是通过传播最新信息而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特殊手段。3新闻的特征真实新鲜(构成新闻的事实要新,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事实)及时(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新闻发生的时间与报道发表的时间差越小越好)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两重含义,1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新闻对所报道的事件人物数字思想观点等都必须准确可靠,引文,史料及背景材料准确有据)2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全面的事实。 新闻真实的三种状态1真实地概述事况2真实地陈述细节3真实阐述事实 4新闻的类别以内容分,政法,经济,娱乐,体育,社会等。以发生地分,地方全国国际。以时间性分,突发性(是对出乎人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和软新闻。硬(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政府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等等)软(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5新闻价值定义,事实所包含的能够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要素,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时最新的,在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重要性(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即事件的影响范围)显著性(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接近性(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人情味(趣味性奇闻异事无忧人情味和戏剧性能引起人民共鸣) 要素小结,任何一个事实,只要具备其时新性再加上任何一性,都有成为新闻的可能。新闻价值是一个总和标准,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也就越能引起人民的兴趣。6新闻的价值与新闻价值新闻的价值指新闻发布后的社会效果,新闻价值考虑的是新闻事实本身能否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 7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综合性1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是客观的,不以传播者的主观需要而增减,这里客观一是指事实本身确实包含这些素质二是指他能否成为新闻并为受众所关注,是由受众而非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2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队新闻的检验,能否争取衡量新闻价值,决定于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客观。 3,新闻价值是一个总和标准。向那位呢价值作为一个社会观念,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的,因此,具体判断新闻价值,不仅包括信息价值,而且包括宣传舆论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是一个总和标准。 8新闻价值的实现1新闻的生产(事实-产品)指对新闻事实的发现采集写作和编辑出版等过程,即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产品的过程。2新闻(媒介)的流通。 9新闻选择概念,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地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新闻业务的三大环节中,即新闻的生产环节---采访,写作,编辑。标准,1新闻定义(判断事实是否真实新鲜)2新闻价值(事实包含的能引起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3宣传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说明和证明传播者主张的事实,新闻的社会意义与社会效果)4新闻法则(考虑事实在法律上政治上是否允许公开传播,目的是去毒)具体流程,新闻来源——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写作排版——受众新闻价值同时——新闻法规受众反馈新闻价值 10新闻客观性含义,1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虚构和杜撰的2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新闻事实本身具有为人们所传播的必然性。新闻客观报道又称客观新闻或纯客观报道,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根据客观性原则或运用客观报道的方法(不偏不倚公正平衡报道失实而不公开发表意见)去传播新闻事实。记载进行新闻报到时做到1事实与观点分开2报道新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3力求公正平衡,使被

平面构成基础知识(理论知识)

平面构成基础知识(理论知识) 一、构成得含义 平面构成就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得平面上,按照美得视觉效果、力学得原理,进行编排与组合,它就是以理性与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得排列得方法。就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得产物。 二、平面构成就是设计得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就是运用点、线、面与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得抽象性与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得实用特点与创造力得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就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得视觉得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得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得构成技巧与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得修养与感觉,提高创作活动与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第一章平面构成中美得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平衡 1、对称:形本用对折得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得图形称为对称。它们就是等形等量得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就是具有良好得稳定感得最基本形式。 (1)轴对称“以对称为中心。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得角度得等形得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对称得图形,对称点在中心就称为中心对称。

(3)旋转对称:一个图形按照一定得 相同得角度旋转,成为放射状得图形,称 为旋转对称,旋转90度得图形,称为回 旋对称。旋转180度得图形彼此相逆, 叫逆对称,也称反转对称。 (4)移动对称:图形按照一定得距离 或按某种一定得规则乾地平行移动所得 到得图形称为移动对称。 (5)扩大对称:图形按一定得比例放 大,称为扩大对称。 2、平衡:从视觉上来指一种等量与 不等形得力得平衡状态。如均衡、适称。 平衡比对称在视觉上显得灵活、新鲜, 并富有变化得统一得美感。 二、对比、调与 1、对比:对比就是互为相反因素得 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得时候所产生得 现象,使它们各自得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运、静、刚硕、柔软,高、矮、强、 弱放在一起得形成对经。大小关系放在 起时比它们单独地放置时,大得显得更 大,小得显得更小。强弱关系放在一起时, 也会产生同样得感觉。通常在构成设计 中运用这种对比关系寻求变化与刺激,创造具有各种特性得画面效果。 2、调与:调与不就是自然发生得,就是人为得,有意识得合理配合。调与与对比就是互为相反得因素。最后在画面上要达到既有对比又有调与得统一得画面,就必须通过设计者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合理得配合才能得到调与。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合理得组合方法,以达到调与得目得。 (1)同种元素得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得不同数量得大圆形与小圆形进行有机得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但由于这种结合比较简单,因此容易显单调与平常。 (2)类似元素得组合。形状得类似。以几何形中得正方形为例,平行四边形、近似于方形得矩形、有机形得方形、比较形状接受于以上得图形均为类似形。类似还包括形状、大小多少得类似与方向、距离、速度得类似等。类似元素结合比同种元素结合更具备良好得配合条件,它既有形状得变化又有对比,并包括了较多得共同性,因此更能创造出优美直辖市得画面效果。 (3)不同元素得组合。不同形、不同质得元素,它们本身就有着强烈得区别,组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烈得对比、不调与得状况,因此为了达到调与。必须要调整它们之间得关系与彼此之间得联系,由对比向与谐转化,以达到调与统一得目得。 三、节奏、韵律 节奏与韵律就是时间艺术得用语,在音乐中就是指音乐得音色、节拍得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得规律出现,产生不同得节奏。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得重复出现产生得运动感。节奏必须就是有规律得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得变化就产生韵律。 韵律就是诗歌中常用得名词。原就是指诗歌中得声韵与律动,音得轻重、长短、高低得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在诗歌中相同音色得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得音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最新整理《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 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有哪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真实准确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读者来信。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 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 信息尽可能量化。(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 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 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影响和作用: ●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 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 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what,when,where,why.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生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陆定一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解释它,而不作任何曲解或增减。通俗一点说: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老老实实主义,这就是实事求是的主义,就是科学的主义。除了无产阶级以外,别的阶级,因为他们自己的狭隘利益,对于事物的理解是不能够彻底老老实实的,或者是干脆不老实的。只有无产阶级,由于它是最进步的生产者的阶级,能够老老实实的理解事物,按其本来面目而不加以任何曲解、任何加添或减损,不但这样,而且它能够反对一切不老实,反对一切曲解。 在新闻事业方面,我们的观点也是老老实实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我们党开始从事自己的新闻事业时,就有了的。抗战以来,党的新闻事业是大大的发展了,吸收了大批新的知识分子到这部门事业中来。吸收新的血液,乃是事业向前发展中必要的和必有的步骤。但随此以俱来的,则有事情的另一方面:抗战以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这套思想意识,这套新闻学理论,是很糊涂的,不大老老实实的,甚至是很不老老实实的,也就是不大科学的,甚至很不科学的。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 了解这套从旧社会里带来的思想意识和新闻学理论,懂得它的谬误在那里,对于我们,曾经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真正与这一套坏东西作斗争,还是解放日报去年四月改版才开始,这是在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理论是从实际中来的,与不正确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作斗争,就同时丰富了和发展了我们自己的关于新闻学的实践和理论。这一个斗争的结果,现在已经可以把它在理论上作一个初步总结,这对于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点好处的。本文的目的就在这里。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第一新闻的本源 新闻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由于对于新闻的本源理解不同,一种人对于新闻是什么,作了唯物论的解决,另一种人则作了唯心论的解决。 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因此,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中,在编辑中,都要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 新闻学理论中的唯心论,是很早就有的。唯心论者对于新闻的定义,认为新闻是某种“性质”的本身,新闻的本源乃是某种渺渺茫茫的东西。这就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中所谓“性质说”(Qualitytheofy)。最早的“性质说”认为“新闻乃是时宜性与一般性之本身”。后来,花样越来越多,代替“时宜性”“一般性”的,有所谓“普遍性”“公告性”“文艺性”“趣味性”“完整性”等等。总而言之,唯心论企图否认“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的唯物论定义,而把新闻解释为某种“性质”的本身,脱离开了某种“性质”就不成其为新闻。 这种唯心论的“性质说”其错误在那里呢?初看起来,它似乎是对的,因为不论从那一条新闻来看,都会是合于或似乎合于某一种“性质”的,例如有些新闻就有“一般性”,有些就有“趣味性”等等,而且主张新闻应有某种“性质”的人.也总能讲出一些片面的道理来的,因而,许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就会被它迷惑。但是,新闻的“性质”是从那里来的呢?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我们回答道;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来决定的。兴趣是有阶级性的,对于劳动者有兴趣的事实,写出来就成为对于劳动者有兴趣的新闻。但同一事实,剥削者看来就毫无趣味,因而这个新闻对于剥削者也就成为无兴趣的新闻。例如关于劳动英雄的新闻,就是如此。

新闻传播学考题资料

填空题 1、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消息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通讯社是现代新闻媒介的纽带,是新闻的搜集和批发组织,不断给报刊提供重大消息。 2、新闻和其他信息把全球人包围在超量的信息密度中,有害或无效信息的泛滥使受众大脑产生失衡,心理也出现不适,这统称为信息污染或信息病。 3、新闻媒介有时泛指新闻业,即新闻传播机构与记者的总称,许多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事业。实际上,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中介物,即新闻意媒、质媒和新闻机构的总和。 4、主流媒体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者称为严肃报纸,发挥引领主流人群的作用。主流媒体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 5、媒介权威是由媒介的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等要素构成的。 6、新闻事态是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表现为事实各种联系的趋向,囊括了多种事象间的动向,形成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事态链。 7、新闻属性的表达方式称为新闻范式,这是对世界的一种图式化的再现。新闻是一种图式,以一幅幅画面再现外部世界,让人们认识千姿百态的生活。 8、新闻的性质又称为新闻的本质,指从新闻与社会关系方面考察新闻表现人类生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内在属性,在深层次上回答新闻是什么的问题。新闻的性质揭示的是新闻内在的东西,即新闻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规定性,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现实观念的原料和社会的公共议题。 9、新闻的建构是由新闻的事态与意态共同完成的,新闻既是对事实的描述,又是对意义的追问。新闻构建必然包括事实建构与意义建构两部分,并用相应的手段将其呈现出来。10、新闻意态的建构是通过记者选择事实、选择角度和阐释事实实现的。记者按照事实的倾向选择重要事实,寻求和确定事实的意义,是新闻意态建构的主要出发点。 11、新闻叙事是指记者把新闻事实有层次的叙述出来,再现事实的清晰脉络,完成新闻具象化的特征,包括陈述事态层,事象层和事理层。 12、由于记者把某些因素加工到新闻中,这种普遍特征称为新闻的涵化。包括技术涵化、专业手段涵化、语言涵化和框架涵化,新闻涵化是记者的报道意图或痕迹暗藏于新闻中的现象。新闻涵化实际是媒体在新闻中有意渗透的思想,用以引导受众的观念,但又不直接地说出来,西方传播学将其称为涵化理论,有的称为教养理论或培养理论。 13、记者陈述事件使用的意化性词语,公开或暗示自己对事实的主张,称为新闻话语,包括态度话语、符号话语和高频话语。 14、新闻选择即记者在众多事实中辨别,选取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写成新闻,包括事实选择,角度选择、意义选择和价值选择。 15、新闻公正是指记者尊重报道对象的平等权利,坚持公平原则和客观立场,体现记者是非明确,褒贬持正。 名词解释 1、数字鸿沟在西方统称为“Digital Divide”,有时也叫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是指数字差距或数字分裂,又称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异,包括国家、民族、性别和代际差异,甚至还有阶层、行业、城乡和年龄差异。 2、信息超载又称信息过剩、信息超载,是指个体所收到的信息数量、阅览所耗费的时间和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 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 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作业(4×5):20% 研究报告大纲:2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50% 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 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

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复习材料 一人口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P4 1.人口经济学是主要研究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活经济发张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 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 2.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互独立性 3.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交叉性和不可分割性 4.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相对长期性 5.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广泛性 6.人口变量群与经济变量群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适应性 二积极抑制指通过贫困,饥饿,瘟疫,灾荒,战争等手段去妨碍人口的增加。马尔萨斯设想的两种行动方式,(一)与工资下降相联系的不断增加的“灾难与罪恶”(二)突发的死亡率危机使人口在一两年内大为减少。P18 预防性抑制指通过禁欲(不结婚),晚婚,不生育等手段预防人口增加,又称道德抑制。 三静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变化,仅仅分析最高生活水平和边际产量相一致时的最佳人口规模(图和分析)P25 四动态经济适度人口,是指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变革,就业变动等条件下适度人口量所发生的变化(图和分析)P27 五人口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P35 1经济对人口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的终极原因 人口增值条件和生存条件的决定因素 2 人口对经济的反作用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必然对经济起作用 人口对经济起阻碍或促进作用 人口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不能决定社会经济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六“人口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的理论P37 这一理论既是对国际社会人口和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理论在历史条件下的概括和总结 1人口问题同发展问题密不可分 2人口问题根源于发展 3人口问题是对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4人口问题是通过发展的途径获得根本解决 这一理论部仅揭示了人口问题的本质,而且指明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正确方向 七制度变迁P45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影响因素:相对价格或偏好的变化(内生因素)人口增长(外生因素) 八人口转变影响消费制度变迁的机制P69 1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人口红利 2人口转变对消费税的影响 3人口与可供消费的资源之对比关系变化引发消费制度演变 九投资与消费的关系P78 1从再生产角度看,它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投资带来的产出将为消费提供最终产品,由投资决定的产出水平和由结构制约着消费水平和结构。另一方面,消费是投资及生产的目的,投资形成的产出能否在市场上实现或出清,受制于由消费决定的市场需求的大小;而且消费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它还引发投资需求。 2 从分配角度看,它是积累和消费或储蓄和消费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