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咏yǒnɡ 怀huái 古ɡǔ

迹jì ·其qí 三sān 唐tán ɡ :杜dù 甫fǔ

群qún 山shān 万wàn 壑hè 赴fù 荆jīnɡ 门mén

,生shēnɡ 长zhǎnɡ 明mín ɡ 妃fēi 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 一yí 去qù 紫zǐ 台tái 连lián 朔shuò 漠mò ,独dú 留liú 青qīnɡ 冢zhǒnɡ 向xiàn ɡ 黄huán ɡ 昏hūn

, 画huà 图tú 省xǐnɡ 识shí 春chūn 风fēnɡ 面miàn

,环huán 佩pèi 空kōnɡ 归ɡuī 月yuè 夜yè 魂hún 。 千qiān 载zǎi 琵pí 琶pá 作zuò 胡hú 语yǔ ,分fēn 明mín ɡ 怨yuàn 恨hèn 曲qǔ 中zhōnɡ 论lùn

注zhù 解jiě

1、明mín ɡ 妃fēi :即jí 王wán ɡ 嫱qián ɡ 、王wán ɡ 昭zhāo 君jūn ,汉hàn 元yuán 帝dì 宫ɡōnɡ 人rén ,晋jìn 时shí 因yīn 避bì 司sī 马mǎ 昭zhāo 讳huì 改ɡǎi 称chēnɡ 明mín ɡ 君jūn ,后hòu 人rén 又yòu 称chēnɡ 明mín ɡ 妃fēi 。昭zhāo 君jūn 村cūn 在zài 归ɡuī 州zhōu (今jīn 湖hú 北běi 秭zǐ 归ɡuī 县xiàn )东dōnɡ 北běi 四sì 十shí 里lǐ ,与yǔ 夔kuí 州zhōu 相xiānɡ 近jìn 。

2、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还hái 留liú 下xià 生shēnɡ 长zhǎnɡ 她tā 的de 村cūn 庄zhuānɡ ,即jí 古ɡǔ 迹jì 之zhī 意yì 。

3、一yí 去qù 句jù :昭zhāo 君jūn 离lí 开kāi 汉hàn 宫ɡōnɡ ,远yuǎn 嫁jià 匈xiōnɡ 奴nú 后hòu ,从cón ɡ 此cǐ 不bú 再zài 回huí 来lái ,永yón ɡ 远yuǎn 和hé 朔shuò 漠mò 连lián 在zài 一yì 起qǐ 了le 。紫zǐ 台tái :犹yóu 紫zǐ 禁jìn ,帝dì 王wán ɡ 所suǒ 居jū 。江jiānɡ 淹yān 《恨hèn 赋fù 》:“明mín ɡ 妃fēi 去qù 时shí ,仰yǎnɡ 天tiān 太tài 息xī 。紫zǐ 台tái 稍shāo 远yuǎn ,关ɡuān 山shān 无wú 极jí 。”朔shuò 漠mò :北běi

方fānɡ 沙shā 漠mò ,指zhǐ 匈xiōnɡ 奴nú 所suǒ 居jū 之zhī 地dì 。

4、画huà 图tú 句jù :意yì 谓wèi 元yuán 帝dì 对duì 着zhe 画huà 图tú 岂qǐ 能nén ɡ 看kàn 清qīnɡ 她tā 的de 美měi 丽lì 容rón ɡ 颜yán 。

5、环huán 佩pèi 句jù :意yì 谓wèi 昭zhāo 君jūn 既jì 死sǐ 在zài 匈xiōnɡ 奴nú 不bù 得dé 归ɡuī ,只zhí

有yǒu 她tā 的de 魂hún 能nén ɡ 月yuè 夜yè 归ɡuī 来lái ,故ɡù 曰yuē “空kōnɡ 归ɡuī ”。应yīnɡ 上shàn ɡ “向xiàn ɡ 黄huán ɡ 昏hūn ”。环huán 佩pèi :妇fù 女nǚ 装zhuānɡ 饰shì 品pǐn ,指zhǐ 昭zhāo 君jūn 。 6、千qiān 载zǎi 两liǎnɡ 句jù :琵pí 琶pá 本běn 西xī 域yù 胡hú 人rén 乐yuè 器qì ,相xiānɡ 传chuán 汉hàn 武wǔ 帝dì 以yǐ 公ɡōnɡ 主zhǔ (实shí 为wéi 江jiānɡ 都dōu 王wán ɡ 女nǚ )嫁jià 西xī 域yù 乌wū 孙sūn ,公ɡōnɡ 主zhǔ 悲bēi 伤shānɡ ,胡hú 人rén 乃nǎi 于yú 马mǎ 上shàn ɡ 弹dàn 琵pí 琶pá 以yǐ 娱yú 之zhī 。因yīn 昭zhāo

君jūn 事shì 与yǔ 乌wū 孙sūn 公ɡōnɡ 主zhǔ 远yuǎn 嫁jià 有yǒu 类lèi

似sì 处chù ,故ɡù 推tuī 想xiǎnɡ 如rú 此cǐ 。又yòu 《琴qín 操cāo 》也yě 记jì 昭zhāo 君jūn 在zài 外wài ,曾cén ɡ 作zuò 怨yuàn 思sī 之zhī 歌ɡē ,后hòu 人rén 名mín ɡ 为wéi

《昭zhāo 君jūn 怨yuàn 》。作zuò 胡hú 语yǔ :琵pí 琶pá 中zhōnɡ 的dì 胡hú 音yīn 。曲qǔ 中zhōnɡ 论lùn :曲qǔ 中zhōnɡ 的dì 怨yuàn 诉sù 。

译yì 文wén

千qiān 山shān 万wàn 壑hè 逶wēi 迤yǐ

不bú 断duàn 奔bēn 赴fù 荆jīnɡ 门mén ; 此cǐ 地dì 还hái 遗yí 留liú 生shēnɡ 长zhǎnɡ 明mín ɡ 妃fēi 的de 山shān 村cūn

。 一yì 别bié 汉hàn 宫ɡōnɡ 她tā 嫁jià 到dào 北běi 方fānɡ 的de 荒huānɡ 漠mò ;

只zhǐ 留liú 下xià 青qīnɡ 冢zhǒnɡ 一yí 座zuò 面miàn 向xiàn ɡ 着zhe 黄huán ɡ 昏hūn 。

凭pín ɡ 看kàn 图tú 汉hàn 元yuán 帝dì 岂qǐ 识shí 月yuè 貌mào 花huā 容rón ɡ

? 昭zhāo 君jūn 佩pèi 带dài 玉yù 饰shì 徒tú 然rán 月yuè 夜yè 归ɡuī 魂hún 。

千qiān 载zǎi 流liú 传chuán 她tā 作zuò 的de 胡hú 音yīn 琵pí 琶pá 曲qǔ ;

曲q ǔ 中zhōnɡ 倾qīnɡ 诉sù 的de 分fēn 明mín ɡ 是shì 满mǎn 腔qiānɡ 悲bēi 愤fèn 。

赏shǎnɡ 析xī

这zhè 是shì 杜dù 甫fǔ 经jīnɡ 过ɡuò 昭zhāo 君jūn 村cūn 时shí 所suǒ 作zuò 的de 咏yǒnɡ 史shǐ 诗shī 。想xiǎnɡ

到dào 昭zhāo 君jūn 生shēnɡ 于yú 名mín ɡ 邦bānɡ

,殁mò 于yú 塞sài 外wài ,去qù 国ɡuó 之zhī 怨yuàn ,难nán 以yǐ 言yán 表biǎo

。因yīn 此cǐ ,主zhǔ 题tí 落luò 在zài “怨yuàn 恨hèn ”二èr 字zì ,“一yí 去qù ”二èr 字zì ,是shì 怨yuàn 的de 开kāi 始shǐ ,“独dú 留liú ”两liǎnɡ 字zì ,是shì 怨yuàn 的de 终zhōnɡ 结jié 。作zuò 者zhě 既jì 同tón ɡ 情qín ɡ 昭zhāo 君jūn ,也yě 感ɡán 慨kǎi 自zì 身shēn 。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咏yǒnɡ 怀huái 古ɡǔ 迹jì ·其qí 三sān 唐tán ɡ :杜dù 甫fǔ 群qún 山shān 万wàn 壑hè 赴fù 荆jīnɡ 门mén ,生shēnɡ 长zhǎnɡ 明mín ɡ 妃fēi 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 一yí 去qù 紫zǐ 台tái 连lián 朔shuò 漠mò ,独dú 留liú 青qīnɡ 冢zhǒnɡ 向xiàn ɡ 黄huán ɡ 昏hūn , 画huà 图tú 省xǐnɡ 识shí 春chūn 风fēnɡ 面miàn ,环huán 佩pèi 空kōnɡ 归ɡuī 月yuè 夜yè 魂hún 。 千qiān 载zǎi 琵pí 琶pá 作zuò 胡hú 语yǔ ,分fēn 明mín ɡ 怨yuàn 恨hèn 曲qǔ 中zhōnɡ 论lùn 。 注zhù 解jiě 1、明mín ɡ 妃fēi :即jí 王wán ɡ 嫱qián ɡ 、王wán ɡ 昭zhāo 君jūn ,汉hàn 元yuán 帝dì 宫ɡōnɡ 人rén ,晋jìn 时shí 因yīn 避bì 司sī 马mǎ 昭zhāo 讳huì 改ɡǎi 称chēnɡ 明mín ɡ 君jūn ,后hòu 人rén 又yòu 称chēnɡ 明mín ɡ 妃fēi 。昭zhāo 君jūn 村cūn 在zài 归ɡuī 州zhōu (今jīn 湖hú 北běi 秭zǐ 归ɡuī 县xiàn )东dōnɡ 北běi 四sì 十shí 里lǐ ,与yǔ 夔kuí 州zhōu 相xiānɡ 近jìn 。 2、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还hái 留liú 下xià 生shēnɡ 长zhǎnɡ 她tā 的de 村cūn 庄zhuānɡ ,即jí 古ɡǔ 迹jì 之zhī 意yì 。 3、一yí 去qù 句jù :昭zhāo 君jūn 离lí 开kāi 汉hàn 宫ɡōnɡ ,远yuǎn 嫁jià 匈xiōnɡ 奴nú 后hòu ,从cón ɡ 此cǐ 不bú 再zài 回huí 来lái ,永yón ɡ 远yuǎn 和hé 朔shuò 漠mò 连lián 在zài 一yì 起qǐ 了le 。紫zǐ 台tái :犹yóu 紫zǐ 禁jìn ,帝dì 王wán ɡ 所suǒ 居jū 。江jiānɡ 淹yān 《恨hèn 赋fù 》:“明mín ɡ 妃fēi 去qù 时shí ,仰yǎnɡ 天tiān 太tài 息xī 。紫zǐ 台tái 稍shāo 远yuǎn ,关ɡuān 山shān 无wú 极jí 。”朔shuò 漠mò :北běi 方fānɡ 沙shā 漠mò ,指zhǐ 匈xiōnɡ 奴nú 所suǒ 居jū 之zhī 地dì 。 4、画huà 图tú 句jù :意yì 谓wèi 元yuán 帝dì 对duì 着zhe 画huà 图tú 岂qǐ 能nén ɡ 看kàn 清qīnɡ 她tā 的de 美měi 丽lì 容rón ɡ 颜yán 。 5、环huán 佩pèi 句jù :意yì 谓wèi 昭zhāo 君jūn 既jì 死sǐ 在zài 匈xiōnɡ 奴nú 不bù 得dé 归ɡuī ,只zh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篇一: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hè)赴荆(jīng)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向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指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连:通,到。朔漠:北方的沙漠。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省识:旧识。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lún)。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 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语 由昭君出塞由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历史题材的咏古诗导入。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自读《咏怀古迹》(其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理解诗歌内容中寻求答案。 二.解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ppt展示) 1、这首诗题目是《咏怀古迹》,首联(起句)是否扣题来写了呢? 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接下来由明妃村引出对王昭君悲剧命运的描写。 颔联写了王昭君的怎样的命运?颈联揭示了王昭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通过关键词语、意象来分析、体会。 3、尾联如何理解? 提示:调整语序——琵琶千载作胡语,曲中分明论怨恨。(琵琶之声传千古,曲中分明在诉说着怨恨之情。) 这两句重点在说昭君的怨恨。 4、讨论:昭君在汉宫只是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她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如果说昭君的遭遇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到底是由谁一手造成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本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那么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呢? 提示:借古抒怀: 两人之间的命运相似处。 对王昭君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也以昭君自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惘。——主题 6、你们最初阅读时的疑问得到答案了吗?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吗?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答疑。

【K12学习】《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释“壑”“赴”“荆门”“尚”“明妃”。“壑”:山谷,山沟。

“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2.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3.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大家认为如何?请依据下文并结合王昭君的生平,谈谈自己的看法。(放在赏析全诗后再解决)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剧)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2.比较杜诗对昭君一生悲剧的概括与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 “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有什么不同? 《恨赋》中的描写只侧重于明妃去时悲伤与相会无期、流落绝域的感慨。而杜甫的这两句诗,由“一去”(离别)到“独留”(死去),用时间的跨度来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剧命运;由“紫台”(汉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间的跨度来表明昭君远离祖国故乡的痛苦。“连”和“向”将时间空间加以连接,强化了悲剧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 1.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3.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4.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5.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6.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7.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鉴赏】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

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二)教学难点 (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歌,都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本诗是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B.首联点出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这雄伟的山川,正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C.诗歌颔联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面两句诗形成了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D.颈联写皇帝昏庸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 1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怨恨”,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就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 _________。” ⑵杜甫的《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了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⑶《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与友人登上泰山山顶所见到的雪后美景: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15.B“‘群山万壑赴荆门’从正面描写昭君形象”错,应是侧面烘托,正面描 写是直接写昭君的形象,这里是通过山壑来表现人物,属于侧面烘托。16.①琵琶曲《昭君怨》含有一种幽怨之情;②昭君远嫁匈奴,身世凄苦, 借琵琶曲表达内心的哀怨之情;③杜甫有才能不被重用,昭君有才貌不被赏识,两人有相同的身世遭遇,杜甫借咏怀昭君抒发了内心的悲愤之情。 1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宛、甸、霰、频烦、苍、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原文、译文、鉴赏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 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ppt-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古诗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ppt|咏怀古迹其 三杜甫古诗赏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歌鉴赏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我们应该承认,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11:22 ::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其中的“落雁”说的是谁呢?【王昭君】。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后世歌颂她的诗词数不胜数,对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充满同情与赞美。那么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板书:咏怀古迹) 二、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其内容分别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课文所选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同一年,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巴东两县唐武德二年前属夔州)。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⑴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⑶环珮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珮: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⑷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诗人站在三峡西头的夔州高山之上,遥看东头地势低落的香溪,群山万壑,大江洪流奔赴荆门山,昭君就生在这万山丛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自然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此联起笔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长环境的奇秀,言外之意,只有这样的奇山秀水才能养育出王昭君这样的奇女子。用环境的雄奇来烘托人物形象的高大。也说明了在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