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10课《菱角的喜剧》教案

高一语文-第10课《菱角的喜剧》教案
高一语文-第10课《菱角的喜剧》教案

《菱角的喜剧》秦牧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2 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

3 体会口语化表达。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特点

教学手段:提问、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生平:秦牧( 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1919 年 8 月 19 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 13 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 1938 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1945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 196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 10 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

三、检查预习:

1 生字词

君臣佐使

酣然大睡

漫不经心

2 整体感知: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 , 悟到了什么道理?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四、研读

1 速读课文 1-6 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认识菱角 - 生活现象

2 朗读课文 7-12 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7 段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段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段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10段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段广泛砂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段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

3、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印证?

对比论证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

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

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

良种变劣、养猪不活

小结: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五、品味语言

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例如: 1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2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4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5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

口语:通俗自然、简洁生动

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六、总结

写作特点:

1 从构思上,从生活现象中感悟道理,并发挥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明道理。

2 从语言上,给人明快晓畅的感觉。

七、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