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自己制作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自己制作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自己制作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1、定义:指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桑代克(美国)在1903年写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什么是教学?

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基本任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教育实现“三个方面”服务。

2、双重任务:实践服务和理论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研究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三节学习中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①转变课程功能;②改变课程结构;③改革课程内容;

④改善学生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机制;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②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③转换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④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机构。

(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新”问题、知得“深”、知得“广”)

(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2、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3、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5、什么是教学风格?

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6、什么是教育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观察力

(1)什么是观察?

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感知觉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2)什么是观察力(又称“思维的知觉”)?

指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的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3)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最主要的);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敏锐性;

4、观察的系统性。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2、观察更具持久性;

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培养高中生的观察力应如何做?

①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②教给观察方法;

③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④重视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参与;⑤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同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指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

①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情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表象记忆”。

②情景记忆: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地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③语义记忆:又称“逻辑记忆”,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它在人类记忆知识中占主导作用,并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形式。

④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情绪记忆。

⑤运动记忆:以个人操作过的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的保持时间长短来分类:

①瞬时记忆: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

下来,这种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为0.25秒——2秒。

②短时记忆(记忆容量有限):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为2秒——5秒。如:边听课边做笔记就属于短时记忆。

③长时记忆(记忆容量无限度):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3、外显记忆(有意识的控制)和内隐记忆(无意识的控制)。

二、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2、有意识记忆日益占主导地位;

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思维

(一)定义:即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2、间接性。

(三)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①直观动作思维(以三岁以前的儿童为主):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②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③逻辑思维:指人运用抽象思维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其中,词语是工具,逻辑是方法。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①经验思维:指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如,学前儿童都会凭借他们的经验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植物”“鸟是会飞的动物”等。

②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一问题。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①直觉思维:指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②分析思维:指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结论的过程。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①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如学生在考试时对试题的思考和回答常用的思维。

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①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

②创造思维:指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成果。

(四)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批判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敏捷性;

5、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形式)。

二、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越;

在提问方面,中学生比小学生①提问趋于探究性;②提问具有开拓性;③提问具有批判性。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初中阶段更突出)

1、思维的深刻性和表面性共存;

2、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四节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想象

(一)表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二)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三)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具有预见性、方向性。

※二、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P53页)

第三章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情感发展

一、什么是情感

1、定义: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行为反应与认识的自我体验。

?情绪和情感统称感情,情绪指感情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二、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2、情感两极性明显;

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步稳定;

①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步提高;

②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性的性质;

③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第二节中学会的早恋问题

1、何为早恋?

就是过早的谈恋爱,在不适宜谈恋爱的时候来谈恋爱。所谓过早,就是指远远低于法定结婚年龄。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2、性信息的广泛转播;

3、性教育的忽视;

4、学生的个人原因。

二、中学生的早恋特点

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

2、大胆的特点;

3、成人化的特点;

4、舆论宽容的特点;

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

6、发展迅速、变化快;

7、相互感染;

8、自我显示。

三、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一、什么是意志

1、定义: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二、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自觉性提高;②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③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④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第二节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1、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理想教育结合,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3、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的高度。(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定义

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个性的完整性;

6、个性的积极性。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

?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个性的特点:①不平衡性;②极端性和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外显性)①独立意识受到阻碍;②自主性受到忽视或妨碍;③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④有对抗性倾向。

(内显性)①态度强硬,举止粗暴;②漠不关心,冷淡相对;③反抗的迁移性。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③内向性和表现型共存。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①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②朋友的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③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⑤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①烦恼突然增多;②孤独;③压抑。

(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③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⑤有较强的自尊心;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第二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指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2、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言行一致);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三节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价值观

1、定义:指个人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容尺度。

(二)价值观的构成

1、价值目标;

2、价值手段;

3、价值评价。

(三)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二、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

2、中学生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虑;

3、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但实际行为与观念有些差距;

4、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明显有表现;

5、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

6、中学生喜欢外国电影的比例远高于国产电影,原因主要是摄影技术和故事情节吸引人;

7、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8、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

9、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

10、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

11、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

?四个基本特点:①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兼顾;②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③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④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三、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一)定义: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创造力的构成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智能和优良个性品质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创造力的水平。

(三)创造力的特征:

1、变通性;

2、流畅性;

3、独特性。

二、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1、应付考试、片面最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三、培养中学生的创作力

1、教育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3、创设合适的环境;(应满足三个以下条件)

①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②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③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4、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①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②利用文字途径,引导想象;

③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5、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问题情境;

6、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7、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8、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9、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10、考试模拟综合化;

11、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什么是智能

(一)智能的定义:就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

二、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

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思维有了预计性;

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

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

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

三、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家庭结构;

2、家庭中的危险因素;

3、家长教育方式。

(二)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1、以思想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

2、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

3、以“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4、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智能。

第六节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品德

(一)品德的定义: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基础);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手段)

二、中学生品德的形成

(一)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道德意识)

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世界观开始萌芽;(道德意识)

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道德情感)

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特性增强;

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

(二)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知、情、行)

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

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

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的稳定性。

三、中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不良品德的含义: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不良道德行为的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因素;

2、消极的情绪体验;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

4、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5、不良行为习惯;

6、道德意志薄弱;

7、心理发展的特点。

(三)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6、合理运用惩罚。

第六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动机指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目的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二、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兴趣

1、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

(二)成就动机

阿特金森(美国)的成就动机模式:T=M?P?I,T指人的行为趋势,M指行动者的主观愿望,P指行动者对成功的期望值,I指成功的可能性。

(三)归因

由威纳于1972年提出,所谓“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四)“交往”动机

三、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育,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第二节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

2.、学生的认知结构;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定势。

(二)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征;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节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一、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内因:

1、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3、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二)外因:

1,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2、教师的教学方法。

①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

②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③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④扩大关键特征。

二、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育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育,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教育。

三、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

四、影响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

第五节中学生的学习策略问题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二、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的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

用。

第六节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一、什么是考试焦虑

指一种比较复杂的情绪现象,在一定的应试情况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二、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准备;

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三、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1、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2、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的结果;

3、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二节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1、建立班集体目标时,应注意:

①目标结构要有层次感;

②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③班级目标既要适度,又要有激励作用;

④班级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抓主要矛盾,解决班集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以使班集体尽快步入正轨。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班干部的选拔;

1、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

2、是非界限比较明确;

3、能够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

4、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某一些方面的特长;

5、在同学们中有威信和一定的号召力。

(二)班干部的培养;

1、大胆使用,精心培养;

2、要严格要求,任人唯贤;

3、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度,努力发现和培养新的积极分子。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通过讨论、评议等形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表扬和批评等手段,树立班级正气;

4、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作用。

四、树立良好的班风

1、班级成员要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勤奋好学,有朝气;

2、有正确的班级舆论,有正面典型;

3、全体学生能够严格遵守纪律;

4、全班同学团结一致;

5、全体学生都要有适度的自尊心、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争创一流的戒心和信心;

6、全班同学都要有自制的习惯。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及意义

?什么是班级活动?

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集体形成的基础、发展的催化剂。

?班级活动的意义

1、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二)开展班集体活动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6、易操作性原则。

(三)开展班集体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制订活动计划;

2、落实组织准备工作;

3、处理活动中的偶发事件;

4、活动总结。

※第八章中学生课堂教育心理

※第一节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一、什么是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

二、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与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集中(首要目标);

2、认知活动积极(基本标志);

3、师生情感和谐融洽(重要特征)。

三、影响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学效能感;

2、教学能力;

3、课堂调控;

4、管理方式;

5、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

1、学习态度与动机;

2、学习方式;

(三)环境及其他因素

1、班级文化;

2、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法;

3、师生关系。

※四、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选择、简答题)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

(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1、敏锐的观察力;2、注意分配能力;3、教育机智。)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二节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

1、新旧知识相联系;

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3、简洁明了;

4、新颖有趣味,具有悬念。

(二)课堂教学导入的技巧

1、直接式;

2、温故知新式;

3、实验式;

4、联系实际;

5、故事式;

6、因势利导式;

7、激趣式;

8、设问式。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

1、音量适中;

2、语速适度;

3、抑扬顿挫;

4、流畅自然;

5、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

1、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

2、亲切热情,礼貌文雅;

3、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

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2、课堂提问要讲求新颖;

3、课堂提问要讲求逻辑性;

4、课堂提问要重视诱导性;

5、把握好提问的数量、难易度;

6、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

7、提问对象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

(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精心设计问题;

2、把握发问时机;

3、善于启发诱导;

五、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

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

(一)课堂教学机智的要求

1、实时调整教学内容;

2、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3、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

1、趁热加工法;

2、冷却处理法;

3、以静寓动发;

4、幽默法;

5、诱导法。

六、课堂教学结束的艺术

(一)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

1、首尾照应,紧扣中心;

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二)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

1、归纳法;

2、概括中心式;

3、比较法;

4、激发情感法;

5、发散法;

6、联系巩固法;

7、活动操作式。

第九章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226页)

※第二节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

2、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1、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2、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3、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4、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

※第四节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一、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1、求知的需要;

2、交往是需要;

3、情感的宣泄;

4、休闲娱乐;

5、好奇心理;

6、自我表现。

二、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隧道;

3、自我形成;

4、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二)消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思维方式;

3、道德意识;

4、网络成瘾。

三、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1、家庭引导;

2、学校教育;

3、社会控制。

※第十章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指一个人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即认知明确、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对于环境及相关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以应对生活、学习、供需和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三)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四)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

※第五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问答题)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二)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一)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三)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学会赞美他人;

(二)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四、注意教学中的心理卫生

(一)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二)抓紧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

辅导的内容;

(三)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五)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十一章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健康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点。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主要表现)

1、热爱自己的工作;

2、关爱学生;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主要表现)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进课堂,迁怒与学生;

3、能冷静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

4、克制对优等生偏爱的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生活。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三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端正认知;二、调适情感;三、改变行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基本得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就是基本得情绪分类?( )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嫉妒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得心理状况就是( )。 A.主动得放松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得振动频率就是( )赫兹。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得就是行为主义创始人( )。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华生 D.维果茨基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得就是( )。 A.感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1~2 B.20~3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得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D.超限抑制 8.马斯洛得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得最高层次就是( )得需要。 A.归属与爱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9.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得,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与“怎么做”问题得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有得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她人得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得性格类型属于( )。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1.智商得计算公式就是( )。 A.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C.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l00% D.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 -100 12.在( )状态里,人得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得意识 B.白日梦 C.自动化得意识 D.睡眠 13.学生得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与( )。 A.知识迁移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巩固 14.从迁移得观点来瞧,“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案例 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 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 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 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 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 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 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 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 找出证据和证人。 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 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 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Ⅸ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Ⅸ 单选题-1 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维系于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提出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马斯洛 D.罗杰斯 【答案】D 【解析】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了解情况。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机能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促进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相互理解、真诚、信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应然状态。故本题选D。 单选题-2 公司制企业能够克服出资者个人知识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限制,其原因在于实行了<>相分离的制度。 A.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 B.企业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 C.企业经营权与使用权 D.企业所有权与收益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章公司制的作用。公司制以法人财产权为中介,实行了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按原定计划了经营人才的选择领域,强化了经理人员的决策地位和管理职能,从而克服了出资者个人知识能力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限制。 单选题-3 以下对取得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应具备的条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 B.法定代表人通过二级资质培训机构的相关安全生产和相关安全评价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 C.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D.设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过程控制负责人 【答案】A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取得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的条件。《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取得乙级资质的条件包括:<1>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2>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具有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3>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4>有16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其中一级安全评价师20%以上、二级安全评价师30%以上。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有与其申报业务能力相适应的专业能力。<5>法定代表人通过二级资质培训机构的相关安全生产和相关安全评价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6>设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过程控制负责人。专职技术负责人有二级以上安全评价师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具有与所申报业务相适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单选题-4 下列费用中不属于工程前期费用的是______。 A.监理费 B.可行性分析、论证费 C.造价评估费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5347(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是() 单项选择题 A、格式塔效应 B、艾宾浩斯效应 C、马斯洛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 单项选择题 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 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单项选择题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4:加涅于1969年与其同事一起第一次正式提出下列哪一选项的概念()单项选择题 A、教育心理学 B、教学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联结心理学 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 多项选择题 A、反馈过程 B、学习过程 C、教学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E、相互作用过程 6:考试时,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符合遗忘的()理论。 单项选择题 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7: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的进行的评定是() 单项选择题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论文式评价 8: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需要的是() 单项选择题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9: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7.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6161(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程序教学的关键是()。 单项选择题 A、教师的良好指导 B、有好的教材 C、编制出好的程序 D、有良好的教学管理 2: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 多项选择题 A、直观动作思维 B、发散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E、抽象逻辑思维 3:基于某种特定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相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是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常模参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4: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分期的理论,11~15岁儿童处于() 单项选择题 A、感觉运动阶段 B、思想准备阶段 C、思维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5: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 单项选择题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6:针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的原则有() 多项选择题 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7:以“发生认识论”为其理论核心的心理学家是() 单项选择题 A、皮亚杰 B、霍尔 C、洛克 D、斯金纳 8: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曾被称为符号一格式塔学习理论或期待学说,现在一般称之为信号学习理论或() 单项选择题 A、符号学习理论 B、发现学习理论 C、同化学习理论 D、以上都不是 9: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

的学者是() 单项选择题 A、皮亚杰 B、艾里克森 C、柯尔柏格 D、希尔加德 10: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判断题 对 错 11: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 多项选择题 A、应激性反应 B、情绪性反应 C、理智性反应 D、激情反应 E、人格的变化 12: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卷2916(Word版)

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心理学》通关试题每日练 1:()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单项选择题 A、模式图 B、网络关系图 C、系统结构图 D、组织策略 2:1924年,我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把西方教育心理学引进我国,作者是() 单项选择题 A、蔡元培 B、廖世承 C、陈鹤琴 D、朱智贤 3: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是提高教学时间效益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判断题 对 错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单项选择题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多项选择题 A、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 B、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C、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D、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E、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6:以下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是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自我反省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7: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如()。 多项选择题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8:从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单项选择题 A、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B、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C、间接动机和长远动机 D、直接动机和短近动机 9:社会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判断题 对 错

10:直观的方法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 判断题 对 错 1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单项选择题 A、反例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12:周围神经系统分为植物性神经、脑神经和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A、交感神经 B、副交感神经 C、脊髓 D、脊神经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 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究法 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专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观察是有目,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

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1,根据类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时间长短)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5,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项活动做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时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点;1,概括性2,间接性 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中学生早恋原因;1,性生理发育的提前2,性信息的广泛传播3,性教育的忽视4,学生个人原因 中学生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藏,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8,自我显示。 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1,早恋弊多于利2,引导男女间正常交往3,加强性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讲话,总是出现发抖、脸红、声音发颤甚至口吃,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的现象。这种心理症状属于()。 A.抑郁症 B.强迫症 C.焦虑症 D.恐惧症 3.方老师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好几所学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研究 B.个案实验 C.描述性研究 D.实验室实验 4.江珊同学每周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小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他这种行为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反省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5.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联结学习论 B.结构学习论 C.认知学习论 D.建构学习论 6.在英语学习中,某同学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这种现象属于()。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遗忘 7.学生在遇到有多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时,有些人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 B.冲动型 C.场依存型 D.沉思型 8.学生先学会了“电脑”的概念,然后再学习“笔记本电脑”这一概念,这种学习过程属于()。

A.总括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组合学习 9.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属于()。 A.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论 B.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C.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11.一般对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这体现的是()。 A.正迁移 B.水平迁移 C.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 12.“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的西方谚语说明在心理辅导中,我们要做到()。 A.遵循发展性原则

山东省2010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真题(中学部分) (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下面所列能够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的学生要素有()。 A.年龄差异 B.性别差异 C.社会文化差异 D.已有认知结构差异 E.学习方式差异 2.桑代克通过研究发现,动物的学习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A.准备律 B.反馈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E.惩罚律 3.以下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成分的是()。 A.自省智力 B.空间智力 c.社交智力 D.情绪智力 E.体能智力 4.一般来说,元认知策略可分为()。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视策略 E.调节策略

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以下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的有()。A.打排球 B.自由体操 C.汽车驾驶 D.游泳 E.跳水 6.班里上自习课,老师不在教室,很多学生都在“乱吵乱闹”,就连平时比较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也不例外。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解释为()。 A.模仿 B.服从 C.去个性化 D.从众 E.认同 7.依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态度 E.运动技能 8.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A.直接近景性动机 B.直接远景性动机 C.直接近期性动机 D.间接近景性动机 E.间接远景性动机 9.与心智技能相比,操作技能的特点为()。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执行具有外显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小抄) 如果一个人喜欢富有创造性地、有安排、有计划的解决问题,凡事乐于自己制定规则,喜欢以自己的做事方式行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喜欢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喜欢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喜欢基于创造性和建构性计划的活动,则这个人的思维风格属于()。 A.自由开放型 B.保守拘谨型 B.主动独立型 D.被动执行型 E.分析评判型【正确答案】:C 第2 题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主要表现在()。A.课前指导 B.课堂教学过程 B.课后评价 D.课时计划 E.学年计划【正确答案】:BCD 第3 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要解决的矛盾是()。 A.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 B.勤奋感对自卑感的矛盾 B.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矛盾 D.自主对羞怯、怀疑的矛盾 E.亲密对孤独的矛盾【正确答案】:C 第4 题现有的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有()。 A.桑代克的联结说 B.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B.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D.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E.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正确答案】:ABCDE 第5 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依据是学习的()。 A.准备率 B.练习率 B.效果率 D.刺激 E.条件反射【正确答案】:C 第6 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获得知识 B.习得学习方法 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D.建立知识系统 E.了解新生事物【正确答案】:C 第7 题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元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 A.焦虑症 B.抑郁症 B.强迫症 D.恐怖症 E.性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正确答案】:B 第8 题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是()。 A.学习需要 B.动机归因 B.成就动机 D.学习动机 E.自我效能感【正确答案】:E 第9 题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B.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正确答案】:ABC 第10 题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眼)和ba11 后学习eyeba11 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 B.负迁移 B.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E.正迁移【正确答案】:E 第11 题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 B.情 B.意 D.行 E.态度【正确答案】:ABD 1 第12 题原认知知识包括()。 A.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D.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E.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正确答案】:ABCDE 1 第13 题创造性地培养,常用方法有()。 A.提供具有创造性地榜样 B.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E.推测与假设训练【正确答案】:BCDE 1 第14 题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顺序是()。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B.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原型操作、原型定向 E.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正确答案】:E 1 第15 题在操作形式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一体化称为()。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B.操作熟练 D.原型定向 E.原型内化【正确答案】:B 1 第16 题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 A.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