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xxx镇位于郑州市南35公里,紧邻新郑市区,东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5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107国道、郑新公路、新密铁路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镇区穿境而过,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镇域人口3.4万人。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经济持续攀升。xx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0.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404万元,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6家,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生物制品、轮胎制造、食品加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个体、

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商贸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浴池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较完善的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集中供热、供水、排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实现配套,完成了xxx大道、中兴大道、裴李岗路、华瑞路的拓宽改造及西气东输镇区段工程,通过了省重点镇、省卫生镇的考核验收。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各项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xxx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污染较为突出的时期。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如水泥、纺织、化工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主要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仍将扩大,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二)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自给率低,所需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要从外地运入,煤、水、电等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

(三)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受生活污水影响,镇域内黄水河污染较严重。受水泥厂影响,镇区空气质量一直不高。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

(四)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具有我镇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xx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1、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生态化的新农村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

第二篇: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xxx镇位于郑州市南35公里,紧邻新郑市区,东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5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107国道、郑新公路、新密铁路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镇区穿境而过,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镇域人口3.4万人。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

公里,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

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经济持续攀升。xx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0.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404万元,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6家,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生物制品、轮胎制造、食品加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商贸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浴池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较完善的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集中供热、供水、排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实现配套,完成了xxx大道、中兴大道、裴李岗路、华瑞路的拓宽改造及西气东输镇区段工程,通过了省重点镇、省卫生镇的考核验收。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各项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xxx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污染较为突出的时期。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如水泥、纺织、化工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主要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仍将扩大,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二)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能源自给率低,所需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要从外地运入,煤、水、电等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

(三)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受生活污水影响,镇域内黄水河污染较严重。受水泥厂影响,镇区空气质量一直不高。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

(四)土壤污染较为突出

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具有我镇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

(二)发展目标

到xx年,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三)发展重点

1、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生态化的新农村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

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2、发展循环型工业,营造清洁生产环境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化工、建材、纺织、钢铁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生产的生态功能。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扶持技术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工业企业的清洁化生产。

3、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健康城镇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优

化城镇布局,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轻环境压力,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城镇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住宅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暖、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

推广新型能源。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新建住宅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并预留热水器管道。配套设施门窗要尽可能地适合自然光照明,减少电力照明。

第三篇:乡镇循环经济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自然概况

镇位于郑州市南35公里,紧邻新郑市区,东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5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8公里,107国道、郑新公路、新密铁路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镇区穿境而过,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全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59个村民组,镇域人口万人。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1、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0亩,养殖业健康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生产呈现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其它各业的发展,花卉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的悄

然兴起,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新特点,为建设生态型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工业经济持续攀升。工业生产总值达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404万元,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36家,初步形成了以医药化工、生物制品、轮胎制造、食品加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确立了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商贸园区建设工程,形成了商贸、餐饮、娱乐、美容、健身、浴池的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较完善的消费场所。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容镇貌明显改观。确立了镇区新的建设规划,集中供热、供水、排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实现配套,完成了大道、中兴大道、裴李岗路、华瑞路的拓宽改造及西气东输镇区段工程,通过了省重点镇、省卫生镇的考核验收。

5、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了《科教兴镇意见》,“普九”成果不断巩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现已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教育体系。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防疫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各项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

式有待转变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污染较为突出的时期。一些污染较重的行业,如水泥、纺织、化工等,在很长时间内还将保持主要产业的地位,生产规模仍将扩大,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自给率低,所需的煤炭等一次性能源要从外地运入,煤、水、电等能源消耗总量逐年递增。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受生活污水影响,镇域内黄水河污染较严重。受水泥厂影响,镇区空气质量一直不高。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土壤污染较为突出农业生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污染日趋严重。

三、循环经济规划设想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我们进一步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具有我镇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镇实际,提出如下规划: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

态保护型社会。发展目标

到,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工程。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要有明显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发展重点

1、发展循环型农业,建设生态化的新农村

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轮作复种或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

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2、发展循环型工业,营造清洁生产环境

以产品结构的绿色化为核[那一世.。//.找文章,到那一世.]心,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化工、建材、纺织、钢铁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大力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与研制开发,通过产品的绿色升级换

代,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具有循环型工业特点的零排放工业园区建设;以冶金、建材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重点扶持有益于社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产业建设,改善提升工业生产的生态功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扶持技术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着力研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无废少废工艺,废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工业企业的清洁化生产。

3、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健康城镇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优化城镇布局,集中建设基础设施,减轻环境压力,逐步形成大中小配套、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住宅。住宅的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采暖、保温以及节约资源的需要,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广粉煤灰、建筑垃圾等废弃物生产的再生砖。

推广新型能源。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新建住宅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屋顶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并预留热水器管道。配套设施门窗要尽可能地适合自然光照明,减少电力照明。

第四篇:广饶县发展循环经济调研报告广饶县关于对循环经济立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关

于开展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鲁经信函字[xx]132号)以及市经信委《关于做好循环经济立法调研的通知》通知要求,广饶县就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始终坚持以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契机,以调结构、转方式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循环经济“1115”工程,重点培育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突出抓好减量化,加快发展再制造、资源化、环保、新资源四大产业,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努力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引导企业试点,加快构建小循环。

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我县全力推进循环经济“1115”工程,着力培育1个循环经济乡镇、1个循环经济园区、15个循环经济企业,这些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小循环,其中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正和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集团、山东华星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金岭集团是我县致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之一,靠技术创新赢得主动,上优势项目占得先机,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延伸产业链。该企业推行的热电联产→电解原盐→

氯碱产品→氯碱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苯胺、有机硅,热电联产的粉煤灰、炉渣→新型建材产品循环经济链条,年可节能0.65万吨标准煤,产品深加工增加直接经济效益达1500万元。

(二)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中循环。

近几年,我县重点培育了石油化工循环链条、造纸循环链条、盐化工循环链条、橡胶轮胎循环链条、海水利用循环链条、发电循环链条、纺织循环链条、农林废弃物循环链条等8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8大循环经济链条,我县组织上报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有10个列入市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年可节标准煤24.8万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三)统筹规划,完善区域大循环。

广饶县经济开发区作为我县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入园项目选择上,坚持凡是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园,努力引导企业引进具有“补链”作用的项目,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实现园区内企业共生耦合、资源共享的代

谢生态链。县经济开发区针对链条中的缺失环节,抓绿色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重点抓好轮胎、纺织、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太阳能等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相互吃配、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食物链”。

(四)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

在循环型企业和经济园区建设基础上,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积极推广产业间的循环技术链接,大力促进一、

二、三产业间的生产循环,积极促成搬迁企业与工业园区内企业相衔接,形成新的产业链网,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模式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目前,全县共有2万农户建设了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并配套改造了厨房、厕所和圈舍;88处养殖小区建设了50立方米中型沼气池;6处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了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工业方面扎实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约矿产资源,大力提升全社会循环经济水平。

二、开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宣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尚需加强;二是经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职能分工上不够明确,工作中容易出现职能交叉。

三、关于对循环经济立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建议将循环经济宣传纳入教育体系,从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将循环经济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

参与能力。

(二)明确责任分工。一是成立市循环经济发展领导机构,加强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综合决策、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二是明确相关单位职责,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避免循环经济工作在经信、环保部门出现职能交叉,主管部门不明确的情况。

(三)搞好发展规划。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着手编制全省、市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节水、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四)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财政扶持方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对一些循环经济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广饶县作为全市第一批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下一步将以本次调研为契机,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继续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评价

指标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报告循环经济产业调研报告

循环经济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实现我市“1331”工程的重要支撑,对促进老河口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壮大支柱产业规模,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意义深远。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基地,我市

循环经济主要企业都聚集于此。为此,我们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重点开展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整个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控制面积11.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总投资23亿元,有效提供工业用地15000亩。规划区范围西起梨花大道,东至外环路,北起经济开发区交界,南止汉十高速公路。

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老河口循环经济产业园将重点发展汽车拆解、废旧电子回收、废钢再利用、废旧轮胎再利用等再生贵金属、再生纤维等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以及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再制造、轮胎翻新等再制造产业。横向延伸发展资源利用及节能环保领域的装备、材料、药剂及产品制造等产业,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活太阳能热水器、发电机组设备生产新能源产业。配套发展物流、金融、环保、科研、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以湖北楚凯冶金有限公司为龙头,截至目前已有楚凯冶金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占地140亩的“年处理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利用项目”;襄阳楚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占地100亩的“年处理200万台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利用项目”;湖北业茂再生资料有限公司投资3.6亿元,占地150亩的“年回收30万吨废钢再利用及500万台(套)汽车轮毂制造项目”;湖北铭航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占地100亩的“水地热能源利用项目”等10家企业12个项目入驻发展,经营形势喜人。xx年,循环经济产业园被湖北省商务厅认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

利用基地,园区项目建设将得到国家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

二、问题及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是现代社会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符合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报告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一个地方能否跨越式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抢抓机遇、构建起既能促进经济短期快速发展,又能保持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各地方发展的时间不长,它的资源、环境约束甚至投资规模要求都不十分强,对老河口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水、电较为丰富,而且公铁水空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的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产业比发展传统经济产业有更明显的优势。新一届市委把循环经济产业列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有几个重要认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思考一是整个产业现有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

一、二个企业的事情,而是必须要有一批同业共同发展。当然,在起步的初期,必须要有几个支柱式的企业起带动、示范作用,但后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企业的跟进。在这方面,老河口已经有了几个重点骨干企业,如老河口的湖北楚凯冶金20万吨废旧铅酸蓄电池再利用、襄阳楚德200万台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利用项目、湖北业茂30万吨废钢再利用及500万台(套)汽车轮毂制造项目、湖北铭航

水地热能源利用项目。但企业数量还比较少,生产环节比较单一,生产规模还不大,还没有能够何使企业集群起来发展,形成专业化分工的格局,使其上下游生产企业成为完整的生产链条。

在发展企业集群方面,谷城的作法很值得学习。他们以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骆驼集团为龙头,网罗铭鸿、盛旺等企业,推动铅资源循环利用。目前,金洋公司每年“吃”进5500万只废旧蓄电池,“吐”出25万吨铅合金,相当于节约250万吨原生铅矿。他们以金洋公司、美亚达公司为龙头,网罗县外2家企业,推动铝资源循环利用。他们以湖北三环车桥、三环锻造公司为龙头,网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00多家,推动钢铁资源循环利用。正是由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使相关产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发展上了台阶。谷城xx年,再生资源产业实现产值3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既然市委把发展循环经济做为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我们就应当从产业发展的整体来规划,努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物资供应、生产加工与市场销售体系的尽快形成。在河谷组群中,工作目标也就更为明确,引进相关商家无论是为老河口还是为谷城企业发展服务,我们都应当积极支持,促其尽快形成规模、产生效益、带动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类型太少,覆盖的行业太窄。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某些行业的工作,而是应当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大力推广运用的。目前发展循环经济似乎成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等有限的几个工业部门的专利。当然在发展的初期这些是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要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