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浅谈一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摘要:评价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目标明确,教法得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键字:宽松和谐、全员发展、学以致用、五实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课程改革新理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

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以此为根据确定教学的容量、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消化、吸收。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堂好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节好课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

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等等。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不算是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四、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

一堂好课,应该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课程标准上曾经指出:“教师应视差异为正常,不能强求学生取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企图让所有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现实的。教师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性,并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同时,对于学有潜力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在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收获。

只有面向全体,教学中多边互动,尊重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参与面广了,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达成。

五、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动脑、动口、动手;乐于争论、讨论、辩论,思维积极,发言踊跃,学习兴趣浓,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有效利用40分钟,学得轻松愉快,有序、和谐,积极性高。

在课堂上,学生思维要真正地活跃起来,我们老师要站在学生思维的更高一点点处,构成“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的”,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一环深一环,一环比一环思维活跃。在认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激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有没有变化,有没有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些也是上一堂好课所必须考虑的。

一堂好课还要看在更好地促进、更好地落实课标的前提下,是否既学会了本课的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到课外的东西,落实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六、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绣腿,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一堂好课,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一种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进步,以愉悦满意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宽容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满意的情绪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

和谐——一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转)

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的语文课,这个问题,恐怕一时间难有尽善尽美的答案。我们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和谐的。和谐具体表现在几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上。

一、“实”与“活”的统一。

“实”指真实、朴实、扎实。时至今日,很多公开课简直成了表演课,教学活动走样了、变味了,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语文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语文课,它是教师和学生情智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生命意义的沟通,“他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语文课。从本质上说真实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真实的学会学习过程和真实的学会做人的过程。朴实的语文课表现在教师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又能抓住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好教材,上出真切朴实的语文课,而不是迷信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缤纷多彩的教学法。扎实的语文课是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教师语言准确、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板书设计简洁、提纲挈领,教师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活”不单是气氛活跃,应体现在活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发展渠道,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帮助学生建构灵活的学法体系,要活化教学形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二、语文形式与文章内容的统一。

语文的标点、字词、句子、语气、修辞、写法等语文形式是理解语文内涵的通道。只有掌握语文的形式,明白为什么用这词而不用那词,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知道文章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如果撇开语文形式去片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语文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只能是短时记忆,而非理解。

三、“读”与“写”的统一。

忽视语文形式而片面理解文章内容的直接后果就是写作水平的低下。读写结合是老话题了,但从目前不同级别的教学大赛、观摩课、示范课来看,还有旧事重提的必要。语文阅读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文本中隐匿了许多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发掘并加以有效的利用,那么单凭每学期的几篇大作文是很难提高学

生的写作水平的。因此,应从文本中探寻写作的素材、激发写作的兴趣、总结写作的方法、模仿作家的语言、品味优美的语句。只有充分利用文本,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动”与“静”的统一。

语文课堂上的“动”形式多样,问与答、读与写、说与演、讨论与交流,不一而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人却把合作学习简化为讨论,以为讨论才能体现师生互动。一堂课你言我语,七嘴八舌,气氛活跃,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冲击。这里忽视一点就是语文阅读本质上是学习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的真诚的交流。对文本的解读需要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和宁静的阅读心境。潜心研读、静静阅读,方能“过心”,因为语文阅读,“过耳”重要,“过心”更重要。

总之,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和谐的,和谐的语文课应该是克服了极端化倾向的语文要素的有机统一。

经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教学内容要“实”,即要有具体而实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常说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知道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要培养的能力、或所要进行的情感熏陶。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实在、目标的明确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还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教师在正确地把握、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的知识、能力或着重培养的某种情感。所谓难点,一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二是指教师针对平时学生的情况而确定的需要着力突破的知识障碍。没有重点的课也不是一节好课。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知识、解疑问难上,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语文课堂不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去认知,去识记,去思维,去想象、联想、体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 另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不成功的。教师如果一味采用“灌、抱、喂”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没得到确立和尊重的课堂教学,也绝对不可能是一节有效率的课。

第四,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虽说“教无定法”,但那是指任何教学都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紧张的和有效的生成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强调,教学方法只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提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也欢迎,但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气氛的活跃而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所谓的“方法”,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一节语文课的标准

1、教材把握要准。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课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每一节课都有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考纲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寻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这样才能够化多为少,重点突出。

2、题目选择要精。题不在多,而在于精,所选试题既能体现教学目标又能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本例题与习题上狠下功夫,仔细研究、认真揣摩。恰当的对其作变式和延伸,使其发挥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的效果。有必要时也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课外的营养剂。

3、教学方法要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保障。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每节课课都有其独特性,教师应根据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分组讨论法、竞争发言法、错题展示法等等,旨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4、课堂气氛要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用风趣幽默、形象生动且富于智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其二,教师要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探索性活动,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5、学生活动要充分。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6、学生思维量要大。一节好课,不在于你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及一节课中学生思维量的多少。要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更好的驾驭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好课不容易,让我们行动起来,运用智慧的头脑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课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