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突然,大多在出血症状发作前1~3周前有感染病史。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ITP起病隐匿,以中青年女性多见。ITP出血常常是紫癜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紫癜通常分布不均、出血多位于血液瘀滞部位或负重区域的皮肤,皮损压之不退色,粘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及血尿。急性型ITP病情多为自限性,一般4~6周。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急性型发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甚至低于10×109/L,慢性型常为30~80×109/L,血小板体积常增大,评价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一般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而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红系或粒系通常正常。大部分ITP病人的血小板或血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的抗体。

ITP可伴随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之为Evans综合症,此时红细胞Coombs试验通常称阳性反应。儿童患者常呈急性发病,与感染有关。本综合征的血小板减少可先于溶血或同时或季候出现,多数先出现血小板减少,随后发生免疫性溶血。慢性Evans综合症对切脾治疗反应性差,单纯的ITP切脾治疗效果明显优于Evans综合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五连征为特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和发热。多见于30~40岁左右的成人。血象可见红细胞异常表现有微血管病性红细胞破坏,血涂片检查室红细胞嗜多色性,点彩样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与贫血程度平行。绝大部分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小板多低于50×109/L,可有中度白细胞减少或周围出现不成熟粒细胞。以血管内溶血为特征,结合珠蛋白浓度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骨髓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巨核细胞数目增加。凝血筛选试验正常,血浆vWF测定显示异常分子量的vWF存在。常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试验异常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与受累细胞系的减少及其程度有关。患者多有中至重度贫血,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出现发生,严重粒缺可发生深度感染。有出血倾向。再障罕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血象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而三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色素性,也可为大细胞性。骨髓象穿刺特点是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早期细胞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非造血细胞增多,恒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优于骨髓穿刺。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范可尼贫血(Fanoni anemia)——先天性再障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有多样的肢体和(或)器官畸形和进行性骨髓衰竭。血象表现为一系至三系减少,在全血细胞减少前先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的减少。贫血多为正细胞性,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病态造血的特征,非造血细胞增多。染色体断裂试验室本病的诊断性检查。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乏力、头晕、苍白、心悸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约半数患者有肝和或脾肿大。睡眠后出现血红蛋白尿是本病的典型表现。重者尿色呈酱油或红葡萄酒样,伴胸骨后痛、腰腹部痛及发热,持续1~2天。轻者仅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尿多以清晨为重。患者有血栓形成倾向。感染常见,可见出血。血象多呈严重贫血,常呈正常细胞型或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增多不明显,粒细胞通常减少,血小板多为中至重度减少,约半数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半数以上乘三系细胞增生活跃象,尤以红系造血旺盛。尿隐血阳性,多数患者尿铁血黄素试验(Rous test)呈持续性阳性。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中有两项阳性,可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原发性MDS多为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变现为出血,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出现出血。周围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也可为一系或二系减少。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早期细胞增多,出现病态造血为特点。RAEB可伴有肝脾肿大。

急性白血病——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骼和关节痛,可出现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中枢神经系统及睾丸可出现白血病细胞浸软。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白血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

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

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一起病突然,大多在岀血症状发作前1?3周前有感染病史。急性型ITP多见于 儿童,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等前驱症状。慢性ITP起病隐匿,以中青年女性多见。ITP岀血常常是紫 癜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紫癜通常分布不均、岀血多位于血液瘀滞部位或负重区域的皮肤,皮损压之不退色,粘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及血尿。急性型ITP病情多为自限性,一般4?6 周。除非有明显的大量出血,一般不伴有贫血。ITP病人无脾大。外周血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急性型发 作期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X109/L,甚至低于1O X1O9/L,慢性型常为30?8 0X109/L,血小板体积常增大,评价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与分类一般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而凝血机制及纤溶机制正常。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红系或粒系通常正常。大部分ITP病人的血小板或血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的抗体。 ITP可伴随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之为Evans综合症,此时红细胞Coombs试验通常称阳性反应。 儿童患者常呈急性发病,与感染有关。本综合征的血小板减少可先于溶血或同时或季候岀现,多数先岀现 血小板减少,随后发生免疫性溶血。慢性Evans综合症对切脾治疗反应性差,单纯的ITP切脾治疗效果明 显优于Evans综合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典型的五连征为特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和发热。多见于3O~4O岁左右的成人。血象可见红细胞异常表现有微血管病性红 细胞破坏,血涂片检查室红细胞嗜多色性,点彩样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与贫血程度平行。绝大部分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OOg/L,血小板多低于5O X1O9/L,可有中度白细胞减少或 周围岀现不成熟粒细胞。以血管内溶血为特征,结合珠蛋白浓度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骨髓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巨核细胞数目增加。凝血筛选试验正常,血浆vWF测定显示异常分子量的vWF存在。 常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试验异常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一临床表现与受累细胞系的减少及其程度有关。患者多有中至重度贫血,粒细胞减少易发生感染岀现发生,严重粒缺可发生深度感染。有岀血倾向。再障罕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血象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而三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色素性,也可为大细胞性。骨髓象穿刺特点是脂肪滴增多,骨髓颗粒减少。早期细胞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非造血细胞增多,恒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活检优于骨髓穿刺。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和有效造血面积均减少。 范可尼贫血(Fanoni anemia )――先天性再障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有多样的肢体和(或)器官畸形和进行性骨髓衰竭。血象表现为一系至三系减少,在全血细胞减少前先有血小板和(或)白细胞的减少。贫血多为正细胞性,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见病态造血的特征,非造血细胞增多。染色体断裂试验室本病的诊断性检查。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一一发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乏力、头晕、苍白、心悸等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表现。约半数患者有肝和或脾肿大。睡眠后岀现血红蛋白尿是本病的典型表现。重者尿色呈酱油或红葡萄酒样,伴胸骨后痛、腰腹部痛及发热,持续1?2天。轻者仅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尿多以清晨为重。患者有 血栓形成倾向。感染常见,可见出血。血象多呈严重贫血,常呈正常细胞型或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增多不明显,粒细胞通常减少,血小板多为中至重度减少,约半数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半数以上乘三系细胞增生活跃象,尤以红系造血旺盛。尿隐血阳性,多数患者尿铁血黄素试验( Rous test )呈持续性阳性。蔗糖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中有两项阳性,可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一一原发性MDS多为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变现为出血,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出现出血。周围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也可为一系或二系减少。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早期细胞增多,出现病态造血为特点。RAEB可伴有肝脾肿大。 急性白血病一一淋巴结和肝脾肿大,骨骼和关节痛,可岀现眼球突岀、复视或失明。中枢神经系统及睾丸可出现白血病细胞浸软。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白血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可见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西药列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乌拉莫司汀用于谩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对翟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用小剂量可以维持较长的缓解期。还用于章样真菌病、具住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伊米苷酶(依米格西酶)如同阿糖苷酶一样,本品适用于确诊为Ⅱ型高歇氏病患者。高歇氏病主要症状是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肝、脾肿大。本品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恶病质和缩小肝和脾肿大的程度与阿糖苷酶相类似。 克拉屈滨注射液(艾博定)用于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临场上表现为贫血、嗜中性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养血饮片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胶囊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颗粒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可君片用于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升血小板胶囊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斑。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症见:全身瘀点或瘀斑,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见鼻衄,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益固脱。主治:气虚、阳虚所致胸痹、怔忡;咳喘;放化疗后气虚血亏术后体虚;阳虚水肿、尿频;胃疼、泄泻;痹症;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酸软、阳痿;劂脱及各种慢性病见有阳虚(气虚)症状者等。适应症:各型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心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血液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概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 bocytope nia,ITP)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骨髓相对正常 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小板减少性(血小板数<100X 10/L )出血性疾病。既往 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 nic purpura) 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 ne throm bocytope nic purpura), 目前国际儿童ITP工作组已经 建议使用“immune(免疫性)"以强调本病由免疫介 导而发病,避免使用特发性(idiopathic);由于许多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无出血体征, 紫癫(purpu⑻也被取消,故目前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 ni a)' 。 ITP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两类:原发性 ITP(primary ITP) 是指暂未找到特殊致病原因的单纯 性血小板减少;继发性ITP (sec on dary ITP )是指除了 原发性ITP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继发性ITP包括药物诱导、狼疮相关性以及继 发性ITP ( HIV相关性、HCV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关性)等。此处特指原发性ITP。 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3~6岁为高发年龄; 年幼儿中以男性为主、学龄期男女发病相同、年长儿 以女性居多。冬春季高发、夏秋季为发病低谷。 【病因及发病机制】早在1950年William Har- riglon给自己注射了慢性ITP患者血液引起自身出现 了免疫性血小板下降,从此ITP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 开。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人们了解到了免疫失耐 受(immune failure toleranee) 即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 原性物质时从无应答状态改变为异常应答的免疫状 态,是其发病机制。虽然免疫提呈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ITP机制,异常T细胞扩增可能是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医好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医好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 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红枣中含有芦丁,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9升一300109升血小板减少的中药方,枣皮容易滞留在肠道中不易排出,占血液体积的03,孕期吃红枣的注意事项,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0109升L很常见,一般认为血小板在50109L 时易伴自发出血,因为红枣会造成血糖升高,在20109L时常有较明显自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按其发生机理有生成减少,某些药物和病毒感染只选择性抑制骨髓巨核细胞而诱发血小板减少另外放射、化疗、肿瘤或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等在引起全血细胞生成减少的情况下使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药物免疫性和某些自身免疫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血小板消耗过多分布异常,常由于巨大脾脏扣押引起,因此吃枣时应吐枣皮。 血小板减少的中药方

血小板偏低要及时引起重视,除了出血外,特别是上述提到的部分病也是很凶险的,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大有益处。如果有这方面的疾病,红枣是一种容易变质,应积极重视治疗,孕妇产生不好的影响。 方一加味犀角地黄汤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多食红枣可起到养血安神,紫草10克知母10克,这主要是因为孕期的女性对铁的需求比怀孕前增加近4倍,沙参10克,红枣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由于孕妇饮食中铁的含量低,板蓝根15克,特别是对于治疗孕妇心神不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能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方源谭家兴方。 方二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商陆(先煎3小时)20克,不妨在平日的汤或粥中加点红枣同食,墓头回23克,仙鹤草30克,侧柏叶15克,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生黄芪120克生地6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服,日I剂分2次服。 功能补气培脾活血化瘀。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破伤风的个案护理 【摘要】通过一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护理,探讨破伤风相关的临床护理措施。 【关键词】破伤风;护理 【】 破伤风系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引起局部及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或抽搐的为15%~40%。随着国内外对重型破伤风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护理观念的不断加强,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病史摘要 患者杨玉琴,女 41岁,,因“左脚底铁钉刺伤8天,张口困难1天”入院。8天前因家中建房不慎踩到废弃铁钉,当时直接穿透鞋底,铁钉拔出后出血较多,未注意刺入铁钉深度,立即于当地卫生室进行碘伏消毒,并于口服消炎药及输液治疗,未予肌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具体治疗不祥)。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张口困难,伴肩背部紧绷绷感,不能进食、说话,病程中出现2次黑朦,持续数秒恢复,过程中意识清楚。无呼吸困难、憋喘,无抽搐、晕厥、角弓反张,无寒战、高热,无胸闷、心悸,无头昏头痛,无恶心、呕吐,我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无咳嗽、咳痰。就诊于仁怀市人民医院肌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建议转上级医院,遂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

科,并予双氧水清创包扎、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多部位肌注等急救处理,以“左足铁钉刺伤并感染”收入综合ICU2病区。入院查体:℃;P125次/分;R40次/分;BP115/70mmHg,spo2 98%。入院后治疗以流质饮食,一级护理,下病危,心电监护,嘱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抽搐情况;积极抗破伤风、抗感染:青霉素320wu ivgtt q8h;镇静、解痉:安定针 10mg im,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完善相关检验等治疗为主,经积极治疗15d后,病情明显好转,目前继续治疗中。 既往史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否认“伤寒、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疫苗接种史不祥,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初步诊断: 破伤风 依据:1)患者8天前有明确左脚低铁钉刺伤史,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张口困难,伴牙关紧闭、肩背部紧绷感。于当地诊所未予双氧 水清洗及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等处理。 2)查体:急性面容,口唇无发绀,张口受限一横指,左足敷料干燥在位,左足底局部青紫,轻度肿胀,穿刺部位见约1cm切口,武渗血,渗液及流脓,作足趾感觉、血运可,无角弓反张 鉴别诊断:

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主要有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酗酒,巨幼细胞贫血,某些骨髓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我也曾是一位血小板疾病患者,在得病之初不仅翻看了很多书籍,还找了很多医院的权威专家,也算是久病成医吧,不仅对于血小板常识比较了解,对于用药及治疗更是深有体会,尤其是一些西药吃了很多,但血小板一直很低,最低的时候只有20多,要靠去医院输小板维持生命,说真的当时很害怕,但没有办法西药一直升不了血小板,后来一个亲戚给我寄过来【康髓诺】汤药,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血小板从20多到50多再到100多,最后逐渐恢复正常,现在不仅不用去医院输血小板了,而且血象一直很稳定,身体各方面也都恢复健康了,以前免疫力低三天两头生病,现在连个感冒都不得。。那么,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

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 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 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血小板显著减少,伴有皮肤粘膜紫癜,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血小板减少症的致死病因。 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所在冬、春季节发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 成人急性期少见,常与药物、感冒、劳累有关,病情比小儿严重,起病急骤,可有发热。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 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也常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总之,血小板减少症常见危害大,因此要重视预防血小板减少症的措施,积极防治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血小板减少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血小板减少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血液科 病症体征:皮肤紫癜,血尿,血象异常,血小板减少 疾病介绍: 什么是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所引起的病症,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 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 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 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 血小板减少症有什么症状?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可从以下八点进行了解: 一、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 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二、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教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尔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 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三、出凝血性疾病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 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 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 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 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入可只表现为血小板 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常规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得护理常规 【定义】 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得出血性疾病。 【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T、P、R、BP),神志变化。 2、出血情况得监测:应注意观察病人出血得发生、发展或消退情况。 3、出血部位、范围与出血量。 4、血小板计数。 5、用药后得观察,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6、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血小板计数在30×109~40×109/L 以上者,如出血不重,可适当活动,避免外伤;血小板在30×109~40×109/L以下者,即使不出血也应减少活动,出血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平静。 2、预防与避免加重出血 避免造成身体损伤得一切因素,如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禁用牙签剔牙或用硬毛牙刷刷牙,避免扑打。衣着应宽松。忌玩锐利玩具,限制剧烈活动。尽量减少肌肉注射。禁食坚硬与多刺得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脑出血:血小板低于20-30×109/L要嘱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通便、镇咳与使用抗生素以免引起颅内高压 3、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出血部位观察皮肤瘀点(斑)变化与出血量、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监测血小板、出血时间等、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与及时处理。 4、用药护理

向患者说明药物得不良反应与指导自我观察,说明在减量、停药后可以逐渐消失,以免病人担忧。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约5-6周时易出现库欣综合征,指导患者饭后服药,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加强个人卫生,防治各种感染。 输血及成分输血得护理: ●输血前认真核对,控制输注速度 ●血小板取回后应尽快输入,每袋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新鲜血浆于采集后6小时输完 5、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患儿病室应与感染病室分开。注意保持出血部位清洁。协助家长做好患儿得生活护理,特别就是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个人卫生。 【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本病得防治知识,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技术操作可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不合作,烦躁哭闹,而使出血加重。故应关心安慰患儿,向其讲明道理,以取得合作。 2、饮食指导 饮食:根据病情可选用含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流食、半流食或普食。可进肉、蛋、禽、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等;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3、休息、活动指导 慢性病人适当活动,预防各种外伤;血小板在50×109/L以下时,不要做强体力活动。 4、用药指导 1)服药期间不与感染患儿接触,去公共场所时戴口罩,避免感冒,以防加

一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个案护理

一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个案护理 一、相关知识 1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产科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合并症,妊娠期的发病率为1‰~3‰,如果诊断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产时、产后大出血和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妊娠可导致ITP病情恶化,或使处于缓解期的患者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妊娠合并ITP多为慢性型,表现多为常规检查发现的无症状性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有轻微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青紫、淤斑等。脾脏可有肿大。 3治疗: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只有当严重血小板减少未获缓解,在妊娠12周前需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需考虑终止妊娠。根据患者的孕期和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应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静脉用丙球蛋白。治疗无效并有严重出血倾向者,可在中孕期行脾切除术。不主张输注血小板,只有在血小板重度减低且有出血倾向,为防止重要脏器出血(如脑出血),或分娩时,才输注血小板。分娩有特殊的危险,包括:分娩时出血或手术中出血,需提升血小板到相对安全的范围,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二、病例介绍姓名:000 出生地:安徽省阜阳市 性别:女住址:—— 年龄:29岁 婚否:已婚入院时间:2019-8-17 民族:汉记录时间:2019-8-17 职业:职员病史陈述者:孕妇本人 主诉:孕39月+2.发现血小板减少7+月 现病史:孕妇平素月经不规则,15岁,4天/30-180天,末次月经。不详,据孕早期超声推算未次月经:2018-11-15,预产期: 2019-08-22。有早孕反应,自孕1+月出现,持续至孕3+月好转,无孕早期病毒感染、服用感冒药物史、放射线接触史、其他有害物接触史。在外院及我院产前检查11次,孕早期建册时查血常规示:血小板90*109/L,建议定期复查:。于临泉县中医院定期产检血常规示:血小板波动在56-61*109/L后建议就诊我院,07-20首次就诊我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61*109/L建议血液内科就诊,嘱氨肽素5片TID口服应用,未见明显改善,2019-08-11我院复查血常规示血小板58*109/L。停经18周自觉胎动至今:孕期于000人民医院行无创DNA筛查示:低风险。未行胎儿中孕结构筛查。临泉县中医院行糖尿病筛查示未见明显异常。孕晚期无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皮肤骚痒、乏力、无四肢抽搐。无心慌、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孕期有齿龈出血史,无鼻衄、无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问题较多,逐一回答如下: 1.血小板减少症能治愈吗? 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属于原发性(即没有白血病等其它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中多数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儿童、急性发病患者。 2.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形成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种抗体结合于血小板上,就会使血小板在脾脏内的破坏增加,寿命缩短,使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总体数量下降。 3.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为什么一感冒就会血小板减少? 该病(ITP)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容易在感冒或其它感染后发作。 4.出院后孩子仍在口服地塞米松片,副作用较大,还有其他更好的措施吗?虽然ITP治疗选择很多,但首选仍然是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病情控制后即逐渐减量,直到停药。 5.如果想进一步检查,需要检查哪些项目,有必要先做骨髓穿刺吗? 从该患儿治疗效果看,糖皮质激素疗效很好,比较符合ITP的临床表现,不必做骨髓穿刺。 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 1.常见于儿童; 2.起病急骤,大多在1周以内; 3.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 (二)治疗目标 1.尽量使血小板上升到安全水平(≥30×109/L)。 2.控制出血症状。 (三)推荐方案 中医治疗合西药免疫治疗及支持治疗。推荐方案类别: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四)西医治疗原则和目的 1.避免外伤、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 2.采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等急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症状、体征、血小板计数。 (五)中医治疗方案 1.辨证治疗 急性、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虚失摄三个证型为常见。其中血热妄行证多见于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阴虚火旺及脾虚失摄证多见于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热妄行:以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 板兰根、栀子、生地黄、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玄参。 阴虚火旺:以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为主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宁络。常用药物有生地黄、 黄柏、龟甲、知母、旱莲草、侧柏叶、茜草根、牡丹皮。 脾虚失摄:以起病缓慢,紫斑色暗淡,多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 大枣、丹参、三七、桃仁、红花等。 2.中成药治疗 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功用:清热解毒,镇静安神。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血康胶囊:每片含生药2g,每次6片,每日3~4次(小儿酌减),用药45~60天。功用:清热凉血。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以上药物以西医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起辅助作用。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分析 血小板是形态不规则的小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3微米。由骨髓巨核细胞的细胞分隔而成。巨核细胞逐渐成熟,胞浆增大,出现颗粒,最后断裂形成血小板。长期以来它被认为是细胞碎片,现已证明是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循环中血小板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30万个,生活约10天,但其中约1/4有生理功能,其余的可能为衰老的无活性者。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网状内皮系统中破坏。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组成。血小板中存在着许多与肌动蛋白的聚合,交联成束或膜连结相关的蛋白质。血小板有多种细胞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颗粒成分,如α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溶酶体(λ颗粒)。血小板有两种特有的膜系统,即开放管道系统(ocs)和致密管道系统(DTS)。血小板膜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往往连接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支链而成为糖蛋白,正常循环中的血小板不能与血浆纤原结合,只有当血小板被活化时才能与维血浆纤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这一控制功能对于机体保持正常血流,只在必要时发挥止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防止出血;并能嵌在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并有修复作用,当组织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 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常见于以下情况和疾病: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导致血小板降低的一个非病理的重要因素是由于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抽血操作不当导致的血小板聚集。EDTAK2做为抗凝剂,使得血液不凝固并保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体积形态不发生改变,从而进行血细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理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理 正常人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个,如果低于这个数则可以叫做是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身体一经碰撞就会出现淤青,如果血小板的数量低于五十的话就会有皮下出血的情况,以下是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理的介绍。 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是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也可能有其它的原因,血小板低的成因有: 1、是体内生产血小板不足,如骨髓出现问题,病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导致骨髓损坏,血癌(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等; 2、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一般最常见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过低的一般症状是皮下及黏膜部位如鼻、口腔牙齿容易流血,而关节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血小板过低的情况可通过验血验出,若病人于短时间内病情恶化致死,有可能是血癌所致。若及时发现,则可提供适当的治疗,病况或不至于恶化。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着不同。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85%以上病例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部分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即成为伊文氏(Evans)综合征。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种相当多。如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

血小板低的原因

血小板低的原因 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哪些?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那么,血小板低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处,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释放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物质,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血小板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 一、血小板低的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二、血小板低怎么办? 1、心理治疗 有些血小板减少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时,情绪会非常低落、焦虑。然而这种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的恢复,所以为了帮助患者更快的治愈疾病,一定要保持心情的愉悦。 2、一般治疗 急性病人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卧床休息,应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腔黏膜损伤。 3、输新鲜血或血小板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血小板减少得原因有哪些? 1、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得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得患者有出血倾向,有得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 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臣幼贫得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2、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就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得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3、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得出血性疾病。冀兆魁专家表示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得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一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4、脾脏病引起得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下,体内1/3得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如门脉高压症、高雪氏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得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得时间内,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可能同时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得因素。

5、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就是因病毒、细菌或其她感染所致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1)、病毒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得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2)、细菌感染: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败血症,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伤寒、结核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总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如有明确得感染征象,要考虑该病,原发感染控制后,则血小板恢复。 出凝血性疾病有哪些?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得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得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得表现,也可能就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冀兆魁专家表示以上两种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们先对紫癜性疾病有个大概了解:紫癜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管性紫癜和血小板性紫癜,血管性是由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性紫癜则是由血小板疾病所致,是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1、血小板生成减少,比如再障、白血病等,2、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脾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抗血小板抗体,因此又称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以来,认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因而称之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来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有识别自身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才发现ITP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所以实际上应该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为适合),是因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儿童发病多为急性型,成人ITP多为慢性型。 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血小板减少及寿命缩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细菌或病毒与急性型ITP的发病关系非常密切,但非直接关系,免疫因素可能是参与ITP发病的重要原因,急性ITP患者常有上感病史以及慢性ITP常因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提示ITP发病与感染密切相关。 2、免疫因素:多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将ITP患者血浆输给健康受试者可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所以我们考虑自身抗体形成后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可能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3、肝、脾的作用: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场所,肝脾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对血小板有吞噬和清除及血小板滞留作用。 4、其他:如慢性ITP常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可能参与ITP发病。 二、临床表现: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 ?鼻出血鼻出血(epistaxis)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偶有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后者称之为借道鼻出血。 ?便血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 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 “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单位细胞数减少或缺乏的症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症,通常 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作用的生化物质)攻击自身的血小板所 致。某些急性感染是造成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服用某种药物(如磺胺、有 机砷、奎尼丁等)治疗别的疾病,在短时间内输血太多(如在动大手术期 间),或发生异常出血和凝血,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症紫瘢是较常见的一种。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常被认为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检查的典型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结缔组织病、脾功能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试题

2019年第六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得护理 一、A1 1、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致死得主要原因就是 A、发热 B、贫血 C、颅内出血 D、失血性休克 E、感染 2、可成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唯一临床症状得就是 A、皮肤出血 B、月经量过多 C、贫血 D、轻度脾大 E、鼻出血 3、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错误得就是 A、出血停止后,即可停药 B、复发时再应用仍有效 C、开始时剂量宜大 D、血小板值接近正常后,用药维持数月 E、就是治疗本病得首选药物 4、由免疫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得出血性疾病就是 A、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ITP D、营养性贫血 E、红细胞增多症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确诊意义得就是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可见巨大畸形血小板 C、出血时间延长 D、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6、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青年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7、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得临床表现不包括 A、儿童多见 B、常有发热

C、皮肤黏膜出血 D、便血、尿血 E、关节痛 二、A2 1、患者女性,30岁。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显示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6、8×109/L,血小板15×109/L,该患者最大得危险就是 A、贫血 B、继发感染 C、颅内出血 D、心衰 E、牙龈出血 2、患者,女性,44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不妥得指导就是 A、为病人介绍本病得有关知识 B、告知病人应遵医嘱坚持服药 C、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小板 D、应禁止活动减少外伤得发生 E、患病期间不宜使用阿司匹林 3、王某,女性,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年。目前血小板计数下降为15×109/L,护士对其进行护理时,最应警惕得表现就是 A、发热 B、咳嗽 C、肛周疼痛 D、剧烈头痛 E、皮肤出血点增多 4、患者女,28岁,印刷厂彩印车间工人。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半个月后好转出院,护士进行出院前得健康指导时,错误得就是 A、必须调换工种 B、坚持饭后服药 C、避免到人多聚集得地方 D、注意自我病情监测 E、若无新发出血可自行停药 5、某女性青年反复出现皮肤瘀点,并有鼻衄、月经过多,近来出现贫血、脾大,错误得护理措施就是 A、适当限制活动 B、预防各种创伤 C、尽量减少肌肉注射 D、保持鼻黏膜湿润,清除鼻腔内血痂 E、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渣、易消化饮食 6、患儿女,1岁,因急进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治疗,医嘱监测血小板得最主要目得就是 A、及早识别颅内出血得发生 B、及早识别皮肤出血 C、及早识别黏膜出血 D、及早发现药物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