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导入:

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二、作者介绍:

三、全剧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四、整体感知:

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本文概括为哪几幅画?试各用四个字为画面拟小标题,分别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

明确: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大家层次划分比较准确,通过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和刚才大家的阅读,我们知道崔张二人是历经痛苦磨难才得以结合,崔莺莺没想到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你能用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崔莺莺的感受吗?

参考:哀愁、悲痛、伤心、绝望、挂念、惦记、担心……

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怎样的愁?具体的说它包含了莺莺的哪几种复杂情感?(学生讨论回答)

有情人离别之痛、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逼上路之怨、对前途未卜之忧、对情人漂泊天涯之念,借莺莺的词说应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五、《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主人公那种离愁别恨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有关表达离愁的诗文,但是能够称得上千古绝唱的唯独王实甫的《西厢记》。而古典诗文的鉴赏又是高考必备的一项,所以下面我们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一方面来看看王实甫究竟有什么法宝,使《西厢记》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来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六、鉴赏课文: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部分——送别途中,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角色安排:夫人:XXX,长老:XXX,旦:XXX,红娘:XXX

分析鉴赏:

(1)意象:碧云天、黄叶、西风、大雁、枫林

(2)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秋意盎然、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拉开距离、天各一方)

天上四物:天,云,风,雁(飘渺不定如相思)

地上四物:地,花,叶,人(凋零无依的无奈)【端正好】前四句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诗词名句?这些意象都与什么季节和情感有关?结合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诗文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一种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明月让人思乡,浮云让人想到漂泊的游子,松让人联想到桀骜不屈的人等。此四句选择的四个具体意象,不是作者随便写来,而是为了体现崔莺莺的情的。四个具体的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典型的深秋画面,而秋至于离别之人,更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恰如柳永所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四句虽然不着一个情字,但情以蕴含到这些景色之中。这四个意象饱含着崔莺莺面对离别的那种烦恼、痛苦和悲伤的心理。

“晓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夸张)此句景与情有何关系?因醉而变红的霜林与崔莺莺的情感有何关系?(霜林的红是崔莺莺的泪染的)这样,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使得自然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一种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端正好】中作者为了表达崔莺莺面对离别的那种愁苦心境所使用的方法:

1、选取典型意象并营造意境。

2、寓情与景,情景交融。

3、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

(柳、长亭、酒、泪、秋)

3、你在本折唱词中,还找到了哪些意象是用来营造离别之自然环境的?

云天黄花北雁西风霜林寒烟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全是秋天之特有的景,以这些来营造“离愁别绪”这些冷色调的东西入境,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大家分析一下【滚绣球】一曲,看看作者为了表达情感是否也使用了这些方法?思考讨论交流。

1、意象的选取:柳丝,表别离的意象

2、情景交融:为了能够和张生多相聚一刻,崔莺莺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人的马,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这些不可能实现的痴幻意愿,更加突出了崔莺莺不忍分别的心情。

3、修辞手法:“听……减了玉肌”,对偶夸张的运用,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离别之苦对崔莺莺的折磨。

除此之外,【滚绣球】与【端正好】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之处?

【端正好】用的是寓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而【滚绣球】则有直抒胸臆之处。

通过对【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如下:

1、分析揣摩典型意象及意境

2、认真品味抒情方式

3、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能忽略

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归纳的几点结论来分析一下【一煞】和【收尾】两曲。

问题:

1、【一煞】和【收尾】勾勒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参考: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几句写出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参考:“青山……遮蔽”从视觉的角度写在张走后崔莺莺依然怅然痴立,极目远送的情态,流露出其欲见不能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同样做到了情景交融。

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3、请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两个方面鉴赏“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

参考: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泪: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夸张地把崔莺莺的愁装在了车上。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不着痕迹。

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重爱珍情【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鄙视功名(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利禄【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

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

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小结:在【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典型的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两幅萧瑟、凄凉的深秋离别图景;恰当的修辞方法及触景生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表达了让崔莺莺肝肠寸断的离愁。通过对本文首尾两部分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长亭送别》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的一些原因。不知大家有收获否。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

六、课外鉴赏提高:

(一)、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

参考: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通过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写出了怎样的离别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

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回顾:意境分析法

思路引导: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传了什么情?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同时,有能力的同学还应关注表达方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与炼字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示例,【朝天子】

赏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表现了女主人公忧愁而茶饭不思的心情。因为即将与丈夫分离,而将玉醅看似水,从侧面烘托出人物巨大的苦恼烦闷。而“泠泠”两字也很好地表现人物心中的那份悲凉。另外一句“一递一声长叹气”,“一递一声”指的是一声接一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焦虑和苦闷,而“长”字则体现了这份别离的愁绪连绵不断。

(赏析重在“析”字上,如何把感受到用言语分析出来)

●改写成现代散文或散文诗

一句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飘荡的人生旅程就如一壶酒,再加入了相思泪,这真实难以入喉。如今只为了虚名微利,这对鸳鸯便要天各一方。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女子在一帘红帐下凝眉、叹息,茶饭不思,日益消瘦。只能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聊以自慰,抑或她连自慰的力量都没有,这魂牵梦绕的思念让人白头,它是一种孤单的寂寞,只有沉淀的心情,空白的思绪,蔓延的惆怅。

【耍孩儿】

/今宵何处染风尘?/无语莺歌花红泪/司马青衫未足贵/疏桐暮杉/劳燕分飞纵酒一杯/难化尽/千里独悲/谁道是红烛泪垂/蜡炬成灰? /相思碎/今夜独酌影空对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苹果Iphone X上市,似乎让▲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行业呈现▲的姿态。对于一般不熟悉该型号手机的用户,一时难以▲真假。 A.折服欣欣向荣分辨 B.蛰伏生机勃勃分辨 C.蛰伏欣欣向荣分辩 D.折服生机勃勃分辩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月亮变化无常,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C.旧记载有细长如指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D.蛇的报复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的代价,以余生的残疾补偿它受到破坏的几秒钟。 3.下列诗句中,填入元代萨都剌的《彭城杂咏》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城下黄河去不回,四山依旧画屏开。▲,▲。 A.无人会得登临意,独上将军戏马台。 B.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C.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D.江山信美因人胜,萸菊逢辰满意开。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堪称俄国知识分子的卓异代表。 ▲,▲,▲。▲,▲,▲,他的怜悯心和同情心是超乎寻常的。别尔嘉耶夫在另外一本书里说,这些知识分子所体现的俄罗斯灵魂,“永远为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这是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 ①他对痛苦有极特殊的感受力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课外阅读】《长亭送别》曲词鉴赏 【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玉骢”是指张生骑的青白色的马;“倩”,是请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阳光。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就是慢慢的意思。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两句是说,刚逃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钏”就是带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长亭”是古代设立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这三句是说,莺莺刚听见一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来了;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下来了。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这段曲词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铺设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这段曲词,比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等所有这些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对莺莺内心活动的刻画,不是依仗苍白空泛的言词,而是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首饰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真实,细腻动人。 【叨叨令】这段曲词,先是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心中非常难过、闷气;进而又说无心梳妆打扮,从今后只能用昏睡和哭泣来熬度时光。紧接着,是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就是怎么不的意思;“也么哥”是曲词中的衬字,没有实在的含义。这两句叠句是说:怎么不烦闷死人啊?怎么不烦闷死人啊?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所以最后只好叮嘱张生:“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惶惶的寄。”这里的“索”,是必须、应该的意思;“惶惶”,匆忙、赶紧的意思。这两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本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元杂剧有关常识、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 (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 【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 【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在酒席上,张生斜着身子坐着,愁眉紧蹙,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住汪汪的眼泪而不敢流出来,恐怕被人发现知道。我偷看了一眼张生,又赶紧把头低下,长长地叹气,假装着是在整理自己的衣服。 【幺篇】虽然以后结成好配偶,无奈眼前这种时候,怎不令人伤心?我此时心里面呆,脑儿昏,从昨晚到今天,腰围消瘦了一围。 (夫人说)小姐斟酒!(丫环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长长地叹气,说)请喝酒! 【上小楼】成亲的欢乐还没有实现,离别的愁苦又接着来了。想着我和情郎前晚幽会,昨晚成亲,今天就要分离。我深深地尝够了这几天的相思滋味,却原来这种离别情意比相思更苦十倍。 【幺篇】年轻啊轻易远别,情薄啊容易抛弃。完全不想想两人腿儿相互挨着,脸儿相互依偎,手儿相互协携。你与我父亲崔宰相做女婿,妻子荣华丈夫可以显贵,但求咱们做一枝并头莲花,远胜于考上状元。 (夫人说)丫环红娘斟酒!(丫环红娘斟酒)(莺莺唱) 【满庭芳】摆酒席太急,两人对面相看一会,立刻就要别离。(想在张生高举酒食敬他,以尽为妻之礼)如果不是酒席间母亲在座,子女应当忌避不得亲近,我有心想要和他相爱相敬。虽然是相聚相守一时半刻,也算是夫妻俩共桌饮食。只能眼底留意,白传情,想起其中,真的离别后又当如何呢?差点自己真要化成望夫石了。 (丫环红娘说)姐姐没有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吧。(莺莺说)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饭菜,我吃着,感觉就好象土和泥一样。假如真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的滋味(泥土都不如啊)。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doc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为您整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教学设计 【--爱情祝福语】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案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反思一: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信心不足,个性的东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反思二: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反思三: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整合成的三个问题,没有体现坡度,它们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联系,因而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卡壳现象,教学环节过渡不自然;我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说实在的,我没有预料到学生的预习是这样的深入,以致于我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把它阐释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篇一: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 语文作文范文】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文题目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 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选自《庄子?达生》 论专注 苍鹰专注于翱翔,最终一飞冲天;江水专注于流淌,最终奔腾入海;小树专注于成长,最终高达参天。 自然界的真理给我们以启迪:专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以专注作为自己取得事业成功的筹码。 新中国领袖毛泽东年少时,曾以在闹市读书作为他的一大爱好。眼 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欣然坐定。闹市的纷扰并不能打扰他读书,反而更加磨砺出他专心致志的可贵品格。正是这种不受纷扰的专心 致志,使他练就了一身文韬武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而这种专注,于无声处,成为毛泽东塑造自我、走向成功的法宝。 读书治学需要专注,从事科学研究更加需要这种“雷打不动”的专注 精神。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因为其在杂交水稻方 面的突出成就而受到举世的瞩目与赞誉。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在实验 室与试验田两点一线之间度过的。他拒绝了媒体的频频造访,放弃 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 年如一日的专注坚持最终使他培育出新型水稻,单产量刷新了世界 纪录。他的成功亦源于他专心致志,不为世俗纷扰所动的精神。他 的成功造福了人类,他的成功感动了中国。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专 注的韧劲,他又怎能视金钱、荣誉如粪土而无所动其心呢?如果没 有这种专注的韧劲,他又怎能以突出的科技成就为人类做出如此巨 大的贡献呢?专注是袁隆平取得成功的法宝。 文学亦需要专注。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长亭送别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

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高中语文必修5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教学要求: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重点曲子,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第二课时,改编本曲为课本剧并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二)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课文可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 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我们的鉴赏感受。 二、知识归纳 1、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意象

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 【篇一: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 【诗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 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 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 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 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 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 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 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

长亭送别译文

《长亭送别》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