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孙宝

原载:天涯社区

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官方公布的3%~4%的CPI相当温和,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最近有一场关于CPI的论战,上周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他认为最近5年的CPI值被人为调低了大约7%,这篇论文立刻遭到了统计局官方的辩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庞晓林副司长在统计局官网上发表署名文章:《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现在的结果似乎庞晓林取得了完胜,徐奇渊的Sohu博客已经删除了他的研究报告。

我们把时间放长到78年,从78年到09年,把历年官方公布的CPI累积,31年间CPI总共增长了5.7倍。7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51元,按5.7倍换算是今天的290元,但是78年的51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今天的290元只能喝西北风,可见官方的CPI根本不足信。对于一个连房价年增1.5%这样的数据都能做出来的统计局,给不出真实的CPI大概也不稀奇。

我们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估计一下实际的CPI。

1、按基本物价计算,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

网上有一篇徐以升先生的博文《系统性质疑CPI》,介绍了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然后和今天的价格相比,估算出78年的51元的购买力,大概与今天北京3000元相当。31年贬值了58倍,换算成通货膨胀率的话高达每年14%!

CPI指数14%,比GDP增长率还高,这个结论太耸人听闻了。这种算法当然是有缺陷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汽车等工业制造品在78年的时候无从买起,物价的比较只考虑了78年能买到的商品。工业制造品跌价很快,如果将工业制造品的价格也列入比较的话,算出的CPI不会有14%那么离谱。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购买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基本物资,将花费过去58倍的代价。

2、按黄金价格计算,79年至今平均每年CPI高达10.8%

金价从79年11月的12.5元/克,到2010年11月的297元/克,涨了23.76倍,平均每年涨价10.8%。如果按99年12月金价77元/克计算,近11年的通货膨胀率尤其惊人,达每年13%!

按数学上的72定律(72/10.8=6.6)可以很快计算出,在10.8%的通货膨胀之下,货币平均每6、7年贬值一半。

10.8%是不是中国的长期实际通货膨胀率?我们不能确定,但10.8%这个数据确实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1、2000年后猪肉从5元涨到15元,10年涨3倍,与10.8%通胀相符。

2、80年代万元户还是富翁,到现在谁家里如果只有一万元,跟赤贫也没大区别了,财富就是这样被消灭的。无论手里拿的是存款、保险、债券甚至还有基金,只要是钱,在超过10%的通胀面前都会被消灭得干干净净。

3、大众能够参与的跑赢通胀的投资品,也只有房地产了。现在知道了为啥房价跌不下来了。房价被政府强行摁住之后,下一个暴涨的可能是土地,现在有的地方土地流转后,已经能部分应证这个观点。

不过,无论真实的CPI有多高,官方倒是有一句话说得挺靠谱:现在还不是全面恶性通货膨胀。因为,涨工资才是恶性通胀的最后一步。

附文1: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0827607.html,/09/1222/08/5R4GBRIG002534M5.html

【宏观微察】系统性质疑CPI

徐以升

在目前的统计数据体系里,居民消费指数CPI受到的质疑估计是最

大的。近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一句“11月CPI负转正,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带动,目前不存在通胀”的说法,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

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并不关心CPI多少,我们关心的是自己拥有的货币或存款的购买力。如果价格涨幅超过了工资涨幅、存款收益涨幅,那明显意味着货币购买力变小,那就是钱变“毛”了。如果我要买房子,那货币的购买力显然也要被房地产价格衡量。

笔者说的要对CPI进行系统性质疑,就是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出发。这种衡量,我们需要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大过程里去——从1978年。

那个年代有很多代表性的数字,1978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25元,年平均工资为615元,如果家庭里一个人有这个职工工资水平,就可以养活一个家庭。那时候,如果一个家庭的存款达到1万元,可以被羡慕的称为“万元户”。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CPI指数,到2009年11月,CPI在这30年零11个月里,累计增幅为5.7倍。按照这个指数,大家目前月平均工资为292.1元本应该就可以实现1978年51.25元工资的购买力。但谁都知道,292.1元还不足目前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水平(每月390元)。

从一个单个物品的价格对比上更能说明问题。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一项有益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

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我们再从中国价格信息网等地方查询到目前该单品的价格,就可以实现对比。

第一类食品类。1978年时面粉价格 0.185~0.22元/斤,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本月上海面粉价格为1.19元/斤~1.92元/斤,价格涨幅为5.4~10.38倍。

1978年猪肉价格0.85~1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鲜猪肉(肋条肉、精瘦肉)价格为9.59、11.39元/斤,价格涨幅为9.59~13.4倍。

1978年带鱼价格0.305~0.38元/斤,根据中国价格信息网,11月底带鱼价格8.08元/斤,涨幅21.3~26.5倍。

第二类高档烟酒类。1978年中华香烟0.55元每盒,茅台酒8元每瓶;当下价格分别为57元每盒,和828元每瓶,价格涨幅为103.6倍和103.5倍。

第三类衣服类。1978年每套衣服10~20元,目前每套100~500元,涨幅5~50倍。

第四类交通类。1978年北京地铁票价0.1元,目前为2元,涨幅20倍(北京地铁票价曾为3元,后为鼓励乘用公共交通2007年调低票价)。

第五类医疗类。1978年阑尾炎手术价格8元,目前90~500元,涨幅11.25~62.5倍。

第六类居住类。1978年水费0.12元每吨,目前3.7元每吨,涨幅30.8倍。

此外,由于当时的分配体制,1978年当时城市住宅为计划分配,目前需要自行购买。当时的教育、医疗价格也都非常低廉。这三类涨幅不好衡量。

从微观处见真实。如果综合进行这样的衡量,自1978年至今只有5.7倍的CPI涨幅,显然不能衡量前述六类价格的变动,如果再加上住宅、教育、医疗,那就更不能衡量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要对CPI衡量的物价变化进行系统性质疑。

问题在于,5.7倍的CPI多大程度上低估了货币购买的下降?

我们可以从相反的一个角度思考,1978年51.25元的生活水平,现在多少元可以达到?200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是900元,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月工资3726元,这分别是是51.25元的17.6倍和72.7倍。如果以3000元来衡量在北京51.25元的购买力水平,这意味着是58倍。

如果说CPI系统性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那么这对国民福利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30年来我国存款利率基本和CPI保持一

致,以存款为主要投资工具的储蓄者一致在按照CPI的增长获取利息。但如果CPI是对货币购买力是低估的,这意味着储蓄和存款人受到了很大的购买力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在股票、地产等投资品涌现的时候,在生活中觉察到货币购买力在以超过CPI增幅的速度下降时,而去执着的寻求投资品。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主任)

附文2

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

作者:徐奇渊文章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10年以来,多种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异动,“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油他去”、“糖高宗”、“苹什么”陆续粉末登台。其间,米、肉、蛋、蔬菜、中药材、水、煤等价格也客串出演了不安与躁动的配角。10月前后,国内多个城市也是一度出现了黄金卖到脱销的情况。而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底点21%左右;这一满意度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货膨胀时期30%左右的水平(如图1所示)。不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却保持淡定,始终在3%左右的水平波动。从宏观经济数据的经验来看,这是一个相当温和的通胀率水平;但市场却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应。那么有好奇心的人不禁要问:CPI的波动,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

在本文中,我们的分析将揭示: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 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图1.当前物价水平满意度处于历史低谷(低于2007年-2008年)

数据来源: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中国人民银行。

一、主观感受出了问题?

原因之一: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的是同比数据

姑且不论哪个口径合理,上升和下降,满意和不满,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变化情况,其默认口径均为同比,也就是说:拿今年7月的物价水平与去年7月相比。而一个正常人,谈及对物价水平的感受,他通常会拿今天的物价水平与昨天相比,或者是7月的物价水平与6月相比——这就是环比口径的物价水平变化。关于两者的矛盾,国际原油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40美元/桶的水平;而2009年初急剧下跌到40美元/桶,及至2009年7月又反弹至70美元左右的水平。如果用同比的口径与去年的水平相比,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如果拿2009年7月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比,则价格反而是上升了70%多。虽然原油并不是消费品,但是这个比较方式的差异,同样适用于解释CPI的同比—环比结果差异。

原因之二: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和主观感受的有选择性

从CPI统计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2010年1月至9月,只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升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1%和4.1%;但是,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些类别的价格指数则相当温和;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更是出现了价格水平的同比下降!可见,并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在上涨,而且上涨的类别幅度也有强有弱。因此,消费者的主观注意力可能过多的集中于不利的一面,而对有利的一面却关注不够。而CPI的统计是针对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其与有选择性的主观印象,当然不免会产生分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也有自己的一个商品篮子,这个商品篮子与统计局设计具有重要的差异: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受篮子当中潜在的含有了房价。尽管房价直接计入CPI是不合理的,而且国际劳工组织(ILO)编制的CPI国际准则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关于自有住房的价格因素如何在CPI 中体现出来,我国CPI指数统计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居民对物价朴素地、直观地感受就是包含了高涨的房价水平。因此,主观感受也不免与统计指标有一定的偏离,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宣传和解释的;同时也需要这方面统计口径的进一步改进(这方面我们将另外讨论)。

原因之三: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

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对货币的边际效用,要低于低收入者。也就是说,钱对低收入者更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同物价水平的上升,低收入者会更加敏感。而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则增加了对物价敏感的家庭数量。第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通常穷人的支出当中,食品支出比例会相对较高,而正如本报告第一章分析指出的,食品项恰恰是所有消费品分类当中,波动最大,上涨最快的。因此,由于消费权重的原因,低收入者对物价的敏感程度也会明显大于高收入者。此外,通胀往往伴随资产价格的上升,而高收入者则往往是受益者,因此其对通胀敏感性相对更弱了。

图2和图3,揭示了由于消费权重的差异,导致各个收入阶层居民面临的不同CPI指数。其中,图2总体上显示,越是低收入家庭,则面临的实际物价水平越高。图3则告诉我们,困难户面临的CPI减去最高收入者的CPI指数的差值,峰值出现在2008年,超过了3。这大致意味着,在2008年,困难户实际面临的通胀率,要比最高收入者高出3%。

图2不同阶层面临的CPI指数:2001年至2008年

数据说明:统计局公布了各个收入阶层的开支状况,而且这些消费开支状况恰好是对应CPI 的8个商品分类。同时,对于CPI的8个商品分类价格指数,统计局也有报告月度数据。因此,根据前述两种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各个收入阶层实际面临的CPI指数。结果如上图所示,其中,蓝色线代表总体的CPI指数。

图3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实际面临CPI的差值:2001年至2008年

数据说明:依据图2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其中灰色线代表差值。实际上,最高收入户和困难户的CPI差值仍然被低估了,这是因为在家庭的收入分组当中,低收入分组过细,而高收入分组过于粗略。尤其是后者将导致差值的低估。

二、CPI数据的问题:是低估导致了满意度下降,还是满意度下降导致了低估?

我国的CPI指数设计中,权重调整为5年一周期,每年则依据居民消费支出权重的变化而进行微调。

但是多年来,统计局官方并没有对CPI权重调整的细节做出系统性的、具体的说明。在只公布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而不公布分类权重的情况下,分类权重本身的变化,就会成为调整物价指数的一种可能。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1]。我们使用这个固定的权重,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价格指数。然后将这个指数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其差值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官方公布CPI指数减去固定权重CPI指数的差值:2001年至2010年的月度数据

数据说明1:根据统计局在2001年基期的CPI分类权重数据: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我们使用这个固定的权重,结合官方公布的各月CPI 8个分类价格指数,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权重的CPI 价格指数。然后将这个指数与官方公布的总体CPI指数进行对比计算得到差值。

数据说明2:因为图中的差值是,官方公布CPI指数减去固定权重CPI指数。而CPI指数的量纲在100左右;因此,图中的差值0.1实际上对应0.1%的规模。对于这一看似较小的偏离有两方面需要解释:第一,1年有12个月,0.1%尽管小,但处于指数增长方式的指数项当中,因此所起的作用可能较大,实际上CPI 月度环比增幅的量纲也就在0.1%这样的量纲水平上。第二,这里仅仅考虑了调整权重对CPI数据的影响,还未考虑其他渠道的影响,例如旧产品以新产品的名义提高价格因而并不表现为物价上升。如果假设不同渠道物价水平的低估方向是一致的,那么0.1%的量纲还要加倍。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的。

从图4中可以看到,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减去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得到的差值,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2001年至2006年呈现微弱的小幅波动;但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差值则在较长时间落入负值区间。这意味着,在2007年至2009年期间,官方公布的CPI相对于我们计算的固定权重CPI指数,被低估了。因此图4揭示了,与固定权重的CPI相比,官方公布的CPI指数可能存在低估。

但是,上述估计方法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按照CPI指数设计中,权重调整为5年一周期。因此,2006年开始,CPI的分类权重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而与之前5年的情况有差异性;例如,食品权重由34%下调至32.74%(根据统计局前局长谢伏瞻在2007年1月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其他分类权重数据不详)。对于这一点,我们暂且保持无奈的存疑。但是,接下来的巧合也许让我们忘记这点存疑的重要性。

因为我们将看到,图4揭示的低估程度变化,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还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从图5中可以看到,这种低估程度(灰色线条)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黑色线)存在非常相似的走势,其同期相关系数为0.5左右;如果将2009年9月之后的两个季度数据却掉,则相关系数接近0.6。在这两个序列当中,一个是差值,一个是百分比,并且数据来自两个不同的部门;因此,他们的正向相关性,可能并非是巧合。

图5 物价水平的可能低估程度与居民对物价满意度:正向相关

数据说明: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来自: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扩散指数: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对应左轴单位;物价水平可能的低估程度,来自统计局发布的通胀率减去固定权重估算值的差值,对应右轴单位。

进一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计算的固定权重指数实际上属于拉氏指数,由于我们使用了食品权重较大(34%)的基期权重作为固定权重设定值;而食品价格又是所有商品当中上涨最快的。因此,我们给出的基于固定权重的CPI指数,实际上有高估了CPI指数的可能。但图5显示出CPI的修正幅度与居民的满意度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则仍可以揭示CPI的修正(低估)与居民对物价的满意程度(不满)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至于是满意度下降导致了更大的低估,还是更大的低估导致了满意度下降,这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三、 CPI数据的问题:2006年以来的系统性低估?

由于前述中国的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的问题,因此,我们这次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以避免分类指数权重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由于CPI的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公布月度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借鉴Frankel and Wei (1994)对货币钉住篮子的权重分析方法,对最近5年CPI的价格指数进行估算。估计式如下

其中为第1项分类价格指数,而各参数的估计值对应于CPI各个分项的权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常数项。如果不显著为0,说明CPI指数的编制,完全依据8个分类指数及其权重;但是,如果不显著易于零,则表明除了8个分类指数及对应权重之外,CPI还被人为的调整过——尤其是,当小于0时,表明CPI被人为调低了。现在使用相关的53个月度数据进行回归,由于估计系数较多,因此将得到的结果列在下表中:表1显示了8个分类权重的具体估计值,由于使用了53个月的数据来估算,因此各个分类权重的估计值都是这段时间平均意义上的权重取值,在某个阶段未必如此,而且也并不排除各月的权重微调。不过,由于各个权重估计值对应的t值很大,对应的标准差(S.D.)很小;因此,具体的权重设定也限于在估计值的附近波动。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个估计式的常数项显著异于零,且估计值为-7.53。这表明,从2001年1月至2010年5月的CPI价格指数变化当中,有一部分变化值(-7.53)是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解释的。而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序,应该是完全基于分类指数和权重的;因此,-7.53 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在这5年当中,通过这种调整方式,CPI大约被系统的低估了7%。

因此,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由于CPI 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1]该组数据来源不清楚,不过为和大媒体引用;另外,对2001年到2005年期间,CPI总体、分类月度数据的回归分析,也基本支持这一说法。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告诉你30年来中国的实际年通货膨胀率 孙宝 原载:天涯社区 国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官方公布的3%~4%的CPI相当温和,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截然相反。最近有一场关于CPI的论战,上周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他认为最近5年的CPI值被人为调低了大约7%,这篇论文立刻遭到了统计局官方的辩驳,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庞晓林副司长在统计局官网上发表署名文章:《庞晓林:CPI不是用模型推算出来的》。现在的结果似乎庞晓林取得了完胜,徐奇渊的Sohu博客已经删除了他的研究报告。 我们把时间放长到78年,从78年到09年,把历年官方公布的CPI累积,31年间CPI总共增长了5.7倍。7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51元,按5.7倍换算是今天的290元,但是78年的51元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今天的290元只能喝西北风,可见官方的CPI根本不足信。对于一个连房价年增1.5%这样的数据都能做出来的统计局,给不出真实的CPI大概也不稀奇。

我们从货币购买力的角度来估计一下实际的CPI。 1、按基本物价计算,78年至今货币贬值了58倍,年CPI高达14% 网上有一篇徐以升先生的博文《系统性质疑CPI》,介绍了南方基金高级研究员万晓西先生做过的统计,他从《北京至&#·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市志&#·物价志》等资料上查询了1978年的单品价格,包括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6大类,然后和今天的价格相比,估算出78年的51元的购买力,大概与今天北京3000元相当。31年贬值了58倍,换算成通货膨胀率的话高达每年14%! CPI指数14%,比GDP增长率还高,这个结论太耸人听闻了。这种算法当然是有缺陷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汽车等工业制造品在78年的时候无从买起,物价的比较只考虑了78年能买到的商品。工业制造品跌价很快,如果将工业制造品的价格也列入比较的话,算出的CPI不会有14%那么离谱。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购买食品、医疗、衣服、交通、烟酒和居住等基本物资,将花费过去58倍的代价。

从央行数据看真实的通货膨胀率

从央行数据看真实的通货膨胀率 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网站 一: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货币投放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人民银行的官方数字是货币年增15-25%之间。“通货膨胀”顾名思义,“通货”指的是“货币”,“膨胀”指的是货币的投放量增速过快。严格意义上的“恶性通货膨胀”指的是两位数的货币增长。 中国的货币投放量每年的增长幅度是15-25%之间,如果加上其他杠杆资金投放,货币的总体投放应该在30%以上的年增长,那么,中国每年的税收增长30%多有极大部分属于资金回笼,而中国的GDP的人民币数字的8%左右的增长速度其实是负增长。 税收每年增长30%,连续5年了,钱从哪里来?当然是钞票印多了。也就是说很多税收属于货币回笼.除非货币投放跟上,否则雁过拔毛,老百姓手里的纸币早被收缴完了。还有个就是拍卖资源和提前收钱,比如地皮收70年的,总之就是横征暴敛,以饱私囊。 二、现在至少有两个数字是相对真实的 1。每年的税收增长,30%以上,连续N年。 2.人民银行的M2数据,每年20%左右增幅,历史上92年南巡也有次纸币印刷大跃进,还有一次是80年代陈某搞的。 至于什么GDP、PPI、CPI,根本不透明,完全是数字游戏,参考价值不大。 近十五年来,各类资源可是变卖了不少,现在看来,禁止印大票子禁止狂印纸币还是相对善良的。 三、让我们来量化分析一下央行的货币统计数据:https://www.360docs.net/doc/2010827607.html,/diaochaton ... sp?file=2008S07.htm 从今年央行的数据看, m0/m1在下降,但这个数据感觉有些问题了,主要是现在外资银行和各种金融业务起来了,再看这个人民银行的数据就象看gdp一样,意义不大了。 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还有有些价值的,但也不全面。 人民银行的统计专家越来越没素质了,这也怨不得他们,主要现在的金融形势,人民银行除了能捣乱一下,已经起不到关键的建设作用。 一些基本货币供应的基本知识: 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近十年我国基准利率调整原因及成效

近十年我国基准利率上调的原因及成效 082104 第三小组 基准利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以及管理层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机制形成的核心。 在中国的利率政策中,1年期的存贷款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作用,其他存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经过复利计算确定。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优惠利率也具有基准利率的作用。市场利率的形成及其变动都参照此利率水平及变化趋势。 利率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之一,央行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从而影响社会的资金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同的利率水平代表不同的政策需求,当要求稳健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就会适时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减少货币的需求与供给,降低投资和消费需求,抑制需求过热;当要求积极的政策环境时,央行可适时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促进消费和投资。 通过图一的直观的数据来看一下近几年我国基准利率的调整情况。这里以我国存款基准利率为例。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08年之间,我国基准利率基本为上调,而2008年10月我国基准利率首次下调,且下调幅度为历史中较大幅度。直至2011年2月开始,基准利率又开始慢慢上调。这里所有的基准利率调整、,都反映了我国的经济现象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图一我国历年存款一年期基准利率调整表

一、调整基准利率的主要原因 (一)上调基准利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无法避免的通货膨胀。 图二我国历年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及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比较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大。消费物价指数(CPI)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常被看作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般认为,CPI的增幅大于5%时,就可看作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而近几年,CPI屡刷新高,早已高于5%这道警戒线。而去年年底预计通货膨胀率在4%左右,但有社科院研究员预言今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可能超过5%。由图二线段走向可以看出,利率的走向与通货膨胀率是息息相关的。当出现通货膨胀率高速增长的时候,央行就会适当上调基准利率;当通货紧缩的时候,央行就会适当下调基准利率。 低廉的资金成本是导致货币流动性极其泛滥,资产泡沫和通胀高企的罪魁祸首。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以及利润巨大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状况,吸引了巨额的国外投机资本,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同时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增加了货币供应量,被动地推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资源错配,刺激国内信贷,投资,引发通货膨胀。此次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是有效及可靠的货币紧缩政策,有助于增强央行的可信性并控制住经济过热的压力。 2、避免经济过热

最新中国通货膨胀率

2020年,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到了2.9%,为过去几年最高,尤其是在2020年最后的两个月,CPI更是达到了4.5%。CPI是衡量通货膨胀高低的主要指标,CPI高也就意味着通货膨胀高。所以这可能也代表我国的通货膨胀来到了近几年的最高点。不过,相比某些国家来说,我国的“高”通货膨胀或许就不算什么了。 通货膨胀虽然会让资产贬值,但各个国家还是希望能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在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过低时,就会想方设法地制造一些通货膨胀出来。因为适当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的。就比如房价,只有房价不断上涨,开发商才有动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房产开发,买房者也才会要急着买房,投入和需求都上来了,房地产业才能欣欣向荣,这个道理放在其他行业上也适用。 但通货膨胀也不是越高就越好,就好比房价,如果涨得太快太高,大量想买房的人就会买不起,大量的房子可能就会卖不出去,而房子如果都卖不出去了,房产开发商就会减少投资,缺乏投资和消费的房地产业,便会陷入萧条。而现在有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那就真的是太高了。 一个国家就是阿根廷。阿根廷曾经也算是个富裕的国家,如今虽然也不算穷,但也难称得上是富裕。最近几年,因为债务等问题,引发了阿根廷货币的大贬值,令其国内的通货膨胀率飙涨。2020年全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高达53.8%,创过去28年最高。 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经济显然不会好到哪去。2020年前三季度,阿根廷的GDP增长率为-3.1%,全年的经济陷入衰退已成必然。事实上,在过去八九年里,阿根廷的经济基本上就已经停止增长了,在这期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基本都在10%以上。 阿根廷的通货膨胀已经很高了,但如果跟另一个国家比起来,那又算不算什么了,这个国家便是津巴布韦。截至到2020年12月,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521%,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因为在过去一年里,这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每个月都在上升,在2020年1月份的时候,其通货膨胀率才57%左右,可见上升速度有多快。 在高通胀下,津巴布韦2020年的GDP预计会出现7%左右的负增长,果然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破坏,没有哪个国家能幸免。 然而,无论是阿根廷还是津巴布韦,都比不上委内瑞拉。2020年9月,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接近40000%,而在2月份最高时曾超过340000%,这应该是目前通货膨胀最高的国家了。在如此之高的通货膨胀之下,委内瑞拉2020年的GDP预计会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GDP总量基本上又回到十多年前了。 从以上几个国家可以看出,过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绝对是有破坏性的,而且通货膨胀越高破坏就越大。所以各国在制造通货膨胀时,也在严防通货膨胀过高。

历年存款利率和历年通货膨胀率

历年存款利率(一年期)(2007-09-30 09:23:22) 调整时间一年期存款利率(%)1980.4.1 5.4 1982.4.1 5.76 1985.4.1 6.84 1985.8.1 7.2 1988.9.1 8.64 1989.2.1 11.34 1990.4.15 10.08 1990.8.21 8.64 1991.4.21 7.56 1993.5.15 9.18 1993.7.11 10.98 1996.5.11 9.18 1996.8.23 7.47 1997.10.23 5.67 1998.3.25 5.22 1998.7.1 4.77 1998.12.7 3.78 1999.6.10 2.25 2002.2.21 1.98 2004.10.29 2.25

2006.8.19 2.52 2007.3.18 2.79 2007.5.19 3.06 2007.7.21 3.33 2007.8.22 3.60 2007.9.15 3.87 2007.12.21 4.14 表1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年份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通货膨胀率 (%) 6.0 2.4 1.9 1.5 2.8 9.3 6.5 7.3 18.8 18.0 3.0 年份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通货膨胀率 (%) 3.4 6.4 14.7 21.1 17.1 8.3 2.8 -0.8 -1.4 0.4 0.7 年份 02 03 04 05 06 07 08 通货膨胀率(%) -0.8 1.2 3.9 1.8 1.5 4.8 8?

中国2020通胀率一览表

当前值,历史数据,预测,统计,图表和经济日历 - 中国 - 通货膨胀率. ? ?1Y ?5Y ?10Y ?25Y ?MAX ? ?

日历GMT参考日期现值前次数据共识2020-08-1001:30 AM Jul 2.7% 2.5% 2.6% 2020-09-0901:30 AM Aug 2.4% 2.7% 2.4% 2020-10-1501:30 AM Sep 1.7% 2.4% 1.8%

日历GMT参考日期现值前次数据共识2020-11-1001:30 AM Oct0.5% 1.7%0.8% 2020-12-0901:30 AM Nov0.5% 2021-01-0901:30 AM Dec 2021-02-1001:30 AM Jan 2021-03-1001:30 AM Feb 中国价格近期数据前次数据最高最低单位 通货膨胀率0.50 1.7028.40-2.20%[+]通货膨胀率(每月)-0.300.20 2.60-1.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11.40111.70113.70101.10积分[+]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100.50100.50102.5098.40积分[+]核心通胀率0.500.50 2.50-1.60%[+]

中国价格近期数据前次数据最高最低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684.89660.59684.89100.78积分[+]生产者价格106.00106.00110.1096.60积分[+]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化-2.10-2.1013.47-8.20%[+]出口价格101.30104.30116.5090.20积分[+]进口价格96.4093.30122.7079.60积分[+]食品通胀 2.207.9040.20-5.50%[+] [+] 市场近期数据参考日期前次数据范围频率货币 6.572020-11 6.58 1.53 : 8.73日常 股市33782020-11336395.79 : 6124日常10年期政府债券 3.342020-11 3.4 2.48 : 4.8日常

中国历年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数据及图

中国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表(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人均GDP 7858 8622 9398 10542 12336 14185 16500 20169 23708 25608 30015 35181 ————————《中国统计年鉴》 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中国人均GDP 2000200120022003 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 20102011 785886229398 10542 12336 14185 16500 20169 23708 25608 30015 35181年份 人均GDP

中国失业率(%) 年份 1990 2005 2010 2011 失业率 2.5 4.2 4.1 4.1 ————————《中国统计年鉴》 00.511.522.533.544.512 34 中国失业率2.5 4.2 4.1 4.1 失业率

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率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增长率(%) 8.0 7.5 8.3 9.5 10.1 10.4 10.7 11.4 10.5 8.6 7.0 ————————————《中国经济报》 0246810121234567891011 增长率(%) 8 7.5 8.3 9.5 10.1 10.4 10.7 11.4 10.5 8.6 7 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经济学上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以通货膨胀为准)。以气球来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胀速度。或说,通货膨胀率为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以 P1 为现今物价平均水平 P0 为去年的物价水平,年度通货膨胀率可测量如下:通货膨胀率 = (P1 - P0)/P0, 以百分比表示计算通货膨胀率有其他方法,如以P1的自然对数减去 P0的自然对数,同样以百分比表示 目录 编辑本段 通货膨胀(Inflation Rate),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 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经济学上,通货膨胀率为: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速度(以通货膨胀为准)。以气球来类比,若其体积大小为物价水平,则通货膨胀率为气球膨 胀速度。或说,通货膨胀率为货币购买力的下降速度。 在实际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计算通货膨胀,而是通过价格指数的 增长率来间接表示。由于消费者价格是反映商品经过流通各环节形成的最 终价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量,因此,消费者价格指 数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CPI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通过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价格指数可以分别采用消 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NP折算价格指数。经常采用的是第一种,其公式如下: CPI=a1(P1t/P10)+a2(P2t/P20)+……+an(Pnt/Pn0)(注:式中 的数字和t、n均为下标,P为代表性消费品的价格,a为权重)通货膨胀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x100% 注意上式,通货膨胀率不是价格指数,即不是价格的上升率,而是价 格指数的上升率。 编辑本段 【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加以区分 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 温和的通货膨胀(moderate inf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rices that rise slowly and predictably)(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 飞奔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50%以下) 恶性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50%以上) 2、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3、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加以区分 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照相同比例上升) 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4、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加以区分 公开性通货膨胀 隐蔽性通货膨胀 抑制性通货膨胀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与固定资产投资

1980-2009年中国通货膨胀率与固定资产投资 1980-2009年中国通货膨胀率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6.0 2.4 1.9 1.5 2.8 9.3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6.5 7.3 1 8.8 18.0 3.1 3.4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6.4 14.7 24.1 1 7.1 8.3 2.8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0.8 -1.4 0.4 0.7 -0.8 1.2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3.9 1.8 1.5 4.8 5.9 上面来自博友理性博客 下面来自barrons博客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通胀的关系(2009-10-17 15:29:18) 财经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中国分类:经济 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 第一次高通货膨胀 “从1984年的 第四季度起,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过多,基建规模也过大,随之物价也上涨得比较多。这些过热现象一出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和国务院就在 1985年初提出了加强宏观控制,收紧信贷,控制基建规模,压缩过热的空气。但由于当时银行体

制尚未进行改革,控制信贷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即自上而下地规 定信贷指标。加上一下子收缩过猛,多方面反映强烈,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一些困难。当时有这样一些问题:信贷指标是国务院通过中央银行下达给各地省行,结 果各地把发的指标,首先用在地方和部门需要搞的那些事情,特别是建设项目,而留下缺口给那些非办不可的事,最后中央不得不另外增发指标。如粮食收购,一控 制信贷,很多地方就说农副产品收购没有钱,他把下达的银行信贷指标用到别的地方去了。这样就发生一控制紧了,经济运行就不灵了。因此一度收紧的银根又不得 不很快放松,所以1985年仍然是超高速的增长,虽然年初就提出宏观控制,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经济过热有增无减。” 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高通货膨胀是198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造成经济过热引起的。虽然1985年中央要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但是由于地方与中央的博弈,地方把信贷首先用于自己的项目,把缺口留给中央,迫使中央不得不追加信贷,造成1985年经济过热有增无减。 第二次高通货膨胀 从图上看,中国1988年高达18.8%的通货膨胀好像是从1984年第四季度开始的信贷发放过猛,基建规模过大引起的。从1984年到1988年,似乎 有一个4年的时间差。但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198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过高,马上引起了1985年的通货膨胀达到了9.3%的 高位。1988年的高通货膨胀不是1987年固定资产资产投资过快引起的,也不是1984年固定投资过快的后遗症,而是当年价格改革闯关失败造成的。 1986-1987年的经济“软着陆”让通货膨胀也随之下降。但是随后的价格改革失败让通货膨胀猛涨。 第三次高通货膨胀 199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创纪录的35%左右。1993年,通货膨胀立刻达到了14.7%的高位。由于地方与中央的博弈,1993年的固定 资产增速仍然没有降下来,高达历史最高纪录的36%左右。而1994年的通货膨胀也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为24%左右。直到经济“硬着陆”才抑制了通货膨 胀。 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通货膨胀期 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10年的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低通货膨胀的黄金时期。这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了WTO的原因。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没有转化为高额货币发行,也就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对未来的预测 如果把过去的黄金10年作为常态,那就未免过于乐观了。历史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过去10年只是一段特殊时期。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历史上第三次超越30%,通货膨胀的到来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我认为这个时间点会在2010年。当CPI超过2%后,信贷紧缩就不可避免。当CPI 超过3%左右,加息就是个大概率事件。因为谁都清楚1988年式的高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