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学院11级化本 550018)

摘要:本实验采用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探究投料比、酸种类、温度对合成聚苯胺的影响,及本征态聚苯胺的溶解性影响因素。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聚苯胺参杂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测试,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的溶解性。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表征溶解性

前言:聚苯胺( PANI) 具有多样结构,独特的掺杂机,良好的稳定性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聚苯胺的方法是MacDiarm id 等提出的水溶液化学氧化聚合法。该法简便易行, 适合大批量工业生产, 但通过该法制备所得聚苯胺的分子链含有大量缺陷,产物电导率较低,因此对苯胺化学氧化法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苯胺(An)(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过硫酸铵(APS)(分析纯,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HCl,优级纯)、硫酸(H2SO4)、高氯酸(HClO4)、磷酸(H3PO4)、氨水(NH3·H2O)、四氢呋喃(分析纯 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AR,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分析纯AR,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温玻璃搅拌器、85-2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城东新瑞仪器厂)、傅里叶TENSOR-27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

1.2 聚苯胺的合成

1.2.1 聚苯胺的性质

溶解性——聚苯胺由于其链刚性和链间强相互作用,使它的可溶性极差,在大部分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仅部分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这就给表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极大地限制了聚苯胺的应用。通过结构修饰(衍生物、接枝、共聚)、掺杂诱导、聚合、复合和制备胶体颗粒等方法获得可溶性或水溶性的导电聚苯胺。如在聚苯胺分子链上引入磺酸基团可得到水溶性导电高分子。

导电性——聚苯胺的导电性受pH值和温度影响较大,当pH>4时,电导率与pH无关,呈绝缘体性质;当2

电致变色性——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偏电压感应下,材料的光吸收或光散射特性的变化。这种颜色的变化在外加电场移去后仍能完整地保留。聚苯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电致变色性,当电位在-0.2~+1.0V之间时,聚苯胺的颜色随电位变化而变化,由亮黄色(-0.2V)变成绿色(+0.5V),再变至暗蓝色(+0.8V),最后变成黑色(+1.0V),呈现完全可逆的电化学活性和电致变色效应。当电位

变化范围缩小到-0.15~0.4 V时,其电致变色的循环次数可达1,000,000次以上,响应时间在100 ms以内。

光学性质——聚苯胺分子主链上含有大量的共轭P电子,当受强光照射时,聚苯胺价带中的电子将受激发至导带,出现附加的电子-空穴对,即本征光电导,同时激发带中的杂质能级上的电子或空穴而改变其电导率,具有显著的光电转换效应。而且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响应非常复杂且非常迅速。在激光作用下,聚苯胺表现出高非线性光学特性,可用于信息存贮、调频、光开关和光计算机等技术上。

1.2.2 聚苯胺的结构

A.G.MacDiarmid于1984年首先提出了聚苯胺可相互转化的4种形式,并认为无论用化学氧化法还是电化学方法合成的导电聚苯胺均对应于理想模型的2S(式(1))

王佛松等人通过分析聚苯胺的IR和喇曼光谱,确认了醌环的存在并证明了苯、醌环的比例为3B1(式(2))

同时, A1G1MacDiarmid等人修正之前的模型,将聚苯胺的结构概括为:

其中:y表示聚苯胺的氧化程度。当y=1时,对应于还原态聚苯胺(leucoemeraldine, LE);当y=0时,对应于氧化态聚苯胺(pernigraniline,PB);当y=015时,对应于本征态聚苯胺(eme-raldine, EB)。显然,y=015时苯、醌环的比例为3B1,与式(2)相同。目前,这一理论已被广泛认可。

1.2.3 聚苯胺的合成

配制1mol/L的盐酸150ml放入的恒温玻璃搅拌器中,加入9.3g苯胺,将该烧瓶置入可控温水浴中。在搅拌条件下,将氧化剂过硫酸铵(APS)的稀盐酸溶液慢慢滴加至该反应体系中。反应液由透明无色慢慢变为蓝色,继而颜色加深至蓝黑色。反应12小时的时间后,对反应产物进行过滤,用稀盐酸洗涤滤饼2次,再用蒸

馏水洗至滤液pH=7,再用无水乙醇洗涤2次,干燥,称量,得到翠绿色的盐酸掺杂态聚苯胺。取一部分加稀氨水搅拌1小时脱去H+得到本征态聚苯胺。

1.2.4 投料比对合成产率的影响

用苯胺与氧化剂(过硫酸氨)的投料比分别为1:1,1:1.2,1:1.4,1:1.6,的试剂来配制聚苯胺。然后将配好的各种溶液用电磁搅拌至明日,过滤(冲洗PH=6),干燥称量合成的聚苯胺的质量,计算产率。取1克聚苯胺加100ml稀氨水搅拌1个小时,脱氢离子得到聚苯胺的本征态。

1.2.5 探究不同酸种类对合成产率的影响

分别向四份加入一定质量的苯胺与过硫酸氨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浓度都为1mol/l的盐酸,硫酸,磷酸,次氯酸。然后将配好的四种溶液分别倒入四个电磁中搅拌至明日,过滤(冲洗PH=6),干燥称量合成的聚苯胺的质量,计算产率。取1克聚苯胺加100ml稀氨水搅拌1个小时,脱氢离子得到聚苯胺的本征态。

1.2.6 探究不同酸度对合成产率的影响

配制浓度分别为0.5mol/l,1mol/l,1.5mol/l,2mol/l的盐酸,再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取一定量的加入已经称有一定量的苯胺与过硫酸氨的烧杯中。然后将配好的四种溶液分别倒入四个电磁中搅拌至明日,过滤(冲洗PH=6),干燥称量合成的聚苯胺的质量,计算产率。取1克聚苯胺加100ml稀氨水搅拌1个小时,脱氢离子得到聚苯胺的本征态。

1.2.7 探究不同掺杂物对合成产率的影响

在四个烧杯中都加入一定的苯胺与过硫酸氨。在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氧化剂(氨基水杨酸,对甲基苯磺酸,氨基磺酸,水杨酸)。然后将配好的四种溶液分别倒入四个电磁中搅拌至明日,过滤(冲洗PH=6),干燥称量合成的聚苯胺的质量,计算产率。取1克聚苯胺加100ml稀氨水搅拌1个小时,脱氢离子得到聚苯胺的本征态。

1.3 聚苯胺的溶解性

取0.3g苯胺与(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10ml二甲基亚砜,10ml四氢呋喃,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5ml二甲基亚砜,5ml N,N-二甲基甲酰胺和5ml四氢呋喃,5ml二甲基亚砜和5ml四氢呋喃)同时计算聚苯胺的溶解度。

1.4 红外测试

将制取的本征态和氧化态聚苯胺制成的粉末,与KBr晶体一起碾磨压片,用NICOLET56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聚合物结构进行红外分析。

2.结果分析

2.1 合成产率

分析:在针对探究投料比对聚苯胺合成产率的影响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聚苯胺与氧化剂的物料比为1:1.2时,此时的聚苯胺的产率较高。说明在合成聚苯胺的时候氧化剂的量不宜过高也不易过低。即随着氧化剂的增加,聚苯胺的产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苯胺聚合反应在“氧化剂与苯胺的摩尔比”较低时,由于体系的反应活性中心较少,易于生成高分子量的Pan因此聚合产物的产率随着氧化剂用量的增加都有所升高,而当氧化剂用量过多时,体系的活性中心相对较多,不但不利于生成高分子量的Pan,而且过量的氧化剂还会对主链进一步氧化,破坏了主链的共轭结构,从而导致产率下降。

酸的酸性强弱也直接影响了聚苯胺的产率,即合成聚苯胺所用的酸越强,聚苯胺的产率越高,反之越低。说明所用的酸性强弱对聚苯胺的产率有着一定的影响。

分析:在针对探究不同温度对聚苯胺合成产率的影响中,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所用的温度不相同时,会直接影响聚苯胺的合成产率。过硫酸铵体系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升高会促使聚合物的产率增加。当温度达到30℃时,产率最大。随着反应过程不断放热,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促进作用。

性最好,在5mL 二甲基亚砜+5mL 四氢呋喃中溶解度为负值是因为溶解时间太长了,有其他的物质结晶下来,导致溶解度为负值。 2.3红外测定

氧化态: 本征态:

C:\Program Files\OPUS_65\MEAS\溴化钾-SiO2-danshensu-洗脱 凃金璐.1 溴化钾-SiO2-danshensu-洗脱 凃金璐 固体22/09/2013500

100015002000

25003000

3500Wavenumber cm-1

10

152025

30

35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

Page 1/1 C:\Program Files\OPUS_65\MEAS\溴化钾-SiO2-danshensu-洗脱 凃金璐.2 溴化钾-SiO2-danshensu-洗脱 凃金璐 固体22/09/2013

500

10001500200025003000

3500Wavenumber cm-1

510

15

2025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 Page 1/1

分析: 3751.53cm-1有特征峰说明有—NH 的伸缩振动;1627 cm-1有特征峰说明有—NH 的弯曲振动;在 1 586 cm-1的吸收峰是聚苯胺醌环 C=C 伸缩振动;在 1 501 cm-1的吸收峰是苯环 C=C 伸缩振动吸收峰;1400 cm-1左右有特征峰说明有—CH2—的弯曲振动;1 307 cm-1处是与苯环相连的仲胺 C-N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230 cm-1的小峰为苯环有关的 C-N 伸缩振动; 828 cm-1的峰对应 1,4 取代苯环上的 C-H 面外弯曲振动 3. 结论

化学氧化法制聚苯胺不同的条件对合成产率的影响很大,需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才能发现更好的合成条件,经过我们的探究表明,合成条件为:投料比为1:1.2,酸的种类为磷酸,反应温度为10℃时合成产率最高

参考文献

[1] 39] 乔庆东,王胜.新型共混十二烷基苯磺酸掺杂的聚苯胺导电胶的合成[J].精细化工,1999,16(2):35.

[2]范俊华,万梅香,朱道本.可溶性导电聚苯胺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1997,(1):231

[3]曾幸荣,龚克成.聚苯胺的掺杂及其性能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6):731

[4]张可青,张新荔.化学氧化聚合法合成高电导率聚苯胺研究进展[J]. 化工新型材料, 2010 年8 月,第38卷第8期

[5]王杏,关荣峰,张号,杨洁,赵文卿.化学氧化法制备掺杂态聚苯胺及其表征[J].材料导报,2008年12月,第22卷专辑

[6]张淑玲.新型导电聚苯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32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学院11级化本 550018) 摘要:本实验采用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探究投料比、酸种类、温度对合成聚苯胺的影响,及本征态聚苯胺的溶解性影响因素。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聚苯胺参杂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测试,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的溶解性。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表征溶解性 前言:聚苯胺( PANI) 具有多样结构,独特的掺杂机,良好的稳定性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聚苯胺的方法是MacDiarm id 等提出的水溶液化学氧化聚合法。该法简便易行, 适合大批量工业生产, 但通过该法制备所得聚苯胺的分子链含有大量缺陷,产物电导率较低,因此对苯胺化学氧化法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苯胺(An)(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过硫酸铵(APS)(分析纯,AR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盐酸(HCl,优级纯)、硫酸(H2SO4)、高氯酸(HClO4)、磷酸(H3PO4)、氨水(NH3·H2O)、四氢呋喃(分析纯 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AR,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甲基亚砜(分析纯AR,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恒温玻璃搅拌器、85-2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城东新瑞仪器厂)、傅里叶TENSOR-27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 1.2 聚苯胺的合成 1.2.1 聚苯胺的性质 溶解性——聚苯胺由于其链刚性和链间强相互作用,使它的可溶性极差,在大部分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仅部分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这就给表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极大地限制了聚苯胺的应用。通过结构修饰(衍生物、接枝、共聚)、掺杂诱导、聚合、复合和制备胶体颗粒等方法获得可溶性或水溶性的导电聚苯胺。如在聚苯胺分子链上引入磺酸基团可得到水溶性导电高分子。 导电性——聚苯胺的导电性受pH值和温度影响较大,当pH>4时,电导率与pH无关,呈绝缘体性质;当2

聚苯胺的制备与导电性的观察

实验七:聚苯胺的制备与导电性的观察 姓名:辛璐学号:PB09206226 日期2011年11月10日 目录 1.1前言﹍﹍﹍﹍﹍﹍﹍﹍﹍﹍﹍﹍﹍﹍﹍﹍﹍﹍﹍﹍﹍﹍﹍﹍﹍﹍﹍﹍P2 2.1关键词﹍﹍﹍﹍﹍﹍﹍﹍﹍﹍﹍﹍﹍﹍﹍﹍﹍﹍﹍﹍﹍﹍﹍﹍﹍﹍ P2 3.1实验中的具体概念及部分产品的说明﹍﹍﹍﹍﹍﹍﹍﹍﹍﹍﹍﹍﹍﹍P2 3.1.1.共轭聚合物﹍﹍﹍﹍﹍﹍﹍﹍﹍﹍﹍﹍﹍﹍﹍﹍﹍﹍﹍﹍﹍﹍﹍ P2 3.1.2.化学氧化聚合﹍﹍﹍﹍﹍﹍﹍﹍﹍﹍﹍﹍﹍﹍﹍﹍﹍﹍﹍﹍﹍﹍ P2 3.1.3.电化学聚合﹍﹍﹍﹍﹍﹍﹍﹍﹍﹍﹍﹍﹍﹍﹍﹍﹍﹍﹍﹍﹍﹍﹍ P2 4.1实验的具体说明﹍﹍﹍﹍﹍﹍﹍﹍﹍﹍﹍﹍﹍﹍﹍﹍﹍﹍﹍﹍﹍﹍﹍ P2 4.1.1对于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认识和发展过程﹍﹍﹍﹍﹍﹍﹍﹍﹍﹍﹍﹍P2 4.1.2对于共轭化合物的具体说明﹍﹍﹍﹍﹍﹍﹍﹍﹍﹍﹍﹍﹍﹍﹍﹍ P2 4.1.2.1共聚化合物作为导电聚合物使用的普遍缺﹍﹍﹍﹍﹍﹍﹍﹍ P2 4.1.2.2聚苯胺具有的优点﹍﹍﹍﹍﹍﹍﹍﹍﹍﹍﹍﹍﹍﹍﹍﹍﹍﹍ P2 4.1.2.3聚苯胺的应用 4.1.3 :本实验制备原则的部分说明﹍﹍﹍﹍﹍﹍﹍﹍﹍﹍﹍﹍﹍﹍﹍﹍P2 4.1.3.1化学氧化聚合的一些条件 4.1.3.2本反应采用的方式 4.1.3.3对于聚苯胺溶解性的部分说明 4.1.3.4对于聚苯胺导电性的影响因素﹍﹍﹍﹍﹍﹍﹍﹍﹍﹍﹍﹍﹍﹍P3 5.1实验的仪器药品以及其物理常数﹍﹍﹍﹍﹍﹍﹍﹍﹍﹍﹍﹍﹍﹍﹍﹍﹍ P3 5.1.1实验仪器 5.1.2实验药品 5.1.3物理常数 6.1实验的具体步骤﹍﹍﹍﹍﹍﹍﹍﹍﹍﹍﹍﹍﹍﹍﹍﹍﹍﹍﹍﹍﹍﹍﹍﹍ P4 6.1.1溶液聚合法 6.1.2乳液聚合法 7.1实验现象以及实验中出现现象及其本质的解释说明﹍﹍﹍﹍﹍﹍﹍﹍P5-P6 8.1 思考题与解答﹍﹍﹍﹍﹍﹍﹍﹍﹍﹍﹍﹍﹍﹍﹍﹍﹍﹍﹍﹍﹍﹍﹍﹍P6 附录 9.1 对于部分相关药品及专业名词的查找﹍﹍﹍﹍﹍﹍﹍﹍﹍﹍﹍﹍﹍﹍P7 9.1.1苯胺﹍﹍﹍﹍﹍﹍﹍﹍﹍﹍﹍﹍﹍﹍﹍﹍﹍﹍﹍﹍﹍﹍﹍﹍﹍﹍P7-P8 9.1.2聚苯胺﹍﹍﹍﹍﹍﹍﹍﹍﹍﹍﹍﹍﹍﹍﹍﹍﹍﹍﹍﹍﹍﹍﹍﹍﹍p8 9.1.3十二烷基苯磺酸﹍﹍﹍﹍﹍﹍﹍﹍﹍﹍﹍﹍﹍﹍﹍﹍﹍﹍﹍﹍﹍P9 9.1.4 二甲苯﹍﹍﹍﹍﹍﹍﹍﹍﹍﹍﹍﹍﹍﹍﹍﹍﹍﹍﹍﹍﹍﹍﹍﹍﹍P10

聚苯胺的制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绿色能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风能、太阳能等非可持性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面临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这就催生了大量的储能装置,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包括太阳能电池、锂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化学储能装置,具有高功率密度、快速充放电、较长循环寿命、较宽工作温度等优秀的性质,目前在储能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交通运输等领域。 目前,随着环境保护观念的日益增强,可持续性能源和新型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低排放和零排放的交通工具的应用成为一种大势,电动汽车己成为各国研究的一个焦点。超级电容器可以取代电动汽车中所使用的电池,超级电容器在混合能源技术汽车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由纳米花和纳米草组成的纳米级牧场可以将越来越多的能量贮存在超级电容器中。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欧洲汽车制造商承诺在1995年到2008年之间将汽车CO2的排放量减少25%,这些都促进了混合能源技术的发展,宝马、奔驰和通用汽车公司已经结成了一个全球联盟,共同研发混合能源技术。2002年1月,我国首台电动汽车样车试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而今各种能源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因此对绿色电动车辆的推广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项被称为Loading-leveling(负载平衡)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即采用超大容量电容器与传统电源构成的混合系统“Battery-capacitor hybrid”(Capacitor-battery bank) [1]。 目前对超级电容器的研究多集中于开发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通过掺杂与改性,二氧化锰复合导电聚合物以提高二氧化锰的容量[1、2、3]。生瑜(是这个人吗?)等[4]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对产物特性进行细致分析。因导电高分子具有可逆氧化还原性能,通过导电高分子改性,这对于提高二氧化锰的性能和利用率是很有意义的。 聚苯胺是一种典型的共扼导电高分子,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合成方法简便,经过质子掺杂的聚苯胺具有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可以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各种电源器件中[8]。杨红生等人[9]在酸性条件下化学法合成聚苯胺,并组装成电容器。 在过去的10年里,新混合动力系统电极的设计结合了电池和电容性能,并且由于新的电极材料的发现,尤其是纳米材料[8)使得超级电容器技术在性能方面有了卓越的提升。纳米材料不寻常的电气、机械和表面性质使其逐渐成为能量存储的重要研究对象[12,13]。相关纳米材料的优点和缺点在之前的相关文献报道中

电化学方法合成聚苯胺

电化学方法合成聚苯胺的研究 摘要 膜科学技术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现已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就膜材料而言,有机膜发展最早,因其柔韧性好、成膜性能好、品种多等优点而获得大规模应用。聚苯胺电致变色膜作为一种导b电聚合物材料,具有易合成、均相、性质均一、能牢固附着在支持物上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利用循环伏安法,采用三电极体系,研究在碳布电极表面合成聚苯胺膜。 本实验考查了苯胺单体浓度、溶液酸度、质子酸类型、线性扫描速率、扫描圈数等对合成聚苯胺膜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聚苯胺的电化学氧化过程是一个自催化过程。镀液中苯胺单体浓度越大对成膜越有利,但是受苯胺的溶解度影响,镀液中的硫酸与苯胺的浓度比应大于1 : 1。另外降低扫描速率,适当增加扫描圈数有利于聚苯胺膜的形成,最佳扫描速率为25mv/s。聚苯胺的电化学活性明显依赖于质子化的程度,在苯胺与硫酸组成的镀液中,H2SO4浓度越大,膜的氧化还原可逆性越大,聚苯胺的自催化效应越强,质子酸中硫酸对聚苯胺的电化学生成的促进作用最大。 关键词:聚苯胺,循环伏安,影响规律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of film scie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1950s. It is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The organic film was developed first. It is well applied in many filds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film-forming properties, and has many kinds of product. The electrochromic display film of polyaniline is one of electronically conducting polymers, it has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because it is easily synthesized, character uniform and can be firmly attached to the substrates. The work studied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film on carbon cloth with three elctrodes by means of cyclic voltammograms.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films on carbon cloth are related to aniline concentration, solution acidity, bronsted acid type, linear scan rate and scanning numbers etc.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lyanilin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is a self-catalytic process. It was found the higher the aniline concentration is, the esaier polyaniline synthesize is, because of the solubility of aniline in the water, sulfuric acid and aniline should be more than 1: 1 in concentration. Furthermore it was favorable to synthesize polyaniline films when reduce scan rate and increase the numbers of scanning appropriately, and the best scan rate is 25 mv/s. The activity of polyaniline films was significantly depended on the extent of the proton, in the solution of aniline and sulfuric acid bath, the greater the H2SO4concentration is, the greater the film’s redox reversible is, the stronger the self-catalytic effect is ,and sulfuric acid can promote the speed of synthesis of

聚苯胺合成与表征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实验论文论文题目: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1实验设备和聚苯胺性能表征方法 (4) 1.1实验药品及设备 (4) 1.1.1实验药品 (4) 1.1.2实验仪器 (4) 2.2 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 (5) 2.2.1苯胺的合成 (6) 3.3 聚苯胺性能表征 (5) 3.3.1溶解率的测定 (5) 3.3.2电阻的测定 (5) 3.4 实验数据处理 (5) 3.4.1聚苯胺产率 (5) 3.4.2溶解率 (7) 3.4.3电阻 (6) 4.4实验结果与分析 (6) 5.5展望 (6) 参考文献 (6)

摘要:本实验主要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聚苯胺,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控制反应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在酸性介质中合成聚苯胺。探究当加入的氧化剂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质子酸为硫酸、反应温度为10℃、反应时间为3h时聚苯胺的产率。以及有机溶剂对聚苯胺的溶解率,测定单位长度电阻值,判断其导电性效果,其中产率高达90%以上,溶解性为58%,具有较好导电性。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表征;溶解性;电阻;

前言 1826年,德国化学家Otto Unverdorben 通过热解蒸馏靛蓝首次制得苯胺 (aniline ),产物当时被称为“Krystallin ”,意即结晶,因其可与硫酸、磷酸形成盐的结晶。1840年,Fdtzsche 从靛蓝中得到无色的油状物苯胺,将其命名为aniline ,该词源于西班牙语的anti (靛蓝)并在1856年用于染料工业。而且他可能制得了少量苯胺的低聚物,1862年HLhetbey 也证实苯胺可以在氧化下形成某些固体颗粒。但由于对高分子本质缺乏足够的认知,聚苯胺的结构长期处于争论中,Macdiarmid 于1987年提出苯-醌式结构单元共存的模型后,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它存在的状态可以随着苯、醌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不同而相互改变。 聚苯胺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聚合法等。化学氧化聚合法又有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模板聚合、酶催化聚合等;电化学聚合法有动电位扫描、恒电流、恒电位、脉冲极化等合成方法。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聚苯胺的制备示意图 Fig.1 Diagram for preparing PANI N N N n NH 2 氧化剂 酸或碱 1-y y H H

一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一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很多,但常用的合成方法有两大类:化学合成和电化学合成。 (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利用氧化剂作为引发剂在酸性介质中使苯胺单体发生氧化聚合,具体实施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化学氧化聚合法聚苯胺的化学氧化聚合法,是在酸性条件下用氧化剂使苯胺单体氧化聚合。质子酸是影响苯胺氧化聚合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提供反应介质所需要的pH值和以掺杂剂的形式进入聚苯胺骨架赋予其一定的导电性。聚合同时进行现场掺杂,聚合和掺杂同时完成。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重铬酸盐、过硫酸盐等。其合成反应主要受质子酸的种类及浓度,氧化剂的种类及浓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化学氧化聚合法优点在于能大量生产聚苯胺,设备投资少,工艺简单,适合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是目前最常用的合成方法。 ②乳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是将引发剂加入含有苯胺及其衍生物的酸性乳液体系内的方法。乳液聚合法具有以下优点:采用环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的水作为热载体,产物无需沉淀分离以除去溶剂;合成的聚苯胺分子量和溶解性都较高;如采用大分子磺酸为表面活性剂,则可一步完成掺杂提高导电聚苯胺电导率;可将聚苯胺制成直接使用的乳状液,后续加工过程不必再使用昂贵或有毒的有机溶剂,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克服传统方法合成聚苯胺不溶不熔的缺点。 ③微乳液聚合法微乳液聚合法是在乳液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合体系由水、苯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组成。微乳液分散相液滴尺寸(10~100nm)小于普通乳液(10~200nm),非常有利于合成纳米级聚苯胺。纳米聚苯胺微粒不仅可能解决其难于加工成型的缺陷,且能集聚合物导电性和纳米微粒独特理化性质于一体,因此自1997年首次报道利用此法合成了最小粒径为5nm的聚苯胺微粒以来,微乳液法己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常规O/W型微乳液用于合成聚苯胺纳米微粒常用表面活性剂有DBSA、十二烷基磺酸钠等,粒径约为10~40nm。反相微乳液法(W/O)用于制备聚苯胺纳米微粒可获得更小的粒径(<10nm),且粒径分布更均匀。这是由于在反相微乳液水核内溶解的苯胺单体较之常规微乳液油核内的较少造成的。 ④分散聚合法苯胺分散聚合体系一般是由苯胺单体、水、分散剂、稳定剂和引发剂组成。反应前介质为均相体系,但所生成聚苯胺不溶于介质,当其达到临界链长后从介质中沉析出来,借助于稳定剂悬浮于介质中,形成类似于聚合物乳液的稳定分散体系。该法目前用于聚苯胺合成研究远不及上述三种实施方法

聚苯胺的制备实验报告

聚苯胺的制备实验报告 姓名:吉武良院系:化院20系学号:PB13206270 摘要:本实验利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旨在了解一种新型的功能聚合物---导电聚合物,探讨电子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机理,并掌握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关键词:导电聚合物聚苯胺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the chemical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 preparing polyaniline, aimed at understanding a novel functional polymer --- conductive polymer ,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 and grasp the polyaniline synthesis method . Keywords:Polyaniline Conducting polymer 一、引言 导电聚合物(conducting polymer):又称导电高分子,是指通过掺杂等手段,能使得电导率在半导体和导体范围内的聚合物。通常指本征导电聚合物(intrinsic conducting polymer),这一类聚合物主链上含有交替的单键和双键,从而形成了大的共轭π体系。π电子的流动产生了导电的可能性。 1977年A. J. Heeger、A. G. MacDiarmid 和白川英树(H. Shirakawa) 发现,聚乙炔薄膜经电子受体(I,AsF5等) 掺杂后电导率增加了9个数量级,(他们为此共同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这一发现打破了有机聚合物都是绝缘体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诱发了世界范围内导电聚合物的研究热潮。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共轭聚合物经掺杂后都能变为具有不同导电性能的导电聚合物,具有代表性的共轭聚合物有聚乙炔、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聚对苯撑乙烯、聚对苯等。 导电聚合物的早期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掺杂导电态上。到了1990年随着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发现,导电聚合物本征半导态的电致发光特性、激光特性和光伏打效应又引起了广泛关注,掀起了研究共轭聚合物的新一轮高潮。 导电聚合物的突出优点是既具有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又具有有机聚合物柔韧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还具有电化学氧化还原活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导电聚合物材料将在未来的有机光电子器件和电化学器件的开发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聚苯胺(PANI):聚苯胺是导电高分子领域最具应用价值的品种,既具有金属的导电性和塑造的可加工性,同时还具有金属和塑料所欠缺的化学和电化学特性。可广泛应用于电子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题目(中文):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姓名 xx xxx 学号111111111112222222222 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 专业、年级 12级化学(3)班(B组) 指导教师xxx职称教授 二○一四年十月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 聚苯胺(Polyaniline)是一种重要的导电聚合物,是研究最为广泛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其具有原料低廉、工艺简单、导电性优良、耐高温及抗氧化性能好等优点,受到人们普遍青睐,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使其成为导电高分子研究的主流和热点。本论文使用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以苯胺(An)为单体,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在三聚磷酸铝(ATP)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合成聚苯胺。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苯胺合成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苯胺的合成与温度、反应时间均有关,在温度为10℃、反应时间为8小时时,聚苯胺的合成效果最好,产率最高。 关键词:聚苯胺;表征;合成;影响因素 1.绪论 1.1聚苯胺的发现过程 1826年,德国化学家Otto Unverdorben通过热解蒸馏靛蓝首次制得苯胺(aniline),产物当时被称为“Krystallin”,意即结晶,因其可与硫酸、磷酸形成盐的结晶。1840年,Fdtzsche从靛蓝中得到无色的油状物苯胺,将其命名为aniline,该词源于西班牙语的anti(靛蓝)并在1856年用于染料工业。而且他可能制得了少量苯胺的低聚物,1862年HLhetbey也证实苯胺可以在氧化下形成某些固体颗粒。但由于对高分子本质缺乏足够的认知,聚苯胺的实际研究拖延了几乎一个世纪,直到1984年,MacDiarmid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苯式(还原单元)-醌式(氧化单元)结构共存的模型。随着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不同,聚苯胺处于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可以相互转化。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聚苯胺可通过适当的掺杂方式获得导电聚苯胺。 图1.1聚苯胺的链结构模式 1.2聚苯胺的研究背景

关于聚苯胺

研究历史编辑 导电高分子用途[5] 从1977年日本Shirakawa,美国MacDiarmid、Heeger发现掺杂聚乙炔(PA)呈现金属特性并由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至今,相继发现的较常用的导电高分子有聚对苯(PPP)、聚吡咯(PPY)、聚噻吩(PTH)、聚苯基乙炔(PPV)和聚苯胺(PANI)。由于导电高分子特殊的结构和物化性能,使其在电子工业、信息工程、国防工程及其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因聚苯胺具有原料易得、合成工艺简单、化学及环境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5-8] 1826年,德国化学家Otto Unverdorben通过热解蒸馏靛蓝首次制得苯胺(aniline),产物当时被称为“Krystallin”,意即结晶,因其可与硫酸、磷酸形成盐的结晶。1840年,Fdtzsche从靛蓝中得到无色的油状 不同氧化态聚苯胺之间的可逆反应(3张) 物苯胺,将其命名为aniline,该词源于西班牙语的anti(靛蓝)并在1856年用于染料工业。而且他可能制得了少量苯胺的低聚物,1862年HLhetbey也证实苯胺可以在氧化下形成某些固体颗粒。但由于对高分子本质缺乏足够的认知,聚苯胺的实际研究拖延了几乎一个世纪,直到1984年,MacDiarmid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苯式(还原单元)-醌式(氧化单元)结构共存的模型。随着两种结构单元的含量不同,聚苯胺处于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可以相互转化。不同氧化还原状态的聚苯胺可通过适当的掺杂方式获得导电聚苯胺。[9-13] 不同氧化态聚苯胺之间的可逆反应图册参考资料。[ 结构 聚苯胺的实际合成与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初,英国的Green和德国的Willstatter两个研究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合成

收稿日期:2003-1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74030);上海市科技纳米专项基金资助项目(0259nm022)作者简介:黄美荣(1963-),女,江西南昌人,教授,工学硕士.E 2mail :Huangmeirong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1114590.html,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合成 黄美荣,李新贵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 摘要:系统归纳总结了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论述了各种方法所得纳米聚苯胺的粒径、形状、稳定性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与弊,并同时给出了本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结果.指出微乳液聚合和分散聚合是获得纳米聚苯胺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微乳液聚合法,可以获得粒径较小的聚苯胺纳米粒子,最小粒径为8~10nm.与普通的微米级聚苯胺颗粒相比,纳米聚苯胺因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在透明导电膜、防腐涂料、电极修饰材料、电流变材料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粒子;聚苯胺;微乳液聚合;分散聚合 中图分类号:TQ 316;O 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74X (2005)01-0083-05 Synthesis of Polyanline Nanoparticles HUA N G Mei 2rong ,L I Xi n 2gui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 ) Abstract :The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nanoparticles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The size and shape ,as well as stabilities of the polyaniline nanoparticles are elaborated.The merit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iques are also discussed.The latest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group are present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both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for preparing the electroconducting polyaniline nanoparticles ,with which nano size polyaniline particles with the smallest diameter of 8~10nm could be easily obtained ,especially in case of microemuls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1114590.html,paring with the conventional polyaniline particles with micrometer size ,polyaniline nanoparticles have shown numer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fields such as transparent electrocon 2ducting films ,anticorrosion coatings ,electrode modified materials and electrorheological materials 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rocessibilities. Key words :nanoparticles ;polyaniline ;microemulsion polymerization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聚苯胺具有优异电活性、原料便宜、易于合成、 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最具有广泛商业应用前景的导电聚合物之一[1,2].然而,聚苯胺结构的高度芳香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导致 了溶液加工或熔融加工障碍.将纳米技术引入聚苯胺材料中,不仅有望解决加工成型问题,而且还能使其集导电性和纳米效应于一体,从而推进导电聚合物的工业化进程.因此自1997年报道了由微乳液聚 第33卷第1期2005年1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TON G J I UN 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33No.1  Jan.2005

聚苯胺的合成工艺

聚苯胺的合成工艺 摘要: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聚苯胺材料的合成工艺及性质和应用现状,指出了聚苯胺如今在工艺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简单描述了聚苯胺的结构和最新的研究工艺,并展望了聚苯胺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工艺应用前景展望 Synthesis of Polyaniline Abstract:Introduced the polyaniline material in recent years the synthetic process and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e polyaniline are now in the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impl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polyaniline and latest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prospects the polyaniline material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Polyaniline synthesis process application prospect 在众多导电聚合物中, 聚苯胺是一种具有共轭电子结构的本征型导电高分子,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价廉易得和环境稳定性等优点, 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用化的导电高分子材料, 在能源、光电子器件、电容器、传感器、电磁屏蔽、催化、二次电池、电致变色和金属防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是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研究的热点。 1 聚苯胺的结构和合成工艺 1.1聚苯胺的结构 聚苯胺有多种结构,这是由反应条件决定的,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12,13]:

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本一班姜华学号:1508040540014 同组人:蒲朝霞罗彬彬宋姗姗 摘要: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溶 液聚合法等)和电化学合成法 (恒电位法、恒电流法、动电 位扫描法等) , 近年来, 模板聚合法、微乳液聚合、超声辐照合成、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血红蛋白生物催化合成法。此次的实验采用的是采用过硫酸铵氧化聚合合成聚苯胺:先将苯胺与酸(四种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苯胺盐,然后再加入过硫酸铵合成聚苯胺,计算比较四种酸合成聚苯胺的产率。聚苯胺分子结构含有苯环,使其具有很强的刚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大,很难溶解于大部分溶剂中。用三甲基亚峰溶剂可以部分溶解聚苯胺,溶解率达20%。聚苯胺(PANI)是一种分子合成材料俗称导电塑料。它是一类特种功能材料具有塑料的密度又具金属的导电性和塑料的可加工性。采用压片对其进行压片并对其测量电阻值。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产率溶解性电阻值 绪论: 聚苯胺,高分子化合物的一种,具有特殊的电学、光学性质,经掺杂后可具有导电性。在电子工业、信息工程、国防工程

等的开发和发展方面都具有多种用途。聚苯胺的电活性源于分子链中的P电子共轭结构:随分子链中P电子体系的扩大,P成键态和P*反键态分别形成价带和导带,这种非定域的P 电子共轭结构经掺杂可形成P型和N型导电态。不同于其他导电高分子在氧化剂作用下产生阳离子空位的掺杂机制,聚苯胺的掺杂过程中电子数目不发生改变,而是由掺杂的质子酸分解产生H+和对阴离子(如Cl-、硫酸根、磷酸根等)进入主链,与胺和亚胺基团中N原子结合形成极子和双极子离域到整个分子链的P键中,从而使聚苯胺呈现较高的导电性。这种独特的掺杂机制使得聚苯胺的掺杂和脱掺杂完全可逆,掺杂度受pH值和电位等因素的影响,并表现为外观颜色的相应变化,聚苯胺也因此具有电化学活性和电致变色特性。聚苯胺经一定处理后,可制得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设备和材料,如可作为生物或化学传感器的尿素酶传感器、电子场发射源、较传统锂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具有更优异的可逆性的电极材料、选择性膜材料、防静电和电磁屏蔽材料、导电纤维、防腐材料等等。 将聚苯胺分别与四种酸混合,制备苯胺盐,在加入过硫酸铵搅拌3个小时制备聚苯胺。再将制备好的聚苯胺进行压片测量电阻,取少量聚苯胺溶解计算溶解率,制备涂料。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的合成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前言 电高分子是指经化学或电化学掺杂后可以由绝缘体向导体或半导体转变的 含π电子共轭结构的有机高分子的统称。从1977 年日本筑波大学Shirakawa 教授发现掺杂聚乙炔(PA)呈现金属特性至今,相继发现的导电高分子有聚对苯(PPP)、聚吡咯(PPY)、聚噻吩(PTH)、聚苯胺(PANI)和聚苯基乙(PPV)。由于导电高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化性能, 使其在电子工业、信息工程、国防工程及其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因聚苯胺具有原料易得、合成工艺简单、化学及环境稳定性好等特点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开发, 并在许多领域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聚合、电化学聚合等方法。这些聚合方法各有特点, 聚合时间长短不一。电化学方法适宜小批量合成特种性能聚苯胺, 用于科学研究; 化学方法适宜大批量合成聚苯胺, 易于工业化生产。经典的化学法聚合一般是在酸性水溶液中使苯胺氧化聚合, 采用的氧化剂主要有( NH4 ) 2S2O8、K2Cr2O7 、H2O2 、FeCl3 等。Armers 和Cao 等对苯胺的聚合条件进行了研究和优化, 认为( NH4 ) 2S2O8是最理想的氧化剂[5] , 而且, 控制苯胺单体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 B 1 时, 可获得高产率、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电导率的聚苯胺。因而, 目前大多数研究小组都采用与苯胺等物质的量的( NH4 ) 2 S2 O8 作为氧化剂。本文的主要是采用直接化学氧化聚合法, 以过硫酸铵作为氧化剂, 通过改变掺杂酸的种类、氧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来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 使反应所得的产物兼具良好的电导率和溶解性, 且产物的产率相 对较高。并用红外光谱表征掺杂聚苯胺的特性。 2、聚苯胺的合成 2、1主要原料 苯胺( An)、过硫酸铵( APS) 、盐酸、十二烷基苯磺酸( DBSA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A S) 、二甲基亚砜( DMSO) 、 N, N- 二甲基甲酰胺( NMF) : 2、2仪器与设备 78- 1 型磁力加热搅拌器、CL- 2 型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Y- 5/ 25 型低温恒温反应浴 YP- 2 型压片机、 SDY- 4 型数字式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 Nicolet360 型FT - IR 光谱仪 2、3 实验方法 2、3、1聚苯胺的合成 本实验采用化学氧化法直接合成导电聚苯胺。聚合反应在配有搅拌器的三口瓶中进行。首先在一定温度下, 取一定量的An 酸溶液放入三口瓶中, 滴加一定浓度的过硫酸铵酸溶液40 mL,在1 h 内滴加完毕。反应完毕后经抽滤, 用稀盐酸洗涤至无色以除去未反应的有机物和低聚物,再用无离子水冲洗至滤液pH U6。放入80 e 烘箱中干燥24 h 后, 研磨成粉末状, 得到掺杂态的导电聚苯胺。 2、3、2盐酸掺杂的聚苯胺的合成 取20 g An 溶液加入至20 mL 浓度为0. 5mol/ L 的盐酸溶液中, 放入三口瓶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ocx

聚苯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导电聚苯胺以其较高的电导率、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单体廉价易得、合成简单、具有独特的掺杂/脱掺杂机理等优点,一直是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热点[1],并且在电磁屏蔽、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4]、化学传感器[5]、防腐蚀[6]、气体分离及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聚苯胺的合成方法有很多,如乳液聚合法、微乳液聚合法、模板浸渍法、界面聚合法、快速混合法、电化学聚合法等,其中快速混合法是在掺杂剂存在的条件下,将含有苯胺的溶液与含有氧化剂的溶液快速混合,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工艺简单、条件温和,而且能够防止由于氧化剂的浓度不均匀和苯胺聚合的自催化作用引起的聚合不均匀现象[10].本文以对甲苯磺酸为掺杂酸,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在水溶液中进行苯胺的单体氧化聚合,通过控制n(掺杂酸)/n(单体),合成不同掺杂比例的聚苯胺.通过测试不同掺杂比例的聚苯胺的导电性能,确定最优的对甲苯磺酸掺杂量.1实验方法 1.1试剂与仪器苯胺(An),AR,XX市大茂化学试剂厂;过硫酸铵(APS),AR,XX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对甲苯磺酸(APS),AR,XX市大茂化学试剂厂;乙醇,AR,XX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去离子水.苯胺单体使用前经一次减压蒸馏,其他试剂未经处理直接使用. 1.2合成方法酸掺杂PANI的合成方法:取蒸馏后的苯胺单体0.54mL和20mL不同浓度的对甲苯磺酸配置成混合溶液A,再配置

1.37g过硫酸铵和20mL不同浓度的对甲苯磺酸的混合溶液B,将B 溶液直接倒入A溶液中,室温下闭口静置,反应8h.将所得混合溶液抽滤,所得沉淀即为聚苯胺粗产品.分别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聚苯胺粗产品数次至洗脱液呈无色且pH中性,通风干燥箱中85℃干燥24h后取出,研磨得样.本征态PANI的合成方法:将墨绿色的掺杂态聚苯胺用1.5mol/L的氨水浸泡过夜,次日抽滤,利用相同浓度的氨水洗涤数次,再用蒸馏水洗涤至滤液pH呈中性,85℃干燥后即得本征态的PANI. 1.3测试与表征聚苯胺结构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spectra,Frentier,Perkinelmer公司),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spectra,CARY-300,美国Varian公司),扫描电子显微镜(JSM-6360LV),数显电导率仪(DDS-11A). 2结果与讨论 2.1红外光谱分析图1和图2为本征态以及不同比例掺杂的聚苯胺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其中图1中掺杂态聚苯胺的掺杂比例为n(TSA)/n(An)=1.由图1和图2可知,本征态PANI分别在1588、1494、1301、1163和827cm-1附近特征吸收峰,分别依次对应聚苯胺链上醌式、苯式结构的骨架振动伸缩特征吸收峰,C-N的伸缩振动峰,N-Q-N(Q为醌环)的特征吸收峰,苯环中C-C弯曲振动特征吸收峰和醌环中的C-H的特征吸收峰.掺杂后的聚苯胺含有聚苯胺基本官能团的所特有的特征吸收峰,说明掺杂的对甲苯磺酸的聚苯胺保留着聚苯胺的基本结构.但掺杂后聚苯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相对未

化学实验报告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聚苯胺的合成及表征 (省市师学院550018) 摘要:本实验采用氧化聚合法,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探究投料比、酸种类、温度对合成聚苯胺的影响,及本征态聚苯胺的溶解性影响因素。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聚苯胺参杂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测试,讨论了不同条件对聚合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条件下合成的聚苯胺的溶解性。 关键词:聚苯胺合成表征溶解性 前言:聚苯胺( PANI) 具有多样结构,独特的掺杂机,良好的稳定性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诸多领域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聚苯胺的方法是MacDiarm id 等提出的水溶液化学氧化聚合法。该法简便易行, 适合大批量工业生产, 但通过该法制备所得聚苯胺的分子链含有大量缺陷,产物电导率较低,因此对苯胺化学氧化法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苯胺(An)(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过硫酸铵(APS)(分析纯,AR 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盐酸(HCl,优级纯)、硫酸(H2SO4)、高氯酸(HClO4)、磷酸(H3PO4)、氨水(NH3·H2O)、四氢呋喃(分析纯AR,天津博迪化工股份)、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AR,光华科技股份)、二甲基亚砜(分析纯AR,光华科技股份)、恒温玻璃搅拌器、85-2恒温磁力搅拌器(金坛市城东新瑞仪器厂)、傅里叶TENSOR-27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 1.2 聚苯胺的合成 1.2.1 聚苯胺的性质 溶解性——聚苯胺由于其链刚性和链间强相互作用,使它的可溶性极差,在大部分常用的有机溶剂中几乎不溶,仅部分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这就给表征带来一定的困难,并且极限制了聚苯胺的应用。通过结构修

导电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导电聚苯胺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862年H.Letheby发现作为颜料使用和研究的聚苯胺,1984年,MacDiarmid在酸性条件下,由聚合苯胺单体获得具有导电性聚合物,通过20多年的研究,聚苯胺在电池、金属防腐、印刷、军事等领域展示了极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现在研究进展最快、最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功能高分子材料。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氧化聚合法(乳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和电化学合成法(恒电位法、恒电流法、动电位扫描法等),近年来,模板聚合法、微乳液聚合、超声辐照合成、过氧化物酶催化合成、血红蛋白生物催化合成法等以其各自的优点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就近些年来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最新的研究现状,以对比的方法概述了合成聚苯胺的几种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1导电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1化学合成 (1)化学氧化聚合 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是在适当的条件下,用氧化剂使An发生氧化聚合。An的化学氧化聚合通常是在An/氧化剂/酸/水体系中进行的。较常用的氧化剂有过硫酸铵((NH4)2S2O8)、重铬酸钾(K2Cr2O7)、过氧化氢(H2O2)、碘酸钾(KIO3)和高锰酸钾(KMnO4)等。(NH4)2S2O8由于不含金属离子、氧化能力强,所以应用较广。 聚苯胺的电导率与掺杂度和氧化程度有关。氧化程度一定时,电导率随掺杂程度的增加而起初急剧增大,掺杂度超过15%以后,电导率就趋于稳定,一般其掺杂度可达50%。井新利等通过氧化法合成了导电高分子PANI,研究了氧化剂APS与苯胺单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对PANI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PANI时,当n(APS):n(An)在0.8-1.0之间聚合物的产率和电导率较高。研究表明,聚苯胺的导电性与H+掺杂程度有很大关系:在酸度低时,掺杂量较少,其导电性能受到影响,因而一般应在pH值小于3的水溶液中聚合。质子酸通常有HCl、磷酸(H3PO4)等,苦味酸也用来制备高电导率的聚苯胺,而非挥发性的质子酸如H2SO4和HCIO4等不宜用于聚合反应。但HCl稳定性差,易挥发,在较高温度下容易从PANI链上脱去,从而影响其导电性能。 用大分子质子酸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二壬基奈磺酸、丁二酸二辛酯磺酸等掺杂聚苯胺,在提高其溶解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电导率。大分子质子酸具有表面活化作用,相当于表面活性剂,掺杂入聚苯胺中既可以提高其溶解性又可以使PANl分子内及分子间的构象更有利于分子链上电荷的离域化,大幅度提高电导率。同时,同小分子酸比较,有机磺酸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因此,有机磺酸掺杂将拓宽PANI掺杂剂的选择范围。ShannonK 等以(NH4)2S2O8和过硫酸钾为氧化剂研究了PSSA掺杂PANI的制备和性质。 (2)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有以下优点: ①用无环境污染且低成本的水为热载体,产物不需沉析分离以除去溶剂; ②若采用大分子有机磺酸充当表面活性剂,则可一步完成质子酸的掺杂以提高聚苯胺的导电性; ③通过将聚苯胺制备成可直接使用的乳状液,可在后加工过程中,避免再使用一些昂贵(如NMP)的或有强腐蚀性(如H2SO4)的溶剂。 乳液聚合法以DBSA作为掺杂剂和乳化剂制备的PANI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聚合产率大于80%,聚苯胺的电导率大于1S/cm,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溶解度达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