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5)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高考诗歌精读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赏析古代文化0105 1110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今译: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斜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赏析: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
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
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附录: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己亥杂诗·其五》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己亥杂诗·其五清代: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
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
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
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
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及赏析

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 《⼰亥杂诗》是清代⽂学家龚⾃珍创作的⼀组诗。
这是⼀组⾃叙诗,写了平⽣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分⼴泛,内容复杂,⼤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全诗多⽤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多种⼿法写景抒情。
下⾯是龚⾃珍《⼰亥杂诗》原⽂及赏析,快来看看吧! 【原⽂】 ⼰亥杂诗 (其五)(浩荡离愁⽩⽇斜) 作者:龚⾃珍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满怀离愁⽽对⼣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赏析】 《⼰亥杂诗》是诗⼈晚年写的⼀⾸组诗,这⾸诗选⾃其中第五⾸。
⾸句:“浩荡离愁”是说诗⼈的愁绪⽆边⽆际,“⽩⽇斜”是写景。
此句可译为,在⼀个⼣阳西下的傍晚,我带着⽆边⽆际的愁绪离开京都。
第⼆句:“吟鞭”即马鞭,“东指”即向东。
“天涯”即指⾃⼰的家乡,诗⼈当时住在⼴东,相对于京城来说,距离遥远,即有天涯之意。
此句可译为,我挥舞着马鞭远离京城,向东奔向远在天涯的家乡。
最后两句:这两句⽤了⽐喻的修辞⼿法,“落红”喻指诗⼈⾃⼰,“花”喻指国家、⼈民。
诗⼈虽辞官回家,但仍⼼系国家⼈民,即使是辞官离京,也要像落红⼀样,化作春泥,护花(报效国家,报效⼈民)。
龚⾃珍⽣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时期,辞官时间在道光时期,⼤约是与英国的战争前两年,诗⼈⼀⽣爱国爱民,⼼忧国家⼈民。
“浩荡离愁⽩⽇斜”。
“浩荡”,⼴⼤⽆边。
“⽩⽇斜”,⼣阳西斜。
龚⾃珍报国⽆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情是⼗分苦闷。
诗中⽤“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私怨,⽽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显⽽易见。
“浩荡离愁”⼜⽤⼣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重浓浓的⾊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
” 这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了有如天涯漂泊的⼼绪。
己亥杂诗·其五文言文翻译

己亥杂诗·其五文言文翻译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以下是“己亥杂诗·其五文言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即:到。
己亥杂诗(其五)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白日西 下, 扬鞭东去,从此就是天涯海 角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 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赏诗
1、从第一、二句古诗中你读出了 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
2、结合诗歌第一句分析诗人是怎样描 写离愁的?
3、这首诗歌后两句广为流传,请结合 写作背景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自主阅读
1、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情感。 2、读通诗意,简述诗歌大意。
读诗
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文翻译: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强化了诗人离 京时的眷恋、怅惘、 失落、孤独的种种情 感
“白日斜”三字 一笔勾勒景物, 以夕阳西沉、暮 色苍茫的气氛,
吟鞭东指即天涯
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 涯的终结 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 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落红” “红”喻理想与信念,诗中的“落红”、 “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 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 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 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翻译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资料: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
翻译:浩荡的风吹动着新的季节,吹动着我无边的离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已即将夕阳西下。我吟着诗句,驰向东方,终于见到了不可逾越的天涯。唉!我的生命将象这一片片落红凋零而去——但它们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注释及解析

龚自珍《己亥杂诗》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②,吟鞭东指即天涯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④。
〔注释〕①本篇选自《龚自珍集》。
《己亥杂诗》是作者在己亥年(公元1839年)所作的大型组诗,共三百十五首。
本篇原列第五。
②浩荡,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
白日斜,叙离京师时夕阳西下的凄凉景色,借以烘托依依不舍的心绪。
③吟鞭,诗人所持的马鞭。
辛弃疾《鹧鸪天》词:“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东指,动身时,取道外城东面的广渠门。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这里借指自己辞官南返后与京城及朝廷距离遥远。
④落红,落花。
〔解析〕《己亥杂诗》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己亥年(公元1839年)时写的大型七绝组诗,共三百十五首。
龚自珍三十八岁中进士,十年后(即己亥年),辞去礼部主事的官职,离开北京返回老家杭州。
几月后又再次北上接回家眷。
在南北往返的路途中,陆续写就了这一组诗。
这些诗篇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的记述作者旅途生活、见闻,有的对生平、思想作回顾,有的反映了朋友之间的交往等等。
它们是作者辞官后对自己以往生活和思想的总结。
本诗作于南归之始,抒发了离别京城时的感想。
诗的前两句道出作者无尽的悲哀和难言的苦衷:“浩荡”一词原本指水势的阔大,此处用来形容离别的愁绪,实在是诗人对长年郁积在内心深处苦闷的吐露。
诗人在仕途上久受压抑,在京二十年间一直处于低级官吏的生活之中。
虽然他有主张变革的雄心,曾对吏治、经济、戍边等问题提出过不少积极的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
对黑暗的官场、腐败的政治,他是既愤恨又无奈。
最终连小官也做不下去了,只好辞官南归。
诗人当时的心情多么愁苦! “白日斜”三字,更是以淡淡的笔墨渲染出浓浓的离愁。
夕阳将尽,象征着诗人一生中心智与体力最旺盛的时期已经逝去。
有心报国却无人赏识,还备受压制,诗人自感壮志未酬,惆怅不已。
“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觉得,一旦踏上漫长的归途,就朝着离开京城的遥远方向而去,这一生不可能再回来重新参政,实现自己的雄图大志了。
己亥杂诗(其五)

整个国家需要有蓬勃的生气,这要靠雄风 雷动,才能振作奋发。这句诗读来真有雷霆万 钧之感。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体裁:七言绝句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 (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清道光十九年,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到排挤,48岁愤然辞 官难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 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 五首。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用了托 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落红比喻辞官,春 泥比喻平民百姓,花比喻朝廷。这两句 以落花自喻,托物言志,表明自己虽然 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后用来赞美生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境?
一是离别之愁,在朝廷受到排挤,要 奔向遥远的天涯,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 浩荡:无限 •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 天涯:天边,指离京都遥远的地方。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 了,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居多, 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二是作者没有消沉,没有一蹶自己毕生的精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诗句:
1、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清·龚自珍《漫感》
带着一枝箫、一把剑,仗义行走江湖,本 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如今十五年都已过去了, 当初的狂名也全让我给辜负尽了。
“负尽狂名十五年”常用来形容那些早年颇 具盛名,后来却平淡无奇的人。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龚自珍,字
,
号
。
代人。
家、
家。从小勤奋好学,
著有《
》,共 首。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 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合主要意象,拓展积累,并通过课堂练笔, 学习诗人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朗读感知
己亥杂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品析景物 细思情味
1、诗中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你还知道哪些融情于景的 古诗句?
大家之 作,其言情 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 景也必豁人 耳目。
--王国维
发挥想象 描述画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述前两句诗所展现 的画面。(注意融情于景)
发挥想象 描述画面 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
猜猜他是谁?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 鸦片战争的前一年,出于对清朝统治 者大失所望,他毅然决然辞官南归, 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 北往返途中, 有所思,有所感,就 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 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 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 书》),写就巨型组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交流情感 探究主旨
1、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 这两句诗千古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形象比喻,移情于物,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
龚自珍 (《书汤海秋诗集后》)
课后作业
发挥想象,以诗人的口吻,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注 意融情于景,以景物描写来烘 托或映衬人物的心情。不少于 150字。
发布在知好乐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