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新审定)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

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探索活动一: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

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

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

(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探究活动三: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四

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

(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二)

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四、研讨

(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问题1与探究活动1融合,问题2与探究活动2-4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行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五、拓展

(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物体位置:改变——运动

不改变——静止

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安排本课内容,建议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简单记录表。

【作业设计】

1.能作为判断老鹰是否运动的依据是()。

A.看一幅图

B.两幅图对比

2.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

A.方向

B.距离

C.方向和距离

3.在教室里,小明在小红的东方向3米处,那小红在小明的()。

A.东方向3米处

B.西方向3米处

C. 西方向6米处

4.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南方向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20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介】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

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

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预设5分钟)

1.视频导入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

1.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

(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

(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

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

(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

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

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

1.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圆点记录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

2.下列物体中和车上雨刮器运动形式相同的是()。

A.秋千

B.弹簧玩偶

C.木陀螺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探索板块中,活动1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活动2利用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活动,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和

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生通过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

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

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

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

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

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

(一)探索1

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

2.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

(二)探索2

1.击球。

我们来玩击球,操作员将红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桌子上,距离约40厘米,用蓝球击红球。

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活动。

2.讨论:说说击不中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不确定。

3.在轨道上击球。

要求:操作员将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击红色球。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4.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三)探索3

1.我们将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是怎么样的?。

2.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3.展示想法。

4.讲解实验规则:

(1)操作员将小红球放在桌面上相应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边缘。(每次推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

(2)组长带领其余组员蹲下来认真看,讨论好后再画出运动路线。

学生实验。画路线图。

5.展示运动路线图,思考它是属于什么运动?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6.慢动作微课展示小球的运动情况。

三、研讨(预设2分钟)

提问: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四、拓展(预设5分钟)

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合作能力。

2.在记录运动路线时用线加箭头的方式

【作业设计】

1.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

2.下面运动中,最有可能直线运动的是()。

A. 运动员在60米赛跑

B.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C. 钟摆的摆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摆放方式的关系。

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些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方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材料: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

1.出示图片滑滑梯

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

(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

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

2.引出课题

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动呢?

(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

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

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

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

2.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

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

温馨提示:

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

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

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

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

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0分钟)

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

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

(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滚动......)

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预设:有关系......)

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12分钟)

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

(预设:变快)

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

3.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

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续探索!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未安排本课内容

2.可自行设计记录单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打√表示)

物体(形状)

预测实验

滑动滚动静止(不动)滑动滚动静止(不动)

【作业设计】

1.斜面的特点是()。

A.一端高一端低

B.两端一样高

C.一定是木板搭的

2.小球在斜面上容易()。

A.静止不动

B.滑动

C.滚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资料大全

第一单元水 1、(水)是我们身边是常见的(液体)。它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 的(体积)。 2、水又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正是由于水 具有这种特性,(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生存在地球上。 3、用湿布擦黑板,水会变成(水蒸气)。 4、生活中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有:(水洼,煮食物,晾衣服等)。 5、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会(沸腾)。 6、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7、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8、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4)加热后的(烧杯、三角架)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9、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那么水就会(结冰)。 10、水和冰的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不同点:冰坚硬、光滑、有固定形状,是固体;水柔软,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 11、如果给冰进行加热,那么冰会(融化)成水。 12、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13、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14、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5、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 16、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17、小苏打、碱、味精都能(溶解)在水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8、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实验中,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同时两个杯中的水也要(一样多)。 19、我们可以利用(加热)或(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0、分离食盐和沙,需要用到滤布(或滤纸)。 21、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简答题。 1、说一说水加热时以及沸腾后的现象? 答:水加热时,会有气泡产生;水沸腾后,水面上方出现白雾,水不停地翻滚,水中有大气泡产生。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答: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体积变大。 3、在做水溶解的实验时,为什么要将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地加入? 答:避免一次加入过多,导致不能溶解,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4、在做探究加快溶解的实验时,你是怎样判断盐溶解的快慢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 集 乡 王 寨 小 学 年级:三年级 教者:耿志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段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真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和三年级上册一样,也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内容,但在探究重点上却与上学期有着本持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变化的规律。相对于整个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主要是将一些值得学生观注的问题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植物的各个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功能存在什么关系;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以风仙花为例进行研究。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主要是以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进而认识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和认识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主要是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研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磁铁单元主要是整理对磁铁的认识;实验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学习制作指南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完整word版)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

2021学年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7课时总课时数:32 授课时间:2014年9月29日备课人:吕东升课题 1.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学习目标1、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4、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需要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 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泥土、养料、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水分、阳光和空气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枯死) 2.请看教材P17页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教材P18页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点:它们都有经历发芽、幼苗、枯死三个阶段。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不同点:寿命的长短不同,大树的寿命长,向日葵的寿命短。) 4.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每种植物都有几种生长不同的 阶段,它们的生长都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寿命有长也有短,但最终这些植物还是会死亡。)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 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 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 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 越快。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 就是水蒸汽) 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 蒸汽。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

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 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 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 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第 1 页共 3 页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完美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电子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主备人执教人教学内容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教学目标 1、对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特征,生长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饲养和观察小动物,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并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3、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方面的不同。它们的不同用途。 4、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病人是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并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教学的探究活动,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教学难点 在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教学的探究活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用于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教学准备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 教研组意 见 教导处意 见

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课型新课总第()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始业教育课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主备人 教学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想让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程度超过别的学科,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做足文章。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科学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科学课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难点科学课与别的学科有什么区别以及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纸杯 A4纸 教学过程第二次备课 1、自由谈话,了解观察方法: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科学啦,我将和你们一起 学习。我姓叶,是你们的科学老师,在这一年,我将带领你们 一起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奥秘。 师:老师很想认识大家,你们告诉老师,老师怎样才能在 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你们呢? 师:真没想到,大家想出了很多让老师认识你们的好方法。 师:那你能否观察一下老师,我有哪些明显特征?你用什 么方法与别人区别开来? (观察的方法:看、听、闻、摸、尝等) 师:你们对科学有兴趣吗?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2、倾听讲述,了解科学内涵: 师:老师讲述什么是科学? 师:你们说说跟科学相关的事。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 记下来,这就是写科学日记,如果把这些事写下来,就是很好 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 论文比赛。 3、了解教材,明确学期任务: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长塘镇现代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___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一、科学概念 1、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都有相应的器官,每个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并具有自己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人和动物都是不断生长变化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寿命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 3、什么是温度,温度是可以测量的;温度与物体的热量变化有关;水有三种状态,三态之间的变化与热量有关;三态变化,使水在自然界循环运动。 4、认识磁铁的性质;磁铁的两极及其相互作用;磁力大小的变化;磁铁的用途;用途与性质是相联系的。 二、科学探究 1、种植培养动植物,对动植物进行观察和测量,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或新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并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描述所发生的变化,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认识人和动物的生命周期。 2、观察温度计的结构,会使用温度计,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温度的变化,经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假设-----寻找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化进行验证,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整理和概括。 3、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和倾听、贡献和分享方法,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用实验获得的证据思维加工得出结论,想办法解决简单的磁铁问题,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制作磁针,合理设计制作指南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目录 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 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 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 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 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 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 7. 混合与分离 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 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 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 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 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 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 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 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 第3 单元5. 观测风 第3 单元6. 观察云 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 题级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习科学探索: 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 节 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

新教科版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

2020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新教科版)(全册基础版) 三年级()班姓名: 第一单元水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2.水的温度达到时开始沸腾。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4.温度下降到时,水开始结冰。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热量。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 7.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热量。 8. 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9.水能溶解食盐、、、红糖、味精、碱等,但不能溶解沙子、、木头等。 10.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 11.通过、和能加快溶解的速度。 12.一些物质的状态、大小、数量、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质本身的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撕纸、折纸等。 13.水是一种体,没有固定的,但有一定的。14.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湿的衣服干了、湿的黑板干了等。 15.杯子装水后,加盖子得蒸发慢,不加盖子得蒸发快。说明水放在处蒸发得快。 16.“水蒸气”是一种 的气体。 17.水蒸气存在我们周围的空气

中。水都在蒸发着,从没停过。 18.我们看到热水上面冒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 19.我们可以用加热、通风、增大表面积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 20.水和水蒸气相同点:它们都是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有质量。不同点:水看得到、摸得到,是体;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是体。 21.水沸腾的时一定会蒸发,但水 蒸发的时候会沸腾。 22.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 ;(2)温度计浸入水中;(3)温度计不能碰和杯内壁;(4)读数时眼睛液柱顶端,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水面。 23.酒精灯的使用:(1)不能用的酒精灯相互点火;(2)不能用酒精灯,要用二次盖灭。24.在试管外面的碎冰里加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得。 25.加快冰融化的方法:用吸管吹热气、吹风机吹、。 26.冰融化成水之后,体积会。 27.冰融化是由固体变成了。 28.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是的。 29.食盐和沙子混合后,食盐还是食盐,沙子还是沙子。 30.盐水和沙子,可以用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留下盐水。 31.可以用的方法,把盐水溶液中的盐分离出来。 32.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吸引的方法进行分离;也可以倒在水中,木屑漂浮,铁屑沉。 33.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5、蚂蚁 6、金鱼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 7、动物的共同特点 学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计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编写人员: 4、它们吸水吗第一单元: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二单元: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学校易孝文 6、砖和陶瓷第三单元:浙江慈溪市浒山街道西门小学俞利平谢梦璐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吴晓水和空气 2007年9月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7、空气有重量吗 植物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1、我看到了什么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2、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

3、大树和小草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 4、观察水生植物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植物的叶、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52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7、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动物【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1、寻访小动物【教学过程】 2、蜗牛(一)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3、蜗牛(二)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4、蚯蚓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 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哪些呢,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