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11.06

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11.06
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11.06

艺术传播原理学习大纲

艺术传播原理的分析层次

一、宏观理论

政治学家、国际关系学家、系统理论学家探讨的领域,涉及国家、文化、国际体系中与艺术相关的利益大集团的大秩序问题。

(一)政治经济学

(二)文化研究学派

(三)国际关系和权力角度

宏观理论阅读书目:

1. 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6

2. 赵月枝.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周莽译.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 道格拉斯·霍尔特著,汪凯译. 文化战略:以创新的意识形态构建独特的文化品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

二、中观理论

传播学家、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产业规划与管理者等工作的领域,他们感兴趣的是中型的艺术群体,如民间艺术社区、艺术机构和艺术创作与消费的阶层,以及大众传播的问题等等。

中观理论阅读书目:

1. 陈鸣. 艺术传播原理.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4

2. 参见“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的大众传播理论,包括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媒介规范、受众变迁、传播效果理论等。

3. 可参阅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陶东风,胡疆锋. 亚文化读本[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艺术各学科领域中的人类学、民族志调查报告,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

柯克·约翰逊著. 展明辉,张金玺译.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当代艺术中的探索

Thomas E. Wartenberg著,李奉栖等译. 什么是艺术[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跨界:当代艺术中的游转与乡愁》(台湾版)

6. 可参阅文化产业与管理的文献。

……

三、微观理论

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传播学、艺术学等领域理论家们的用武之地,依个人行为的层次做出结论(一)传播与学习理论

(二)思维方式理论

(三)价值观理论

(四)其他微观理论

微观理论阅读书目:

1. 莱顿著,李东晔、王红译. 艺术人类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何成洲. 全球化与跨文化戏剧[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周云龙. 越界的想象:跨文化戏剧研究(中国,1895-1949)[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

四、要点

(一)问题的核心

形式复制、形式创新、新媒体技术……只是解决形式的传播与推广

核心问题:何谓“走心”交流的文化、思维、途径?

(二)思考途径

1. 走向创造性的艺术传播

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不是一个“同化”“合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不同环境中转化为新物的过程;只有在不同中互相促进,才能创造新物,如果全然相同,就不可能继续发展。

2. 案例之一:民间艺术传播的核心

3. 案例之二:壮族民歌的传承方式能否更贴近生活与情感交流?

4. 案例之三:中国绘画艺术所经历的“西学东渐”及传统文化固守问题

……

课程作业:

阅读感兴趣的艺术传播文献,思考选题切入点。完成一篇4000~5000字的课程论文。01月03日集中点评。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编码: 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 先修课程:《装饰基础》《三大构成》《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讲授公共艺术品(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特征,及在建筑空间和环境中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公共艺术品鉴赏与应用能力,并掌握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基本要求: 能较好理解并运用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雕塑与壁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过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相互过程;理解壁画、雕塑和公共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内容: 雕塑部分: (一)装饰雕塑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及先秦文明 3.封建社会秦汉艺术至晚清 4.现代装饰雕塑 (二)装饰雕塑的类型特征 1.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圆雕 1.1圆雕的特征(理解) 1.2圆雕技法(掌握) 2.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浮雕 2.1浮雕的特征(理解) 2.2浅浮雕特征(理解) 2.3浮雕技法(掌握)

3.从属物象类 3.1装饰雕塑(掌握) 3.2器物装饰雕塑(掌握) (三)装饰雕塑的材质肌理 1.天然材料 1.1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2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3石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2.人造材料 2.1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理解)2.2金属材料:铜、铁(铸造/锻造)(理解) 2.3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玻璃钢(理解)(四)装饰雕塑的设计与制作 1.装饰雕塑的构思及草图设计(掌握) (五)装饰雕塑与内外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理解)壁画部分: (一)装饰壁画的装饰规律与形式法则 1.装饰规律 1.1归纳与概括(掌握) 1.2夸张与变形(掌握) 1.3平面与立体(掌握) 1.4分解与构成(掌握) 1.5对比与统一(掌握) 2.形式法则 2.1均齐(掌握) 2.2平衡(掌握) 2.3节奏(掌握) 2.4韵律(掌握) (二)装饰壁画的构图 1.格律体构图(理解) 2.平视体构图(理解) 3.立视体构图(理解) 4.自由体构图(理解) (三)壁画的色彩与环境的统一

园林艺术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表现技法 1线条图2水墨渲染图3水彩渲染图4钢笔徒平画5马克笔表现(钢笔+马克,淡彩+马克)6模型制作7彩铅景观表现8电脑绘制平面及效果图 一、园林:广义的园林泛指居住区、工矿区、机关学校、休疗养区等专用园林绿地及 广场街道、花园、儿童乐园、体育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公共使用的园林绿地而言。 狭义的园林指公共园林而言 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并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工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3明确问题A园林以山、水体、职务、建筑为要素B园林的功能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C 园林要有文化品位 4相关名词 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还是人工栽植的,只需要植物这一种要素 绿化:指运用植物材料建成绿地的手段,以取得环境效应为主,包括城市园林绿化、荒山绿化、农园林网绿化 立意: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造园的设计思想 造景:人为的为园林绿地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 障景:园林中凡是能够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的景物的手法成为障景 生态设计:是一种取代有限的、人工的、不经济的传统设计的新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创造更自然的景观,提倡用种群多样性结构复杂和竞争自由的植被类型 5、园林与绿地的区别:园林通常包括四要素——地貌、水体、建筑和植物,强调人的使用,这种使用通常以观赏、游憩或居住为主。绿地则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目的和功能,并只包括植物这一要素。 二、园林美 唯物主义的美学观:1、人的感觉是没得源泉2、美感来源于客观世界 园林没事园林设计师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领悟后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与园林形势的有机统一。现代园林美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生活没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1)自然美来源于自然,任何不加入人工雕琢的自然事物(2)生活没事人们对现实生活的需求的满足程度(3)艺术美是生活美和自然美的高度提炼 2园林美的主要内容 (1)山水地形美: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地貌利用、土石假山 (2)借用天象美:节日月淤血、云吴晓光等天象造景 (3)再现生境美:消防自然、创造人工植物群落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4)建筑艺术美:园林建筑是画龙点睛之笔 (5)工程设施美:游道廊桥、奸杀水晶、电照光影、给水排水 (6)文化景观美:风景园林常为宗教圣地或历史古迹所在地,其中景名景序、门栏对联、摩崖石刻、字画雕塑 (7)色彩音响美:蓝天白云、花红柳绿、粉墙灰瓦、风声 (8)造型艺术美:用艺术造型来表现某种精神、象征、利益、标志,以及体型、线条美。(9)旅游生活美(10)联想意境美 三、园林艺术 1定义: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 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

05601园林艺术原理

05601园林艺术原理 1.园林规划设计的知道思想? 1).要搞好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必须贯彻实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原则。 3.继承与创新也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2.什么是园林?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园林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3.什么是绿化?绿化泛指除天然植被以外的,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广义绿化园林范畴。 3.什么是园林四要素?园林四要素是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 名词解释 公共园林:包括花园、街心花园、小游园以及道路绿化等。其中公园包括市公园、区公园、文化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雕塑公园、体育公园、科学公园、交通公园、游乐园、纪念性公园、文物古迹公园以及各种专类性花园等。 4.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园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三个层次。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园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绘画原则创造的,一类是按建筑原则建造的。 5.什么是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 6.园林美的内容(简答) 园林美的内容括规则与不规则的形式。 7.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拨高。 8.园林美是什么? 园林美是艺术美和自然美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9.★园林风格(名词解释) 园林风格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点特点和风俗民情的园林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 10、西方园林代表及特点? 西方园林代表: 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英国:自然风景或景致式园林 法国:几何规则图案或园林 11、园林风格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风格——山水造景。 园林风格类型分规则式与自然式,规则不对称式和混合式。 1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力求神似;2、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3、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13、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及时特征?现代园林的特征:1、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就是现代园林的特点之一。2、园林中建筑密度减少了,以植物为主组织的景观取代以建筑为主的景观。3、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量。4、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应越来越广泛。5、增加生产内容、养鱼、种藕以及栽种药用和芳香植物等。6、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7、体现时代精神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8、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的异/同? 异:各自特点.同:①以小见大(始终贯穿)②讲究园林的内涵,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③受审美观的影响,追求颜色朴素(自然色)的素雅;④以古典植物的造景为主; ⑤地形改造模仿自然“景为人作,宛自天开”。 9、园林绿地的规划(判断) 园林绿地的规划就是布局、起战略性的作用; 10、西方园林的代表及地形改造手法有何不同?(简答) 西方园林代表:意大利:台地式园林;法:几何规则式园林;英:自然风景式园林; 地形改造手法有何不同: 意大利传统风格成梯状台地; 法国多平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几何形规则式园林。 英国园林多丘陵,是属于自然式。 填空“艮岳”的万寿山已土石兼用,成为摹移山水向写意山水的过滤的标志;为明清的写意山水奠定了基础。 名词解释 假山是从土山开始,逐步发展到叠石为山的。园林中的假山则是模仿真山,创造的风景的手法。 土包石、石包山的含义? 土包石是将石埋在土中,露出峰头,仿佛天然土山中露出石骨一样。多流行于日本庭园传统手法日本的堆山。 ★假山造型艺术的要求(简答) 假山造型艺术的要求:(一)要有宾主;(二)要有层次;(三)要有起伏;(四)要有来龙去脉;(五)要有曲折回抱;(六)要有疏密、虚实。 什么是置石的方式? 置石的方式分为: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特置石是太湖石的标准;以太湖石的瘦、透、漏、皱的评价作为品评峰石的标准。标准分为四点:透、漏、瘦、皱。 名词解释 所谓对置并非对称布置,而是把岩石在门庭、路口、道路两侧以及桥头等处作对应布置。作为对置的岩石在数量、体量以及形态上均无须对等,可挺可卧,可坐可偃,可仰可俯,只求在构图上的均衡和在形态上的呼应,这样既给人以稳定感,亦有情的感染。 (名词解释)群置 群置应用多数山石互相搭配点置,称为群置或聚点。 置石的三不等 置石的三不等原则为:石之大小不等、高低不等、间距远远不等。 填空置石要注意石身之形状和纹理,宜立则产,宜卧则卧,纹理和背后均需一致,不要悖其道而行之。 粉壁置石“借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是追求诗情画意的最好佐证。 人工水体的类型是什么? 人工水体的类型是规则式、拟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种。 人造自然式水体的类型 人造自然式水体的类型分为拟自然式和流线型。 瀑布的类型 按瀑布的形锡和势态分;直落工、叠落式、散落式、水帘式、薄膜式、喷射式。 喷泉的基本类型? 喷泉有喷水式、溢水式和溅水式等三种基本类型。 什么是设计喷水的喷泉的原则? 设计喷水式喷泉的主要原则是:在多风的特点,应使用短而粗的水柱;而欲造成高远和戏剧性的喷水效果,则应选择在弱风地点,以免溅湿游赏者的衣履。溢水式喷泉习惯上都设在有屏障的位置,设计时无须考虑风的因素。 什么是分割水体采用的形式? 分割水体采用的形式是汀步堤、岛、桥廊分割水体单元,增加空间层次和深度增加水体景深层次。 名词解释 风景是以自然物为主体所形成的,能引起美感的审美对象,而且必定是以时空为特点的多维空间,具有诗情画意。 填空 园林和风景名胜,是由许多孤立的、连续或继续的风景,以某种方式组接和流能所构成的空间境域。 判断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组织的考试。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传播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大纲标准

课程编号:093066 课程名称: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开课学期:1 学分:3 总学时:45 理论学时:45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承前启后,一方面将已学到的专业基础课加以归纳、总结、消化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系统地掌握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本课程的要求就是要综合运用装饰艺术设计的手法和装修技术的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建筑室内外环境条件和影响,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理想环境,使环境更加舒适化、科学化、艺术化。 建议教材:《环境艺术设计》郑曙旸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参考书: 【1】董万里段红波,《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上)(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4 【2】张绮曼等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1 年 【3】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4】王国彬.《景观设计》,王国彬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作为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承前启后,一方面将已学到的专业基础课加以归纳、总结、消化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系统地掌握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综合运用装饰艺术设计的手法和装修技术的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建筑室内外环境条件和影响,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理想环境,使环境更加舒适化、科学化、艺术化。 二、课程章节的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园林艺术原理试题与解答[1]

一、名词解释 1、园林艺术 2、节奏 3、韵律 4、比例 5、尺度 6、框景 7、意境 8、花坛 9、借景 10、绿篱 二、简答题 1、常用造景方法有哪些 2、怎么用植物色彩来造景 3、花坛与花镜的设计要求 4、园林美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主要内容有哪些 5、园林空间有哪些类型,植物能够成哪些类型 6、地形的功能有哪些 7、俯视、仰视、平视景观的区别与联系。分别适用于什么场所的造景方法 8、前景的处理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9、什么是风景序列,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10、意境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解答: 一、名词解释 1、园林艺术:将大自然中风景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集中起来形成的完美整体,并以建筑的方式来安排花草树木、水池等的一种对环境艺术处理的理论和技巧。 2、节奏:变化复杂,通过强烈的变化,无规律的,能使人产生高山流水的意境。 3、韵律:一种有规律的变化,重复是产生韵律的前提,简单有力,刚柔并济/

有规律,但又自由地抑扬起伏变化,从而产生富有感情。 4、比例:一般只反映景物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而不涉及具体尺寸。 5、尺度: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6、框景:凡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选择地摄取另一空间的优美景色,恰似一幅嵌于境框中的立体风景画,称为框景。 7、意境:借景抒情,于情于景,情景交融。 8、花坛: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按照整形或半整形的图案栽植观赏植物以表现花卉群体美的一种园林设施。 9、借景:有意识的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10、绿篱:凡是由灌木或小乔木以近距离的株行距密植,栽成单行或双行,紧密结合的规则的种植形式。 二、简答题 1、常用造景方法有:(1)主配手法:主景是全园的核心与重点,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配景则是陪衬主题,使主景更加突出。(2)层次与景深:前、中、后景三大层次。(3)借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4)对景,分景,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点景,题景等。 2、(1)单色处理:形成统一的感觉。(2)对比色处理:产生强烈和鲜艳的感觉。(3)调和色处理:温和浪漫的感觉。(4)渐层:一种颜色由浅到深,或色相的逐渐转弯,给人以宁静柔和的感觉。(5)中性色运用:灰白绿等。(6)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6138 课程名称:环境艺术综合设计 Synthetical Environmental Design 先修课程:室内设计基础环境艺术概论 总学时:80(讲授与实例分析:15 方案辅导与讲评:25 方案设计: 40)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是四年级环境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在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和单项设计课程之后,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性检验的一门强化训练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先进的设计理念、立足于建立开放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设计方法和行业法规,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对建筑的内部空间环境和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设计,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理想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从设计到施工、从虚题到真题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实际工程技术的全面了解及掌握。注重对学生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和设计规范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概述(课堂讲授 1学时) 主讲老师:陈华新 本章重点: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特性与本质、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思维与方法

本章难点:如何理解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特性与本质;如何掌握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达到能够独立设计的目标。 第二章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的方法与程序(课堂讲授 5学时) 主讲老师:陈华新、吴江 本章重点: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程序与方法的相关内容。 本章难点:对环境艺术综合设计程序与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第三章环境艺术综合设计人文理念与作品赏析(课堂讲授 3学时)主讲老师:薛娟、侯宁 本章重点: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最新人文理念。 本章难点:如何将现代建筑设计的最新人文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设计出“以人为本”的舒适空间。 第四章环境艺术综合设计创意与表达(课堂讲授 2学时) 主讲老师:吴志锋 本章重点: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方案的思维过程、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方案的创意表达。 本章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设计方案的思维过程以及如何使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方案。 第五章课程设计指导(设计实践)(69学时) 主讲老师:陈华新、景璟、孙继国、张炜、侯宁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学生艺术设计的知识储备,在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最新一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

一园林艺术及设计原 理

一、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 第一节园林艺术布局基本原则 按照《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的解释: 园林艺术——在园林创作中,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自然和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园林布局——确定园林各种构成要素的位置和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 因此,在园林创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便有不同的布局原则。从创作的过程看(时间维),园林艺术的布局原则有:功能合理、分区明确;构思与立意(或称意在笔先);空间有序;景观丰富(多样性)。从创作的结果看(空间维),园林艺术的布局原则有:综合性与统一性;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题鲜明,主景突出;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 第二节园林布局 一、园林布局形式 园林布局形式的产生和形成,是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分不开的。概括地讲,可以把园林布局的形式分为3类: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当然,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园林布局形式层出不穷,其中的代表形式就是自由式园林(抽象式园林)。 1、规则式园林

这类园林又可以称之为“几何式”、“整形式”、“对称式”和“建筑式”园林(图2-6、图2-7)。埃及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的造园也独树一帜。从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起到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之前,西方园林主要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台地园和19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几何图案式园林为代表。这类规则式园林有以下主要特征。 (1)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抵依中轴线的左右前后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都成为几何形体。 (2)地形:在开阔较平坦地段,由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段,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其剖面均为直线所组成。 (3)水休: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古代神话雕塑与喷泉构成水景的主要内容。 (4)广场与道路:广场多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形,主轴和副轴线上的广场形成主次分明的系统;道路均为直线形,折线形或几何曲线形。广场与道路构成方格形式、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5)建筑:主体建筑组群和单体建筑多采用中轴对称均衡设计,多以主体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成与广场、道路相组合的主轴、副轴系统,形成控制全园的总格局。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642《传播学原理》考试大纲

《传播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要求 《传播学原理》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的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卷面成绩150分。 考试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等。试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要求考生熟练地掌握传播学基本知识,重点考察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1传播要素与类型 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型(Linear model)、互动模型(Interactional model)和交互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的相关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冲突与影响力;自我实现的预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特征的传播伦理。 2语言与非语言信息 语言符号的本义和引申义;语言的象征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身体语言的特征、作用与管理;数据信息的作用以及分析和表达数据信息的主要方法;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语言、身体语言、数据、图片和视频等多种符号的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名义倾向(intensional orientation)与实在倾向(extensional orientation),包容性(inclusion)传播与排斥性(exclusion)传播;接受信息的心理活动特征,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语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媒介与内容 媒介、内容、媒介产品与媒介产业的概念,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新媒介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条件下各种媒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媒介产品的竞争力与公信力;互联网背景下媒介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提供者的权益保障与自律;互联网背景下媒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媒介垄断条件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进步、社会制度与媒介产业之间的关系。 4媒介与大众 媒介对大众的主要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大众社会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识鸿沟理论,意见领袖,第三人传播效果等等;西方传播效果研究的演变及其启示;媒介素养的概念,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大众媒介素养的意义和途径;全球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家话语权,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 5媒介与政府 媒介组织的概念、类别及其特征,把关人理论,媒介组织的公益性与赢利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媒介组织形态的影响;西方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主要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新中国传播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意识形态领导权与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关系,政府控制与媒介独立性的关系,舆论导向与媒介产业发展的关系等等;互联网信息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6传播学的学科特征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渊源;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霍夫兰(Carl Hovland)和施拉姆(Wilbur Schramm)等人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经验分析的主要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园林艺术原理试题b卷答案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2. 中国四大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 3. 我国造园中选石有六要素:质、色、纹、面、体、姿。 4.园林的概念及四要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 5. 我国古典园林意识形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简述借景的种类。 答:〈园冶〉认为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几种。 (1),远借:把园外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景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与绘画中的“三远”有密切联系。如颐和园借香山(西山),玉泉山;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避暑山庄借僧帽山,馨锤峰,苏州寒山寺登枫江楼可借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峰等。远借可望不可及,发人瑕思。(2分)

(2),邻借(近借>:借取临近之景,主要指园外临近之景。周围环境是临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利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例如,避暑山庄邻借周围的八庙;苏州沧浪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通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外隔为一体。(2分) (3),仰借:系利用仰视所借之景观,借居高之景物,仰借之景物常为山峰,瀑布,高阁,高塔之类。仰观可以体验‘高山仰止”的心情,田而产生肃然起敬的意念。如颐和园佛香阁对于从下而上的仰观者所起的效果。(2分) (4),俯借:指利用俯视所借之景物。许多远借也是俯借,登高才能远望,俯视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中国有重九登高之民俗,故不少名胜居高临下,建楼起塔,可以体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效果。如广州镇海楼,高据越秀,乌瞰羊城,珠海若浮,虎门在望;武昌黄鹤楼耸峙江干,俯临九派,一泻千里,气不可挡;(2分) (5),应时而借: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比如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眷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的百花争艳,夏天的浓荫覆盖,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树木姿态。(2分) 2.简述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答:风景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有以下途径: (1)形象:如一峰立石,可以想为美女或仙女;

环境艺术《人体工程学》教学大纲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环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人体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操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率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要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为今后的功能性设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1、基本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对人体家具、准人体家具、建筑家具尺度要求的学习,结合百分点原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尺度意识,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对有关的环境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技能培养目标:使设计在适应生理、心理需求的探索中,符合尺度、材料、温湿等诸多要素。 3、思想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人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关怀。树立为人民服务、敬业爱岗的主人翁意识,“以人为本”就会真正落到实处;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家具设计离不开具体的情景。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概论 (1)人体工程学的发展历史; (2)人体工程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3)人体工程学的定义 (4)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主要内容 (4)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体与尺寸 (1)人体尺寸 (2)人体活动 (3)重心问题 (4)人体施力 (5)实践环节:绘制男女人体基本尺寸图、绘制人体水平作业域、绘制人体垂直作业域、绘制人体移动与尺度、绘制人与物关系图、绘制室内人体活动尺寸与空间关系图。A4纸5张作业 第三章人体与家具 (1)工作面的高度 (2)座椅的设计 (3)卧具的设计 (4)休闲文化 (5)针对生活中至少5种以上室内家具用品进行实际数字测量,并绘制彩色效果图标注尺寸,阐述其使用心得。A3,5张彩色效果图。 三、授课内容: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传统家具设计教学大纲

《传统家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统家具设计》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专业 开课学期:《传统家具设计》 2014—2015 第一学期 学时:《传统家具设计》 2×16=32 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无 学分:《传统家具设计》 2学分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核人: 制定时间(或修订时间):2014年8月20号 一、课程简介 《传统家具设计》是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古建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解传统家具在场景设计中独特的形式和内涵,以及传统家具的材质美与形式美的关系,各种精美的纹样和雕刻在每个朝代中的变化;影视美术人文场景设计包括内外两部分,一是“外壳”的设计,即建筑设计,二是“内瓤”的设计,即道具设计,家具属于道具的一部分,学习传统家具设计就构成场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是影视美术必上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传统家具设计》以前这门课作为美术设计中的学生要修,现在单独成为一门课,而且成为必修课可见它的重要性,不光影视道具中要用得到,特别是排一些古装戏的场景,了解各个朝代家具的特点,以后从事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思维和场景设计上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而且从事环艺、古建专业的人群同样要具备这方面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传统家具的结构和形式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从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家具的结构特征和审美变化;家具的材质美与技艺美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家具中实现

的;从系统的学习中学生都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家具的形式美与场景的关系;与建筑的关系,与时代变迁的关系。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内涵,对学生的专业创作提供更为广泛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同时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和鉴赏能力,为以后在影视场景设计或是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中打下雄厚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家具发展简史、传统家具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传统家具与建筑的关系、传统家具在人文场景中的作用、传统家具的设计 四、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课程概述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 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 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2.如果有兴趣的话,尝试对当今出现的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多多翻阅业内核心期刊杂志,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去加以解释,同时比照其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观点。这将对理论学习极有助益,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亲和力。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教 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系环境设计教研室编 2014年6月6日 二、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环境设计的概念 教学重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背景和设计的相关理念。 教学难点:设计的实施内容、设计的工作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通过对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概念的系统阐述,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所认识,并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内容的专业介绍,让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各个学科领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及分类,掌握不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一节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 ⑴主要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生态环境与艺术设计;人类文明与艺术设计;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 ⑵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背景,生态环境与艺术设计,人类文明与艺术设计,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 ⑶问题与应用:知道为什么产生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了解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对当今社会文明的意义。 第二节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理念 ⑴主要内容:视觉艺术;文化遗产;相关设计专业 ⑵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的感官与艺术形式,视觉艺术的时空观念,视觉与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遗产界定的环境意义,城市规划专业, ⑶问题与应用:视觉艺术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要研究视觉艺术,文化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造型艺术的关系。 第三节环境艺术设计的实施内容 ⑴主要内容:总体控制设计内容、选项控制的设计内容、空间形态过度的设计内容 ⑵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总体控制设计内容的目的,总体控制的对象与要素,城市设计的层面、建筑设计的层面、室内设计的层面 ⑶问题与应用:了解总体控制设计内容,掌握总体控制的对象与要素,掌握城市设计的层面、建筑设计的层面、室内设计的层面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方法 ⑴主要内容:协调融通的工作方法、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 ⑵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协调融通的工作方法,主导设计概念的策划,技术因素融通,社会因素融通与社会价值的体现,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 ⑶问题与应用:设计创意的基础,设计创意的思维方式,设计表达的意义。 第二章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尺度 教学重点:空间尺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尺度的因素、不同范围的尺度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