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

文言文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
文言文对比阅读(《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醉翁亭记》)

一、《五柳先生传》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性嗜酒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2.翻译下列句子。

(1)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环滁皆山也。

3.用选段中的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1)《五柳先生传》中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1)“五柳先生”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饮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两个选段中都有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今天。出自《五柳先生传》中的成语是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出自《醉翁亭记》中的成语是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

二、《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山间之四时也

(4)日出而林霏开 (5)佳木秀而繁阴 (6)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 (8)而或长烟一空 (9)把酒临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5.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 (乙)

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而乐亦无穷也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7、[甲]文中的“进”是指“”,“退”是指“”。

8、《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9、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10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译文: 17.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2分) 答案:14.(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 15.既得斯泉 / 于山谷之间 16.(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7.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二、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 (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 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2.用原文回答。(4分)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 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

回答)(1分)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五柳先生传1.①特别爱好②到,往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1分)好读书性嗜酒(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1分)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8.解释加点的字。(2分) 造饮辄尽晏如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用原文语句回答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什么?分别表现出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3分) 参考答案:整理 8.造:往,到宴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评分意见:每处1分。 9.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评分意见:注意关键字戚戚,汲汲的解释,错一处扣1分。

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新愿教育五升六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二)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五柳先生传》习题与答案

五柳先生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7分) 嗜.()酒辄.()尽吝.()情短褐.()晏.()如箪.()瓢.()屡.()空黔.()娄.()汲.()兹.()俦.()觞.() 二、解释加点字词。(10分) 1、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2、亦不详 ..其姓字() 3、因以为 ..知其如此()..号焉好读书()4、亲旧 5、造.饮辄.尽()() 6、期.在必醉() 7、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8、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三、翻译。(12分,每句2分)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四、填空(2分)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五、简答(19分) 1、从文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特征、生活条件、志趣爱好的语句。(3分) 性格特征: 生活条件:

志趣爱好: 2、五柳先生的三大爱好反映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用来表示什么意思?(2分)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2分)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2分) 6、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7、“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3分) 8、本文一反传记明确交代姓名籍贯的通则,以虚写代实写,有何用意?(2分)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 相同点: 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 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岳阳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 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 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岳阳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

(完整word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1.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 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2.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 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2)而忘操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吾忘持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读了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您知道吗?整理了是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及阅读答案,上面是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下面是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五柳先生传原文练习题及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5、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2)到,目(3)同类,辈 2、(1)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九上《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 一、《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五柳先生传》中考题集锦

《五柳先生传》中考试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每有会意颇示己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从文中看,五柳先生的三个爱好是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5、赏读与拓展(4分) 课文着力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品质? 6我们学过的《饮酒》一诗与本文塑造了同一位隐士形象,请你写出诗中最为生动地刻画这一形象的两句诗。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3分) 答: 9. 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 10.《五柳先生传》的结尾,有一段评论性的文字。请你默写出其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品格的一句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2分) 12.“箪瓢屡空”一句用了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的典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13.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他这样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你有什么看法?(2分) 14、文章的作者是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你还学过他的《》(1分)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3分) 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______________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置:______________ ③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去: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概括指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一) (甲)先生不知...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因以为号:②期在必醉: ③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1.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2.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Ⅱ: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二项是( B 、C)(2分) 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见)//路转溪桥忽见(出现) B凄(凄凉)神寒骨,悄怆幽邃//属引凄异(凄凉) C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非竹//对此可以酣高楼(尽兴地喝酒) D杂然而前陈(摆开)者//陈词滥调(陈旧)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A太守谓谁?(为,是) B隶而从者(跟着) C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那样) D树林阴翳(遮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含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精练8篇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共14分)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注释】①志:记。②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③占:占卜。④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方:刚才 D.甲子又雨.雨:下雨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1)仿照前两句,用“/”划分横线处句子的朗读节奏。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绝:。 复:。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

(),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 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

中考语文复习对比阅读《醉翁亭记》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做6—10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B)。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C),(D);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云归而岩穴暝暝: ②临溪而渔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8.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之: 9.分别写出“穷”字的意思。(2分) (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穷: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其自传散文。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文学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醉翁亭记》复习题及对比阅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 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 ..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野蔌.,杂然 弈.者胜,觥筹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白发,颓然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环: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临: 8、作: 9、名: 10、辄: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开: 16、归: 17、暝: 18、晦: 19、芳: 20、发: 21、秀: 22、繁: 23、时: 24、穷: 25、负: 26、伛偻: 27、提携: 28、绝: 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 37、丝: 38、竹: 39、弈: 40、觥: 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话是:。 2、第一段描写的景物主要是,描写的顺序是。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第一段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关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是。 5、第一段点明“醉翁”深意的是哪一句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

绝密★启用前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测试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文言文阅读 1.课内阅读。 《论(lún、lùn)语》记载(zài、zǎi),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chǔ、chù)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有一次,孔子在游历讲学途中,口渴得厉害。他看见路边有一眼泉水,正要畅饮解渴时,发现泉边石头上刻有“盗泉”二字。孔子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虽然干渴难忍,也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1)用选出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你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是。 (3)这两个自然段各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从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的美好品德。

答案第2页,总71页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 (5)孔子厌恶“盗”字实际上是说他厌恶 的行为,说明他能时时坚守君子的节操。 【答案】1. (1)lùn、zài、chù (2)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①孔子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不喝“盗泉”水。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偷盗 【解析】1.⑴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是考试的重点、形声字、形近字次之。多音字、难读字是“认读”的难点。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⑵句子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句义。 ⑶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⑷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

孟子《富贵不能淫》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7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或置酒而.招之 B.丈夫之.冠也/黔娄之.妻有言 C.不得志,独行其.道/亦不详其.姓字 D.以.顺为正者/因以.为号焉 8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丈夫之冠.也(_____) (2)与民由.之(_____) (3)好.读书(_____) (4)曾不吝情去.留(_____) 81.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是否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试题集锦(附答案)

《醉翁亭记》中考阅读理解试题精选题 魏岗学校王泽维 (一)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1-4题。(1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环滁/皆山也 B.而乐/亦无穷也 C.负者/歌于途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晦: (3)行者休于树于: (4)临溪而渔渔: 3.用现代汉浯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4.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答案:9.(2分)D 10.(4分)(1)命名(2)暗(3)在(4)捕鱼 11.(4分)(1)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2分,准确译出“意”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2分,准确译出“乐其乐”的含义记1分,语句通顺记1分。) 12.(2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各1 分。) (二)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5—8题。(6分)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1. 课内阅读。 我和母亲坐着小船,到乡下外祖父家里去。我们坐在船舱里。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船夫披着蓑衣在船后用力地摇着撸。 后来雨停了。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它站在那里做什么呢?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1)“彩色的小鸟”指的是______。 (2)仿照“沙啦、沙啦”写三个拟声词。 (3)在下列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形容词。的羽毛的翅膀的长嘴 (4)文章从和两个方面细写了翠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之情。 (5)按要求,仿写词语静悄悄: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象和猴子 从前,一头大象跟一只猴子吵架。大象身体壮实,非常自豪地说道:“你瞧,我个子大,体格壮,能推倒一棵大树,你呢?” 猴子引以为傲的是会爬树,说道:“我会爬树。你能爬到树上,用尾巴把自己倒挂在树枝上吗?” 他俩互不服气,去找猫头鹰评理。猫头鹰对他们说:“你们瞧,河对面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果树,你们去把果子给我摘下来,我再评理。” 于是大象和猴子来到河边。然而,(奔驰奔腾)的河水把猴子吓住了。 “还是站到我的背上来吧!”大象骄傲地说,“我个子大,体格壮,在(急水)流里游泳,我可不在乎。” 猴子爬到大象背上,他俩很快地过了河。 高大的果树(屹立耸立)在河边,成熟的果子(挂长)在树梢上。大象想用鼻子够果子,果树太高够不着;想把大树推倒,树太大又推不动。 “这回该看我的了。”猴子自豪地说,“爬树是我的拿手好戏。”说罢,敏捷地爬了上去,摘下了树梢上的果子。 他们渡河回来,把果子交给了猫头鹰。 “现在能给我们讲讲,谁比谁强吗?”大象和猴子一齐说道。 “这个问题,谁能答得上来呢?”猫头鹰说,“你们俩谁也不能单独把果子摘回来。现在你们摘回来了,是你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一个负责渡河,一个负责摘果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