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2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考试答案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答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1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1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1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0、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2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2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30、(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31、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32、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33、汉代(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社会主义社会)34、(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 世纪的(夏朝)。
小。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35、(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36、元地方最高行政组织是(省)。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37、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8、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38、选官制度的最初形态,始于(原始民主)制度下,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 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39、西周的学校教育,按("六艺" )来考核学生。
即:礼、乐、射、御(驭)、书、数。
476 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40、(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10、(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41、秦始皇重(法家)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11、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42、(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12、(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

。以守、尉、监类从中央的三公,郡
33、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
34、隋和唐前期是州(府) 、县二级制,安史之乱以后是郡、州(府) 、县三级制。( × )
35、唐朝州的最高长官称太守,府的最高长官称刺史。
(×)
36、唐朝在边地军事要地或其他紧要地区又设有都督府,设都督掌若干州所在区域的军队。 ( √)
41、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
(×)
42、封建性的选官制度按照 " 选贤任能 " 、"论功赏爵 " 的原则。 ( √ )
43、汉代属于正式职官系统的称 " 中朝官 ";属于非正式的职官系统的称内朝官。
(×)
44、察举制是一种在独尊儒术方针指导下,以儒生为主要对象的选官制度。
( √)
( ×)
1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的称为 (√ )
" 公族 ",异姓的称为卿族,统称 "世族 " 。
14、春秋这一时代名,因孔子所修鲁国史书《春秋》而得名。
(√)
15、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复合制。
(× )
16、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
56、《唐律疏议》是留存至今,最早的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典。 ( √ )
57、《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58、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59、元朝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书只有《元典章》 。 ( × ) 60、明代司法制度总体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题已排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皇权专制)的统治。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君主专制)的统治。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王)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一条鞭法)。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70 )岁。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世官世禄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A.制度荐举)。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典客)。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司隶台),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礼部)。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郡国并存制)1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通政司)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春秋)时期。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典签)。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周礼》)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东汉)时期。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明清)。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门下省)。
23.宋代的三师是( B 太师、太保、太)。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C 通政院)。
25.“秀才”是指通过(A童试)的称谓。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设五口通商大臣)。
27.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 D 、秦朝)时期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乡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春秋战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一、单选题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的统治。
A.民主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B )的统治。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C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A )岁。
A.70 B.65 C.60 D.55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D )。
A、贵族君主制B、君主丞相制C、君主宰辅制D、绝对君主制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A )。
A、世官世禄制B、乡举里选制C、简选制D、军功、事功选拔制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A )。
A.制度荐举 B.私人荐举 C.官府荐举 D.自荐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B. 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C )。
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A ),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A、司隶台B、都水台C、殿内省D、少府监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D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C )。
A、吏部B、户部C、礼部D、国子监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C )A、郡县制B、属国制C、郡国并存制D、监查制2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B )A、都察院B、通政司C、大理寺D、六部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B )时期。
政治制度史考试

中国政治制度史黎真任一、名词解释:(20分)1、中央集权制:指(de)国家权力机构(de)联系与运作方式.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de)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de)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de)监督.2、内外服制:是中国奴隶社会官制(de)一种划分方式,主要在商周时期推行,在周代普遍见于史书记载,内服指在中央任职(de)各级官员,即所谓中央官;外服指王畿地区以外通过分封所形成(de)地方诸侯等贵族系统.3、世卿制:中国奴隶制时代贵族世袭爵位和职位(de)制度.这些世袭贵族,与王侯同姓(de)称为“公族”,异姓(de)称为卿族,统称“世族”.4、“阳嘉改制”:东汉时期,对岁举(de)孝廉科开始实行考试,因为孝廉(de)德行标准很难有明确(de)标界,实行考试意在使德与才结合,孝廉科实行考试始于东汉顺帝嘉元年(132).这次由尚书令左雄主持对察举方法(de)改革.历史上称作“阳嘉改制”.阳嘉改制(de)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孝廉(de)岁举试.5、内阁制:明朝形成绝对君主专制条件下而出现(de)国家中枢组织,清朝早期沿袭,清中后期其职权被军机处所取代.朱元璋废宰相制后,为解决皇帝专权但又不能专政(de)矛盾,便仿宋制建三殿二阁,殿、阁设学士、大学士作为皇帝秘书班子,因位于宫中,故称内阁.其最初职能是“传旨当笔”,明成祖时阁臣始“参与机务”,明仁宗时部分六部长官兼阁臣,明宣宗时内阁和阁臣有了行使公文(de)职权,明代宗时阁臣开始指挥六部,明世宗时内阁已位列六部之上,成为国家权力中枢机构,明朝内阁制度形成.内阁形成首辅制是在明英宗时,从明世宗到明神宗内阁及首辅权力最盛.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7、保甲法:在县以下设都保、大保、保三级.以十家为一保,置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正.户有二丁者,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习武,夜时轮换值班巡查,以保地方秩序(de)稳定.甲则为征收赋税方便而设,以税户三十家为一甲,南宋时甲成为保下(de)最基层组织.8、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组织.即司礼、印绶等十二监及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最为重要.9、“猛安谋克制”:金朝一种特殊(de)军事和地方行政组织编制,原为女真原始社会末期(de)部落组织."谋克"意为氏族长,“猛安”意为部落军事长.10、乡遂制度:西周(de)乡里地方基层组织十分完备,这种基层地方组织称乡遂制度.即王畿百里之内为乡,是贵族和平民(de)居住区.王畿百里之外为遂,为农村地区.11、“特奏名”:是宋代科举制度中(de)一种非常特殊(de),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de)考生所采取(de)特赐科举及第(de)方法,故又称“恩科”.与“正奏名”相区别.12、“辱台钱”:宋代台谏官可以“风闻弹人”(魏晋至隋唐已有风闻弹劾(de)约定,但宋时表现最为突出),是对台谏官监察不力(de)一种处罚,并明确规定如御史任后百日无弹劾则罢、降官职或罚"辱台钱".13、“科道官”:指清代掌管监察中央各衙门和地方(de)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清代除在中央设六科给事中外,另设有监察地方(de)十五道,这种“道”是按省区划分(de),都察院所属(de),派出性质(de)监察机构,各道均设掌印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各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掌管地方监察和中央各衙门监察事务,职权范围很广.合称“科道官”. 14、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de)地方行政区划制.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de)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郡(de)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县(de)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15、征辟制:又称“公府辟士”.征召、辟除制(de)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de)制度.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de)制度,它由先秦(de)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de)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de)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de)示范作用.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de)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de)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16、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de)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de)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17、专制君主制:是君主政体(de)一种具体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绝对至上(de)权力,君主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没有任期限制,更无法律约束,君主(de)旨意就是国家(de)意志.18、通判:通判是一很特殊(de)官职,既非副知州,也不是知州(de)下属,有权和知州共同处理一州事务,各州公文只有经过知州和通判共同签署后才有效.通判还有权监察知州以下各官,西北又称之为“监州”.19、谏官制度:唐代设立谏官,用以规谏皇帝过失(de)特殊监察制度.所谓谏官,顾名思义是规谏帝王(de)官.唐代谏官系统有属于中书省(de)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阕、右拾遗和属于门下省(de)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阕、左拾遗等,专掌对皇帝(de)规谏,这种言谏制度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de)一种监察.到了宋代,谏官系统虽然依然存在,但已不在起规谏帝王(de)作用了,实际与御史台系统一样成为监察百官(de)机构了. 20、“道台”:清代为处理一省事务之便,沿袭明制,一省分几道,由布政使派出(de)称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de)称分巡道.还设各种无地域区划(de)专职道员,各道统称为“道台”.21、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de)一种带有自治性质(de)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de)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de)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de)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de)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二、简答题:(40分)1、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de)工具.因此,传统社会(de)官僚只是君主(de)奴仆而非民众(de)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de)官僚主义(de)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de)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de)训练.(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de)双重价值观.2、简述西周时期乡里选士(de)具体程序与方法.答:首先由族师、党正、州长层层等把辖区内人材推荐(de)乡,然后由乡大夫以三年为一期对推荐上来(de)人才进行总体考核,考核合格(de)推荐(de)人材再向上一级推荐.这种由乡里推荐(de)人才通过二种途径为官.一是由乡大夫层层推荐至天子.由天子选拔其中(de)优秀者直接任官;二是由乡里将所荐人才推送中央(de)司徒.这些被推荐上来(de)称“选士”.然后由司徒评定其中(de)优秀者送入大学学习.这些送到大学(de)称"俊士".俊士学成后即如前所说(de)由学入官.3、简述西汉政府解决王国问题(de)举措及其效果.答:汉景帝时实行“削藩”,随后发生“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采取剥夺王国实权之法,令诸侯王不得亲自治理国政,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王国(de)主要关于均由中央任免.武帝时,采纳主父偃(de)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de)“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又作“左官律”,汉朝官制尊右卑左,官吏降职谓之左迁,左官律定王国之官为左官,意在抑制士人到王国为官,经过这一系列措施,武帝后(de)王国虽名义尚存,实际建制已与郡县相差不多了.4、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de)考试方法.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又称策问或策试.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de)回答.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将试题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进行当场解答.依据回答(de)优劣分为甲乙二等.射策(de)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5、条列宋代各类差遣性机构对六部职能(de)削夺.答:1、宋代三司(de)设立,使宋代(de)户部几成无事可干(de)闲散部门.2、在吏部之外另设有审核朝官(de)“审官院”和考核地方官(de)“考课院”,还有负责对武臣考核和差遣(de)“三班院”.审官院和考课院(de)设立使吏部(de)职权被侵削大部.3、兵部也因枢密院、三班院和三衙(de)设立而成为闲衙,仅负责皇帝仪仗,武举等不甚重要之事.4、刑部之外,宋又设审刑院,刑部(de)职权也被侵夺了许多.5、工部,职权范围中屯田、虞部、水部之掌划归三司,工部职权也所剩无几.6、在礼部之外设有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变成仅掌科举等事(de)机构.6、简述府兵制破坏(de)社会后果.答:1、中央禁军系统(de)地位日趋重要.唐代中央军队分两部分,(1)、南衙十二卫系统统领(de)各京师轮番宿卫(de)府兵,(2)、是由北衙掌握(de)禁军系统.唐前期(de)中央禁军主要有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军,其中以左右羽林军地位最为重要,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宦官控制(de)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各军皆置大将军.2、募兵制(de)发展和藩镇势力(de)扩张.随着府兵制(de)逐步瓦解,募兵制代之而起.随着府兵制(de)破坏,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de)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到了唐后期,藩镇势力已形成尾大不掉,“无地不藩,无藩不乱”(de)局面.其发展结果是五代十国又一割据分裂局面(de)出现.7、中国古代监察(de)主要方法答:(1)检核簿册法,是中国古代监查(de)常规方法.(2)举劾案章法.(3)连坐告密法.(4)遣吏巡行法.(5)牵制监督法,这是中国古代官制(de)重要特点.(6)密查侦缉法.(7)密奏传呈法.8、唐代宰相制度(de)基本特征答:(1)群相制.宰相是集体(de)而非个人.(2)有共同(de)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3)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4)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de)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de)主体.(5)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de)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de)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de)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de)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de)"使相"有所不同.9、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de)特征及其变化答:特征:(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de)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变化:(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de)儒生为丞相.他还以一批有才华(de)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de)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从而削弱了丞相(de)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de)作用.(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改设司徒、司马和司空.由丞相改设(de)司徒排位已位于由太尉改设(de)大司马之后,且不再有丞相(de)责任和职能,实权丞相不复存在.(3)西汉武帝至魏晋南北朝,尚书制度逐渐形成.①西汉武帝时提升尚书作用和地位,尚书逐渐由掌皇帝饮食起居、管理诏书(de)传达和大臣奏章(de)上呈(de)官员成变宫内决策机构“中朝”(或“内朝”)(de)成员.但尚书职能仅限于受令和出令.②东汉初,改称“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事.它开始承担丞相之责.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但已成为事实上(de)国家政务中枢.③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由政务中枢变为国务总署,当时尚书诸曹取代九卿来直接处理国家政务,由协助皇帝(de)办公机构发展为一个庞大(de)国家最高行政机构.10、简述宋代监察制度(de)基本特点.答:第一,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de)机构,尤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由此造成以宰相为首(de)政府与台谏(de)矛盾加深.第二,宋代台谏官可以“风闻弹人”. 并明确规定如御史任后百日无弹劾则罢、降官职或罚“辱台钱”.第三,宋代监察御史对地方监察(de)职权大部为长驻地方并有行政职权(de)转运使、提点刑狱和通判所分割.1、设言事御史,开“台谏合一”之端,藉以遏制相权.2、天子亲自任命台谏、监察官疏远宰执,进一步遏制相权.3、别置谏院,成为独立(de)中央谏官机构.4、路一级设置监司和通判,加强对地方官吏监察.5、监察官被置于皇权(de)严密控制之下,监察官本身也受监察.11、简述明代内阁(de)形成及其演变.答:1830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和行书省,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由于全国(de)政务太多,皇帝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减轻负担.2年明太祖仿照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de)秘书.成祖继位后,选任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以翰林官身份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始有内阁之名.此后,内阁(de)权力逐步提高,明初(de)内阁尚非独立(de)机关,它既无官属,也不能直接统辖各部事务,到了仁宗至英宗(de)时期,开始以六部尚书、侍郎兼任内阁大学士,并有了官属和相应(de)办事机构.明中叶以后,内阁又有“首辅”、“次辅”、"群辅"(de)不同称谓,首辅掌有票拟权,朝位班次也在六部之上,成为不被法律认可(de)实际宰相,内阁也成为事实上(de)全国行政中枢机构.12、.列举清代军机处(de)职能及基本特征.答:职能:参政议政,负责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特征:1、没有正式(de)官署,只有值班办事(de)地点.2、不是法定(de)正式独立(de)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3、军机处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上也只是皇帝(de)私人秘书.4、皇权(de)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三、论述题:(20分)1、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de)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de)关系.答: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de)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de)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de)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de)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de)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de)(de)时期.参知政事(de)设置,分割了宰相(de)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de)设置,分割了宰相(de)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de)设置,分割了宰相(de)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de)设置,分割了宰相(de)人事权;审刑院(de)设置,分割了宰相(de)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de)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相权与皇权关系(de)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并直至废止,皇权不断加强而至极度集中.2、试论明清时期朝廷中枢组织(de)变迁.答: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因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珍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de)调整.首先废除秦汉以来(de)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de)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de)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那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提高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井建立庞大(de)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de)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除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de)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ill.其职责主要为“票拟”,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de)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时期,为了对抗日益强大(de)内阁,雍正新设了军机处,作为日常(de)议事机构,政令出自于此.而内阁被虚化,内阁大学士逐渐作为荣誉性称号(当然也有机会进入军机处).军机处(de)设立,标志着皇权(de)再次集中.3、论中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de)发展规律和特点.答:虽然中央政务管理体制(de)演变是如此繁复杂乱,但还是有一定历史规律可循(de).一、中央政务管理体制(de)发展围绕君权集中而演变.二、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职(de)指导原则.每逢官制改革时,统治者往往从这一古老(de)文献中寻找依据,生搬硬套到当时(de)官制上,产生过许多翻新复古(de)名称.三、各民族政权使中国古代中央政务管理体制呈现丰富多彩形式.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多着力于对原有(de)政治制度(de)调整和改革,在坚持以本民族统治为主体,保留本民族原有(de)制度(de)同时,也大力吸收汉民族(de)传统文化和制度.4、论九品中正制形成(de)历史背景,谈谈对九品中正制(de)评价.答:一、历史背景:1、东汉中、后期以来察举制(de)腐败,需要新(de)选官制来取代.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阻塞了以经学世家为核心(de)士大夫(de)仕进之路.3、察举制推选基础-乡举里选制度(de)瓦解.4、东汉(de)“清议”之风为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划定等级提供了借鉴标准.二、评价:(一)九品中正制创设(de)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1、魏文帝创立九品中正制(de)主观动机是想加强中央对选举大权(de)控制,同时在曹魏初期(de)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确实予以了落实.2、九品中正制在创设时期,起到了唯才是举(de)积极作用.3、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古代乡举里选方法在新形势下(de)延续.(二)九品中制(de)消极意义及社会影响:1、九品中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成为门阀士族操纵选举,垄断政治(de)工具.2、造成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一种隔绝性(de)严重对立.5、论述中国古代国家中枢辅政制度(de)发展变化原因和规律.答:原因:1、君权和辅政权(de)矛盾是促使辅政制度本身不断演变(de)主因.君权与辅政权一直是相辅而成(de),同时又是相克相制(de).皇帝依靠宰辅治理国家以巩固统治,宰相则依靠皇帝(de)信任重用方可以安居高位.然而,历史上(de)皇权和相权之间从未有过一条清楚(de)分界线,皇权和相权(de)矛盾也因此经常出现.2、社会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de)兴衰是促成辅政体制(de)变化(de)重要原因.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变更宰相制度,宰相制度(de)演变受当时客观环境(de)制约.客观环境(de)变化往往要求宰相制度(de)变化.社会总是变化发展(de),历朝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de)新形势,迫使最高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调整.3、统治集团调整国家机器导致辅政制度变化(de)重要原因.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de)情况下,原有(de)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de)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de)调整.二、规律:1、辅政制度发展变化始终围绕君权进行.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出令决断之权直接归君主独掌,辅政(de)工作仅限于秉承君主(de)旨意,贯彻君主(de)意图以助理万机.2、在中枢辅制度演变(de)过程中,君主(de)权力(de)总趋势是不断集中和加强,辅政制度不断变化,辅政(de)权力总(de)趋势是不断被削弱和分散.3、辅政机构和人员(de)设置和任命,由君主私臣演变为正式(de)政务官,由对君主(de)生活照顾演变为执掌部分国政,由内廷供奉待诏演变为执掌机密,辅政制度正是循着这样(de)规律发展(de).6、评价科举制度.答:第一、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de)考试选拔官员(de)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第二、科举制度(de)主要作用与意义有:(1)作为一种分科考试(de)制度,科举制在法律条文上确立了一种广泛性和开放性(尽管在封建社会,这种广泛性相对有限).(2)专制政治社会阶级基础(de)扩大,统治阶级内部(de)不断重新组合与更新,政治异己势力(de)薄弱,又必然形成中国封建政体(de)超稳定性.(3)科举制推行以来,封建专制政权(de)超稳定性是与统治阶级(de)个体对象(个体和家庭)不稳定性相对应(de).(4)科举制度所规定(de)自由按考(de)形式、考试(de)严格规范以及凭考试成绩优劣决定取舍,使科举制在形式上具有一种公平竞争性.(5)在专制政治(de)现实环境下,科举不是一种具有发展效应(de)良性竞争(de)选官制度,而是一种具有内耗效应(de)或嫉妒型(de)选官制.(6)科举制作为一种与学校教育、儒家思想相结合(de)制度,对于文化事业(de)发展无疑是有其积极进步(de)一面.(7)科举与学校教育和儒学(de)紧密结合,反过来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de)附庸.(8)科举制(de)发展造成士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de)大变化.答:1、向整个知识阶层分子开放仕途,推进士庶合流进程,使皇权与知识分子彻底合流,国家政治开始向官僚士人政治过渡,大一统局面及社会长久稳定(de)基础基本得以确立.造成上述结果(de)原因有以下几点:(1)科举制下(de)相对自由、公平(de)竞争机制,使知识阶层整体上可以一视同仁,凭才能入仕,有助于使知识阶层奋发上进.有助于知识阶层对皇权(de)认同,拥护大一统(de)中央集权.(2)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定去留,考试面前人人平等(de)原则,以及崇尚进士、文章(de)社会风习.有助于抵销崇尚门阀士族风习(de)强大影响力.导致地主阶级和知识阶层内部向心力(de)加强.推进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32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填空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和著述能够分为正史类、()、()、会典类、专门著作类和其他类。
2、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两大进展时期,()和封建制时期。
3、中国古代政体能够统称为君主制,经历了()和()两个进展时期。
4、中国专制君主时期分成三个进展时期,即秦汉时期开始的()、隋唐时期开始的()和明清时期的绝对君主制。
5、中国古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要紧是丞相、太尉、()三职构成。
6、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点是()制,隋唐时期的特点是三省六部制。
7、宋初相权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主政,()主军事,号称二府。
另设()掌财政。
三权总执于皇帝。
8、宋朝的三司使是指盐铁使、()和户部使。
9、明朝是中国宦官政治最严峻的时期,在明代政治中权势最大的是()的秉笔太监。
10、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它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11、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结构是()。
12、春秋时期地点行政治理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的显现。
13、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14、元朝在地点行政制度上的创举是设置了()制度,加大了中央对地点的操纵。
15、秦汉时期国家和地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是()。
16、()是汉朝先拔人才的要紧制度。
17、()是魏晋南北朝人才选体制的要紧方式。
()是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要紧方式。
18、明朝废止御史台,建立(),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19、宋代地点监察机构日趋完善,将巡察与常驻监察结合起来,开始了监司制与()。
20、明代执行监察职能的有不在行政系统之内,但超越行政系统并具有监察国家机关甚至是人民的监察系统,称为()。
21、总理衙门和()成为并存于晚清封建专制制度下两个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2、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治理体制。
23、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2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纳(),在政权组织形式上采纳(),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25、清末设置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点是()。
26、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置(),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27、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
28、南京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包括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五院。
29、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遵循“()”的原则。
30、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政策,1946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封建政治结构的要紧特点( )。
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制2、西周政治制度的差不多支柱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度D.宗庙制度3、中国古代地点行政体制上的郡县制显现在()时期。
A.春秋B.战国C.秦始皇D.汉武帝4、秦汉时期国家和地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和任用属吏的制度是()A.征召制B.察举制C.辟除制D.科举制5、隋代是以( )为核心的行政治理体制。
A.三省B.一省C.三省六部D.六官制度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三级,其中最高级不是()A.乡试B.会试C.殿试D.院试8、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参议会制度C.总统制D.五院制9、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民主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10、()自治区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
A.新疆B.广西C.西藏D.内蒙古11、中国古代社会直截了当实行( )的统治。
A.共和制度B.君主制度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12、清末的所谓地点民意机关(),要受各省总督、巡抚的监督。
A.资政院B.参议会C.谘议局D.参事会13、清初国家议事和决策中心是()A.库里勒台大会B.斡鲁朵制C.议政王大臣会议D.勃极烈会议14、两晋南北朝时期为笼络南迁士族,在江南设置()A、节度使B.刺使C.侨州郡D.转运使15、标志晚清国家组织机构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的设置A、五口通商大臣B.总理衙门C.总税务司D.内阁三、名词讲明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全然体制。
它是由国家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政体:即国家形式,它是统治阶级用以组织国家政权的方式。
三公九卿: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制度。
三公是最高的行政长官,要紧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构成。
九卿要紧是国家组织的要紧组成部分,包括奉常、太常等官员。
皇帝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政体,为规范君主在国家结构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创立了皇帝制度。
君主尊称为皇帝,以及与皇帝名号相配合的,一整套爱护威严的礼仪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的决策制度、执行皇帝意志的行政程序等。
军机处:清朝雍正为筹备西北用兵,在宫内设置军需房,后更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成为皇帝重要办事机构。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人,多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中选择。
军机处不仅处理军情,还统揽国家一切重要事务,取代内阁制而成为清代权力中枢。
征召制度:是秦汉时期由皇帝直截了当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
征召的对象一样是宿儒、名士。
皇帝通过征召制度的形式,要紧在于其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确立的人才先拔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与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坚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晚清政府为适应各国公使驻京需要,设置的专办洋务、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标志晚清国家组织走向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四、咨询答题贵族君主制有哪些特点?答: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君主是世袭的,这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差不多特点。
中国自夏朝以来形成王位在王室家族内部世代传袭的制度,并持续的强化和神化君权、君主的过程中,使这种世袭君主制披上合法和越来越奇异的外衣。
二是君权受贵族,要紧是宗法贵族的限制。
一方面受贵族长老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的。
对君权的分割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特点有哪些?答:隋唐时期对魏晋以来的国家组织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形成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国家组织形式。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
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
九寺由秦汉的九卿经魏晋南北朝演化而来,属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
五监由魏晋南北朝的诸监演化而来,包括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
九寺五监在行政关系上受尚书六部的指挥。
简述明朝内阁制的进展?答:明初。
朱元璋废止宰相制度和中书省,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为解决皇帝专权又不专政的矛盾,仿宋制建立华盖、武英、文华三殿与文渊、东阁二阁,后明仁宗又设谨身殿,形成四殿二阁的明代内阁组织。
殿阁设学士、大学士,因殿阁设在皇宫之内,又称为内阁。
朱元璋时内阁为皇帝处理政务而设的秘书班子,品秩为五品。
明成祖时,阁臣参与政务,成为皇帝决策的重要参谋,但不置属官,品秩仍为五品。
明仁宗、宣宗、英宗时,阁臣多加六部尚书衔,地位大为提升,由票拟大权直截了当把握了处理政务的大权。
英宗及以后时期,内阁形成了首辅制度,内阁成为国家中枢组织,首辅成为无冕之相。
4、宋朝统治者是如何样强化中央集权的?答:(1)宋朝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将强化中央集权作为差不多国策。
(2)按照宰相赵普的建议,赵匡胤将地点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全部收归中央,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中央之权又全部集中于皇帝手中。
(3)宋将各级文臣武将的事权加以分割,设置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考课院和审官院等负责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而宰相权力则被分割限制。
5、试论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
答:要点:第一,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操纵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和谐进一步加大。
其次,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状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固有力的社会鼓舞机制。
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预备了制度条件。
再次,科举制要紧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阻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最后,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阻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填空题与选择题答案填空题政书类、会要类目奴隶制时期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君主丞相制、君主宰辅制御史大夫三公九卿枢密院、三司使度支使司礼监10、大理寺、刑部11、分封制12、郡县制13、郡首14、行省15、辟除制16、察举制17、九品官人法、科举制18、都察院19、通判制20、厂卫系统21、军机处22、三省六部制23、南京临时政府24、民主共和制、总统制25、资政院、谘议局26、同文馆27、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28、立法院、考试院29、三三制30、民族区域自治二、选择题1、A2、B3、A4、C5、C6、C7、C8、B9、C10、D11、B 12、C 13、C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