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一、星系

1.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2.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这八大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其它行星

2.太阳

太阳是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106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的为2×1030Kg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太阳辐射(光),太阳每秒辐射的能量达到4×1026J,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

3.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离太阳较近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称外行星。内行星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无坚硬的外壳,体积巨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轨道面之间的倾角小于4°,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轨道的偏心率接近0,近似圆轨道。

三、地月系

1. 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称地月

系。

2.地球

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

为6.0×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

速率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平均温度15度,大部风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

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住较多的大气和水。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大气,非常适合生物的呼吸。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适中,适合生物的生存。

3. 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为3476Km,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与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29天左右,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一个重要影响———潮汐现象

潮汐现象主要是由于

月球对地球不同部位施加

不同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如图所示,A点是离月球最

近的点,在这点上,月球对

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

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

水流向A点,形成高潮。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自转,由于离心作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C点和D点为两个低潮点。

三、周年视差法测恒星到地球距离

恒星离我们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圆形轨道直径作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星的距离。这种方法叫做三角视差测距法。

如图中恒星A是我们想要测量其距离的星体。B、C、D是相对比较远的恒星,在1月到7月间几乎看不出移动过,而A的相对位置在这

半年里看上去却发生了变化。图中的θ角就称为周年视差。潮汐现象的形成

三角视差测距法示意图

例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的周年视差为0.76″(你知道0.76"有多小吗?如果将手臂伸直,所看到手上拿的一张纸厚度大约为30"。),1月份和7月份地球移动的直线距离为3×1011m。估算该恒星离我们多远?(11.y=9.46×1015 m)

解答:1)sinθ=R/L,由于θ很小,所以,sinθ=θ,

L=R/θ。又θ=0.76″,

所以,θ=0.76×(2π/360)×(1/3600)≈3.68×10-6,

则L=1.5×10÷3.68×10m≈4.07×10m=4.31.y.。

47 11-616θL R

第十一章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天体运动

1.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影响:潮汐主要由于月球对地球的的万有引力影响而产生的。地球

上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两个点形成了潮汐现象的高潮点。

2. 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

3. 宇宙: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光年的换算:1l.y.=9.46*10m

4. 根据今天宇宙膨胀的速度,宇宙在一二百亿年前脱胎于高温、高密状态,诞生于一次大

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假设。

5. 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星系。太阳系正处于其中一条旋臂的边缘。

6. 恒星的分类:1)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体积、温度和亮度。2)按照体积大小分,

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7. 恒星的颜色与它的表面温度有关;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它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8. 视差测距法测恒星距离:以日、地距离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

星的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测距法。要会计算

9. 恒星的物质组成:绝大多数恒星都有着和太阳相同的化学成分:73%氢、25%的氦及2%

的其他元素。

10. 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2)一颗恒星的寿命

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寿命短。

15天体的演化

一、恒星的分类

恒星是拥有巨大且致密的等离子体,是在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就是太阳。

恒星分类是根据恒星的颜色、温度和亮度间的关系进行的。

主序参宿七北极星

毕宿五

天狼A

半人马A

太阳巨星群蓝色和蓝白色白色黄色橘红色红色超巨星群参宿四亮度度增大亮

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序星,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

白矮星群表面温度t/℃天狼B 半人马B 50000 20000 10000 6000 5000 3000 赫罗图中行星巨星中子星白矮星超巨星

二、恒星的演化

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

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恆星的演化:(1)主序星,(2)红巨星,(3)行星状星云(位于中央的核心是白矮星,最后会冷却成为黑矮星)

2. 恒星的寿命

一颗恒星质量越大,虽然可用以“燃烧”的核燃料越多,但它放射出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它的寿命反而越短。太阳现在年龄大约为47亿年,而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

恒星的演化

一颗恒星的寿命的长短取

决于它的质量

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

意大利伽利略(1564—1642)创建通过理想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方法;发现匀变速运动和

摆的等时性;发明了温度计;1607年最早做了测定光速实验。

英国牛顿(1642—1727)提出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主张光

的微粒说。

英国卡文迪许(1731—1810)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法国库仑(1736—1806)利用扭秤测量了点电荷间的静电力,总结出库仑定律。丹麦奥斯特(1777—1851)1820年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英国法拉弟()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个手摇

发电机。

德国楞次(1804—1865)总结出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英国麦克斯韦(1831—1879)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

的电磁说。

德国赫兹(1857—1894)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荷兰惠更斯(1629—1695)提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英国托马斯·杨(1773—1829)做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英国赫谢耳(1738—1822)发现红外线。

德国里特在1801年发现紫外线。

德国伦琴(1845—1923)发现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

德国普朗克(1858—1947)提出量子化的观念。

美国爱因斯坦(1879—1955)提出光的光子说,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建立了光电

效应方程;提出了相对论,从相对论得出了质能方程。

英国汤姆生(1856—1946)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美国密立根测定了电子的电量,e=1.6×1019库。

英国卢瑟福(1871—1937)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9年用

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丹麦玻尔(1885—1962)修正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了三条假说,建立了玻尔理

论,成功的解释了氢光谱规律。

法国贝克勒耳(1852—1908)从铀矿中发现了天然的放射现象。

波兰玛丽居里(1867—1934)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镭。

英国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中子。

法国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得到了放射性同位素,并发现

了正电子。

第一篇 第四章 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

第一篇第四章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p78-79) 第一节宇宙的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 宇宙按其空间尺度和质量大小可分为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一、微观层次(弱、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微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微观层次通常又分为粒子亚原子和原子分子两个层次。 随着原子核增大,质子间静电排斥逐渐增大,最终超过核力的约束,就不存在稳定的原子核,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平衡条件决定原子大小的上限。 二、宏观层次(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宏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宏观物质是由大量原子分子形成的凝聚体系,其稳定条件是电子受原子核的为库伦吸引与电子之间因泡利不相容而有的排斥之间的平衡。密度随体积或质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万有引力逐渐增强并开始起作用。 三、宇观层次(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则是支配宇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系列中,随着尺度和质量的增加,密度逐渐减小。万有引力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不同,它不能屏蔽和中和,随着质量的增加,万有引力逐渐占支配地位的相互作用。 弱强相互作用和电脑相互作用是支配微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宏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则是支配宇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1661年,英国科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概念,为科学地研究化学奠定了基础。 1803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用原子的概念阐明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所服从的定量规律,并通过实验来测定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之比。这种始于化学的原子假说叫做“化学原子论”。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弥补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中忽视了原子和分子区别的缺陷,两者结合成为“原子——分子学说”。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在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进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第三节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 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强子,包括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一、第一粒子——电子的发展 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称为“电子”。 电子有一种运动属性,叫做自旋,自旋是微观世界粒子特有的属性,电子是人类发现体现这种特性的第一个粒子。只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电子是质量很小的粒子,成为轻子。电子的Q=-1,轻子数L=+1。 汤姆孙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二、质子的发现

宇宙学标准模型

宇宙学标准模型 宇宙模型指的是对宇宙的大尺度时空结构、运动形态和物质演化的理论描述。所谓标准宇宙模型是指以弗里德曼宇宙模型为基础,伽莫夫将其运用于早期宇宙的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宇宙模型。它是一种结合核物理、粒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知识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一种解释,是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 1.标准宇宙模型: 1922年,弗利德曼提出了宇宙在膨胀的假设。1927年,勒梅特利进一步指出,当时已发现的星系谱线红移现象,可能就是宇宙膨胀的表现。这些预言,被1929年发现的哈勃定律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弗利德曼宇宙模型,它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在长时间内一直在膨胀着,那么物质密度就一直在逐渐变稀。往前追溯至宇宙尺度为今天的百分之一时,宇宙密度将达到今天的106倍,超过了星系的密度(约为今天宇宙平均密度的105倍),于是星系将挤在一起,实际上它们不能存在。由此可见,宇宙的结构在某一时间之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产物。 在没有结团之前,宇宙一大片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均匀气体,在热平衡下有均匀的温度,称为宇宙温度。气体的绝热膨胀将使宇宙温度降低,反之往前追溯,越早的宇宙就有越高的温度。这样,甚早期的宇宙就应当是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的气体,它以很大的速率膨胀着。这正是宇宙热大爆炸观念的基本看法。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他假设宇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温度1010K以上,这时粒子之间的热碰撞足以使原子核瓦解。因此,原子核作为微观性结团,也只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伽莫夫等人成功地解释了氦的宇宙平均丰度高达1/4的事实。可是,他的初步理论并没能赢得当时人们的信任。直到最近20多年来,这一理论才发展得比较成熟。 可以设想,宇宙诞生的时候,物质密度为无限大。这时,空间是高度弯曲的,能量集中为引力能。随着宇宙的膨胀,引力能逐渐转化为粒子能,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粒子来。宇宙继续膨胀,温度继续下降,就会演出一幕幕生动真切的演化画面来。这个大爆炸宇宙学由于只用了已知的物理学规律,非常简单地描述了宇宙的性质、运动和演化,并得到了观测事实的支持,现在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称之为宇宙学的标准模型。 2.宇宙标准模型的观测证据: 1)宇宙背景辐射: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热谱的验证,历来被视为证实了标准宇宙的一项重要预言。标准模型认为充满宇宙的背景辐射产生于宇宙的早期,且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冷却,COBE卫星的观测

宇宙探索与发现标准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档选择题默认A对B错。 ●建议使用查找功能 ●实际网页测试中选项顺序可能会变,要注意 ●第一章和第二章由于没能及时存,所以内容不全 第一章 1 单选(2分) ( )较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为以后开普勒总结出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牛顿建立 经典力学体系铺平了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中心论”的神话。 得分/总分 ? A. 托勒密的地心说 ? B. 哥白尼的日心说 正确答案 ? C. 银河的系发现 ? D. 广阔恒星世界的发现 2 单选(2分) 18-19世纪中期,()兄妹及父子,通过数遍天上星星等大量观测事实提出“银河是一个星系”的观点,第一次为人类确定了银河系的盘状旋臂结构,把人类的视野从太阳系伸展到10 万光年之遥,树立了继哥白尼以后开拓宇宙视野的第二个里程碑。 得分/总分 ? A. 伽利略 ? B. 哈雷 ?

C. 威廉·赫歇尔 正确答案 ? D. 哈勃 3 单选(2分) 1718年,()将自己的观测数据同1000多年前托勒玫(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时代的天文观测结果相比较,发现有几颗恒星的位置已有了明显变化,首次指出所谓恒星不 动的观念是错误的。 得分/总分 ? A. 哈雷 正确答案 ? B. 哈勃 ? C. 斯特鲁维 ? D. 勒维特 第二章

? C. 100亿年 ? D. 120亿年 2 单选(2分) 根据目前的观测与对哈勃常数的计算,宇宙的年龄大约()。 得分/总分 ? A. 137亿年 正确答案 ? B. 150亿年 ? C. 180亿年 ? D. 200亿年 3 单选(2分) ()给出,宇宙物质产生后氢和氦的质量丰度比约为75/25,这一比值一直保持下来。 今天实测的氢、氦丰度和这一理论值完全相符。 得分/总分 ? A. 宇宙大爆炸理论 正确答案 ? B. 广义相对论 ? C.

粒子和宇宙教案

粒子和宇宙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粒子和宇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基于网络环境)播放等。★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 点评:从宇宙的起源角度去引起对物质构的粒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回答。教师: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点评:引起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巩固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基本”粒子“不” 基本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浩瀚宇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在道教人看来,宇宙星空就像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只要将其建立,便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道教的教义算是一种哲学,他们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变而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人嘴里所说的“道”,是阴与阳未被判定之前的无极,是混沌的,他们用无极的图案来代表“道”。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地,没有任何的形象与声音,它的数量永恒,没有增减。它没有名字,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道教人把它称之为道。概括为:“道”是宇宙与天地的主宰者,是万物之始的演化者,这是宽泛的概念,没有对世界万物有一定认知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道教人对“道”的理解除了上述原理之外,还有关于“道”是神灵,而始祖为太上老君。“道”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精气、元气并存,灵气逼人、精神抖擞。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艳情,是虚无之体,造化的根本,是万物的本原与宇宙的主宰者。太上老君的一化三清说体现了道即为太上老君,是神灵的始祖。 他们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许多世纪,包括:洪元、太初、太始。他们的有这样

想法的依据在于道生万物。在世界没有天地时分,没有阴阳也没有任何形状的时候,只有太上老君独存于玄虚之中。这时候的万物无法识别,无法遇见,若是遇见,也无法看见是怎样的形状。之后,世界开始渐渐分明,从而出现洪元世纪,是道都创世纪的第一世纪。 洪元世纪为一,在此之后,世界经历了万劫,从而形成百成,在百成之后的八十一万年后,形成了太初,太初,是第二大世纪,为二。 太上老君(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欣赏) 在第二大世纪过后的不久,便迎来了第三大世纪,太始。这时候的太上老君,已经下凡,在民间为师,并口诉《太始经》,教人们如何置立于天下,这样的世纪以及之前的所经历的世纪被道教人称为“上古”。 而之后的中古形成于最为混沌之时,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虽然混沌,但是人们的一些沿用至今的生产关系得到确认,是关键的环节。 道教人认为,在之后的世纪里,太上老君先后下凡为师,教人们以生产、生活,医学、文学等各种学问。综上所述,太上老君为世界的创世主,是道教创世纪的主要线索以及基本内容,是万物之始,是道教宇宙结构的根基。

上海高考物理宇宙的基本结构

上海高考物理知识备忘录 宇宙的基本结构 1、地月系 (一)、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 、质量约为6.0*1024 kg 的行星,以约30km/s 的平均速率绕太阳高速旋转。 ⑴地球球形的证明: ①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②人们向南旅行和向北旅行时所见的星空是不同的 ③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球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④1519至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⑤现代,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⑵北极星附近的星星经长时间曝光摄得的照片说明什么? 由于地球的自转,星星在天极附近画出美丽的弧线 每隔1h 或15min 观察一次星星。看到星星和月球一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同的星星彼此相对位置不变而成群地穿越天空,而北极星几乎不动,它周围附近的星星环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二)月球:月球走径约为3476km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1609年伽俐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⑴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 ⑵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 ①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对地球同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 而产生的 ②潮汐: A 点是离地球最近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水流向A 点,形成高潮。 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运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被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 C 点和 D 点为两个低潮点。 *⑶月球的成因:碰撞论的假说 2、恒星和行星 (一)太阳系 ⑴太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6 km ,总质量约为 2*1030 kg 。太阳的能源为: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 ⑵太阳系的结构: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B CD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粒子宇宙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1分) 平时怎样的课后工作有助于提高对本课程的理解 A. 多讨论 B. 多做练习题 C. 写文献阅读报告 D. 阅读相关文献 2 【多选题】(1分) 推荐的文献查阅网站有哪些 A. i nspirehep B. b aidu C. a rxiv D. c nki

第二章测试 1 【多选题】(1分) 标准宇宙学认为我们宇宙的三维空间几何可能是 A. 三维双曲面 B. 三维椭球面 C. 三维平面 D. 三维球面 2 【多选题】(1分) 下列哪些项是标准宇宙学认为的宇宙经历过的时期 A. 暗能量主导时期 B.

中子星主导时期 C. 物质主导时期 D. 辐射主导时期 3 【单选题】(1分) 下列哪一项天文观测无法支持宇宙学原理的假设 A.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 B.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 C. 宇宙中射电点源的分布 D. 对日食月食的观测 4 【单选题】(1分) 哈勃参数的物理含义

A. 描述宇宙膨胀的速率 B. 描述宇宙的均匀程度 C. 描述宇宙的各向同性程度 D. 描述宇宙的大小 5 【判断题】(1分) 光度距离等于角距离 A. 对 B. 错 6 【单选题】(1分) 标准宇宙学认为描述我们宇宙整体演化的方程是 A.

牛顿万有引力方程 B. 爱因斯坦方程 C. 薛定谔方程 D. 麦克斯韦方程 7 【判断题】(1分) 哈勃定律只在低红移处近似成立 A. 错 B. 对 8 【单选题】(1分) 描述我们宇宙背景的度规是 A. 克尔度规

B. FRW度规 C. 闵可夫斯基度规 D. 史瓦西度规 9 【判断题】(1分) 宇宙学原理是说我们宇宙在小尺度上是均匀且各相同性的。 A. 错 B. 对 10 【判断题】(1分) 一个张量场如果是均匀的那么也一定是各向同性的 A. 对 B.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宇宙超级无敌究极进化完整版 南通大学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产品质量:过程的结果所具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产品:某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 3、质量职能:是指在质量形成全过程中,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须发挥的质量管理功能及其相应的质量活动。 4、质量螺旋: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该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通常称之为朱兰质量螺旋。 5、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6、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7、缺陷:为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并指出与不合格有关联关系。 8、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9、质量认证:用合格证书或合格标志的方法证明某一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的标准或技术规范的活动。 10、控制图:是控制生产过程状态保证工序质量的主要工具。 11、6sigma管理:一项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经济性为原则、以追求完美无瑕为目标的管理理念。 12、第二方审核:是顾客对供方开展的审核。 13、控制图第一类错误:因虚发信号而造成的错误判断。 14、抽样检验:是按照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预先设计的抽样方案,从待检总体取得一个随机样本,对样本中每一个体逐一进行检验获得质量特性值的样本统计值,并和相应的标准比较,从而对总体质量作出判断。 15、合格质量水平:是供需双方共同认为可以接收的连续交验批的过程平均不合格率的上限值。 16、质量成本: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17、质量机能展开:是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和生产中各个阶段的技术需求,并通过这些技术需求的实现和协调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从而真正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有效技术。18、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是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二、解答题 1、简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进步和存在问题。 (1)主要进步:将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理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 (2)存在问题:因为是运用概率统计分析方法,不可能百分百确定合格以否,存在PR(α)、CR(β)二类风险; 2、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P41 (1)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其基本特点有:

沪科版物理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第四篇第十三章B宇宙的基本结构_学案设计(无答案)

宇宙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己生活的地球的情况。 (2)知道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3)知道银河系的大致结构,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以“宇宙的结构”为专题,以地球到宇宙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表、图片,经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 (3)通过建立地月系模型,描绘太阳系和银河系及猜想宇宙的大致图景,体验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与交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归纳交流、大胆猜想的过程,体验成功,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验宇宙的奥秘是通过人类的长期观察和探索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的。 (4)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发现地球上我们的家园的景象,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阐明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难点:本节内容难点是如何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两个物体间的引力F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____成反比,这条规律叫做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可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2.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称为_______常量,由精确实验测量可知G=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利用扭秤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_________常量。 二、新课教学 思考: 1.如果“旅行者”2号这个太空“漂游瓶”在某一天被天外的智慧生命发现,他们能理解我们的音乐、思想和感情吗? 2.如果你有机会向太空中的其他智慧生命族群说明你已掌握的最重要的物理知识,你会如何表达? 问题: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宇宙结构的? 1.地球和月亮 (1)在地面上我们如何知道大地是球状的? 常识:地球是一颗直径为_________km、质量为______kg的行星,以30km/s的平均速度绕太阳公转。 (2)从北极星附近的星星长时间曝光照片,你知道什么? (3)月球的存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高地和月海。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______对着地球。月球的存在对地球产生了许多影响,比如潮汐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月球对地球的_____影响而产生的。 常识:月球的平均直径为____km。质量约为地球的____。图中显示的是月球背向地球那一面的地貌,为什么月球背对地球的那一面比面向地球那一面更加粗糙不平? 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对地球的______造成的,但太阳的引力也对地球上的潮汐产生影响。图中描述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的两种情况,请判断哪种情况下,地球上的潮汐更大一些?为什么? (4)月亮是怎样形成的? 目成前,在有关月球因的所有假设中,证据比较充分的是一种被称为_____的假设。 2.太阳和行星 (1)太阳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 (2)太阳系有怎样的结构?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______,也被称为“_________”它们的外壳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核心都是铁等金属。 (小行星带外侧的行星)是指离地球距离较远的行星,也称为______。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体积巨大的气态行星,没有坚固的外壳

宇宙科学认识

宇宙科学认识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于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宇宙科技知识,欢迎阅读!!! 历史记载:宇宙科学认识《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宇宙科学认识:从远古到现代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张衡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犹太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绕着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着其余天体。有一个静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内部,星球各居其位,转动不止。

宇宙科学认识:地球原来是近似圆形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被17世纪初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所证实。 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提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 1543年,N.哥白尼所著《天球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说”观点,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由于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一直占有统治地位。为了捍卫日心说,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 1609年,J.开普勒的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日心说,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1608年利普赛发明望远镜后,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苍穹。1610年,伽利略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星际使者》,朦胧的银河原来

新课程标准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

新课程标准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1.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2.根据图表,概括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4.运用天球坐标系简图,确定主要恒星的位置。 5.运用星图进行星空观察,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星空随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和不同日期观测的星空特点。 2.“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难点: 天球坐标系的建立及利用星图观测星空。 知识清单 本章的知识梳理网络

要点精析 重难点解析 理解本章的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A.“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宇宙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可观测时空范围的宇宙。目前,已探测到的最大距离为150亿光年,最长的时间尺度是100亿年,其间约包含有1亿个星系。因此,在“宇宙大爆炸”学说中所说的,相当于总星系,而并不是整个宇宙(因为截至目前,总星系外的“宇宙”,由于受目前的科技水平的限制,

还不能观测到)。也就是说,“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与通常所说的“宇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常所说的“宇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广漠空间和其存在的各种天体即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是多样而统一的。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剑桥百科全书》则是这样解释宇宙的:“宇宙”是指“所有存在于世界并能通过物理力作用力作用于人类事物的总和”;但不包括“原则是不能用物理方法探测到的事物”。很显然,“宇宙大爆炸”假说的“宇宙”只是通常所说的“宇宙”中的一部分,即目前人类所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B.“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的膨胀,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有如一次大爆炸。为使同学们能较好的理解“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有必要对大爆炸的过程作较为详细的描述。由于“宇宙大爆炸”假说关于大爆炸过程的阐述相当复杂,涉及到物理学的许多概念、理论,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对“宇宙大爆炸”有一概要的了解,因此,我们可将大爆炸过程简化为如下几个时期: 宇宙创生时期:宇宙整体由一个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量子状态(“无”状态),自发跃迁(即所谓“大爆炸”)到具有空间、时间的量子状态。在这个时期,物质场的量子涨落导致时空本身发生量子涨落并不断的膨胀,空间和时间以混沌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时空没有连续性和序列性(此时的时空为虚时空),可谓是早晚不分、上下莫辨、因果难明、不可测量。 时空形成和化学元素形成时期:时空形成,同时产生离子,那时的宇宙的温度为1032K。及至宇宙产生的最早的1秒(宇宙时间),温度降至1010K,进入了辐射时期,宇宙间只有光子、中子、电子、质子等一些基本粒子。由于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温度继续迅速下降。到3分钟(宇宙时间)时,温度降至108K,氦等轻核开始形成;约又经近30分钟(宇宙时间),氦核的质量约占整个宇宙质量的1/4(氦丰度)。到宇宙形成20000年时,温度降至4000K,出现了稳定的氢、氦等轻原子,物质密度与辐射密度基本相等。 星系时代:这个阶段,宇宙内的等离子气体逐渐演化为气态物质。随着宇宙进一步膨胀和温度下降,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形成原始星系,并进而形成星系团,然后再从中分化出星系。 恒星时代:这一时期,星系内的星云进一步凝聚成亿万颗恒星。 C.为什幺说“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是因为,“宇宙大爆炸”假说能较好的解释下列一些观测事实: ①大爆炸理论认为所有恒星度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一、星系 1.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2.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这八大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其它行星 2.太阳 太阳是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106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的为2×1030Kg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太阳辐射(光),太阳每秒辐射的能量达到4×1026J,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 3.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离太阳较近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称外行星。内行星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无坚硬的外壳,体积巨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轨道面之间的倾角小于4°,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轨道的偏心率接近0,近似圆轨道。 三、地月系 1. 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称地月 系。 2.地球 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 为6.0×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 速率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平均温度15度,大部风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 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住较多的大气和水。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大气,非常适合生物的呼吸。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适中,适合生物的生存。

第十九章原子核第八节粒子和宇宙

第十九章原子核 第八节粒子和宇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 教师讲述: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二)新课教学 1、“基本粒子”不基本 教师讲述: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

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 2、发现新粒子 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发现新粒子”部分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 (3)什么是反粒子? (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 介子与π介子 (2)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反粒子,现在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 (3)许多粒子都存在着质量与它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 (4)按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和媒介子。 师生共同总结并举例: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质子、中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胶子… 3、夸克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夸克模型”部分并思考问题:上述粒子是不是最小单位,有没有内部结构呢?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哪几种?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1964年提出夸克模型,认为强子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这种成分叫做夸克(quark )。夸克模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多数物理学家接受。现代科学认为夸克有: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它们带的电荷为元电荷的3 2+或31-倍每种夸克都有对应的反夸克。 教师提示:科学家们还未捕捉到自由的夸克。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能否解放被禁闭的夸克,是物理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夸克模型的提出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指出电子电荷不再是电荷的最小单元,即存在分数电荷。而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正由于一个一个的突破才使得科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 教师讲述:前面我们提到要了解宇宙起源需了解物质的组成的粒子,这是因为在物理学中研究微观世界的粒子物理、量子理论,与研究宇宙的理论竟然相互沟通、相互支撑。

物理学考选考标准word版)

物理 一、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一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异地高考学生。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是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巾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4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二、考核要求 (一)知识考核要求 物理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后,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对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和物理方法等的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等级要求。 (二)能力考核要求 物理考试注重考查与本学科相关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识别能力:能再认或表述所学物理知识,包括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现象、重要实验、著名物理学家、重要的物理常量,常见的元器件,概念的定义、符号、单位和规律的表达式和图示等。 2.认识理解能力: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包括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引入背景,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文字表达、图象表述、数学表达式、适用范围和条件,区分相近的物理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和规律解释物理问题。 3.建立模型能力:能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想化、等效、对称和近似处理等),研究实际问题,并将其转换成简明、典型的物理情景或物理模型。 4.分析综合能力:能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多个物理规律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结论。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作者声明:历经14年的研究,《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即将问世。该书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开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这里作者将该书内容分为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特此声明:发布公开的作品内容,属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严禁作品侵权。 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宇宙的运动规律?宇宙中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中的奇 妙现象与宇宙有什么联系?宇宙是否会灭亡?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自然科学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人们提出了日心说、地心说、星云说、大爆炸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等很多观点和神话,但是对宇宙的认识,仍然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直至20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轰动了学术界,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梅勒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 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这一理论的产生在当时的学

术界产生一定共鸣。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认识理论。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 莫夫等人,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 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后形成今天的行星、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 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但是,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1994年,美国卡内基 研究所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 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宇宙中发现大量的暗物质、反物质、有机物、核辐射、黑洞等,所有这些是用大爆炸宇宙论根本无法来解释的。另外,在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又是什么形状?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大爆炸宇宙理论的观点不成立。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 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期末考试答案(20) 我的98分错了单选题的第8和33题供大家参考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现代天文学对银河系中心的研究主要通过除了()以外的波段展开。(1.0分)1.0 分 A、 X射线 B、 可见光 C、 红外 D、 射电 我的答案:C 2微型黑洞的质量与尺寸的关系取决于哪个人名公式?()(1.0分)1.0 分 A、 爱因斯坦 B、 史瓦西 C、 钱德拉塞卡

施密特 我的答案:B 3哈勃关系成立是宇宙均匀膨胀的()条件。(1.0分)1.0 分A、 充分必要 B、 充分非必要 C、 必要非充分 D、 非充分非必要 我的答案:A 4由于星云通常含有厚重的尘埃,因此,需要对星云展开哪种波段的电磁波的观测才能更好地观测到恒星的生长状况?()(1.0分)1.0 分 A、 γ射线 B、 X射线 C、 可见光

红外光 我的答案:D 5张继的《枫桥夜泊》描述的景象只可能发生在哪个农历日期?()(1.0分)1.0 分 A、 初三 B、 初八 C、 十三 D、 十八 我的答案:B 621世纪至今(2015年),尚未经历过日全食或日环食的中国省份是:()(1.0分)1.0 分 A、 北京 B、 上海 C、 广东

云南 我的答案:A 7暗物质在()方面对天体系统的影响是最大的。(1.0分)1.0 分 A、 温度 B、 引力 C、 元素组成 D、 运行速度 我的答案:B 8哪种波段的电磁波用来向宇宙传递地球的信息最为有效?()(1.0分)0.0 分 A、 γ射线 B、 X射线 C、 红外线

射电波 我的答案:C 9超新星爆发时,恒星的亮度变化最高达到()个星等左右。(1.0分)1.0 分 A、 2 B、 5 C、 10 D、 20 我的答案:D 10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当中,其思想表述与奇点问题不谋而合的当属()。(1.0分)1.0 分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12粒子和宇宙教案

19.8 粒子和宇宙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粒子物理的发展史 2.初步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及宇宙与粒子的和谐统一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人类(科学家)探究宇宙奥秘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突破传统思维重新认识客观物质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深知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和宇宙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各种微观粒子模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1.Internet网络素材、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基于网络环境)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宇宙的起源一直是天文学中困难而又有启发性的问题。宇宙学中大爆炸论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正在膨胀,要了解宇宙更早期的情况,我们必须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问题:现在我们所知的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构成物体的最小微粒为“原子”(不可再分)。 点评:从宇宙的起源角度去引起对物质构的粒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回答。 教师:其实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不可分的最小微粒。20世纪初人们发现了电子,并认为原子并不是不可以再分,而且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

问题: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什么结构模型,由什么组成? 学生回忆并回答:现在我们认为原子是核式结构,说明原子可再分,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 点评:引起学生回忆旧知识并巩固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基本”粒子“不”基本 教师: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继而我们发现了光子,并认为“光子、电子、质子、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所以把它们叫“基本粒子”。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呢? 学生思考并惊奇。 点评:因为学生所能了解的最小粒子只有这些,所以这节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可以不按教材顺序介绍,接着介绍新粒子的发现) 2.发现新粒子 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粒子。 请学生看教材(103页“发现新粒子”) 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从宇宙线中发现了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科学核物理实验又发现了哪些粒子? (3)什么是反粒子? (4)现在可以将粒子分为哪几类?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 (1)1932年发现正电子;1937年发现μ子;1947年发现K介子与π介子(2)实验中发现了许多反粒子,现在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 (3)许多粒子都存在着质量与它相同而电荷及其他一些物理性质相反的粒子,叫做反粒子。 (4)按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强子、轻子和媒介子。 教师(讲授评析): 强子: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 轻子:轻子是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 学生举例: 强子:质子、中子… 轻子:电子、电子中微子 媒介子:光子、胶子… 点评:激发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比较三类粒子,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