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

一、小石城山记练习

1、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①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②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①译文: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②译文: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2、①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①译文:神灵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么神灵果真是没有的吧?

②译文: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有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二、黃州快哉亭记

3、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长江水流奔腾浩荡,在南边与沅水、湘水汇合,,向北与汉水汇聚,在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长江水势显得更加浩大壮阔了。流到赤壁的下面,更是波浪滚滚,跟大海差不多。

4、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长江)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前出没;夜间,能听见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象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

5、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峦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阳光普照,渔夫樵父的房舍都可以清楚地指点出来。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

哉”的原因了

6、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士人在世上生活,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去到哪里会没有忧愁呢?假使他的心中舒坦,不因为外界的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不感到痛快呢?

7、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山峦,深险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古老的树木,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高照,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到这些景象(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三、《张中丞传》后叙

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9(1)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小人喜欢发表议论,不以成全别人的美名为快乐,就像这样啊!

(2)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拥有强大的军队坐在那里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都是。

10、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3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张巡就刑时,脸色不变,安详镇定得就如同平常一样。

(2)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不法军人夺去占有它,于嵩准备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

1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3、(1)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满座的人都非常震惊,都被他感动,激动地替他掉下了眼泪。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支箭就是用来做报仇标识的。

四、六一居士传

14、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15、①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这就是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

②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

16、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3分)

17、①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可是我常常忧虑自己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受我的快乐,原因是成为我拖累的世事太多了。

②此吾之所以志也。

这就是我标明我的乐趣的原因

③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

您知道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使自己的身体劳累,却不知道这五种物品也会使心力劳累吗?

④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在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在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劳累,使我的身体不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

18、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5分) 19、①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当我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忘形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

②吾其何择哉?

我应该选择哪方面呢?

③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我曾经被当朝任用,但至今没有值得称道的政绩,这是应当离职的第二点理由。

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20、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21、⑴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月相映,月光随波荡漾。

(4分。原文三个分句,每个分句大意1分;语言通畅1分。)

⑵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村子里晚上捣谷的声音,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3分。原文两个分句,每个分句大意1分;语言通畅1分。)

2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3分)

23、(1)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你能不能和我一起来游赏呢?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不是您这样天性敏慧、情趣高雅的人,我哪能拿游赏山水这种不急的事邀请您呢?

六、与微之书

24、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4分)

25、①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3分)

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该怎么办呢!

②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3分)

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

26、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

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4分)

27、6分)

①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3分)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

②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3分)

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

七、后赤壁赋

28、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3分)

29、(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我也忧愁而生悲伤,畏惧而生恐慌,恐惧得让人生寒,这里不可久留。

30、用“/”给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31、(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漂流,任凭小船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刚好有一只孤鹤横过江面,向东飞来,翅膀像车轮那么大,就像穿着黑衣白裙,发出尖厉的长鸣,掠过我们的小舟又向西飞去。

八、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3分)

33、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

已/高谈转清。(3分)

34、①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更何况那温暖的春天用烟柳美景召唤我们,大自然把斑斓的锦绣风光向我们展现。

②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摆开丰盛美好的宴席,大家在花丛间就坐,杯盏飞快地传递,我们在皎洁的月光下醉倒。

九、《滕王阁序》默写(8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必修1-5拼音专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 渣滓

..(zhā zǐ)惶惶.(huáng) 宝藏.(zàng)

B 叨.(tāo)天夤.(yìn)缘孜孜(zī)不倦

C淫佚.(yì)蹶(ju?)倒真谛(dì)

D狙(jū)击恍(huáng)然大悟拘泥(n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漪.沦/罗绮.长篙./蓬蒿.蝉蜕./脱.壳猝.然/鞠躬尽瘁.B.颓圮./杞忧峻.峭/骏.马发酵./校.勘蓊蓊.郁郁/老翁.C.珊.瑚/删.减流岚./斑斓.绰.约/啜.泣踟蹰./踌躇.满志D.絮聒./恬.淡慰藉./狼籍.寥廓./开阔.懦.弱/相濡.以沫3.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搭讪.(shàn)瘐毙.(yǔ)打烊.(yàng)油腻.(nì)

B.寒伧.(chen)蹩.进(bì)丛冢.(zǒng)佳肴.(yáo)

C.褴褛.(nì)契约.(qì)竦.然(sǒng)悭.吝(jiān)

D.亲昵.(nì)靓.妆(liàng)颓.然(tuí)迸.发(bang)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字音正确的一组是()

A.裸.(lu?)露翱.(áo)翔菽.(shū)粟濡.(rú)养B.混淆.(xiāo)攻讦.(ji?)雾霭.(ái)祈祷.(dǎo)C.回溯.(sù)粗糙.(cāo)包扎.(zhā)寰.(huán)宇D.摔碎.(sùi)琴弦.(xián)罹.(lí)难一沓.(dá)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卑.鄙裨.益沁人心脾.纵横捭.阖

B、殊.勋茱.萸静女其姝.锱铢.必较

C、骸.骨核.对骇.人听闻言简意赅.

D、蹊跷.侥.幸不屈不挠.骁.勇善战

6.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A.残羹.冷炙(gēng)仪.节(yí)冠.冕(guān)譬.如(bì)

B.鸦.片(yā)脑髓.(suǐ)孱.头(càn)国粹.(cuì)

C.自栩.(xǔ)玄.虚(xúan)大度.(dù)宅.子(zhái)

D.吝啬.(sa)蹩.进(piē)捧.着(pěng)鱼翅.(chì)

7.下列红色字体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丰腴.(yǜ)毋庸.赘言(y?ng)擎.着(bí)

B. 迥.然(jiǒng)玉笏.(hù)回溯.(sù)

C.攫.住(júe)驰骋.(ch?ng)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譬.如(bí)峪.口(yù)

8.红色字体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遵谕.yú伺.候sì惶悚.sǒng

B.衔.玉xián 讹.传?暴殄.tiǎn

C.弑.君shì葳蕤.ruí羞怯.qua

D.草芥.jia违拗.ào 孽障.zhàng

9.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间隙.(xì) 遨.游(áo) 苍穹.(qíng) 老骥伏枥.(lì)

B.中枢.(shū) 瞬.间(shùn) 稍顷.(qīng) 怦怦.直跳(pēng) C.蔚.蓝(wai) 液.晶(ya) 目眩.(xuán) 色彩斑斓.(lán)

D.矫.健(jiǎo) 偶.像(ǒu) 椭.圆(tuǒ) 坚如磐.石 (pán)

10.下列词语红色字体,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饥馑.(jǐn) 捍.卫 (hàn) 稻菽.(jiāo) 刻骨铭.心(míng) B.挽.起(wǎn) 茎.秆(jīng) 屏.气(pǐng) 无与伦.比(lún)

C.掖.着(ya) 分蘖.(nia) 一蔸.(dōu) 如鲠.在喉(gěng) D.田埂.(.gěng) 缅.怀(miǎn) 花蕊.(xīn) 罄.竹难书(qìng)

11.下列红色字体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混沌.(dùn )洗漱.(sù)食不果.(guǒ)腹察.(chá)言观色B.模.(mú)样庇.(pì)佑无耻谰. ( lán )言返璞.(pú)归真C.纰缪.(miù)对称.(chan )桀.(ji?)骜不驯涣.(huàn)然冰释D.华裔.(yì )模拟.(n?)戮.(chuō)力同心力挽狂澜.( lán )

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断句翻译 2008年5月11日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请用/给下边的句子断句。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断句与合句翻译练习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对原文的断句处理。 1.中日两国是近邻,一衣带水,我们两国的关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separated by a strip of wat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have a history of… 2.但他的性情与人不同,不求名利,不交朋友,终日只是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He is, however, eccentric. / has, however, a strange( weird ) disposition. He does not seek for / pursue fame and gain, and does not like to make friends, but all day devotes himself to his own job. Engage …in.. 3.我们主张对我国神圣领土台湾实行和平统一,有关的政策,也是众所周知的和不会改变的,并且正在深入全中华民族的心坎。 We want peaceful reunification with Taiwan which is part of our sacred territory. Our policy is also known to all and will not change. The desire for reunification is taking hold in the hear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4.然而,法国人一般都不大主动递送名片,双方见面寒暄几句,甚至海阔天空地聊一番也就各自走开,只有当双方谈话投机,希望继续交往时,才会主动交出名片,二话不说先递名片反倒有些勉强。 The French, however, usually don’t offer / are not ready to exchange name cards. Both sides will greet each other, and even chat without any topic / chat casually and then excuse themselves. Only when they find they like each other and hope to further their relationship, will they exchange cards. It seems very unnatural / embarrassing to do so before any real conversation gets underway.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对原文的合句处理。 1.北海公园是原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帝王的“御花园”。总面积共有68.2公顷。 Beihai Park, covering a total area of 68.2 hectares, was the imperial garden for all feudal emperor in the Liao, J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王先生心里有事,急促地走着。可是,满街光怪陆离的景色,不断地闯进他的眼帘。 Mr. Wang walked hurriedly, haunted with his own thoughts / Preoccupied with / carried away by his own thoughts, but kaleidoscopic street scenes forced themselves into his sight. / on his attention. 3.一场巨大的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将首都北京笼罩在厚厚的沙尘中,使某些地区的能见度甚至低于50米。 A massive sandstorm has swallowed / gulped / enveloped most of Northern China, consequently covering the capital Beijing in a shroud of dense dust and reducing visibility to less than 50 meters in some areas. 4.人口不断增长和需求不断增加的冲击,生命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所有物质系统和生态系统正在不断的遭到破坏,失去平衡,这一点已经十分明显了。5.在原始人看来,人是从属于大自然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就像一棵纤弱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

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断句 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

字的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如下边一段话: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 经过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最后帝曰:“事不谐矣。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2013高考文言文断句100练(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2013高考文言断句练习100练 (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最完整版) (一)前50练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即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4 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断句

专题四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断句 即时练 (计时:45分钟满分:97分) 频考点17 句式专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解析“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3分)(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不能容于远近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解析B、C、D三项为被动句。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投”的宾语“之”。 答案 C 4.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国何以相恤B.沛公安在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解析D项,定语后置,其他为宾语前置。 答案 D 频考点18 翻译专练 5.翻译加横线的句子。(10分)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6.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①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②故:事故、灾病。③怍:惭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文言文断句和翻译

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1、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言断句: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注]“辞”,辞令、口才。“怿”,喜悦。“莫”,安定。 3、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乃令凿通衢不日皆成巨堑。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5、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7.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8、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讲)(解析版)

考向一翻译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考生需准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命题规律 文言翻译是必考内容,考核2—3个小题,6—10分不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翻译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段进行翻译。 例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 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 ..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 株连 ..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 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 辄斥御名 ..,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 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

20XX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和翻译专题突破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节选自《颜氏家训》) 【答案】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选修2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1

唐宋散文选断句翻译专题练习答案 一、小石城山记练习 1、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①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②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①译文:往里看去一片浓黑,把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②译文: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2、①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①译文:神灵或者不应该这样做的,那么神灵果真是没有的吧? ②译文: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有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二、黃州快哉亭记 3、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长江水流奔腾浩荡,在南边与沅水、湘水汇合,,向北与汉水汇聚,在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长江水势显得更加浩大壮阔了。流到赤壁的下面,更是波浪滚滚,跟大海差不多。 4、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长江)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前出没;夜间,能听见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象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 5、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峦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阳光普照,渔夫樵父的房舍都可以清楚地指点出来。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

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

断句练习答案与翻译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大意是: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流出来。”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得发抖,不敢出汗。” 两人性格:钟毓有礼有节,应变不足,钟会机灵多变,善于言辞,又透露出狡滑与精明。 2.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之)示( 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 大意是: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 3.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意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4.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大意是: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5.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6.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大意是: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7.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大意是: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代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代《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代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代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代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代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代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全代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 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1.代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代章,断句也结束了,

断句和合句全

汉语句子一般较短,结构较松散,注重意合; 英语句子一般较长,结构较紧密,注重形合。 处理汉语句子包括两方面: 断句:判断哪几个汉语短句可以合并翻译成一个句子; 并句:断句以后要进行并句处理,就是将一组有一个中心意思贯穿、前后连贯的汉语句子(句群)按照它们的内在关系和英语句式结构规范,合并翻译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 注意:在并句处理时要分清主次,要考虑哪些可以译成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语),哪些可以译成句子的次要成分(从句和短语),并且设计整个句子的构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综合运用词类转换、增词、减词、重复、正反等基本技巧 断句和并句的目的是要使译文意义明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句子结构更加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从而提高英译文的质量,使原文信息更好地传递给英语读者。断句和并句运用得是否巧妙得当,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译者的英语语感和翻译经验。 第一节、汉译英的断句 汉语是一种“语义型”语言,其句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以意合法为主要手段的意念流,断句很不严格。英译时往往要对原文进行断句处理,使译文语义更加清晰。 所谓断句就是对一个汉语句群中几个短句划分层次,分别译成英语的两个或更多的句子。断句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 --1他知道,她丈夫很粗野,经常打她,他心软了,找来工具,费了好半天,帮王二嫂打开了锁。(同上) --Dongbao knew her husband was very rough and often beat her. Softened up by her words, he dug out some tools and, only after some effort, did he succeed in unlocking the door. 分析:这里译者将“ 他知道……找来工具”断句后,将后半部分“他心软了,找来工具” 与后一句合在一起,因为这两句的逻辑关系更为紧密。 -2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件小事》) 分析:这是一个流水句。汉语中类似句子俯拾皆是。 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时间,第二部分交代天气,第三部分叙述我在路上走。但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有隐含的转折关系:尽管大风很猛,我为了生计不得不很早上路。 -- It happened during the winter of 1917. A bitter north wind was blowing, but to make a living, I had to be up and out early. 华大妈在枕头底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了。(《药》) After some fumbling under the pillow, his wife produced a packet of silver dollars which she handed over to him. Old Shuan pocketed it nervously, patted his pocket twice, then lighting a paper lantern and blowing out the lamp, went into the inner room. 二、从主语变化处断句 1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优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where conditions permit, some areas may develop faster than others. Regions which enjoy faster advance can help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finally achieving common affluence 分析:英译时断为三部分,并省略两句中的重复部分。将原文中后两句子通过现在分词短语

断句与翻译:

考点分析 2004年,文言文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近年高考,除了北京卷外,福建卷,广东卷、重庆卷等也开始考查了断句,不要求加标点,只要求断开文句。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可以预测以后的高考命题,古文断句一定会成为一个热门考点。同学们必须重视,不得不防,有备无患。 (2011年·北京卷):文言文17分,单选12分,断句5分。 (2010年·北京卷):文言文27分,单选12分,文言文理解10分,断句5分。(2009年·北京卷):文言文20分,单选15分,断句5分。 (2009年·北京):用斜线(/)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注意:断句并非节奏划分。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节奏划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断句) 通文意,抓标志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标志: 1.找名代,定主宾。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与翻译: “通文意抓标志”巧断句,“留、 删、增、换、调”来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与断句(练)(解析版)

一练高考 一、【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 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 ..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 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 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 ..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对点突破练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对点突破练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项对点突破练(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断句 题组一文言断句 一、(2015·汕尾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B.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C.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D.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解析】选C。注意这里的“初”是“初年”,不是“当初”,所以应断句为“周广顺初”。关键词“迁”“领”“旋”“以”都是断句的标志。

附【译文】 后周广顺初年,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居正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升为左谏议大夫,被提拔为判馆事。六年,出使沧州核定民租。不久,他因为有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二、(2015·天水模拟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B.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C.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D.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 【解析】选C。“女弟”在古汉语中是固定词语“妹妹”,不能拆开。“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根据语境推测文意为: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 附【译文】 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