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文献综述

生物科学文献综述
生物科学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摘要:纳米光催化颗粒在可见光下对病原菌微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本文对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优点和不足,损伤机理分析进行综述。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颗粒;病原菌;杀灭效果;损伤机理

引言

纳米光催化颗粒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能力的一类光催化剂,当用可见光照射纳米颗粒时,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可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氧负离子(.O2-)和氢氧根负离子(.OH)。由于.O2-,.OH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以氧化分解构成细菌微生物的主要成分的各种有机物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从而有效的的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可以引发绝大多数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具有很好的消毒杀菌功能[2]。

1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

光催化抗菌材料是近些年来专家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近年来,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因其稳定性好、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3,4]。但是 ,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相对比较低 ,且对紫外线的要求比较严格,,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廉价的太阳能源,以致于对太阳能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是否能够开发出能在可见光照射下而具有高效抗菌性能的新型光催化抗菌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纳米( nm )为长度单位, 1 nm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而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纳米微粒的直径在1 nm ~ 100 nm之间。微小的颗粒能使纳米材料拥有量子尺寸的表面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 从而展现出多种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光催化抗菌材料在滤光、催化、光吸收以及抗菌消毒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技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5]。

2光催化抗菌材料的优点和不足

因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禁带宽度、催活性、氧化能力、无毒以及稳定性高等诸

多优点,所以关于污水处理,气体净化以及灭菌消毒等诸多领域都广泛的应用了这一技术,但是由于目前研究出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大多数都是单一光的催化[6]。还有的就是要么是催化活性不高,要么就是在杀灭有害的细菌的同时,也把对我们身体有益细菌也一起抹杀了,就是所谓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且这些光催化抗菌材料对光响应的范围非常窄,所以研究出能克服单一光催化剂这一缺点的复合型光催化剂对于当时来说是势在必行的。

2.1 催化抗菌材料的优点

自Matsunaga等[7]发现由二氧化钛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以来,光催化剂的杀菌作用,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纳米尺寸的二氧化钛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8~10]。纳米二氧化钛与传统的化学消毒剂和抗菌剂相比,它们拥有比表面积大、热导性好、磁性强、表面活性大、光吸收性好、分散性好等独特的性能。同时由于纳米二氧化钛的催化效率比较高而且氧化能力强无毒无害更难能可贵的事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催化抗菌材料工艺流程比较简单、操作条件易于控制,还不存在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11]。使得纳米二氧化钛在大气净化、废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以及除臭杀菌等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2.2 催化抗菌材料的不足

纳米二氧化钛由于颗粒表面极性强,表面能高,极易发生团聚,从而在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纳米功能性[12]。纳米二氧化钛作为抗菌剂在其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纳米TiO2抗菌性能的研究虽然在理论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关于纳米二氧化硅的实践多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纳米TiO2的催化杀菌性能主要由紫外光激发产生, 光利用率比较低, 催化效果差强人意, TiO2光催化杀菌材料与其他材料复合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纳米TiO2抗菌剂在空气中比较极易氧化、团聚、吸湿、性能不是很稳定[13]。而且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纳米二氧化钛一旦进入病人机体后可能会导致各个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 对肺部的损伤表现比较明显,甚至会导致肿瘤发生[14];纳米二氧化钛还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脑组织的脂肪变性,肝脏水肿甚至肝小叶坏死,肾小球肿胀等[15]。二氧化钛进入细胞后,细胞它的清除能力会随着二氧化钛粒径缩小而下降, 并且会对细胞膜造成破坏, 而且还有可能会对 DNA 造成损伤和断裂甚至能改变蛋白质的含量,影响酶活性的变化[16]。以上这些都是催化抗菌材料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研究出更好的光催化抗菌材料。

3光催化抗菌材料的杀菌作用机理和杀菌效果

3.1细菌细胞损伤机理分析

Wei等人[9]在研究中推测,氢氧自由基能破坏细菌的DNA,而对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导致大肠杆菌DNA双链损伤的研究却很少见报道[16]。这些研究表明,光催化剂还可以通过影响钾离子浓度的变化来使细胞损伤。钾离子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它在蛋白质的合成和多核糖体的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钾离子的释放程度可用来观察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变化还可以用来检测细菌细胞的损坏程度,而从钾离子释放的变化情况可以来看出,细菌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催化过程中受到了损伤,进而达到灭菌效果。

3.2 催化剂的杀菌效果

在现代众多的抗菌剂中,以纳米二氧化钛作为催化抗菌剂因为其独特性而逐渐被人们重视与发展利用,二氧化硅具有其他抗菌剂无法比拟的优点。传统的抗菌剂大体上可以分为无机系抗菌剂,有机系抗菌剂和天然生物系抗菌剂,它们各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有机系抗菌剂的抗菌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廉,但是其耐久性非常差而且毒性强。而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抗菌剂,它们虽然毒性小而且对环境污染少,但由于受到安全性和加工条件的制约,所以天然生物材料制成的抗菌剂目前还不能实现规模化,市场化。由于化学消毒剂和抗菌剂在使用中或多或少会有残留,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而生物消毒法就是指用某种微生物与细菌或病毒培养在一起从而达到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比如用厌氧微生物处理污水,利用超级细菌来清除海面上泄露的石油,还有就是利用嗜热菌产生的热杀死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这种方法基本上不会产生污染,但是这种消毒方法过程比较缓慢,而且效果不是十分可靠,对细菌芽孢一般也不能杀灭。而且有的可能产生耐药性[13]。

通过暗反应和可见光照下的对比来观察单斜晶型钒酸铋杀菌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知道在可见光照没有加入催化剂的溶液中,大肠杆菌的存活率并没有随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这就说明仅仅具有可见光这单一条件对细菌并没有灭菌特性。同理在暗反应条件下,虽然在实验体系中加入了500 mg/L单斜晶型钒酸铋催化剂,但是没有光照,大肠杆菌存活率也没有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明显下降,也就表明仅仅在催化材料的作用下,没有可见光的照射,对细菌也基本没有杀菌作用。而如果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条件,既在体系中加入了500 mg/L单斜晶型钒酸铋催化剂后又将实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进行,可以发现溶液中大肠杆菌的存活率随光照时间的不断延长明显下降,当实验进行到60 min时,其存活率下降了81% ,,而大约90 min后大肠杆菌基本上全部都被杀灭,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对比我们可以知

道在加入单斜晶型钒酸铋的培养液在可见光照射下具有非常好的光催化杀菌效果。

4结语

纳米光催化颗粒中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能力的功能,纳米颗粒主要有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金属银或银离子,光催化抗菌材料的杀菌作用激励主要有促使钾离子释放机理和DNA损伤机理。因此探索光催化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机理和杀菌作用机理,对研制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光催化剂纳米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解决目前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多仁.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北京日化,2007,27(2):14.

[2] 徐丽丽,綦晓峰.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山东陶瓷,2007,10

(1):26. -[3] Fujishima A, Rao T N, Tryk D. Photochemistry Photobiology

C[J],2000(1):1.

[4] Chan Wei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J],1994,28(5):934.

[5] 李志军,王红英.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质及应用前景[J].广州化工.2006.34(1):23.

[6] 唐玉朝,黄显怀等.非金属掺杂改性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机理化学进展[J].化学进

展,2007,19(2/3).[7] Matsunaga T, Tomoda R, Nakajima T,et al Photo electrochemical sterilization of microbial cells by semiconductor powders [J].Fems Microbiol Lett,1985, 29(4):211-214.

[8] Dunford R, Salinaro A , Cai Let al Chemical oxidation and DNA damage catalysed

by inorganic sunscreen ingredients[J].FEB S Lett,1997,418:87-90.

[9] Wei C, Lin W Y, Zainal Z, et al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TiO2 photocatalyst in

aqueousmedia: toward a solar assisted water disinfection system [J].Env iron Sci Technol,1994,28:934-940.

[10] Beydoun D, Amal R, Low G, et al Role of nanoparticles in photocatalysis[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1999,1:439-458.

[11] 李明,伍小明.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文摘,

2008(5):17.

[12] 杨文亮,李友明.超声预处理对纳米二氧化钛改性效果的影响[J] .无机盐工业, 2008 ,

40(8):27.

[13] 李昕,杨昌英.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30(1):68.

[14] A faq F, Abidi P, Matin R, et al Cytotoxicity,pro-oxidant efects and an tioxidant

depletion in rat lung alveolar macrophages exposed to ultrafine tit anium dioxide[J].J ApplToxicol,1998,18(5):307.

[15] Wang J , Zhou G, C hen C, et al Acute toxicity and bio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ized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 in mic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J]. Toxicol Lett,2007,l68(2):176.

2.好好再修改一遍,明上午改后发给我,我看后改了可以提交了。

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文献综述 10生本赵熠10112314150 摘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才出现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与途径。本文主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概况了该学科的两大基本原理,即功能原理与伦理原理。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保护途径。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对策。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文献综述 1.保护生物学发展历史 1.1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1.1保护生物学在中国古代的起源 人类在距今160万年的第四纪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族群,在人类形成初期,人类为了求生到森林里去采果,到草原去猎杀动物,到河流去捕杀鱼类和虾。以本能的方式生存了几百万年,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人类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人类开始驯养牲畜和栽培作物。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了稻米,小米,蚕和猪等。 在农业社会,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史记·历书》有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的干扰和打乱。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就从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在《易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细蕴,万物化醇"。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而且佛教教义认为,人类与其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只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尹强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的院报中,每月的生物论文10倍于数理化天地论文的发表数量。这个数字显示了在当代人们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样,在商品生产领域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如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遗传工程方面,美国每年在该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高达100多亿美元,有200多家大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有关方面产品商品开发,已生产出了多种生物制品。在市场上出售的有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调节血压的人肾素,还有乙型肝炎疫苗;可使肿瘤枯萎的生物技术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美国利用遗传工程正在研制生物制品的还有多种,如具有抗癌作用的肿瘤坏死素、能溶解血栓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及多种免疫系统调节制剂.科学工作者还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在现阶段的动物试验中,这种疫苗已使老鼠体内产生了艾滋病抗体,并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 日本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也不甘落后,该国的科学家把生物技术看成是使日本的技术在2l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跳板。日本引进美国的生物技术,派出大量人员去美国学习,同时鼓励本国的科研。日本已研制出促进红细胞形成的血细胞生成素,可用于治疗肾脏疾病。 西欧各国在生物技术方面起步较慢,但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生物技术却异军突起。他们在单克隆抗体和特异蛋白分子的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老企业也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高效酶制剂,用于食品加工和废物处理。还有,他们在细胞融合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番茄马铃薯的育成。在开发这类细胞融合技术产品时,除在产品实践方面有所突破外,还在育种理论上有新发现。如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最有前途的是近亲植物细胞融合,它对提高品种质量效果明显。 俄罗斯生物技术研究也日趋活跃,他们在前苏联时期的研究基础上,先将遗传工程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力图培育出“早熟、高产、营养丰富、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俄罗斯科学家还存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生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研究离子载体如何穿过细胞膜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了解这一点将使人们揭开细胞维持恒定状态的奥秘。 我国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某些项目上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如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人工器官,新华医院和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共同研制的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仅新华医院一家就用了300多例。过去不用人工肺死亡率达50%,现在应用新的人工肺,深低温手术无一例死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上海胸外医院、新华医院、人体代用材料研究所研制的人造血管、膨体心脏修补片已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特别应提到的是,我周在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及克隆生物领域取得的成果亦是颇多。我国还参与了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差距。 1 我国研制成功第二代人造血 查新报告显示,我国第一代人造血在临床应用中,已成功地抢救了400多名伤病员。研究第二代人造血的科研人员,在历时4年的探索中对氟碳人造血的合成、乳化、毒理以及药效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储存期从半年延长到1.5年;它在血管中的半衰期也从原来的10 h延长到19.8h。这将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人造血是国际生命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第二代人造血是我国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研制的。对第

基因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基因生物学的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介绍了自人类基因计划实施以来,基因技术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主要应用途径及对其发展方向与开发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基因解剖学;基因生理学;基因病理学;基因信息学;基因药物学与治疗学。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biology of genes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human gene pla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tic technology biological medicine is mainly used in the field of ways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re discussed. Key words:Gene anatomy; Gene physiology; Gene pathology; Gene informatics; Gene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 前言: 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人体14万个基因,30万个核苷酸的序列即将在2003年提前完成。医学生物学正面临着一次更深刻的革命。研究基因拼接、转录、表达、损伤、修复和稳定性的调节机制,阐明基因转录和表达不同蛋白质的规律性,研究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的功能及其多样性,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蛋白质不同片段之间相互调节的规律,具有极其专业的生理、病理意义。 正文: 1.基因“解剖学”: 研究基因的结构、组成、分布和变异。估计人体有3×109个核苷酸,但仅2%~3%可以编码蛋白质。那么剩余的90%以上的核苷酸的功能是什么呢?目前在GenBank注册的人类EST已逾300万条,而且每天以1 500条EST的速度增加。现在应用定位克隆所获得的基因,90%以上都可在EST库中寻找到同源序列,但是在108万条EST中只有3.5万条在染色体上定位;人体内估计有5~15万个基因,现在已克隆基因约近2万个,但明确有功能的不足2 000个,即使已知功能的基因,其确切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验证。现在了解,从单一克隆中筛选出的基因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变异性,有人推测每100~1 000个核苷酸序列中就有一个核苷酸的变异,人类约有300万个有差异的序列,这些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可以遗传,表现为不同基因型和多态型,决定人类的种族和个体的差异,决定不同人群的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它是我们进行疾病诊断、预防和药物选择的分子基础,即所谓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SNP)。现在人们热衷于克隆cDNA和编码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这是必要的,但非编码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卫星DNA(小和微小卫星序列)、多拷贝重复序列、和众多调控序列,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的排列亦不是无序的,一定有着内在规律和自身的特点,还可能存在着新的多联密码。只有深刻揭示核苷酸排列的规律和意义,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奥秘。 2.基因“生理学”:

生物科学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文献综述】 纳米光催化颗粒对病原菌的杀灭效果研究 摘要:纳米光催化颗粒在可见光下对病原菌微生物的繁殖具有很好的杀灭效果,本文对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优点和不足,损伤机理分析进行综述。 关键词:纳米光催化颗粒;病原菌;杀灭效果;损伤机理 引言 纳米光催化颗粒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能力的一类光催化剂,当用可见光照射纳米颗粒时,通过一系列的作用,可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氧负离子(.O2-)和氢氧根负离子(.OH)。由于.O2-,.OH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以氧化分解构成细菌微生物的主要成分的各种有机物质,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从而有效的的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可以引发绝大多数有机物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具有很好的消毒杀菌功能[2]。 1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现状和前景 光催化抗菌材料是近些年来专家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近年来,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光催化抗菌材料因其稳定性好、成本低、催化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3,4]。但是 ,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相对比较低 ,且对紫外线的要求比较严格,,从而无法有效的利用廉价的太阳能源,以致于对太阳能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因此是否能够开发出能在可见光照射下而具有高效抗菌性能的新型光催化抗菌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纳米( nm )为长度单位, 1 nm相当于十亿分之一米。而光催化抗菌材料的纳米微粒的直径在1 nm ~ 100 nm之间。微小的颗粒能使纳米材料拥有量子尺寸的表面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 从而展现出多种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光催化抗菌材料在滤光、催化、光吸收以及抗菌消毒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科技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5]。 2光催化抗菌材料的优点和不足 因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禁带宽度、催活性、氧化能力、无毒以及稳定性高等诸

文献综述 完整版

XXX大学 文献综述 ***届 离子液体+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 院系XXX 专业XXX 指导教师XXX 填写日期XXX 离子液体 + 溶剂二元体系电导率、表面 张力物性研究进展

摘要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受到了普遍的关注,采用离子液体与各类溶剂形成二元体系研究究引起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离子液体二元体系常规理化性质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离子液体的结构特性及新型离子液体的开发。离子液体二元体系的理化性质除受到温度和离子液体本身结构的影响外,还受到二元体系中溶剂极性和各组分含量等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电导率、表面张力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大部分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同一种离子液体浓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表面张力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离子液体在相同温度下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浓度下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关键词:离子液体;电导率;表面张力 离子液体具有与传统有机溶剂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化学稳定性好、溶解性好、熔点低、不易挥发、可传热、可流动、对环境污染少,可作为绿色溶剂用于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被广泛应用,例如精细化学品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及有关合成、分离萃取、消除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等[1]。离子液体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材料和萃取分离[2-5]等领域由于离子液体所具备的这些优点,近年来离子液体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可设计的功能型分子,即所谓的功能化离子液体(TSIL)。功能化离子液体是指在阳离子或阴离子上引入官能团的离子液体,但其与离子液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功能化离子液体的核心离子与官能团影响着反应过程,与溶解于其中的溶质产生相互作用,导致最终过程优化的实现,更加符合实验和工业需求而受到重视。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不仅对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实验测定工作进展做了归纳,还对电导率方面的研究做了相应的综述。 1.离子液体+溶剂二元体系表面张力 目前,关于离子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表面张力是表面化学中最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文献综 述 摘要:对企业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各个时期学者的研究,结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便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资本结构;科技型中小企业 1引言 为了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从而使得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做贡献。但是目前这类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因此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要素对融资结构选择的影响以及探讨企业最优资本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融资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2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2.1经典资本理论 经典资本理论包括MM理论、Miller均衡模型、权衡理论等。MM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具有相同风险那么它的价值将不会受到负债的影响,如果增加了所得税这个因素,企业的价值就会随着它的负债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说,企业的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会相对越大。接下来Miller均衡模型这一理论是上一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此理论认为个人所得税可能会起到消除一些税盾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是较小的,所以不能将税盾带来的收益完全消除。所以,如果某个时期的债权投资的税率大于股权投资的税率收益的时候,用这个模型进行计算时有负债企业的价值时计算出来的结果表明的企业价值会比之前的理论研究的结果偏小。后

来的权衡理论说明因为税务问题和负债多的问题,企业的要承担的风险和费用就会增加,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造成企业可能会较难存活的情况,这样一来大大降低它的市场价值。因此,虽然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但是企业最佳融资结构应当衡量负债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成本的多少以后再做出选择。 2.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融资结构和管理者的利益相挂钩所以它可能会影响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和本身的价值。可以看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当边际股权代理成本等于边际债务成本时的资本结构。信息传递理论认为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就没有达到激励外部投资者的效果。也会影响内部投资决策。 以上是本人对一些资本结构的现有理论进行的梳理总结。 3公司研发与资本结构相关的研究 Branderandlewis(1986)用博弈法研究公司战略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他们设计了一个模型,规定两个企业在第一个时间段选择自己需要的融资结构,然后让他们在第二个时间段做出要如何产出的决定。如果企业因为高负债而选择风险比较高的产出决定,那么这两家公司都因为做出了高水平的债务的选择而把自己要做作出高产量的决策传递给竞争对手。当他们达到纳什均衡时,说明这两家的决策产量都更加冒险。 从以往研究的数据类型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是采用面板数据(Hall,1992;Opler和Titman,1994;Rahhim和Pascal,2001;汪晓春,2002;柴斌锋,2011;王亮亮,王跃堂,2015),并且立足于中观层面,即行业层面(Hall,1992;Opler和Titman,1994;Rahhim和Pascal,2001;汪晓春,2002;柴斌锋,2011;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论文

RNA干涉及其应用 摘要 RNA干涉(RNAi)是将双链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的一种。RNAi发生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起始阶段,扩增阶段,效应阶段。RNAi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综述RNAi现象的发现、发生机制及其应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 关键词 RNA干涉 RNA干涉应用 RNA interfer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double-stranded RNA into cells can induce specific mRNA degradation. This process is called RNA interference(RNAi). It is a kind of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RNAi patlwa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 initiation step, amplification step and effector step . RNAi exists in a wide variety of organisms. The discovery ,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 In addition, the out look of RNAi was introduced . Key words RNA interference application RNA 干涉(RNA interference ,简称RNAi) 是将双链RNA(dsRNA) 导入细胞引起特异基因mRNA 降解的一种细胞反应过程.它是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的种.1998 年, Fire 等人[1]在利用反义核酸技术来抑制线虫基因表达时意外地发现,由正义和反义RNA 退火形成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要比单独应用正义或反义RNA 强10 倍以上. ds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制不是正义或反义RNA 引起的基因表达抑

K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直销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K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直销模式研究 对于直销而言,因为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加之“老鼠会”的影响,消费者心理上有很大程度难以接受。与国际直销巨头相比,我国保健品直销业存在着低水平竞争,重公告轻研发,行业信誉差等严重的问题。而且缺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多方面明显居后。 但是与传统企业相比,在遭遇到共同的保健品行业低潮时,直销企业较传统企业的恢复能力更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保健品领域,传统企业能够延续长时间表现的,大都是老牌中国企业且保健业务部占其主营业务,而国外巨头尚未真正进入中国保健品市场,因此在短时间内,直销企业控制保健品主要的市场份额仍然将是主流。但是,当国外保健品巨头企业正式进入中国保健品市场后,传统企业和直销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可能面临新的洗牌。 所以,我国保健品直销行业急需要进行合理的战略调整,整合各种先进的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突出文化含量,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大与各种研发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品研发及经营管理的高科技化。 1 关于国外的研究综述 直销起源于上个世纪的美国五十年代,美国第一家采用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公司成立于1945年,主要经营纽崔莱营养食品。直销的奖金制度的创始人是加利福尼亚洲的直销祖师—Lee Mytnger and Willoam Gasselberry。20世纪70年代,直销传入日本,形成了和美式直销奖金制度相抗衡的日式直销奖金制度。接着,直销传入台湾和香港。1990年,随着雅芳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直销制度正式传入中国。 自从直销这种经营方式开始兴盛起,国外学者对这种经营方式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甚至哈佛、牛津等顶尖高校都设立了直销课程,但是国外对直销的研究都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出发,把直销当成营销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

文献综述英文版

Title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Author:yu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摘要 By read 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mol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a number of instances of mold desig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to further study the method of stamping die design, die design and thus have a directionalguidance.As used in this design and drawing die punching die and so 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book related to mold in-depth study, this drawing die and the punching die and so the design methods have shape.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the design of low-cost high-accuracy die with directional guidance. Keywords: Mo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old Manufacturing Trends Drawing Punching CAE Die Materials Prices Preface前言 As China's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ustries, mo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lso developing fast.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product quality, cos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ld manufacturing concern. 1.1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l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China has been used to make bronze stamping dies to prove that in ancient China stamping die stamping and achievements to the world's leading.In 1953, the Changchun First Automobile Works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established a stamping plants, the plant began manufacturing cars in 1958, cover mold.6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began producing fine blanking dies.In walked a long path of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China has formed more than 300 billion yuan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tatistic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various types of stamping dies. 1.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Di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market demand of mold growing.In recent years, the mold industry has been the growth rate of about 15%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mold components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 mold factory outside of state-owned, collective, joint ventures, wholly-owned and private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进展

1. 什么是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它需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的共同参与。它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要把系统内不同性质的构成要素(基因、mRNA、蛋白质、生物小分子等)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系统生物学就是要实现从基因到细胞、到组织、到个体的各个层次的整合。 系统生物学包括四个方面: 一、系统结构。包括基因,蛋白间关系以及由此得到的基因蛋白网络和生物通路,以及这些相互之间关系所牵涉到的细胞内和细胞外结构的物理特性和机制。 二、系统动力学。可以通过代谢分析,敏感性分析,动力学分析工具比如分叉分析等,以及识别不同行为所内含的机制等分析方法和手段来理解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条件下系统的行为。 三、系统的控制方法。掌握这些控制细胞处于各种状态的机制,用来模拟系统,能得到治疗疾病的药靶。 四、设计的方法。基于某些设计的原则和模拟方法,可以修正和构造具有所需特性的系统,而不需要盲目地反复实验。 2. 生物芯片技术对于系统生物学的意义? 生物芯片是多领域相揉合的产物,生物芯片技术涉及电子技术、成像光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简单说,生物芯片就是在一块玻璃片、硅片、尼龙膜等材料上放上生物样品,然后由一种仪器收集信号,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结果。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是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基本内容。 系统生物学有两个关键技术基础,“组学”数据基础,以及检测和实验技术基础。在检测和实验技术这一方面,生物芯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世纪末期,生物芯片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它有着传统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系统生物学需要处理海量的组学数据,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手段,将举步维艰,借助于芯片技术,将事半功倍。 3. 以某离子通道为例,叙述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测量方法和手段 以BK通道为例,结构测量:首先得到通道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体外PCR 快速高效的体外扩增该片段,然后连接到合适的载体上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表达,获得蛋白,通过HPLC进行蛋白分析和分离,将纯化后的蛋白配制成浓溶液,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获得高质量的单晶体后,进行X射线衍射来解析该通道的结构,功能测量:通过量:通过切除部分序列,来测量通道的功能序列,定点突变来确定通道的关键氨基酸。通过特异性药物或毒素与通道的结合相互作用来检测通道的生理活性和功能。 4、有哪些方法可用来确定离子通道生理功能? (1)电压钳技术 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的变化是膜电位和时间的函数。用玻璃微电极插入细胞内,利用电子学技术施加一跨膜电压并把膜电位固定于某一数值,可以测定该膜电位条件下离子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利用药物使其他离子通道失效,即可测定被研究的某种离子通道的功能性参量

关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进展的综述

关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前沿进展的综述 姓名:陶宗学号:16010601001 导师:王海华教授 摘要 作为化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二级学科,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交叉研究领域,是推动未来生命和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对近几年来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进展加以归纳和介绍: (1)基于小分子化合物及探针的研究。利用有机化学手段,通过设计合成一系列多样化的小分子化合物,以这些探针为工具深入开展了细胞生理、病理活动的调控机制、细胞关键信号转导通路及重要靶标、抑制剂和标记物的发现、基于金属催化剂的活细胞生物分子激活等方面的研究;(2)以化学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着重发展了针对蛋白质、核酸和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特异标记与操纵方法,用以揭示这些生物大分子所参与的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3)采用信号传导过程研究与靶标发现相结合,以实现“从功能基因到药物”的药物研发模式,发展了药物靶标功能确证与化合物筛选的联合研究策略;(4)以化学分析为手段,发展了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或活体动物水平上,获取生物学信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化学生物学的进步。 关键词:化学生物学; 小分子探针; 生物大分子标记; 信号转导; 药物靶标 近年来,化学生物学已经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推动未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研究领域。通过充分发挥化学和生物学、医学交叉的优势,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能够深入揭示生物学新规律,促进新药、新靶标和新的药物作用机制的发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在化学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如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技术、分子进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化学与生物学、医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和驱动力。近年来,化学生物学家以小分子探针为主要工具,对细胞生命现象,尤其是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化学生物学在与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合作越发深入,研究优势越发明显,这也推动了化学、医学、药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科相关前沿的探索研究。以下对近两年来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进展进行大致的归纳和介绍。 1 基于小分子化合物及探针的研究

人与生物技术文献综述

转基因技术应用与安全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毫无疑问,生命科学是21世纪十分有发展前景的一门自然科学,生物技术作为高科技的核心,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类的生活,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基因技术是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备受关注的研究重点,它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环境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事物有利必有弊,转基因技术也是一样,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近来也引起了热切关注。本文将主要讨论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各种方面和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安全问题。 二、主题 (一)、转基因技术应用 转基因技术通常也称为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利用载体系统的重组DNA技术以及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将重组DNA导入有机体的技术。它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上的应用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 生物医药方面 1、用来生产特殊蛋白质。在体外大量生产人体中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高度纯化,然后再返 回人体使用,从而治疗疾病。比如利用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用转基因烟草高水平表达治疗癌症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大量生产抗体供病人使用。细胞素治疗比过去的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2、用来生产疫苗。DNA疫苗的制造过程和工作原理与传统疫苗完全不同,科学家们主要是 利用DNA片段的分离、筛选、插入、转染等技术。DNA疫苗注射器注入肌肉或基因枪注入皮肤黏膜,被人体细胞摄入后,疫苗中含有的已经被传染的质粒便进入人体细胞核内,诱导人体细胞以质粒中含有的病原体的抗原DNA片段为模板,合成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蛋白分子,从而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和传统疫苗相比,优点就是,避免了病原体诱导自身免疫反应和感染机体的可能。 3、抗病转基因。目前正在研究的可分为三类,植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人工合成抗菌肽基 因、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 农业方面 抗虫植物、转基因作物。目前研究较多的有Bt杀虫蛋白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Bt毒蛋白通过昆虫摄食进入昆虫的消化道后,可转变成具有毒性的多肽分子,与昆虫肠道上皮表面的特异蛋白相互作用,诱导植物膜产生一些孔道,扰乱细胞的渗透平衡,引起细胞肿胀甚至裂解,最终导致昆虫死亡,如今这种抗虫转基因的研究最广泛也最有潜力。蛋白酶抑制剂杀虫的机理在于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阻断或减弱消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导致昆虫缺乏代谢中必须的氨基酸。植物凝集素被昆虫摄食后,在消化道中释放,与昆虫肠道膜上的糖蛋白结合,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促进细菌繁殖,诱发病灶,从而杀虫,比如常用的豌豆外源凝集素和雪花莲外源凝集素。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2010年以来的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近几年来生命科学发展更是令人瞩目,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五项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入选2012年《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关键词生命科学进展基因组干细胞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就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稳稳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强,能够促进那些与人类自身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相关的领域,生命科学以其固有的特性和规律担负着二十一世纪新兴科学的光荣使命,现如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然而人类社会中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生命科学则正在以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人类社会服务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细化,不断揭示出复杂生命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研究趋向于从系统角度认识微观层面。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呈现两大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复杂度越来越大、研究周期变长,研究者的分工更加细化,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配合增加。比如疾病基因的鉴定,初期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单基因疾病,而现在则集中在多基因复杂疾病。研究难度的加大必然导致研究周期变长——许多重要成果来自于研究者十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 研究积累。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比如人类健康、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环境等。 一、2010年以来世界重大生命科学进展 2012年底,美国《科学》评选了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其中有五项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它们分别为丹尼索瓦人基因组、用干细胞制造卵子、通过X射线激光解析蛋白质结构、基因组精密工程以及“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生命科学的研究不只是在2012年才被评选进十大科学进展,2011年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的身影,一项艾滋病研究位于榜首,其次人类起源之谜,光合蛋白II,微生物组新发现,重要的疟疾疫苗,清除衰老细胞、马铃薯基因组测序完成等占据了十项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