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

支原体
支原体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发现】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性状】

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胆固醇。最适pH7.8~8.0之间,低于7.0则死亡,但解脲脲原体最适pH6.0~6.5。

大多数兼性厌氧,有些菌株在初分离时加入5%CO2生长更好。

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二分裂繁殖,还有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盖因缺乏细胞壁造成分裂时二个子细胞大小均所致。

·生化反应与分型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体则不能利用精氨酸,能利用精氨酸的则不能分解葡萄糖,·抵抗力

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裂。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细菌敏感,对影响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致病性与免疫性

支原体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而是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神经(外)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氢等。

巨噬细胞、lgG 及lgM 对支原体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呼吸道粘膜产生的SlgA抗体已证明有阻止支原体吸附的作用。在儿童中,致敏淋巴细胞可增强机体对肺炎支原体的抵抗力。

【感染】

致病支原体中,肺炎支原体起肺炎,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主要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可有小流行。支原体脑炎是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支原体肺炎虽然病程较长,肺部病变较重,炎症吸收较慢,但绝大多数预后都是良好的,合并症亦少机制起重要作用。MB抗原位于解脲支原体膜的表面,N端固定于膜上使C端重复区暴露于微生物周围的微环境。N端可以作为其分群分型的基础,C端最可能首先与宿主的防御系统相遇而引起主要的抗体反应,是理解它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的基础。MB抗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它在疾病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培养】细胞培养(特别是传代细胞)被支原体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

95%以上是以下四种支原体:口腔支原体、精氨酸支原体、猪鼻支原体和莱氏无胆甾原体,为牛源性。以上是最常见的污染细胞培养的支原体菌群,但能够污染细胞的支原体种类是很多的,国外调查证明,大约有二十多种支原体能污染细胞,有的细胞株可以同时污染两种以上的支原体。

支原体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作环境的污染、操作者本身的污染(一些支原体在人体是正常菌群)、培养基的污染、污染支原体的细胞造成的交叉污染、实验器材带来的污染和用来制备细胞的原始组织或器官的污染。

组织细胞培养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支原体的污染:控制环境污染;严格实验操作;细胞培养基和器材要保证无菌;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支原体污染细胞后,特别是重要的细胞株,有必要清除支原体,常用方法有抗生素处理、抗血清处理、抗生素加抗血清和补体联合处理。支原体最突出的结构特征是没有细胞壁,一般来讲,对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如-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完全不敏感对支原体有较小抑制作用,所以常不用来作为支原体感染的化学治疗剂。

支原体有时被称为类菌质体。无细胞壁,多呈不规则球状、长丝状,可分枝,营寄生共生或腐生。一般侵害对象为动植物,可造成多种疾病。

支原体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支原体体形多样,基本为球形,亦可呈球杆状或丝状,其菌落呈针尖大小,故又称之为微小支原体。支原体特点是无细胞壁及前体,细胞器极少。菌体细胞大小约为0.2-0.3μm,由三层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膜样结构以及一层类似毛发结构组成。支原体由二分裂繁殖,形态多样。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营养要求比细菌高。由于它没有细胞壁,因此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不敏感,但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作用于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响支原体的蛋白质合成,有杀伤支原体作用,支原体对热抵抗力差,通常55℃经15分钟处理可使之灭活。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80余种。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等。

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现已从人类泌尿生殖道分离出来7种支原体,其中分离率较高而与泌尿生殖道疾病有关,是解脲支原体,其次是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humenis,MH)、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MG)都会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是一种原核微生物,呈球杆状,大小为125-250毫微米,分子量4.5*108,高度多形性,没有坚硬的细胞壁,能在无细菌的培养物中增殖,能产生尿素分解酶分解尿素。特异性抗体能抑制它生长,因其缺乏坚硬的细胞膜,对青霉素耐药,对细胞膜有亲和性,生长繁殖时需要类固醇物质。四环素、红霉素、壮观霉素对之有效。婴儿或无性交接触的女性生殖道内找不到解脲支原体。而性生活越乱,这种支原体阳性率也越高。Mc Donald 1982年报告587例急性尿道炎症状病人中,209例(36%)中段尿中分离出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支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45℃15min即可被杀死。对肥皂、酒精、四环素、红霉素敏感。

【机理】

支原体只能粘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而不进入组织和血液。支原体引起细胞损害的原因为: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的支原体从细胞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脲原体含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大量氨,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支原体除可以粘附于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外。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无症状,若有也只是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一般的呼吸道症状,但也有个别死亡报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秋冬时节。

肺炎支原体的致病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

【特点】

支原体是目前所能发现的能在无生命培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微生物。支原体体形多样,基本为球形,亦可呈球杆状或丝状,其菌落呈针尖大小,故又称之为微小支原体。能引起人类泌尿系感染的是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泌尿系统是它的易感细胞。由于它没有细胞壁,因此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不敏感,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作用于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响支原体的蛋白质合成,有抑制支原体作用,但不能根治,不能使机体对其产生免疫抗体,容易反复,目前采用中药治疗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独立生活的原核生物。它没有图定形态,形态随环境而变化,在液体中可呈球形、环形和丝状;它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解脲支原体(惟一确认的一种)具有尿素酶活性,能分解尿素。感染人体后,通过黏附于宿主细胞的受体上,引起细胞膜损伤,其代谢产物产生毒性作用。衣原体除可引起尿道炎、眼结膜炎外,还可引起附睾炎、前列腺炎、宫颈炎、阴道炎、输卵管炎及盆腔炎等。新生儿通过产道可被感染发生眼结膜炎、肺炎。男性同性恋者,可患直肠炎及咽炎。

细胞支原体污染相关知识简介

细胞支原体污染相关知识简介 (2016年10月16日) (1)支原体简介: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大小约0.1 - 0.6微米。目前,已发现的支原体品种有100多种。其中,有近20种曾经在各种细胞培养体系中检测到,但超过98%以上的支原体污染是由6-8种引起的(注:具体的支原体种类,上海易色的《一步法恒温支原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中有详细介绍)。而且同一种细胞经常被多种支原体污染。 (2)支原体污染细胞的途径: 由于支原体直径较小,经常可以穿过实验室常规的0.20微米孔径的除菌滤膜,高压过滤时,甚至可以穿过0.10微米孔径的除菌滤膜,造成细胞的支原体污染。 细胞培养的支原体污染来源主要有:(1)细胞之间的交叉污染,这是支原体污染的最主要原因;(2)细胞培养操作人员的口腔、皮肤等。(3)细胞培养用的组分,如血清、培养液等。 (3)细胞支原体污染的隐蔽性: 由于支原体体积比细菌小很多,通常支原体污染密度非常的高,可达107-9/mL培养液,但即使这么高密度的支原体污染也无法通过普通显微镜的肉眼观察进行判断。 而且,轻度到中度的支原体污染并不会导致细胞形态或生长速度的明显改变,也不会明显改变培养液的浑浊度或培养液的pH值。 以上两个原因就导致体外培养的细胞即使被支原体污染了,一般的科研工作者也不会觉察到。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支原体的常规检测,你甚至不知道你培

表1,细胞支原体污染统计结果,数据来自参考文献 [4]

3. Edward Burnett and Liz Penn, European Collection of Cell Culture (ECACC?). Mycoplasma Detection and Elimination. Don Finley, Market Segment Manager, Sigma? Life Science. Biofiles, Vol. 8, No. 18 4. John Ryan (2008).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Cell Culture Contamination". Corning Incorporated. p. 24.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

细胞培养中的支原体污染的预防及处理 Mycoplasma国内主要有三种译名,医学文献译为“支原体”(分枝原体,枝原体,类菌质体),动物医学文献译为“霉形体”或“支原体”,台湾、香港则译为微浆菌。 支原体是目前已知一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多,有80余种,分为两个属:一为支原体属(Mycoplasma),有几十个种;另一为脲原体属(Ureaplasma),仅有一种。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支原体无细胞壁,多呈不规则球状、长丝状,可分枝,营寄生共生或腐生。一般侵害对象为动植物,可造成多种疾病。 细胞培养(特别是传代细胞)被支原体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95%以上是以下四种支原体:口腔支原体(M.orale)、精氨酸支原体(M.arginini)、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和菜氏无胆甾原体(https://www.360docs.net/doc/209972006.html,idlawii),为牛源性。国外调查证明,大约有二十多种支原体能污染细胞,有的细胞株可以同时污染两种以上的支原体。 支原体污染的来源包括工作环境的污染、操作者本身的污染(某些支原体在人体是正常菌群)、培养基的污染、被污染细胞造成的交叉污染、实验器材的污染、制备细胞的原始组织或器官的污染,等等。 体外生长的细胞对微生物及一些有害有毒物质没有抵抗能力,因此培养基应达到无化学物质污染、无微生物污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无其他对细胞产生损伤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污染(如抗体、补体)。对于天然培养基,污染主要来源于取材过程及生物材料本身,应当严格选材,严格操作。对于合成培养基,污染主要来源于配制过程,配制所用的水,器皿应十分洁净,配制后应严格过滤除菌。 由于体外培养细胞自身没有抵抗污染的能力,而且培养基中的抗生素抗污染能力有限,因而培养细胞一旦发生污染多数将无法挽回。支原体污染后,因为它们不会使细胞死亡可以与细胞长期共存,培养基一般不发生浑浊,细胞无明显变化,外观上给人以正常感觉,实则细胞手到多方面潜在影响,如引起细胞变形,影响DNA合成,抑制细胞生长等。 组织细胞培养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支原体的污染:控制环境污染;严格实验操作;细胞培养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 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 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

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 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 。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

支原体衣原体的规范治疗

支原体衣原体的规范治疗 由衣原体和支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若不积极治疗,症状可持续数月之久,并可能发生合并症,包括盆腔炎、前庭大腺炎或直肠炎。衣原体感染或(和)淋菌同时感染,甚至可能引起肝周围炎(per***titis),称为Fitz-Hugh-Cur-tis 综合征。因此,该病一旦确诊即应进行治疗。 1 衣原体感染的治疗 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敏感,目前仍为治疗衣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红霉素为次选药物,但可用于孕妇及儿童。此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等对之也均有良好疗效[1, 2]。具体可供选择的方案如下[1, 2]。 1·1 盐酸四环素类 孕妇及儿童禁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 100mg,每日2次,连服10日。其抗菌作用较四环素稍强。多西环素(doxycycline) 100mg,每日2次,连服7~10日。其抗菌作用较四环素强4~10倍。 1·2 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1g,单剂顿服。本药有极好的趋炎症组织能力,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是血浓度的数十倍至上百倍。且本药半衰期长达40~60h,单次用药可维持有效浓度5日。红霉素(erythromycin) 250~500mg,每日4次,连服5~7日。琥乙红霉素(erythromycinethylsuccinate) 800mg,每日4次,连服7日。不能耐受大剂量红霉素时可用本药。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300mg,每日1次,连服7日。交沙霉素( josamycin) 400mg,每日4次,连服10日。 1·3 喹诺酮类 肝肾功能不良、孕妇及儿童禁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500mg,每日2次,连服7日。若有合并症存在,可适当加大剂量或延长疗程。 2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已证实支原体可以寄生在健康人群。因此,支原体被认为是克隆化,即它可与宿主共同生存而不表现感染征象,此时克隆数目多少于104/mL 。另一方面,它在某些条件下又可成为病原体引起感染。因此,支原体感染是一种致病力低的病原体所引起的机会感染。临床上对有症状的支原体感染,实验室检出支原体或血清抗体滴定度在4倍以上增长时,应予以治疗[1, 3]。 2·1 药物选择 支原体对作用于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红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等敏感,但对影响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2]。性传播疾病中的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人型支原体 (Mycoplasmahominis, MH)和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 MG)为主要病原体。由于不同型别的支原体感染对有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如红霉素对UU 有效,但对MH 无效;林可霉素对UU 无效,而对MH 有效。因此,治疗前最好查清型别,再选择药物[2, 4] 。

支原体

简介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又称人形支原体,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呈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的基因组多为双链DNA,散布于整个细胞内没有形成的核区或拟核。这种细胞内含有DNA,RNA和多种蛋白质,包括上百种酶。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两种,约有 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两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些,说明女性的生殖道比男性生殖道更易生长支原体。另外,分解尿素支原体的感染率要比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为高. 特征 (1)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的大小为0.1~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菌落小(直径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细胞膜含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支原体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发现】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性状】 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胆固醇。最适pH7.8~8.0之间,低于7.0则死亡,但解脲脲原体最适pH6.0~6.5。 大多数兼性厌氧,有些菌株在初分离时加入5%CO2生长更好。 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二分裂繁殖,还有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盖因缺乏细胞壁造成分裂时二个子细胞大小均所致。 ·生化反应与分型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体则不能利用精氨酸,能利用精氨酸的则不能分解葡萄糖,·抵抗力 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裂。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细菌敏感,对影响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致病性与免疫性 支原体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而是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神经(外)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氢等。 巨噬细胞、lgG 及lgM 对支原体均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呼吸道粘膜产生的SlgA抗体已证明有阻止支原体吸附的作用。在儿童中,致敏淋巴细胞可增强机体对肺炎支原体的抵抗力。 【感染】 致病支原体中,肺炎支原体起肺炎,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主要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可有小流行。支原体脑炎是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支原体肺炎虽然病程较长,肺部病变较重,炎症吸收较慢,但绝大多数预后都是良好的,合并症亦少机制起重要作用。MB抗原位于解脲支原体膜的表面,N端固定于膜上使C端重复区暴露于微生物周围的微环境。N端可以作为其分群分型的基础,C端最可能首先与宿主的防御系统相遇而引起主要的抗体反应,是理解它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的基础。MB抗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它在疾病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培养】细胞培养(特别是传代细胞)被支原体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

支原体概述

第17章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是目前已知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故称支原体。 特点:因缺乏细胞壁,呈高度的多形性,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um滤菌器;以二分裂繁殖为主,含DNA与RNA两种核酸。 支原体过去曾称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定为支原体。支原体的种类较多,在自然界的分布广泛,并各有特定的宿主,包括人、家畜、家禽及实验动物。实验室用于组织培养的材料,常易被支原体污染给工作带来地定困难。 第一节概述 支原体因其没有细胞壁故归属于柔膜体纲(Mollicute)的支原体目(Mycoplasmatales)3个科: ①支原体科(Mycoplasmataceae),在支原体科中又分支原体(Mycoplasma)和脲原体(Ureaplama)2个属。支原体属现知有64个种,而脲原体属仅2个种。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人型支原体(M.h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穿透支原体(M.penetraus)和溶脲脲原体 (U.urealyticum)。 ②无胆甾原体科(Acholeplasma-taceae),生长时不需要外源性胆固醇。 ③螺原体科(Spiroplasmataceae),生长至一定阶段呈螺形。 一、生物学性状体 (一)形态与结构 1.形态与大小:支原体的大小为0.2~ 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 污染的麻烦。无细胞壁,不能维持固定的形态 而呈现多形性,呈球形、球杆形、长丝状及分 支状等。图17-1 2.革兰氏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 3.结构:支原体的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内、外层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中层为脂质。脂质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有的支原体在细胞膜外还有一层由多聚糖构

禽支原体病

禽支原体病 治疗:在病初可以试用一些对支原体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可以拌在饲料内或者经过饮水投眼,也可以注射。土霉素和四环素的用量为每吨饲料400g;泰乐菌素为每4.5L水内加2-3g;北里霉素为每吨饲料内300-500g。泰妙菌素(支原体净是泰妙菌素的种制剂)饮水含量为120-500mg/L,不论饮水或饮料拌服都要连用几天。如果投药效果不良,就要考虑并发病的问题。 摘要:鸡毒支原体感染在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气管炎、气囊炎等,所以曾经一度名之为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在火鸡除去气囊炎外主要造成传染性窦炎(Infectious sinusitis)。这种感染是性分布的。国内也很普遍。 下面是禽支原体病的详细内容: 支原体与禽源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生物,在具有能力自体殖和合成自身大分子微生物中,体积最小,构造也最简单。整个细胞由3种细胞器组成,即脱氧核糖核酸、核糖体和细胞质膜。这是报告自体繁殖和合成大分子任务所的最低限度的细胞器种类,缺一即不能完成此种任务。

细胞直径大约300-800nm,细胞形受到环境影响变化很大,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多形,自球形到球杆状或其他形状不等。 支原体虽然能合成自身的大分子,但由于其基因组分子量微小(4.4-12×108道尔顿),只比痘病毒最大基因组(1.6-2×108)大1-2倍,为立克次体的(1-1.5×109)的1/2,大肠埃氏菌的(2.2×109)的1/5,携带信息量不多,而且其核酸中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大多在30%以下,就更加限制了信息的含有量,因而生物合成能力有限。为了合成自体的大分子就必须从外界摄取一些比较复杂的基质或前体,例如维生素、核酸前体、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等。支原体本身能的供应机构效率不强,必须摄取大量供应能量的物质。按其能源物质的不同,大体可将支原体分为3个类别,即发酵糖类的、水解精氨酸的和自尿素取得能源的。 支原体的繁殖是:分袭式的,基因组复制半保留式。但细胞分袭与基因组复制版有时不同步,当细胞分袭落后于基因组复制时就会出现多核形长丝状,当胞浆质不均等地分配于两个尚未分离的细胞时就会出现“出芽”状形态。

细胞支原体污染一般情况及预防措施

细胞支原体污染一般情况及预防措施 细胞株若受到细菌、真菌、支原体、或是特定病毒等之污染时,会严重的影响实验的结果。而细菌、真菌等之微生物污染时,较易自培养基等的外观变化察觉。但是若受到支原体之污染时,细胞之外观较无明显变化,但是其污染会造成细胞之生长速率缓慢、细胞产生病变之型态改变等等变化。 各国细胞库支原体污染的统计表,如下: 国家受支原体污染(%) 报告年度 USA-FDA 15 1993(past 30 years) USA-ATCC 15-20 1992 Japan-(IFO,RIKEN,JCR 80~30~22 1981 1987-19931998 Germany-DSM 36 1990-1994 Argentina 65 1987 Israel 32 1986-1993 China 95 1990 造成支原体高污染率的原因为: 1、支原体size 0.1~0.8 um,无细胞壁,可透过一般过滤膜(0.22-0.45 um) 2、支原体污染时,没有明显的肉眼或一般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的特征变化 3、过去缺乏简单、快速且可靠的检测方式 4、细胞流通间缺乏品管,造成实验室间的相互污染 5、研究或操作人员忽略污染问题 支原体污染了来源: 1、已受污染的细胞 2、操作人员的疏失 3、已受污染的培养基、血清 4、操作环境不良、实验器具不洁等 由于支原体为人体口腔中之正常菌丛,实验室之操作人员的污染亦可能为污染源,须十分注意。而万一细胞已受支原体污染时,最佳的处理原则为将细胞高压灭菌后丢弃,以免污染其它洁净的细胞株。但是若是坚持要作去除支原体污染,有以下几种方法,只不过结果会与原始的细胞特性有差异。 去除支原体污染: 1、抗生素处理:BM-cyclin(Roche),MRA(mycoplasma removal agent,ICN),Ciprofloxcin(B ayer),Enrofloxacin(Bayer) 2、Nucleic acid metabolites:5-bromouracil,Hoechst 33258,bromodeoxyuridine 3、Anti-sera 预防与控制方面可从以下各点加强注意: 设备方面: 1、使用已作支原体测试ok之细胞株

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的处理

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情况总结如下: 常见的污染如下: 1、细菌:细菌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养液 一般会浑浊变黄,对细胞生长影响明显。 仔细检查一下器皿的灭菌情况,是否在高压灭菌时放气时间足够,压力足够!尤其是和储存培养液接触的移液管等物品,连续两次污染的话有可能造成储存液污染,一定要注意!下次使用前检查一下培养 液是否存在浑浊的现象! 可在培养液中加相应的抗生素处理 2、霉菌:培养液是清亮的,倒置显微镜下无杂质,37度孵箱培养2-3天,仍清亮,但出现絮状杂质,镜下可见呈细丝状的团状漂浮物,可看到明显的菌丝,细胞仍可生长,但时间长之后,细胞的活力状态变差,用硫酸铜溶液擦拭CO2孵箱内,再把水盘里也加上饱和量的硫酸铜。或者在培养箱的托盘加入饱和的 消毒磷酸氢二钠高盐液体,可以防止霉菌污染。 CO2孵箱被霉菌污染后,可把所有细胞暂时转移,采用过氧乙酸擦洗孵箱(包括隔板,箱壁)。并把过氧乙酸放置在孵箱内一个小时,使其蒸汽弥漫。待过氧乙酸的气味消散后,再移入细胞。孵箱应定期 清洁(2月左右),尤其在多雨的季节。 其它培养箱清洗方法是:用84液擦洗-清水擦洗-75%酒精擦洗-紫外灯照。 预防霉菌污染,可在培养基里加3u/ml的两性霉素或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但细胞一旦污染,很难挽救,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都于事无补,建议舍弃该污染细胞。,将环境彻底消毒,如果所有细胞都污染,可能是系统污染,检查一下培养基和器材,如果只是个别污染,可能是操作问题,就 要注意操作 3、支原体:黑色的,好象多为多形,培养液一般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原体感染,国内血清很多都没有做支原体阴性检测,而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而且它不能用过滤的办法除去。支原体 感染细胞以后,细胞病变不很明显,只是慢慢死去。 用泰乐菌素,兽用支原体病的药,但可用于细胞培养,无任何不良反应。Sigma公司的使用时用50ug/ml Tylosin培养液培养6天或连续传两代即可清除支原体污染。如果作为常用的抗生素的话, 建议用 8ug/ml的浓度。 4、黑蛟虫: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培养液也是不浑的,一般不会太影响,细胞还是可以用的。常常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观测到的运动物无明显增多,且培养液颜色、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可在同一批号的血清养的细胞中发现类似现象。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除更换血清外无须特殊处理。建议如果细胞有可能是此种污染的话,可以增加细胞的种板密度,以提高细胞的生存率。 5、真菌:一般培养液清亮,不变色,镜下有丝状物,有些真菌开始很像死细胞碎片,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块很清楚,象珊瑚状,不象细胞碎片分不清,慢慢的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真菌生长的比较慢,不象细菌那么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有它的存在细胞就被污染了,也很难救活了。 6、原虫:培养液可轻微浑浊,显微镜下那些细小的点状物数量非常多,轻微活动,细胞虽然可以生长但繁殖速度却明显减慢,而且细胞状态不好,边缘不清楚,细胞不透亮。他们与细胞可共生但会与细胞争夺营养。这种共生是非常普遍的,但他们的数量小,细胞站优势所以不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长,只有当他们到达一定的数量时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生长,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图片、危害、表现和怎么办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图片、危害、表现和怎么办 (2016年10月16日) 一、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图片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细胞支原体污染与非污染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如上图所示,左侧为未经支原体清除试剂处理的人Hela细胞,经DAPI染色后,除了细胞核为蓝色外,细胞质也有大量的絮状核酸物质被染成蓝色,这些处于细胞质的核酸物质就是支原体DNA,说明细胞支原体污染非常严重。 而右侧为经过本公司的支原体清除试剂2处理7天的Hela细胞,经DAPI 染色后,除了细胞核为蓝色外,细胞质没有任何絮状核酸物质被染成蓝色,说明支原体已经被清除。(版权声明:上图来自上海易色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二、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危害和表现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危害(1) 培养的细胞被支原体污染后,几乎可以改变细胞的所有功能,其可以导致细胞染色体的异常和损伤,改变细胞的代谢、生长、形状、附着,影响病毒的扩增能力和产量等等。例如,Miller CJ等人通过Microarray的研究表明:支原体污染严重改变被污染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1, 2],支原体污染后与无污染的同一细胞系相比,表达差异达2倍以上的基因就有200多个!!!(详细数据请见参考文献1)。Edward Burnett 和 Liz Penn认为:被支原体污染的细胞系已经不是原来的细胞系,而是另外一个细胞系了 [3]!此外,严重的支原体污染将彻底摧毁一株细胞系。

从2013年开始,《Nature》期刊已正式要求投稿的文章,如涉及细胞培养都要进行支原体检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期刊将做出同样的支原体检测要求。 总之,在细胞系上进行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如果不能保证所用的细胞系无支原体污染(Mycoplasma-free),则所得出的结论是极端不可靠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可以想象:全球范围内,每年因支原体污染导致白白浪费的科研经费的数量是多么的巨大,有人估计至少高达数十亿美金! 细胞支原体污染的危害(2) 1. 细胞生物学:支原体污染将直接导致最常用的MTT细胞毒性实验结果的 严重错误! ●结果:由于支原体对MTT的额外还原作用,对阿霉素(Doxorubicin, 一种抗 肿瘤药物)的抗性,支原体污染和非污染的细胞二者相差15倍!(Due to an additional reduction of tetrazolium by mycoplasmas, contaminated cells appeared up to 15 fold resistant to doxorubicin.) ●参考文献:Falsification of tetrazolium dye (MTT) based cytotoxicity assay results due to mycoplasma contamination of cell cultures. Anticancer Res. 1999 Mar-Apr; 19(2A):1245-8. 2. 免疫学:支原体污染本身将可以直接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成熟!这对于目前 国内外普遍开展的人体免疫细胞的肿瘤治疗将是灾难性的。 ●结果:(1)The capacity of these cell lines to induce DC maturation was due to their contamination by mycoplasma.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DC are able to sense mycoplasma infection and mature as they do in response to most viruses and bacteria.(2)Further investig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anges in DC phenotype and functions wer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mycoplasmas in these two cell lines; eradication of mycoplasmas completely abolished the observed effects, and importantly, pure mycoplasmas in the absence of tumor cell supernatants were able to produce the same effects. ●参考文献:(1)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 is induced by mycoplasma infection but not by necrotic cells. Eur. J. Immunol. 2000.30: 705–708。(2)Mycoplasma-mediated alterations of in vitro generation and functions of human dendritic cells. J Biomed Sci. 2005;12(1):31-46.

细胞支原体污染常用支原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介绍

细胞支原体污染常用支原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盒介绍 (2016年10月16日) 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支原体(Mycoplasma)污染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支原体污染几乎可以改变细胞的所有参数,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从2013年开始,《Nature》期刊已正式要求投稿的文章,如涉及细胞培养都要进行支原体检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期刊将做出同样的支原体检测要求。 目前,细胞支原体污染常用的支原体检测方法主要有: 一、培养法 ●原理:将待检测样品先接种到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大量繁殖,然后再转 接种到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大约一个月),如果固体 培养中,出现典型的支原体菌落,则说明待测样品有支原体污染。 ●优点:支原体培养法是相对可靠的支原体检测技术,也是我国药典认可 的方法之一。 ●缺点:(1)培养法非常耗时的,需要数周,不适合作为细胞培养液中支 原体污染的快速检测;(2)通过固体培养法无法检测污染细胞的一种最 常见的支原体,即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这是因为猪鼻支原体无 法在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可见的菌落。而猪鼻支原体约占所有细胞 支原体污染的20-50%。 ●《培养法支原体检测试剂盒》》主要厂家:读者可以根据《中国药典》中 收录的培养法支原体检测方法进行操作。 二、荧光染色法 ●原理:将待检测样品接种到专门的指示细胞(如:Vero细胞)中,培 养一段时间后,用DNA荧光染料(如:Hoechst 33258,DAPI)进行染色, 如果除了细胞核被染色外,细胞质也有大量的絮状核酸物质被荧光染料 染色,那么这些处于细胞质的核酸物质就是支原体DNA。 ●优点:荧光染色法也是我国药典认可的方法之一。 ●缺点:(1)该方法灵敏度太低,当检测成阳性时,细胞经常已经严重污 染;(2)需要用到专门的指示细胞(如:Vero细胞),如果不用指示细

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

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 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据悉,解脲支原体是一类原核细胞微生物,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对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三种,其中解脲支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常见病原体,与许多泌尿生殖道感染症、围产期感染和不育症等都有关系,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之一。 而解脲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女性生殖器官病理性改变,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国内外资料提示,不孕症夫妇的宫颈粘液、精液中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率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解脲支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发生有相关关系。 解脲支原体感染造成不良的另一个原因是流产,有人从流产的组织中检查出解脲支原体的阳性率高达40%以上。因此,对不明原因的流产,尤其是多次流产者,应考虑有解脲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解脲支原体感染造成的不完全梗阻的输卵管炎性粘连,可使管腔狭窄,通而不畅,还是发生宫外孕的重要原因。那么女性解脲支原体怎么治疗呢? 中药治疗 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切记不要滥用抗生素,这样会把病原菌锤炼的越发顽强,以后比较难以断根。专家通过几十年的中医从业经验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利用多种名贵中草药配置而成的中药妇炎丸帮助患者解决了治疗难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炎,抗纤维化等功效,杀菌力强,能够在3个月左右杀死各种细菌、病毒,从根本上治愈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纯中药配方无副作用,效果显著得到了很多患者的认可。 家庭治疗措施: ①饮水降温。排毒女性解脲支原体容易导致身体发热,所以要注意多喝水以降低体温。 ②多吃清淡的食物。饮食应清淡食物为主。多食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豆腐、赤豆、菠菜等。忌食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 ③个人卫生是关键。加强经期、产后、流产后的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及卫生巾,避免受风寒,不宜过度劳累。 ⑤经期避免性生活。月经期忌房事,以免感染。月经垫要注意清洁卫生,较好用消毒卫生纸。 女性解脲支原体阳性。同时提醒您:解脲支原体是一种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也存在间接感染,性伴侣也有一些尿道炎症状时应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解脲支原体感染者禁房事,夫妇双方重视性卫生,杜绝不洁性生活,对预防解脲支原体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问题

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问题 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最小直径0.2um)并独立生活的微生物.约有1%可通过滤菌器。支原体无细胞壁形态呈高度多形性.可为圆形、丝状或梨形。 支原体形态多变,在光境下不易看清内部结构。电镜下观察支原体膜为三层结构.其中央有电干密度大的密集颗粒群或丝状的中心束。支原体多吸附或散在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横断面与细胞微绒毛相似,但微绒毛电子密度比支原体小,且中央无颗粒群 或中央束。 支原体代谢需固醇类物质、部分种类需要精氨酸、O 2或葡萄糖,每一种支原体都有自身持点。多数支原体适合于偏碱条件下生存(PH7.6—8.0),对酸耐受性差。对热比较敏感,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支原体污染细胞后.培养液可不发生混浊.多数情况下细胞病理变化轻微或不显著,细微变化也可由于传代、换液而缓解.因此易被忽视。但个别严重者,可致细胞增殖缓慢.甚至从培养器皿脱落。 为确定有无支原体污染可做如下检酗: ①相差显微境检测:将细胞按种于事先放置于培养瓶内的盖玻片上,24h后取出,用相差油镜观察.支原体呈暗色微小颗粒

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 ②荧光染色法:荧光染色用能与DNA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染料Hoechst 33258,可使支原体内含有的DNA着色,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将细胞接种盖玻片上,在细胞未长满前取出玻片,用不合酚红的Hanks液漂洗一下,用l:3醋酸甲酵固定10Min,然后用生理盐水漂洗.置于用生理盐水配浓度为50pg/ml的Hoechst 33258中染色10min。染色后用蒸溜水洗1—2min.向细胞面滴加pH5.5磷酸缓冲液数滴,然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镜下支原体为散在于细胞同围或附于细胞膜表面的亮绿色小点。 ③电镜检查;用扫描电镜方法简便快速.也可以利用透射电镜。 ④DNA分子条文检查或支原体培养等方法:检出率高.但方法较为复杂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它不同于细胞,也不同于病毒。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支原体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细胞培养中生长,营养要求比细菌高。 细胞培养(特别是传代细胞)被支原体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在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感染发生率达到63%,支原体感染发生后芨谋湎赴 腄NA,RNA及蛋白表达,又不能通过可视法对其

细胞培养中常见污染

最近看到不少问有关细胞培养污染的事,正好我看到了一个有关这方面的总结,很全很好很强大,跟大家分享下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情况总结如下:常见的污染如下:1、细菌:细菌在普通倒置显微镜下为黑色细沙状,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外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变黄,对细胞生长影响明显。仔细检查一下器皿的灭菌情况,是否在高压灭菌时放气时间足够,压力足够!尤其是和储存培养液接触的移液管等物品,连续两次污染的话有可能造成储存液污染,一定要注意!下次使用前检查一下培养液是否存在浑浊的现象!可在培养液中加相应的抗生素处理2、霉菌:培养液是清亮的,倒置显微镜下无杂质,37度孵箱培养2-3天,仍清亮,但出现絮状杂质,镜下可见呈细丝状的团状漂浮物,可看到明显的菌丝,细胞仍可生长,但时间长之后,细胞的活力状态变差,用硫酸铜溶液擦拭CO2孵箱内,再把水盘里也加上饱和量的硫酸铜。或者在培养箱的托盘加入饱和的消毒磷酸氢二钠高盐液体,可以防止霉菌污染。CO2孵箱被霉菌污染后,可把所有细胞暂时转移,采用过氧乙酸擦洗孵箱(包括隔板,箱壁)。并把过氧乙酸放置在孵箱内一个小时,使其蒸汽弥漫。待过氧乙酸的气味消散后,再移入细胞。孵箱应定期清洁(2月左右),尤其在多雨的季节。其它培养箱清洗方法是:用84液擦洗-清水擦洗-75%酒精擦洗-紫外灯照。预防霉菌污染,可在培养基里加3u/ml的两性霉素或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但细胞一旦污染,很难挽救,制霉菌素或放线菌素D或双抗都于事无补,建议舍弃该污染细胞。,将环境彻底消毒,如果所有细胞都污染,可能是系统污染,检查一下培养基和器材,如果只是个别污染,可能是操作问题,就要注意操作3、支原体:黑色的,好象多为多形,培养液一般会浑浊,原体感染,国内血清很多都没有做支原体阴性检测,而支原体是牛血清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而且它不能用过滤的办法除去。支原体感染细胞以后,细胞病变不很明显,只是慢慢死去。用泰乐菌素,兽用支原体病的药,但可用于细胞培养,无任何不良反应。Sigma公司的使用时用50ug/ml Tylosin培养液培养6天或连续传两代即可清除支原体污染。如果作为常用的抗生素的话, 建议用8ug/ml的浓度。4、黑蛟虫:可以穿透滤膜,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低倍下为黑色点状,高倍下可看见黑色的小虫游来游去,培养液也是不浑的,一般不会太影响,细胞还是可以用的。常常是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观测到的运动物无明显增多,且培养液颜色、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可在同一批号的血清养的细胞中发现类似现象。对细胞生长状态不会有明显影响,在细胞增殖旺盛之后会自然消失,除更换血清外无须特殊处理。建议如果细胞有可能是此种污染的话,可以增加细胞的种板密度,以提高细胞的生存率。5、真菌:一般培养液清亮,不变色,镜下有丝状物,有些真菌开始很像死细胞碎片,只是它很多很多的小块很清楚,象珊瑚状,不象细胞碎片分不清,慢慢的会长出很细的黑色丝状物。真菌生长的比较慢,不象细菌那么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发现有它的存在细胞就被污染了,也很难救活了。6、原虫:培养液可轻微浑浊,显微镜下那些细小的点状物数量非常多,轻微活动,细胞虽然可以生长但繁殖速度却明显减慢,而且细胞状态不好,边缘不清楚,细胞不透亮。他们与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 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 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支原体肺炎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有研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仅有3%.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支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经常在儿童集居的场所传播,引起集体感染,例如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导致久治不愈。 近年来,支原体的感染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儿科门诊中,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占20%以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一半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支原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家长、玩伴、保姆等)也要做检查,排除支原体感染,如果已经感染支原体,要同时治疗胀与坏死 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 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正因为这些不同症状的存在,诊断不能仅靠临床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