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课时沙漠绿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课时沙漠绿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课时沙漠绿洲教案

课题: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课时] 沙漠绿洲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以色列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如优越的地理位置、干旱的气候、丰富的石油资源、富有特色的生产和生活等;通过各种地图和图片的解读,增强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主动阅读亚洲地图、气候类型图、各种景观图片,了解和感受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探究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以色列生产和人们生活(风土人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和深刻感受一个异域国家和民族的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及其风俗习惯。

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主要语言、世界三大宗教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概况篇

它是一个世界上唯一建立在沙漠上的发达国家。

该国地域狭小,只有675万人,人们称之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也称“袖珍超级大国”。

它处于地理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宗教矛盾尖锐而引起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

它是一个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地理位置

结合地图,说出沙特阿拉伯的海陆位置:

以色列地处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

气候

观察左图,分析以色列具有哪些气候类型?

北部:地中海气候

南部:热带沙漠气候

资料:

以色列北方的降水量800毫米,南方降水量仅3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

以色列的降水有什么特征?这对其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北多南少,导致水资源缺乏且南北分布极不平衡。

河流

在左图上找一找以色列有哪些河流?

以色列的主要河流:约旦河

地形

资料:

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为山地和高原,海拔大概600到1000米。全国有近2/3的土地是沙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节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第二节 《石油宝库》教学设计 雷鸿秋指导老师:刘志高一、课前系统 ㈠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石油宝库》是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的第二个框题。本框教学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运输,了解了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和隐忧,在前一框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了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过程中,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创造精神。 ㈡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形象、直观思维能力优于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图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去讨论、体验和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对波斯湾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很感兴趣的。尤其对于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美伊战争等也有一定接触。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了解甚少。 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会分析波斯湾沿岸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石油资源带给该地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能够学会利用各种图表信息来更理解海湾地区的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干旱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处的。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认识到因地制宜的思想。 ㈣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优质课教案 思源实验学校余春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塔里木盆地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能说明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 3.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典型的自然环境。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学习,初步让学生体会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经济发展的大局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塔里木盆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体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力求课堂的过程性与实效性并重。整堂课都是在设疑探疑中进行,且问题的设置是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展开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获得新知识成功感,同时也让他们获得了突破下一个问题的内在动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提前查阅塔里木盆地的相关资料,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从课题上能猜出今天要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吗?有疑惑吗,为什么干旱的塔里木会是一块宝地呢?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神奇的塔里木:树倒千年不腐(引出干旱);干旱盼望晴天(水源);死亡之海修路(油气);楼兰古国的消失(环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探究 1.设疑自探:造成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神奇现象: 师:在塔里木盆地,有这样一种树,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这是真的。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是由于它有顽强的生命;它“死而千年不倒”,是由于它有发达的根系;而它“倒而一千年不腐”是因为……(引而不发) 生:找出树木多年不腐烂的原因。(因为本节是在刚完成西北地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学生可以很容易找出答案是因为干旱。)(课堂预设)师:造成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分组探究) 学生借助资料分析探究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的原因,小组展示点评,教师归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解疑),并引导学生阅读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 引导学生质疑: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么样生活?进行下一环节探究。 【设计意图】由其他地方少见的胡杨树来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胡杨树的三个“一千年”原因的探究,引出塔里木盆地干旱的气候进而探究其干旱的原因,最后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 2.质疑再探:塔里木盆地的主要水源是什么? 展示塔里木盆地水果,引导学生质疑:气候如此干旱,要种出这么多可口的水果,水从哪儿来?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成都市第四十中学杜影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西 北地区的省内区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和 理解,是学生掌握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 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 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源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分析其干旱的 原因; 2、能够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其 分布的因素,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3、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及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说出西气 东输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主要的自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 1、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西气东输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主要教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和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新课导入】欣赏图片《塔克拉玛干沙漠》 学生回忆四大盆地师:同学们,你知道刚刚的图片是哪个地方吗?(我国最大的沙 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位于哪个盆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干旱的宝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吧!P78

【新课讲解】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新疆南部,天山山脉与昆仑 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到底在哪儿?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位置和范围。(a. 展示中国政区图——西北地区、新疆南部;) (b. 展示塔里木地形图——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 <承转>你认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特点?(展示塔里木盆地景观图片) 2、自然环境: a.沙漠广布,多内流河; (展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周 围有高大山脉环抱。(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图及图8.17)学生看图、填图、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承转>大家想一想,气候如此干旱的沙漠会有人居住吗?他们会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呢? 3.城镇、绿洲、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图片—图8.18“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 提问: a.你能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和绿洲吗? b.城镇和绿洲主要分布在哪里? c.城镇和交通线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上?(小讨论) d. 为什么我们要在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修筑公路呢? (学生阅读P81阅读材料)——展示图片8.20沙漠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自主探究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承转>从刚才的材料我们了解到,沙漠公路的修建正是为了开发塔 里木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开发塔里木盆地吧!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展示图片——图8.19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五课《干 旱的宝地》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波斯湾地区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下列国家不属于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是() A. 科威特 B. 伊拉克 C. 委内瑞拉 D. 沙特阿拉伯 2.下图是某地区矿产与输出路线分布图。四条输出路线中,大致沿着东南→东→东北方向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中东地区水资源缺乏,有的国家甚至是无流国,关于水资源缺乏及其措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区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 该区沙漠广布,植被稀少,篜发旺盛,气候干旱 C. 以色列先进的灌溉技术,使该国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D. 沙特阿拉伯通过海水淡化来解决缺水问题 4.读中东图,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其中地跨两个大洲的国家是() A. 土耳其、阿富汗 B. 土耳其、埃及 C. 埃及、阿富汗 D. 以色列、巴勒斯坦 5.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在帐篷里,穿着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主要原因是()

A. 地处热带,是干旱地带 B. 气候湿热,帐篷利于防震 C. 雨水多,河流多 D. 多地震,帐篷利于防震 6.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卡塔尔201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111963美元,居世界首位.图4 为卡塔尔区域位置图,卡塔尔成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主要优势资源是() A. 淡水 B. 石油 C. 森林 D. 铁矿 7.假如你来到以色列,不能感受到的情景是( ) A. 绿洲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B. 收获的季节到了,田里翻滚着金黄色的稻浪 C. 成片的枣椰树 D. 大地遍布管道,公路旁蓝白色的输水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 8.称为“工业的血液”的是( ) A. 煤 B. 天然气 C. 汽油 D. 石油 9.下列叙述,与西亚相符的是() A. 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B. 地势低平,种植业发达 C. 能源矿产丰富 D. 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10.被称为欧洲人的“大花园”“大菜篮”的国家是( ) A. 荷兰 B. 法国 C. 新加坡 D. 以色列 二、综合题 11.读“中东石油外运航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东地区的石油主要集中在________及其沿岸地区。 (2)A输往________;B输往________;C输往________。 (3)该地区的石油输往日本,其航线A经过的主要海峡有________、________。 (4)有一艘装有5万吨原油的油轮驶往欧洲西部。请你为其设计出一条最近便的运输航线。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 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地 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 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 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P38~39 【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文地理第三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练习题

1.亚洲西部的()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和黑海。 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条河路分别是()和()。 3.波斯湾地区生活着大大小小的()部落,20世纪人们在波斯湾发 现了储量丰富的()。 4.1960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 拉决定成立()简称(OPEC)。 5.波斯湾的石油主要输往()、()、()和()地区。 6.石油为波斯湾地区带来了大量(),他们用来建设学校、完善医疗和住宅、发展现代农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但是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寻找新的经 济发展方式。 8.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的东南角。北部为()气候,南 部为()气候。以色列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耕地 面积有限,水资源也十分匮乏。 9。以色列的主要河流是()河,以色列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扩大灌溉土地面积。 10.以色列保护水资源的开源措施: 11.以色列保护水资源的节流措施:。 12.枣椰树比其他植物更能忍受含盐分较高的水,树干可建房,树叶可以做燃料,果实()可以食用。 13.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进口低价值的()和(),集中力量 种植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并进行反季节生产。 14.以色列被称为欧洲人的“()”和“()”。 15.以色列人克服了降水少、土地贫瘠的不利条件,在沙漠中建起片片绿洲,是它跻身于()的行列。

1.亚洲西部的波斯湾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 和黑海。 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条河路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3.波斯湾地区生活着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落,20世纪人们在波斯湾发现了储量 丰富的油田。 4.1960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 拉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OPEC)。 5.波斯湾的石油主要输往西欧、北美、东亚和澳大利亚地区。 6.石油为波斯湾地区带来了大量财富,他们用来建设学校、完善医疗和住宅、 发展现代农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但是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需要寻找新的经 济发展方式。 8.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 漠气候。以色列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耕地面积有限,水资源也十 分匮乏。 9。以色列的主要河流是约旦河,以色列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扩大灌溉土地面积。 10.以色列保护水资源的开源措施: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免受污染、污水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海水淡化、水利建设。 11.以色列保护水资源的节流措施:采用喷灌滴灌技术、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开发节水作物(枣椰树)。 12.枣椰树比其他植物更能忍受含盐分较高的水,树干可建房,树叶可以做燃料,果实椰枣可以食用。 13.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进口低价值的粮食和饲料,集中力量种植水果、蔬菜、棉花和花卉等附加值高的作物,并进行反季节生产。 14.以色列被称为欧洲人的“大菜篮”和“大花园”。 15.以色列人克服了降水少、土地贫瘠的不利条件,在沙漠中建起片片绿洲,是它跻身于农业发达国家的行列。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5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2、能看图说明本区城镇和交通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3、读图文资料,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确定位置、分析干旱的原因、城镇交通的分布等,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带来的好处以及注重学生态保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绿洲城镇的分布、开发资源中的环境保护等知识,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了解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情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的分布与水源绿洲的关系。 2.西气东输工程以及对东西部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部资源的开发是如何注重“经济效益与学生态效益双赢”的。 【学法指导】 1.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好标记,认真完成课堂练习。 2.认真阅读图文资料,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同学间互助合作。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农产品和图片,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等课外资料。 学生:1.复习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的分布 2.查找西气东输的资料。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北地区,本区西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省,是哪个省? 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谁能描述一下它的地形特点? 学生:“三山夹两盆”从北往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 教师: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有“干旱的宝地”之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1:干旱是因为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宝地是因为…… 学生2:塔里木盆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石油。 教师:不错!塔里木盆地由于干旱,地表黄沙漫漫,寸草不学生,可历史上这里却是是“丝绸之路”的走廊,如今是西部大开发的热土。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学生机。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干旱的宝地去探“宝”。 【设计意图】 从复习上节的旧知识入手,随之提出问题“塔里木盆地为什么被称为是“干旱的宝地”,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中。思路清晰简洁,开门见山。 导入二、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信息):新疆塔里木盆地正在变成投资热土。2013年,全球知名化工公司世界500强巴斯夫公司、中国化工500强河北诚信公司先后入驻库尔勒市。截至7月底,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驻中外企业达637家。塔里木盆地吸引这些世界著名公司落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塔里木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塔里木盆地有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走进塔里木盆地,感受其大漠风光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设计意图】 运用时事材料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学生活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塔里木盆地地形图和位置示意图):请大家读图和P79第1、2段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指地形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把重要地理事物名称标在图上) 2、读位置图,找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简述干旱的的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人教新课标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干旱的宝地》说课教案

尊敬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一、说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着重介绍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说,没有绿洲就没有“丝绸之路”。b5E2RGbCAP 石油宝库——介绍了波斯湾沿岸国家的石油开采。随着那里的地下宝藏一一石油的开采,从此结束了人们的贫困生活。他们用石油输岀带来的财富,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丽的都市,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 代化。plEanqFDPw 教材以两个不同地区为例,各有侧重。第一部分重点讲古老而传统的绿洲农业,这是干旱地区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点讲石油宝藏带来的现代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揭示了从古到今,干旱地区人们生活变化的历程,说 明了无论是在怎样的区域环境下,人们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DXDiTa9E3d 二、说教学目标RTCrpUDGiT 1、以新疆和西亚为例,了解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但也有宝贵的自然资源一一地下水和石油 2、学会运用图表比较、分析、概括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对人类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人类如何利用环境和资源,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表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好知识去开发资源,改造社会。5PCzVD7HxA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的绿洲农业;西亚的石油资源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石油运输路线 四、说教学准备jLBHrnAlLg 教师准备:收集各类图片、音像资料,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了解吐鲁番的自然景观及农作物,有关西亚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思路 播放音像资料一一鸣沙山,创设情景,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景观,然后岀示世界沙漠分布图,找找陆地上干旱地区,请学生说说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教师补充干旱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不少地区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来导入新课, 以新疆为例,人们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西亚人们则利用 丰富的石油资源换取外汇,结累财富改造环境,建设美好家园,表达展现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 烂的文化这一主题。XHAQX74J0X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人教初中地理八下《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_5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安排1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 南,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 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 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 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 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归纳小结 课后反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八章第2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指出塔里木盆地的范围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2. 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 了解西气东输,并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4. 了解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放性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人口、城镇、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2.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城镇、油田、瓜果和民族风情的照片:上面这些图片中的很多事物都为我们所熟知,很多也为我们所常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熟知我们常见的这一片土地--塔里木盆地,翻到课本78页,板书: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课题“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这里用了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塔里木盆地,一个是“干旱”,另一个是“宝地”,那么这里我们就分开讲一下塔里木盆地的这两个特点。 过渡:利用多媒体展示图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图,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在塔里木盆地里面有这一片茫茫沙海—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 《中华文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课标: -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